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衝浪里》經久不衰的魅力在哪裡?

炮轟美帝金三胖的相冊 如這個相冊里的各處。為什麼這幅畫有這麼大的魅力,能在設計、建築和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即是,《神奈川衝浪里》已經作為一個彌母(meme)滲入到歐美人的文化基因里了。

事情要從十九世紀(即 18XX 年)印象派興起之時說起。在十九世紀,已經距離油畫藝術的誕生過去了四百多年,注重寫實的油畫藝術已經達到了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個高峰,正如唐代的詩、宋代的詞一樣。而在 1839 年攝影術被發明後,更是給了寫實派油畫藝術當頭一棒。因此,藝術家開始探索繪畫除了再現真實的世界之外,還應該有哪些可能的表現形式。

恰好在這一段時間,日本的國門被美國的「黑船」敲開,被迫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黑船來航,1853 年),日本的絲織品、茶葉等商品開始流入全球市場。在產品的包裝上常印有浮世繪畫作。這些浮世繪版畫畫風大膽、線條運用自由、整體有表現力,對於當代的藝術界彷彿是一陣清風,很快受到了一部分西方藝術家的追捧,包括梵高、莫奈等。當時曾有一個詞專門形容這一日本藝術品大受追捧的現象:日本主義(法語:Japonisme)。日本的浮世繪對西方美術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印象派藝術家,如梵高曾臨摹過很多日本的浮世繪作品,如:

因此,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進入西方藝術家的世界裡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首先,《神奈川衝浪里》這幅版畫本身就很不錯、很有表現力。畫面整體色彩使用了藍、白、棕褐色為主色調,鮮明活潑。畫麵線條有張力,「鷹爪浪」極富特色。畫面的構圖不對稱,畫面視點低,加重了緊張的氣氛,不禁令人為畫中的水手擔憂。《神奈川衝浪里》的點睛之筆是畫面正中沉穩、巋然不動的富士山,與前景的大浪、船隻形成了靜與動,戲劇性的、鮮明的對比。某種程度上,這靜與動的對比正如日本的武士刀、或日本這個國家本身一樣,是一個矛盾綜合體。武士刀既有優美的外表,又有可怕的殺傷力。日本既有京都的禪院、茶道、花道這些 Wabi-Sabi 的事物(參考討論:應該怎麼理解「侘寂」(wabi sabi)?),又有世界上最兇狠的戰士:武士,並發動了世界範圍的戰爭。所以說,《神奈川衝浪里》也可以同武士刀、「日之丸」國旗等一道,稱得上是最能代表日本的符號之一。

而當時的歐洲,正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末尾、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期,正值歐洲的輝煌時期。歐洲人的商船、鐵甲艦在全世界的海洋上橫衝直撞,鐵路開始將大城市連接起來。1851 年英國倫敦的首屆萬國博覽會上,展覽方驕傲地向世界展示工業時代給世人帶來的巨大變化。歐洲人的自信心因此得到了極大的膨脹。而《神奈川衝浪里》所蘊含的「鬥爭」主題,正迎合了當時歐洲人的心理。

因此,《神奈川衝浪里》極受當時藝術家的追捧,影響了一大批藝術家。據信梵高的《星月夜》那漩渦一般的星空即是受《神》里那巨浪的影響。作曲家德彪西也將交響詩《海》(La Mer)的封面設定為《神》。

所以,時至今日,歐洲人的審美觀念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神奈川衝浪里》的影響,再加上《神》的的確確是一個不錯、富有表現力的藝術作品,被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配一個視頻:(BBC 曠世傑作的秘密: 葛飾北齋)

視頻封面BBC 曠世傑作的秘密: 葛飾北齋—巨浪視頻

PS:在某互聯網團隊實習時,把工作機的壁紙設定的就是《神奈川衝浪里》與另一個浮世繪名作《凱風快晴》。《凱風快晴》與《神奈川衝浪里》一道,同在葛飾北齋的《富士三十六景》作品系列裡。《凱風快晴》同樣很不錯:

(補充:@李楠 先生的觀點認為,神奈川衝浪里並無「鬥爭」之意。不過本人認為,事實上就是有很多人「誤解」出了這個意思,這就足夠了。因此「鬥爭」這一層含義仍然是《神》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即使可能並不是葛飾北齋所想表達的意思。)


「神奈川衝浪里」這幅畫很有名。但是也有很多誤解。

1 名字
日語的分詞應為 神奈川沖 - 浪里 (看畫的題字)。「沖」 在日文中指遠離岸邊的深水區域。

為什麼是「神奈川沖」?因為地理位置上,那裡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的象徵,富士山
為什麼是「浪里」?因為這是一個省略。是「船在浪里」

