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於藝術的重要性?

歷史上宗教對於藝術是否有影響?在哪些方面? 如要研究這方面內容有沒有推薦書籍? 高中生論文...不需要太專業 但求知友給個思路...


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舉辦了一項聯展。

其中一件作品,來自英國的非洲裔藝術家Chris Ofili, 用大象糞便畫聖母瑪利亞,加上鮮血淋漓的動物分解肢體作品,引發了極大的爭議。紐約市長於展出之前,就以侮辱天主教信仰為由下令撤展。不料館方的抗令,讓市長決意刪掉美術館一年三分之一的經費,並立即先停止對該館十月份近五十萬美金的現金補助,更雪上加霜的是,法院還主張該館應歸還過去一百多年,向市府租用的地皮。

其後連續著熱鬧無比的爭論,風起雲湧。政治權力、經濟效應、人權言論等議題,都一時涌冒了起來。

異曲同工的是,一項攝影個展前段日子也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畫廊展出。其中一件作品以耶穌掛十字架的雕像浸在尿液中拍攝而成,引起了宗教人士的強烈抗議。

館長面對教會的壓力,基於言論自由,堅持展出。第一天有人取走作品擾亂會場,第二天有人手持鐵鎚,奮力敲打爭議作品。警衛急忙過來制止時,鐵鎚反彈,擊中警衛膝蓋,警衛當場倒地挂彩。館長決定停止展覽,理由是館方沒有能力防止未來可能因更激烈手段所引起的傷害。

我們會聯想到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一書,引起全球穆斯林的猛烈仇視和對抗,霍梅尼還重金懸賞,謀殺英籍的印度作者Salman Rushdie,這件事情的嚴重程度,甚至一度讓英國和伊朗斷交。我們也會聯想到台灣公演先鋒戲劇「思凡」 ,從而引起佛教徒的不滿和抗議。

藝術做為人類內心展現之動力行為,不管是幼稚青澀或成熟,在愈開放的社會,愈有可能跌跌撞撞或伸手伸腳冒犯了宗教的威嚴。而褻瀆神聖,是普遍人類靈魂深處的最大禁忌。

神聖是人類主觀信仰中的意涵。主觀可以造就各種形態的構成,所以神聖可幻化作各種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型態。各種人、物、事、體,都有可能在水到成渠的機緣中產生了神秘性格化——所謂神格化。

人們在成長的歷程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幼時對老師的神格化。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小時候去老師家,發現老師也要掃地出恭,覺得很訝異,甚至是不可思議。

如果有形的血肉之軀在成長,而無形的生命並沒有跟上身體和財富成長的步伐,這些老師,在人們成人之後,也轉移和投射到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上,而這些老師所代表的背後結構組織以及所行之事,理所當然與神聖划上等號。

藝術是內在動力的展現,並不是內在動力的圓滿完成。內在完成可以表現為藝術、內在缺陷也可以表現為藝術。除非內在絕對臣服於神格世界而絕對制約,否則內在動力的展現,一定或多或少在開拓的空間中產生摩擦現象。

在專制的時代,摩擦的對象是獨裁政權; 政治開明的時代,摩擦的對象是社會體制,以及社會中最重大的宗教勢力。宇宙不是沒有真理,要看一時一地,真理有否彰顯的機會,如果失衡的龐大勢力不與真理契合,真理就變成偽理、歪理。糞便和尿液沾惹上就是污穢,這怎可以和神聖捆綁在一起? 想到老師們在床上交媾,難道不噁心乎? 因為性是多麼罪惡,多麼難以啟齒?

在某種範疇上,藝術家等同於思想家,他要突破思想箝制的銅牆鐵壁。

羞辱有時會變成振聾發聵,諫言有時變成冒犯,夫妻親子以至共事同僚之間,這種事件一再重演,重來設有間斷過。心靈如果執著太重,正面的懇切都會變成負面的侮辱; 一顆心如果行空無礙,負面的羞辱也是沒來沒去,八風吹不動。別人看不起我,問題在於別人,不在我,因為本來就沒有我。

執重於形式的組織,縱使辱罵來自幼稚膚淺的層面也都會沉不住氣。好像很缺乏自信的人,聽到三歲娃娃無知罵人也會暴跳如雷。藝術的表現免不了有片面的情感和理念,但碰觸到褻瀆神聖這個事件,受冒犯的對象,通常不會以童言無忌來對待。至於偉大的藝術工作者,往往同樣也是處於可憐弱勢,因為這個「偉大」的桂冠大都是寂寞身後事。藝術領域的創作活力,無法以人類的習性架構來提綱挈領,所以在藝術的創作國度里,通常不可能有龐大的信仰組織出現。


