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很多美術館不讓拍照?不用閃光燈也不行。不利於文化傳播吧?


有一個很重要但是不常被提起的原因是,美術館嫌觀眾拍得丑
很多人現在拍完了都要拿去貼到社交網站上,而這些照片跟美術館專業團隊拍出來的質量相比有時候簡直就是對藝術品或者畫作的侮辱。貼上網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傳播作用,但是搞不好其實是反作用,是美術館和藝術家(尤其是還活著的)所不願意見到的。好像一個美女只願意發自己美美的自拍而不願意別人抓拍到自己挖鼻孔的樣子到處發一樣。
另外,如果單純是從保護版權的角度說的話,不讓拍照的多是作品還在著作權法保護年限以內(作者還在世或過世還不到一定年限),或者當初購入、借入的時候簽了相關的合同。
再說文物保護,西方的很多藝術形式相對於東方的,要皮實很多。比如中國絹本設色紙本設色的古代捲軸,還有干繪壁畫(抱歉術語不太清楚,我沒有學過 conservation),對燈光是極其敏感的。油畫和濕繪壁畫就相對好很多,雕塑就更淡定了。有個例外是最後的晚餐,那貨就是因為達芬奇大神用了自己發明的有機顏料,而不是中世紀歐洲多用的濕壁畫做法,導致保存起來難度相當大。今天想看一眼要提前很久很久預約,限制參觀人數,每一撥人只能進去十五分鐘還是二十分鐘來著,一撥二十個人。再加上預約系統萬分不靠譜,米蘭我去了三次,一次都沒見過最後的晚餐尊容……(恨!)就我個人有限的參觀經歷來說,一般過了著作權期限的油畫雕塑都是隨便拍,當然還是不要開閃光燈的;著作權內很少讓拍;義大利這種尤其傲嬌的國家,不讓拍的比例相對要比其他國家高很多。
最後就是,開閃光燈很打擾別人。我自己就常常正看得出神被突如其來的閃光燈嚇出一身冷汗。


版權和文物保護1樓都說了……我只是想說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自己拿個照相機拍美術館,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想學習,更好的方法是把藝術家名字和作品名稱抄下來,網上到處都是高解析度的圖片和資料,效果絕對比自己拍的好。博物館裡絕大部分都是傳世的藝術品,不用宣傳也很有名,網上的圖片、影像和文字記載不見得遜於遊客拿卡片機手機拍出來的模糊不清的圖像。所以說,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照舊不知道。如果想留念,花點錢在gift shop里買幾張明信片就行了(熱衷收集明信片的飄過……)。
跑題了抱歉。


不讓拍照跟跟文化傳播不傳播沒什麼多大關係..

美術館不讓拍照一般是從以下幾點考慮的:
1.保護文物
以下內容引用自吳世康_百度百科的論述

普通的可見光波長是在400納米至700納米之間,低於400納米的紫外線能量很大,容易被物體吸收,從而使物體變質;而高於700納米的紅外線能量小,不易被物體吸收,很安全。木材、植物、絲綢等物質都是高分子結構,含有纖維素或蛋白質,容易受光、電、細菌的影響而變質 、損壞;另外一些物質比如石頭、銅鐵、陶瓷等不容易受 光的影響。我們使用的閃光燈型號不一,波長有長有短。 但都應是低於700納米的可見光,或多或少對高分子結構的文物有破壞。因此,木質建築物、字畫、絲綢製品、壁畫等文物,應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

2.版權因素
因為有些展出的東西並非是國家擁有的私人收藏,那麼私人物就涉及到版權方面的影響而不能隨便拍攝。

3.安全考慮
犯罪分子用照片把地形全摸清了,大大便利其實施犯罪行為。


記得以前貌似看過一篇文章,說很多古畫、古迹之類的用閃光燈會有損傷。。。


推薦閱讀:

單就對藝術的影響而言,世界三大宗教哪個成就最高?
為何有人將梵高、莫奈、畢加索的作品稱為「過時的天價藝術品」?如何看待上述畫作在當代藝術品市場中的價值?
國內有哪些給人印象深刻的海報?

TAG:藝術 | 博物館 | 義大利 | 歐洲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