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怎麼從刀刻字變成用毛筆寫字的,一個硬筆,一個軟筆。而歐洲國家卻一直是硬筆寫字?

如題,刀刻和毛筆應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書寫方式,國人是如何轉變的呢?


謝瑤
慢慢補充啊,圖片基本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人刪除。
我先說個結論,刀刻和毛筆只是應用場合的不同
你說的刀刻應該是字甲骨文是吧
但事實上很多出土的甲骨片上已經有毛筆書寫的東西了。如下圖。

其實更早,比如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圖案彩繪就能明顯看到毛筆使用的痕迹了,所以,你說的從刀刻到毛筆轉變是不成立的。中國人應該是遠在石器時代就已經製作出了和今天毛筆類似的動物毛髮紮成的用於畫圖畫符號的書寫工具。
現今一般認為,殷商時期毛筆已經事普遍應用的書寫工具了,上面那個牛肩胛骨上的毛筆書寫就是一例,實際書寫應不僅僅限於甲骨,因為甲骨是拿來占卜的,所以大部分學者推斷殷商時期應該已經有木竹書簡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毛筆書寫留下來的文物就更多了,比如候馬盟書

所以幾乎可以說毛筆是在打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開始有畫畫寫字創作意圖開始就一直被使用的書寫工具。先進出土的最早的毛筆事戰國時代楚國的毛筆,長這樣

基本上中國的書寫工具就是這樣,從一開始就是獸毛筆,前面提到仰韶文化遺址,其實其他如半坡文化、山東大汶口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陶文上就可以看出那些使用獸毛筆繪製的,這基本就是說文字還沒或者正在產生的時候,毛筆就已經為我們的先祖所使用了。
等到了戰國,竹簡和木簡加毛筆就成為了最常見的組合,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紙張發明為止。
上一張戰國時期睡虎地秦簡的圖

這些簡牘的時間大約是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幾十年,你從這些書寫上已經可以看出好多字已經有隸書的味道了。睡虎地秦簡這個時期的毛筆長這樣

可以看到這時候的毛筆的毛已經在竹管內部了,也就是說結構基本和現今的毛筆沒區別了。

再上一個圖,刀筆吏的刀

拿來幹什麼呢?當橡皮擦,當在簡上寫錯了字的時候,就抽出這小刀來把簡上的字削掉,然後重寫。所以刀筆吏在現在的意思是說文筆犀利的基層小吏,整體含義事偏貶義的,大有以筆作刀傷人的意思,但各位看到這個圖大概就知道了,刀筆吏的意思就是,拿著削刀和毛筆和簡條的基層公務員,完全是個白描式的敘述詞。事實也是,自秦始基層公務員才是基數最大的識字人群,就是這群人最終讓篆字發生了隸變。
在漢代,前期時期主要的書寫載體還是竹簡木簡,比如下面這個是馬王堆出的

書寫工具自然事毛筆和木簡,不用想,一定還有削刀。
在漢代,當時兒童學寫字的時候一般呢事拿一根木頭,削成三稜柱或四稜柱形狀,稱作,這樣就有三個面或四個面,然後左手胸前持木條,右手執筆,懸空書寫在木條削平的某一面上,當有寫錯咋辦?拿刀削了。書寫情況類似這樣

漢代紙張發明以後的事,咱就不說了。
不過多說幾句,中國的紙張發明的意義其實是便宜!比羊皮紙比莎草紙便宜,所以迅速在後期取代了莎草紙,十四世紀中國紙傳入歐洲以後,迅速的又取代了羊皮紙牛皮紙。無他,成本耳!
=======================

西方硬筆的來源,如果從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為源頭來理解是很方便的,那就是楔形文字事記錄於泥板上的,所以必須用蘆葦桿或者木條作為書寫工具壓出自來,這麼一來,這個用硬筆就是必然的了。
但是西方文字書寫還有個來源——古埃及。
古埃及比蘇美爾高級,有莎草紙,這應該是最早的紙了,雖然極其昂貴,相應的書寫工具被稱作是「蘆葦毛筆」,即把蘆葦桿一端壓成纖維狀,沾墨水書寫。莎草紙成品是這個樣子的

