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治者為什麼把鹽稅看得那麼重,在國外也是如此嗎?


(*/ω\*),多圖預警。

——————————————————

【「鹽」是人類文明的母親 !】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炎黃指的是「炎帝」「黃帝」。黃帝是一個或多個偉大的統治者(即黃帝初代死後,兒子繼承黃帝的名號,變成黃帝二代)。

在距今約5000年前(公元前3000年),中國人在懂得把肉變熟更好吃後,還懂得了給肉撒上鹽,肉從此鮮美無比。你看今天西餐的椒鹽烤牛排就知道了,4位數軟妹幣一份的比比皆是。

於是在距今約4000年前,「黃帝」和蚩尤(九黎族的首領)大戰,兵力幾百來人vs百人,蚩尤輸了,被「黃帝」肢解在一個湖邊,那鹽湖便有了名字,叫「解池」。

而這個「解池」就是中國古人類最早採集天然生鹽的地方。人民呢,就圍著這個鹽湖而居,同時尋求黃帝的強大部落的庇護。因為鹽稀有啊,那時只有在「解池」才有鹽,而且是天然生鹽,不用人工製鹽,靠當地氣候風乾和太陽暴曬就行了,天然的硝板喲~

你看!

這個「解池」也叫河東解池,因為就在黃河東邊,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
看!

如今都是人工製鹽了。看!

—————————————————————

親!想要鹽嗎?想要保障人身安全嗎?想要集體生活嗎?吶尼?不要集體生活?你總得找對象吧?

於是,Booooom!人民離不開 「鹽 」了。因為野獸哪裡都有,木頭哪裡都能找到。中國唯一能輕而易舉地找到淡水和鹵水的地方,就只有這裡了。至少在 宿沙氏 發明海水製鹽以前,中國的原住民都圍著鹽湖轉。外國人也是如此。比如古埃及人、馬雅人、古印度人,到後來的古羅馬人、古希臘人都一樣,依鹽湖而居。

—————————————————————

古時候,因為鹽方便攜帶,又是生活必需品,於是它便成了所有人類文明的通用貨幣。

中國中學的教科書上寫,貝殼成了中國原始社會的通用貨幣,我表示:你特麼在逗我!

貝殼,是鹽的測量工具!工具!工具!

宿沙氏 在中國發明海水製鹽後,同時發現用某種貝殼來度量鹽,因為貝殼大小都差不多,而且海灘上哪哪都是。這種貝殼應是中大型的扇貝,外沿平坦,內裡如斗,專門做交易度量用,非常方便。而不是教科書上的小小的蛤蜊。(╯" - ")╯︵ ┻━┻

比如,原始社會的我住在海邊,我用我製作的鹽,換遠離海邊的妳打獵得來的肉,通常,鹽是裝滿一貝殼的鹽,肉是一隻鹿的腿或者一整隻兔子。

所以,一貝殼是鹽的面值,而不是等同於鹽的價值。在原始社會,貝殼本身是不能充當貨幣的,胖友們!但你說貝殼值不值錢?有沒有價值?可不可以以物易物?回答是肯定的,如今不是連廢報紙、空酒瓶都值點錢呢。


看!蛤蜊。上古出土的蛤蜊是很小的。只有3~4cm大小。用這個做貨幣?呵呵。得多少麻袋才能換一車肉啊?

看!原始社會真正的度量工具!半個巴掌那麼大呢,上古時候,這樣裝滿一貝殼的鹽量,等於人的一隻手捧的一把鹽。

避免學渣誤解,特意貼上商朝的貝幣。PS. 商朝已經不屬於原始社會了。不懂的回去再學習歷史!

——————————————————————

好了,說到這裡妳們估計已經猜到,統治者和鹽的關係了。

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鹽,是鹽,讓散裝的野生小家庭一點一點凝聚成社會(原始社會)。有了社會才有等級,等級鬥爭過後,自然而然就有了統治者。

所以,原始社會的統治者,就佔有鹽。鹽讓統治階級更有物質財富。

「我的子民們!妳們要吃鹽是嗎?」
「要吃」
「那妳們要給我無償提供其他資源,來養我的鬥士,來保護我的地盤」
「好噠!」

於是,Boooooooom,人類從此便有了 「稅收」和「納貢」的概念。

So,鹽稅是這麼來的!


