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厭世」,有了這種心理之後該怎麼調節?


當一個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經常感到空虛、無聊、絕望時,難免會產生厭世的情緒,極端時會選擇自殺。一個20來歲的青年人,因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而自殺。在自殺前,他進行了數年的深思熟慮,試圖通過思辨去論證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反覆思考的結果是生命沒有意義,最終他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有沒有意義」?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說,當一個人內在「有一個整合的自體,以及與整合的他人(內部客體)的聯繫,使得一個人不管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始終存在著的一種連續感。這種連續感使個體感受到歸屬於人類關係網的感覺,並確保體驗到生命的意義」(Otto·Kernberg)。所以,生命的意義來源於與他人的聯結感。當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強烈的創傷),「內化的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受到了威脅,使得自體產生了一種被內部客體拋棄的感覺,或者自體與客體均在喪失的感覺,那麼個體便會體驗到強烈的痛苦,其中,空虛感,無意義感,無聊,以及對孤獨的體驗與應對能力的消失,是主要的內容」。

簡單地說,當個體與他人存在著穩定的情感聯繫,那麼他會產生一種整體感、連續感、意義感;反之,當這種情感聯繫被中斷了,或受到威脅了,整體感、連續感消失了(自我認同的混亂),意義感受到了威脅(聯結感喪失),此時,個體會感受到強烈的痛苦,其中空虛(emptiness)是佔優勢的體驗。

前述那個青年,成長在一個不穩定的家庭里,父母因為經商經常早出晚歸,他被不同的保姆撫養。而且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離了婚,之後他寄住在不同的親戚家。我們可以發現,在成長過程中,他跟別人的情感聯結總是被打斷,因此他內在可能缺少穩定而持久的自體與客體的聯結。他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試圖通過理智化的思考去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是他在試圖與內部客體建立一種情感聯結,只可惜這種單方面的探索沒有成功。

空虛的感覺是非常痛苦的,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有些人會進行各種各樣的狂熱活動,瘋狂的社交活動,磕葯或酗酒,或者通過性、攻擊、食物和強迫性的活動來減緩內在的空虛體驗。有些人已經被這種空虛感所吞沒了,過上了一種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情感被抑制和模糊化了,現實感減弱了,整天無精打采地遊盪著。

在生活中,有四類人經常會有空虛的體驗。一種是精神病人格者,他們內在的自體與客體是碎裂的,因此他們無法與他人形成愛的、恨的、溫柔的、渴望的、哀傷的關係,無法體驗到這些情感。對於這些人來說,與他人形成情感聯繫是可怕的,以至於他們採取原始的防禦機制(分裂、解離)來讓關係斷裂,讓周圍人摸不著頭腦。與這些人工作時,治療師會感覺到自己在面對一個沒有生氣的、空洞的、非人的存在,無法體驗到正常交往時常有的情感聯結。

另一種是自戀型人格者,他們內在有整合的自體與客體,只是因為病理性的誇大自體需要,使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被暫時中斷了。這些人把愛投注於自身,而很少投注於他人,因此難以與他人形成情感聯結。他們只對於被人讚賞和崇拜感興趣,渴望不斷地誇大自己,並持續地貶低內在的或外在的客體。當他們得到這種誇大的滿足時,會產生暫短的意義感,但如果這些誇大滿足消失之後,便會被空虛和無聊所控制了。Otto·Kernberg描述這些人:「他們的世界像一座監獄,只有刺激、崇拜、以及征服、勝利和源源不斷的補給才能逃離這座監獄」。

第三種是邊緣人格者。這些人由於自我認同的混亂,也會經常體驗到空虛感,但沒有像前兩者那樣普遍。因為他們會通過在外部製造一些敵人並與之戰鬥,有效的防禦了內在的空虛感,而一旦敵人消失之後,也會頻繁受到空虛感的左右。

還有一種是抑鬱型人格或神經症性的抑鬱。他們的自我認同是持久且穩定的,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也是穩定的,他們不像精神病人格和自戀型人格,持久地被空虛感所左右,他們只是間斷地產生空虛感。當產生空虛感時,他們與別人(或內部客體)的聯結中斷了,會覺得別人是疏遠的、隔離的和無生命的,他們對自己的感覺也同樣如此。因此,對生命的意義感消失了,對未來的希望也消失了,他們覺得沒有什麼事值得追求,沒有人值得愛,也沒有人會愛他們。深入的探索會發現,這些人被一種無意識的內疚感所控制了,這種內疚感來源於他們苛刻的超我的責備(來源於指向了自身的憤怒)。在超我的打壓之下,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可愛的,因此他們只能孤獨地生活著,但在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與他人的聯結。

