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蛇吞象,滿清做得到的事情,為什麼佔據更大優勢的日本就做不到呢?
謝邀。上面各位已經說的差不多了,我試著總結下。
1、一個是封閉時代,很多人不知道東亞大陸發生的游牧戰農耕;一個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眾目睽睽,各國介入。
2、一個是冷兵器對抗,弱勢一方體力、勇氣均扛不住;一個是熱兵器時代,弱勢一方也能躲碉堡、打游擊、放冷槍相對抵擋一陣。
3、一個專心致志啃中原,一個野心勃勃征服亞洲,戰勝美國,超越白人。no zuo no die。滿清入關的時候,大明王朝已經基本滅亡,崇禎年間幾乎年年大災,使得中原地區農耕結構幾近崩潰。滿清此時已經稱帝,吸收了大量相對先進的漢區文化,並且獲得東蒙古地區各部的支持,基本算是統一了長城外。關內的大順軍是農民起義軍,屬於破壞性發展。原本就已經凋零的基礎上再進行破壞,使得關內已經無法抵禦滿清。而日本入侵的時候,國民黨畢竟有一支成編製的半現代化的部隊,有一個可以持續輸出的大後方。這一點是明王朝和大順所不具備的。
再者,滿清入關時,關內的環境很複雜,明王朝的殘部依然有不小的實力,大順和大西齟齬不斷。吳三桂坐擁十萬大軍左右搖擺。滿清很聰明,讓吳三桂為先鋒,讓南方各勢力內鬥,極大的損耗了抵抗力量。日本入侵時,國民黨已經基本統一關內,沒有什麼會傷筋動骨的反對力量,土共剛剛長征和西征,只剩萬把兵,幾個山溝溝里的縣城,這使得老蔣可以集中力量抵禦日軍入侵。
滿清入關直到統一,基本上沒有外界力量的干涉。日軍入侵時,還受到外部力量的牽制。北部蘇聯的滾滾鐵流剛剛在諾門坎怒cao關東軍,盟友德國態度不明,對中國政府還提供援助,頭號大國米國兩面三刀,並且最終反目成仇,實際上都影響著日本。
----------------------------------以上是「術」,以下是「勢」-------------------------------
有種說法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指的是民族精神的缺失,也就是所謂的「奴性」的滋生。直至明亡,也始終沒有復原。除卻奴性,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也是喪失殆盡。李自成殺李岩,南明小朝廷逼死史可法,孫可望李定國內訌都是血淋淋的例子。然而到清末,現代文明的進入,數千年的封建與新思潮的碰撞,最大程度的激發的中華民族的覺醒。日本入侵中華時,雖有漢奸,亦是少數,一槍一彈也要往鬼子頭上放,這就是更好的證明。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幾度亡國,卻從來沒有滅族,其中的隱忍,堅持,厚積,團結,是世界上其他所有民族所不能及,也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因為我大清決心入關的時候,明朝已跪。。。。首都盤踞著一個叫做大順的東西,這東西是不是大象,怕不怕蛇,還真不好講。。
滿清入關的時候,我大明已經被李自成的大順給顛覆了。
日軍侵華的時候,我大民還沒有被西北的流寇給搞垮掉。
第一次鼓起勇氣回答問題,求輕噴!
最近一直在看曉說,第二季東瀛日本,其中有詳細的分析,可供參考。
首先題主的問題,是哪個時期的中日戰爭?上面的回答有很多都是二戰的時候,答案很精闢,學習了;
如果是明朝時期,我覺得更有對比性吧,滿清入關時間上說應該是在日本侵略之前,此時的航海的發達程度,不足以保障日軍的糧草供給,應該占很大一部分因素。。
在知乎時間不長,但是收穫很大,感謝知乎!
