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如諸葛亮,為什麼學習的時候卻觀其大略?


反對說諸葛亮謹慎的觀點。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這是相當激進的策略。劉備沒有同意。


後期的一些策略,出隴右我講過了,重點是給馬謖機會,所以不用魏延子午谷之謀,只能說諸葛亮對馬謖能力估計有限(其實還是可能高估了),所以也算不上謹慎。

至於出師表中跟訓兒子一樣訓皇帝,看到譙周時忍俊不禁,等等,能夠看出歷史上的諸葛亮,形象是非常立體化的,非謹慎二字可以概括。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數,為倜儻非常者人稱焉。太史公這句話,描述諸葛亮是非常合適的。


觀其大略,簡單啊,老先生少有大志,自比管仲樂毅(只要君主放權,就可以做的極好且無野心)的那種人,得天天研究戰略和人心這種依賴實踐的東西,沒空細看大部頭,毛主席早年一直沒看過馬恩,後來翻了翻也不過評論了一句」:馬克思主義說了這麼多,一言以蔽之,造反有理!「


你看,搞政治的人都是相似的。


感謝邀請!
這樣的問題,我回答起來是很有困難的。
(我腫么覺得這樣的問題應該邀請磊哥 @桂武磊 同志呢?)

這樣來說吧:我也看書,每天都看,但是看得特別慢,我一個月才只能看完2本左右的書。
剛剛看了一半的小布希的自傳,我發現我現在回顧看過的內容,其實想不起來很多的細節,只能找到幾個覺得很重要或者對自己觸動較大的章節、或者就只是一個觀點。
——這就是凡夫俗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假裝認真看書學習,但是花了很多時間卻只吸收到了一點點東西。

而諸葛亮這樣的非凡夫俗子,一天就可以看完凡夫俗子一兩周甚至一兩個月看完的書本,但是別人不拘泥於書中描寫的別人幾點起床、個人還好什麼、有幾個老婆之類的事情,只需要從一本書中找到核心以及對自己有價值有幫助的內容,足夠了!

「大略」可以理解為簡略、瀏覽、一帶而過;
其實,也可以參考「雄才大略」這個詞當中的「大略」。
(當然,可以這樣理解,並不等於這樣理解是對的呀!)


我正好最近讀到張五常先生84年的一篇文章《讀書的方法》
裡面提到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關於樓主的問題
第一點:諸葛亮先生不是看所有書都觀其大略的,不然的話,他早就沒書看了。首先觀其大略,其次,細節和重點的選讀建立在不理解,不透徹的基礎上。
第二點:即使觀其大略,也是諸葛亮先生出世以後,別人的評價,那個時候他的理解能力已經非常之高,對歷史,軍事等各方面古籍也已熟悉。觀其大略即可知道作者的思維方式。推敲出文章或書中心思想。


最近在看《怎樣閱讀一本書》,裡面提到的檢視閱讀就有點觀其大略的感覺,大部分的書並不值得深讀和細讀,而很多細節只是為了論證大略而已。如果你讀書為了有用,為了方法指導你,那麼大略即可;如果為了獲取美感,比如讀詩,我想你還是需要大聲朗誦出來。


觀其大略是相對而言的,不等於不求甚解。

我覺得題主可以先百度一下「兩漢經學」「章句之學」是個什麼東西,這真的是《舌戰群儒》里說的: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萬言,而胸中實無一策。

培養出來的儒生,要受各種「師法」「家法」限制。

四書五經篇幅本來不長,結果被儒家學者各種考據,章句解析,解析的解析,解析的解析的解析的解析的解析的解析,一次次往下擴充,搞得最後,一個學子少年求學,一輩子專攻一本書,到兩鬢斑白了才能把書講出來。

這種日了狗的學習方式,諸葛亮看得上?諸葛亮讀書是為了經世致用,不是為了跟你在這數黑論黃舞文弄墨用的。


讀書好比聽人家說話,俊卿不是速錄員,把別人的話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 聽話要聽關鍵詞,了解其大致意思。 觀其大略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就像看一個美女,看胸看臉即可大致了解,你還需要看腳底屁眼陰毛乎?!

但好書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可以不斷的去讀去實踐。切忌一步到位過求完美,那是不適合這個時代,不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蘇東坡: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http://www.netandbooks.com/3111NP012/part6_page.htm


《晉書?宣帝紀》「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觀其大略,就是用思考參悟去彌補細節,而不是步步要看書。並不是粗枝大葉,不明就裡。


學習的順序應該是先觀其大略,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研究具體的細節。普通人學習大多是管中窺豹,能一上來就站在制高點俯瞰的,極少。


也許人家理解能力強,看書快,然後別人就以為,:這麼快讀完一本書,就看了個大概嘛


同意樓上的解答,讀書需要去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新的思想與少部分細節,也就沒必要糾纏於細節。


或者其實和「讀書不是讀內容,讀到的是更新你思維的方式」。。我是這樣覺得。


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如果足夠真誠,看他的文字,就能知曉他的弱點在哪裡。周恩來對鄧小平有個很高的評價,說他舉重若輕,但是他自己做不到。


用現在的話說 就是領會精神 只要不是做學問 個人讀書其實可以不求甚解觀其大略


用兵謹慎和讀書糾纏細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諸葛亮所做的又不是考據,所以只需觀其大略.而用兵謹慎則是建立在國小兵少的基礎上的.


同一個系列的書,比如講線性代數的,你連續看上十本教材。。。看看後面7本是不是觀其大略,只看特別的部分。。。


推薦閱讀:

秦始皇為何能十年滅六國?
如何評價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以及弒兄殺父?
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是怎么回事情,是鬼无法窃听人类意图了吗?
秦國統一之前六國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分別出現在什麼時候?
古代已婚婦女冠雙姓,如果與夫家姓氏相同的時候如何解決?

TAG:學習 | 中國歷史 | 歷史 | 諸葛亮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