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王朝的政治體系區別是什麼?

春秋戰國和秦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三國時諸葛孔明曾說過「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興隆也」,他這句話說明兩漢之間還是有一定政治差距的,那最主要的政治體系有啥區別?


兩漢的政治體制是一毛一樣的。
為什麼大夥會覺得不同吶?

因為體制雖然是一樣的,但體制中的人不一樣了。
用書面的話來說,選舉制度不一樣了。

前漢在察舉制制定之前,是沒有選舉制度的,人才選拔靠軍功、裙帶、世襲,漢武帝破格提拔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的行為如果發生在其他朝代,那妥妥的就是亂命,衛霍李三人也會被打入小人行列。可是漢武帝運氣好啊,衛青霍去病自不言說,李廣利那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而至於為什麼前漢的人才選拔制度這麼稀里糊塗,居然會造成一種比後漢體制優越的錯覺呢?
那就是舊貴族階層在秦滅六國、楚漢戰爭、劉邦平諸侯王戰爭、七國之亂等一系列戰爭之下,被打垮了,短期內階級變動的途徑是暢通的,衛青霍去病什麼出身人家照樣破格提拔,用官樣話就叫階級沒有固化。所以在西漢這個官制、人才選拔制度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下,居然會展現出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
而後漢似乎是不如前漢,就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階級固化了,這不是一兩代人能解決的。就是位面之子光武帝,也不得不妥協。

西漢的「優越」是不長久的。
所以後漢看似不如前漢,其實卻是在前進。貴族被打倒了完全還會復辟啊,可從前漢到後漢,貴族復辟了嗎?沒有。只能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發展出一個貴族不是貴族、士人不是士人的世族,最後再衍生出士族這個怪胎。
從貴族到士族,這是一大進步。
許多國家都是舊貴族被打倒,新貴族接著上,他們的貴族肯自我閹割為士族嗎?不會的。


這句話更多應該是諸葛亮用來教育劉禪要會識別忠奸的。我倒覺得以諸葛亮的眼光,不會覺得用人差距是東西漢政治的根本差別。【畢竟出師表是政府公文,不是學術文章,不可能每一條都仔細論證】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 韓非子
連戰國人韓非都能意識到:在一個高效的體制中,人才是在體制內逐層鍛鍊出來的,而不是所謂的「用」出來的。諸葛亮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呢?
從秦到西漢再到東漢,是集權政治逐漸衰敗為寡頭共和的過程。以古代的那點生產力水平,只有強大的集權才有高效的可能性,一旦落入寡頭共和,大量國力消耗在寡頭的相互制衡之中,必定導致腐敗。
諸葛亮本身與曹操的政治思想比較接近,推崇法家治國,而法家要求非常恐怖的中央集權。所以諸葛亮認為西漢的政治好於東漢是很正常的。諸葛亮並不崇尚儒治,不會過多考量什麼仁政啊、P民的生活水準啊什麼的,諸葛亮治蜀成績好就是因為執法嚴厲而公平,賞罰必信,因此政體運行高效、欺壓相對少,雖然經常打仗,蜀人依然懷念之。
當然了,不管是集權還是寡頭共和,對P民來說都不會好到哪兒去。古代的政治家追求的頂多只是百姓不會造反這個底線而已,諸葛亮亦不能免俗。


從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力講,西漢的專製程度更高,對社會的控制更強,對社會上的豪強壓制的更厲害。東漢這方面就差很多,到後期也導致門閥氏族的出現。
從國家財政上講,西漢中央財權更集中,財富壟斷在中央手裡,東漢則是負債纍纍,入不敷出,這大概也是漢金消失之謎的原因。