如何應對空虛感?從上述分析中我們會發現,關鍵是建立與他人的情感聯繫。從治療的角度來說,由於四種人格其空虛背後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以應採取不同的措施。對於精神病型人格和邊緣型人格來說,在移情關係下,通過治療師的參與其中,將病人內在的部分客體、部分自體慢慢地整合在一起(通過修通原始防禦的操作,通過對治療情景下空虛感與分裂感的忍受、覺察和解釋),並逐漸形成自體與客體的情感聯結。對於自戀型人格來說,當他們的原始自戀被充分的理解、回應,逐漸地減緩其能量,那麼被原始自戀所覆蓋的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與他人的情感聯結便能建立起來。對於抑鬱型人格或神經症性抑鬱,他們的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是穩定的,只是因為嚴厲超我的苛責而阻礙了這種聯結。因此,當超我變得柔和,自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平等之後,本身存在的自體與客體的聯結便能重新體驗到。

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個體需要他人,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始終是一個人需要考慮的問題。那個自殺的青年人面對空虛時只是局限於哲學的思考是不夠的,這可能是對於建立關係的逃避。如果他允許別人走進內心,重建對人的信任感,當情感聯結被建立起來之後,也許不致於走上絕路。當把關係建立過程中的阻礙充分的移除之後,人的天然的情感聯結就會浮現出來,也便能得到一段持久而穩定的關係。此時,整體感、連續感、意義感均被持久的體驗到,空虛感、無意義感、厭世的情緒自然不會再有。

參考文獻:Otto, Kernberg. Borderline Conditions and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Jason Aronson Inc. Publishers, 2000.


我認為,厭世的人只是活的太認真太認真。
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而厭世的人沒有活下去的理由,這個世界有太多超出他們理解的東西,他們理解不了這個世界,他們理解不了自己,他們想更好好的活但是總被生活照著腦袋來一棒。
於是,他們想著結束自己,想著結束對他們來說是折磨的生命。
這就是我曾經的心態。
真正厭世的人,其實很難拯救。
中島美嘉的歌唱的很好,曾經我也想死。
仆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まだあなたに出會ってなかったから
我曾想死是因為,還未和你相遇
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まれた 世界を少し好きになったよ
因為有這樣的你在世上,我稍稍喜歡這個世界

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きてる 世界に少し期待するよ
因為有這樣的你在世上,對這個世界我稍稍有了期待
給厭世的人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就是讓他們有了牽掛,有了牽掛,就不會再想死,即便他們依舊厭世


先分享一下這首歌最喜歡的一個現場
分享中島美嘉的單曲《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現場版) - 2015演唱會現場版》: http://music.163.com/song/34766208/?userid=101703406
附上歌詞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就因為看著海鷗在碼頭上悲鳴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隨波逐流浮沉的海鳥啊
也將我的過去啄食 展翅飛去吧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因為生日那天杏花綻放
在那篩落陽光的樹蔭下小睡
大概就會像未能轉生的蟲 就此適應於土裡長眠了吧
薄荷糖 漁港的燈塔 生鏽的拱橋 被丟棄的自行車
杵立在木造車站的暖爐前
心卻哪兒都不能就此啟程
今日和昨日相同
想要更好的明天 今天就須有所行動
我知道 我都知道 但是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因為心早就被掏空
心不能被填滿的哭泣著
因為我仍渴望著什麼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因為那鬆開的鞋帶
我無法好好將它繫緊
如同不懂得繫緊某人一般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因為少年凝視著我
跪著在床上謝罪吧
向過去的我說聲抱歉
電腦透出淡淡的光
樓上房間傳來的動靜
門口對講機的聲音
困在鳥籠中的少年搗住耳朵
與無形的敵人戰鬥著
他是三坪房間里的唐吉訶德
最後的結局 卻是抖醜陋不堪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因為有人說我是冷漠的人
想要被愛的哭泣著
是因為終於嘗到人間溫暖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你美麗的笑著
滿腦子想著自我了結
終究因為活著這事太過於刻骨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我還沒有遇見「你」
因為有像你一樣的人存在
我稍稍喜歡上這個世界了
因為有像你一樣的人存在
我開始稍稍期待著這個世界

下面是我的話了
我不會勸人 也不會寫些什麼引人深思的話 跑來回答這個問題也只是我同樣厭世
大部分的時候我也覺得人最無趣了 這不如意的我和這個糟糕的世界 社交累 又自卑
可我最近重新開始喜歡上一個人 恩 然後我願意為這份感情投入百分百的熱情 生活還是會無趣 可是好像這個世界開始變得有趣些了
本來有很多話要說可是一時間想不起來 先這樣吧
希望你能找到為之投入熱情的事情


