如何評價《活著》這本書?
最近在讀,覺得細節描寫很深刻,很多場景描寫腦子裡面就能想像出,它所要反映的社會問題都有哪些?
這個問題在知乎上應該是個老問題了吧。不過鑒於我是個新人,菜鳥茫試答。歡迎商榷,謝絕爭吵。
====================================================================
我覺得關於「如何評價」這種系列的問題都很大。總的來說,我個人對《活著》這本書評價不高。不高的原因可能和題主的問題描述上面的文字有雷同。
最近在讀,覺得細節描寫很深刻,很多場景描寫腦子裡面就能想像出,它所要反映的社會問題都有哪些?
我恰恰覺得這部書的細節問題是致命的。這個細節問題涉及的是一個場景的還原,就是說,生活的還原。這點余華做的相當的欠缺。從這部書描寫的內容上來說,這個定位在鄉土小說。大致如此。關於這個鄉土小說,我個人覺得北方比南方發展的好。總體而言,鄉土小說發展的都很好,有深刻的根基。但是相反的是,這個深刻的根基,余華是沒有的。
余華1960年出生在杭州,搬到了海鹽。父母是醫生,在未成為作者之前,他也是個醫生。他的生活背景其實是不具備成為鄉土作家的基礎的。當然,對於他本身的定位而言,也並不是一個鄉土作家。《活著》只是一個鄉土題材的選擇而已。這個應該很容易看出來。把余華稱作文壇流行題材的風向標,不為過吧?若是覺得他的鄉土題材寫的好,大可參照閻連科和莫言的作品。我覺得他們的作品,是生活經驗所淫浸出來的。說到細節的還原,應該是經得起推敲的。而余華,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去演土農民的吳彥祖。我不是質疑吳彥祖的演技,但吳彥祖自己也說過,不會去演農民,因為氣質不合。他的生活中,壓根沒有那種經歷。
所以在《活著》裡面,呈現出來的世界就是一個意念中的、構架一樣的世界。他是有一些歷史敘述,但是這些歷史敘述,你可以看到,他缺乏一種厚重感,感覺像是脫離了大地的骨架。這點可以在這本書的厚度上面得到印證,同樣也可以在他的呈現故事的方式中得到印證。在這部小說中,他選擇了一個訪談式的視角。這種視角有個好處,在故事的講述中,可以將時間線自由拉扯,當然,同樣可以理解的是,通過福貴講故事這個第一人稱來回顧過往,就可以避免將生活的圖景去全面的展開。正如我聽我奶奶講過去的故事,一些細節是經過追問得來的。她的敘述可以是含糊不清的。而余華本身,大概是不具備能力去將這個故事的血肉去豐滿起來的。這是他的狡黠,但是這也是他的一個缺陷。意念一樣的故事,意念一樣的人物形象,意念一樣的事件發展。
於是,這樣就可以大致回答題主的疑問了。《活著》是要反映什麼社會問題。綜上,與其說《活著》是要反映一個社會問題,不如說是某種意念的反映。余華在某個階段覺得,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所以他照著這種意念去想像,如果要表達這個意念,應該通過怎樣一種方式或是事件來表達這個意念。於是大致有了這個故事。那麼,意念是在社會問題之前的。通過構造出來的小說,即使反映出來社會問題,那麼這個社會問題也是順帶附屬的產物,不是重點所在。因為這個事件,這段歷史,也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大多是用意念構建出來的。
而且在那個藍色版本的,作家出版社的那個《活著》裡面,余華不厭其煩的寫了那麼多的序,若是不厭其煩的去讀下,大抵可以在眾多的詞語見找到這個意念。
至於這個意念,認不認同另說。要怎麼表達,我覺得都是作家的自由。而讀者也是可以有接不接受的自由的。而他到底現在還是不是堅持著這種意念,這也是一個另說的事。
說回來,他之所以選擇鄉土小說作為寄託的題材,之前說了,這是一個文壇風向標的選擇。還有就是,人們對於尋找的的本能反應是回歸。而中國人本能的回歸去處,大致是土地。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之前鄉土小說這麼風靡的原因。但是對於余華來說,他不能「在」,不曾「離」,談何「歸」。
總的來說,《活著》這部小說,是意念重於一切的一部小說。去追尋社會問題的表達,那麼除了常見的一些社會問題,並且他也並不太帶著另類的深刻的批判出現在這部小說中,大致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次讀起來覺得這書怎麼「假」,這麼巧合,哪有慘的這麼碰巧,好像是為了悲慘而悲慘的。我相信和我有同樣閱讀感受讀者的不在少數吧。(ˉ﹃ˉ)
