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之後覺得對生活沒興趣了,對事物沒感覺了,怎麼辦?


這正是你對佛法沒有正確的知見所導致。很多初接觸佛法的都可能有類似以下的錯誤觀點,因為不知道閣下為何對生活沒興趣,只好羅列三個常見的問題試圖解釋一下:

1.既然無常,何必太在意生活中的人我事物?
無常是因為一切都是緣起,沒有永恆固定的。但是這也是因緣果報。但是如果因此放棄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在生活中不去努力,這變成是懈怠慵懶,不為眾生作慈悲善行。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才有機會從凡夫修起,行菩薩道,以致究竟成佛。不然,我們只會繼續造業而隨著業力流轉生死六道輪迴。生活中種種都是我們修行的契機。在工作學習上做好自己的本份,讓同事讓客戶讓老師讓師長親友家人歡喜,這也是行善積德。要知道歷劫輪迴以來,這生的人身難得,我們更要珍惜好好把握,從生活點滴中以佛法正見來對境。

2.我要放下一切,生活中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
放下是對於執著而言。就如運動精神,在於參與不論成敗。因為成敗是分別,也是我們對我執的一種表現。放下,更多是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放下對自己所擁有的執著。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並非叫我們如木石般死氣沈沈,離世獨居。我們該工作還是要努力工作,要讀書還是要努力讀書,要照顧家人朋友還是一樣要好好去照顧。但是我們只是不應該執著所作所行的結果。沒有升職加薪,放下;沒有名列前茅,放下;沒有得到家人朋友的感謝報答,放下。但是眾善奉行,不求成果,且行去。

3.求生淨土就好了,這輩子也沒有什麼希望,最好快往生淨土就沒煩惱了!
淨土當然好,佛所宣說,這是無可厚非的。這輩子的煩惱,其實也是往昔所造業,以及我們被貪嗔痴所左右而致。這輩子不好好修,如何解脫?但是決意往生淨土精進修行,也不能離世間而修,福德和資糧缺一不可,離世間事依何獲福德資糧?淨土宗常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是關鍵。其中涉及性相,其相為此去西方十萬億佛土的極樂淨土,其性則當下剎那即是,禪宗所說自性彌陀、當下即淨土。這個當下,就是我們現在所對境緣。心淨即佛土淨,不是叫我們不理當下的生活,而是以清靜心活在當下。


普通人執色,你現在這個狀態就是執空,不論空色還都是兩邊,想破就是要理解,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本無二無別。生活與修行就是空與色。學會生活你的修行才能更上一層樓。


………………………………………
我說的已經很直白了,但還有人看不懂,所以我在略微補充下,願有緣人悟道。

出世入世本是一法,肉身法身也同為一體。修行是天地人相應同步的。法身在突破宇宙行的是佛道,肉身在地球上生活工作行的說是人道其實也是佛道。要是看不明白這一點你用負面的情緒工作生活,你的修行就不可能有成就。但初學一般還處在入是入出是出的階段,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還在空色的兩端。思想要突破就是要去悟出世入世其實是一法啊,也就是常說的色空本是一體。修行與生活之間不存在矛盾,把兩者融合了你行的就是中道。佛法是貫穿所有宇宙空間的,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人道。所以想要佛道圓滿,人道必須圓滿。

至於評論中有人問:那佛祖怎麼在放棄了嬌妻和王位後才覺悟呢?以下略答幾句:一,佛祖和我們的身份地位不同,他的父王正是怕他出家才給他安排成婚的,所以在他的那種環境壓力下,不拋棄王位和妻子是無法修行的,所以佛祖當初拋棄一切其實只是一種無奈之舉。二,拋下一切不等於就能悟道,佛祖最初修行時,走的也是彎路,在深山裡苦修六年餓的骨瘦如柴卻也沒有證道,原因是他執空了。最後為何又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證道呢?是因為他行了中道。所以佛祖的證道跟他拋妻棄位沒有直接關係,是佛對宇宙和人生的全新領悟---中道!使他覺悟成佛的。三,佛的一生其實只是一種示現,讓後人通過他的故事明白,空色皆苦海,中道即彼岸。