感覺一切都沒意思。覺得工作沒意思,天天忙忙碌碌的就活了一輩子。覺得戀愛沒意思,不一定能找到喜歡的,每個人都有缺點又不一定能磨合的了,結婚後又各種家庭瑣事,婆媳關係,養孩子,忙來忙去有什麼好高興的。覺得聊天沒意思,你來我往,相互吐槽,還得情商高,不然還有麻煩。覺得吃東西沒意思,不就那樣嗎。覺得看東西沒意思,不就那回事嗎。覺得人生沒意思,不就幾十年嗎。
主要原因,受挫太多,心累。展望未來,機會太小,心累。反省自己,他喵的都夠累的了還反省自己,更累。算了吧,塵世如過眼雲煙,匆匆一生,一切都是空。
解決辦法:滾去搬磚,哎呦,幹了一天活去喝點小酒真快活!以前自己真是脆弱又矯情啊,從未覺得自己生活如此快樂!我喜歡電視!我喜歡薯片和可樂!再來個男朋友!!


-

厭世(Misanthropy)一種對人類本性仇恨、不信任或不屑的感情。抱持有這樣的看法或感覺的人被稱為厭世者。這個詞起源從希臘文μ?σο?(「仇恨」)與人類?νθρωπο?(「人」)。


在西方哲學中,不願與人來往也跟人類社會隔離有關。

引自wikipedia

-


- 未開化的生命本來是無意義的。

  • 生命的意義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自己去創造。
  • 在找尋到自己的生命目標之前,人生就是無意義的。
  • 人的成長飛躍,恰恰就在哀嘆生命空虛(所謂中二期)之後,找到探索自我價值的路徑(比如選擇進入某一行業)之時 。
  • 切忌英雄主義式的幻想。人生也有涯,如果想面面俱到,往往會產生無力感,之後放棄而再次墮入空虛。

- 叔本華說人總在未得的痛苦和得到的空虛之間搖擺。

  • 從個人經驗來看,唯一擺脫這種宿命的循環的方法,就是把小我投入到一個【大我】之中。
  • 比如旅行【自然】,比如科研【真理】,比如創作【藝術】,等等。
  • 所謂放下我執,進入心流(flow),都是此意。

藉機感謝 @俞林鑫的答案,總是給予啟發和思考。


這是病,得治!我認真的。


人的一切痛苦 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我覺得很對,也許它在科學上只稱得上原因的一種,但我覺得在我們中,它確實可以以偏概全。首先,厭世其實無疑是一種痛苦,導致自殺的厭世更是如此,它的表現是 沒有牽掛 對一切失去興趣和信心。

某一特殊時期朦朧派詩人興起 名作才人倍出 無奈的是 諸如海子 顧城 三毛這些作家都死於自殺 自殺的方式更不勝枚舉。提起為什麼他們會自殺 我們大多數時候會說 因為他們過得太脫凡 對自己 對社會 對世界都太敏感,但凡生於那個時代 甚至是今天的我們 也許都無法企及他們的先進。於是他們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他人和世界待他們如同怪獸。回到第一句話,其實他們就是對自己的憤怒,因為他們看到這一切我們看不見的,感覺到一切世人感覺不到的,思考著不被人接受的,卻無可奈何。他們憤怒自己並不能改變任何,憤怒自己不被理解還被當成怪物(其實我們說他們有心理疾病,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敏感和脫俗)。


仔細想 每一個厭世的人 無論境遇 最終而不是最根源的誘因就是對自己的憤怒。厭世 即厭惡世界 而自己是這世界上比較重要 佔比也較大的的一部分。籠統的概述「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對自己生命的憤怒啊。


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有段時間覺得自己任何行為不過是假象,死後屁都不剩。就像沙發上的屁股印,離開了什麼痕迹都不會留。就是那段時間,開始停止社交,停止幾乎一切活動。上完課回宿舍發獃,彷彿一切只是為了機械化的日程而做。

後來去看了醫生,吃了葯,重新開始各種活動,試著積極交友,然後我遇見了她。同意樓上一位答主所言:

其實愛情對於厭世作用蠻大,自己在乎的人一直開導和安慰自己會好很多。可惜沒有這樣的人,其實不怨誰。

竊喜自己很幸運。愛情給予厭世患者的可能就是一個陪伴的人,至於是一切回歸正軌(一定程度上)。重新社交,重新參加各種活動。覺得自己這輩子一定要和她一起過。
還蠻感謝厭世的,它在無數個晚上讓我涕淚橫流而又面如死灰,又在我絕望之時扔給我根繩索,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心中才有了求生的力量,才會把繩索握的格外的緊。

向死而生。大概就是這麼個心情。

最後引用一句不知道哪看見的話

其實你不喜歡我,我也不會死。但是如果你肯喜歡我,我一定會非常非常勇敢的活下去。


自從在韓國一個月的搬磚之後,整個人都好了。
現在都求著他們給我一份搬磚的工作。
不是玩笑,真事,一天RMB五百塊,還提供午餐。


一度陷入虛無主義,後被道家智慧所救,後得佛陀智慧搭救,總得自在。

我大學是學物理的,為了了解一下真理,後來發現物理後最後越空無。思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從愣嚴經開悟,智慧尚未完全開啟。


