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會不會因為早逝或非正常死亡而過譽?如霍去病,郭嘉,岳飛,納蘭性德等?
就是針對那個藝人是否會因為非正常死亡而過譽?如張國榮,黃家駒,邁克爾傑克遜等?這個問題提的問題
若董卓死於西涼平羌
若安祿山死於征討契丹
若秦檜死於開封圍城
若吳三桂死於鎮守關寧
若袁世凱死於民國初創,
若汪精衛死於刺殺攝政王
若蔣介石死於東征
若張國燾死於川陝
若余灑度死於秋收
……
人啊,壽多則辱,一個人活的時間越長,黑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事先聲明,才疏學淺所以只說岳飛的問題。
開始正題以前,我看到有個人說岳飛殺舅很不道德,我只想說,「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那是有代價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岳飛所謂殺舅的原文:
岳飛以通泰州鎮撫使方退屯於江陰軍。戊申被命已本進發癸丑到,有百姓訴其舅姚某搔擾。飛白其母。責之曰:」舅所為如此。有累於飛。飛能容。恐軍情與軍法不能容。」母亦苦勸而止。他日,飛與兵官押馬,舅亦同徒刑。舅出飛馬前而馳約數十步引弓滿回身射飛,中鞍鞽。飛鄧馬逐舅擒下馬,令王貴張憲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後碎割之歸。白其母。母曰:「我鍾愛此弟,何遽如此。」飛曰: 「若一箭或上或下,則飛死矣。為舅所殺,母雖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鞽者,乃天相飛也。今日不殺舅,他日必為舅所害,故不如殺之。」母意亦解。——《三朝北盟會編》卷144
這段史料有下面幾點:一、岳飛的舅舅有騷擾百姓的劣跡,二、岳飛的舅舅曾經想要謀害岳飛。
岳飛的軍隊雖然不是從娘胎里出來就是軍紀嚴明的,但是岳飛是一貫強調軍紀的。而且,謀殺長官這種事就是擺在現代也是要上軍事法庭的重罪,神tm算是黑點,這叫大義滅親好嗎?!
而且岳飛一貫不吃空餉,是短了你錢糧了還是剋扣了你工資了你要去騷擾老百姓?要跳出來謀殺自己外甥?!
===============================================================
ok,回到正題。岳飛是否因為早逝或非正常死亡而過譽?
我的答案是:岳飛恰恰是因為他的悲慘死亡而嚴重被低估了。
現在網路上有一種聲音:岳飛的戰績都是岳飛的孫子岳珂胡編的,岳飛根本沒有那麼厲害,朱仙鎮之戰什麼的官方史料根本沒有記載云云。
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利用普通人點狀了解歷史的問題,鑽空子搞出來的大新聞。
而實際情況是:岳飛的戰果可能遠比岳珂記載的還要輝煌。
比如《金史·宗弼傳》 :
「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上使使勞問宗弼以下將士,凡有功軍士三千,並加忠勇校尉。攻嵐、石、保德皆克之。」
結合地圖,如果朱仙鎮之戰並不存在,岳飛在取得郾城、穎昌的勝利後沒有進軍,那麼你大金的部隊跑到河東(今山西)那幹什麼?是去散步嗎?
還有《金史.仆散渾坦傳》
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
根據金史的記載,金軍深入鄢陵之戰,攻擊的是宋軍的後勤部隊,而且是「深入」作戰,那麼說明戰役發生時,宋軍的戰線已經推進到鄢陵以北。但問題是鄢陵位於潁昌東北,在東京開封府和朱仙鎮之南,這就很尷尬了,這護糧餉軍怎麼跑到先鋒前面去的?傳說中的炊事班開道嗎?
