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較高的徠卡鏡頭的光學水平是否超過佳能與尼康的旗艦鏡頭的光學水平?
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徠卡的價錢一直居高不下,光學水平看不出對日系的廠有顯著的超越。
回應樓下的評論。
首先,我並沒有認為徠卡只會28,35,50。我的原話是這三個焦段「對得起自己的價格」。買徠卡無非奔著這幾樣:光學素質、小巧、做工還有歷史積澱。28、35、50在這四各方面無疑是所有焦段中做得最好的。28焦段從9枚到今天的11604和11606;35焦段的35/2系列八妹六枚七妹到2a,35/1.4系列的先後三代;50焦段的0.95,1,1.2,1.4先後兩代,2先後5代基本囊括了這三個焦段中「對得起自己的價格」的具體範圍。肯定會有朋友抨擊其中部分,比如六枚和七妹。但是這其中有兩個意外因素沒有辦法迴避,一是從膠片到數碼的轉變,二是近幾年國內炒徠卡炒得太熱了,使得部分鏡頭顯得對不起自己的價格。
其次,講講長焦段。旁軸的對焦架構先天制約了長焦段的使用。和單反系統對焦基線隨鏡頭變化而變化的機理不同,徠卡m的基線和鏡頭無關,固定在69.25mm。這使得徠卡旁軸系統所能使用的最長焦段只能達到135mm。而且現行m9,m9p,me,大m的取景器都是0.68倍率的,這就造成了長焦對焦的困難。以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說,75mm的取景框面積只佔到取景器視野的1/4,使用已經很勉強了,90以上的焦段取景面積小於取景器視野的1/9,就算是配了1.4倍目鏡,也難以招架。所以除了90微距,其他長焦很少有人用。
接著再說超廣角。旁軸系統的法蘭距利於超廣鏡提高素質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旁軸取景的近距離對焦偏差也制約了廣角的制約。對於21,18,甚至15,12 這樣的焦距來說,0.7m的最近對焦距離實際是個很大的桎梏。這也是我自己為什麼寧願抱著副廠L口老鏡不放的原因,就是為了老鏡0.3m的最近對焦距離。此外,徠卡歷史上在超廣方面沒有特別大的建樹,名頭很大的21超級安古龍是施耐德出的。近年來,徠卡開始重視超廣,從2008年開始發力陸續做了18/3.8,21/1.4,24/1.4等鏡頭,其中包括弧稱徠卡最好21鏡的11145。這些數碼時代的新頭基本解決了邊角紅移問題。但是拋開光學素質方面的議論,除了11145,剩下幾隻鏡中短期內我是不會買的,一是口碑尚未建立,二是外形實在不喜歡,三是相對老徠卡鏡小巧的傳統來說,他們實在太巨大了。Steve Huff也說過這個問題,調侃到現在的徠卡鏡頭就像美國人一樣肥胖而缺乏美感。
所以,我認為玩徠卡,主流玩的就是那三個焦段。廣角是旁軸的一大樂趣,但我基本不太會玩徠卡,福記的15和蔡司的21/4.5才是我的首選。
至於R頭,題主問題的立意首先是「貴的」徠卡。拋開個別鏡頭不談,R頭的價格普遍較低,和蔡司比並不能算「特別貴」。所以並不在題主發問的範圍之內。事實上,今天買R頭的有幾個是用在R機上的?如果沒有數碼時代的轉接,R頭的價格只怕還要走低。雖然R頭的做工用料和素質都是極為優秀的,但是整個系統被徠卡放棄了,再往下,實在是沒有什麼可比性了。
進來扯兩句。
