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顧聊繪畫》里有哪些比較嚴重的錯誤?
之前看過第一冊,覺得蠻有意思的。但最近發現有人說這書里有嚴重錯誤,會誤導人!嚇得趕緊提了這個問題。
作者:螺旋真理
鏈接:顧爺微博「一口氣看懂日本藝術 」考古領域勘誤 - 博物館的嘆息之牆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
日本繩文時代居住的房屋不叫「坑」,而叫「數學」(劃掉)「豎穴」,所謂豎穴, 就是在地面上挖出一個凹穴, 並且做出垂直的壁和平坦的地面。其上架上房屋, 房屋的規模和形狀因不同時期而異(小林行雄)。
除了豎穴,日本的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繩文時代以地面為地板的房屋,甚至還有鋪了石頭的房屋——鋪石居住址,此外,一些洞穴里也發現了考古遺物,雖然不能判定當時的日本人是不是也穴居。
綜上,不是所有的繩文時代古日本人都居住在所謂的「坑」里,部分日本人是住屋子的。
2.
真的是這樣么?其實,隨著,日本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我們還能見到這樣的陶器。
咦,說好的沒底有環呢?
所以下面的話:
就更胡說八道了。無論是豎穴居址,還是陶器造型,都是古代日本人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常見的材料製作出來的,這是順應自然,而非逆天。根據小林行雄的測算,當時古代日本人的平均居住面積約3平方米,遠遠沒有圖上表述的那麼誇張。
3.
涉及一個概念,日本這個時侯的俑叫做「埴輪」。而圖中的兵馬俑和日本的埴輪時代並不一致,兵馬俑所在的秦代是前221年-前207年,而埴輪所在的古墳時代是3世紀中葉 —7世紀,這差出去500年了親!兵馬俑所對應的,恰恰是顧爺沒提到的彌生時代。
而且埴輪也不僅僅只有人俑,還有房屋、器物等其他形制的,在使用的時候,也不一定都埋在墓葬內,而往往放置在墓邊、墓道門口或者其他地方。以目前的材料,無法說明埴輪模仿自中國500年前的兵馬俑,相似性不代表關聯性。而且這股糟糕的民族主義,實在是有點破抹布味。
4.
第一、考古學所發掘的目標不僅僅是墓葬,還有為數更多的遺址;其次、我國的考古行為大多是搶救性發掘,就是我們造房子、建橋樑、挖井、打地基的時候,會發現古代的遺址和墓葬,這個時侯要由考古工作者對墓葬進行科學發掘,才能最大限度保存遺址、墓葬的內容。譬如兵馬俑的發現,就是陝西農民伯伯打井最先發現的。
然後,日本人不刨祖墳?這就是公然的胡扯了。日本人只是不發掘天皇的墳墓罷了,古墳時代的黑冢古墳、福岡縣和熊木縣的壁畫墓、茨城縣虎冢古墳石室,都是非常重要的發掘。而我國考古,也有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的規則。
顧爺這一段就YY得更明顯了,引用一下八號探方的文章:不信的話,可以查查歷次文物普查成果(如中國文物地圖集)以及國家級、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看看其中未發掘的古遺址、古墓葬的比例佔多大。未發掘而僅經過勘探、調查的遺址,也能為研究提供很多信息。
而且,不動天皇墳墓這一點,也無法說明尊重祖先的問題,最後一段對盜墓和考古的文字,顧爺想說什麼呢?細思極恐,沒有考古,還能有這篇以胡說八道為主的文章么?