下面引用陶晉生的文章中的段落:
===============================================================
================================================================
==================================================================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還沒明白我的意思。我給各位捋一捋。
岳飛的紹興北伐史料主要是幾個來源:
1、(某些人認定的所謂)宋朝的官方史料(例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
2、岳珂等人的私人記載(例如《金佗粹編》《金佗續編》等)
3、金朝方面的史料(如《金史》)
——(某些人認定的所謂)宋朝官方史料認為,岳飛取得郾城、穎昌之戰後,就基本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了。
——岳珂主張的是,岳飛在郾城和穎昌兩次擊敗完顏宗弼的進攻後,發起了反攻,並在朱仙鎮取得了勝利。
——金史的觀點是:完了完了!!!要死要死要死!!!!金軍已經退到河東去了,什麼洛陽、開封都顧不上了,金軍將領深入敵後打了個幾百人的運輸隊那種也叫作大捷了!!!什麼?!宋軍退了?!趕快回去搶地盤啊!!!
「凡論人章疏,皆檜自操以授言者,識之者曰:『此老秦筆也』」 (《宋史》)
「自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日曆已成將五百九十卷,多所舛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八 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丙戌 )
「蓋紹興十二年已前日曆皆成於檜子熺之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二,紹興八年九月乙巳注)
檜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書少監領國史,進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日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還自頌檜功德凡二千餘言,使著作郎王揚英、周執羔上之,皆遷秩。自檜再相,凡前罷相以來詔書章疏稍及檜者,率更易焚棄,日曆、時政亡失已多,是後記錄皆熺筆,無復有公是非矣。《宋史 秦檜傳》
科普一下,這裡的日曆是指《宋高宗日曆》,記錄宋高宗日常言行的第一手史料。
沒錯,在秦檜獨相以後,秦檜父子直接參与了國史的編纂,大肆篡改國史資料,而作為秦檜政敵的岳飛的史料又是什麼結果呢?「自(紹興)八年冬,檜接既監修國史,岳飛每有捷奏,檜輒欲沒其實,至形於色。其間如潤略其姓名,隱匿其功狀考,殆不可一、二數。」
我前面為什麼說片面以岳珂是岳飛親孫所以編纂史料不可信的說法是「利用普通人點狀了解歷史的問題」。是因為大部分人對於岳飛的了解僅止於岳飛死於詔獄,死後發生了什麼不會去關注不會去求證。
因此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岳飛死後秦檜專權十餘年,長期把控了南宋朝廷的任免、科舉等大權,並且大肆打擊主戰派大臣岳飛案的背景——紹興黨禁,以至於紹興和議後南宋在和平時期賦稅不減反增,大批百姓被「遣返」回北方金朝統治區,各地民怨沸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甚至還有些不讀書的(或者不要臉的)宣稱秦檜才是「中興」南宋的功臣。mdzz!千古罪人秦檜——曾瓊碧 著 【標註版】論有關岳飛評價的爭議
儘管書里也有一些問題,但是並不代表岳飛的功績因此會過譽,反而因為岳霖岳珂不懂軍事,許多軍事方面的記載流於表面,加上畢竟信息不夠全面,在對岳飛軍事生涯中取得的戰果和其戰術戰略思想的記載依然存在大量缺失和不足。可惜的是,後人也只能通過其他史料認識到其中的一鱗半爪,很多真相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看到 @大內義興 黑霍去病的料,幾乎噴飯,說兩句:
什麼叫過當?
史記索隱:計其所將之人數,則捕首虜為多,過於所當也。一雲漢軍亡失者少,而殺獲匈奴數多,故曰過當也。
因此,司馬遷的記載與其後的武帝詔書一氣貫通,何來矛盾?《漢書》亦悉數照搬,感情班、馬合夥拿霍去病捎帶武帝開涮?
俺非常好奇,連【過當】、【大當】之類描述軍功常用語都沒鬧明白,竟然敢腦補出【殺死敵軍的數目略超過己方的傷亡人數】,進而發揮出一大溜武帝誇大霍去病戰功,乃至於恩愛男寵的耽美八卦?這是在抄襲界混出頭了,捎帶賺張歷史發明界雙文憑的節奏?
