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不懂的藝術品是「皇帝的新衣」效應嗎?
不要說什麼每個人的審美觀點不一樣,你覺得不好也許別人覺得好之類。我想探討的是,是不是故意畫一些看不懂的東西,而那些沒看懂的人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品味低之類,故意吹捧。表示有些畫我真的欣賞不了,那些能欣賞的人是真能欣賞,還是先入為主收到了關於這幅作品「好」的消息而心理暗示自己這作品好,抑或是皇帝新衣效應。還是我太膚淺?
藝術(英語:Art)有時被稱為精緻藝術或美術(英語:Fine Arts)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A%E6%9C%AF
現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個體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任何一門學科哪怕只達到入門水平都需要經過漫長的專業訓練。上面那位用主板做例子的回答中,題主說自己能看懂一點主板。可能你知道主板上每一塊晶元的功能是啥,但事實上你自認為能看懂一點的水平跟看到柳公權的字知道他是用毛筆寫漢字一個水平。有用嗎?
更何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代藝術的形式和內容被無限擴展,甚至,美本身的定義也在不斷被挑戰。和一些藝術家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喜歡用「有趣」一詞來評價許多新人的作品。在他們看來,這些作品的最大意義是通過某種方式玩出了一種新花樣。歸根結底,藝術是一個私人化的創作過程。能做出來與前人不同的東西,就可以稱為有意義。
@鄒小櫻 在評價張懸《城市》這張專輯時,說過這麼一段話:
音樂和繪畫、雕塑、詩歌等藝術形式一樣,一個真正的音樂人會用藝術家的標準要求自己,音樂作品只是其表達內心的一種手段,而他的內心是真誠而坦率的,他的作品自然也如實地反映著他的內心。作為一個藝術家,他雖自有其風格,但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總會因人生閱歷等引發對藝術本身的思考,其中必有對過去的懷疑和否定,而這些恰好在其源源不斷的新作品的新元素中得以體現。
深以為然。拓展到其他藝術領域,藝術家在私人化的創作歷程中,內心情緒的反饋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就是新的藝術形式。不過這種新形式,有些是自身風格上的突破,有些是所在藝術門類審美趣味和表現形式上的延伸。對於後者,我們稱之為天才。
對於那些滿口品味裝逼的人,別理他們就是了啊~對於自己不懂的東西,報以謙遜和好奇足矣。某位先哲說得好:「對於和自己不同的存在,我們不應當輕易地下結論」。另一位智者說得好:「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沒必要過度嘲諷題主,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探討過。重點都在黑體字,但我建議全部都讀一下這樣不容易產生誤解:
一個在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當它變得越來越不能正確評價其特有形式的必然性,不能打破藝術家和作家為了與觀眾和讀者進行交流而不得不主要依賴觀念的時候,它也日益難於接受任何新的東西。包括宗教、權威、傳統、風格在內的各種事物都陷入疑惑之中,作家或藝術家對其接受者對他用於創作的象徵與符號作出的反應也不能做出估計。在過去,這樣一種形勢總是成為一種停滯不前的亞歷山大主義(指後期希臘化風格——譯註)和學院主義,在這種學院主義中,真正重要的課題因矛盾重重而無人問津,創造性的行為蛻變為精湛的雕蟲小技,一切較為重大的問題都已在前代大師的先例中探討過了。同樣的主題在一百件不同作品中機械地變動:斯太夏斯(Staticcs,古羅馬詩人——譯註)、風格雅緻的散文、羅馬雕塑、「美術」的繪畫和新共和主義建築,沒有誕生一樣新的東西。
