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武靈王沒有在沙丘掛掉,而是再多活了幾十年,有沒有可能是趙國滅秦國?


活著的時候都整出廢長立幼又後悔的國家大忌了,活著的時候都整出主父當國的把戲了(他倒挺有現代企業管理意識,可惜沒有足夠高的素質),這些隱患可是早早埋下的,即便沒有沙丘政變,趙王室也少不得腥風血雨。
武靈王前的趙國歷代君主,以及此後的歷代君主,作為保守怯懦,沒有發憤圖強的意願和外部推動力。趙國宗室當權的局面一直嚴重影響君主的權威和執行力。用韓非的話說,二柄授於人臣,群虎卧於廟堂。武靈王胡服騎射,更像是一劑強心針而非健身操。反觀秦國,數代君主雖然資質不均,良莠不齊,但緊緊圍繞在以秦法為中心的權力中央,堅持耕功戰爵,堅持蠶掠鯨吞,雖然慢,也有反覆,但這套拳打了一百五十多年,終於熬到了六國自擼到氣虛體弱、自己強壯到自轉車輪,然後加上嬴政這個工作狂,才得以實現大秦夢,一統六國,遠擊匈奴,兵發南越。
趙武靈王死,復現齊桓公之悲;縱然不死,也不過一加強版的魏惠王。他連一個吳起都沒有,更遑論商鞅了。滅秦?趙才沒上路呢。


不可能,秦強趙弱的原因很複雜,不是某個雄主能改變的,歸納起來有3點:


1、秦國處四塞之地,不但在軍事戰略上處於易守難攻的有利地位,且在經濟上、文化上都非常封閉,與關東六國隔絕,因此文化落後,百姓愚昧,易於驅使。秦之先祖,本是為周天子牧馬之徒,出身極低,貴族勢力在七國中最為薄弱,君主便於集權;這些條件,對一個高度集權的軍國體制國家來說,是得天獨厚的,所以商鞅變法在秦非常成功,商鞅人亡而政未息;後又取得巴蜀之地,經李冰治水,遂成「天府之國」,有四塞之固、巴蜀之富,行之以苛法,百姓為出頭就只能拚命打仗,秦以此而終並天下。


2、趙在地理上:【滄海環其東,太行擁其右,漳、衛襟帶於南】①唯北與胡地相接,頗受侵擾;山河險固,僅次於秦,雖然沒有什麼重要的農業產區,但亦能自足,東臨大海,又有漁、鹽之利,就算不變法,它的日子也能過得不錯。

3、政治上:趙源出晉國【六卿】之一,貴族勢力較為強大,君主集權較為困難。趙國歷史上不僅發生過多次內亂,甚至連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不也是被餓死在沙丘宮中嘛?(儘管這是他自作自受,但這若是在秦國,即使秦王權柄已失也不會如此狼狽;秦昭王大半輩子都是個傀儡,但一朝發力,即輕鬆掌權。)

地理上可自保,經濟上可自足,政治上貴族勢力較為強大,君主集權程度不夠,趙國自然也就不能在政治上變法了;軍事上,因為有胡人的侵擾,【胡服騎射】倒是很成功,但畢竟沒有建立可靠的政治、軍事制度保障,所以輸給秦國實在很正常,以上。

PS:

①、《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北直一》


關中沃野千里,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即使從北邊入侵打閃電戰。
考慮過金鎖關嗎?還有洛水,涇水,渭水等河流和低山的阻礙。
深入秦國境內補給怎麼獲得,要出多少軍隊,秦國的軍力可是很強大,三五萬軍隊南下根本不會起多大作用的。而如果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根本不可能,一個是趙國的軍隊勞師遠征,調集麻煩;一個是秦國可以乘機出兵上黨太原等地,趙國哪裡能調集如此多的精銳兵力來遠程南下偷襲秦國呢?不現實啊,成功幾率也極低


基本沒有可能。

秦國的地緣優勢決定他進可攻退可守。

秦國的政治生態決定他能吸納更多優質人才。


秦國的徹底改革決定它對下層活力的激活更加有效。
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秦國很穩定。
(以上恰好都是趙國的軟肋——或者說趙國一直沒辦法解決的)

