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如題


「從前我對女孩子化妝,不以為然;然而,我在看了祖母的人後,才明白:女子裝飾,原是她對人世有禮——」這是貞觀看到外婆在鏡台前抹粉梳妝時恍然悟了的大信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初讀章節,台式普通話夾雜閩南語,甚至會給人造成不小的閱讀疲憊感。然,越往後,海港小鎮的風土世情令人心醉神迷。這是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禮節和習俗,更是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大抵夜深人靜之時通讀很容易被書中涓流般的溫情打動。有人說:「這個故事是何其求善」,是啊,何其求善,善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用痴心堅守與自己的言行,教育著代代後輩,做人要明是非、辨善惡,要懂得心存敬畏與感恩。
貞觀與大信,何其相知相似的兩人,到底,也如錦帛斷裂般決絕告別。他們的異地書信愛情,過程有著大時代下的純粹與古典。結局好似遺憾,但或許無法規避的最自然的生活與世俗感情就應是如此。像「蕭麗紅的台灣,王安憶的上海,宗璞的北平,蕭紅的呼蘭河,女子心中的城不是男人,卻是從小到大一點點的懂得,懂得什麼為大,什麼為重,什麼為流水,什麼是青山」。男女情愛,看似是這莽莽塵世大命題下並不唯上的小命題,但卻是累築這源源世情的根。阿公阿嬤,幾多舅妗,用他們的緣與德,悠然襟懷,向無數貞觀、大信這樣的青年人娓娓坦述了這世間的人情與禪意。
這部小說最大的看點應是民俗,最令人感動的不止是純真愛情,更是作者眼中心中的漁港小鎮;是台南鳳凰花韶光下的鄉愁;是行事間的有禮、知禮、相禮;歸根究底,還是尋根問祖的家國情懷。
七夕節的湯圓;鄰居六親間的「禮尚往來」;七月十五中元節;一隻雞一隻鴨中講究的中華文化……大信言:「我們的民情、習俗,本就是深緣、耐看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這部蕭麗紅女士二十幾歲時寫作,八十年代出版的台灣小說,盡顯對大中國文化的認同、強調與珍視。放到兩岸如今,反而令人在無限唏噓之餘競也覺得諷刺,諷刺在:看到一位五十年代出生的台灣作家在出版於八十年代的小說中儘是對「禮儀之邦」的篤定、認同、自信和自豪之時,競會生出至心的感動,而「忘記」了,我們本身就是同宗、同祖、同源的啊,我們的血脈、文化與民族性本就是一脈相承的啊。
千江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我的最愛


看了《邊城》,想去尋找茶峒,看了《千江》想去踏足台灣。這部作品和邊城都是我最愛的小說。看過之後,找了作者其他的作品,自然是無法超越這部。正如沈從文的邊城也是獨一無二的。略遺憾,還沒找到除這兩部作品讓我為之著迷了。


之前在微信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於是抱著不確定的態度買了下來。誰想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與感動完完全全超過了它的價錢。於是在寥寥幾日之內便閱讀完了這本書,並且極力向他人推薦。感覺自己就好像一個品嘗到糖果甜味的小姑娘,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心情與快樂與他人分享。也正是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有這麼一位文筆溫柔似水又滿腹情懷的作家蕭麗紅。感謝作者,給予我們這樣的溫暖。筆下有溫情,讀來心裡暖。

全書最扣人心弦的想必就是貞觀與大信的愛情了(其實我一直在想他們不算是近親戀愛嗎)。作者似乎將一切中國傳統女子的好全都賦予了貞觀。她溫良美好、知書達理、善解人意。她是百合花,素凈又純潔。她是茉莉花,清新質樸。她還是嬌艷可人的月季,在面對愛情時綻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這樣的貞觀,有誰不愛?難怪像大信這樣的男子,即使受過愛情的欺騙與傷害,仍然情不自禁地接近她,最後深深地跌倒在紅塵之中。「許多事情,我是自你起,才開始想的。」一句話,撩動的不只是貞觀的心,更讓大信從此認定了他要的這個人,是你。

我們嚮往這樣美好的愛情,或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愛一個人,也不曾擁有過這樣一段令人心醉的愛情。所以我們唯有在書中,去尋找愛的真諦與美好。儘管貞觀與大信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但是我們已經收穫了心靈的感動,其實這就足夠了。想必貞觀也明白了,最美好的事物,只要曾經擁有,不管結局如何,到老來想起時,也會微微一笑,心滿意足。貞觀的大矜更是胸懷開闊、境界之高的一位女子。苦守卅年,卻等來了不屬於自己的心上人。這樣的痛苦與委屈,只有她大矜,才能甘之如飴。貞觀的釋懷其實也是將她自己從愛情的監獄裡放了出來。也好,放手也是一種幸福,她還有摯愛的親人在家鄉里,永遠等著她回來。