感謝前面玄極天心和謝丹對我的啟發,我也在學佛後困惑過這個問題。我記得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有一次在北京大學開示時,有一位同學問了類似的問題:

Q: 我讀了你很多的書很崇拜你,但同時也產生一些困惑,讀了你的書後我覺得生命是個很大的幻象。什麼才是生命真正的目的呢?
A: 我很抱歉我的書讓你感到困惑——我不是有意的。生命的目的是我們應該快樂。幻象不是一個壞事情。我們需要知道怎麼和幻相做遊戲。就象我剛說到的老虎,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個夢,這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它只是一個夢,那就和它遊戲吧。你可以騎在它身上,撫摸它,揪它的鬍鬚,這都取決於你,這就是目的——與老虎共眠。

結合前面幾位的答案和我的體悟,能從道理上了解到無常和空性後,我們應該會更無所執著的努力種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到自己、周邊的人、乃至眾生,正所謂「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靜心體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智慧,我們應該在修行中不落兩端,以出世心為入世事,積累福德和資糧,珍惜自己難得卻又無常的人身和生命。


聖人也有七情六慾,只是聖人的七情六慾更加精確,更加敏銳,更加細膩,聖人有七情六慾但不受七情六慾所拖累,不停留在七情六慾上面。聖人如果沒有七情六慾,是無法理解眾生的痛苦的,聖人沒有七情六慾你不感覺很可怕嗎?

放下不是放下積極,奮鬥,拼搏,勤勞,奉獻,盡職盡責的品質,如果放下了這些豈不是成了一個廢人。放下是放下哪些負面情緒,不良習慣,無意義的胡思亂想。放下這些是為了更好的提起,提起責任,提起有血性的人格品質,更好的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空的不夠徹底所致。你把「積極」給空了,為什麼不把積極的對立面「消極」也給空了?
所謂不二,積極不是我想要的狀態,消極也不是。


「寧執有如須彌山,不執無如芥子許。」
知道萬物空是第一步,知道我本空是第二步,知道空無本空,不空而空是第三步,
你現在是第一步,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寧有不無。


如果你真的學通,或者學到了佛,怎能會對生活失去興趣?佛是大智慧,佛是幫組你找到你的慧根。
真正學到的人,失去興趣的是浮華虛無。除非你覺得你的生活除了這些就沒了,那你就不會感到無聊,相反你會因為禪悟到世間真理,沒了煩惱,沒了牽掛,更能為世間更好做出貢獻(大乘)。

另外,個人不會將佛化為宗教,相反,我認為佛是知識,是一種認識論,世界觀。佛主或觀音什麼的,也不是神或造物主,他是老師,是學有所成的大牛。

初學者,一點愚見。


因為佛不是學表面學出來的

如果有這種表現,說明你的認知積澱還不足以去承接消化這些經藏教義

所以,回歸往常生活吧


樓主你不要被他們帶歪了,這個是正常現象,也很好啊,這就是所謂的出離心嘛,不然你以為什麼是出離心,另外要說一點的是,你放心,如果你在實際修為上沒有進一步提升,慢慢隨著修為的退轉,這種想要出離的慾望自然就會降低的。所以,安啦,真的沒啥事的


沒興趣 沒感覺 但不討厭的話 還算相對正常
如果還感到無聊、厭世的話 修行上可能有偏差

產生這種感覺有幾種可能性:
1、聽聞大量出世方面的東西,心理上產生的暗示,從而產生這種感覺,這說明對佛法修行理解有偏差
2、個人不努力、不積極,結果混的比較差,看到佛教的東東,覺得有了理論上的支持,把個人失敗全部推倒外部因素,覺得自己的消極是有道理和有情調的,這說明對佛法修行理解有偏差,且對自身不夠了解,也屬於修行方面的問題
3、在止觀修行中,理解有偏差,過於偏定,導致大腦不願意思考,相對消極
4、修行太猛, 飲食和身體方面沒調理好,新陳代謝率降低,導致情緒低落
5、正確的修行導致的出世感,這種情況概率很低