所以這個名字預示了畫面的三個重要因素:富士山(日本的象徵),大浪(自然),船(人)。日本哲學所追求的人和自然的和諧(說人和自然的鬥爭?那是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表現),以及日本的重要象徵,在一幅畫裡面齊備了。

2 誰影響了誰
很多人都把日本的浮世繪畫家驚為天人,因為他們作品的風格和很多西方現代畫家一致。

接下來一些人才明白這是理所當然的,浮世繪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因為很多西方現代畫家被浮世繪深刻的影響了。

而可能更少的人知道,葛飾北斎其實又是被西方影響的。這個主題他前後畫了 3,40 年。在早年的作品中,可以明顯的看到西洋銅版畫的影響。

3 最後的話
浮世繪很多,神奈川衝浪里能經久不衰,當然有葛飾北斎的藝術水準。(第一幅這個主題見於 1803 年。而最經典的那幅是 1834 年。 31 年的時間,才把一個主題畫到這個水準)

但是,也和這幅畫高度概括「日本」這個元素無法分開(富士山,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

最後,因為很多人並不了解西洋藝術對日本浮世繪畫家的影響,為葛飾北斎平添了更多天才屬性,顯得超前而且神奇。


《神奈川衝浪圖》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生活於西曆19世紀前期)的作品。驚濤巨浪掀卷著漁船,英勇的船工們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鬥,遠遠望去是富士山,現出動蕩不安、緊張激烈的氛圍。

葛飾北齋其人
葛飾北齋(1760-1849)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畫家,在晚期浮世繪中歷來被認為具有創造性的領域是風景版畫,葛飾北齋是最早在浮世繪風景版畫中取得成功的畫家,它曾對西方印象派產生過很大的藝術啟迪作用,是「前代藝術之前的現代藝術」。

作品分析
在洶湧澎湃的海浪中,兩條奮進的船隻,遠處『矮小』的富士山。這幾乎就是整幅畫所呈現給我們的。但是,深入感受,緊張激烈和動蕩不安的氛圍早就躍然紙上。畫家採用不同以往的處理手法,有意把視點壓得很低,突出了描繪的主要對象——浪濤,它佔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鬥的英勇漁夫們和船隻則完全置於巨浪腹部,似乎成了浪濤的一部分。巨浪的呼嘯與遠處的富士山的安詳又形成了強烈的動與靜的對比,浪花的表現更渲染出畫面的緊張氣氛。開創性的構圖、硬朗的筆觸、明麗的色彩、簡單的場景讓這幅畫有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強烈衝擊力,給觀者以莫名的壓迫感。據說作者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象徵著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充滿著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不久後,也就是公元1853年發生美國人佩里黑船叩關,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要求日本開放港口、割讓租界,朝野震驚。日本人憚於西人船堅炮利,但更多的日本男人則深刻地感受到變革的重要性。美國艦隊停泊在下田,一夜,兩個年輕日本武士趁黑偷偷登上了美國的旗艦——兩個帶刀的武士此行不是為了象清國的義和團那樣殺西洋人報國讎,而是為了跟隨美國艦隊週遊世界增長見聞。一個小小的風波卻令艦隊司令佩里在日記中對兩個異國年輕人的勇敢和膽識讚不絕口,稱他們是日本未來的希望,並熱情地預言擁有這樣年輕人的國家。或許這個故事能說明這幅畫對日本的意義。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繪畫的影響
其實,神奈川衝浪圖是日本浮世繪的代表作。所謂的『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1603—1867)。而『浮世』乃佛家說法,是對紅塵更深的描述。『浮世繪』者,紅塵之描繪,浮世之畫作。
日本浮世繪是經由茶葉貿易進入歐洲的,從19世紀中期開始,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而當時日本茶葉的包裝紙通常都會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從此日本浮世繪開始進入西方人的視野,其獨特和具有開創性的繪畫風格也開始影響當時的印象派畫家。
梵高可能是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知名畫家,其名作《星夜》中的渦捲圖案就被認為是參考了《神奈川衝浪圖》。整個畫面的構圖和色彩的都在運動和變化中,但是這樣的變化並非是沒有目的性,沒有方向的,這種扭曲和四處碰撞是帶著一種向上的掙扎著。黃色和黑色的色彩對比,小鎮上短線與夜空中長線的線條對比,稜角分明的小鎮和渦旋狀夜空構圖上的對比,這一切帶給我們的感覺唯有震撼了。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激情在壓抑之後肆無忌憚的放任和表達。

再如馬奈的《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馬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亦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

19世紀後半期,浮世繪被大量介紹到西方。當時西方的前衛畫家,如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勞特累克、梵高、高更、克里木特、畢加索、馬蒂斯等人都從浮世繪中獲得各種有意義的啟迪,如:無影平塗的色彩價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藝術態度,自由而機智的構圖,對瞬息萬變的自然地敏感把握,而且在西方向現代主義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著廣泛的影響。