滿清入關,明政府是兩線作戰;日本侵華,日本人是兩線作戰。
二戰的時候日本給自己的設定不是蛇吞象,而是草履蟲吞象
日本的戰火燒遍了太平洋沿海,如果專心點兒打中國,早就改寫歷史了1.現代國家概念的形成使得中國在抗戰時堅決度更高。
2.統一的中央政府使得抗戰時候的軍隊調度及資源使用更合理有效。雖說抗戰時候有部分部隊較為獨立,但畢竟名義上依然遵從中央的,和南明時候北部大順政權,南部各小朝廷各山頭完全各自為政甚至內訌互毆比起來,不知強多少倍。
3.弘光帝能力太差,當時的情況下,要是他有趙構的本事,維持半壁江山百十年不成問題的,畢竟一開始南明的形勢比南宋初年好過多了。相比之下,常凱申作為抗戰領袖整體還是很合格的。
4.最重要原因:滿清入中原後,決策層內部高度團結,且有多爾袞這個大戰略家主政,可以隨著時局發展,選擇一條最合適的道路;而二戰時期的日本,已經進入一條憤青道路了,政策只能越來越激進,稍微保守一點的內閣都得立刻下台,結果戰車越開越狂野,戰局越搞越大,終於把自己拖死了。如果二戰時候,日本能夠頭腦冷靜點,按著石原莞爾那樣的戰略思想一步步走,後果對中國來說才真不堪設想呢。
————————————————華麗的補充分割線———————————————————
很多人提到美國參戰,我覺得這個的確對日本打擊很大,但只是日本「作」的結果而不是「敗」的原因。
近代日本的崛起,打贏甲午戰爭是起點,那時候還小心翼翼,在國際上還都按套路出牌;打贏日俄戰爭後,愈發張狂,世界對其刮目相看,自己也逐漸飄飄然,儼然和誰都敢掰腕子了;到了「九一八」之後,因為戰局的過於順利以及世界列強的綏靖政策鼓勵,日本已經到了挑戰一切規則的狂妄地步了。在國際上,退出國聯,明確違背當時世界的遊戲規則;在本國內,政治上一步步從政黨內閣變成軍部內閣,軍事上下克上蔚然成風。這種形勢下,日本已經註定越走越遠,陷入戰爭泥潭,並遲早要與世界為敵了。七七事變後,石原莞爾就努力勸阻日本擴大戰果的想法;進入相持階段後,不管政壇的近衛文麼還是軍隊里的岡村寧次,都想設法和談,就是因為都意識到受不了戰爭的拖延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參戰是日本戰敗的加速因素而非必然因素,是日本政策積累的必然結果而非偶然事件。
如果日本只滿足於把戰場限定於中國,說不定就會達到目的了。
上面的各位說得都很有道理,再補充一點。
清滅明,是冷兵器時代,日侵華,是熱兵器時代,二者的戰爭組織形式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冷兵器時代,職業軍人的殺人能力是遠遠超過普通百姓和半路出家的抵抗組織的。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力更多地與軍隊的補給,陣型等有關,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百姓和游擊隊對抗正規軍時完全無力。所以冷兵器時代,一個有組織有幾率的正規軍衝散一大群烏合之眾然後開展屠殺是完全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優勢很難轉化為軍事優勢。明朝的正規軍被闖王和清軍消滅得差不多,不然就投靠清軍,只剩下無力抵抗的百姓,清軍當然勢如破竹。
但是日本在中國就無法複製這一點了。熱兵器時代只要能扣扳機就能殺人,只要有充足的武器人數就是優勢,侵略者完全可能陷入我方的泥潭。而且戰場上的陣型等也不再重要,這就使得日軍對我軍的優勢,比起清軍對明軍的優勢要小很多。
(其實我這也是援引之前看到的一個答案,回來找一找,人家寫得比我這二手的強多了。)
再者就是國際的支援了。明朝被滅,哪有國際勢力的參與?倒是日本不得不分出甲級師團去跟美國人跟英國人打仗,留下乙級師團甚至沒有級別的師團跟中國人打,他們怎麼贏?倘若日本人沒去招惹美國,我們的抗戰恐怕還是要多打幾年的。滿清時期,大明王朝已經從內部朽爛了,對後金的作戰基本都是由於明朝自身的原因屢屢戰敗,全國上下都不是一條心,說句實話已經沒多少人把大明朝利益放在心上了,爭著給帝國挖牆腳,上眼藥。而且大明還要面對和大順等農民起義軍的生死搏殺。所以雖然後金起於微末,力量並不強,但是抓住機遇照樣操翻大明,在諸多勢力中成了笑到最後的那個幸運者和成功者。
