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書價比大多數國家都便宜?
RT。我在自己的一個回答下被問住了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085845/answer/66178425
==========
我就問個書價問題,想要的是像那位匿名用戶和當前第一的那個答案那樣分析書的個方面成本,市場之類問題的。
你們扯情懷說什麼在中國知識不值錢的是在逗我嗎。
好吧,心好疼。沒有特別整理,想到哪說到哪,有錯誤煩請指正。
首先澄清一下:
中國書價整體比外國書價便宜,但不是絕對的,也有一部分與國外書價相當,甚至比國外的書價貴,只不過一般讀者比較少接觸,書店也比較少鋪貨;(比如部分學術著作、部分影印本、珍藏版等)
但是整體而言,國外書價確實比國內貴,特別是暢銷書,典型代表就是暢銷小說,隨便摘取一下,大概比較一下書價的差別:
《水下離歌》(To be sung underwater)(小說),中國湖南文藝出版社平裝亞馬遜(中國)售價19.3人民幣(定價35人民幣),折扣大約55%;Back Bay Books的Parperback在亞馬遜(美國)售價11.87美元(定價14.99美元),等價於78.23人民幣(定價98.79人民幣),折扣大約79%。
《島上書店》(The Storied Life of A. J. Fikry),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平裝亞馬遜(中國)售價22.6人民幣(定價35人民幣),折扣大約65%;Algonquin Books的Parperback在亞馬遜(美國)售價9.4美元(定價14.95美元),等價於61.95人民幣(定價98.53人民幣),折扣月63%。
從上述無法得出結論,但是可以大致看出國外書價相比而言,比國內貴。對於消費水平不同,下面成本也是統一折算成人民幣計算的。
好了,現在先說那些比較便宜的書為什麼便宜,下面大概從圖書成本、圖書定價、圖書行銷、
比較一下:
- 圖書直接生產成本
圖書成本中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一看就懂,說一下直接生產成本、間接生產成本、固定生產成本、變動生產成本。
- 直接生產成本:圖書出版過程中直接發生損耗,包括稿費、編校費、紙張費、裝幀材料費、製版費、印刷費、裝訂費、廢品損失等。
- 間接生產成本:圖書出版過程中間接作用產生的損耗,包括員工工資薪酬、經營管理費用、水電損耗等。通常不計入某一個單獨出版物的成本。
- 固定生產成本:即不與圖書印刷冊數無關的成本,這項成本一本書製作好只要不改版就不變。固定成本總價不變,平均攤到每本書上,書越多,每本書的固定成本越少。主要包括排版費。
- 變動生產成本:即與圖書印刷冊數有關的成本,浮動成本隨著印刷冊數的增加而增加,不管怎麼增加,每本書上的浮動成本不變。主要包括印刷費、紙張費用、裝訂費、運輸費用。
*版稅就是稿費,有兩種支付方式,一種是一次買斷,還有是出版抽成。也有兩種合併,先付一筆,然後再抽成部分。如果是一次買斷就是固定生產成本,如果是抽成就是變動生產成本。
下面給張圖,是我以前做一個圖書選題寫的直接生產成本核算,這個是作業,並不是特別準確。
所以,如果單純看圖書成本,考慮兩個問題就好:
a.國內出版圖書固定生產成本相比國外如何?
固定成本類目比較多,大體可以分成兩部分(我自己分的啊,只是易於理解),一類是人工的,包括人工校對、排版這些;一類是非人工的,包括出片(我以為現在已經不出片了,後來去國內一家出版社參觀,發現他們還是出片)之類。
國內人工成本相比較國外其實還是蠻低的,非人工會高點。但是重點來了:架不住印刷量大。就圖書發行總冊數來說,我國是世界圖書發行量最大的國家。
什麼意思?假設固定成本是2w,國內一次印刷冊數都是1w+,國外就比較心塞。小些的國家、地區就根本沒法總銷售都沒法達到1w。要不然就是人口基數不夠,最典型的就是台灣的繁體中文版,要不然就是書籍太多,競爭壓力過大,首印冊數很少到1w,大概3k左右。所以在固定成本上,我國的圖書價格是偏低的。
b.國內出版圖書變動生產成本相比國外如何?