《西遊記》 中,吳承恩藉助一隻神怪猴子來表現他對社會的滿腹無奈。孫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到了楚楚可憐的弱女子真身是妖魔鬼怪,而唐僧卻只看到表象,而被騙得團團轉,還用觀音菩薩教的緊箍咒,把老孫罩得無計可施。只是社會的權勢者,往往都有很大的可能是唐僧的化身,周邊還圍繞著豬八戒們,老孫的洞察力總是被一帚掃進垃圾堆。對人類歷史有貢獻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在其當時,往往就是打死弱女子的孫悟空。當弱女子現出妖怪原形時,唐僧還是固執的下咒處罰老孫。難道藝術家,就該背負這個原罪嗎?

回到紐約故事,這事情至少有了一個不錯的結尾: 地方法院法官判決美術館獲勝,市政府應該恢復對於館方的現金補助; 基於憲法賦予的基本人權的表現自由,市政府得停止一切對該館所做的懲罰、報復、歧視及制裁的行為。

市長不服,還要上訴。而不管後續將如何,吳承恩是否會快意恩仇一下,那位法官可能是孫猴子的一個化身呢?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中國大陸甚至是英倫三島,法官的考量,不知是否能讓吳承恩快意一下? 呵呵,他在《西遊記》近結尾處,甩出了一個玩笑般的結論,而這個玩笑或許也是一種無奈的悲哀:

一行人要取經回大唐了,孫猴子到釋迦牟尼弟子掌管的藏書閣領了書。隨後一番周折卻發現經書全無半字,氣憤地告到佛爺面前,釋迦卻道出,空手取經是傳白本,乃無字真經。以金帛來取經,就傳有字真經。白本是上好的,只因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好退其次,而傳有字真經了。

空手取經,世人何其多? 既然愚迷不悟,有形的有字經也大都活現不得,依文辭義,照單全收,就往往走向偏狹僵執。吳承恩用筆打諢,卻是刻薄的見血一針。

否定糞便,否定性愛,那麼或許也否認了神格和人性間的聯繫。如果用大象糞便畫聖瑪利亞的畫家視糞為污穢,那麽他的居心是要真羞辱? 還是要振聾發聵? 如果在他心目中糞便是某種」神聖「的象徵,那當若何?過去的鄉下,自家耕牛野外大便,插個小牌,做個記號,表示糞團有主。幹了要帶回去當燃料,燒飯煮菜。人的糞溺也收集起來施肥于田園,人畜因以為生。如今最先進社會,要發展造價高昂的環保廁所,用精良技術風乾糞便,收集堆肥。從自然取一分,再回歸自然一分。這不是真知灼見的妙用嗎? 心邪而礙真知灼見之妙用才是真汚穢。

像孫猴子的藝術家們常常被社會誤解扭曲、漠視排斥。畢竟東土眾生愚迷不悟,沒有看無字天書的教育習慣。一來不能參悟到底,倒把有形的框架當奶娘令旨而死抱不放。一旦框架有了問題,就開始心虛慌張,從而本能地備戰以爭回受損的莊嚴聖土。

要維護所謂的藝術或宗教的尊嚴,實在有些多餘。真正的藝術與宗教是形而上的空靈世界。沒有人能夠奪取和傷害。既不能夠奪取和傷害,到底維護的是什麼? 維護的是那個會榮興枯萎的框架罷了。宗教有形的腳會被踩痛,而無形的腳從來就沒有著力點,踩得著嗎? 反過來說,藝術也相同。

藝術工作者在功利主義的社會中被誤解漠視。如果心中純真不夠,心中存有維護藝術尊嚴的,就會有被屈辱的心結,覺得與社會格格不入,空有寶劍卻無用武之地。心中無物者,被人誤解扭曲,也只當風吹雨打,唾面自乾。在藝術國度,或許不能造就有形的強大組織,受辱的情結深植內心,對威權陰影也就有時不予我的情緒化反彈,但畢竟不會成為對世俗壓制的文化暴力。這也是藝術領域裡,因有相當程度的活躍和自由,所產生的可愛結果。

