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備受推崇?
他的書法有哪些過人之處?
一是唐太宗很喜歡王的書法。二是他寫得確實不差。楷書秀麗、行草書的大小、粗細、高低、胖瘦、錯落都有獨到之處。我喜歡他的「奉橘帖」、「喪亂帖」等,但他的「聖教序」由於是集字版,所以布局的連貫性不好。書法這種東西,不是隨意亂寫幾筆裝模作樣就能寫好的,既要功底紮實,還要有些靈氣,再者就是要做到「意在筆先」。獻之說自己的書法超過了老爸,未免過於自信了。
自從《蘭亭敘》問世和王羲之書聖地位在初唐時的確立,中國之後的整個書法史,都是在以《蘭亭敘》為代表的文人書法的審美情趣所涵蓋之下不斷充實、變異與發展的。《蘭亭敘》之所以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在內容與形式的搭配方面、字形結構、用筆、章法等方面,均達到了「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
在臨習過程中,筆者體會到:
1.《蘭亭敘》的整體風格很難一下子說清。
除了靈動遒勁之外,蘭亭敘的整體風格不激不厲,雖然運筆以側鋒為主,但字體相對而言比較「平正」,是臨習古代法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範本。《蘭亭敘》的每一個字都沒有過頭的筆畫。在結構臨習前,可適當練習些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樂毅論》等等,在對期筆法運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後,再進行臨習,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就是說,要先把《蘭亭敘》當成楷書來寫,然後慢慢把速度提上去,最後過渡為行書。
2.《蘭亭敘》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這裡所說的開放性,是指在《蘭亭敘》的基礎之上,可以根據臨寫者的愛好,而隨意增加相應的風格。或更加妍美,或更加遒勁。而任何一種意念上的「嫁接」,都能夠形成一種新的風格。
唐代崔液在評論書家時說:「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傖拘。顔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鹵。桞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無藴藉態度。」
雖然崔液的說法有失偏頗,但也恰恰證明了《蘭亭敘》的開放性和基礎性作用。就此而言,《蘭亭敘》就如實驗室里的培養基,能培養出各種各樣的植物來。但是,這種特點對於「顏柳歐趙褚米蘇」等大家的字體來說,卻是非常難的。因為這些大家的特點都非常突出,改變之後常常會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因此,對於要樹立自己風格的書家來說,利用《蘭亭敘》進行多次嘗試是非常必要的。
王羲之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廣泛學習張芝,鍾繇等名家書寫的優秀作品,繼往開來,把古樸的書體變成嬌美流變的今體,於楷書,行書,草書均有創造性的貢獻,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歷來奉為書家典範。歷代推崇二王父子,特別尊王羲之為"書聖",這並不是說王羲之的書法造詣是登峰造極,不可超越的,而是肯定他的隸楷過渡時期促進楷書,包括其輔助書體:行草確立的歷史功績。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最佳代言人——撇去太過抽象的氣韻,但從技巧來說,王羲之的筆法和結體也是複雜多變到稱(變)神(態)的程度,以至於後代模仿者根本學不過來:
趙孟頫寫字像王羲之不?是有這個血統,但過於圓熟,氣度差了許多。
文徵明是學二王不?但他寫字老是這一套,給人一種「丫是新婦帖的腦殘粉吧」的感覺。(當然這裡略去黃庭堅什麼的影響)
(文徵明)
(王獻之)
王鐸學王字的雄強一面,其他的方面也弱化了。
嗯還漏下米芾等等王字大家,我沒詞兒了(才不承認他是太厲害了呢!)。
總之,不知是不是因為後人見識過多,王羲之字跡的豐富和風度,反而再也難以企及。
看看《喪亂帖》之字的那一點,仔細看可以發現區區一點包含了極為複雜的筆法,是落筆後筆尖如點劍般迅疾地挫出來的。王獻之「吾兒磨盡三缸水 唯有一點似羲之」的故事,是有依據的。六朝之後,晉人筆法所失甚多。但是王羲之侄子王珣那篇已經很厲害的《伯遠帖》也反映出,人和人的差距的確是客觀存在的。
(王珣伯遠帖筆勢擺盪很像他叔,瀟洒吧?但那是借勁而為,是省力的辦法,而不是像王羲之那樣把矛盾點出來讓人看好戲。)
最後,政治方面的推崇也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樓主先查一查王羲之吧。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度娘說的。注意這幾句話 「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你就造他有多厲害了。
題主自己多練幾年就知道了,別人說啥都沒用。
沒有特點就是最大的特點、但是今天的王的書法已經被概念化、他的真跡沒有留存於世上、後人將各種想像附加在他身上、不過、他依然是24標格中占的最多的書法家!