2014年我國新聞紙平均價格為4100元/噸,美國大約584美元/噸(3850.6人民幣/噸),國內的紙張成本確比國外高。(注意!我這裡所說的成本是全部折算成人民幣後的成本)
但是從定價來看,國外圖書摺合成人民幣後,定價和國內圖書差別非常大,原因在哪裡?這裡必須說道,國內國外圖書成本與定價的關係。
2.圖書定價
這有很多種定價方法,有成本定價法、間接定價法、印張定價法、利潤率定價法等等,不同國家、不同出版社的定價方法可能都不同。
這裡就說一下結果吧,結果就是美國的定價通常是直接成本的4-6倍,最高可能7-8倍。日本的話,一般定價是單點陣圖書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的3倍,國內一般圖書定價是直接成本的3-5倍。
國外圖書的直接生產成本在定價中的比例低於我國的比例,同時,國外的間接成本費用,包括管理費用等又高於我國,這是國外的圖書價格遠高於我國同類圖書的一個原因。
3.圖書行銷
下面來說銷售成本,這是我認為國外與國內書價差別的重要原因所在。
國內網上書店折扣明顯比實體書店折扣多,有時候能到3折,平常56折的樣子,實體書店圖書大概最低能到8折,一般是不打折的。為什麼?就是因為成本。國內書店發展比較晚,所以還沒有培養實體購書的網路習慣,據出國的小夥伴說,國外購書還是以非網上購書為主。(沒出過國的孩子,[手動再見])
商品流通大體可以分成三種方式:代理、自銷、購進買斷。在圖書這裡形成了三種基本的流通制度:代理制、生產商自銷制、買斷經營制(又叫經銷制)。
當然內部還分出很多細小的類別,比如代理制因為授權方式不同、代理產品不同、代理層次不同等又分出很多種,自銷又因為渠道不同分很多種,購進買斷(經銷制)又分寄銷、包銷等,就不說了。
然後,我大天朝,超脫這三種,另闢蹊徑,在購進買斷制中搞出一個征訂經銷制,這玩意在中國早期太有用了,基於新華髮行系統的,依然是現在新華系統乾的。
歷史發展的原因,國外這三種流通做的都比較齊備,在流通制度中也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我國這三類都沒有得到比較有效的發展,直到網上書店出現。
在網路書店出現之前,國內圖書主要通過新華髮行系統發行,其實新華髮行系統裡面承擔發行和零售兩種職能。噹噹直接承擔零售的功能,減少了流通環節,成本也就降低了,可以用更低的折扣。
國外的圖書發行有很多方式,但是中間流通環節都是比較多的,無論讀書俱樂部也好、上門推銷也好、圖書推銷員也好,都是需要成本的。
另外,國外圖書比較喜歡用大量的宣傳促銷活動,這些活動大概占書價8-12%,此外,有時還會給書店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讓書店用於圖書的宣傳促銷活動。國內圖書其實蠻少這些宣傳促銷的,而且如果有促銷,比如簽售會、交流會等等,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書店(或其他)承擔。
另外,國內的物流運輸其實要比國外方便多了。特別是網上書店,噹噹就在全國多地建立了物流集散基地,12年我在家(某個小縣城)收書還是直接從北京,現在直接從臨近的集散地。 4.其他
再說點其他的就結束,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政策原因,國內對出版社設立 的資質要求極為嚴格,一般出版社都是事業單位,這使得出版社特別注重碼洋,另外,對圖書的利潤不是很重視,一些大型出版集團的的大部分利潤不是通過圖書獲得的,而是通過房地產、國際貿易等。我們戲稱某個出版集團就是賣茶葉的:)
還有比如說國外圖書分類,是分很多種,比如hardcover(精裝書)、paperback(平裝),還有pocketbook,一般來說,國外出版社偏向於出hardcover,比較賺錢,在半年一年之後,才會出paperback,現在好多了。國內不一樣,國內出版社一般都習慣先出paperback。
再說一個,國外零售機構是不允許隨便打折的,更早些,新書剛出來是不允許打折的,後來打折最低也是八折,具體記不清了。
還有啊,比如說教材,很多教材是指定出版社出版的,還有的學術著作是需要政策補貼的,出版是一個水很深的地方:)
知乎過了首百,一直忙著出差,懶於回來寫答案
搬運一個數據來證明2014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 主要引用一個數據
書籍355611種(初版221470種,重版、重印134141種),總印數46.55億冊(張),總印張428.87億印張,摺合用紙量100.78萬噸,定價總金額989.38億元。與上年相比,種數下降0.14%(初版下降1.58%,重版、重印增長2.33%),總印數下降3.62%,總印張下降3.00%,定價總金額增長6.47%。
這個是2014年圖書出版的一部分數據,由數據可以得知,書籍一般是1.2萬的平均銷量。既然有的書據說百萬很輕鬆,那麼自然就會佔據另一部分圖書的銷量。。。。。。
其實很多東西基於數據簡單算一下,結果就會得到
----------------------貼上一些回復里的內容
市面上暢銷書幾百萬本不算啥
但是我們要評比的是剩餘99%以上的普通書籍以及很多專業書籍
很多專業書印數甚至不足200 導致單套成本異常高 那是因為發行國本身該職業人數稀少 印多也是浪費
但是我國呢?大部分職業從業人員數量級都是以萬 十萬為基數 印製專業書籍印數可能直接就是2000起 成本分攤效果明顯
書籍並不是指流行小說 一種 小說也並不是只有哈利波特一種可以代表平均銷量的。
一個行業的基本服務價格 是由其產品絕大多數部分來決定 頂級數據帶來的是更高的利潤
----------------------以下是原回答----------------------
我可以說體量問題嗎?