在宗教組織中,仍沿襲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性格,國土嚴密、眾生平等的佛教,都再也難出現禪師師徒間,詼諧一片的道路; 拜上帝的世界裡,無所不披的神威也沒鬆動多少; 穆斯林教、印度教等重要的宗教組織,也都有其不易變更的規格體制,一旦藝術工作者哪怕跌撞一下,就都鐵青了臉。在以西方強勢文化價值主導下的人類社會,人權的講究,已形成儼然不可侵的大趨勢,言論自由將被更多受過高等教育背景的族群,視為以前人類社會所沒有過的基本法寶。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會提著孫猴子的金光棒,揮灑於更為廣大的未知空間,從而引起宗教大呼奈何的反應,必然越來越多,也會愈為複雜。

如此複雜的社會人生牽扯糾葛,如果沒有空手取經的魄力,那自有的慧劍是提不起斬不下的。

無字天書,無言。


非常多的東西方古典藝術最早是來自於為宗教及其慶典而寫的。西方音樂史的第一課就:西方音樂起源是希臘宗教。就象美術一樣,追溯西方一切文化藝術的來源,都脫離不開宗教的,
藝術價值最高的畫作也往往出現在教堂的壁畫中。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編寫的古典音樂巨作來源於宗教,能流芳百世是因為作品表達了對神的敬仰和讚美。有專家提到:"西方古典音樂就是從宗教中發展出來的,從(對神)的詠誦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許多音樂家本身為教堂寫音樂,一直從公元四百多年延續到現在,宗教音樂一直是很重要的題材。"
歷史上很多流芳萬世的西方音樂大師,其實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巴赫本人是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人們真正認識巴赫是在巴赫死後一百多年,才承認了他『音樂之父"的地位。只要這些古典音樂巨作是經典的、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人類會給他應有的地位的。人類文化的精華會被人類持久地學習並繼承下來。
古典藝術作為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流芳百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因為古典藝術對維持社會的道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宗教是維持人道德很重要的層面、因素,實際更早的時代在古希臘時代,人們把藝術作為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到了宗教音樂發展出來後,一方面提供給人娛樂,一方面讓人有更好的精神陶治。
古典的音樂起源,包括所有的古典藝術,無論是東西方,都是為了崇尚神、和歌頌神而產生的。最早期的藝術作品,不管是音樂還是繪畫都是以頌神為主題,是神性的藝術呈現。西方最早的音樂是在教堂里,是用來歌頌上帝的。古典音樂能從心裏面影響人。最早期的音樂家都有很高的音樂素養,同時他們都崇拜上帝,他們的演奏和寫作基本是以教堂里的音樂為主,尤其在西方社會,教堂是他們生活和作曲的來源。
現代社會的道德在下滑,自我膨脹很厲害,人所追求的是物質主義,所以整個的藝術文化都容易跟隨社會的潮流,從以前的傳統的古典音樂,變成現代的刺激人感官的音樂。很多人接觸這些感官刺激音樂久了,到後來就轉到那些令人長久喜愛、專註和陶醉,令他們心曠神怡的古典音樂。現代音樂也許令現代一些人聽了覺得很刺激,但對人並沒有好處。古典音樂的特點是很和諧、很平穩、很有序,所表現的是充滿熱愛生命、熱愛萬物,及表現光明。而音樂和人的行為是會互相影響的,這些純正的古典音樂對人的生命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所以學習和傳播這些古典音樂,其實就是規範自己的行為,這對整個社會,對人類都有很好、很積極的作用。正統的古典音藝術對人的身心、精神都是有益處,例如現在有很多研究發現,聽莫札特的音樂作品,能給使人的心情平靜,對身體有益處,能帶來喜悅。 古典藝術能歸正人的行為,有益身心。古典藝術蘊藏了一種平衡、和諧、規範的正統的人類價值觀念,能令人心曠神怡。


宗教一直與藝術密不可分。

舉凡古老文明,在藝術上取得絢麗成就的國家,都擁有深厚的宗教傳統。古希臘藝術即是希臘多神教的體現,金字塔、神廟和方尖碑是法老神權的需要,而閃族宗教更是奠定了亞歐大陸的諸多藝術形式。相比之下,注重現世與祖先崇拜的中國,在藝術創造上就遜色了不少,直到雅利安人創建的印度宗教傳入,這才略有改觀。

