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抽象派畫家的作品與小孩隨手塗鴉之作?


康定斯基就認為,小孩也可以畫出自己的優秀的作品。因為現代藝術和兒童的作品,是有直覺和情感上的共性的。在創作過程中,無論是涉及到畫的構圖、線條還是色彩等等,孩童和藝術家都是帶有有直覺與本能的,特別是在形式束縛幾近為零的情況下。想要傳遞情感時候的方式,也是回歸了原始和質樸。

而最大的不同在知覺和理性。正如得票最高的答案提到的畢加索的話:「我要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一個孩子一樣作畫」。這句表達了自己希望像孩子一樣作畫的句子,是有著前一句的:「我花了四年的時間才能像拉斐爾一樣繪畫」。
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的目的性和其自知性,是除了直覺和本能意外引導作品的走向的重要因素。近期最喜愛的藝術大哥克萊因就讓偶知道了,觀念是當代藝術最看重的品質,一張畫的質量,除了美,終極實在在它的視覺性之外。總之這樣講很玄乎,反正就是觀念大於形式。一個小孩,沒有觀念,有形式,好美啊;一個搞藝術的大哥,有觀念,形式並不care,也好美。

很多人覺得抽象藝術、甚至擴展到現代藝術富有爭議性,所以以一種嘲笑的不恭敬的心態來面對。這種不恭敬和玩味本身也很達達,也是酷的,有意思的,有魅力的。當然他們自己看自己的行為也不覺得酷,不覺得有意思,不覺得有魅力,就像他們覺得現代藝術不美。(真是玄乎啊

然後放一個莫名淚目鏈接
英5歲自閉症女孩成天才畫家 用畫筆對寵物貓表愛意(組圖)

說這麼多廢話也並沒回答問題,而我並不care


無法區分,大多數所謂的藝術評論家都無法通過雙盲測試。

我看過一段偷拍的視頻,惡作劇者拿一幅極低廉的圖畫印刷品放到某藝術展覽中,旁邊架上隱蔽攝像機。然後假扮講解員給參觀者講解這幅畫,他虛構了一個不存在的藝術家,並對這個不存在的藝術家大加讚賞,然後給大家講解了這幅畫,最後讓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並給這幅畫估值。大部分人對這幅畫的藝術價值給予高度評價,有個別還對印刷出來的畫侃侃而言,有的天才甚至表示他知道這位惡作劇者剛剛虛構出來的「藝術家」,關於價格甚至有的人估值達到百萬。最終這個惡作劇的人告訴大家,他不是講解員,這幅畫是印刷出來的,作者是編的,價格是幾塊錢。大部分人氣得轉身就走,個別人羞愧的無地自容,面對鏡頭只能自我解嘲的笑笑。

容我大膽猜測:

把水平接近的兩幅幼兒園小朋友的畫作拿到1000個藝術評論家的面前,告訴他們,這兩幅畫有一幅是最新發現的畢加索的遺作,此前從未公開,讓他們從兩幅小朋友的畫作中找出哪一幅是畢加索的作品,我相信兩位小朋友的作品都有機會被大評論家捧臭腳。


是否有意識地提煉


「J"ai mis toute ma vie à savoir dessiner comme un enfant.」 de Pablo Picasso


我窮盡一生精力,想像孩子一樣作畫。

——畢加索


問題的表述改寫一下會更清晰明確——

「如果存在這麼一幅畫,它在純粹的、圖像形式的範疇內,與美術史意義上的『抽象表現主義』畫作是同類的,那麼是否有可能僅憑這一幅畫,而認定作者的藝術家身份?」

答案是,至少在現代主義之後直至整個二十世紀,這不可能。

---

接下來的問題是,以上對問題的改寫,是否合理?上述改寫牽涉兩個點,一個在作品圖像的本身,另一個在作品的作者。

首先說作品圖像層面的。只要提問者的語境與此接近——《QUIZ: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Art And Paintings By Toddlers?》——那麼上述改寫就可以成立。因為這個語境(或者稱為「實驗」更恰當),假定了一個具體的人、面對一幅具體的畫時,所生成的審美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跟創作者的社會身份徹底無關。這是一次遮蓋掉「署名」的經驗;也因此,對這種經驗的判定主要是「分析性」的——這種判定是基於對客觀經驗的科學化分析或邏輯推理,基於「理性知識」。

然後是作者。只要「抽象派畫家」與「小孩」的判定所關注的不是生理年齡或法律身份,那麼上述改寫也成立。「畫家」與「小孩」的區別,就是「經認證的藝術家」與「未經認證的作品生產者」的區別。

---

回到開頭。「這不可能。」——為什麼?