笑。
曹操的能力比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如何,是技不如人還是對手太猛? - 琅邪楊文理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本題,霍去病、岳飛在世時取得的功績已奠定其歷史地位。活久見固然可能遭遇失敗,但按其才能,完全可能取得更大的功績。相較之下,郭嘉的走紅倒值得探討。
作為一個從軍十一年,始終不是曹操謀主,且在軍師祭酒位子上雷打不動的角色,現下在電視傳媒捎帶三國殺的加持下,突然粉絲暴漲,手淫二荀,意淫諸葛,這才說明問題:短命仆街皆由頭,過譽從來因炒作。那個關於藝人的問題還可以討論討論,這個關於歷史人物的這麼問我覺得有點不尊重。
而且說真的,這個問題列舉的四個人,岳飛,霍去病是一組,納蘭性德和郭嘉算一組,兩組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啊。
岳飛,霍去病這種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你說他們受到讚譽是因為死得早?問問被匈奴奴役的西域人民答不答應,問問屈辱的南宋人民答不答應。有啊,後周世宗柴榮啊~
現在網上一提到柴大官人,就是英年早逝啊(這點沒意見),北伐一定能收復燕雲啊~
趙二兩次從不同的戰略角度集全國之力都沒能成功,柴榮憑一個割據中央政權又能有何為?
「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兵不血刃拿下關南地,有點飄飄然了,然而卻忘了,晉陽之戰打成了什麼。
對於趙匡胤之不肯繼承周世宗的儘先攻取燕雲十六州的計劃、而竟採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近來有很多同志都認為這是很失策的。他們以為,當後周和北宋的交替之際,契丹的穆宗皇帝是一個十分荒淫腐化的人,契丹貴族統治集團之間的鬥爭也因此而益形劇烈,所以在周世宗北伐時候,大軍進入河北境內,契丹治下的漢將紛紛舉城迎降,出兵僅四十二日,周師已迅速克複燕南之地。如果不是周世宗因患病而還師,則幽州也必將繼燕南之地而迅速為周師所克複了,只可惜趙匡胤改采了「先南後北」的戰略,遂致契丹勢力得以恢復和發展,失掉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也失掉了解除契丹威脅的最好時機。他們甚至還說:北宋之所以先後處於契丹、女真威脅之下,以及北宋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朝代中最衰弱的朝代,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採用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我以為這些同志的意見是並不十分確切的。第一,對於當時契丹的國力不應作過低的估計。說契丹因穆宗皇帝之昏庸而致國勢為之衰弱,這是沒有根據的。北宋在968年和969年曾兩度進攻北漢,前者是穆宗在位之末年,後者是剛在穆宗被近侍所殺之後,都應算是契丹內部最混亂的時候,而北宋的軍隊卻在太原城外兩次為契丹兵所打敗,這不是正好說明其時契丹的軍力還較北宋為強嗎?第二,對於周世宗的北伐,不應作過高的估計。瀛莫諸地之取得,並不是因為打敗了契丹,而是各地的漢官舉城降附的。假如周世宗不因病還師,而直前去進攻幽州,幽州為契丹屯駐重兵之地,雙方勢須展開激烈的戰鬥,我認為是沒有任何根據可以斷定周師之必勝、幽州之必為周師所攻克的。後來的趙光義在979年乘攻滅北漢的餘威而轉師進攻幽燕的時候,當進入河北之初,契丹易、涿、順、薊諸州的守臣也都舉城降附於宋,而到宋兵圍攻幽州時卻被契丹打得大敗。有什麼根據可以證明,假如周世宗去攻打幽州,一定不會遭致像趙光義一樣的失敗的後果呢?第三,趙匡胤自即位以後就不斷地向他的臣僚們談論到究應如何去收復燕雲失地的事,可以說他是念念不忘於此事的。既念念不忘,而竟又採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可見他對於這一計劃之決定,必是從當時現實情況出發,而不是隨隨便便決定了的。試想,後來在分裂割據局面已經基本結束之後,趙光義既沒有後顧之憂,且還有全國的人力物力為後盾,而竟還喪師於幽州城下;在趙匡胤奪得政權之始,僅僅以中原地區的人力和物力又如何能對契丹操必勝之券呢?