那是學偏了,佛說一切法皆應機而說,說空苦無常主要讓鈍根眾生生起厭離之心,對中等根基之人說一切法無我,對利根之人說一切法畢竟空寂,根本上不生不滅。華嚴經只說有不說空,說的是大菩薩福德具足後的種種妙有。何寶生能萬緣放下,一心修行,那是他具有億萬家財,閱歷過世間的種種繁華,曾經拿起過,很多人遇到一點挫折就說自己看開看透了,那不過是矯情,從未拿起過,談何放下,不過是一時的逃避,給自己一個借口。
任何悟道者應該世俗生活中圓融無礙,充滿生機,大雄寶殿之上寫的都是勇猛精進而不是心如死灰,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寫的即是居士修行的典範,財富家眷都能圓滿,而又心無掛礙,那是因為福德深厚,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一個霸道總裁,億萬身家,就是現在的這樣行情公司股票漲停,老婆貌如天仙,夫妻恩愛,沒有緋聞,能搞定政府,受到同行尊重,在公司擁有絕對的權威,是行業規則的制定者。閑暇時候去寺院靜修,佛法造詣高深。古人說悟道需要七世狀元之才,三朝天子之福,福德智慧圓滿才能悟道,所以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如果根基淺薄,就是出家袈裟也披不住啊。
想積累福德智慧,可實施的方案是,先懺悔業障,三業不凈,持戒也持不住,行至善之法,方能度化心魔,誦經,抄經,念佛,吃素,布施,克除不良習氣等。
證得空性不是一無所有,而且超越了美醜善惡生死,超越了一切對立,而依空顯現的實性,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偈曰平生醉里顛蹶,醉里卻有分別,今宵酒醒何去,楊柳岸曉風殘月。


反對上面匿名用戶。在你眼裡學佛就是為了榮華富貴?
為什麼出家人會敲木魚,就是魚在睡覺也是睜著眼的,用來鼓勵自己勤勉,為什麼學佛就是消極呢……
佛教講的是 苦海無邊誓願渡,煩惱無邊誓願斷,佛法無邊誓願學……
每時每刻都要提醒自己勤勉,無論是學法悟道,還是造善業,做善事。
那裡有給你消極的時間啊……


你看看延X法師,看看釋X信方丈,看看星X大師,過得多滋潤。學佛學成他們這樣才算真的學到了佛的精髓,功名利祿,垂手可得。君不見佛象都是胖子,肚子里沒油水怎麼會胖呢?
你覺得對生活無望,可能是你還沒有找到佛教的法門罷了。
其實你們都以為油水指的是吃肉,大霧也。
任何宗教都和世俗權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佛教,不要以為學佛是為了出世。無
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唯朝廷馬首是瞻,因為這些分支內部也有殘酷的鬥爭,達賴和班禪,大乘和小乘,禪宗和密宗,甚至寺廟和寺廟之間也有利益瓜
葛,怎樣在鬥爭中取勝,最大的法寶就是取得官府和朝廷的支持,因此必須向朝廷獻媚,朝廷同時也會給與他們豐厚的回報。比如三藏回國之後整天就是忙於結交權貴。
很多不懂佛的人看到街上的和尚開名車泡夜店上綜藝節目甚至唱紅歌就以為他們不是和尚,其實真正苦修的和尚才是非主流,我想現在也沒有和尚會去住牛棚吃牛糞故意弄的一身爛瘡吧?
像這三大宗教傳教的手段都很明確:信了死後可以上天堂,或者來世可以享福,不信就得下地獄,或者墮入畜生道,如此威逼利誘。而宗教想要廣泛傳播,也必須附庸在權利身上,甚至自己就成為政權,排斥剪除其他宗教,宗教戰爭由此而來。