反觀黨國和日本,日本軍隊的戰鬥力遠勝於中國軍隊,雙方完全不在一個層面,往誇張了說簡直是美國打伊拉克,不止裝備,主要是戰鬥意志、訓練方面的,現代軍隊對近代軍隊的屠殺。另一方面中國當時已經形成了民族思維,初步轉變為民族國家,經歷100年的屈辱史,中國的精英階層大多心向國家,所以舉國上下皆知保家衛國。但是在軍事能力和統治能力方面雙方差距太大,所以我認為黨國最多能多拖延一段時間,很難最終逃過滅亡命運。
最大的區別在於日本軍國主義上台之後,進行了亞洲和太平洋全面擴張,損害了英美的根本利益,因此日軍要同時和英軍、中國軍隊、美軍作戰,以日本的戰爭潛力來說是完全無法做到的,這屬於自取滅亡。
當然其實日本沒有成功吞併中國,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好事。想像一下如果東亞帝國建立,首都是建在偏遠的東京還是更中心一些的中國沿海,占帝國人口80%的中國人會在國家內部逐漸展現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日本人將變成少數,日語讓位於漢語。
有人會說,日本只是將中國作為殖民地而已云云,實際上日本當時已經將早期佔領的朝鮮、台灣等地劃歸「國民」的範疇了,對淪陷區的民眾也是以轉化和洗腦為主。向英法在非洲的做法其實只是被佔領國人力資源難以被利用情況下的特例。軍國政府的目的是擴張,而不是進行種族奴役。
因此,日本應該很慶幸二戰沒有勝利,使得日本這個民族能夠繼續存在下去而沒有被同化。
因為日本並沒有當時的滿清強大,而中國也沒有當時的大明弱小。
本篇兼做與 @陳毓秀 同學回答的商榷。
讓我們從日本自身,和她當時要對付的中國,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日本自身來說,經過大正時代的民權運動啟蒙,儘管在三十年代國民思潮整體狂躁化,但民間始終有一股力量在與軍國主義抗衡,具體可以留意日本人描述自己歷史的各種作品,例如《千年女優》里被憲兵抓走再也沒回來的男朋友。
上層內部,議會政府也對軍部不滿,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內對其諸多掣肘,導致軍部對中國的多次重大軍事行動,都不得不採取臨時激化擴大的方式,顯得十分倉促。
即使是軍部內部,海軍(薩摩系)和陸軍(長州系),陸軍內部北進派和南下派,派系林立,斗得不可開交。其實也不奇怪,餅攤大了,怎麼分,永遠都是個問題。隨著形勢發展,儘管南下派最終得勢,但很多優秀的將才由於站隊錯誤下野賦閑,任人唯親、庸人主事是個到後期非常明顯的問題。
相關的情況最直觀的可以參考央視《惡之花》1、2部,儘管是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品,但既然引述皆可考,我也就樂得有人幫我整理材料了。
而滿清內部關於反對入關的分歧,我真沒接觸過,不知可有知友指點?單就我掌握的材料,以大明邊將指民為賊冒領軍功貪饞擅殺為非作歹的本領,一種樸素的階級感情是普遍的吧?
從結果來看,日本有像滿清一樣,把政治重心遷入新佔領區嗎?沒有。要知道,豐臣秀吉當年可是對外宣傳要天皇移宮大明的呀。
而日本撐死了扶立一個偽滿洲國,由於日後戰事吃緊和以戰養戰的政策,在日佔區更是粗暴掠奪多於精細經營,更別比人家滿清把東北都快移沒人,讓沙俄差點抄了老家的殷勤了。
這是日本較滿清的弱。
而兩者當時要啃的這塊大骨頭,硬度也是不一樣的。
以下是中國較大明的強。
儘管個人不喜歡清朝,但也絕對不認為生活在明朝末年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明朝作為光復河山的王朝,法統杠杠的,所以胡作非為到毫無底線和節操地步。每當它遇到統治的問題時,總是首先檢視自己的法統,甚至是到了南明時期,而從來沒有想起來過要在道統上下下功夫,讓大家有條活路。可以說,明朝能活這麼久,大航海時代輸入的高產作物和白銀功不可沒,而這又進一步驕縱了這個王朝的無知和驕橫,使他義無反顧地一爛到底。
所以,明朝好還是清朝好,這個問題就留給明粉和清絲去掐吧。這裡我只是想說,古人並不比我們傻,如果他們覺得不好,他們首先會拍桌子爆粗,比如下崗臨時工李自成哥哥和他的小夥伴們,而我個人掌握的材料來看,清初他們意見有,不夠明末大。
只是後來由於反清和抗日的比附,不自覺地移情美化明朝(儘管當時有文人刻意這樣做,但主要還是集體無意識的,如果國民意識能夠有目的地植入,那老人家的鬥私批修早實現了,這從混沌理論來說是實現不了的),導致我們至今為明亡扼腕,不少人數百年後依然驚嘆,滿清竟能亡我天下!