一個國家,只有聯合而為統一的集權國家,才有機會談到真正的文化經濟上的進步,也才有機會談到本身獨立地位的確保,也才可以保證國家能及時準備進行積極的防禦。這是亘古亘今都可以適用的一種道理。周世宗沒有能夠通過自身的政治實踐而體認出這個道理,趙匡胤體認出來了,因此,他才能斷然地改變了周世宗的做法,決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收穫到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事業的勝利果實,使得全國廣大人民長期存在的迫切願望,在第十世紀的七十年代內得以實現,倘使趙匡胤在即位之初即依照某些同志替他設計的用兵步驟,不先去結束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只憑靠中原地區的實力而就先與契丹去打硬仗,那就只會是一種軍事冒險,其結果,北宋又將不免為第六個短命的朝代,不但燕雲諸州之地不能收復,割據局面的結束也必然又要推遲若干年了。
——鄧廣銘《論趙匡胤》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遼朝在穆宗統治時(951-968),它的軍事實力仍相當強大。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曾進軍太原,遼穆宗命南院大王耶律撻烈出重兵援助北漢,後周大將符彥卿率兵北上,兩軍激戰於忻口(今太原北面),結果周兵大敗,死傷甚眾,「史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眾寡不敵,為契丹所殺」。符彥卿退守忻州(治今忻縣)。周世宗不得不從太原班師,是時「芻糧數十萬在城下,悉焚棄之。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通鑒》卷二九二,參《遼史》卷七七&<耶律撻烈傳&>)。後周這次慘敗的情況,似未受到古人和今人的重視。歐陽修說:「世宗南平淮甸,北伐契丹,乘其勝威,擊其昏殆。」 認為世宗若不遇疾,「則十四州之故地,皆可指摩而取矣」(《新五代史》卷七三&<四夷附錄))。這未免過於樂觀了。另一點頗耐人尋味的是,當周世宗經諸將勸阻,回師至擅淵時,遲留不行,群臣通過他的妹夫張永德進言,認為「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要求速歸。世宗「即日趣駕歸京師」(徐度《卻掃編》卷上)。蓋前有強敵,後有內憂,當時形勢不允許周世宗久離京師,更不能因深入攻遼而受挫。周世宗終於採納了臣下的忠告,率師南歸。
對周世宗的歷史功績是應該予以充分肯定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作出這種肯定是否依據具體事實。陸遊說周世宗「甫得三關,而以疾歸,則天也」。王夫之也說周世宗「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讀通鑒論》卷三o&>。他們都異口同聲地把後周未能完成統一大業,歸之於「天」。這當然是唯心的說法。至於近來有些同志把周世宗之死這個偶然事件,說成影響到後日中國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的繼續,那就過分誇大了偶然性和周世宗這個歷史人物的作用了。我們知道,歷史上每一個傑出人物的出現,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周世宗之死,只能改變當時形勢的個別情況,不能改變當時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向。歷史是不會中斷的,時代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周世宗雖然不幸早逝,未能完成他的統一事業,但這一偉大事業仍然會按照周世宗在世時所走的「先南後北」方向繼續發展下去,這就是趙匡撤黃袍加身以後所負的歷史使命。 —— 徐規《評宋太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
晉陽之戰是周世宗和契丹人唯一正面肛的一次,周軍陣容之豪華,結果自己百度吧。
看見上邊某個黑柴榮的真是讓我噴飯!「趙二兩次從不同的戰略角度集全國之力都沒能成功,柴榮憑一個割據中央政權又能有何為?」那唐庄宗李存勖憑河北河東一隅之地就將契丹打的落花流水又怎麼說?聽沒聽過有一句話叫「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
我覺得就憑周世宗提出的那個先北後南,先取幽燕,後定江南的戰略,就比趙普提出的先定南方小國,後伐北漢,最後再收復幽雲十六州的二杆子策略要英明的多。面對強弱兩個敵人,是先強後弱,先難後易;還是先弱後強,先易後難。這就是名將與庸才之間的區別。