下面隨便列舉一些硬傷,從這些硬傷就能看出來,顧爺對藝術史極不尊重,隨意捏造史實來取悅觀眾。這不是學術的問題,沒有人會拿學術的標準去要求藝術史普及讀物,藝術史普及,至少你普及的不能是自己虛構的東西。
比如:
印象派出了個勞特列克?按顧爺說法印象派指的是一個團體,如果這樣的話勞特列克完全不屬於,這個團體就是莫奈畢沙羅等一批一起辦展的人,其中並無勞特列克,梵高也不是。頂多說勞特列克受到了印象派的影響。顧爺估計是看到他是後印象主義,而後印象主義畫家有很多是出自印象派,所以就不完全歸納了一下,大筆一揮,勞特列克被印象派了。其實後印象主義是藝術評論家弗萊1906年提出來的,當時並沒有這個詞,不要見了風就是雨。而且勞特列克人家有自己的組織,他是獨立藝術家協會的。
關於雷諾阿和莫奈碼頭畫的解讀,也是讓人忍俊不禁,雷諾阿這就重視人像了?你不覺得只是雷諾阿畫的細節多一點筆觸小一點嗎?而且不只是人,水和樹和其他景物都比莫奈畫的細啊,這怎麼說?顧爺無非是想見微知著一把,讓人覺得彷彿小細節里藏著大秘密,觀眾最喜歡了,然而洞察力有限。
所有重要畫家都是倫勃郎徒弟?還強調全部!真敢說,為了強調戲劇性也是拼了,維米爾哭暈在廁所:「我特么不重要麼?」
關於克林姆特,顧爺是這麼說的:
分離派之所以叫分離派,跟克林姆特沒有半毛錢關係,更不是什麼為他分了一個派。我雖然也是喜歡克林姆特,但喜歡也要按照基本法。
第一個分離派是慕尼黑分離派,五年後,克林姆特和他的兄弟們參照慕尼黑分離派創辦維也納分離派。而第一個分離派的創立則是學習法國的落選者沙龍和印象派畫展,旨在脫離官方獨立辦展,所以叫分離派,這樣的沙龍彼時在歐洲遍地開花,比如俄羅斯的巡迴展覽派,北歐的自由展覽,還有上文提到的勞特列克所在的獨立藝術家協會都是這樣的組織。而分離派是德語世界的這一類組織,在德語區各個城市均有創立,只不過因為維也納那個名氣最響而已:
慕尼黑 Die Münchner Sezession (seit 1892)
維也納 Die Wiener Secession (seit 1897)
柏林 Die Berliner Secession, (1898–1933)
斯圖加特 Die Stuttgarter Sezession
巴登 Badische Secession (1927–1936)
達姆 Darmst?dter Sezession (1919)
德累斯頓 Dresdener Sezession (1919)
自由分離派 Freie Secession (1914–1924)
格拉茨 Grazer Sezession (seit 1923)
漢堡Hamburgische Sezession (1919–1933)
布拉格 Prager Secession (1928–1937)
萊茵 Rheinische Sezession (1928–1938, 1946–?)
魏瑪 Weimarer Secession (1932–?)
而且不是除了古典和印象派就沒別的派了好嗎!對於克林姆特參與創辦的維也納分離派而言,其風格就是新藝術運動風格,並沒有專門為克林姆特分配什麼派。新藝術運動風格,在法國叫新藝術運動風格,在德語區叫Jugendstil,所謂青年風格,而因為維也納分離派主打新藝術運動風格,所以青年風格在維也納也叫分離派風格,於是乎分離派在維也納就成了新藝術運動的同義詞。
關於克林姆特,想詳細了解的話請看不只是金色的克林姆特 - 藝術與美 - 知乎專欄關於克林姆特的壁畫《貝多芬飾帶》
克林姆特:1862年7月14日-1918年2月6日
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你來給我定義一下,這算 「當時」?貝爺爺死了三四十年了克林姆特才出生,兩個人活動的時間隔了將近一百年,他說是當時。。。
先寫這麼多吧。。。請不要在我的答案下面評論什麼不要太認真,娛樂心態之類的話,一律刪除
關於推薦書籍的問題
毫無基礎的以下三選一:
貢布里希 《藝術的故事》
加德納藝術史
詹森藝術史
進階:
牛津藝術史系列:牛津藝術史(中文版)
要怎樣的隨便、無知、大意、糊塗甚至反智,才能把小顧這種胡說八道、刻意加深普通人群對藝術的誤解的害群之馬說成是「無傷大雅」「看看也好」「通俗易懂」「別往心裡去」?
他那哪裡是什麼段子營銷號啊,他那是充滿了商業味兒的排泄物啊。
別說什麼「他的受眾不是專業人群」。那你說,藝術普識教育的受眾該是什麼人群?在這方面,藝術是很公平的,小顧這樣的人,是在刻意破壞這種公平,加深矛盾。
真是吃屎都趕不上熱的。不造誒...感覺黑這個的人已經夠多了,所以並沒有看過。貢布里希出的《藝術的故事》感覺大家都知道啊,是關於藝術史比較經典的科普和入門讀物。
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淺還有配圖,確實嚴謹也比較適合入門。總之感覺就是聊藝術也好做學問也好是要嚴肅也要詼諧,但詼諧不等於不嚴謹。嗯...蟹邀。在下也只是看客而已。
跑個題,如今在網上遇見自稱X爺X哥的,他們的觀點都需要你自己好好想想是否正確。
具體硬傷大家都說了,我跑題一下,把他批判一番。
其他營銷號發段子做廣告,好歹不少段子挺好笑的,難笑的也不至於害人。
這個顧什麼的做廣告則是為了迎合人們附庸風雅和名人八卦的心態,沒有槽點也要編造個槽點借題胡編亂造發揮一下。這是他娘科普么?這是蘋果日報呀
還有說科普為了趣味就不用那麼嚴謹了。不嚴謹還叫科普?戲說歷史的電視劇好歹開頭有一行「純屬虛構」呢
說到底藝術和藝術史比娛樂八卦的身價還低,nobodycares,胡說八道也沒有明星粉絲來撕,顧某的藝術胡扯出書打廣告的日子長久不了。這種地攤科普博關注比乞討更惡劣,希望他趕緊提高知識水平,學習一個
我就當看一個懂點藝術的營銷號……
顧爺的這種介紹美術史形式我覺得是值得鼓勵的。讀史最頭疼的就是枯燥,讀藝術史最頭疼的是書上的配圖要麼是黑白的,要麼是解析度極低的。顧爺能夠找到那些名作超高清晰的圖像,這本書就值得買。當然,是作為藝術通史的科普讀物而言。那麼作為科普讀物來說,有些史實上的硬傷確實是丟分的大項。不過好在,作為客觀存在的史實,顧爺在以後出版和再版的時候進行更正就可以了。而小顧談繪畫這本書的創作形式是可以保留下來的。也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
sorry,眼拙,看成小廁所繪畫。還在想,終於有人開始研究廁所門繪畫這個門派了嗎?