=====================插入內容,前方起飛============================
這裡插幾句。簡單來說,皇帝的兒子當皇帝,叫血統;大哥死前讓你直接接班,或者定個條件接班,例如殺史文恭者為山寨之主,或者大哥沒意見,一眾小弟自己公認或者默認個條件,例如拔石中劍者為王,敢進水簾洞的為王,叫法統;覺得你來當最合適,你的施政最能體現上天的意志,或者繼承了上古聖君的淳風良俗,也就是上合天道,叫道統。
大抵想「話事」的,都愛爭這幾個問題。例如《見過大爺》里,老人家和光頭叔叔見記者時說,我們都是中山先生的學生。。。又例如之前一直愛爭,誰拔蘿蔔比較積極,誰不僅偷懶還妨礙別人。。。又例如愛爭,誰的小弟過得比較水深火熱,誰的字寫得比較正宗等等等等。。。。
隨著君主制沒落,兼現代國家主要是民族國家,皆我族類,從國民中產生話事人,血統是沒問題的;而法統,在所謂約法時代,基本都是寫著:「參照道統標準」;至於道統嘛,文章主要就是在這裡做了。所以這三個問題在現在,表述得比較簡單,依西方的語彙,叫合法性。
=====================插入完畢,前方空降============================
明朝當時有內亂而無外援,而中國當時卻始終有強人能夠獨擋一面:
1894年雖然以先進的軍事思想打敗了滿清的裝備流,卻被老辣的李鴻章借虎驅狼,飲狠於「帝國主義的干涉」。
十年後終於將沙俄趕出東北,未幾袁世凱就氣象一新,不可小覷。
又十年好不容易耗死了袁世凱,強硬的大隈內閣也沒撈著好,下台換了個懷柔的寺內主事。
西原借款結交了段祺瑞,他老兄砸錢砸出來的現代軍隊居然輸了五四口水仗。
戰勝的吳佩孚是個軟硬不吃的老道學。
再十年,等「沒朋友」的吳佩孚終於窮不敵富被趕下野時,老熟人張作霖又是個兩面派,在北京和歐美眉來眼去。
未幾,和被搶了山東的德國很要好的黃埔校長北伐軍至。
以上軍事。
大明北方當時的社會機器已經基本打爛,大順基本無法徵收賦稅;而滿清「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的方針,契合了傳統中國網狀的統治結構:城市士紳輻射鄉鎮士紳,鄉鎮士紳輻射鄉村士紳,各自又聚攏所在的各層士庶。可以講,滿清無意間,以兵威保障著最基本社會架構的重建。在這個問題有異議的同學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各當時各政權徵稅納貢的能力。
而日本面對的中國,卻存在著許多積弊已久的深度割裂:
第一個就是地域割裂。
太平天國攻陷南京截斷了北京的漕運之後,滿清的財政就進一步捉襟見肘,不得不放任地方督撫截留厘金(商業稅),用於募兵與充餉平亂;此後興辦洋務,近代工業更是捏在地方大員手中,所以當慈禧下詔對萬國宣戰時,東南各省居然有底氣相互保存,抗旨不遵;再後來各省獨立,互不統屬。
為什麼近代國家基本就中國一個省那麼大?這是一個基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所需要覆蓋的資源和人口所決定的,也是通過電報能文治,通過鐵路能武功的大致範圍所決定的。
有的軍閥能夠在自己的地界量產山寨軍火左右逢源,有的軍閥能夠用經濟作物支撐軍費,有的軍閥能夠開特種礦擴大貿易。可以講,擁有了近代工業,每個軍閥的地界,都是具有獨立國家的雛形和實力的。軍閥之間甚至連鐵路都特意使用不同型號,就不和你對接。
第二個就是城鄉割裂。
在士紳的層面,科舉的廢除,斷了基層仕子晉身的念想,不願務農的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到城市去某一份安身立命的技能。我們後來耳熟能詳的很多人物,就是這樣踏出了他們認識世界最初的腳步。再也沒有科場提攜,也沒有了同樣優越的身份標識,士紳間也就沒有了一呼百應。
