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之前諸侯之間有打仗的規矩,做到不傷百姓,而孫子作為第一人打破了這種周禮制度的人,怎麼評價?
春秋以貴族、國人作戰並不是為了保護老百姓,而是不讓屁民有軍功晉陞的途徑。不讓你當兵的意思是不讓你有途徑當官,至於殺你的頭砍你的腳、強迫你服雜役做苦工那可是家常便飯。
你以為修築要塞、結寨築營、運輸糧草、上陣送命的都是貴族和國人嗎?呵呵。
你被強行抓緊軍隊,連阿兵哥都不是,頂多一個雜役廝徒,阿兵哥們乾的事你也要干,阿兵哥有權不幹的事你也得干,唯一的區別就是阿兵哥殺了頭有功勞,你殺了頭算阿兵哥的功勞。
孩子讀書讀傻了吧,何止是孫子,早都有人向著周王室開炮了。
鄭莊公的部將祝聃射傷周桓王的肩膀,楚莊王問鼎的輕重,晉文公索要王室規模的葬禮。
戰爭不是君子兒戲,很多是儒家虛擬幻化的古代。
現實總是殘酷的,孫武用不著負責,打仗就是要死人的流血的。
記住「兵者,詭道也。」
真正打仗規矩是最無效的東西,一味死守規矩就會置軍隊於死地,宋襄公就是例子啦。戰爭沒有正義非正義之說,雙方都相信自己是為正義而戰,死傷遍地,民生哀苦,哪裡顧得上規則呢
樓主這個說法其實是有道理的。
不過完整的說法是,孫子之前,戰爭作為兩國之間決勝的手段,更多的只是為了分出勝負,而不是互相殺傷。(這個說話僅就春秋內部的國家戰爭而已。)當時的戰爭雙方互相乘坐戰車,恰如藝術表演一般的互相對拼,而勝者也盡量將人放回。
這是所謂的軍禮。
一方面,那是因為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互相有約束,比如都是周天子的臣屬,互相都有親戚血緣關係等等。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家都不夠強大,也不足以吞併對手。當時華夏的主要敵人,還是蠻夷。比如北狄,比如山蠻,比如楚國人。。。齊恆公提出尊王攘夷,是當時社會的主旋律。
樓上諸君所說的反例,就是戰爭慢慢升級之後的結果。
孫子的著作,固然是一種戰爭高度專業化的結晶。但對於華夏文明其實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華夏,第一大敵是北狄。
秦國就因為打敗北狄,所以強盛。
還有一大敵就楚王國。
但是華夏團結在齊恆公手下,卻還不能完全阻止楚國。甚至到晉文公出來,楚國也只是小敗。可等到孫子出來,幫了吳國一把,楚國這回是元氣大傷。最後靠秦國的援軍,這才復國。
可以說這對於中原諸侯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南方的蠻子終於被孫子治了。他們估計做夢都會感謝孫子吧。。。
所以你看。
孫子的作品,一方面是戰爭高度專業化的結晶。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次,孫子打敗了楚國。拯救了中原文明。。。
兵者詭道的轉折點不是《孫子》,而是初中老師教的那篇莫名其妙課文:《曹劌論戰》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這種事情,一輩子都在種田的傢伙是怎麼知道的。或者說,這個具備職業軍事素養的,本該屬於士人階級的傢伙是怎麼跟農民伯伯混到一塊的。只有我看到標籤有一個釣魚么?
憋說炸魚了,釣魚也要遵守基本法啊
從歷史進程上看,底層賤民獲得武力才是他們社會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
反過來說,不參與戰爭,賤民也別想被當成人完。
打架的時候對面一直喊你孫子,你也會抓狂。
孫子是當時的改革派,他,在理論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戰爭不再是貴族之間的遊戲而是破國滅族的征伐,無疑是具有創新意義的,也更符合春秋戰國以來的形勢演變。
但在孔子這樣的保守派眼中,孫子破壞周禮,擅興征伐,是導致當時禮崩樂壞的罪魁,至少也是幫凶。罪無可逭。
當時的貴族戰爭,猶如騎士決鬥,舉動皆有規矩。當時的戰爭以車戰為主,雙方選好一片開闊地,各自擺好陣勢,然後相向衝鋒——然而,陣列不齊不打,要等對方擺好陣列再開戰,主將須一車當先,鼓舞士氣,戰時以擊潰陣勢為上,並不追求陣斬敵方元首,一方若敗,勝者不能追逐過遠,流血漂櫓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只是簡單介紹下,詳細的可以看司馬法。
這樣的戰爭形態,當然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春秋以前,天子威嚴尚在,各個諸侯國只是周天子的臣子,
待續
禮之不行,加諸以兵。
宋國孔父嘉、衛國右宰丑,見鄭軍白白佔了戴國,肺都要氣炸了,齊聲說道:「我們和鄭國誓不兩立!」正說著,鄭軍自戴城派人送來戰書。孔父嘉、右宰丑當即批下迴文,約好第二天決戰。誰知當晚鄭軍突然襲擊三國聯軍營寨,宋衛蔡聯軍大敗,此役後,死裡逃生的孔父嘉憤憤地說:「從古至今,戰爭都有禮節。我們周禮中的軍禮規定:不打無約之戰、不追逃跑將領、不殺花白老人、不擊受傷軍士、不傷及無辜民眾。如今這規矩被鄭國破壞了,可惱呀!」
那時候叫階級是貴族-國人-野人。
美國內戰剛開始的時候,黑人也是不參戰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