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喜歡上布魯克納的音樂?

本人聽古典音樂幾年了。喜歡馬勒、但布魯克納一直無從入手。試過布7、布4,聽不出什麼門道,難以產生共鳴。想請問各位是怎麼喜歡上布魯克納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入門有什麼推薦順序沒有?


我有點歪,是聽切利的布八入門的。幸好沒有陷得太深導致其他版本聽不下去,不過這麼久了十來個版本聽下來,依然最喜歡切利版,其次是朱利尼和卡拉揚。

我覺得最適合入門的還是布七呀,尤其是第二樂章,那種恢宏悲壯的情感算是他的作品裡比較接地氣的了,代入進去了很容易就喜歡上了(如果你吃他這一套的話)。這個樂章的旋律也是最豐富通俗的之一,不像他的其他交響曲那樣那麼依賴於整體結構。推薦約胡姆的晚年Altus版和卡拉揚1989版,晚年的大師們演繹這麼一個輓歌般的樂章總是特別到位。


把布魯克納和馬勒扯在一起是一種常見的誤區,這兩人雖然是師生關係,但實際上他們的音樂並不是一個路數的。馬勒豐富的旋律、色彩性配器、流行音樂影響這些奠定他的風格同時也讓他很容易討人喜歡的元素在布魯克納的音樂中不存在。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題主應該是問交響曲吧)從根本上說是對貝多芬交響曲,特別是貝九的重寫,其中有一些舒伯特、瓦格納式的效果,還有比較多的宗教元素,但是貝九的那一套還是最主要的,也就是從黑暗到光明、從混沌到凈化、sublime, monumental, transfiguration, 等等這一套非常意識形態化的東西,如果你對這些東西不是很買賬,那就不太可能喜歡上布魯克納了。

還有布魯克納的音樂很吃結構,但是他的結構又比較鬆散重複,不像貝多芬、勃拉姆斯的那麼緊湊、容易把握。再加上表面效果(非貶義詞!)他也不怎麼注重,所以如果不能把握結構的話,要聽進去他的音樂也不會太容易。

布4入門不錯。布4其實是有明確標題內容的,只是作者自己沒有公開。

布5也不錯,風格更典型,音樂語言又不像後三首那麼複雜。

但話說回來布魯克納也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作曲家,聽不進去就算了,不是一定要聽的。


說句題外話,不管是馬勒還是布魯克納都不是初次接觸就能讓人喜歡上的音樂:馬勒嘈雜又不著調,布魯克納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1)我是聽完貝多芬,勃拉姆斯後轉向布魯克納的,剛開始也不得要領,過了一兩年才漸漸聽進去,然後不可自拔地沉迷其中。又過了幾年開始接觸馬勒,也聽不進去,後來慢慢的也接受並且喜歡上了。所以,對於這二位的音樂,接受並且喜歡大概也需要一個過程,放鬆心態,不必急於求成,現在聽不進去就放一放,過兩天再拿出來聽。

(2)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契機。我自己的體驗是:聽一首音樂是在等待一個時刻——某段旋律恰好契合當時當地的心理狀態,感覺突然被戳中了,那種感覺是經久難忘的,然後一扇大門就向你敞開。

(3)有機會去聽聽現場,比聽唱片效果好。布魯克納的音樂有很多細節和效果只有在現場才能感受得到——摧枯拉朽,山呼海嘯,悲泗淋漓,深美閎約,寬廣厚密,沉鬱頓挫,如泣如訴,裊裊餘音,一浪高過一浪的海潮,漫無邊際的悲壯,不妨去親身體驗一下這種巨大的情感張力(當代布魯克納的指揮大師首推布隆斯泰德(Blomstedt),他的布魯克納現場不要錯過)。

(4)找到合適的版本有助於入門。20世紀末期有兩位布魯克納的指揮大師切利比達克(Celibidache)和旺德(Gunter Wand),這兩位大師在晚年都留下了很多巔峰之作(比如旺德和BPO的RCA系列,切利和MPO的EMI系列),如果不能接受切利的「慢」可以從旺德開始,回過頭來再去體驗切利的清澈透明的音色吧。

(5)布魯克納一共寫了十首交響曲(算上第0號),如果從第一開始聽多半聽不下去(就像《紅樓夢》從第一回開始讀也讀不下去)。布魯克納是柔版大師,不妨從柔版開始接觸,首推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的柔版(聽切利的)。

(6)我們聽馬勒,聽布魯克納,不是我們在馴服這些音樂讓它們變得入耳,而是我們透過這些音樂在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探索心理的盲區,調整自己的姿態去適應這些音樂。馬勒因為色彩豐富而嘈雜,布魯克納因為深厚綿密而沒完沒了,如果能接受他們,說明我們又多了一個欣賞的維度。

最後,古典音樂處處是坑,才爬出來一個,又掉進另一個。

關於布魯克納的版本,推薦這個豆列:

神? 末日? 布魯克納?


