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主要講的唐僧成佛,還是孫悟空成佛?


薤妖。
有明確的答案:孫悟空成佛。確切的說,應該是美猴王成佛。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猴子的經歷線是非常完整的。一隻石猴,天資聰穎,再無其他。真正的「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這一點上,身為如來二弟子(鎮元語)的唐僧是比不了的。菩提祖師再厲害,也沒在人脈面子上給猴子帶來什麼便利。
《西遊記》最繞不開的一句就在開篇處: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看到 @張思健 的答案中也提到了這一點,非常感動——不知有多少人得魚忘筌,把這句丟了。我在寫《略話》的一年裡不知多少次提到這句,可惜的是,如今張嘴閉嘴《西遊記》的人,似乎很少有真正讀了這句的。但凡讀懂這句,就不會覺得電視劇拍得好。
什麼是造化會元功?天地造化,經歷會元,所成之功。所指人類社會。電視劇拍不出這個,我就可以說它拍得爛。
《西遊釋厄傳》一本書,講的就是人類社會。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講一個自然個體從天真爛漫逐漸變成標準社會人的過程來反映社會。
為什麼說是美猴王成佛?美猴王成佛的故事,起點自猴子一無所知地在水簾洞自在生活;孫悟空成佛,則把起始點拉到了靈台方寸山。顯然是前者更準確,因為強調了自然個體加入社會的重要性——較之於整個社會,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外面的世界」總有讓你神往的東西。
整本書先將了猴子的個人歷史(截止到第七回),然後鋪墊了佛教擴張的歷史進程(截止到心猿歸正一回),然後猴子個人的線和佛教擴張的線交錯來寫。既寫了局部(大局之中的個體),也寫了整體(棋子所在的棋盤)。
網上曾有陰謀論說六耳獼猴事件中被打死的是孫悟空本人,證據之一是事件之後猴子的性格不同於以前了。事實上,猴子的處事方式、態度一直是動態的。就如同大學生畢業後在單位呆一年,可能世界觀就有所不同,何況猴子在佛派擴張計劃的漩渦中心呢?遇到的事多,發生改變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應該的。
換言之,只有改變之後的孫悟空才能成佛。這是天經地義的。每一個人坐到了不起的位置上,都是有所改變的。一言不合就鬧龍宮鬧地府的猴子能成佛?瞎掰。
所以說,猴子成佛,是喜劇。而且猴子本來也想長生不老,且看原文:

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猴王道:「此三者居於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第一回)

猴子自己是想成佛的,只是為了長生不老。就像我以前也想當作家來著,工作輕鬆(我當時以為輕鬆)還能出名還有錢。
至於到底是不是跟想的一樣,不一定。得償所願了,終歸是好事。
猴子成佛,是喜劇,還是悲劇?
用天真爛漫,換來了高官厚祿長生不老,很如猴子的意。
但不自由了,看客們扼腕嘆息了。
為什麼?因為看客沒把長生不老當回事,倒是把逍遙自在看得很重。這和猴子的價值觀剛好相反。
所以猴子得償所願很高興,在看官們看來反而是悲劇。這是價值觀差異作祟。
所以,評價這是喜劇還是悲劇,要規定一個「標準世界觀」,規定是長生不老高官厚祿比較貴重,還是逍遙自在比較貴重。這麼才能去算這個交易是賺了還是賠了。
關於這個問題最大的悲劇其實是:無數在嘴上渴望逍遙自在的人,在真正選擇的時候,卻欺騙了自己的真心,選擇了向社會妥協。


謝邀,貼個類似回答:
孫悟空成佛,是喜劇還是悲劇? - 張思健的回答


取經是線索,反映出的黑暗的社會才是他主要講的內容。


把成佛換成消滅自己才是真的
看過原著的不難發現,其實成佛就是逐漸消滅自己人性、人味的過程,生產一幫只會頌唱的機器人


推薦閱讀:

女朋友信佛怎麼辦?
佛家說不可殺生,所以不吃肉,為什麼不包括同樣為生命體的植物?

TAG:西遊記書籍 | 孫悟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