真心喜歡一個東西,一天恨不得有48個小時來學習;你還會感覺消極沒事幹嗎。


學佛之後的世俗生活也是有其意義的,一個是可以通過外境鍛煉自己的心,另一個是能夠隨緣地弘法利生。只要具足菩提心,連吃飯穿衣走路也是行善。


如果對世間吃喝玩樂沒興趣了的話,可以培養一下對慈悲喜舍六度萬行的興趣呀。
顛倒眾生如果做膩味了,可以學著做菩薩。


題主請悟「人間煉獄」


若真看破紅塵者,不離紅塵處。
紀錄片《輪迴觀後感》:《輪迴》之紀錄片感悟:生命的思考
共勉!


如有需要歡迎轉載,希望能幫助培養學佛信心。南無阿彌陀佛

在此不評對錯,只述自身經歷。從小親近佛教,07年正式皈依。儀式當時滿懷堅定要精進學佛。之後回家也是經常誦經,吃素,初一十五放生……但個人的私人生活方面也幾乎沒有其他愛好,一天到晚覺得要節慾覺得什麼都是空,一想什麼都是空都要失去挺悲觀,所以心態也不是很積極,為人處世方面不太成熟,有時候某些刻意而行的善事,反而給自己添了不少堵。後來慢慢覺得人很消極,也很迷惑。好像喪失了方向,於是學佛也懈怠了不少。

再後來遇到了人生的低谷,看了很多書。多數是三觀很正的書,比如路遙先生《平凡的世界》,又比如星雲大師《捨得》《放下》《厚道》……都是講的世間法,很貼近生活。慢慢的開始對學佛有了另一番看法,不是他說錯了,而是一開始我理解偏了。

現在個人推薦南懷瑾大師的一句話「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我的理解就是,心中有佛家的慈悲心,發菩提心,出離心。但是行為上按照儒家的標準為人處世,做個有道德的人,及時做不到聖賢,也是個。謙謙君子。在生活上多多發展健康積極的愛好,樂於助人。這些才是生活中學佛的真諦。才會越來越積極快樂!

你看那些高僧大德都是心中既有慈悲心,行為上有道德的人,他們中還有許多人的書法繪畫修為也很高。並不是只會念經的人。所以希望這些回答能切實的幫助你!感恩佛法!願點燃眾生智慧離苦得樂。南無阿彌陀佛!


可以出家修行!
這是你出離心要生起來了。

你去看《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和袁了凡先生有一段對話。
因袁了凡先生被算命先生算準而頓覺人生毫無意義,端坐三日,不起妄念。
雲谷禪師以為他看破紅塵了,達無心而解脫,但袁了凡先生說,皆有定數,無可妄想。——這就是說,他因為無法超越而絕望。
所以雲谷禪師說袁了凡先生他還是凡夫一個!
其實,要想超越這些,需要修行,修到人我空,法我空,心空,無心可心,超越一切束縛,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束縛,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我認為出家是比較合適的,末法時代,在家修行很難!出家容易一些。

看了這裡大部分人的答覆,對於認為題主是消極或走偏的人,本人深不以為然。
當一個人在滾滾紅塵中忙於五欲六塵不亦樂乎的時候,他怎麼會生起出離心。他會找種種的理由繼續痴迷於這個虛幻的紅塵,繼續為他自己的享受找種種的借口。

不說大話,說老實話,那些真正有實修實證的人都是要經過一番苦修的,執著在這個世間享樂怎麼可能解脫?絕對不可能的!

星雲大師很了不起,人家現在很逍遙自在,但是誰真正了解大師曾經背後的苦修?
真正看破紅塵的人,選出家這條路最好!加油!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了凡四訓》


推薦閱讀:

對佛教沒有很深刻的了解,如何理解「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
佛教反對自殺,但是一個人自殺後可以少吃很多生靈,少害很多生命(比如踩死螞蟻),自殺可少殺生,怎麼理解?
用佛法怎麼解釋暗物質?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