在農民層面,隨著近代工業的開設,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成為賺錢為業的僱工,非農業人口增加,刺激了更多的糧食進入流通,農業更進一步受到價格影響。入超造成的白銀外流長期導致中國銀根緊縮,錢貴谷賤,穀賤傷農,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農民到城市謀生。人與土地一割裂,依靠土地建立的宗族關係也割裂了。
而資本主義野蠻生長時期的僱工根本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去支撐糧價,沒有購買力支撐的需求就不是有效需求。所以一方面糧食不斷減產,而另一方面糧價卻不見上漲。加上一戰後黃金二十年投資農業的狂潮,連年豐收的農產品大量傾銷到中國。從事農業窮死和放棄農業餓死就成為了農村破產的原因。
而城市經濟卻受益於他出口轉內銷的特性,產品價格只跟隨外匯和國際市場波動,通常是只賺不賠。工廠、工場主、工人,相對於糧食價格,收入總是在增加,所以總是有富裕多多少少從事一些其他消費,最起碼下工嫖個娼什麼的,大城市裡各種行業的景氣被刺激起來,上海更被稱為「東方巴黎」。
所以,由於糧價的問題,對現狀最不滿的,並不是經典著作所描述的城市工人,而是沒有技能到城市謀生而被困死在農村的農民。
城市,再也不僅僅是從前各個下級村鎮的物資、信息交流地,而是已經自成一體,開始無情地排斥和拋棄著鄉村。
鄉紳叫不動知識分子,族長叫不動村民,地方頭腦動員不了社會,傳統中國綱舉目張的高效架構已經瓦解殆盡,「士心得則民心得」,再也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了。
以上經濟。
總的來說,日本的入主路之所以走得這麼千迴百轉,就在於這路上的困難出乎意料地多,她沒有足夠的資源去一口氣解決,和滿清入關的高屋建瓴之勢相比,這也是明與清、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實力對比的差異所造成的。
腦洞疏漏,各種謬誤望知友不吝板磚。
======================以下與@陳毓秀君商榷==========================
所謂的19世紀消停,與英國的政策真沒太大關係,只是軍事技術的停滯造成了一時無人能破僵局,等19世紀後半期新技術成熟,大家帶著新裝備拿東方弱雞們練完級,就又歡快地打成一片了。
18世紀戰術的巔峰,就是拿破崙戰術,這是前裝燧發滑膛槍、前裝滑膛炮、胸甲馬刀騎兵這些最先進的武器系統決定的。以火炮為主,轟到對方潰逃為止,然後騎兵打掃戰場;或者對方的步兵夠勇敢,能夠推進到威脅炮兵的射程,就用步兵和他們對射;如果對方發動騎兵衝鋒寄望先解決己方的炮兵,就用步兵將他先打下來。
這種戰術由於拿破崙戰爭得到推廣之後,歐洲形成了均勢,維持了維也納體系。
不久,新技術出現。
首先是米尼彈和來福槍(線膛槍),米尼彈底部像螺絲釘一樣帶螺紋,發射時槍管內火藥爆炸使彈體膨脹,咬合槍管的螺紋線,推進旋轉。由於旋轉具有良好的指向性和穩定性,狙擊便成為了可能。步兵不再需要受限於滑膛槍(槍管內壁光滑)糟糕的精準度,被迫並排齊射,用概率彌補準確率,步兵不再是炮彈磁鐵,同時可以在炮手幹掉自己之前把炮手幹掉,迫使火炮後移,離開戰爭舞台中心。
米尼彈是前裝彈,太大塞不進,小了即使膨脹也咬合不了膛線。這個對加工精度和成品率都有很高要求,是一個國際工業實力的體現。
然後是定裝彈和後裝槍,因為不需要倒火藥、捅子彈,射速加快,一個士兵就能壓制對方數倍的人數。
然後是無煙火藥,燃燒效率更高,威力更大,所以射程更遠。
然後是利用子彈后座力作為動力,自動重新裝填彈藥和復機的機關槍。
還有鐵甲蒸汽艦和隨之開啟的巨艦重炮主義等等等等。
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就像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一樣,大家都在試新東西,結果就是試完的國家都覺得新東西不搞不行了,搞著搞著,索性就資產階級改革了。