前衛藝術本身的特殊性在於其最好的藝術家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其最好的詩人是詩人中的詩人,這種特殊性已經疏遠了大部分早先自能接受和欣賞崇高典雅的藝術和文學的人,而他們現在不願意也未能獲准了解其行業的奧秘。普通民眾對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多少是持冷淡的態度,但今天,這種文化正在被實際上從屬於這種文化的那些人——我們的統治階級所拋棄。這是前衛藝術所依附的統治階級。文化不可能在沒有社會基礎,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的情況下發展。就前衛藝術而言,這種文化是由社會統治階級中的一個精英階層所提供的,而前衛藝術則假定它自己被這個社會所背棄,而它又總是通過一條金錢的臍帶依附於這個社會。悖論是現實的事實。現在這個精英階層正在迅速地萎縮。既然前衛藝術構成我們今天所具有的唯一有活力的文化,那麼從整體上看,文化的倖存者在不遠的將來則會受到威脅。
移居到城市成為無產階級的農民和小業主為了經濟利益而學習讀寫,但他們並沒有贏得為享受城市的傳統文化而必備的悠閑與安逸。他們反而失去了對那些以農村為背景的民間文化的興趣,與此同時還要培養一種新的能力來對付煩惱,新的都市民眾帶來一種壓力,要求社會為他們提供一種適合於他們消費的文化。為了滿足新市場的要求,一種新的商品被發明出來:合成的文化、庸俗文化,用於那些對真正文化的價值沒有感受的人,他們渴求的不過是唯有某種文化才能提供的轉變。
庸俗文化是代理人的經驗和偽裝的感受。庸俗文化依據風格而變化,但變來變去總是一回事。庸俗文化是在我們時代生活中一切謊言的概括,庸俗文化自稱對其顧客一無所求,除了他們的金錢——甚至不要他們的時間。
庸俗文化的先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有庸俗文化——依附於一個完全成熟的文化傳統的效力,庸俗文化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從這個傳統的創造、成果和完美的自我意識中獲取好處。它從中借用發明、竅門、計謀、憑經驗獲得的規則,以及主題,並把它們轉變為一個系統,而其他的則捨棄不顧。即是說,它從某種世代積累的經驗寶庫中抽取其生命的血脈。當它宣稱今天的通俗文藝曾是昨天有創見的、深奧的文學藝術的時候,才顯露出它的真正目的,當然,這並不是事實。事物的真正意義是當時間在不斷流逝的時候,新的東西被新的「花樣」所剽竊,新的花樣再被庸俗化,並被應用於庸俗文化。不言而喻,所有的庸俗文化都是學院主義的,反過來說,所有的學院主義都是庸俗文化。因為這種被稱為學院主義的東西不再具有一種獨立的存在,而且已成為庸俗文化冒牌的「門面」。工業化的生產取代了手工業。
人們對真正文化肯定有一種真實的感情,它將在他們成長到足以閱讀滑稽報刊的時候,給他們力量來抵制偽劣讀物。庸俗文化是欺騙性的。它有很多不同的檔次。有一些高到足以對追求真相的天真讀者構成危險,像《紐約客》這樣的雜誌基本上是為奢華的主顧服務的高層庸俗文化,它為它自己的使用而轉化和沖洗了大量前衛藝術的原料。並非每一單項的庸俗都是完全沒有價值的,當今和過去它都產生了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某些具有一種可信的民間風味的東西,但這些偶然的和孤立的事件愚弄了那些應該享受嚴肅文化的人們。
庸俗文化的巨大效益是對前衛藝術本身產生誘惑的源泉,前衛藝術的成員並不總是抵制這種誘感。雄心勃勃的作家和藝術家將在庸俗文化的壓力之下修正他們的作品,如果他們並不完全屈從於它的話。