先說價格。或許所有攝影器材的性能與價格之間都不存在簡單的線性關係,最極端的栗子是我們常說「用十倍的價錢買兩倍的性能」。所以不要指望付出多少舊有多少回報。至於徠卡的價格,一是產量低,小作坊式的企業和日系生產線沒法比,二是人工成本高,德國熟練技工的薪資和東南亞勞動力薪資直接差好幾個量級,三是企業文化不一樣,徠卡從來沒想過要佔領市場,人家自己玩自己的小眾和品質玩得很開心,但是用戶必須為成本買單。三個原因放在一起,當然不便宜。事實上,徠卡不是一直這麼貴的,當年因為m5的失敗為了降低成本整廠遷去了加拿大。在瀕臨破產的關口,徠卡的價格也曾經親民。但是新世界那地方的人文素質地方你懂的,所以徠卡最後又搬回德國了。到今天,還有不少人不認加產的六枚。所以你看,便宜的徠卡大家未必喜歡。
再說素質。事實上,徠卡鏡頭的能力並不都是那麼出眾,徠卡所擅長的其實只有幾個焦段。如果有兩個,那麼是35和50。如果有三個,那麼是28,35和50。這種擅長是和歷史傳承和標誌性人物捆綁在一起的,比如說布列松和50。至於其他焦段的徠卡鏡,我不敢貿然說它們沒那麼優秀,但至少在超廣領域,我敢說蔡司才是真正的王者,我想這是很多人公認的。
所以總結來說,在28,35和50這三個焦段上,我認為徠卡是對得起自己的價格的。至於是不是比NC強,部分可以是。比如在產的11663,被稱為最好的35mm鏡頭,遑論其他,僅是光學素質這一塊,的確對得起它最好的稱號。
光學具體的路子不清楚
但從歷史以往的情況來看,除了部分老頭,L牌鏡頭,一般是全開就可以達到最優素質,另外還體積小,做工不錯。(不過還是有神奇特例的,Summicron 28/2,給鋁鍍黑鉻)
同樣參數的鏡頭,和C、N比起來最大的區別是體積。
不過在L牌鏡頭數字化、ASPH化後,這個差距被進一步的縮小
另外一點,針對廣角鏡頭,比如35、28、25、21、18,無論是哪種,景深標尺上都可以看得到2、3、5米,有的是10米,同樣卡口的別家鏡頭也遵照了這種表達方式,即便是Z、V、K牌
而別的單反,除了Konica的部分單反鏡頭,基本上最多到3米就已經很好了
反對下leica只會28,35,50的觀點,而且個人認為,談鏡頭成像質量,離開單反系統和旁軸系統的天然區別是不合理的。旁軸的短琺琅距,使得鏡頭製造在廣角端更有優勢,但是也遺留下了現在數碼系統上的先天疾病,在數字感光器上由於入射光線角度過大,使得現在即使是leica相機也需要利用演算法來彌補邊角的相差。(導致A7R轉接廣角端不給力也是這個原因)
如果要比較CN和Leica,那就應該比較各自的單反系統,所以M頭不談,我們談R頭。
世界上有多家攝影雜誌擁有完整科學的鏡頭測試設備,一直堅持刊登各自的鏡頭測試報告,形成各自的風格和系列,其中公認為最權威的有德國的《攝影雜誌》和《彩色攝影》,美國的《大眾攝影》,法國的《攝影師》和瑞典的《攝影》(即哈蘇實驗室測試報告)。
德國攝影器材評論家克勞斯·席洛夫1998年時將上述五家測試報告按一定的標準轉化為統一的5分制分值,並加權平均,用這種方法評測了當時市場上流行的205款135單反相機鏡頭,其中變焦鏡頭98款,定焦鏡頭107款,其中有7款鏡頭獲得了滿分5分,它們是:
Leica Vario-Elmarit R 70-180mm f/2.8
Leica Elmarit R 100mm f/2.8 APO macro
Leica R 180mm f/2 APO
Leica R 180mm f/3.4 APO
Leica R 280mm f/4 APO-IF
Leica R 400mm f/2.8
Canon EF 400mm f/2.8 USM L Ⅱ
我想這個份報告,說明了一些問題。
--------------------------------------------------------------------------------------------------
現在很流行的DxOMark在leica面前竟然也DS了,沒有leica的測試樣本。。。。
黑萊卡鏡頭的對比過幾個鏡頭看過幾張萊卡樣片?
