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太效應如何破?


一個的成長,是從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固有觀念開始的。這句話不是什麼名人名言,只是我在20多年摸爬滾打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樸素規律。

很多年前的小學課堂上,老師們誠誠懇懇地告訴我「失敗是成功之母」,每本練習冊的頁腳也都印著這句話,寫作業時我常常望著那幾個字發獃,所以時至今日我仍能想起它們皺巴巴的樣子;初中的歷史課本上,「人人平等」四個大字寫的明明白白,作為世俗政治最根本的原則被廣為傳頌,我曾經對它深信不疑。可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耳聞目睹的一切讓我不斷懷疑這兩句話的正確性,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告訴我現實中不是這樣的,但,世界如果不是這樣的,那是怎樣的呢?

一個人要想拋棄一個觀念,必須要以另一個觀念取而代之。長大後,在經濟學中我了解了馬太效應,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的普遍規律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很多情況下失敗的人只會更失敗,成功才能孕育下一次成功;再後來,同樣是在經濟學中,我明白了這個世界原來是冪律分布(二八原則)的,所謂的平等、平均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這個世界永遠是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原來,小時候老師和學校為你構建的一切都是烏托邦,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

馬太效應就揭示了這個世界中真實而殘酷的一面,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任何群體、個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或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也就是說成功是有倍增效應的。這個理論看起來讓人十分沮喪,那麼作為社會中的相對弱者是否就永無翻身之日了呢?未必。

找到成功的起點和突破口,進入成功的良性循環

無論你現在從事著什麼職業,不管你現在還是一名學生、初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努力奮鬥的創業者,如果你周圍都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而自己卻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你必須跨出艱難的一步,進入馬太效應的良性循環。也就是說,你必須努力積累第一個大的成功,才能進入成功孕育成功的良性軌道。

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是超越馬太效應怪圈的前提,這裡說的第一桶金不僅僅指的是財富意義上的金錢,它還可以是經驗、朋友、能力、知識、人脈……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說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積累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卻是走向成功必要的階段,如果你了解投資中本金對於複利的作用,你就會明白這一點(參考閱讀:有時候,你只是輸在了觀念上 - 簡書)。馬太效應就好像地心引力,你獲得成功的過程就好像宇宙飛船掙脫地心引力的過程,要想擺脫控制,就必須獲得一定的加速度,而積累就可以藉助複利的魔力實現這種加速度。

勝利會增加你的資源,增加再次獲勝的可能性,所以你應該追求那些可以持續為你帶來「附加價值」的勝利,這一原則要求不僅要獲勝,而且要以正確的方式和手段獲勝。你需要主動學習,自動出發,你心中必須有著超強的求勝慾望,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製自控的毅力。如果你是在職場,就要做一個自我驅動型的員工,不能將眼光放在那八小時之內,如果你是創業者,就要努力賺到第一桶金。

改變遊戲規則或者遊戲場所,你就有可能鹹魚翻身

看過西遊記的人可能都知道,孫悟空雖然有七十二般變化、法力無邊,但是卻不擅長水戰,而水戰恰恰是豬八戒的強項,因此每次遇到水裡的妖怪孫悟空就無法施展身手了。其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誰說打架一定要在陸地上打?身為弱者要想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就不能按照常規出牌。

為什麼不能按照常規出牌呢?因為在贏家通吃的現實社會中,遊戲規則都是由強者制定的,強者可以藉助自身的優勢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這種規則一旦形成,會形成某種在現存體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舊規則對他們有利,他們會力求鞏固既有規則,阻礙新的規則。國企改革為何如此艱難?因為國企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為什麼滴滴優步會遭到計程車司機抵抗?因為新的行業規則動了他們的蛋糕;為什麼銀行對支付寶恨之入骨?因為支付寶改變了銀行既有的遊戲規則……

所以你看,哪怕舊有的事物再強大,只要我們從根本上改變遊戲規則,打破你生存的底層邏輯,就可以起到顛覆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的優點可能變成弱點,一個人的弱點也可能變成優點。如果你的對手在某個方面過於強大,無可撼動,你就要想像在其他什麼方面入手,而這些地方很可能是他的死穴。

要想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人,就必須具備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識,不能局限於現在的視野範圍之內,要從未來的眼光看現在的社會。比如說昨天讀書看到一個很有啟發意義的例子: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了當地的自行車製造廠,這是當時該地最大的一個工廠,很多人羨慕不已,但是僅僅十年之後該廠就倒閉了。這十年對這個年輕人來說基本是廢掉的,因為他只著眼於當下,沒有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就是沒有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識的悲劇性結果。

集中自身所有資源,專註做好一件事

資源是形成馬太效應的核心,是推動馬太效應的內驅動力,所以一個人擺脫馬太效應獲得成功的過程也是一個整合自身資源的過程。但是弱者之所以被稱為弱者,其本質含義是弱者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成功是讓弱者最困擾的問題。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木桶效應」理論,意思是說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板,否則其他的板就算再長也無濟於事,按照這個理論的指導,我們所有人都去補自己最短的那塊板去了。但是古典老師卻提出了「長板理論」,他認為在當今社會你能否取得成功恰恰取決於你最長的那塊板,木桶效應在當今社會已經失效了。