太過現實主義,一種特徵過於突出,如果不是實驗文學,就容易類型化,相比多重特性或多重目的的作品顯得單薄,看多了傷痕文學會體會到這種對現實主義甚至只是對某時代現實主義的膩味
反映的社會問題能結合歷史說一堆,但是那反而更加貶低了該作,現實主義的概念至少還比表現某個時代某個環境的現實情境的概念來得更抽象些,從而看起來更加高大上
余華的《活著》,作者以傾聽者的角度,記錄一個老人講自己的故事。福貴的一生,從富家子弟到一無所有,到孤獨終老。福貴的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到外甥無一倖免。
福貴的父親——龍二討要房契時被氣死
福貴的母親——生病
福貴的妻子——軟骨病去世
福貴的女兒——啞巴,生產時大出血死亡
福貴的女婿——被水泥板夾死
福貴的外孫——吃豆子撐死
福貴的兒子——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死亡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以前看的太簡單,今天重新看過這個,寫的太膚淺,只寫了人,卻忘了,社會這個大背景。老一輩的人是真的苦過,,我們相對來說,過得太安逸。
我看到上面有一些答主認為這本書過於「浮」「假」,然而我有一些比較不同的見解。
—————————————————————————
首先,是這本書的主題,不幸、悲慘、煎熬、救贖、絕望,這種掙扎是每個人人生中都會有的,這本書引發的個人對人性人生的思考,我的理解是,你該拿不幸怎麼辦?命運究竟是不是可以改變?我們究竟有沒有創造生活與奇蹟的能力?
我個人出生於一個東南沿海比較貧困的農村家庭,從懵懂無知到走出這個地方,我看到過聽到過很多人的悲慘遭遇,在中國的很多貧困角落這些悲慘有過之而無不及,我聽到過有人父母慘死車禍,有人全家陷入疾病,我看到過一個家庭由美滿由疾病慢慢走向分崩離析,我聽到過有村裡人拉著一車壯漢上門收高利貸拿著西瓜刀砍砍殺殺,甚至,像《活著》的主人公一樣家人一個個離世最後孤獨終老的老人,也在我的身邊。我看到貧困,冷漠,悲慘,逃離和絕望,為什麼你們看到虛假?
環境不同,背景不同,所以你們會懷疑,而我想到的是,那些我看過聽過的那些悲傷的人,他們來到我面前向我哭訴,讓我懷疑我是否有逃離的能力,一次次痛苦迷惘彷徨讓我從眼前的虛假番然悔悟。一個故事的真假、結構不應該是我們探尋的重點,重點應該是我看到了什麼,救贖了什麼,甚至是痛哭流涕,書本的真正價值應該是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身。
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擺渡者,在生命的河流中救贖自己。
我是今天才看完這本書的,不厚,如果一直讀下去3、4個小時就能讀完。不像《白鹿原》,一直都知道它是本好書,但因為篇幅太長加上自己懶,一直沒讀完。好了言歸正傳:《活著》著本書在我眼裡講的是一群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悲懼命運中掙扎、承受、毀滅的故事。我這裡說的平凡,不是指人物的背景、身世、而是指思想。無論是男主一家子,還是那個騙了男主一切的地主,還是那個「殺了」男主一家三口的醫生。他們想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從沒想過之後會發生什麼,或者是想改變什麼。他們都不是惡人。(只是為了自已的利益不惜傷害別人而已,我認為這不算多麼邪惡的事。)但翩翩都逃不出命運這張巨大的網,一個個不是悲慘的死亡,就是被命折磨的不如死人………在最後我想說一下我看完這本書明白的道理:人能改變命運嗎?當然能。但普通人能改變命運嗎?一定不能,因為當你改變命運的時侯你就以經不是一個普通人了。
眼淚汪汪
推薦閱讀:
※莫名其妙被阿里拒絕,我應不應該低頭認輸?
※有一個不愛自己的男朋友是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聽海頓的《驚愕交響曲》是什麼感受?有多少人被嚇到了?
※你們 覺得 倍兒爽這個首歌怎麼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