在藝術中和在其他事物中一樣,所有的價值都是人的價值,相對的價值。
讓我們來看看實例,當一個像麥克唐納所說的沒文化的俄國農民站在兩幅畫——其中一輛是畢加索的,另一幅是列賓的——面前,假設他能自由選擇的話,將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認為在第一幅畫中他看到描繪了一個婦女的一種線條、色彩和空間的花樣。抽象的技術——對於接受我所懷疑的麥克唐納的推測來說——使他想起某些他遺留在村莊中的形象,他感到了熟悉的吸引力。我們甚至假設他無力猜測有教養的觀眾在畢加索那兒發現的某種偉大藝術的價值。他然後轉向列賓的一個戰爭場面,技術是不很熟悉的——就技術而言。但那對於農民沒有什麼重要性。因為他突然在列賓的畫中發現了價值,這些價值似乎比他已經習慣的在聖像藝術中發現的價值要高級得多;不熟悉的技術是這些價值的來源之一:生動的可識別性的、魔術般的與令人同情的價值。在列賓的畫中,農民認識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就是他在畫外認識和觀察事物的方法——藝術與生活之間沒有間斷,不需要接受一種規範,而只想聖像表現了耶穌,因為它想要表現耶穌,儘管它並不使我想到它很像某一個人。列賓能非常逼真地作畫,人物身份是直接地自我證實,無需在觀眾那兒作任何努力——那即是魔術般的。農民也對他的畫中發現的自我證實的含義感到愉快,「它講了一個故事」。畢加索與聖像畫的比較是這樣嚴肅和無趣。更有甚者,列賓美化了現實,使現實戲劇化:日落、爆炸的炮彈、奔跑和摔倒的人。不再有任何畢加索和聖像畫的問題,農民所需要的只能是列賓。然而,對列賓來說,幸運的是農民免受美國資本主義產品之害,因為他沒有機會接著看諾曼?羅克威爾的一幅《星期六晚郵報》的封面畫。
可以認為,有教養的觀眾最終從畢加索那兒得到了農民從列賓那兒得到的同樣價值。因為後者在列賓那兒所喜歡的東西也是某種方式的藝術,無論在多麼低的水平上,都是本能促使他和有教養的觀眾一樣去看畫。但是有教養的觀眾從畢加索那兒得到的最終價值是在一個次等的程度上得到的,是作為對造型價值留下的直接印象產生反應的結果。然後才有可識別的、奇蹟般的和令人同情的感受加入。它們不是直接或表面地出現在畢加索的畫中,而必須通過觀眾豐富的感覺對造型質量做出充分的反應來投入其中。它們屬於「反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列賓那兒,「反映」的效果已經被包括在繪畫中,是為觀眾無反映的愉快所預備好的。【4】在畢加索所畫的原因之處,成為列賓所畫的結果。列賓為觀眾預先消化的藝術節省了他們的精力,為他們提供一條通向審美愉快的捷徑,而繞過了真正藝術所必須面對的困難。列賓,或庸俗藝術,是虛假的藝術。同樣的觀點也適合於庸俗文學。它以比嚴肅的虛構所希望的更直接得多的方式為感覺遲鈍提供代理人的經驗。埃迪?格斯特和《印度情歌》比艾略特和莎士比亞更有詩意。
如果前衛藝術是模仿藝術自身的過程,那麼我們現在看到庸俗文化是模仿它的效果。
當藝術所模仿的現實不再粗略地符合一般人所能識別的現實時,藝術就成了陽春白雪。這是陳詞濫調。儘管那樣,一般人所能感到的憤怒被他在這種藝術的保護人面前所產生的敬畏所平息了。只有當他對他們所支配的社會秩序表示不滿的時候,他才開始批判他們的文化。
格林伯格《前衛藝術與庸俗文化》
1.看不懂的藝術品佔世界藝術品的大多數,其中包括史前藝術,圖騰藝術,宗教藝術,祭祀藝術等很多邊緣化的,脫離時代背景的藝術形式,還有臭名遠昭的現代藝術----即什麼脫光了站大街上啊,紙板上畫幾個圈賣幾億這種。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藝術訓練,僅憑本能興趣驅使,那看得懂也只有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這區區幾百年。但這樣的藝術觀很狹隘,阻止參與者享受更多元的藝術快感。