你只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板,外加一個有「完整的桶」的意識的大腦,就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補齊自己的短板。這個社會是個專業無限細分的社會,你幾乎可以通過商業社會找到你需要的任何東西,其中也包括能力,互聯網加快了這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速度,使得社會的合作成本越來越低。因此與其花精力補自己的短板,不如花時間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古典先生指出,在職業發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零缺陷」:「一專」指讓自己有一項專長非常非常強直至才幹;「多能」指有可能多儲備幾項能力可以搭配著使用;「零缺陷」指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而最需要避免的情況是「性情大於才情」——你有些小優勢,但是由於與你合作的成本太大,沒有人願意和你合作。

其實嘚吧嘚了這麼多,你必須以一種懷疑的態度來對待我的觀點,因為我必須得承認,一個人要想擺脫馬太效應的魔咒,那種困難與無奈超出想像,你做到了以上三點也不能保證你一定會走出這個怪圈,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你安於現狀的理由,因為很多人連以上三點也並沒有做到。

這篇文章我想傳達的另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是比較隱蔽的,那就是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你每天掛在嘴邊上的每句話。有些時候,一些文學化的名言、口號的確很鼓舞人心,但是這些名言警句跟心靈雞湯無異。我現在開始養成一個習慣,那就是涉及到現實社會中的問題,我更願意從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中尋找答案,涉及到人自身的問題,我更願意從心理學、思維科學去尋找答案,這樣你才會認識到這個社會的本來面貌。

所以,要記住:一切都值得重新審視。


謝邀。自《聖經.馬太福音》發表,已經有兩千多年;更早一些老子《道德經》發表,除了談到有關的「馬太效應」,還有對「馬太效應」校正和補充的「張弓效應」。歷經兩千多年為聖者所推崇或批評的機制,除了戰爭、革命、改朝換代短暫失效外,馬太效應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只能理解、適應、利用,談不上如何破,本文只對馬太效應的最新研究做一些闡述:張弓效應是對馬太效應的校正和補充:

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的相互作用機制,就是如果土豪有100元的投資機會,市場會讓土豪把99元的正常商業投資機會給張蓋茨們,政府會讓土豪把1元的公益創投投資機會給創業大眾;前者就是市場的馬太效應機制,讓壟斷者贏家通吃;後者就是政府的張弓效應機制,讓創業者厚積薄發;這種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相互發生作用的經濟運行聯合機制,是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雙劍合璧的中國方案!這一完善的機制讓雙方各取所長:馬太效應機制遴選的精英能夠帶領社會經濟迅速積累財富,普羅大眾能夠有機會享受到社會發展與財富增長帶來的紅利,同時通過張弓效應機制的遴選,讓創業大眾也有贏家通吃的機會,有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詳情請看下面馬太效應故事。

一、馬太效應的成因、特色

馬太效應現代土豪版:

土豪的領地,物產豐富,打工的屌絲眾多。除了土豪,還有三個大屌絲,幫助土豪管理著眾屌絲,他們分別是張蓋茨、李巴菲、王保長。

一天,土豪要出遠門遊學,把三大屌絲叫了過來,按照他們平時的能力,精明的土豪分別給了張蓋茨五千銀子、李巴菲三千銀子、王保長一千銀子。

張蓋茨拿了五千銀子,組織團隊開發遊戲軟體賣給眾屌絲,一年就賺了五千銀子;

李巴菲拿了三千銀子,組織銷售團隊把食品飲料賣給眾屌絲,一年就賺了三千銀子;

但是王保長卻在地里挖了一個洞,把一千銀子埋了起來。

一年後,土豪回來了,三大屌絲向他們的老闆彙報工作。

領了五千銀子的張蓋茨,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老闆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土豪說:「乾的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大屌絲,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更多事派你管理;給你五千股份期權,可以進來享受你作為老闆的快樂。

領了三千銀子的張蓋茨,帶著那另外的三千來,說:「老闆啊,你交給我三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三千。」

土豪說:「乾的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二屌絲,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更多事派你管理;給你三千股份期權,可以進來享受你作為老闆的快樂。

領了一千銀子的王保長,帶著原來的一千銀子來,說:「老闆啊,我知道你是一個鐵石心腸,恨不得一本萬利,三兩骨頭也要熬出二兩油來的主,我害怕血本無歸,就把銀子埋在地里。你看,這是你給我的一千銀子!