在上面寫字畫畫是這樣的效果

可以想見莎草紙出現以前埃及和蘇美爾的書寫方式應該大體相同。
但有莎草紙以後就必須發展出蘆葦毛筆來在莎草紙上書寫。雖然叫蘆葦毛筆,但一沒有獸毛,二其實也不是蘆葦,是莎草的莖桿,只是後來傳播到希臘等地以後是不是還用莎草莖桿就不得而知了。蘆葦毛筆的一端被壓成纖維或削成三角錐形,蘆葦中空還可以儲存墨水,其筆頭部分不會捅破比較脆的莎草紙。從結構上來看,蘆葦毛筆和後世的鵝毛筆基本已經一樣了,不同者鵝毛筆頭更硬而已。
網上找了個圖,大家看看

如果大家都有莎草紙用,我想蘆葦筆這種書寫工具也還是會被廣泛使用的,但事實上莎草紙工藝非常麻煩,造價很高,除了富貴人士,根本沒辦法推廣,所以後來相對於莎草紙便宜一些的羊皮紙、牛皮紙出現了,他們真的是拿羊皮牛皮做的呃,就這樣還是比莎草紙便宜。而用羊皮紙牛皮紙書寫呢,用筆頭更硬而且筆頭更小的羽毛筆就應運而生了,後面的事兒咱就不用說了。

所以說為啥中國用軟筆西方用硬筆呢?
無他,歷史習慣耳。


不請自來,見諒!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日常書寫與正式莊嚴場合文字運用的區別。現考古發掘出來的殷商甲骨,作用大家已經都知道了,就是占卜、祭祀用的。這些活動也只能是當時部落首領才有能力與需要發動的。因此,這些文字不可能是平民書寫,一般都是由部落里的巫師,也就是負責占 卜的人親自書寫的,所以文字最開始就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書法也是屬於少數人的活動。由專人,用專用工具來書寫與刻畫,只有在專門的活動中才會舉行,之前還得殺牛羊祭天之類的,是不是就顯得場合非常莊重了呢!而且平民是沒有這些資源來書寫的。且現在沒發現殷商時期的平民有文字留下,無從判斷在殷商時期的區別,但甲骨文縱成列的章法,還是可以窺探出書寫刻畫之人嚴謹的態度的。
這時時光到了秦朝,始皇帝雖然暴力了點,但這件事做的還是可以的!就是書同文,將繁蕪的六國文字廢除之後,暴力讓人民使用由秦國本土文字演化而來的小篆。現有李斯《嶧山刻石》斯去疾篇存世,、、、{在當時,估計也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能擔此重任了,由此,第一個留名歷史的書法家誕生了}『、、、不是能看得清清楚楚的那個,那是唐代李陽冰寫的,大家想想在秦朝書寫工具與刻工會這麼純熟嗎!但雖然不及唐代清楚,可是較之甲骨與金文,《嶧山刻石》顯示出了高超的章法處理以及線條書寫技法,讓文字更整飭。可以看出它橫豎都成列了。顯得莊嚴渾穆且大氣磅礴。
而另一邊,民間書寫卻向我們呈現出了篆書的另一個風貌!這時已經出現了簡牘,現有《里耶秦簡》與《雲夢睡虎地秦簡》等可見。其中線條與章法較之《嶧山刻石》更顯隨意性,結構也更顯得憨態可掬,且已初露隸書模樣,稱之為秦隸。、、、、{畢竟不是嬴政親自要求的,天高皇帝遠,反正老爺子見不著,怎麼開心怎麼寫好了。要知道像李斯李大人那樣分空間也是要點強迫症噠!}、、因書寫者不乏地位低下的六國遺民,以及六國文字在下層人民中的深厚影響,還有諸多手藝大多由六國文字記載,通信技術與教育系統的不發達導致書同文普及速度的緩慢,導致秦簡中時有六國文字出現。這時就不難看出因場合與具體運用的不同對文字章法的影響了。
之後的漢代隸書碑與漢簡的區別也在於此!寫漢簡的嫌棄不夠開心歡脫到不行了就出來了草書這麼個奇葩!但是到了魏晉時期就是例外了!是的,王羲之是個例外,又說到老王了!魏晉時期王室衰微,非常重視門第,王謝兩家基本上引領者時尚潮流,老王也沒有辜負歷史使命,成功的完成了變法,具體可看從《姨母帖》到《契貼》的風格及線條變化。本時期墨跡基本以研美為主!
但同時這也是個炮火紛飛狼煙四起的時代,是北方少數名族與中原本土漢族文化進行大融合大碰撞的時代,就撞出了另一個奇葩:魏碑!有賣萌如《爨寶子》《爨龍顏》的,也有俊美剛猛如《張猛龍》的當然也有書寫性強文質彬彬的《張黑女》,燦如星斗啊!
這時書法的一大問題出來了,碑與帖的問題。。。當然,我們今天主要探討材料。老王家裡是氏族,就是說老王當時是高富帥,還有閑錢磕磕葯,那就更有錢買紙墨了,當然,必須是好紙好墨,畢竟咱們不差錢!紙在漢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畢竟東西剛出來都在少數人手裡,技術不發達,因此也是個奢侈品。並且當時基層教育門檻這麼高,平民目不識丁的還是蠻多的,要紙何用?資源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下層民眾能有口飽飯吃就不錯了,畢竟活下來是第一位,之後才是活得精彩。
就是因為政府無能,民眾一看靠不住了,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宗教就發揮它的作用了,它可以給人們的心靈一個依託。於是人民就去發願請菩薩,這時造像就這麼流行起來了!造像記也就應運而生。剛才說過的,下層民眾目不識丁的很多,能刻字的已經不錯了,但是還是經常有錯別字之內的,畢竟不是誰家都像老王家一樣有門第有閑錢供孩子去上學還請衛夫人當家教!因為這個原因,碑刻書法在此時發展到了頂峰。
那為什麼之後卻式微了呢?
因為隨著造紙與治筆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紙從貴族走向了平民,魏晉以後隋煬帝開始了科舉制,基層教育情況好了!識字的人也多了。另一方面,用刀刻太費勁了,石頭又不能隨身攜帶,但是紙就不一樣了,書寫簡便,攜帶也方便,馬上獲得了更多的民眾喜愛。這是帖就開始領先於碑了。但是,正式場合還是要用到石刻碑文的!這個一直沿用到現在,所以說石刻文字並沒有消亡只是應用範圍縮小了而已,舉些栗子:墓碑,牌匾,界碑,亭記。。。之後的歷代都多多少少有碑存留,只是數量多寡與藝術性的強弱而已。
而後來造紙術與治筆治墨術不斷發展與改進,使得毛筆書寫越來越廣泛,而石刻卻越來越受限,造成了題主現在的由石刻轉變為毛筆書寫這樣的認識。
所以,實際上他們一直一起存在,只是是一直變化著,依存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的戲份比較重,還要看觀眾與時代的選擇!
拙見,引玉之用。
{碼字很累的,求贊啊!}