我最早聽切利的版本,很慢。不過我想推薦的是另一個人的版本,這個人叫Oswald Kabasta,是一名20世紀上半葉的德奧指揮。之所以在後世沒什麼名聲,是因為他是一個堅定的納粹主義者(似乎在軍隊有任職),所以二戰失敗他也追隨他的信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無視這個指揮的政治背景,他指揮得不僅僅布魯克納,指揮的其他德奧的東西都非常好。所以推薦他的原因,是因為布魯克納本身的水平還是夠不上最頂級的作曲家(本樓居然還看到有人說他是「重寫」貝多芬,除了同屬德奧的歌唱性沒聽出還有什麼共同點),但是這位指揮指的布交卻總感覺拔高了他的作品高度。

切利的版本很慢,他的比較快,所以一開始聽可能不太習慣;再加上錄音肯定都是早期的,音質不好。但是就音樂本身來說,真的是非常好的版本。

所以反過來說,千萬不要聽他指揮的其他國家的作品。比如德沃夏克,非常非常奇怪,處理的方式很詭異。

Anton Bruckner - Symphonie Nr. 4 Es - Dur "Romantische"


補充個好像沒有提到第三彌撒和感恩贊
這種大型宗教作品在當時已經是不常見了,如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也使用了德語並世俗化,倒是之後的作曲家又重新開始寫宗教化作品。
即使不喜歡,這兩部布魯克納的作品作為了解也是有必要過一下的。


bruckner一個詞形容就是莊嚴吧。

我建議從感恩贊te deum或者布9入門

可以先看錄像
推薦卡拉揚的錄像。

如果無感,沒必要強迫自己去聽

至於馬勒,可以用馬1和5入門。
這裡版本就很隨意了,個人偏好的是伯恩斯坦
這玩意兒要喜歡上一定得至少聽全一個樂章,如果無感,可以試試大地之歌

可以先聽第三首


布魯克納是兩三個東西拿去一直發展(但從不過度),撐起一個半小時。
馬勒是二十個東西,撐起一個半小時。
本身就不一樣呀。


前一陣聽了布交,感覺越來越喜歡。尤其是切利和慕尼黑愛樂的EMI版,給人一種內功十足的感覺,綿長清澈又沒有很絮叨的感覺,很適合自己默默聆聽去感受布交那波濤洶湧寓於沉靜之中的感覺。個人非常喜歡布三,布六和布八,尤其是布八的三樂章慢板,很適合靜下心去認真聆聽。以前聽人說過,布魯克納的音樂不是寫給人聽的,是寫給神聽的,也許只有切利的慢性子才能真正表現出那神聖的質感吧~我感覺布交和京劇有一些相同點,剛開始看京劇,人們愛看熱鬧,愛看武戲,愛聽流水,愛聽快板,像慢板的段落很少有人在剛接觸京劇時會喜歡,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慢慢地你會發現京劇的慢板越聽越有韻味。布交同理,聽慣了同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富於旋律和絢爛表現力的曲子,剛開始接觸布交會感覺聽不出個什麼味道,但是一旦聽進去了,就會覺得越聽越好聽,越聽越有一種力量在吸引著你,越來越無法自拔。布交帶給我最大的吸引就是可以讓我沉靜下來,暢遊在布魯克納創造的精神世界。


覺得可以去發一個喜歡布魯克納馬勒無從入手的鏡面問題......


試著聽現場。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初體驗——聽說布魯克納的曲子很長,我要堅持聽完……堅持不了;
去聽現場——仍舊無感;
回家再聽——好棒啊!

不只是布魯克納,還有別的一些曲子也是這樣的,第一次接觸沒感覺,去聽現場也無感,聽完現場回家再聽就很喜歡,也不知道是什麼奇怪的效應……
僅作為個人經驗,不保證任何效果。


把貝多芬啊莫扎特啊巴赫之類的大俗聽煩之後


推薦閱讀:

郎朗為什麼只彈琴不作曲?中國有世界級的作曲家嗎?
莫扎特安魂曲到底偉大在哪裡?
以京劇為代表的各種中國傳統戲曲中,為什麼沒有出現像威爾第、瓦格納一類的歌劇作曲家?

TAG:古典音樂 | 交響樂 | 作曲家 | 布魯克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