在我國一本書銷售幾萬本 根本算是普通銷量 國外幾萬本的話 就算暢銷書了的 基本印數只在幾千甚至幾百
那麼平均下來的各種排版製版版稅成本就可以攤分至很薄
剩下的只有發行成本和物流成本了
工業社會最不怕的就是可以流水線複製的工業品 量越大 越便宜
醬紫因為工作的原因,圖書方面的行情我還是了解一些的。
首先,我會告訴你,在這個監管不利的市場里,同一本書應該是以三種形式存在的!
第一類是正版圖書,也就是各項指標都合法的產品。
第二類是翻印圖書,行話叫做B版書,這種書所產生的具體方式我不知道,除了價格方面,和正版圖書是差不多的,有的良心商家甚至會做得比正版圖書還要好。
大家看一下這兩本書,哪個是正版
這是第一本,裡面紙張很白,字跡清晰,很黑。
第二本書,紙張泛黃,影印不清。要說它是正版書我都不信,但第二本確實是正版書。第一本才是問題書。
就是這樣,讀者其實也分不清AB版,以為白的,清晰的,漂亮的就是正版書,大哥,這不是選女朋友啊!
關鍵是B版書還比較便宜。就像倆妓女,一個漂亮,端莊,一個丑得要命,開價還比漂亮的貴,你選擇上哪個?
第三類是亂得不成樣子的書,在此不提。
當然,有些書是翻印不了的,一般只發行正版圖書。比如這個
翻印會導致裡面的圖片模糊不清。至於具體情況,我也不知,畢竟涉及到專業知識和公司機要。
但有一點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一般折扣在0.75折以下的書都應該屬於是B版書。
這個折扣不是個人買家在書店買書時所打的折扣,而是從出版社出來的折扣。
一般圖書的銷售模式是:
出版社→圖書公司→書店。
或者由出版社直接供貨給書店。
所以,當你在不同的書店看到同一本書,但書價不一樣時,也不用大驚小怪。
我見過的最低折扣的書是1.5折。
並且,行內有一種營銷模式是同一本書,你定一百套和定兩百套的折扣是不同的。
用書量決定了書的價格!
這是賣書的環節,另一個是定價環節。我不是很清楚業界是怎麼給圖書定價的。
但很可能也會考慮到電子書、和B版書的影響。
順便問一句,淘寶上那些便宜得論斤賣的書到底是哪來的?
老子被這個問題困擾很久了。簡直不給活路!
……1.18更新……
其實也沒更新啥,就是取匿而已。
有時間再抖黑料。
知識的價值低,書本價值當然也就低了。
美國書商版權壟斷(你不愛聽「」民主「」國家會壟斷,那我換個詞 渠道控制) ,盜版打擊力度大,加之中產階級能夠接受的價格。 所以國外的書很貴的原因。
中國 你定價那麼高,有多少老百姓(這詞聽上去俗,但確實是反應中國人)買?很何況,中國出書往往是一件很高的榮譽,按照社會主義思想,普及大眾,出名比賺錢更有意義。
這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被市場接受就成為傳統了,1,2個人站出來說 不行,我們要學美國 注重知識成本,知識不應該廉價。 沒人會答應。
這是件好事還是件壞事呢? 反正我沒聽說過有誰靠寫書(專業類,非文學小說類)一夜暴富的,都是自己有專業才能,靠專業才能吃飯的。
其二,從普及知識角度來講。講真,真有外國人來中國買影印版的。 在外國留學的小夥伴一般條件都是 買二手書或者回中國整一套。所以,我是贊同的。知識的確不應該廉價,但不應該把知識束之高閣,讓讀書成為 資本才能解決的問題,不然,那是一種倒退。(中國古代一般富人家才有條件讀書)
我最討厭那幫不了解情況就胡亂就事論事的。你以為國外書定價那麼高,錢都到作者手裡了?想得美,都在書商手裡。人家書商大資產家當然希望定價高,資本的累積本身就是無情的,他會和你談道德?和社會公德?他只要不違反法律,有錢賺,管你呀的買不買不起書。
所以 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我來說說有一類書為什麼便宜
先來抖料:hust讀書時微積分老師給我們指正教材上排版錯誤的地方,刻意強調正版的出錯了,盜版的糾正了!而且我們就是用的自己學校出版社的書,但是校園的書店裡基本都是翻印的。(PS:那本微積分的教材也有我們老師的一份心血,然而老師還是告訴我們買翻印的就ok了。感覺這類書編者都不在乎稿費,出版社也不在乎盈利的樣子,體制帶給我們的福利?)