土豪大怒:「你這又惡又懶的屌絲!你既知道我是恨不得一本萬利,三兩骨頭也要熬出二兩油來的主,為什麼不把銀子存到銀庄,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就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於是從王保長手裡奪過那一千銀子,交給了那有一萬銀子的張蓋茨,並且解釋道:「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土豪從王保長手裡奪過那一千銀子,交給有一萬銀子的張蓋茨去繼續管理的社會經濟行為機制,就叫馬太效應;只有這樣的機制,土豪的財富、公司的財富、社會的財富,才會在像土豪、張蓋茨、李巴菲這樣有才能人士的手裡,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馬太效應更殘酷的進一步是,王保長、眾屌絲等工人掙了工資有點錢,轉眼就會被土豪通過房租、遊戲、食品飲料等方式奪走,充分體現應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由來。

由於財富增值無能,王保長被土豪剝奪了三大屌絲資格,成為了普通的屌絲。

以上是馬太效應古老基礎演繹的現代土豪版,下面則是延伸版。

隨著張蓋茨、李菲特股份、期權的增多,以及土豪二代與張蓋茨、李菲特等富二代兒女們的相互聯姻,張蓋茨、李菲特不但獲得越來越多的資本管理,獲得的股份分紅也越來越多,總之他們獲得財富的機會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富裕,同時佔有社會財富份額越來越多;而王保長與眾多草根屌絲,打了一輩子的工,雖然解決了溫飽,與土豪、張蓋茨、李菲特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這就是馬太效應現代土豪延伸版;社會財富的二八理論也是這樣形成的。

同時應該看到,王保長曾經有利用1000兩銀子進行創業的機會,但是由於創業經驗、能力不足,害怕血本無歸的失敗,被土豪利用馬太效應機制剝奪資格;之所以馬太效應讓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是窮人發財機會太少,富人發財機會太多,原因就在於,窮人得到能力、經驗、創造財富的機會大量缺失,這才是張弓效應應該發揮作用、馬太效應需要修正的根本!

二、張弓效應對馬太效應的校正與補充

有人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一扇窗。」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關那扇門?憑什麼又給你開一扇窗?那扇門與那扇窗是同一個事件(建築主體)嗎?如果是同一個主體,那麼這一個事件(建築主體)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那麼這二個事件(建築主體)又意味著什麼?顯然,關門、開窗的事件主體,原本就是不同的效應、機制,在起著不同的作用;所以說,這句話應該是國人的杜撰,可能源自中國文化的傳說,蘇小妹考驗夫婿的「閉門推出窗前月」。

言歸正傳。發生馬太效應作用,上帝要對你關閉的那扇門,叫贏家通吃之門,只對少數人開放,對其餘所有人關閉;發生張弓效應作用,老子要為你打開的那扇窗,叫機會平等之窗,對所有人開放;引導贏家通吃之門的機制,叫馬太效應,引導機會平等之窗的機制,叫張弓效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云: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用現代大白話說就是: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不就像開弓射箭一樣嗎?瞄準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減小一些,不夠就補足一些。理想社會的法則,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就不是如此,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據此看來,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與馬太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驚人吻合!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馬太效應來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經濟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贏家通吃、兩極分化的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中國人的通俗理解是:越窮越見鬼,越富越發財,則是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想像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既然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與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相對應,那麼,有與馬太效應相對應的法則效應嗎?

有。老子已經告訴我們,只是未被發現、命名而已,三七理論智庫創始人林先生現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張弓效應。

張弓效應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張弓效應機制追求的是社會機會公平,那是社會組織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場行為該乾的事兒;馬太效應追求的是財富積累和市場要素配置的效率,那是市場的事兒。理想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政府機會公平的張弓效應與市場效率的馬太效應的和諧統一,才是我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會。餘額寶是互聯網金融在張弓效應機制的作用下,給屌絲們創造財富打開的平等機會之窗的最新張弓效應案例,詳情請參閱拙文《餘額寶-互聯網金融的張弓效應機制》,本文不再贅述。餘額寶生於張弓效應,成於馬太效應,平淡於張弓效應:生於張弓效應是因為,在存貸利差的金融控制條件下,餘額寶將銀行的壟斷效益通過貨幣基金將小額資金的收益回歸散戶,此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成於馬太效應是因為,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將散戶資金越集中於餘額寶,則散戶的資金越賺錢的預期帶動下,從而形成巨大的資金規模,取得巨大的議價利益,而這正是典型的馬太效應機制;平淡於張弓效應是因為存貸利差的開放條件下,餘額寶也只能取得資金的平均收益。在市場條件下,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的內在聯繫轉化機制在於,「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勢差大範圍或長期累積,如果之和可以超越 「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勢差,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將發生逆轉。

馬太效應有效率,張弓效應顯公平;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共存,贏家通吃之門與機會平等之窗同開,是全球社會和平發展、共同富裕之道。馬太效應為你打開贏家通吃之門,同時該門為其他人關閉;如果馬太效應不幸關了你贏家通吃之門,希望你找到創造財富的平等機會之窗,並由此出發,打開另一扇贏家通吃之門,同時為更多屌絲們創造平等機會。筆者在此強烈呼籲有識之士、熱心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研究老子的張弓效應,在研究理論、制定政策方面,發揮市場馬太效應效果的同時,構建張弓效應的內在機制;這樣,社會就會湧現更多贏家通吃之門,無數平等機會之窗。