現在考古來看,甲骨文很可能是另外一種書寫體系的簡化。因為對比後期金文,甲骨文更簡化。
而且甲骨文是問卦的,同期皇家財富記錄,部落合約,軍隊紀要等更緊迫的文字記錄全都沒有出土。會不會是書寫媒介難以保存呢?

毛筆春秋已經有出土。而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有疑似文字,是軟筆畫的。

題主,誰知道是先有毛筆還是先有甲骨文能?


我記得有書而未刻的甲骨


應該說用毛筆寫一直是主流,刀刻只表現在甲骨文上,但它是有特殊用途的,並不是主流。有人說竹木簡牘也是用刀刻的,現代考古實物已經推翻了這一點。古人或許不聰明,但絕不笨。


竹簡上除了用刀刻字外,還有一種用筆蘸漆寫……私以為這是毛筆的起源。


我猜測是紙的出現。紙是軟的。沒辦法用硬的東西寫。。



p?q


這個問題完全可以了解下毛筆的由來


我推薦一本書《書法有法》


拿刀累還是拿筆累?拿刀安全還是拿筆安全?⊙▽⊙刀這東西在君主制的古代必須是不能出現在朝堂的,文化的傳播不是還有等級制嘛,從上而下的傳播更有效,加上毛筆材料易取廉價,毛筆就嘩啦啦傳播開了。也許在更早的時候農民伯伯已經會用軟的東西塗鴉了,然後被其他階級的人學去又傳播發揚。最終還是方便的東西更容易成長和傳播。


作者:白雲千載
鏈接:硬筆明顯更好書寫與構圖,可是為什麼我國古代的書法和繪畫藝術都是軟筆的呢? - 白雲千載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下面是一篇凱迪上的網文,版權歸陳捷夫。。。。
看過這篇之後,覺得中國古代棄硬筆而用軟筆可能在實用方面真的不是一個

明智的選擇。當然,我覺得中國的毛筆書法還是很美的,但造成這種美的代價

可能太大了。。。。本人對引文中的觀點也不全是反對,也不全是贊同。。。。

請大家各抒己見。。。

作者:白雲千載
鏈接:古代中國使用毛筆書寫,是中華民族科技落後於西方的一大原因嗎? - 白雲千載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本人對此文觀點不完全反對,也不完全贊同。