材料方面的一本書,由於我們是第一屆開這個課的,所以只能老師自己編寫教材,但是還沒出版(我畢業的時候貌似也還沒出版),直接給我們書稿的原始電子檔讓我們自己去印的,老師打算的是兩年出版,貌似這個是學校對教授的一個要求(和那個傳聞的發論文啥的類似),出版以後估計和上面那個微積分教材差不多的命運。
有人也許會說編寫這類書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可能會存在很多問題,但事實上恰好相反:編寫這類書的作者同樣也是使用這些書的人,他們不斷的發現問題並更新內容,而且我所接觸的老師不說懷著很強的使命感至少是很值得敬佩的責任感來教書的,本科教學只佔大學教授工作內容的一小部分,但他們既然來了就沒想著尸位素餐,還是希望學生可以學到東西,也在努力使教材適合學生學習(沒誰希望自己幾個月的心血成為擺設)。所以這一類書真是物美價廉。
寫到這忽然發現這種體系真的導致了狹義上的知識的獲取成本大大降低了。
(鑒於提到的盜版並不是什麼光榮的內容還是匿了吧(&>﹏
達到市場均衡的最優價格不同。相比起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需求曲線偏下。這樣,你說是「中國的知識不值錢」其實也對。但你想想,「知識不值錢」難道是壞事嗎?什麼樣的東西不值錢?不稀缺的東西。
當然,大家回答的其他原因也對,比如中國的藏書習慣等。首先,原料成本很低,國內很少用原生木漿造紙,基本是秸稈木屑什麼的。
二是人力和工業化,好吧主要還是造紙工人、印刷工人技術很低,工資也很低。。。
三是人口集中,不需要運很遠,本地產本地銷售。(書這麼壓稱,運費應該不低)
最後,從古到今我國的書都是沒有很高版稅的,沒錯,從古代就開始了。(你看那些有版權的那個不是貴到死)
就這麼多了,我想不出來更多了orz
補充一下,毛貌似說過要讓更多人學到知識之類的話。。。其中就包括要求書價便宜。
首先反對認為知識在中國不值錢的看法,在一個應試教育大國說出這樣的話來,各位答主你們臉不紅么?
其次反對蒙古作家的說法「文革遺毒」,文革時的稿費標準是多少,哪年制定的?現在的稿費標準是多少,哪年制定的?你不能以當年有部分作家文人被批判後的潦倒來論證當時作家的收入高低,如同你不能以起點撲街作者的收入來說明現在寫書的都是窮光蛋。實際上,有正當工作的文字工作者在當時無疑屬於高收入階層。黑太祖是作家這個職業的職業特性還是緣於「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民族仇恨?