王字就像手機里的iPhone,看完它再看別的都覺得是山寨
王羲之的字可以說是完美的,他本人的社會地位,人生經歷也是完美的。你不想學一個完美的人完美的字嗎?
第一,他是隸楷向行書轉變承前啟後的人物。
二,他的字確立了對行書審美的基礎。
三,他文筆也很好,文章內容質量也高。
四,最重要的一點,據說長得很帥。在魏碑之後,二王的字基本上可以說是後來所有字體的榜樣,大部分成體的書法家,字里基本都有二王的影子,二王的字,信手拈來都形神兼備
四個字:萬世極則。右軍的字基本做到了無可挑剔,真、行、草俱精,用筆、結體、布局、章法盡善盡美,影響深遠。除了顏魯公的「外拓」寫法所開創的渾樸磅礴的書風和王大令的綿延體勢所展現的非凡的線條審美能與之媲美外,其他大家小家,即使如歐陽詢將真書的結構主義推向頂峰,如趙孟頫貫徹二王爐火純青,如懷素圓潤奔放自成一體,如宋徽宗瘦筋銳意一代宗師,仍然難以望其項背。上圖,自己感受下:
【王羲之】
【顏真卿】
【王獻之】
【懷素】
本人沒有書法造詣 就個人感覺來說:
他的字啊 看了讓你有種想要嫁給他的感覺 (′?_?`)
今早去書店翻了當代某書法家的毛筆字帖 與王羲之一對比,看了悶,平平無奇,感覺特別干,好像一個字他要用三十分鐘來規劃怎樣處理一筆一畫。
王羲之則信手拈來,仔細看其筆畫,無意為之,渾然雋秀。
不禁浮現出 隱隱約約 有男子輪廓 執筆揮灑 隧傳下妙作。
(當然其自身努力 拜師 博採眾長 什麼的密不可分啦 。)
題外話:想起張旭的肚痛帖, 大概二三十字左右。有一日他肚子痛,揮毫而成豪邁的草書阿!所以書法作品的主題大概不佔其美麗程度的很大比重。雖然我不知道張旭是肚子痛時寫下的還是肚子痛後寫下的 |( ̄3 ̄)|
總歸我覺得 前人們可能生活於一個封建高壓或是某些方面弊於現在的社會,但是他們一些方面的造詣真心讓人折服。書法可能是全民樂忠的事情吧!