這篇文章現粘貼如下:
南之岸批評「書法」言論輯
陳捷夫
囗 書法是「藝術」,但決不是一種「健康」的、「有益」的藝術。有鑒於此,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為下一代著想,是為未來中國之大幸。
囗 「書法」本是專制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文化產物其中之一,因之它享有「亂字」的各種特權,如只要你拿起毛筆「涉及」漢字,即可恣意「增筆」、「減筆」、「斷筆」、「錯位」,甚至於「渙散」字體結構等。有人拿「書法」替「茂」字說事,其實是拿某一特權說事,既可為權力「文過飾非」,又可彰顯書法的「亂字」特權。
「書法字」是一種「曲字」,它與中國歷史上之「曲學」、「曲說」等,作用如出一轍。在這意義上說,書法不棄,人心不直,民智不振,漢字改革將成為一紙空談,民族靈魂也必將難以刷新,而幾十年改革的成果必將大打折扣,甚至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囗 書法萌芽於東漢末至三國魏、晉,定型並發展於唐朝。此後至清末,它不僅是科舉工具,而且與孔儒和玄學等互為表裡,同為專制統治者所支配和利用,遺害至深。
囗 漢字是漢字,書法是書法,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漢字是常態文字,是古代硬筆的出品,其筆劃造型是「寫線」。而書法則是非常態的東西,它把硬筆漢字「寫線」型筆劃,變成「刀劍形」與「骨骼狀」,或借「草」之名,渙散字體,試圖藉此或使文字粘上「血腥」氣味,宣示「武功「與」極權「,或把文字引向虛無迷幻的構圖境地。如此一來,既可達到削弱漢字應用的「愚民」目的,又可通過「曲字」的潛移默化作用,扭曲人們的心靈,繼之讓人們以扭曲的心靈,去「認同」或「迎合」業已扭曲的社會存在,如此而已。由此可見,「書法」是附在漢字身上的一種有害的「增生物」,既是文字枷鎖,也是扭曲人們心靈的工具之一。所以說,「書法」是專制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文化產物之一。
囗 中國書法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專制文化之一。我們要追求民主政治,更要追求民主文化。專制文化不棄,民主文化就不會到來。
「書法」究竟是什麼東西?(1)是漢字的原型?(2)是對漢字的一種裝飾?(3)還是「書寫藝術」?若講是漢字原型,那書法中有所謂「八分」(隸書)、「楷書」、「行書」,還有所謂「顏體」、「柳體」等,究竟應指那一種?若講是對漢字的「裝飾」,那麼漢字的原型又是哪些?又若講是漢字的「書寫藝術」,那麼漢字的常態書寫又是指些什麼?到目前為止,對待所有這些問題,國內漢文字論著或書法論著等,或語焉不詳,或避而不談,因之成了中國人的歷史懸念。

囗 筆者並不反對健康、進步的藝術。但對人民有害的、頹廢的所謂「藝術」則要不得。

囗 20世紀「五.四」運動前後,「廢除漢字」的呼聲一時蜂起,魯迅等人即是其中例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漢字既廢,還用得著另外批評書法嗎?由此可見,前人不僅深知漢字問題成堆,而且深知書法加重了漢字的問題。
筆者一直認為,漢字不等於書法,書法不等於漢字,漢字與書法完全是兩回事,必須予以區別對待。

囗 作順口溜一首,茲錄於下:
漢字原傷神,
書法更亂智。
希知此知彼,
教子孫不迷。

囗 書法「亂字」, 簡而言之,主要表現在三個基本方面:
(1)、將漢字寫線型筆劃,分別變成「刀劍形」與「骨骼狀」等;
(2)、「渙散」漢字字體結構;
(3)、任意對漢字進行「增筆」、「減筆」、「斷筆」和「錯位」等。
僅此三條,即已對漢字造成了嚴重傷害,遠遠地超出了所謂「藝術」的基本涵義和範圍了。
試問,漢字還有一點所謂「尊嚴」嗎?