(一)啊…評論好多人把「書賣的便宜」與知識、文化、思想等等大道理連在一起啊…然而我不認為原命題「書賣的便宜」=「不尊重書及其背後的一系列」。
有很多人已經講了成本、惡性競爭等的因素,這些都屬於成因,不贅述。
我想補充的觀念是:
1、不妨將書作為一種單純的商品,一種既不是用名貴的原料製成、也不是花費精妙的人工加工而成的生活資料,衡量這一類商品好壞的重要標誌就是——銷量。
銷量代表了認同感,代表了廣泛普及,代表了社會對這件事物的需求力度。盜版也好、惡性的低價競爭也好,至少說明一點:追求量的增進不是不尊重知識、不吸取思想,相反,是十分渴求。
另外,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銷售量的大和成本的低彌補了價格上的廉,借用別人「知識的價值」的概念來說,知識的總體收益與高價少量模式相當,而知識所惠及人還更多了,長久來看因知識普及所帶來的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的範圍會更廣,潛在效益更高。
如此看來,不受重視、利益受損、感到憋屈的只是作者,是貢獻這部分知識的【人】。
2、從第一條延伸過來,為什麼中國不那麼在乎貢獻知識的個人是誰?這真的是長久以來的文化習慣使然。
從民族天性來講,中華民族是一個極端實用主義的民族,這個民族整體(擁有偉大的思想和能力的人物個體同樣如此)所思考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孫後代的那個整體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只要提出的理念管用、在理,至於是誰提出的不是那麼重要。
集體性的、最快速度的進步和演進才是主流,知識不是斷點式、躍進式、標籤式的,而是在以最快速度、沒有門檻地投入實踐中後挑錯、查漏、補缺、改進、再總結更加完善的知識投入實踐…這些過程相互楔成一片、潤物細無聲,不被人刻意地特殊化,所以對節點般的科學進階的大多是在後世已經享用成果多時、檢驗確認靠譜之後再回顧歷史順藤摸瓜對古時相關貢獻者加以肯定和讚美。
【在這樣的認知下,個體的標識被淡化、模糊,只追捧有用的知識本身。】
所以有個我自小就覺得有趣的現象——自古以來,中國的書目、技術、科學發現、企業大多會被賦予單獨的、代表它們本身的名字。而不是像外國(主要是西方國家)那樣相對來說簡單粗暴,經常以發現或發明者命名,成為一種個人的功勛。
舉些實例:中國人熟悉的有勾股定理、四大發明,但對其提出者或發明改進者似乎印象不是很深,我比較孤陋寡聞,能想起來以人名命名的理論只有楊輝三角;而國外以人名命名的理論則比比皆是,比如:牛頓定律、哥德巴赫猜想、拉格朗日方程等等等等…
因此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知識本身及其使用上面,外國更多將知識賦予一種歸屬。而隨著現代社會進步,彼此觀念和文化的浸透,能體會到互相也向對方的方向做出了一些修正和折中。
從社會環境來講,我國古代皇權至高無上,很多科學研究、建設發展是在皇族的授命和要求下展開的,人民為皇帝效勞、成果供皇帝所賞、名稱拜皇帝所賜、功德統一收入皇帝政績、讚美由皇帝賦予、投入使用由皇帝統籌。
人民之間相關的互動經常隔了一層皇權,是間接的、單向的探究鑽研或操作體驗,於是所有人的注意力也歸於萬千事物純粹的內容,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不是特別受到重視。因此也淡化了對於所謂「知識版權」的意識,因為討論這個沒有意義,知識、著作、理論、發明的作用好壞是百姓通過政府反應到皇帝,皇帝再對作為者論賞罰,正應了那句——「普天之下,莫非黃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功過多是皇帝的,名頭也多是皇帝賦予的——使命感多於歸屬權,唯有知識的紅利是天下百姓共享幾分的。
而現在皇權不再,沒有「皇帝」來認可和確認知識提供者的價值,創作者、發明者等等才逐漸向西方靠攏追求個人的成就感,要求知識版權來對自身付出和價值做肯定來給自身以往的付出賦予認可、給自己以後繼續的產出增加動力。
當然也有十分淡泊且內心充滿無窮前進力的人想著福澤天下而不計個人得失,否則怎麼會有居里夫人這樣不願申請專利的人?
可是從享用方的角度來說,對於向產出者予以更多的重視這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二)對於回答中有位輕易把「文革遺毒」和「藏書習慣」這兩點拿出來躺槍的我從個人觀點作一些反駁:
關於「文革遺毒」——
看到袁騰飛這個名字我就失語了一陣…此處按下不表。
單說所謂的「讀書無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對照吧——中國對於讀書有可能出人頭地的認可度如果認第二,世上沒人認第一;中國人對一個人第一印象的尊敬與否、如何看待、選聘與否很大一種程度上取決於對方的學歷、畢業學校;中國深感其煩的強制教育在世上也是有人羨慕有人厭,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把讀書一事奉為圭臬、做到極致。
所以您說現代人飽受「文革遺毒」禍害,覺得「讀書無用」是基於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得出的結論?
而後我發現您的介紹是「作家」,於是終於領會到了另一層隱諷,也是極有可能被您這班人拿出來反駁我的論調——只知死讀課本而不知自主尋求知識。
那我也當奉還:在圖書館、檔案館、資料室借閱專業知識、論文、科研報告以投身科學事業的人難道不是渴望知識?在書店一泡就是一天,直接看完幾本書不買就走的人難道不是自主閱讀?非要花大價錢買書便是熱愛學習知識的唯一標準?肯花高價買書的除了真的很喜歡、很讚許這本書想要留作收藏的,難道用來撐場面、充格調、附庸風雅又在少數?