宗教對於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供金主。在近代之前,藝術家基本上無法靠創作藝術維生。他們必需靠金主來支持他們的生活後,才能夠安心的從事藝術創作。而宗教歷來都是最大的金主,因為宗教的傳播與經營,離不開宏偉的建築和裝飾物,這為建築師和畫家提供了資助,而各種宗教法事和節日的需要,又養活了音樂家和文學家。

沒有Medici Family的長期贊助,就沒有西斯廷聖母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也沒有圓頂上《創世紀》和《末日審判》;沒有教皇的賞識,天才米開朗基羅只能當一個平庸的建築師;沒有教會,巴赫也無法穩定而又高產地創作讚美詩;沒有那些虔誠的信徒,藝術家也失去了最大的訂單和買家。宗教提供了足夠的經濟支持,讓藝術家們不必為了混口飯吃,而去從事低微繁瑣的勞動。

基本上,我們可以認為,神職人員以及與神職人員關係密切的貴族才能夠有能力、又有意願供養藝術家,他們是最好的金主。

二是提供素材。在谷騰堡發明印刷機之前,聖經只有拉丁文版,拉丁文是教會的神職人員與貴族才會學習的文字。一直要到馬丁路德改教之後,特別到17世紀之後,歐洲印刷術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同時,其它翻譯本的聖經才漸漸出現。直到19世紀後,還是只有少數的一般百姓才能夠有聖經可看或看的懂聖經。在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古代,繪畫、詩歌、音樂等工具,遠比用書面文字寫成的經典,更能讓信眾了解並接受教義。

這樣的情況下,藝術家的創造基本圍繞著宗教進行,而宗教文化和傳教故事便成為創作的主要素材。從希臘神話到聖經故事,從諸佛、菩薩、羅漢到天使、惡魔、巨龍,宗教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素材。由於宗教文化大多帶有神秘色彩,大量形而上學式的闡述,又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使得藝術突破現實生活能夠到達的極限。

三是提供保存。即便是在現代,藝術品保持都不是易事 ,而在技術條件落後的古代更是另一項困難。而宗教卻提供了較為良好的環境,各種宗教建築本身,即具有藝術品的屬性,同時也是保存藝術品的倉庫。特別是西方以土石為材料的教堂、神廟之類,歷經千年依舊屹立不倒,為後代留存了先民的藝術創作。

而除了宗教戰爭,交戰雙方對於宗教建築都會給予一定的尊重,這也無形中保護了藝術品。聖墓大教堂、莫高窟、吳哥窟都比那些帝王將相的宮殿陵墓更多地得到了保存。在博物館還沒出現之前,只有那些保存在教堂之中的藝術品,才能在幾百年之後,仍然被保存。

而在文藝復興後,宗教逐漸走向世俗化的同時,藝術家們迫不及待地走出宗教的壁障,並且開始有意識地批評宗教,他們與工業、聲光和機械結合在一起,高度地參與和介入社會話題,更加平民化與大眾化。

現代藝術正是在完美理性的陵墓上,培育並且綻放的奇異之花。而宗教在自身衰退的同時,最後又為藝術做了一次貢獻,令人感慨萬千。


古代那些畫家靠什麼支撐而畫出那些巨幅作品? - 熏沐李的回答

正是因為沒信仰支撐了。


在人的潛意識中,優美、宏偉、廣博、悠久,諸如此類的元素,很容易與正確劃等號,宗教正是抓住了這些「人性弱點」。

高大宏偉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建築,如千百年前的金字塔、神廟、教堂、石窟、清真寺,科學家和無神論者見了也同樣受觸動。這種震撼可以突破無神論與宗教之間在信仰和理性方面的隔閡,令人肅然起敬,哪怕這地方几百年前是搞活人祭祀的。科學家都不能免俗,何況是普通人?

藝術是美的,而在人的頭腦中,美等同於健康、聰明、理性、秩序、和平,乃至正確,且有著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人對美的事物容易產生偏好和喜愛,而感情和愛會模糊視線:大美女說什麼都是對的,漂亮老婆總不會錯,自己孩子總是最好的。。。在藝術的美及其滋生的感情和愛面前,人的理性和辨別能力會極大降低,是非觀念也容易被左右,宗教信仰得以趁虛而入。