自從看到他說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都是倫勃朗的徒弟我就excuse me???了
混跡於藝術界的香港記者。
小顧聊繪畫,就不可以杜撰歷史,擅自發現多少人都不知道的大秘密。如果是小顧大話繪畫,就可以隨便寫。把時隔千年的巧合穿插點穿越橋段也都可以。左腳踩右腳,相互交替一千次,難道就是輕功秘籍了?不過大部分人就吃這一套,看看暢銷書就知道了,什麼歷史大蕭條啦,驚天大秘聞啦。我就知道一件事,賣炒股軟體的所謂老師,炒股都賠了,賣軟體發財了。
可以說,對藝術史的愛好,最早是他在微博上把我領進門的。進門之後,我就發現不應該再跟著他走了。
只圖個樂,看看以段子手的方式吐吐風格流派代表作的槽,也還行。
出了名之後基本上每篇長微博都是廣告營銷文,而且都是在炒自己以前的冷飯。
現在估計是嫌打廣告來錢慢,於是直接出書了。
這種態度做出來的東西,想想也知道會是種什麼質量。
就是在賺粉絲錢。
想正經地接受藝術方面的科普,請避開此人。
日本史的部分,建議題主去日本亞馬遜買kindle版漫畫日本史,他們畫給小朋友學慣用充當輔助教材的漫畫,角川的那套畫風放2016年還挺好的,有圖有字,看得開心又學習,不用擔心被誤導。
顧爺有一篇微博介紹盧浮宮的館藏,其中有提到喬治德拉圖爾的一幅畫,如下。
然而,我在盧浮宮出版的畫冊上看到的圖卻是如下的。
注意書本和燈芯的方向,有明顯的不同。百度上的確是可以看到兩幅不同的畫。不知道為什麼
看顧爺科普的人,很多是藝術「文盲」,你也知道,太嚴謹的科普我們不會看,所以需要加點「料」引起小白們的興趣,有興趣才會接著看,等想真正了解藝術了,肯定會去看別的嚴謹的書。
這就好像百家講壇剛開始那幾期,太嚴謹沒人看,所以後來易中天等一眾人才會那麼火,百家講壇的風格也變成了 通俗易懂加點「料」,這樣觀眾才願意看,這才達到科普歷史的目的。
就拿我來說,藝術小白,若不是看顧爺的文章,我才懶得去翻史書去了解藝術,關鍵是看不懂啊。。
顧爺只是個凡人,寫不出專家學者那麼專業嚴謹的東西,也不會那麼寫,人家寫東西是為了生計,外加一點情懷。
中學物理課本也不嚴謹 怎麼不去說? 這得看這本書的受眾是什麼人
本來就是趣味性的一本書又不是專業的科普性讀物,一些錯誤無傷大雅就好惹
Why so serious
專業的會被這本書誤導嗎...?專業的或者非相關專業但對繪畫很感興趣的自然也不會偏信他。這樣看「誤導」的影響在哪?影響欣賞了?影響考試了?大概影響是跟別人聊(zhuang bi)的時候可能被指出吧?(無貶義,有逼可裝總是學到一點嘛)
就普及上還是有作用的,如果原本不感興趣的人被帶入坑了不好嗎?進坑越深就會主動了解更多嘛。就算是很富盛名的文藝史學者/作家也難免出錯,作者當然有義務提高自己的水平但也不能不允許別人出錯吧。
也看過他的那書...鋼針好看的同類書多了...他的書內容還是略單薄啊。大概這樣會有更多人愛看吧。
推薦閱讀:
※畫家將照片用投影儀投射到畫布上,再照著繪畫是否相對於完全依靠繪畫技巧來講比較缺少藝術價值?
※如何判斷區分抽象表現主義和兒童繪畫?
※數碼繪畫在美術界的地位如何?
※民間美術在美術界的地位是不是相當於民科在科學界的地位?
※青年畫家如何找渠道展示並出售自己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