如果這本書里只有動人的愛情,那我想還有很多本言情小說寫的比它還精彩,還讓人慾罷不能。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筆下的民俗,讓我們心生嚮往,想立馬前往布袋鎮這個小地方,去感受民俗之美。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七夕圓的習俗了。七夕圓也只是一個純白米團,搓圓後,再以食指按出一個凹來。為什麼要按這個凹呢?「要給織女裝眼淚的呀!」大人的回答讓小貞觀半信半疑,倒是從小到大碰巧的是,每年七夕,一到黃昏,就有牛毛細絲的雨下個不停。或許真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吧。

被這樣的民俗包圍的布袋鎮,好似溫柔鄉,讓你捨不得從書中離開,再回到庸俗紛擾的現實世界。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想回到過去,回到質樸的年代,再重新感受這樣的溫暖與滿足。閱讀此書,也勾起了我對家鄉的思念。回憶像一根細細的長線,把我帶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那時候我也像是書中的小貞觀,有著長輩們的疼愛與照顧,見證過家鄉獨特的習俗,也與兄弟姐妹們嬉戲打鬧。時光荏苒,一轉眼來到帝都孤身求學。合上書時也愈發想念家鄉的一切。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我想下次回去時,一定要珍惜和親人們相處的時光了。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句佛語境界高深,我沒辦法一下子悟透,但我已經收穫到更寶貴的東西了。每個人看完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想,或者只是心靈上的愉悅,但這已經足夠了,就像貞觀的愛情。美好擁有一次也就足夠了。再次感謝作者,讓我有這樣一次美好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們這個時代,有了重新體會美的能力。

文筆稚嫩,卻是肺腑之言。


非常經典的台灣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歷史在台灣」的最好詮釋,有龍應台作品裡看不到的厚重,有中華「家」文化的全部體現……


傳統文化的根在台灣得以傳承,人生中最喜歡的一本書,貞觀那樣的人,才是不為俗世污染的荷花一樣的女子。
在中國唯一讓我敬仰的只有林昭,生而為女子,具備貞觀一樣的溫婉品性,才不足憑、貌不足取、知賢故善,好女唯有德。同時具備林昭一樣不畏強權、有著高貴的思想和靈魂,才是真正的好女子。


不僅僅是被民風民俗所感動,也被貞觀的心境和言語打動。帶著這本書去到了台灣,走過貞觀心心念念的鳳凰花樹下,也看過西門町大信無言獨上的紅樓。看了一遍已是心驚,再看仍然。真的是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看到最後兩人的分離,貞觀對大信的感懷——愔愔良人,秩秩君子,再到開懷——還天還地還諸神佛,還有其中穿插著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敬重與感激——要把生命活成一顆精彩的樹來報答。字字句句,都透露著生活,不僅僅是哲理,還有穩重的溫暖!


上大學時讀完這本書,還在糾結貞觀和大信沒有在一起,非常遺憾。但後面又讀了兩三遍,才發現自己狹隘了(故事最後怎麼寫的我已經記不得了)。其實,結局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糾結,貞觀和大信只是短暫分離,互相處過磨合期。按照人設來看,貞觀和大信也不是那麼衝動的人,現在想想心就放下了。

本文採用佛家偈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為標題和結尾,也是告訴大家不要糾結一時一地的不如意,心中有明月,萬里無雲天。


2017年3月25號,不知道第多少次看完千江有水千江月了。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1991年,某對摺書展買到的灕江出版社首版首印。看得損耗太厲害還特意後來又補了一本。太喜歡所以一切相遇的細節都記得。
這麼多年過去了。期間也看過多遍,大概是除了紅樓我閱讀次數最多的書了。而這一次看,從第10頁就開始淚目,最後從貞觀外婆去世那一頁起就是哭著看完的。我大概是老了。那麼容易傷感。


20年前在學校圖書館看的,後來特意從香港買了一本收藏。就因為這本書,用貞觀這個名字作為網名好多年。


剛剛看完。感覺有點台灣80年代版小紅樓夢的感覺,不同的所處的時代更睿智開明,更有未來,溫暖人心。

詳細看後觀想沒有遺失的美好 | 好書推薦《千江有水千江月》 - della MIAO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陳忠實的《白鹿原》結尾處,白孝文為何要殺黑娃?
網上流傳的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是別人寫的雞湯文嗎?
醫生開的病例藥單字跡潦草是受過訓練的嗎?
有沒有那麼一句詩詞,初讀便讓你熱淚盈眶?
網上對余華的評價是否過高?《活著》的文學價值到底又有幾何?

TAG:文學 | 民俗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