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一段對某藝術品的匿名批評是否來自於「不懂藝術」或者「沒有品位」的人?


「這有什麼好的?我一天能畫一百幅。」
「這有什麼好的?就是給有錢人裝逼/洗黑錢用的。」
「這有什麼好的?聽上去像貓在鋼琴上踩出來的。」
「某某的音樂聽起來是理性和邏輯的完美體現。」
「藝術不就是給人欣賞和享受的么?觀眾都不覺得美,所以不好。」
「杜尚的《泉》有什麼好的?還沒我奶奶家的馬桶精美。」
「審美就是判斷美醜。」
「符合大眾的審美的藝術作品才是好作品。」
「藝術家的創作應該/不應該受道德的約束。」
「這畫得又不像!」
「你作為一個學院派作曲家,怎麼連條好聽的旋律都寫不出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最好的。」
「你首先是個X國人,其次才是藝術家。表達XX題材是你的責任。」
「好的藝術家一定是德藝雙馨的。」
「藝術提升美德。」
「我一直認為科學和藝術是理性和感性的分界。」
「藝術創作靠靈感。」
「我很擔心自己作為一個學理科的人接觸藝術會對自己的邏輯思維有害。」

——知乎藝術相關話題言論選登


不判斷。像看ねこあつめ裡的貓一樣看藝術就可以惹。


「毀譽參半是一種很高的評價。」


作為外行就說一點:,題主所謂的「不懂藝術」或者「沒有品位」的人,都是僅就藝術的結果而立論的人。原因很簡單:所有藝術,只要是人為的,就是行為藝術。藝術的重點在於過程,而其結果僅僅是作為一個可保留的過程的終點而為我等所感知的。

舉個栗子,真正的作為藝術品的馬蒂斯的拼貼,其本質涵蓋了一切歷史之於馬蒂斯的影響,之前馬蒂斯學院派的思維,當下馬蒂斯混沌的大腦活動,以及之後馬蒂斯的無法抑制的腦洞。我們很希望能把他老人家擺在美術館裡,一遍又一遍的給我們重演這個從幼童時期亂塗亂抹到老年時期拿起剪刀(或者拐杖,用來指揮別人)的過程,因為這才是作品的本質,一個掙扎著自省的新藝術形式產生的過程。但是由於他老人家不是奴隸(或者說只是藝術的奴隸),所以我們只能擺一牆的」像小學生手工作業般」的碎紙讓你來領略這個過程。雖然這個三維的殘骸已經用一種最大的努力保存了他老人家對於色彩結構元素的認識過程(當下的理解),但如果你只把眼光放在三維的殘骸上,或者更過分地,把浮躁的眼光放在三維的殘骸上,那麼你就只能得出「這是荒謬的」的結論。

這一認識同樣適用於音樂(音樂的行為藝術性更明顯,因為每一個作品都要經歷兩次創造過程,這兩個過程各自的掙扎與過去和這兩個過程之間的和諧與衝突構成了音樂的絕妙)以及雕塑。藝術和科學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於藝術追求的是過程的獨一無二(這就是為什麼工藝畫師畫出來的拾穗不可能有米勒作品的藝術價值,但其審美價值卻是一致的),而科學追求的是可重複的過程(除了一些近乎玄學的實驗)。


首先你得懂,不懂判斷不了


怎樣判斷一段對某藝術品的匿名批評是否來自於「不懂藝術」或者「沒有品位」的人?

我猜想,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是?
1.匿名批評卸掉了批評者本身的光環和稱謂,這種批評是否還生效?
2.「不懂藝術」和「沒有品位」的人是否有資格批評藝術品?
3.如果不懂藝術沒有品位的人隨意批評了藝術品怎麼辦?

首先,我先來說第一個邏輯猜想。對於匿名批評,2013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界最火的是「一杯生普洱」事件。「一杯生普洱」以匿名方式在豆瓣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三十個美術人的微博(歡迎對號入座)」文章,用每句話不超過100字的點評,總結了30個藝術圈名人的微博風格。

容我引用

張曉剛
前一段身體不好的時候,每天發起床的窗戶和稀飯,現在就是那個晨練團。最近曉剛是教主,連在川美作過的椅子都被教友拿出來秀了(晨練就是個邪教組織,比得是誰點微博快)
劉野
每天發舊作,每個評論內容都是晚晚。(我說你們什麼好呢?)
王小箭
每天喝多以後,跟一些不認識的五毛吵來吵去。(那些人跟你一樣可憐,罵娘而已,有什麼意思嘛)
顧振清
每天發名人合影,然後加上自己的行程。(你乾脆去當火車時刻表算了。)
曹斐
兒子,女兒,見名藝術家,見名策劃人。(表面豐富多彩,其實就是絕望的主婦)
皮力
總是拽英文,總是拼錯。偶爾秀飛機場,秀讀書。(這種外語,也只能在前殖民地混混,絕對是天天假裝高富帥,時時假裝在國外)
余德耀
每天不同的見各種「者名」藝術家。(發完之後,德基金會的全體女員工們30秒內一通轉發)

一時間中國(現當代)藝術圈輿論喧嘩,上榜者也紛紛轉發,或自嘲,基本都以寬容幽默的方式來響應,也有被批評者,例如吳鴻,抗議稱:

如果你調侃我本人沒有學術,網站做得很爛,我都可以一笑而過……你現在是用別人的痛苦來作為笑料,於你而言雖然是你一貫的秉性,而我註定不會放過你!