大家不妨想想,是這幅畫本身魅力真的那麼大,還是在它流傳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角色?回歸到問題本身, 這有一本完美解答你的書: Guth, Christine. Hokusai"s Great Wave: Biography of a Global Ic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


————2014.5.12 更新————
看到 @李楠 說到畫名的斷句,發現「大陸規範字」又闖禍了。
「神奈川沖,浪裏」的斷句無疑是正確的。
如果是「衝浪」的話用的是「衝」字啊。
「沖」作「遠離岸邊的深水區域」解在現代漢語普通話里沒有。
《廣韻》「沖」字釋「深也」,用作名詞也就是此義。
靠海的日本人很容易就有了這種用法,也許沿海地區的漢語方言也有。

浮世繪那種東方寫意的寫實正好與印象派畫家追求視覺真實的主張相一致,給了印象派很大支持。
葛飾 北斎的《神奈川沖浪裏》出版於1831年。印象派一般以莫奈(Claude Monet)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1874年展出為標誌的。
浮世繪對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影響樓上已經提到了。
另外還有對音樂的影響。
音樂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交響詩《大海》(La mer, 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1905)就是對《神奈川沖浪裏》的演繹,可謂音畫合一的經典。
並且用了《神奈川沖浪裏》作為封面。

Reproduction of Hokusai"s Wave from the cover of the 1905 edition of La Mer 來自維基百科一幅畫在東方和西方都那麼有名,而且不僅看得見還聽得見,大概是它的魅力吧。
梵高、德彪西等的聲名更是有力的襯托。


在獵奇的歐美人心目中說到日本就是神奈川,或者說在這裡神奈川只是一個象徵而非其本身。雖然神奈川的確藝術價值高超,但是僅有藝術價值是不夠的,否則富岳三十六景為什麼只有神奈川和凱風快晴知名度這麼高呢。


來自金沢的《神奈川衝浪里》讓「屌絲黑」一秒鐘賽「土豪金」。
人民幣大概200塊,
外面是硬質殼,裡面嵌的是整張24K純金箔,所以呈現的金色就是真正的金子的顏色。


不請自來,答主自打看到這副畫第一眼就很喜歡,自己畫了一遍更是愛上了它。認真感受真的好像有大浪翻湧的動感。


無影平塗的色彩價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藝術態度,自由而機智的構圖,對瞬息萬變的自然地敏感把握,而且在西方向現代主義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著廣泛的影響。


前一直把它讀作:神奈川 衝浪里,大概理解為在神奈川這個地方衝浪。直到我查了資料才發現,天哪,原來叫做:神奈川沖 浪里!神奈川是地名,沖表示附近的海域,「浪里」是說船隻在巨浪下面,彷彿被包裹進去。簡直顛覆了我對整幅畫的認識。

嚴格意義上來說,她並不算一幅畫,而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版畫集《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一幅

百度百科是這樣賞析這幅畫的:
驚濤巨浪掀卷著漁船,英勇的船工們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鬥,遠遠望去是富士山,現出動蕩不安、緊張激烈的氛圍。此畫的主題,表現了具有日本特點的陽剛之氣的風格特徵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民族氣節。

的確,按比例來算浪高十幾米,算是十分驚險了。不過,我們來看看浪里的船工們:

一個個面無表情,眼神讓我想到了這個:

在動蕩不安、緊張激烈的氛圍中能如此泰然自若、順應天意也是一種境界了。然而,不管是否過度解讀,這幅畫本身就極具魅力。賞析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前面的已經答得很詳細了。

當然畫得好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人打廣告才能真正聲傳古今、名震東西。

歐洲許多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家(如梵高、莫奈、高更等)都臨摹過葛飾北齋的作品,可以說,他的作品影響了印象派的發展。甚至有傳梵高畫《星空》的手法、靈感也是取自《神奈川衝浪里》。
(好像的確有相似的感覺)

法國作曲家Claude Debussy(中文名是:德彪西 )在1905年版本的管弦樂The Sea活頁樂譜封面分享了他的靈感源泉。《神奈川衝浪里》讓音樂愛好者得以將其交響素描與這幅畫結合在一起。

不僅如此,這幅畫令波西米亞-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詩興大發、無法自拔。因此他寫出了The Mountain一詩,開頭為「六次,三十次復百次/畫家試圖畫下這座山/撕碎,又再次拿起畫筆。」

GIANT ROBOT 以此創作雜誌封面

還有GOOGLE

現在仍然有很多與神奈川衝浪里有關的周邊非常受歡迎:
手機殼

最後,還有我歡送我項鏈,不能更喜歡

最後歡迎大家收聽我的公眾號~我們一起賞賞畫,吐吐槽


《文明6》老是拿不到。


推薦閱讀:

TAG:美術 | 藝術史論 | 浮世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