買萊卡鏡頭都是不在乎成像只在乎情懷品味的冤大頭是嗎? 就你們丫最聰明最省錢
我尼康萊卡都有
明確地說 頂級尼康鏡頭光學素質和萊卡差別不大
Summilux 35 有紫邊
尼康成像銳但沒萊卡通透清晰 尼康顏色干萊卡顏色特殊 層次立體感焦外直接別比了 萊卡完勝
如果純比光學素質 蔡司比萊卡尼康更高
你說的那些全新天價頭成像確實牛逼 我找不到除了萊卡以外第二個能做出那種成像鏡頭的公司
angenieux很像萊卡 但顏色沒有萊卡厚重濃郁
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萊卡頭也不都是那麼貴啊
光學沒有顯著超越么?首先21 1.4這個鏡頭佳能尼康有么?
暫且不討論光學素質上的區別,因為以討論區別就要長篇大論,最後還要淹沒在口水中。
隨著技術的提升徠卡與日系光學素質上差別越來越小,非要說差別的話也就是所謂的「味道」和「風格」等感性的認識,好吧再算上逼格,這個跟用戶個人喜好有關。本身人類光學設計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短時間內很難再提升的水平,各家的技術無非都是在提高磨鏡工藝和降低材料成本的方向上努力,所以我們能看到素質越來越高的鏡頭,但同時相機和鏡頭缺越來越便宜。不過在降低成本方面,徠卡也算是個反其道而行的企業吧。
所以徠卡為什麼這麼貴?其實很簡單,他的成本本身就很高。首先從物質成本上來說,鏡身金屬,鏡片.... 至少他真的是玻璃。隨著技術進步,相對廉價的塑料材質越來越可靠,樹脂類鏡片也越來越成熟,所以我們總能在某些相對便宜的日系鏡頭上看到他們的身影。另一方面就是各位知友提到的人力成本了,徠卡鏡頭在德國組裝,人工制鏡在整個製作環節中佔了相當高的比例,因此貴也是正常的。另外由於經營理念、市場定位還有德國人骨子裡的驕傲等原因,徠卡註定不會走日系批量生產的道路,而偏向奢侈品的定位也是其價格偏高的原因之一。
附徠卡鏡頭製作視頻:徠卡(Leica)鏡頭生產過程 - 德國製造的精髓視頻
P.S. 其實就有點像驢牌和樂攝寶肯定不是一個東西嘛~
lv包那麼貴,他裝的東西真的比一個麻袋多嗎
尼康 佳能甚至蔡斯都沒有把35 1.4做成那麼小的體積同時保留那麼高的光學素質 重要的是 Leica全開光圈就能用
樓主可以試試 Leica Summilux 35 1.4 11663 看看這麼貴有沒有道理 如果只讓我保留一隻leica鏡頭 我選擇這隻在現今世界中,玩徠卡主要是玩個騷氣。掛一個m3+rigid。奢侈一點的mp+35雙a。白天沒事出去掃掃街,晚上一回家小黑屋子的抽屜里拿一罐C41慢慢倒騰倒騰。洗完交卷之後,尼康ls9000掃一掃。期間可以泡一杯咖啡,從書架上抽出來一本卡帕、布勒松的畫冊瞅瞅,這一天算是過去了。徠卡實用性、方便性甚至絕大多數鏡頭的MTF,拿到現在真的跟尼康佳能比不了。但我就喜歡徠卡,喜歡膠片,你管不著。
蘋果手機的成本只有兩千,居然賣到八千到一萬。
蘋果真暴利。
現在徠卡的鏡頭成本可能還沒兩千呢,賣你一萬都算便宜。
果然大多數網友的日常消費天花板只在萬元左右。
鏡頭的素質是一方面,還要講究一個很玄學的氛圍感,發色。
不然光有素質就叫傻銳。就是靠情懷 因為人家造的也是靠情懷在造 的確是不惜成本做出來的鏡頭 日本人也可以做出來 但是不符合日本人的理念 所以現在德國的蔡司徠卡都只能淪為少數人的玩具
拿35mm的大小說事兒是不對的 日系都是有超聲波馬達的 我就不信有人說af沒有用 af太有用了。
徠卡光學素質絕對有頂級的CNS的鏡頭的素質 但是的確一般人難以看出來 而價格要高出很多。
至於說手工研磨非球面 好像日系裡面現在還是手工研磨非球面的是RX1和索尼35G?