針對藝術家們本人的批評,在戳中要點的前提下,大部分藝術家都是一笑而過甚至自嘲的,可見匿名與否,以及匿名者的批評是否生效關鍵還是在批評內容本身,並非是頭銜和光環。另,藝術品的展示與公開,即表示,藝術品已不完全屬於藝術家,更體現的是一種藝術與大眾的交流媒介作用,自己本身且不怕批評,更何懼主動呈於公眾面前的藝術品被批評?所以匿名非匿名不是重點。

第二點邏輯猜想,不懂藝術和沒有品位的人是否有資格批評藝術?
請見我的回答:
可以不懂藝術嗎? - 建國後成精的回答
另外,我認為,面對大眾對某件藝術品的質疑甚至反駁的時候才是最好的傳播藝術的機會。吸睛和富有爭議帶來的才是關注度。如果有人秉持,藝術家得要單純做藝術,不需要關注這種論點,歡迎來辯。

第三點邏輯猜想,
我個人認為,放輕鬆,他/她非要那麼想,就讓這麼想唄。
你要是覺得,不行,我得教育他,那你就教育唄。
畢竟大家都很忙的,畢竟也有人嘴閑著。


歪個樓,總能在各種國產漫畫評論區看到這樣的言論:「畫得跟日本漫畫似的,沒有中國特色,差評。」
看到這樣的我一般直接拉黑。


謝邀。「不懂藝術」和「沒有品味」這種東西很難定義啊,我不能說一個業餘愛好者他是「不懂藝術」,但是我又不能說他「懂藝術」。很多人拿了個藝術史文憑也不敢說自己「有品味」,所以這種東西還是看言論裡面的理性思考和邏輯合理程度吧。

更何況,讓我來告訴你們,知乎藝術史長期活躍的賬號裡面,專欄有乾貨的不超過兩隻手(意思就是其他專欄基本都是n手信息販賣),藝術史理論有紮實基礎不超過二十個。你們還不是每天點贊點的很開心?

所以嘛,看過了覺得學到新知識了就好,更何況邏輯101告訴我們觀點和闡述者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闡述者不懂藝術沒有品位並不影響他觀點的正確性。

以上。


「尼瑪詩歌原來就是回車分行呀,我一天能寫一百首。我也是詩人了。」
說這話的人,從來沒有認真一天敲過100個回車鍵。最終也沒有成為詩人。
就像你曾經覺得饒舌不是音樂、不屬於藝術範疇一樣。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網易評論員在知乎不在少數。

在中國,審美的最大問題不是業餘對專業的嘲笑,而是門外漢對專業的嘲笑。這是素養的問題,也是民族性的問題。

當然,我們既然走到了今天,走到這裡,我們就不能取消別人嘲笑我們的權利。就像別人不能取消我們歧視他們一樣。

真正的平等就是允許互相嘲笑和歧視。難道不是嗎!;)


如果是「匿名」批評,是不是「不懂藝術」不好說,但「沒有品味」是一定的。
批評就應該實名。這跟比武不用暗器的道理是一樣的。


評論一件事物的前提是你得了解這個事物,如果你都不了解這個事物就妄下斷言,那是沒腦子的體現。


真的只能笑而不語。


不理解
不批判
我的態度
偶爾朋友間開開玩笑還是可以的啦


你我


都看出他不懂了在胡扯 為什麼還要為難他詬病他。難道你釣到一條好魚旁邊一個小朋友說那個叔叔真白痴釣了半天就釣了這麼小隻還過去打他一頓?
表達對事物的認識與崇敬,與否定無知者的可憐之處無關。

之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關於批評者懂與不懂很難界定,這不是二元論,懂和不懂是一個平滑的區間像一條光譜你能指著中間一段說他偏藍或偏紅么?顯然是不行的。

再回到我說的,那些從態度上就能看出水平的,不予理會是對藝術的一種尊重。


小的時候看到畢加索的畫就問老師
「老師,這幅畫為什麼這麼有名,為什麼這麼美?」
「這是藝術,具有內在的美,美妙的形式,超現實的美。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然後,我就慢慢的長大了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就漸漸的明白了
我明白的不是什麼美妙的形式,不是什麼超現實的美
我明白的是如果我說這不是美
就會被我的女神嫌棄的。。。。。
但是我心中還是不懂他們為什麼是美的
正如我不認為《我的滑板鞋》是一首歌一樣


在我一直迷茫中
我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美學
它讓我知道了什麼是美
讓我在否認那些藝術品不是美的時候有了自己的理論支持
讓我在對待藝術的時候有了一個分辨的界限
美學分類太多
我只是想找一個理論支撐而已

我對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來源僅限於:審美的歷程 - 清華大學


如果比較想看直接sibi內容的話直接看資本主義社會美的形態的形成、發展...的第五章和第六章。。。。。。

可恥的匿了


在音樂方面
先問他龔琳娜好不好
傳說鄧麗君當過間諜的,她的藝術價值高不高
王菲離婚兩次所以她的歌好不好聽
花粥的live你去不去看
…………………
——————————————————
更新一下
窩覺得喜歡垃圾的就是審美低下(花粥)
因為聽不懂某首歌,就評價某首歌是「神曲」「毀三觀」的也是審美低下,還是那種「我low我自豪」的審美低下(龔琳娜)
因為王菲離婚兩次或者鄧麗君有間諜傳言這種跟當事人藝術水平沒有半點關係的事,就否認她們的藝術價值,則是根本就沒有認認真真進行審美的人

我審美也不高啦,不過選的這幾個人應該還算公允吧?
覺得選的人不好,可以自己隨便換。

(刪除了一個無故中槍的……)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畫的像才是好?
藝術的起源?
你認為藝術史論學習能帶給我們什麼?
藝術展覽的意義是什麼?

TAG:藝術 | 藝術品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