三、張弓效應是對馬太效應的相互促進、制約

從馬太效應機制的故事看出,如果把土豪從王保長手裡奪過那一千銀子,交給有一萬銀子的張蓋茨去繼續管理的同時,因為張蓋茨們超額使用社會資源,為了公平,同時為了增加後來者的機會,理想社會應該在發揮馬太效應機制同時,增加一個張弓效應機制,即政府批准土豪追加投資張蓋茨1000元的同時,需要土豪強制性入股10元,參投公益創投天之道基金,作為政府為王保長、無數新創業者們,所爭取創業、參與財富創造的公平機會。

具體來說就是,政府通過張弓效應機制,成立包括:天之道人外山公益創投基金、天之道金外山公益創投基金、天之道青外山公益創投基金,讓互聯網超級公司超額使用生產要素進行公益回饋,包括人力、金融、土地等社會公共資源,是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公益創投資金來源基礎。

西方文化下的蛋,是平安夜、聖誕節;東方文化下的蛋,是除夕、春節。西方文化經典之一《聖經》,有個馬太效應,把市場經濟搞得風生水起;東方文化經典之一《道德經》,有個張弓效應,養在深閨人未識;馬太效應重效率,贏家通吃,讓一個個大公司發展成大山一般的超級公司;張弓效應講公平,共同富裕,要讓一個個小公司及其個體充滿活力。


大都市就像抽水機,不停地從落後省份抽取勞動力,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無數村莊和城鎮凋零衰敗,但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繁華依舊。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殘酷嗎?不,因為這是年輕勞動力自己用腳(投票)投出的結果。

?

大都市擁有優質的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教育資源、人力資源……這些優質資源吸引著無數優秀的年輕人,而優秀的年輕人將推動大都市的繁榮發展,從而讓大都市獲取更多的資源,於是形成了一個優勢迭代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愈強。

而由人口遷徙引申出來的推論,則更加觸目驚心:

你還能在這些選擇(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中猶豫,說明你無比幸福,因為你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會再有任何選擇的機會。假如你最終選擇留在了一個生活安逸風景如畫的小城鎮上,你也許會幸福地過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很可能他們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逃離他們終將衰落的家鄉。

文中所謂的「無比幸福」其實「無比殘酷」,因為大都市在攫取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在用高額的房價和戶籍制度將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擠到繁華都市的邊緣,將他們趕到逼仄的地下室,髒亂的出租房,直到他們夢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滾回家鄉,然後他們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離家鄉。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

2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湯瑪斯·皮克提認為,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於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

也就是說,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數據驗證了這一點。
?
最近30年,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收入都有所增長,但是高收入群體(政企管理者、金融從業者、IT從業者)的收入增長更快。

投資財富的積累猶如滾雪球,同樣的速度下,雪球越大體積增長越快。

?
當王健林「先賺它個一個億」的小目標刷屏時,你有沒有算過:王健林身家2600億,一個億隻占他總資產的0.04%,對他而言真的只是一個小目標啊!

而對於沒有家產且年收入十萬的年輕人而言,一個億的小目標也不算太難,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3寒門再難出貴子

1980年,一個農民家的孩子踏進了北大的校門,鄰里鄉親都以他為榮。可他到了北京之後才發現:自己沒讀過課外書,跟不上同學的聊天話題;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為了讓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做個自我介紹,也被當眾嘲笑,說他普通話講得像日語;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樣都拿不出手。

就是這樣一名農家子弟,他創辦了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機構,他入選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門出貴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經曆書寫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傳奇。

?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幾年會怎樣?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2005年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80年代中後期是農家子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時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學子出自寒門;
90年代中期農家子弟的比例開始下滑;
2000年之後,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僅佔一成多。寒門子弟進名校的通道正變得越來越窄。

農家子弟的名額都被誰佔了?

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於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報告通過研究50年數據,得出了一個讓全社會嘩然的結論:

90年代後,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這些社會精英只佔全社會人口的1.7%,卻有40%的北大學生誕生於這樣的精英家庭。

寒門再難出貴子,精英扎堆進名校,這是馬太效應的又一次勝利。

(為什麼80年代是農家子弟的黃金年代?因為高考是1977年才恢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太效應日趨明顯。)

4絕望的底層,高喊讀書無用

前幾天,有讀者轉給我一篇「亞洲新聞周刊雜誌」公眾號的文章,標題是《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

在此之前,我早已在朋友圈刷到了這篇文章,因為標題實在太刺眼,而刺心的是,它反映的難道不就是現實嗎?

作者余秀蘭借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認同比例最高,於是作者用了這樣的小標題來描述底層人民對待教育的態度——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作者的結論對嗎?