這些都大大決定了秦國的容錯率要遠遠高於東方諸國。試問趙國身處於戰國群雄夾縫之間,四戰之地,攻守之場,內憂外患不絕,起翦頗牧,單單一個郭開就單手滅了趙國兩員大將,如何能滅秦國。
當司馬錯攻取蜀地之後,秦滅六國其實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司馬錯滅蜀是公元前二八〇年,這時候,趙武靈王被圍困活活餓死於沙丘宮已經十幾年了。

當然,要滅秦國也不是毫無可能。
事實上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就是最合理的破秦與反破秦策略。只是六國一直各懷鬼胎,沒辦法形成合力,所以老趙要滅秦,首先得先幹掉東方其他國家吧,起碼燕國這種跳樑小丑要幹掉。
趙國有幹掉燕國的實力嗎?也不是沒有,中山狼都滅掉了。但是其他國家不會讓他滅的,齊滅宋,燕滅齊都是因為攻伐太速而功虧一簣的。

戰國的秦趙兩國其實有點類似拿破崙時代的英法,但縱然以拿帝武功之雄烈,也不能突破海峽天險,況乎趙國,況乎秦國從來都不是吃素的。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過秦論》說得很清楚,秦國的強大並不是說單獨某一位君主的功勞,而是六代國君「前仆後繼貫徹變法」一朝一夕積累的成果。題主所說的僅僅還只是單一事件,甚至連「貫徹始終」都無法做到,更不能和秦國六世奮鬥相提並論


如果不考慮內政問題,確實很有可能。
但是,趙惠文王的政變是必然的。在王權至上的情況下,繼承人的培養就是很讓人蛋疼。唐太宗就說過養子如羊不如養子如狼,而一旦繼承人學會了帝王心術,周圍謀臣又抱起了團,政變就是必然發生的。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讓華夏人野蠻化,建立高效的軍事機器方便對外征伐與對內統治,這種情況下,沙丘餓死就是早就註定的。


沒有可能,因為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過變法,只有秦國是最徹底的,無論商業、農業、軍事、政治體制等都有飛速發展進步;而且每代秦王都能身體力行支持推進變法;趙國變法只是在軍事上成效顯著,其他方面不行,所以說在軍事上是可以和秦國抗衡的,但從長遠角度來說,趙也無法滅秦,只能延緩滅亡時間,秦以法家商鞅變法,真正做到法制社會,王子犯法與民同罪,而且賞賜軍功,普通老百姓上前線立功可賜爵位,貴族子弟不立軍功也沒有爵位,一視同仁,極大的激發了人民積極性。這是其他各國無法做到的,趙武靈王也只搞個胡服騎射,變法仍保留貴族的特權,這是不利於激發人民積極性的。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秦的變法使人民受益,調動舉國發展生產力,參軍的熱情。另外秦國也不缺牛叉的軍事將領:司馬錯、白起、王翦……


完全有可能。

從雲中九原到咸陽城是一條南北大道,通路。趙武靈王甚至為了實現滅秦的計劃親自去勘察地形。
而國與國之間,是地理和政治上的較量。趙國在地理上已經較秦國為優。
而政治上,趙國的政治衰敗從趙惠文王時期開始,任用平原君等王室成員,有意無意給廉頗藺相如等人使拌子。趙孝成王時期,寧可割出東陽三縣五十七邑換一個田單,也不肯用本國名將趙奢。
而武靈王后期是趙國軍政的頂峰時期。
走北路直逼咸陽,騎兵的運用十分關鍵。而當時趙國由趙固經營的代騎,牛翦經營的原陽鐵騎,在滅中山的過程中發揮了大的作用。更別說地理位置已經勘察過的南下大道了。
而糧食問題一直是趙國的軟肋。趙國商農並重的策略,較秦國重本抑末勤勉耕戰明顯不如。但一旦有這種軍事行動出現,那必然是精兵出動,速戰速決。糧草稍微欠缺並不是太大問題。

綜上所述,完全可行。趙武靈王非正常死亡說是戰國中期影響力最大的事情也不為過。


歷史沒有假設。。。


趙武靈王是一個有才能的君主,少了處理權力交接的能力,為趙國的後續生存與發展沒能打下好基礎,也就是說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內部矛盾,利益集團的人才逐漸式微,內部矛盾愈發不可調和,終自滅亡,為秦所統一……哪個利益集團能更好的處理內部矛盾,哪個集團就更有吸引力、凝聚力,就能生存與發展……


可能性很小。趙國變法不夠徹底,隱患太多。廢長立幼又意二王並國。年老昏招頻頻。即便不餓死沙丘也難以為繼。戰國時期雖各有強弱,但即是變法徹底之秦國也需奮五世之烈,起起伏伏方得一統。況趙武靈王乎!