沒錯,中國人自古以來享受不以金錢為門檻的知識享受慣了,付費享用書籍、影視作品的意識還有待加強,作為接受者本心裡多半還是想要無付出的獲得知識文化產出。所以如果您的作品不是足夠精彩有趣、又沒有什麼深度和廣度,如此既沒有科研人員篤定地去鑽研,也沒有普羅大眾在書店翻完一遍普通的紙張油墨之後還想再看第二遍,您憑什麼有自信覺得自己那是「醒世名言」、有資格賣高價?
打破這一點的唯一途徑——要麼您對某個專業領域有足夠深省的發現或發明,讓這個領域的人想要有所建樹都繞不開您;要麼足夠吸引人,大批的民眾爭相閱讀、恐落人後,不把買回來就怕被人搶了,於是再版、三版、精裝版、簡裝版、限量版、紀念版、外文版…高價的書不是沒有,不過不是您的作品罷了。——總之,想要賣高價,在中國的觀念和競爭體系里,您的書必須夠格、夠分量。這段擱現在主要是跟自己人、國內同類作家比。
關於藏書習慣——
這點橫向、縱向都來侃一侃。
我也不想拿自古以來得瑟,但是要說藏書習慣和意識,恐怕中國不說具體排名也能算是老一輩的了吧?
或許進入現代之後,因為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加便捷反而忽視了一些。但是非要跟國外比的話,excuse me?
1、單獨一本書已具有極高收藏價值的多數是古卷、手寫本、舊版、經典著作吧?那些圖書館裡的珍藏、富人輾轉買入的經典不單單是書,其所富含的時間、歷史、社會價值已經偏向於古董了吧?所以中國收藏極致諸如《蘭亭序》一類現在要是在誰手上那是要24小時保鏢供起來的吧?那價值不會有人只當是書卷那麼簡單了吧?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考慮範圍內的了吧?
2、現當代根據個人志趣對一些書目剛開始予以收藏的情況中,較為嶄新的、量產泛印的、內容沒有經過時間等因素洗禮的書,尚未傳過幾代人,目前還未具備多少真正的貯藏價值,更多的是書主人的一種個人理念傾向和未來認可看好。說白了,依然不過是按斤按兩算的紙墨本錢+作者的思想價值的書。
那在國外一開始書店賣的時候為什麼定價就要高多了?難道國外簡裝版、平裝版的書整體都能達到收藏潛在價值和耐耗性?外國人買簡/平裝書不想用來做收藏的為什麼也要擔負如此高價而別無選擇?
反觀國內平裝書二三十塊者甚繁,主人保管合宜的話傳個二三代也不是不行;若想求長久一些,市面上也有賣精裝版、珍藏版、紀念版云云的,鑒於用紙、用墨、裝幀、銷售量降低等成本因素,價格會隨之提高一些,但生活中買來裝逼或真的準備代代相傳的,人願意買自己喜歡的、認為有意義的書專門封存以作收藏之用,多花些錢心甘情願,這是個人選擇。
3、說到有些人讀書愛圈圈畫畫的習慣,更是跟收藏風俗有無和圖書定價高低扯不上干係。
如一些觀點認為,外國人因為不寫不畫將書乾乾淨淨留與子孫看,就算是這樣,so?
我買便宜的書看一遍作一遍圈畫,體現我這一遍看書的心得體會。第二遍想看乾淨的書重新體會,可以疊加,實在不行反正便宜,再買一本重新來。真心愛這本書,讀個若干遍、買個若干本,每一遍隨著年齡、心境、閱歷的改變能讀出不同的意味來,而且書上的批閱完整地記錄了每一次閱讀的收穫和體會,那是一個人真正與書、書作者和自己的交流。如果還認為這書價值巨大仍然需要子孫後代繼續鑽研,買一本專門用做收藏做傳家寶的高價精裝版可以,道行足夠深又自信,將帶有自己十遍八遍心得的讀本一起收藏,以作與後世的教誨或切磋,使得一個家族的精神理念有所傳承的模式難道就不可以?難道與前者有什麼矛盾?難道不比光禿禿單獨一本高貴冷艷束之高閣的書更稱得上叫「收藏」、對後世作用更為深廣?
以上問句頗多,嫌啰嗦、繞人的話,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高價、高質量的、做書以外用意的書有其存在的空間,但這不能解釋為什麼我國有便宜的書作另外的選擇而國外的書則普遍昂貴。
所以所謂收藏習慣與圖書定價高低的必然聯繫到底是?