自己在世界上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又不肯努力或沒有條件無法努力,便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有意思有意義,就成了厭世。


我就是個有點厭世的孩子,說孩子好像有點裝嫩^ω^
有人覺得厭世不就是對自己的環境不滿意,換個環境就好了,以前我也是這麼覺得的。其實不然,我去哪都覺得沒意思,美景美食美男,我都有熱度,但持續不了三分鐘。以前我也是個吃貨,隨著越來越嚴重的胃病開始,我對美食都沒慾望了。。無論冷的熱的溫和的刺激的,總攝食量基本上就是小碗半碗,無論我有多想繼續吃,多一口就會吐掉全部。。
特別容易傷感,而且是沒有理由的。即使我的動態說說有多麼正能量,內心就是有很多自己也不明白的苦澀。對什麼都沒有太大興趣,可以很輕易的放棄想要的東西,會覺得無所謂。。
很感謝我的男朋友,面對這樣的我還一直愛著我,引導我積極向上。
真的很希望自己會慢慢變成一個熱愛生活的女生。
如果我孤獨終老了,那一定是我的錯,不是沒有人愛我。

厭世 抑鬱 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因為抑鬱,所以厭世。


對於虔誠的人來說,無論他是不是一個信徒,生活是一個難解題,這個問題與生俱來。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答案不只是在思想中,而是在整個生存中,在生活方式中。
對他而言,生活並不是某種「指定」的事情,需要比基於倫理規範上的吃、喝、尋求快樂、參與事件以外更多的意義。
他意識到他存在的深刻分裂困擾著他的生活……他在分裂感中遭受痛苦。
在人類有意識的思考以外,存在著另外一個領域,即他的感受。這種內在經驗幾乎不能用文字來表達,然而那些有這種經驗的人都明白,他們共同的東西比他們因思想觀念不同而產生的分歧的東西更多。

我覺得厭世的由來大約便是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吧,自己的感受、體會、追求,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共鳴。類似范仲淹說:「微斯人,吾誰與歸?」這種狀態,甚至會因為厭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美好而比他更消極絕望,所謂生無可戀。

如何調整。
我覺得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找到目標。
人生在世,是你的目標給你一個前進的方向,然後在途中去尋找意義。也就是說,意義這種東西與生活是相伴相隨的。有些人因為看不見前路而放棄,但只有上路了,才能知道原來是這個樣子。

太晚了,先睡。


厭世的人要麼是,活的太認真,不夠洒脫,要麼就是自虐,什麼事情不順心,就讓自己心傷,把自己幻想到一個很受讓的場景不可自拔


厭世是長久以來各種挫折、失敗、內心孤獨、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實現等等各種情緒造成。其實愛情對於厭世作用蠻大,自己在乎的人一直開導和安慰自己會好很多。可惜沒有這樣的人,其實不怨誰,也不鑽牛角尖,就是覺得生活沒有目標後一種很落寞糟糕的狀態,有時還會獨自哭。不想了解別人,不想被別人了解,參加聚會都覺得累,有時會獨自去看場電影,那兩個小時是忘記了現實中的諸多不快,或者叫份外賣在家吃,在外獨自吃飯實在感覺很可憐的樣子。宅在家看看書,會好一些,不然感覺生無可戀。有的人想找他聊幾句,但是不想主動聯繫,通常是等對方來聯繫。什麼時候要把自己弄得那麼冷和不在乎,其實很在乎,情願對方永遠不知道我真實的想法,才確保自己不受傷。


七情六慾無太多念想,人生在世不過夢一場,是真是虛,都己無所謂,喪失本真的愛。任何刺激都無法喚醒你內心對愛,對世界的幻想衝動。

嘗試著感受自然,選擇相信這個世界,安靜下來尋找內心窗口。


活著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悶得詛咒自己快點死掉。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人生無論去哪裡和誰在一起都是無可避免的痛苦。如果死神告訴我他明天就來了,我保證今天我一定睡得安然和踏實,因為我終於可以離開人世了。


你可以去記錄它,描述它,形容它,表達它,用任何方式


厭世說白了就是沒有盼頭,跟厭食差不多,如果身邊的菜都引不起胃口了,請找一種沒有體驗過的味道吧~世界這麼大,味道這麼繽紛。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老羅的便池也有色彩心理學?
女性化妝、打扮,是本能上為了掩蓋缺點、吸引關注、吸引異性,獲得交配嗎?
一个人的兴趣由什么决定?您的兴趣是怎么练成的?
內向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還珠格格》里,爾泰對賽婭公主是真愛嗎?

TAG: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