區別很大。
漢初,老劉家帶頭玩壞了二十一級軍功爵制。建立以黃老學派為主,法家等其他學派為輔的行政管理體系。這時候,勛爵們對關右豪強的態度和皇帝是一致的。於是,西漢歷代皇帝的陵墓都修的奢華無比,最最節約的漢文帝,竟然鑿穿了整整一座山。這還是在漢初那種厲行節約的氛圍下,同樣是太宗文皇帝,蓋個亭子一問花的錢稍微有點多,就捨不得了。
這就牽扯到了西漢的一項國家政策,那就是移民。關外的六國遺民們,在地方郡國的管理下,基本上出不了多大的能人,但總有一些漏網之魚或與當地官員結盟,或低調發展,成為了不可一世的豪強大族。這個時候,關中的勛貴和徹侯老爺們就只能用殺手鐧來割韭菜了。這些大族被強制遷移到關中,安排到皇帝的陵寢處居住,美其名曰重視。兄弟們在關外都是爺,拖家帶口進來之後可就是真的窮得只剩下錢了,官老爺們還不是把你說捏成個圓的就不捏扁。
關內的其他貧民們,過的也比外邊好太多。窮了的時候去上林苑租塊地種,少府有的是錢,多少人都養得起。一代一代的制度下來,保證了關中的關東的絕對優勢。
三公九卿制從漢景帝六七開始玩壞了,太尉一職在周亞夫之後就沒什麼人再當了,往後這個職位的權柄也越來越低。到了小豬朝,蘭台開始崛起,內廷的實力已經可以抗衡外廳了。

而到了東漢,商人們的利益得到了極大的照顧,因為商人們的子弟開始為官,很多政策開始執行不下去甚至根本就不能被通過。皇帝的權利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儒家的地位上升,外戚和宦官們這種西漢上不了檯面的勢力集團開始膨脹。
在漢初,太皇太后層出不窮,東宮的權利甚至比未央宮還要大。但是外戚們卻從來不能怎麼胡作非為。權傾一世的大將軍薄昭,一杯毒酒賜死了。
但是,我們發現,兩漢的政治制度是一直在變化中的,所以很難說政治體制的區別。這點和明清兩朝等後世知名朝代那種幾乎一成不變是不一樣的。但皇權的逐漸衰弱和地方豪強的崛起是不變的主流


請看《廿二史札記》以下諸篇。

卷二《史記》、《漢書》

漢初布衣將相之局

漢詔多懼詞

漢時以經義斷事

上書無忌諱

漢武用將

卷三《史記》、《漢書》

武帝時刑罰之濫

呂武不當並稱

漢多黃金

兩漢外戚之禍

卷四《後漢書》

光武多免奴婢

東漢功臣多近儒

東漢諸帝多不永年


東漢的政治體系,幾乎完全繼承西漢。更具體的話,是武帝以來的政治結構。

西漢從武帝開始,架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實權逐步歸於尚書。東漢同樣如此,三公(司徒、司馬、司空)地位雖高,卻實權不足,更像是政府的高級顧問。真正的政治中樞是尚書台,尚書掌握實權,權力更接近宰相。

武帝時開始完善的察舉制,在東漢也繼續實行,成為主要的選官方式。

西漢時,外戚專權是一大問題,東漢依然如此。光武、漢明帝等還是有意限制外戚勢力的,但是做的很不徹底,外戚依然位高權重。隨著後來的皇帝多是幼年即位,太后臨朝頻繁出現,外戚專權不可避免。

兩漢政治的主要區別,在於東漢中後期,宦官、士族勢力逐步崛起,與外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兩漢自武帝以來,政治結構、意識形態都無大變化。進入三國時代後,政治結構和社會思想上才出現很大的變革。


後漢多數時期不是外戚掌權就是宦官掌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末董太后、董重都死了,劉協卻沒被何進幹掉?
東漢末年的亂局,挾天子以令諸侯真的是最優選項嗎?
武神趙子龍中少帝還沒死就被叫做少帝,也自稱少帝,編劇難道腦子是壞了的嗎?

TAG:政治 | 諸葛亮 | A和B的比較 | 西漢 | 東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