(三)總結
1、再三強調:成本、惡性競爭等經濟、管理方面、出版商方面的因素有很多人分析了,所以我只是補充一下個人思考來的【國民受眾對書賣得便宜的心理要求】。
2、僅從以上考慮方面來說,我認為:中國的書之所以便宜,不是「讀者」與「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矛盾。
作者因為安生立命、成就感、繼動力之類的渴求,對西方著作版權的觀念接受得更早、更容易、更深刻。而不產出的純粹的讀者,則由於長久以來的各種因素(見上)更多的停留在一直以來只追求知識而淡化產出者的心態中,心理上對於高價出版物的排斥造成對盜版的趨之若鶩,正版圖書難以為繼不得不捲入惡性競爭,價格一降再降,最終在市場的自由選擇中穩定於現在的水平。
不得不感嘆一句,在我國,自古以來,【知識無價,而學者,以智慧揚名獲尊者數而以著作發家致富者鮮】。
3、時代在進步,讀者、作者雙方的觀念也在改變,現在是直接通過買書、讀書的方式進行交流。
從作者角度來說:不叫高價、不求豐厚的物質報酬、自願降低獲得知識的門檻是視野心胸廣闊、與民同智,值得敬佩;但考慮自己的付出、辛勞,以後的生活和繼續創作的本錢、動力而希望自己的作品賣出較好的價格是人的本分,無可置喙。
從讀者角度來說:願意花錢來買書、願意花多少錢買多少書、不願意花錢所以到別人家or圖書館之類借閱都是個人意願,沒人強迫,但是購買盜版、把錢給不產生價值的二道販子賺就有損自己和作者雙方的利益了。
我個人再補充下,還是希望圖書在能給予作者相匹配的回報的合適的定價後也不要無端地炒高,作者在追求單價對自己作品的認可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追求自己作品內容能夠帶給讀者與單價相吻合的意義。
4、想起來10年夏天還在英國的時候,書店裡普遍賣的新出版的暢銷書大多定價在10鎊-15、6鎊之間,19、20多的也有,那時還是英鎊對人民幣匯率1:10.2的時候,真的挺貴的,能讀得起書的總得生活水平夠一定標準的吧。
最後哐哧哐哧從特價店裡背了兩大本字典厚的簡·奧斯汀全集和福爾摩斯全集,一本9.9鎊,想回來看看之後收藏著的,結果紙質很薄很脆,回來後沒多久書脊也有些脫膠,果然是太便宜了么?
又想起《送東陽馬生序》里的一段:「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自行體會之後…所以,求知的慾望、對知識的尊重哪能單從書價昂貴這一處管中窺豹呢?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物價的上漲,作家作為勞動者,回報隨社會整體趨勢而同步、合理的增長也是應該的。所謂的獲得知識的門檻本就是相對的嘛。
5、因為這個回答之前在我自行思索及與朋友討論另一個命題——【國內的盜版之所以能猖獗除了法律的管理欠缺之外,普羅大眾出於什麼樣心理需求為其提供市場?】時已經有所涉及(非我國特有的山寨之成因與此題也有所交叉,但還有很多區別,此處按下不表),所以忍不住來獻醜一番,就這樣還斷斷續續補充、整理和考慮了半月有餘,啰啰嗦嗦的…_(′?`」 ∠)_
主要是,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已經對常念叨的「國內書價便宜即因為不尊重知識」的宣感測到有哪裡不對、有哪裡想著彆扭卻又說不清楚,在此希望拙見能給這些小夥伴以及題主提供一種不一樣的看待角度吧。
在我眼中,書籍,代表著思想,這就說明(你也可以觀察到)思想在中國,是最廉價的,或者說,最容易被賤賣的。
這說明,在中國,思想能夠以極低的代價獲取,而唯有思想,才能救中國。比如,我知道的一個專科學生,剛上大學,已經累計閱讀了4000本書籍。
煩請輪子哥搞清楚價格和價值的區別。所以說輪子哥千萬不要強答政經史類問題。水平差的讓人看著會得尷尬癌。
說一下我的理解吧。一個月賺5k人民幣,一本書20。一個月賺5k美元,一本書20美元。沒區別,但是用人民幣去買就是貴。
《甲骨文合集》13冊72644頁 定價9800
《甲骨文合集釋文》4冊2112頁 定價880
《甲骨文合集資料來源表》3冊 定價3690
《甲骨文字編》5冊2136頁 定價88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定價880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280頁 定價900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
195頁 定價900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7冊 定價9900
《字源》3冊1420頁 定價1500
《商周金文摹釋總集》8冊2832頁 定價6800
古文字相關的書都是天價的。以上我只買過最便宜的一本。花了第一個月薪水的三分之一。
上次想賣《中國文學編年史》,一看定價我就放棄了。
中國的書也有天價的。我想它們和國外的書面臨同樣的問題。
書貴,買的人多,
書便宜,買的人更多。
這個其實就跟你說中國醫療性價比世界前列,醫療價格為什麼這麼便宜一個道理!肯定會有人告訴你,中國都是庸醫,中國醫療一點都不便宜!