2.藝術品的價值並不以看得懂為首要目標,就好像美女肖像畫你並不能說為什麼覺得美一樣,這是一種感覺,同樣藝術是感受的產物。有一部分古典寫實繪畫是以替代照相機的功能存在,比如埃及的壁畫雕刻,XX戰記,宮廷君主肖像等主要記錄史詩這樣,這對於沒有美術基礎的人來說就是看得懂的存在,但是藝術的功能遠不止如此,不能因為自己不懂就感到恐懼,進而否定這種東西的存在。
3.藝術,尤其製作藝術品的人,比如畫家,本質還是一門技術,很多畫家畫畫的時候想的都是非常直接的技術表達,而藝術領域和大眾之間,還有一個中間行業,叫藝術評論和推廣機構,這些人會賣弄很多玄學的概念,以達到藝術品增值的目的,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藝術品並不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並不是必須的,所以要虛高,包裝才有市場,並且這個市場並不一定都是面向大眾的,很多時候都是資本遊戲。
4.正因為藝術首先是門專業技術學科,發展了幾千年,所以沒有經過訓練,看不懂很正常,我是這個專業的投入了多年訓練,依然覺得只知道皮毛,憑什麼毫無接觸的人一定要看得懂呢?人要坦誠的接受自己的無知。
就好比我是畫畫的,修電錶我就不會,而我並不會說---你會修電錶有什麼了不起。而在藝術領域,很多觀眾的確就是抱著:我看不懂,所以我不看,不聽你們吹牛逼,你們都想忽悠朕,我就喜歡我看得懂的東西-----這種思維,很大原因,一個是上述的中間傳播機構有很多人攪亂了市場,其次也是因為抱著這種想法的人本身有問題,帶有強烈的反智和自卑情節。
還有一個很多人的錯誤概念,把藝術品等同於藝術商品服務,比如把博物館的文物展覽當電影消遣的心態看,很多藝術品並不是為了取悅一般觀眾的存在。它有獨立的功能性,時代性。大眾欣賞的藝術是近代百來年人權平等的一種概念。而在很長的歷史長河裡,藝術品都是上層建築,也就是老百姓壓根接觸不了的東西,所以看不懂依舊正常。
如果說古代是因為信息傳播,階級等原因造成了觀眾缺乏基礎,導致對高雅藝術有抵觸,那今天資源如此豐富,還抱著:我看不懂所以就是有詐的思維,只能說大部分都是自身修養問題了。
歸根結底,藝術是一門專業,有欣賞門檻,請報以足夠的尊重,如果有興趣,談論和欣賞藝術之前,最好做做功課,不然就真的是對牛彈琴,浪費人生了。萬一專業領域的人稍微姿態高一點,就容易造成心理創傷,這真的是自找沒趣的節奏。
說得好像你們都能看懂主板似的。
PS:我看不懂主板,我也看不懂藝術,但我知道是我水平不夠,還需要學習,為什麼你們要認為是別人故弄玄虛呢?看不懂藝術沒關係,看看它能不能賣錢不就知道了。
皇帝的新衣確實是藝術的一種。引導眾人欣賞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非常有趣味。
為什麼皇帝的新衣可笑?是因為它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皇帝以自己的權威強迫所有人去接受騙子的藝術。皇帝的新衣諷刺的不是藝術的多樣解讀,而是政治的骯髒,當權者以藝術(或者道德/智慧)的名義去脅迫群眾,實現政治。
而正常的藝術,應該是人們自由選擇是否參與,自行評判樂趣。當然,參與藝術比較深的人,在圈內的影響力也比較大,也許會形成價值體系。但他們無法對圈外人形成政治上、人格上的脅迫。
如果皇帝不是皇帝,而只是一個普通表演藝術家,比如羅永浩吧,穿著隱形衣服在街上走,大家看不看、說什麼他也管不著;大家就不會感到悲傷和憤怒的那種好笑,只是覺得有趣的那種好笑。。。覺得沒趣的人也沒失去什麼,嗤的一聲就走開了。藝術就該是這樣子。
藝術是為了展示思想之美。
寫實只是激發這種思想美感的途徑之一。
現代藝術正是探索人類思想的可能性。
明白以上幾句話,你就知道皇帝的新衣其實也是藝術的一種。
可笑嗎?可笑。藝術嗎?藝術。一體兩面。我個人現在對現代藝術家特別寬容,還特別愛找樂,看見一個傻逼都能樂半天。
對於評論里一邊倒的回答,多數應該是藝術參與者吧。我想你們應該還夠不上「藝術家」這個名號。