當年朱元璋在是先西上攻滅陳友諒還是東下滅亡張士誠之間游移不定,劉基獻策說:張士誠勢力弱小,僅能自保,如果攻打陳友諒,他一定不敢在背後聲援。等到陳友諒一滅,他孤立無援,自然滅亡。而陳友諒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先攻打張士誠他一定從背後偷襲。到時以伐吳疲憊之師對陳漢新銳之兵,還不一定誰勝誰負。
當年新桂系崛起之時,廣西兩大勢力是陸榮廷和沈鴻英。李宗仁主張聯陸倒沈,理由是陸榮廷寬仁而兵多,沈鴻英殘暴而兵少。而白崇禧主張聯沈倒陸。他親自對李宗仁陳說厲害:正因陸榮廷聲望好,實力強大,如果先滅沈鴻英非但不能撼動他,反而會引起他的警惕;如果現在趁其不備,突然發兵將其滅掉,沈鴻英部下震駭之餘必離心離德,到時滅其可不費吹灰之力。
當年是因為鬼子偷襲珍珠港才引發太平洋戰爭的,但是羅斯福為何卻採取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氣的菲律賓總統奎松大罵:「美國置自己的菲律賓親女兒被鬼子強暴而不顧,卻萬里迢迢跑去救英國的表親!」為啥?無非因為德強日弱,先滅掉德國,日本就翻不起什麼大浪;而集中兵力先打日本的話,即使鬼子滅了,但要是讓希特勒趁機滅了蘇聯,到時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周世宗時天下雖未統一,但是他面對的是誰?是號稱睡王的遼穆宗,這貨不但昏暴無能,而且一向認為幽雲十六州本就是漢地,對其並不上心,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少有的北伐收復的機會。若不是周世宗早逝,率精兵猛將直搗河北,收復幽雲並不是什麼難事。等到趙氏兄弟為統一中原而耗費二十年光景,遼國早已結束了遼穆宗時代內亂頻仍,太宗與人皇王兩係為爭奪帝位而互相殘殺的局面,遼景宗與蕭皇后兩位明主早已坐穩了江山。而此時趙宋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之後,已經是精兵勁銳皆已老邁,功臣宿將凋零殆盡。以此疲憊之師而去斗遼國仁聖之主,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大臣勸說君主趁機滅亡敵國時很常見的一句話就是:設若庸主不幸夭亡,而以一二明主代之,則彼國有人,而我國無機可趁矣!霍去病和岳飛可能會奇怪自己為什麼擠在這個名單里。
霍去病、岳飛有戰功在身,就算晚年犯糊塗,也難掩其功。
納蘭性德如果多活些年,評價就會不一樣了。他弟揆敘是八爺黨,雖然死於康熙時代,但雍正繼位後,奪其謚號,將其墓碑改為「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老三揆方早亡,兩子由揆敘夫妻養大。其中二子永福娶了九爺的女兒,這一支也和雍正不對付。
這家在雍正時混的不好,到了乾隆時代,明珠的後代承安和罪了和中堂,又被抄家,家裡的書都被收入內務府。
納蘭性德如果多活些年,可能也捲入這些是非里。
乾隆對納蘭性德也相當討厭,但還好他沒捲入政爭里,所以徐乾學以他名義搞的《通志堂集》還是編入了四庫全書,讓他的名聲還是傳了下去。也是因為沒有什麼政治錯誤,乾隆後期,袁牧之子袁通也敢刊印《納蘭集》,讓他的詩作可以傳下去,使其不至失傳。如果納蘭性德捲入政治里,估計《通志堂集》不會入四庫,《納蘭集》也沒人敢印。更不會進《清史稿·文苑傳》里。
沒有作品的文人,在歷史上常常只是一個名字……
我就說一說郭嘉,一位紅了近兩千年的鬼................................才
藝人是否會因為非正常死亡而過譽?如張國榮,黃家駒,邁克爾傑克遜等? - 音樂 郭嘉生前,死後都從來沒有被貶低,直到現在,近兩千年,對他的稱讚依然不減,就差日天了。
我們知道曹操是非常喜歡郭嘉和萬分痛惜郭嘉離世的。
「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若奉孝在,孤何以至此!」--《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就像你有一個好基友,有一天,那個基友突然有女朋友了,那種又愛又惜的感覺是最痛苦的。
你可以搜索一下:如果郭嘉 你會得到以下
如果郭嘉沒死,諸葛亮···
如果郭嘉參與了赤壁···
如果郭嘉不死,司馬懿就···
如果郭嘉還活著曹操一定···
「宇宙戰神郭嘉」
我覺得這絕對是鞭屍。
郭嘉為何能夠被稱為鬼才? - 歷史
郭嘉生平主要功勞:「十勝十敗論」、「破呂布」、「洞悉人心」、「遺計定遼東」等
不可否認,郭嘉確實有過人之處!但是但是但是,試著搬出曹操另外的幾個主要謀士:
賈詡:慫恿李郭禍亂長安,宛城打的曹操猝不及防,助曹操破馬韓,明哲保身,壽終正寢。
荀彧:糾正曹操的錯誤,為曹操制訂了正確的戰略藍圖,曹操出征時為曹操鎮守後方,為曹操推薦了非常多人有能力的人,郭嘉其中一位。
荀攸:十二奇策,功績無數,獻策最多。
程昱:看人極准,帶兵的謀士,操丕兩代都非常信任的人,深藏不露的zhangzhe
試問,哪位比郭嘉差?