手工和機械 我偏向於機械。
賣得貴是因為是奢侈品 德國人愛玩概念。
我現在用啥?全部都吃灰,我用iphone。
徠卡鏡頭產量低,而且不像蔡司大多都由日本代工,是在德國生產,並且據說是手工裝配。這一點它就會很貴,廠房,機械,人力價格一年假如1000萬,徠卡造了1000支鏡頭,平攤到每一個上就是一萬。佳能尼康造了十萬支,平攤到每一個上就是100。這就是區別, 不然人家就得喝風了。
不談超長焦和變焦鏡頭(此處不包括徠卡M口三段式變焦鏡頭,和R口,S口部分變焦鏡頭)徠卡的光學一點不比尼康佳能差。 還有,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機可是徠卡前身Leitz。 現產最大光圈鏡頭是徠卡50 0.95 (我不會告訴你瀋陽也有產這個參數的鏡頭,但是素質和味道差遠了.
另外,尼康S系就是仿照徠卡M3造的(此處有爭議 )。
其實不用看下面的那些德系血統之類的回答。不起多大作用。
真實情況是,在萊卡的現行鏡頭的焦段裡面(包括很多9x年設計生產的)任何一個焦段的足夠幹掉尼康和佳能全家的紅圈和金圈好幾條街。都說尼康銳,但是試試看和萊卡的MTF剛正面?都說佳能的50 1.2光圈大,但是試試和50 0.95看?並且佳能的1.2還沒別人的0.95做的解析度高。論色彩轉換參數(不是比誰更黃,拍人更白什麼,是比色彩準確還有色階不缺失)最慘的可能就屬佳能。
並且萊卡很多的APO類鏡頭,尼康和佳能的用戶根本就沒這個概念好嘛……
徠卡鏡頭賣的這麼貴,而且還在持續賣,徠卡依舊生存的很好。
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對日系廠產品的全面超越。別談營銷,德國人做營銷真不如日本人。
不知題主 「光學水平看不出對日系的廠有顯著的超越」 的結論是怎麼得出的~本人使用過徠卡、蔡司和尼康的許多鏡頭,作為堅定的尼康粉絲我也不得不承認:感覺在不考慮自動對焦的前提下,300mm以內尼康除了14-24還能留著之外,其他的頭幾乎都沒必要留了。。。
徠卡的頭,無論是定焦還是變焦,無論是幾萬塊的還是幾千塊的,沒有任何一款是垃圾產品。徠卡的的頭,光圈全開一定是可用的。儘管徠卡有些頭是日產或加拿大產的,但是質量也依然出色。
徠卡的頭沒有防抖,沒有自動對焦,使用ASPH鏡片和APO也十分吝嗇,然而徠卡鏡頭並不需要靠這些東西來吸引客戶,評價任何一個鏡頭的終極基準永遠只有它的畫質。徠卡通過不惜工本的選材和極為嚴謹的質量控制,做到了最好的畫質。
以ASPH(非球面鏡片)為例,日本廠商的產品上,ASPH已經被用爛了,再廉價的鏡頭上沒有幾片ASPH都不好意思擺出來,那為什麼徠卡的ASPH鏡頭賣的那麼貴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徠卡的ASPH是手工研磨的,而尼康佳能所大量生產的鏡頭中的鏡片都是模子澆注出來的,所以徠卡的產量低,成本高。要說畫質,手工研磨和批量澆注到底差別多少不好說,但是手工研磨的肯定有優勢,為了獲得那麼一點點的提升而花上好幾倍的價格值不值,那就是見仁見智了,但徠卡選擇了追求極致。事實上,日系廠商也有一些價格較高的鏡頭(因為產量少、工藝好或者是使用了特別複雜的技術),典型的例子就是尼康28mm 1.4 AF,江湖名號百變妖,由於使用了手工研磨鏡片並且CRC的裝配難度極高,這支鏡頭無論是當時還是今天都是天價(現在要兩萬多)。