對。雖然情理難容,但卻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論證給你看:

論據之一:家裡越窮,讀書的代價越高。

2014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一項報告指出:包括書本費用在內,高中三年的學費動輒數千美元——這往往超過了貧困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論據之二: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學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復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佔比為10.36%,同濟大學佔比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西北師範大學59.85%,南昌大學43.68%,喀什大學(原喀什師範學院)56.98%。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報道中提到的那樣:「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難以被逆轉。

論據之三:學校越差,越難找到好工作。

當社會的教育起點越來越高,應屆畢業生越來越多時,好工作的門檻也必然越來越高。畢業生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人才市場中所有競爭同一崗位的人,所以對於三流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已不再是笑話。

另一方面,無論寒門學子為上大學背了多少債,付出了多少代價,企業頂多只會表示遺憾,僅此而已。

對於底層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導致了他們對教育的絕望。

?

5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

當「讀書無用」的聲音在底層日益高漲時,社會中上層卻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瘋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為《北京的無奈: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長的朋友圈瘋狂轉發。

當主流媒體炮轟課外班是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時,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輔導班的課程:

語文由北大的老師上課,孩子讀的是《大學》和《春秋》,但很多內容講的其實是歷史,而且是把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對比,帶有文化和哲學的啟蒙。

英語則是新東方的名師上課,孩子從自然拼讀開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講英語故事。

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小學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會有樂趣。

作者稱兒子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八點課外班下課,趕回家還要寫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看課外書,一般是兒童讀物,一周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一套,內容包括科技、歷史、地理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很殘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麼苦,說好的快樂教育呢?可更殘酷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點要睡覺,但他經常會比這個睡得晚,孩子才七歲啊!真的很擔心,每次都對他說你不想學了課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總是不願意,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贏了老爸,要有他會他老爸不會的內容。」

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耐人尋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積累。

更耐人尋味的是:龜兔賽跑,如果兔子拚命向前跑,會怎麼樣?

答案依然是馬太效應。

?

6社會越發達,階層越固化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它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

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7歲本該是個天真爛漫的年紀,但不同階層孩子已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上流社會:John和Andrew就已經養成了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的習慣,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會上頂級的私立高中,然後讀牛津大學,再然後進入政壇。

中產階層:男孩會擁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女孩則想著長大嫁人生子。

底層社會: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而貧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當成了自己的人生願望。

49年之後,他們已是56歲。

上流社會:John成為了企業家並致力於慈善事業,Andrew成為了律所合伙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

中產階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是中產,也會有個別滑落到了社會的底層。

底層社會:Paul成為了泥瓦工,Symon則成為了司機,他們生了一大堆兒女,兒女中的大部分人繼續在底層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在一個百廢待興的社會,彎道超車,一夜暴富都成為可能,但社會一旦進入到發達又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

哈佛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麼》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幸運的家庭環境。」

兩位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布希家族」四代都是耶魯校友,小布希在競選的時候甚至開玩笑說:「我繼承了我父親一半的朋友。」

上層社會的人脈、財富、精英意識、教育資源等等,父傳子,子傳孫。

而社會中下層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所謂的「快樂教育」後,構成了新一代的社會中下層。但不管怎樣,發達社會至少能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這是社會穩定的另一種形態。

?

7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郝景芳的《北京摺疊》榮獲2016年的雨果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可《北京摺疊》與其說是科幻,不如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隱喻:

頂層操控規則,中層高節奏工作,而底層的窮人,將連被剝削的價值都不再會有。

當底層人民對著鄰里鄉親高喊讀書無用時,阿爾法狗已經戰勝了李世石,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正悄無聲息地到來。

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換人」是必然的趨勢,當一批又一批「自動XX機」進入各行各業之後,社會對藍領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棄教育的底層人民,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這是政府要考慮的問題。

而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更關心的問題是:這個社會還有打破階層的可能嗎?

有,當然有!

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現了一個人,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陞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個農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

?

十四分之一,從概率上來算,約為7%。

無獨有偶,全球複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書中沒有給出7%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

那麼問題來了:社會即將分層,階層正在固化,而你,能成為英雄嗎?

--------------------------------
喜馬拉雅的一篇文章


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不過與之對應的還有「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所謂天道輪迴,按中國古代的經驗來說。就是天災人禍。戰爭,饑荒,瘟疫——天啟三騎士。誰也逃不了。人口劇增是治世,人口暴跌是亂世。大開大合之中,反覆折騰。亂世之中,人都沒了,還什麼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反覆出現,乃至被反制。天災人禍,跟割韭菜一樣,一茬又一茬。所謂二十四史,就是這樣的反覆輪迴。

但若談一個朝代,大概二三百年,如何處理馬太效應問題。其實還是有一套方法的。就是推恩令。土地兼并與土地均分並行不悖。資源在集中,也在分散。達到了一定的平衡。不過這還是要剝奪窮人——窮人都是光棍,連老婆都娶不起。自然就被淘汰了。上層存活率高,不斷向下流動,而最底層則不斷消亡。這樣馬太效應就不會繼續擴大。因為已經無可擴大。底層保級不成,就沒然後了。