囗 草書是用來「渙散」漢字結構的「亂字」方式其中之一,其目的,是將漢字引向虛無迷幻的構圖形態,既「迷亂」文字,又「迷亂」人的心智。以唐朝孫過庭的《千字文》草書帖為例,名稱「千」字,其實可供讀懂的字竟不足50個,其中有部分還要經過仔細辨認。而餘下來900餘字,竟被變成什麼都不是的東西。將筆劃分明、結構分明的漢字,變成「什麼都不是的東西」,難道也是一種「健康」的、「進步」的「藝術」?
事實證明,在書法裡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謂「進步」的東西。缺乏定力的人們,越是接觸書法,就越是容易產生「迷惘」、「傻懵」的心理素質積澱,極不利於「智育」。也越是容易養成認「曲」為「直」、以「非」為「是」的心理潛質。
至於說有助於簡化字的產生,那純屬片面的看法,是一種誤解。漢字要簡化,根本就用不著「草書」。

囗 這裡想澄清如下問題,即「美術字」、「毛筆寫字」與「書法」的關係。
「美術字」是硬筆的出品,手工製作上多由矩尺等作配合,與書法毫無關係。其基本特徵,主要在於講究「平衡」、「對稱」。目前國內流行的美術字式,儘管看似各種各樣,但基本上仍以「黑體」和「黑變體」 (其稱謂來源未詳)為主。所謂「黑體」,即賦予筆劃以相等的「面」,而筆劃兩端則多以「直角」或「圓角」處置。所謂「黑變體」,即指在黑體基礎上而另作設計的各種筆劃圖案,雖變化不盡相同,但仍以平衡、對稱為用。必須指出的是,硬筆美術字是對常態字的一種「美化」,故稱為美術字,它在現實生活里完全可找到與其相對應的常態字。所以說,硬筆美術字與書法毫無關係。至於「宋體」,儘管手工製作上多由硬筆和尺具聯合完成(有經驗者,用油畫筆也可直接寫成),但其字形源自書法楷體,且不具備「平衡」、「對稱」的特點,故不能算是硬筆的出品。此外,外文如英語字母等的各種美術寫式,也多具備平衡、對稱的特點,均是硬筆的出品,與書法毫無關係,更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其次是「毛筆寫字」。「毛筆寫字」不等於「書法」。其區別在於,同是使用毛筆,運用「平行」運筆方法,讓筆劃呈寫線型者(如毛筆工筆畫,即是以「寫線」造型),屬於毛筆寫字,這種毛筆字永遠不可能成為「書法」。而用「提、按」作為運筆方法弄捏出來的字,則不叫「寫字」,而叫「書法」或「書法字」(講準確點,或叫「炮製」漢字)。換言之,「書法字」由毛筆「炮製」而成,但毛筆寫字卻不等於是「書法字」,其區別即在於運筆方法的不同。

囗 世界上,「美」的事物很多,但「美」的事物並不等同於「健康」的事物。
譬如古代中國女人纏足,走起路來扭扭捏捏,搖搖擺擺,算不算一種「美」?算不算也是一種「藝術」?為什麼要將它給廢除了?要是讓其經常走在學校里課堂上,那對中小學生的心靈將造成哪些危害,不是很清楚嗎?
其次,「藝術「也得講究對象才行。不講究對象的而亂扣、亂套的所謂」藝術」,就值得引起警惕了。譬如說,京劇是藝術,芭蕾舞是藝術,要是讓教授們都操著京劇唱腔去演講,讓工人、農民們都跳著芭蕾舞步去做工種田,那象什麼話了?同理,書法即使果然是「藝術」了,但亂扣、亂套在常態漢字身上而不分彼此,那與讓教授們都操著京劇唱腔去演講,讓工人、農民們都跳著芭蕾舞步去做工種田,又有什麼區別?

囗 歌曲(音樂)藝術並無妨礙中國人的正常話語行為;舞蹈藝術也並無妨礙中國人的正常走路行為;而所謂「書法藝術」,卻在妨礙著中國人對漢字的識、記、寫,也即在妨礙著中國人對漢字的應用行為。
書法在不斷地製造著更多的「識字」文盲。
書法在不斷地扭曲著更多中國人的心靈。


囗 這裡強烈呼籲國家教育部門:首先,不要讓書法(包含所謂「硬筆書法」)進入中小學和幼兒園去!


歐洲早年間用的是羊皮紙,並不會被硬筆劃破。
然而宣紙……不用毛筆寫的話大約要破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單個字寫的還湊合,寫在一起就顯得缺乏美感?
為什麼古代的「江湖體」能為書法的發展提供營養,而現代的江湖體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除了楷體,中文還有有什麼手寫體?仿宋體適用於手寫嗎?
有哪些比較好的楷體硬筆書法字帖推薦?
字由丑變美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歷史 | 書法 | 毛筆書法 | 書法家 | 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