事實上,現代藝術在顛覆窠臼,開闢一條新路的同時,也埋下了不少隱患,或者說直接點,也開闢了很多條邪路。
中國在現代藝術方面落後於西方,步子邁得小的好處是,我們還沒走到懸崖邊,就已經聽到有人墜崖的消息了。
是的,西方有很多藝術家,評論家,已經慢慢發現純粹追求表達的現代藝術似乎找不到方向了。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放棄了寫實的傳統,這真的會很糟糕。
從事藝術的人往往決定不了藝術的走向,他們中的很多人撐死了就是個盲從而已。所以我還是希望藝術家們面對局外人的不斷質疑,也應該有停下來,對自己批判性思考的勇氣。
最後,反轉一下,現代藝術確實不是無根之水,還是有很多理論和實踐淵源的。但是我想,藝術界重新定義了藝術和美等等概念,未必能改變大眾的觀念。而且這種改變也很難說就一定是正確和必要的。只是藝術史中的一個段落罷了。
如果真有一個人創作了一件所有人都看不懂聽不懂的「藝術品」,那他絕對是造物主存在般的天才。可惜這種人這種「藝術品」可以肯定的說是絕對沒有的。人不可能憑空想像一種全新的生物,他的想像他的創造都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找到樣本,所以事實上並不存在看不懂聽不懂這一說法。
就拿20世紀的無調性音樂來說,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那基本上得到的評價都是刺耳,難聽,不懂,這種音樂還能叫做音樂嗎之類。但稍稍了解下就會發現,整部音樂史就是一個不斷解放不和諧音程與和弦的過程,從調性音樂發展到無調性音樂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勛伯格沒有創建12音序列的理論,也會有另外一個人去創建。當音樂家準備動筆寫一部作品時,在舊的體系里已無多少可繼續深挖的東西,他發現自己要寫的東西前人都以類似的方式寫過了,那這時他用全新的素材去創作就是極其自然的選擇了。而對於這種新鮮的東西,當然是很難理解的,你想要去弄懂它,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那些已寫過的東西。
一個真正理解了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瓦格納德彪西等人創作手法的人,你說他全然不懂勛伯格梅西安布列茲等人的音樂,那絕無可能,即使他還是可以出於生理厭惡告訴你那真的太難聽了。
這就是很多人所謂的門檻,要讀懂聽懂一件藝術品是不可能脫離傳統的,飯要一口口地吃,遊戲要一關關地打,你要寫一首無調式音樂,首先要學的還是最基本的三和弦那一套,這樣你才能理解這一部分在寫作時為什麼是必須避免的,因為它太和諧了。只不過對於20世紀以來的藝術而言,傳統顯得更為重要罷了,可惜對於很多外行人來說,並不願意付出那麼大的艱辛去專研。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很多對於我們大眾而言難懂的東西,在內行人看來那可是條理清晰脈絡分明有根有據的,欺世盜名者想憑一點小聰明含混過去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自然也不存在「皇帝的新裝」這一說法了。
當然,附庸風雅者和投機主義者在任何時代都絕非少數,只不過藝術的進程不由他們推進而已。
「當代藝術他們中的很多人撐死了就是個盲從而已。所以我還是希望藝術家們面對局外人的不斷質疑,也應該有停下來,對自己批判性思考的勇氣」,贊同!!現代藝術已經走向邪路了,越來越丑,越來越噁心荒唐。現代術家跟成功學講師是同行,都靠嘴坑蒙拐騙吃飯。
題主在逼乎上問這個問題不是找嘲諷么。逼乎是什麼地方,裝逼啊。會有人欣賞不了?那些藝術家就是拿泡 屎放在藝術展上,在吹吹逼,他們照樣「欣賞」。→_→
明知道自己看不懂卻說好的屬於附庸風雅,說不好的屬於裝逼。