綜上所述,郭嘉在後人對比同時代人物中的唯一優勢就是死的早
死的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犯錯。
「人一得志就很容易輕飄飄,老了就更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所以死的早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天下鬼怪千千萬,
三國郭吹佔一半。
偷偷劇透:諸葛亮是郭嘉小號。
以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為代表的南明大臣,都是能為國家殉難的人。
可惜,在面對黨爭、面對外敵,這些人被名、利、勢、欲所包圍,或碌碌無為、或忙於內訌、或忙於爭權。
但是,他們在最後關頭的不屈服,令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好的名聲,後人也不太好去苛責他們,畢竟不是所有人在面對屠刀的時候也能做出和他們一樣的選擇。
但是,也有例外的,像馬士英,明明也英勇就義了,但還是被人罵。
其中的奧義,真是不可描述啊。
不過,也有一位南明大臣,沒被過譽。
國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清代詩人袁枚寫過:「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我給他狗尾續貂了一下:「可憐蒼水無人問,不知明月何時還?」
如果我生活在「康乾盛世」,估計我就掉腦袋了吧。先說霍去病吧,他當然是戰功赫赫勇猛異常,否則的話漢武帝也不會那麼恩寵他,寵到什麼地步,漢武帝的陵前是霍去病和衛青的墓。到了陰間他也要帶著這兩員大將,所以要他們替他守墓,這個如果是才華平平之輩真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再說納蘭,他流傳下來的那些詞有多出名就不說了,但是連他隨手記錄的跟曹寅談話紀念曹璽的文章都看的人心酸,那等功力讓人不能不服氣。當初他被認為是滿清文人里的第一才子,這種評價不是沽名釣譽之輩就能拿來的。
總之就是人家有才是真有才,但是就像好東西摔碎了所有人都心疼是一個道理,對才華橫溢之人更是如此會覺得惋惜,感嘆也就更多一點而已。
其實大可不必,有些人幸好死的早。畢竟越是年輕越不容易犯錯,不容易捲入皇權糾紛,不容易結黨營私大權在握,也不容易身後凄涼無人安葬。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若使當時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能寫出《滕王閣序》的人,我真覺得,一點都不過譽。
岳飛和霍去病的功績怎麼會是過譽?
別的不知道,霍去病如果沒死,那就沒有李廣利什麼事了,霍光也不會成為權臣,漢武帝的很多政策和用人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大宛戰爭不一樣了,說不定會影響到今天中國甚至整個東半球的族群版圖。
凡是能因為一個人早亡而過譽或過貶的,都是腦袋墊在屁股下,並且只有處理0和1的能力的所謂「粉絲」。
簡單來說,就是腦殘。
蓋棺定論、蓋棺定論!對於任何有足夠的理解能力和理性,能夠客觀評價的人來說,評價的對象蓋棺那一刻,其所有的是非功過就已成歷史,列在世人面前,評價的差異就只有視角的不同,而基本不會有過譽或者過貶的問題。
如果死的早就能過譽的話,劉弗陵、孫策、王勃、李賀們大概是死的太晚了吧?