王開嶺提議於古人交友,於我觀書法作品來看,可能不久就友盡^^ 了吧。
才疏學淺,不恰之處請指正阿!握筆寫寫字 就知道為什麼了 望之惟逸 發之惟靜 很難的
可以看看田蘊章老師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王羲之書法寫的比較秀麗,比較符合大眾的審美觀。
聖人是千面的,王羲之的作品沒有一件是風格完全一致的(假如你是一個書法小白,你看過趙孟頫,你看到趙孟頫其他的字也會想到,哦這是趙孟頫寫的,而比如你看過蘭亭或者聖教序,當你看到一篇你沒見過的羲之碑帖時,它和蘭亭或者聖教序的風格差很多,你一翻看封面才知道,這是王羲之寫的,羲之的作品風貌很多,既是這樣的,也是那樣的,又是其它許多樣的,更比如你看董其昌,你看他早年中年和晚年的字,其實風格都差不多,雖然也有變化,但不像換了個人變化那麼大,更多是更老辣了,用筆更純熟了而已),他用筆的變化極為豐富,並且集前人之所長,並將書法從質樸引向妍美,因為處在一個特殊的過度時代,你可以發現王羲之的碑帖有些隸味很重,而有些今草味很重,他將草書小楷行書都推到了一個可以說是巔峰的程度,他兒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許多人都認為是天下第一小楷。當然上面說的大多是書上有的,如果要從技法上剖析,以及我的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中來講,他的用筆,章法,貫氣等真的要比許多許多大書家要複雜的多,親身臨帖便能體會得到,比如我現在能感受到的,米芾在用筆上很豐富(差不多趕得上王羲之了,獻之的中秋帖許多學者一致認為是米芾臨摹的,他某些帖的用筆很接近二王),技法可以說是宋人第一,然而在章法上比起王羲之確實簡單許多,他的章法可以有規律可循的,而羲之的章法處理上變化極多,一幅作品的章法已經極為高超了,更何況每幅作品的章法處理都不一樣。另外還有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很高,能寫出蘭亭序那種思想的人,他在蘭亭中所表達出的精神境界在歷代書家中也是最高的,比如顏真卿蘇軾所表達的思想很儒家,為了仕途和國家大義,比較世俗啊,而羲之所表達的思想直接就是看透生死,是超脫的。所以無論是技法還是精神境界,羲之都是聖人境界,雖然有太宗極度推崇他的原因,但如果他本人達不到聖人境界,太宗死了他也不會被人推崇備至了。
所有書法家都有二王的影子。如果說一個人沒臨習過王右軍,那肯定稱不上書法家。。
打倆比喻:
一. 近三兩年收藏界的沉香價格飆升之快是再沒有別的什麼東西能出乎其右的,但還有很多東東要比沉香這種木料香精更稀有卻幾乎沒人待見;
二. 慶豐包子確實好吃但並不見得別的包子或者煎餅糕點的美味比慶豐包子要差多遠,但慶豐包子卻突然間聞名全中國了。
。。。。。
世上萬物,都有其價值飆升之因緣具足的時空存在,當市場上最有定價權的人真心而直接或者別有目的而間接喜歡某人某事某物之時,該標的的價格就因其價值狂飆而狂升了,一般情況之下,最值錢的,通常是那些可以幫助皇帝主席們實現其政治目標的東東。
。。。。。由此,可以推理預測,若干年後,那個所謂的滿清中興功臣曾國潘,他成為與王羲之並肩的大書法家的概率也是不會小的,前提是市場上最有定價權的人(一般是統治者)需要教育全中國,都來學習一個人,在極有籌碼把自己的權勢升級成最高者時,因為不願違背自己「不做不二臣」的人生承諾而放棄了升級權,這個人名叫曾國潘,他常年用毛筆寫《曾國潘家書》。。。。。所以,號召全天下的人都來臨摹《曾國潘家書》而學習書法之美的世界性事件營銷,也是會大概率發生的。
《蘭亭序》里的二十個"之"字,沒有任何兩個是相同的。
還是喝醉了寫的。
去看看王之前的字,再看看王之後的字就知道為什麼。。。我以前也好奇他的字好是好,但為什麼就天下第一了,再後來發現他不僅是寫得好,而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開創出了一個新的風格,書風到他這簡直驟變啊,對著字貼每次我都會感嘆他是如何完成這樣大的飛躍和創造的。古代書家有些人認為王獻之的字甚至好過王羲之,但是很明顯的,如果沒有他爹,他的字絕對不會是後來呈現出的這種風貌。建立一種新的審美並且一下子就站在最高峰上你知道有多難嘛。
我不知道是不是先入為主,但是確實蘭亭序已經在我心裡佔據了獨一無二的位置,每一次欣賞,看得越仔細,越是震驚,多少年了,這份驚嘆沒有變更過。
現在我老爸也被我拉來練這個了,練得相當不錯了……哈哈。
推薦閱讀:
※請問王羲之的《遠官帖》上有一個很像「囧」字的印有什麼來歷嗎?
※談談趙子昂(孟頫)的書法和二王之間的關係?
※王羲之真的只會書法嗎?
※王羲之信仰道教,為什麼反對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
※蘭亭序究竟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