很多人都有類似經驗:一首歌曲感動得你淚流滿面,但去掉音樂、只剩大白話的歌詞,就不再打動人心。宗教內容也如此,與藝術結合,寫成煽情的讚美詩,配上適宜的音樂,總會有良好的效果。這是宗教的優勢,充分調動和利用這些元素,藉此與科學和理性對抗,宗教曾長期處於壓倒性優勢。藝術對宗教就有如此大的作用。

科學則較難像宗教一樣利用藝術,冷冰冰的科學公式和符號很難與藝術結合。試想:科普文章配上音樂演唱(腦補一下畫面),會加深你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恐怕只有頭疼了。


剛做完一場學術論壇,就是以宗教和藝術為主題的。先簡答,以後再來完善補充。

我假設題主所說的「藝術」是指「宗教藝術」。以下所提到的藝術均為「宗教藝術」。

首先借一句話來簡單談一下宗教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李澤厚先生說到:" 宗教是異常複雜的現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們於虛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廣大人民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經常是對現實苦難的抗議或逃避。宗教藝術也是這樣。一般說來,宗教藝術首先是特定時代社會的宗教宣傳品,它們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單純觀賞的對象。它們的美的理想和審美形式是為其宗教內容服務的。"

(《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頁)

我的解答:

1.宗教藝術是用來宣傳和表現宗教的。通過符合人們心中關於藝術形式和內容的審美規律,從而烘托出宗教思想。無論這種襯托是否真正觸及到了最深層的宗教教義,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標誌了一種審美趣味的新的高度。一般看來,是宗教借藝術形式來實現自身。宗教是本位的,是目的性的。藝術則是一種手段,宗教借藝術這種手段來實現自己。但從藝術角度來看,藝術憑藉著宗教之殼,也達到了自己的彼岸。宗教和藝術扭結在了一起,互相影響,相互實現。


2.要在藝術中表現宗教內容,則需要把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及理念外化為鮮明生動的世俗表達,以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從而使受眾深入體悟到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及理念。但藝術本身是有趨向性的,在傳遞宗教思想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美的形式,用這種美的藝術形態去承載宗教內容,使受眾不僅愉悅,並且產生超越世俗的崇高感。


3.世俗與宗教通過審美想像來溝通,藝術無疑借宗教的外殼實現了自己。本來宗教藝術是以宗教信仰為動機,以藝術表現為途徑來宣示宗教教義的,但到最後人們看到的卻是藝術,看到的是美的實現和完成,並且獲得了藝術美感。所以在宗教藝術中我們得到的是宗教與藝術的雙重教義,宗教藝術便具有了雙重的功能。美學借宗教之外衣實現了自己,從而也標誌了一種新的審美高度,宗教和藝術也實現了雙向借渡。

所以說,宗教當然影響了藝術,但同時,藝術也影響著宗教。

藝術和宗教進行著富有活力的雙向運動。


看臉,沒錯,這是莫高窟的一尊菩薩像,什麼?菩薩怎麼長鬍子?其實菩薩就是男的。只是唐代中人們崇尚以胖為美,男性特徵在肥胖的情況下逐步弱化。於是

今天,觀音成為了一個婦女形象,關於菩薩是男的的觀點只留在了佛經里。


2001年3月2日,被伊斯蘭教徒塔利班摧毀的阿富汗藝術珍品巴米揚大佛。

1860年10月18日,被英國新教徒和法國天主教徒焚毀的中華文明藝術寶庫圓明園。

1562年7月12日,西班牙天主教徒美洲尤卡坦代理主教弗賴迭戈·蘭達焚毀了巨量的珍貴瑪雅文化藝術刻本。
List of book-burning incidents


現代人如何詩意仙境的生活!
這樣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一真』獨露 「了心涼」

於黑暗中 呼我名字
面前嬌小的她輕輕吻我
冰封我心 敲擊我身
你遠去卻為何
在那長路夢散魂斷為何深宵之中擁抱我
她的笑聲 再親我心
像蘿幻化作片片細沙


人的宗教(彩圖版) (豆瓣)
最近正在看的這本,應該會對你有些幫助。
然後我個人覺得「宗教對藝術的影響」 比 「藝術對宗教的影響」 更大。


最淺顯易懂難以辯駁的,巴黎聖母院建築上美麗的門框小雕像和漂亮的彩色玻璃都是藝術,而他們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文盲理解聖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朋友所說的非常精準的算命?
天主教為什麼也要過頭七?天主教中國化有什麼具體內容?
西遊記里地府里是不是出現的重大變革?

TAG:藝術 | 歷史 | 宗教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