還有部分答主列的那些死得晚,或者說該死不死而被黑的,照這邏輯,古代如諸葛村夫、郭子儀,近世周文正公大概是夭壽了吧?
還有,逼乎擁躉無數、吹上天的三立聖人曾剃頭、東方鐵血李合肥、千古完人空一格、再生漢族石天王們,又是死的早還是死的晚的緣故?
——歸根到底,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過譽還是過貶,不是他死的早晚的問題,而是評價者智商的問題。
對於那些腦子只有「粉」和「黑」兩種模式,評價方式只有「捧」和「踩」兩種模式,不學無術還深信自己是在「還原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腦殘來說,別說他們評價的歷史人物死的早還是晚了,哪怕是做過啥、沒做過啥都不重要好么!
作個假設,如果岳飛沒被殺,只是回鄉隱居會是如何?
這樣一來,宋孝宗即位後,籌劃北伐,請出來的頭號人物應該不是張浚,而是岳飛。
岳飛生於1103年,隆興北伐發生於1163年,岳飛剛好60歲,老是老了點,統率三軍應該沒問題。而他還會有後輩呢,岳雲正是壯年,也應該有不少弟弟,他們組成岳家將,實力不可小覷。這種陣容北伐,成功率還是有不少吧。
既然是假設,除了假設成功,還要假設失敗。如果岳飛統率的隆興北伐失敗了如何?會晚節不保嗎?
恰好,真實的歷史中有個例子可作參考。
劉錡,是和岳飛並稱的抗金名將,他生於1098年,只比岳飛大5歲,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戰役是順昌大捷。有趣的是,劉錡也被追封為王(吳王),賜謚武穆(據百度百科,一說武忠)。看看,是不是和岳飛差不多。
順昌大捷是在1140年取得的,第二年,劉錡又打了柘皋之戰。柘皋之戰後,宋金雙方基本形成均勢,剩下的事情就是議和了。因此,當年(1141)四月,宋高宗罷韓世忠、張俊、岳飛兵權,劉錡因而自請退閑。當年年底(公元已經是1142年),岳飛被殺。1147年,劉錡退休。
十幾年後,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已滿60的劉錡被重新啟用,以抵禦完顏亮。但這時劉錡已經無法勝任這份工作了,壓力和勞累讓他身體承受不了,他最後一次領兵也「因病無功」。最終挽救大局的是虞允文。在采石之戰後不久,1162年,劉錡病逝。
劉錡壯年時在順昌揚名,建立功業,暮年帶病領兵,未能建功,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大家對他的評價。劉錡沒有因為暮年的失利而晚節不保,說起劉錡,大家依然說他是和韓岳二吳並稱的大英雄。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風波亭,岳飛沒有在壯年抱恨而亡,那麼他的暮年有可能實現理想,也有可能遭遇失利。如果是前者,那岳飛就會變成岳飛plus,直接封神;如果是後者,那他不過是第二個劉錡,這依然不妨礙後人對他的景仰。
綜上,岳飛不會因為過早的非正常死亡而過譽。
過譽還真沒有……就因為死的早,沒工夫去對付八卦小報,好好一個軍事家(可能不久後還能成為政治家)被人記住的形象,竟然只是1915年的一個嫖客。
關鍵這段八卦還是莫須有的。
那些喜歡講八卦的、把八卦視做他全部的,拜託去翻一翻他的文集,看看人家的《軍國民篇》《曾胡治兵語錄》(沒錯就是他的腦殘粉蔣中正同學最喜歡的那本)《軍事計劃》……對了,還有給夫人寫的家信。手動微笑.jpg
過譽過譽,又是過譽!
羨慕嫉妒恨的話你也早逝一個試試啊!看會不會有人過譽你。
你們看不到他們天不與壽的遺憾,就知道糾結於有幾多庸眾的簇擁與鮮花,身後名身後名,又何用之有?
推薦閱讀:
※劉賀是否像史籍描述的那樣昏庸?如果不是,被冤枉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狄仁傑在武氏周朝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
※諸葛亮草船借箭能預料有大霧,為何沒料到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會降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