所以,這些真沒英國什麼事。在這個問題上面發現了很多靠譜的回答。我從另一個角度嘗試分析一下: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征服者征服並統治一個有悠久歷史和龐大人口的文明的前提,是名分和帶路黨。最兇殘的是種族滅絕。
證據有班定遠帶三十六人經略西域,又有劉景升匹馬入荊州,近有日不落帝國全球殖民地和美利堅合眾國全球布武。核心都是利用好了名分大義和帶路騎牆黨。用好帶路黨,裹挾騎牆黨,天下傳檄可定。
清朝征服史:
名分:大清之天下,得自闖賊,非取自大明。但雖然有這樣的名分,朱三太子也像魔咒一樣虐了滿清幾十年。
帶路黨:以范文程、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為首。當時並沒有錯綜複雜的外部勢力,帶路黨要麼投靠大順,要麼投靠滿清。李自成沒有學習到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沒有及時籠絡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大人,等於逼著帶路黨們選擇滿清,充滿熱情的加盟漢八旗,博一個新朝的開國之功。泰半州郡,傳檄而定。
日寇侵略史:
名分:從1895年日軍在甲午海戰勝利後,士氣大振,又有馬關條約割地加賠償2億兩白銀,一個稱臣上千年的小弟忽然有一天NB了,天朝官民情何以堪。嗣後民國取代清朝,已經完成了一次改朝換代。所以日寇在中原沒有名分,只能借清遜帝的名義建立滿洲國。
帶路黨:按說日軍有溥儀在手,對帶路黨的號召力很強;遺憾的是,遠東有太多勢力交織在一起,英國,美國,德國,蘇聯在遠東都有勢力範圍,都吸引了一批騎牆派和帶路黨。日軍吸引的帶路黨沒法形成壓倒性優勢,好容易成立一個武漢國民政府,還在跟南京國民政府唱對台戲。
二者時代不同,很難直接進行比較。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近代民族意識覺醒,抗日戰爭時中國的精英階層有些強烈而明確的民族獨立意識,因此形成了(至少表面上的)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各方力量在民族主義大旗下暫時團結了起來。而滿清入關時,中國士大夫實際上更看重儒家思想意識而不是民族觀念,因此清採用儒家思想治國的策略獲得了大部分精英階層的合作,雖有史可法之類英烈出現,但總體上反抗沒有抗日戰爭般激烈。
其次,從當時的力量對比上看,明已崩潰,農民軍裝備、訓練、紀律等等與正規軍都有差距,很難抵抗滿清精銳騎兵(他們戰鬥力確實很強。)。而抗戰時的中國雖有各種勢力,但形式上統一,有能力(在民族主義支撐下)與日本打持久戰。
第三,國際環境上看,滿清入關時跟外界沒聯繫,怎麼搞都是在東北亞這塊地上。抗戰時全球市場早已建成,日本又到處作死,所以。。
偽命題,滿清目標是佔領國土,日本目標是佔領資源。目標不同
民國時候中國的民族國家概念的覺醒,讓異族統治又提高了幾個難度。而且個人感覺那時候信息流傳速度比明末清初快了幾個等級,日本人的每次暴行我想應該用不了多久就能流傳到全國,這就更加深中國人的恐懼感跟抵抗了。
再者清初那會只要肯剃頭還是能活的,而且滿清入關以後就很快的把征服者的身份轉換到了家長的身份,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管理,沒有把關內看做自己的殖民地。反觀日本人就粗暴的多了,佔領區的人對他而言只是生產跟掠奪工具。不融入,不認同,自我隔絕,元朝的反面例子就放在那,可還是一步步堅定的走上了元朝的老路。
清朝漢人雖是末等公民但至少還能做人,日佔區的中國人我覺得在日本人看來也就是個說著他們聽不懂的話的玩意罷了。
連人都不讓做了,還要傻愣著挨宰么!