或許以上都不大令人滿意。人們很快就能想到革命,或曰造反,造反可破馬太效應。似乎如此。不過沒「天啟三騎士」,造反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以上這些似乎都太殘酷血腥,有沒有點制度化的,有人權的破除辦法呢?是有一個,不過僅還是個設想。

就是採取一定的手段,廢除大資本的世襲權。大資本家去世後,資本回歸人民。為人民謀福利,進入社會消費。這樣可以解決資本的分配不均問題。

要採取什麼手段呢?這可以提出個理論來,就是「資本代持論」。

這個理論怎麼為廢除大資本世襲權找理由呢?就是,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大資本是一種社會權力,所以大資本的權力也是來自人民。那麼大資本家呢?他們是人民的代持者,為人民代持資本而已。

這稍顯單薄,那麼繼續描述資本家的奮鬥歷程——人民籍由資本家的個人奮鬥對社會的貢獻而賦予了資本家資本。資本家的個人奮鬥,勤勞致富是值得提倡,值得肯定的。依靠父輩恩蔭,世襲罔替,從而含著金湯匙出生,盡享榮華,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社會公義,這是不正義的。

掌握正義的評判標準,為資本家正名。只要他們接受了「人民代持者」的身份,放棄資本世襲權力。那麼他們就不是資本主義的剝削者,而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人民中的精英。他們仍將繼續作為人民代持者,一直為人民工作到他們認為合適的時候,可以終身代持。

這可以繼續完善,即如資本過億才代持,劃個標準線。抓大放小,對小資產者是不能提廢止世襲的。他們尚未有將資本作為社會權力的意識,公私不分,覺悟不如大資產者高。會急眼的。

這可以構成一個體系了,不過加進全新的歷史發展理論來論證其是必然趨勢。搞代持論是大勢所趨。這就更好了。

也就是打造全新的人類歷史理論。從所謂原始社會起,將人類歷史視為組織從分散到集中,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史。組織關係依次以血緣,地緣,產緣 ,趣緣依次更替。而民主政治則是否定之否定地螺旋式上升。即血緣自由,血緣民主,地緣專制,地緣民主,產緣專制,產緣民主,趣緣自由。依次遞進,趣緣自由就是完全的共產主義。我們就處在產緣專制的金融壟斷時代,要搞代持論,將人類社會引向產緣民主。這放之四海而皆準,但自中國始,以實現共產主義。馬太效應在共產主義時代,就可以徹底得到解決。

資本代持論——資本家為人民代持,廢止世襲。實際就是一套「起點平等」為特徵的平等主義理論。起點平等永難破掉達到,但可以持之以恆地鬥爭,向其靠攏。這就是進步。尊重人人的個人奮鬥,獲取地位與權力。而不要再為怨天尤人找到借口。這就是共產主義了。產緣民主到趣緣自由道路有多長?沒人知道。不過資本代持論起碼可以作為產緣民主的「初級階段」的理論。未來會有理論家審時度勢,提出新的更好的理論的。馬太效應由此可以破掉。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人道的馬太效應只有天道才能破,縱觀歷代王朝更替,末世無一不是馬太效應的極致,這時候無論多麼偉光正的人道都會被天道砸得粉碎,你會說那是人道慘劇,但天道就是這麼無情,怨誰?


馬太效應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定律,他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反例就是人類歷史上的各個先進文明都會衰落了。
如何破?沒必要破,你做好你自己,自己滾自己的雪球,別人牛逼總有比他更牛逼的,你眼熱有什麼用?
謝邀。


馬太效應的存在是忽略了底層人民的能動性,嚴重加劇了財富的慣性與決定性。有錢者只能獲得願意賣出者的力量。在現代社會如果個人只限於生存,馬太效應根本不會影響到個體,參看日本的御宅族,馬太效應是社會效應,如果你選擇切斷社會聯繫,如知乎這樣的社交媒體,你就會獲得更多的自由與平靜,你不知馬太何來馬太。自古隱士很多。美國的大家族之所以時間長是因為美國有持續的外界財富輸入,如果輸入停滯,馬太的信奉者必會自相殘殺,下面人的翻盤機會就到了。如果用物理語言說的話,那就是如果熵流停滯,有序性就該向無序出發了。


於是這貨的兒子革命了,所以你說怎麼破?請先給我上個超能力。


首先,馬太效應不是一種本質性規律,而是一種現象,既然如此,我們需要的是逆轉這種現象,怎麼逆轉,利用本質規律就行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講到這我突然發現馬太效應根本就不存在,首先強者,什麼是強者,是智商高強沒錢強還是智商低有錢更強,這個在不同的世界裡完全不同。
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強者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是弱者。