沒事,那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數學難題也不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能夠了解清楚的。即使你對數學有點自信。
有些藝術就像一些數學難題,你要不慢慢研究慢慢解題,要不就不要看。就不要說那題目沒意思。
小時候問過老師看得懂畢加索的畫嗎,他說牛逼,所以我就對看不懂的東西畢恭畢敬了。
我覺得牛逼的人都覺得牛逼的東西,只能是我水平不夠了。藝術是門沒準兒的科學,但不意味著它不是科學。
看不懂的「藝術品」,如果「藝術品」的前提是成立的,那麼我不認為所有人都有評價該作品的能力。
很簡單,你可以表達喜愛或厭惡,但不應該否認其價值。因為這事兒你說了不算。
突然想到勛伯格說過,服務於所有人的不是藝術。至少現當代藝術大部分確實如此:如果脫離了藝術家創作的語境,那麼大抵上信息的流通確實是存在困難的。Marina:「皇帝的新衣就皇帝的新衣吧,總比邪教的陰謀好,怕了你們知乎兒了。」
不否認有誤讀作者想法的情況(也可以說是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
但是以個人經歷來說,當我站在好的畫作面前,確實感受到「**!真厲害啊!」,即使我無法表達出我感受到了啥……
當我站在不怎麼樣(姑且我認為)的畫作面前,感受就是「這什麼鬼,爛」。
以及和媒介也有關係,同樣一副作品,圖書上、電子圖像見過無數次,第一次見到真品才真正感受到她為什麼經典。看完展子後再看圖片又感受不到了……很多時候看到好的展子會意猶未盡就是這樣。
當然還和個人興趣、藝術修養有關。同一個班的,有些同學對本次展覽不感興趣也許很快就看完了,喜歡的可以看一整天,可以再來第二次第三次。
看的東西多了,藝術修養自然上去了。很重要的是欣賞的時候多少聽聽講解,和老師逛展就會學到超多、看得更多。
還和個人閱歷有關。
不過說回來很多藝術作品,尤其是當代藝術,更多的是作者對自我的表達,確實很難懂(對我來說)。
so,藝術的門檻還是挺高的。
既然你都不認為藝術是知識,那還有什麼好說。
比如現代樂,我們音樂學院也沒有幾個人真心喜歡的,也根本聽不懂。但是我們沒人會說現代樂什麼鬼,故弄玄虛糊弄人。因為,玩現代樂的那些人,你所知道的那點東西人家早就玩透了。
鑒賞任何人造物都是有門檻的。
是的,任何。
(當然也可以把鑒賞換成判斷、評判等其他評價性的詞)
只不過有的人造物的鑒賞門檻低,比如你很容易可以判斷一個16開筆記本做工如何。
但很多人造物的鑒賞門檻非常高。
比如土星五號和長征五號。
你當然可以發出「卧槽真牛逼」的感嘆,但你並不知道它為什麼牛逼。
藝術品也是如此。
大多數人對單獨一門藝術的理解完全支撐不起他對藝術產物的判斷。
舉個例子來說,蒙德里安的格子畫大多數人都是無法欣賞的。但他真的只是隨便畫了幾個方格子嗎?
當然不是。
如果你對蒙德里安的藝術創作生涯有些了解的話,你就會知道這種藝術風格是他在一生的創作中逐漸探索,緩慢形成的。當然,如果你對他的畫作有更深的了解,就會知道一些這種風格之所以受到高度評價的原因。
追根究底來說,很多抽象的藝術作品的受眾並不是普通人,而是藝術家,但其中包含的藝術理論、技術、靈感,以及對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和對藝術本身的探索,最終很可能反應在受眾是普通人的商品當中。
這些商品的鑒賞門檻會比原藝術品低幾個數量級。
承認自己對藝術一竅不通並沒有什麼丟臉的,不懂裝懂地對藝術品指手畫腳才會貽笑大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評價一塊電路板需要相應的物理知識,卻不肯承認判斷一幅畫需要繪畫基礎。
奇哉怪也。推薦閱讀:
※特想知道這副畫是誰的?
※如何欣賞畫家約瑟夫.馬洛德.透納的《夜晚的星星》和《一匹蒼白馬上的死神》這兩幅畫呢?
※求各位懂畫的大神看看這副畫值多少錢?
※請問這幅壁畫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