不知道日本有更大優勢是從哪裡得出的結論。我憑空一想就覺得日本沒優勢啊。日本入主中原,歐洲列強 同意嗎?美國同意嗎?蘇聯同意嗎?滿清只需要搞定一個被流民弄垮了的明朝政府,日本,他這是要搞定大半個世界啊。
那個說因為日本需要平賬,所以美國資本家推動支持,才改變中國命運的答案,實在太low
而我從兩點說「內部」「外部」
第一,內部
首先大明王朝與當時中華民國的情況是不同的,崇禎皇帝被迫自縊煤山後,整個大明已經找不到一個事實的「核心領袖」了,其實領袖的作用是什麼?並不是說真的需要文韜武略,多麼厲害才能挽救危局,主要是起到粘合國內各方的作用,可以在自己的旗幟下一致對外,而不因為內部的爭權奪利而帶來內耗,由於朱由檢的早逝,他其實並沒有起到這方面的作用,南明的滅亡正是因為崇禎皇帝的死亡,所留下的權力真空,後人難以維繼,大多數本該對滿人的力量,空耗在朝堂的爭權奪利上了,而中華民國卻沒有此等擔心,北伐成功後的十年間,蔣介石一直再做的事情就是消滅軍閥,雖然此等舉措依舊讓中國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但同時也奠定了蔣中正的領袖地位(甚至後來毛主席給蔣的私信,開頭都直呼蔣為「領袖」),加強了中央權威,所以盧溝橋時間後,中國各方實力派看到蔣都把自己最嫡系的中央軍,一個師,一個師的往裡填,也就逐漸消除了戒心,也尊蔣為核心,有了「核心領袖」後,整個國家才能擰成一股繩子,共赴國難,所以為什麼我經常說,幸虧雙十二的時候,張學良手下留情,如果蔣介石真的遇難,那麼咱們現在都得說日語,可能你們會說,不還有毛主席嗎?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一個被打殘的兩萬殘兵,一個朝不保夕的土窯洞,真的能擋住百萬現代化的日本軍隊?另外,當時整個中國由於經歷了十九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的民族洗禮後,相比於大明王朝多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東西:「民族精神」,一夫響應,萬軍景從,這對當時的大明是不可想像的,陳布雷所擬的:「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是很有事實根據和群眾基礎的
第二,關於外部
可以說日本的八年侵華,完全是在戰略目標,極其混亂的情況下進行的,只說咱們內耗嚴重,他們就不嚴重嗎?也很嚴重,從二二六就可見一斑,由於關東少壯軍官的獨走,沒有耗費多大力氣就將東三省囊括懷中,這更加使他們盲目自大,盧溝橋根本不是日本政府,當時的既定侵華政策,而是一些想獲得武勛的軍官挑起的,完全是想一出打一出,沒有全盤的戰略規劃,例如當時的淞滬抗戰,就是蔣先生怕日本走當年蒙古滅南宋,滿清滅明朝的套路,由從北京開始分兩路軍隊走,冀—豫—魯—蘇—皖—浙—閩—廣,晉—陝甘由秦嶺漢中直入四川將中國切成兩段,從而把日軍主力調到上海,讓他們從東向西的打,利用三五年前建立的國防工事和江南的水網地形予以阻擊,所以說日本贏在了戰術和國力上,卻輸在了自大和戰術上,另外美國的孤立政策,被珍珠港事件拆的一乾二淨,作為拖住了百分之八十的日軍的中國,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僅僅給予一些微不足道的物資,就可以換得自己安安心心,先對付納粹在歐洲的肆虐,和大量的減少本國人員傷亡,實在是太換算了,反過來對於當時中國來說,什麼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武器,糧食,被服,金錢(二戰時美國給予了中國從1840年後,中國對外賠款總和三倍的物質),而滇緬公路的流暢,使中國可以輕易得到,這些國際上的援助,從而更加堅定了打下去的決心,可幾百年前的大明朝,卻沒有這樣良好的國際環境的,當時大航海時代剛剛興起,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除了自己誰也指望不上
所以我一直都說,「興亡皆氣術」,單從一兩件小事,是無法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的
因為17世紀上葉沒米國,毛子還在歐洲睡覺。
因為國共吸取了明順互毆,結果被滿清一鍋端的慘痛教訓,決定互相合作先擊退日本,再爭奪中國的統治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全職獵人》螞蟻篇裡面的「梟亞普夫」這個角色?
※和服有哪些分類,穿著場合有何區別?
※廣末涼子只有一個表情怎麼還這麼有人氣?
※為什麼在人口密度大於中國的日本,流行容積率小的二層建築?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莫名對日本抱有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