在古代,由於鹽的特性,鹽稅可以約等於人頭稅。
從理論上,這是個最公平,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收稅方案。

當然,其他稅種作為補充調節也是必須的。


把鹽稅看得重,是因為鹽是人、動物的必需品,稅基會很大,所以對於財政收入的貢獻相當可觀。封建時候大部分時期都實行鹽鐵專賣,為的就是增加財政收入。類似的還有印花稅,就是對 經濟活動中籤立的各種合同、產權轉移書據、營業帳簿、權利許可證照等應稅憑證文件為對象所征的稅,其特點也是稅基較大。
在國外是不是有,這個我也不清楚。


就算現代,鹽也同樣重要,私人還是不可以販鹽。
知道英文 薪水 Salary的詞根嗎?就是 鹽 Salt


妄答一下。
鹽稅對國家的重要性,自晏子治齊開始,就在不斷的強化,凸顯。自春秋至戰國,齊國以鹽而強。到景帝七國之亂時候,吳王劉濞賴以對抗中央的法寶,就是銅山與鹽利,到武帝時候,因為持續戰爭導致的財政窘境,實施鹽鐵專賣,從武帝時候起,對鹽的交易的控制和鹽稅的徵收,就成為一項持久的國家政策,並且隨著中央的實力漲衰而呈現政策實施力度的周期性波動,而與官鹽伴生的私鹽販子,也成為亂世中能影響天下的重要力量,蓋因鹽利太大,有組織的私鹽集團往往就具備以下特徵,第一有錢,第二,組織嚴密動員能力強,例子有二,一個是黃巢,一個是張士誠,兩個都是做私鹽起家。所以鹽關係到財政和社會安定,當然歷代都是和兵器一樣需要被牢牢控制的。
至於國外,古埃及和近東地區,都曾經直接拿鹽當貨幣~~所以鹽代表著財富應是古今中外的共識。


鹽沿海即可曬制,內陸有些地區有還有井鹽,成本低,儲量大,但是最終到了消費者手裡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內陸地區,價格這一塊,鹽的增值完全在於運輸和銷售環節;再一點,鹽這個東西雖然是生活必需品,但是日常消費量並不是很大,古代一個人鹽的消費量一個月最多一斤足夠,所以老百姓對鹽的價格的敏感性就遠不及糧食這種大量消費的生活必需品來的直接,這就決定了鹽這種商品終端售價有很大的彈性空間;所以說,基於這兩點,在鹽沒有官營的時候,各地鹽商充分利用漕運,弄上幾條船往內陸運食鹽,止,各地鹽商再一勾結,統一價格底線,在到了零售端,小宗銷售,利潤又進一步上升了,所以說倒賣食鹽完全可以比糧食賺10倍多的利潤,而且幾乎是純利。當然後來國家看到這點了,發現這確實是一個來錢的好法子,由於幾乎無成本,收稅的那一部分自然也是暴利中的一環 ,所以說我覺得鹽的稅高,本質上這種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量較低,價格敏感度不高造成的


鹽鐵專賣從經濟角度來說,第一是稅基大。古代的農業社會生產生活離不開鹽鐵。不吃鹽人會浮腫全身乏力。沒有鐵根本就沒辦法開展耕耘。所以這是門看似薄利實際上是暴利的行業。這種事關國計民生的東西朝廷自然要抓手裡的。世人只記得桑弘羊刮地三尺不記得這很可能就是劉徹的本意。
從軍事角度來說,鹽鐵專賣之後對國家控制能力也是大大加強。地方豪強沒鹽沒鐵造反的成本將變得無比巨大。精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可以當成硬通貨使用的,控制了鹽就是控制了經濟。控制了鐵就是控制了軍事力量。至少是控制了一部分。畢竟像陳勝吳廣靠竹竿棍子造反的泥腿子是只有被剿滅的下場。


法國學者皮埃爾?拉思洛在《鹽:生命的食糧》一書中說「鹽稅相當於王權」


我的理解是,古人其實都不怎麼做交易的.
只有鹽,是唯一一種沒法自給自足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賣鹽,大概是古代風險最低,收益最高的生意.所以朝廷必須壟斷它.


推薦閱讀:

曼德拉執政後的南非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或倒退嗎?
如何評價安徽這個省?為什麼會出現「經濟盆地」現象?
日本人見老外會有自卑感么?如果沒有,能不能說明自卑感來自經濟,軍事,民生的差異?
為什麼中國這幾年的就業情況這麼嚴峻?未來幾年會出現高失業,大學生難就業的情況嗎?
安徽是怎麼落魄下來的?如何再次振興?

TAG:中國歷史 | 經濟 | 中國古代歷史 | 統治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