已經有答案提到了《怎樣區分現代藝術與幼兒塗鴉》這篇文章,它很典型。文章實際是提出了一套基於純粹形式的判定法則,或者可以叫做「藝術作品的合法化路徑」(當然,這篇文章的判定法則並不嚴謹,也很片面,但這不是重點)。可以看到,這種「合法化路徑」經過(該文作者自己的)實踐證明是無效的。如果一套法則不能總是命中「經認證的藝術家」,那麼它其實就不可能成為真實藝術界(artworld)的真實法則。真實的藝術界,不可能容忍這種隨時有可能脫靶的合法化方式。

上面的「藝術界」(artworld),是 Arthur C. Danto 的術語。

那麼現實中的合法化是如何進行的?

當代藝術的四種理論與藝術的四道門檻:比爾茲利的意圖理論,丹托的藝術界理論,狄基的藝術體制理論,卡羅爾的藝術譜系理論。一個人是否是藝術家,看他是否有藝術意圖,是否被藝術話語討論,是否被藝術體制接受,是否有藝術師承和交友。四道門檻的限制,可以阻止某人輕易成為藝術家。

引自:http://weibo.com/1585843700/yEkpQ9fY0。這當然還不是現實的全貌,但足以「可見一斑」。


世上有普通大眾的小孩,也有聰明靈性的小孩;
既有深邃高超的藝術家,也有膚淺平庸的藝術家。
以職業或年齡,去區分畫作的價值,雖然簡單易行,但總是不公平的。
就如同一句話所說:
「種族不能代表榮耀。我見過最高尚的獸人,也見過最卑劣的人類。」
大概藝術,或是階層意識,總是帶有長期積累的慣性崇拜吧。作為門外漢,我私下是這麼認為的。


@錢爭予說的非常好,「經認證的藝術家」與「未經認證的作品生產者」不能從作品上有一個區別標準。
我略微補充一點關於「藝術黑」和」砸場子「的想法。

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孩提時代被父母認為表現出藝術天賦的小朋友,多之又多,但是真正有的,少之又少,從浩如煙海的上萬幅」小朋友作品「裡面抽出幾幅精品,混跡於藝術家之內,並不奇怪。

你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搖滾圈子裡面擇幾首精品出來,換掉歌詞,說是Lou Reed,Iggy pop,柯本留下的小樣,未必不能亂真,但是這是一個概率事件,跟藝術水準無關。

同樣的,藝術家本身也有風格的區別,有一些也有水平的區別,同樣是抽象,你讓小朋友把自己的畫和蒙德里安放在一起,我估計分辨正確率就很高了。


小孩就是天生抽象派藝術家,不是嗎?


看工具和材料紙質→_→


當你不敢發表意見,唯恐自己境界不夠的時候,你面前那副作品多半是前者


看了各種評論,其實都是在說抽象派藝術家與小孩的作品可能存在共通性,有時難區別。但作為一個業餘塗鴉者,我覺得還是有一點比較好區別的,抽象派藝術家的作品即視感便是你第一眼完全不知道tmd在畫個毛;而小朋友的作品雖然手法稚嫩,但畢竟我們曾是過來人,能多少懂一個小孩對世界的認知,畫出來的圖案形體較好,僅是細節上欠缺罷了。


我覺得用螺旋上升來解釋是不是比較靠譜,從幼兒信手塗鴉,到建立起理論體系與方法,有意識創作,再到尋回童稚的狀態,然後對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又可以再次升華。所以會有相似,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區別在於作者能不能說出「一些東西」,產生對學科或是對社會的影響。往往這些東西是一個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價值所在。


看筆觸背後所展現出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越複雜,越難像孩子一般隨手塗鴉。
畫畫這件事,對於有的人來說是消遣,對於有的人來說是表達。


你是來砸場子的嗎?