很簡單。
馬太效應說,有的還給他,沒有的還要多去他多餘的…,
富人不是常態啊,尤其是虛擬經濟占財富主流的今天(大富豪主要是金融資產),當他一開始「失去」,他一落千丈就是大概率事件了,所以富豪榜年年變。十年前的中國首富似乎是黃光裕呢。然後樓塌了,全部在了。
窮人也不是常態啊,祖上不是也都富過嗎?
非常時期,大約上升和衰落的周期是十年,但人類的常態是三代:富不過三代,自然窮也不會過三代啦。
至於有人耐不住,搞點特出的,成了人上人,這種幾率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小了。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這是人類社會破馬太效應的鐵律。

以上。

補充:拿馬太效應說事的朋友,大多需要再讀讀概率與統計,隨機過程這些書。數學不好,經濟是玩不好的。

就像有人解釋相對論:在戀人身邊一天就像一分鐘,在考場上一分鐘就像一天…大哥,這不是相對論的原意好么?!


破個jb,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要天天想著忤逆自然界的定律,你能適應自然的定律,你就成功了。還忤逆,忤逆個jb。


額,信馬克思主義啊……

先富帶後富,
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馬太效應怎麼解釋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呢?那麼多厲害的大公司都倒閉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長周期看);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短周期看)。馬太效應其實也有環境的局限性,比如在某些情況下:就是槍打出頭鳥。而環境在更長周期中看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我更認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馬太效應根本不用破,也破不了,因為這是神定的規矩,神的東西你動不了只能摸清楚裡面是什麼東西。

既然有無神論教授級神棍們出來斷章取義的把聖經里的一段名言拿出來別有用心的削弱普通人的信心,以在理論層面上讓人喪失信心,那麼我這個基督徒小將要出來撕下這個廣為流傳的謊言和裡面的套路了


沒看錯,就是謊言,專門忽悠不讀聖經的外邦人。


首先,規則一,神定的任何一個規則都是一視同仁,讓大家都平等的,不存在剝削一個,扶持一個這樣,這條規律也不例外,本質上是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加劇不平等,這是神的性情決定的

然後,這個規則的觸發有前提,這裡的有的更有,沒的更沒特指惡仆和好仆,也就是不是金錢上的多寡,而是一個人如果對主忠心(不是對神棍忠心,至於什麼是主,自己理解,自己負責),那麼你有的會越有,沒的會越沒,神的著重點是人心而不是外面的財富


其次,這個規則有很多其他神的規則互相制約。比如,一夜之間把惡仆財主的財寶歸於無有,把通過馬太效應積累的不義之財分給沒有勞動的人這一規則(出自箴言,類似於鬥地主、打土豪規則),還有哥林多前書效應也不提: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所以不管精英們如何詭辯,高舉一個馬太效應,絕口不提其他聖經效應,事實總會無情的打臉


不要怕,神不是恐怖大魔王


蝴蝶效應可以破除馬太效應。

靠隨機和變異,創新。


常說的馬太效應,就是正反饋機制,是指競爭的過程中,「收益」對「競爭能力」有促進、加強效果,從而使競爭者的收益呈指數增長。在不同學科都有這種現象,在物理學裡是對稱破缺的原因。在數學裡就是指數函數exp(x),它的導數(增長速度)正比於自身的值。在生物學裡可以看到所有生命只有左轉的氨基酸,而無機合成的氨基酸應當是左旋和右旋都有的,因為創造他們的酶是左旋的,是遠古左旋生物和右旋生物大戰的「勝利者」。

據我觀察,想了幾個方案,這些方案都是對現實實踐的總結。

方案1、從舊環境中分離出來,對新理想進行「濃縮、提純」

競爭勝利者會把環境也改造得有利於自己。就好比政治家製造法律,資本家宣傳消費,大型企業壟斷、工業社會建造鐵路、公路和能源管道等基礎設施。如果你在他們為他自己制定的規則下生存,必輸無疑。所以第一步就是要離開那個環境,去尋找舊環境還沒有能控制的處女地。這種遷徙還得有目的性。打個比方你是個好人,出生在周圍都是壞人的社區里,那麼你待在那裡是無用的,終生要被人家打壓。這時你要遷徙到一處目前還沒有壞人的處女地,那地方不僅僅只有你一個,還有其他社區「突變」出來的好人都要遷徙到那裡去。這樣就等於創造了一個新的極端社區,在這個社區里全是好人,然後你們抓緊時間立法、改造環境,使得外來的壞人進入到你們創造的環境生存困難。這其實也是利用馬太效應,強者越強的原則,只是你這種價值觀的人在新鄰域搶了先機,成為「第一批強者」,致使後來人無法追上你。

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往往是新舊交替的關鍵,比如英國人移民美國,在新土地上沒有舊勢力的阻礙,使得歐洲的民主思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土共從國統區撤出轉移到大西北,也有點這個效果,他可以清除意志不堅定的人,保證思想上的高「純度」,從而使自身效率極高。