這些東西便宜,也是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執政黨的控制力!
統治階級想千秋萬代的家天下的首要手段就是壟斷教育,壟斷知識。中國圖書便宜說明了中國階層還沒固化。底層大眾想要晉陞的代價要小於國外。
圖書貴並不是尊重知識。
個人感覺,是因為書籍承載著知識,而知識決定了 命運。古往今來,利用知識水平來劃分階級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手段。思想家的著作往往領先於時代,同時其本身的經濟基礎也相對雄厚。西方歷代思想家,哲學大家,經濟學等學科現代科學的領軍人物哪個不是富可敵國,身價不菲,上流社會精英。
而且早期的西方的無產階級百姓不具備識字能力,古老的高級文獻作品利用的也並不是本國語言記載。拉丁語是歐洲的高級語言,很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文獻是依靠拉丁語記載,古希臘語因為其邏輯的嚴謹性也令其擁有了燦爛的文明,而現如今的英語,法語,等一系列歐洲地方語言在拉丁語看來都是土著語,不入流的地方話,只為低等人使用。
往近了說,韓語是原來朝鮮地區的地方土語,並沒有具體文字,而朝鮮王朝貴族均依靠漢語交流,以漢字為正統,日本皇室同樣研習漢文化,以能書寫漢字為榮。此時,知識的價值更是劃社會階級。
撤回來,西方的貴族其個人財富的重要標誌是其個人收藏,不乏大量的藝術品與書籍。能夠擁有私人圖書館可謂社會的絕對精英層。設想,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能夠將白丁培養曾社會精英,那原有的精英們怎麼辦?
提高知識的價值,加重知識的成本,讓窮人讀不起書,讀不懂書,讓人民變得愚鈍,讓統治更容易。所以大量專業知識性的教材,文獻具有了極高的「價值」,你買不起,你也看不起。但這些錢對於富裕階層來說或許是筆不小的支出,但是絕對不會昂貴到難以承受。所以知識,技術,思想,還是掌握在這些人手中,只不過利用價值隔絕的世人的眼界。
而中國則有些許不同,如孔子,將皇家典籍散布與市井,讓百姓也能夠有學問,有知識,培養出大量的思想家,和政治精英。論語,四書五經流傳至今不可謂是將貴族知識普及的典範。人人享有知識,人人都具有探究的意識,社會才會前行和進步。但文字和書籍的劃分階級的屬性依然沒有改變。窮苦百姓依然大字不識,面對學術經典也依然看不明白讀不懂,如文言文沒有標點,若無作者指點句讀,恐怕誤讀論語等經典的行為將更加常見。
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浩劫的一大作用(單就文化而言),其打破了知識劃分階層的屬性,如今我們將文言文列入義務教學,掌握古詩詞的閱讀能力,能夠研習古文經典,高中之前能夠學習到作為社會人所應掌握的大量的專業系統性的知識,這讓所有人都具有了改變命運的基礎。就是有能力讀懂那些專業文獻的邏輯,那些精英的語言,精英們的行文方式,精英們的邏輯和他們遺留下來的思想。
在國內,我們應該慶幸,只要有我們想學的,就沒有找不到的書,沒有看不到的文章,我們擁有西方所不具備的絕對的知識發展學習的優勢,但也正是由於其廉價,使其不被人們所重視。這也不得不說是另一種悲哀。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不是小說,不是時尚雜誌,不是新聞短片,而是思想,而是觀點產生和分析的過程,再輔以同樣邏輯下創造出的作品能夠幫助我們更好更快的理解那個時代的領軍人物的想法和實踐。若僅僅抱怨書籍的便宜,而不去感激自身具有如此絕佳的學習機會,或許也有很對不起知識將自己如此無私的奉獻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珍惜的境遇。
讓人人都能讀得起書,讓每個人都能讀到自己想讀的書,讓書籍的價格不再成為限制發展的瓶頸或許也是其積極意義所在吧。當然,我很反對盜版行為,而且我也始終堅信,真正具有價值的東西一定不是免費的。但啟迪心智的思想,和造福大眾的技術理應屬於全人類!思想家將其散播於世,是為啟迪世人思考,而不是為將其束縛於書本的框架後束之高閣。
大多數中國人認為 :錢比知識重要。
國內便宜的書是給無產階級看的,國外貴的書是資產階級或者中產階級看的。
國外的無產階級都看二手書、電子書、paperback、international version、indian version。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