抽象派從一誕生,就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證明這是一幅畫,一幅有藝術 價值的畫,而不是其他。

從抽象派畫家的作品一出現,就有一種說法:抽象派畫家的作品像小孩隨手塗鴉之作。言下之意它

們太簡單,太隨意,沒有可以辨認的圖像。

普通大眾面對沒有可以辨認的圖像,會困惑,會尷尬和恐慌。

因為有困惑尷尬和恐慌,就有了題主的問題。

題主看了這兩張圖片,有什麼感受?

這是金文中著名的大孟鼎,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如果你認不了這字的意思,欣賞不了它的美,會不會困惑 ?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區分抽象派畫家的作品與小孩隨手塗鴉之作?

那我想請問題主,是什麼讓你有區分它們的動機?

讓我來猜猜其中的動機。小孩隨手塗鴉之作一般認為沒有任何藝術價值,而抽象派畫家一部分的作

品被認為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兩者從表面看 極其的相似,這就產生了困惑。

無價值和有價值會如此相似,大多人當然不相信,所以有了區分的動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如何區分是一個不小的問題,西方有不少美術評論家寫書討論這個問題。

如何區分抽象派畫家的作品與小孩隨手塗鴉之作,可以先簡化成如何欣賞抽象派畫家的作品?

如果能夠欣賞抽象派畫家的作品,區分將不是問題。

那怎樣欣賞抽象派畫家的作品?

抽象派放棄畫面出現可以辨認的圖像,剩下的只有點,線,面。其實有一部分抽象派作品有部分可

以辨認的圖像,但通過對可以辨認的圖像進行 分割,重疊,旋轉等種種手段,讓欣賞者產生可以

辨認的圖像毫無意義的感覺。

這一切種種手段就是為了讓欣賞者不去 進行圖像識別這樣的審美過程,而直接感受點線面帶來的情緒變化。

點線面所引發欣賞者的情緒變化,不一定是正面的情緒,大多數抽象派作品引發負面情緒。

為什麼大多數抽象派作品引發負面情緒,原因暫時不展開。

如果能夠欣賞,就可以區分。

如果不能夠欣賞,就無法區分。

對大數繪畫藝術愛好人士來說,沒有必要去學習怎麼欣賞抽象派 繪畫。

真的沒有必要。


抽象派只是繪畫中一個分支而已。


隨便寫的,有點亂,大家將就看。

附帶一句:中國書法藝術才是真正的抽象藝術,而這一藝術已經存在了兩千年。


從單副作品的視覺表面來看,確實會有很難區分的情況,但是多副作品放在一起就會發現,無意識創作的偶然性與有意識的精心創作還是不同的,無論是畫面的布局,色彩的安排,還是主題的表達。當然這需要一定的觀看基礎,也需要對藝術興趣與耐心。


要區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和如何欣賞印象派的方法一樣:去理解作品名稱和抽象方法的邏輯關係。

小孩的作品如果要他自己去起個名字,他可能看到一片黃色就說是香蕉了。問他為什麼,他說黃黃一條像香蕉,但用黃黃一條作為對香蕉的抽象明顯是小朋友的行為,不是因為簡單直接,而是因為抽象方法太過粗疏。沒有一個看懂後的成年人會承認這種抽象有作為一件作品的價值。

可能對小朋友來說黃色加條狀已能大機率概括到香蕉的特性(可能他還沒看過金條、黃花魚、鉛筆等等)如果是刻意所為,那也是可以在哲學意味上,這也是在他精神世界中的合理抽象。


靳尚誼在一個演講上的話給我深刻印象:區分專業和非專業者的畫,在行家眼裡,最終還是要看功夫。抽象畫特別一點,都是我覺得是有看概念、觀念和表達意圖吧,這是隱藏在畫畫後面的意思。


沒有關係,藝術家會告訴你:小孩子就是最優秀的藝術家呀(手動滑稽)


有橡木畫框的是印象派畫家,一張紙上的是小學生畫的


推薦閱讀:

梵谷的最後一幅作品究竟是什麼?
如何評價電視劇《龍門鏢局》第 13 集出現的抽象畫?
如何評價齊白石和他的畫?
你喜歡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是什麼?

TAG:繪畫欣賞 | 抽象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