方案2、投身政治,「不破不立」

對於「強者越強」還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不斷變強的同時還在創新,使他們自己掌握了更先進的力量,碰到這種強者,我們弱者基本上沒贏的希望。還有一類,也就是常見的,他們只是在舊規則下掌握更多資源,不但沒有先進力量,還阻礙世界發展,因為新規則會讓他們喪失競爭力。比如地主,貴族,我們現在有些有錢人,主要賺錢活動就是圈地、囤積、炒作,競爭手段只是用錢來收羅小流氓,不懂科技,也不學文化。打破這種舊世界不一定是壞事。而如果要改變的話,就必須搜羅、團結那些有知識、有能力但是沒有資本的人才,他們是落入平原的猛虎,誤入淺灘的蛟龍。組成的新集體去奪取規則制定權力,創造屬於新人類自己的規則。

方案3、暗中破壞,「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這就有點損了。要注意,競爭收穫雖然會加強競爭者,但人的任何活動總會有些負面性的,負面性本身也具有馬太效應。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關一個人的負面傳言,因人們防備心理而流傳出去,但流傳越廣,人們防備越強,越強又促使人們更加想傳播。所以我們不妨從對方的缺點下手,模仿流言,形成「缺點」-「困境」循環促進的反應,利用馬太效應機制來打擊他。


難以改變命運,時間或許可以


這個跟玩貪吃蛇大作戰一個道理,雖然你變得更長,吃的豆豆比在還是小蛇的時候效率更高,眼界更寬,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說不定你一個不小心就被小蛇撞死,碰上豬隊友也還是會輸,人也是一樣,說不定哪天得癌症,哪天競爭對手把你弄得身敗名裂,哪天被騙,或者生了個不務正業的蠢兒子,誰說精英的下一代就是精英?人生沒有絕對的事情,而且我們平常人對於未來的估計,一般來講偏差是比較大的,工業發展雖然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對於精神生活的改善幾乎為零,現在的娛樂並不能從根本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相反還有副作用。人類有一天會找到好的方法提高精神生活(強烈推薦幸福公開課),到時候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的潛力,每個人都很幸福,就不存在精英與平民了。


巴別塔倒掉就破了,住在塔里的要小心了


先舉個例子:
參考:大糖帝國 ,是兩個美國人用計算機來推演經濟演化的過程
簡單說下規則,在一個50 X 50的格子上,設置幾座糖山(大量資源/財富聚集地),和有少量糖產生的地區,還有沒有糖的貧瘠之地,然後隨機生成250個「糖人」,糖人移動都要消耗糖量,糖人可以儲存一定的糖量,每個糖人都可以收集觀察周圍的情況,糖人在消耗完糖量後
每次測試的最終結果,都無一例外的,所有糖人都會向糖山上聚集,後來還加了一些條件,比如有的糖人行動時能消耗更少的糖量,有的糖人可以存儲更多的糖,有的糖人可以觀察的更遠,但測試的結果依舊一樣,所有糖人都會向糖山聚集。
作為無生命的程序都是如此,作為人,馬太效應應該會體現的更厲害。
馬太效應不會終結,只會發生轉移
時間就是糖山的位置發生改變時,比如,農耕時代的平原,工業時代的石油,互聯網時代的流量,未來我想應該是宜居的星球吧?或者進行星際殖民所必須的太空物質產出的星球,反正每一個都是有生之年無望系列。這個年代,就繼續看著現有資源不斷的聚集吧。
看見上面有些答案用富不過三代來舉例,這個話有一定的邏輯,但不具備普遍的適用性,首先歷史上戰爭頻發,土地易主是個經常性事件,然而到了近代,核武器的威懾和資源獲取方式的改變,使得土地變得沒農耕時代那麼重要。
再舉幾個近代財閥家族的歷史也可以證實,度娘一下羅柴斯爾德家族的歷史,摩根這些……襖,對了,話說頭2年希爾頓家族的閨女嫁給羅柴斯爾德家的少爺了資源要持續的佔有才有效,恩恩,糖山上的大家,得一起把想上糖山的小糖人們踹下去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有人愛哭,
愛哭的人說:我哭你管得著嗎?
有人長的胖,
胖的人說:胖能怎樣?又沒擋你家wifi。
有人說話直,
說話直的人說:能不能別這麼矯情。
嫌棄別人,厭惡別人,難道不是因為自己太弱嗎?
海納百川
我還太弱。


馬太效應就是資本主義給底層人民洗腦用的,由此可見聖經,這一在資本國家最暢銷的書,其實不過就是為了方便統治底層人名而誕生的,倘若馬太效應合理,那我們現在應該活在夏朝,然而盛極必衰,相信馬太效應的不過是生活中胸無大志不想打拚的人安慰自己而已,子曰,盧瑟之言不用吊


推薦閱讀:

"馬太效應" 是真理不?
什麼是馬太效應?

TAG: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