為什麼樓上的諸位都要從宏觀來講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不就是主父的偷襲秦國北地郡繼而進入關中的戰略能否實現嗎?個人傾向於可能性很低。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萬一武靈王沙丘沒死。幾十年後死的話。可能兵強馬壯,國泰民安,倚著還好的地形,憑著武靈王一世英明,那麼完全可以與秦國一決雌雄。但萬一武靈王萬年奢華無度,成為李隆基2.0版的話,趙國準會早掛幾年。


我認為是沒有可能的,滅國的戰爭需要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趙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一種軍事上的變革,在其他方面還是和山東諸國一樣比較落後,而秦國的改革很徹底,在佔領蜀中之後可以說在糧草上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但是短期之內的小規模對秦戰爭中取得幾次勝利還是很有可能的,大戰役的情況可以參考長平之戰。


完全沒有可能。秦佔據地理優勢和地利優勢:居高臨下,桃源高地及函谷關,巴蜀之富,沒有後顧之憂等等;秦的變法最為徹底且曠日持久,朝堂上下同心,如臂使指;趙強只強在軍事,且軍事上跟秦比也是互有優劣而已,根本沒有做到全面壓制,而秦是全面強盛,強盛到一戰兩戰大敗還可以馬上捲土重來,趙國可以嗎?


趙武靈王是個異類,雄才大略,強推改革,歷代罕見,後世沙俄彼得大帝強推改革與之類似,均在一代之內由弱變強。
但趙與秦,乃至東方六國與秦不同地方在於,秦處荒遠,兼并六國土地財富對其有天然的極大吸引力,反之, 六國對秦地卻並無太多興趣, 六國更感興趣的是彼此攻伐,秦有」地利」之優,類似後世沙俄之於西歐諸強。
惜乎!趙武靈王未能處理好繼承人問題,可惜!
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在軍事組織和軍事技術上,已經建立了對於秦國的優勢,趙軍機動性已是當世最強,這是滅秦的物質基礎。千里奔襲,出其不意,也是兵法精要。 而攻滅中山、大破林胡之後軍力鼎盛,更是滅秦可乘之勢。
趙武靈王攻秦前,若能協調東方六國利益關係,極有可能一舉攻滅秦國,歷史極可能改寫。
武靈王后輩,均才略不足,浪費了武靈王開創的大好形勢。


如果活著,肯定不能先打秦國,應該首先攻滅老弱燕國,取得戰略縱深,也拔掉了背後的釘子。如果這樣趙國很有可能統一中國。


只靠一位雄主,太難了…………然而趙武靈王仍是那個時代里最為不凡的傳奇君王,如果不掛,趙國一定會拓土開疆,大有可為


荀子已經做了最好的總結。


不太可能,那時候楚國衰落,秦齊爭雄,燕國表面親齊,時刻想著抄了齊國老家,魏國搖擺不定,韓國弱小與趙國結盟。總之合縱抗秦雖然有過但形勢不明朗,趙國吞了中山仍在夾縫中,廢幼立長(沒打錯),內亂是肯定的,比沙丘之變破壞力要大,若齊國秦國魏國燕國趁機踩兩腳,趙國不至於被滅,但也難以成為中流砥柱了


推薦閱讀:

秦國、魯國、齊國、蜀國、韓國、鄭國、魏國、楚國、趙國、燕國、吳國它們的國人是不是主要姓國名第一個字?
如何評價燕國在戰國時期的歷史地位?
如圖,魏國和其他諸侯國比面積很小,卻能算戰國七雄的原因是?
白起真的一生從未敗過嗎?是戰國第一武將?

TAG:中國歷史 | 戰國時期 | 帶有假設的問題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