蔡司和徠卡的技術水平不相上下,我個人的觀點是蔡司的設計實力更強,能夠用較低的成本實現最好的性能,但徠卡對用料的極致的追求更勝過蔡司。簡單地說就是蔡司喜歡巧奪天工,徠卡善於堆猛料,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最高的光學表現。基本上每個焦段蔡司都有和徠卡對應的產品,在光學素質上難分伯仲,但在體積和重量方面,基本上都是徠卡略勝一籌。除了「奢侈品」的天然屬性外,相同檔次的徠卡鏡頭之所以能比蔡司的賣的要貴很多,小巧輕便是徠卡敢於溢價的資本之一。
日系廠商同徠卡相比,在電子方面(自動對焦、防抖、感測器、顯示屏等)日系廠商是絕對優勢,但從光學表現上看,似乎對比徠卡沒什麼優勢。廣角?由於徠卡專註旁軸的原因,之前的確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廣角頭,然而近年來,徠卡的M21/1.4、M21/3.4、M16-18-21/4都再次證明了徠卡的實力,日系廠商恐怕也只有尼康14-24和佳能11-24可以一戰。標頭,這個不用我多說了,如果徠卡說自己的35mm和50mm是世界第二,恐怕沒有人敢說自己是第一(除了蔡司Otus)。長焦,M系統上長焦使用不方便,但是R頭方面有R100/2.8 APO,R180/2.8 APO,R180/3.4 APO,R280/2.8 APO,R70-180/2.8 APO這樣的變態產品,都是無敵的存在(當然價格也是嚇人。。。)。
綜上所述,為什麼徠卡這麼貴?查查徠卡每一款鏡頭每年的產量是多少,再看看尼康佳能的鏡頭產量是多少,您自然就明白了。不惜工本、堅持手工、保持低產量再加上徠卡獨到的光學技術,最後的結果就是徠卡很貴但真的很好。
徠卡值不值那麼多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的觀點是,徠卡是把頂級的鏡頭賣出了超出頂級的價格。
最後,正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在正確使用的前提下,徠卡鏡頭的光學素質及實際表現,是好於同類的日系廠商產品的,並且在很多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如M21/1.4 A,M50/0.95A,M50/2AA,R35-70/2.8A這樣的炫技之作。
順便還得說一點,好鏡頭未必是容易使用的,徠卡的器材自成一套的系統,把M頭和R頭轉到其他品牌的單反或者無反上未必都會有特別好的效果,比如M頭在無反上的邊角崩潰和紅移問題,這個並不是鏡頭的錯,而是在數碼感測器上邊緣的光線入射角度過小的問題,徠卡的M8/M9/M240都特製了極薄的感測器濾鏡以改善這個問題,但是其他廠商的感測器就沒有這麼做了。但是,只要你正確配置或者掌握一些技巧,徠卡鏡頭在其他品牌的機身上一樣會技壓群雄。
個人認為徠卡的精華在於35和50mm這兩個焦段的定焦,應該優先考慮,R系的長焦也十分驚艷,廣角方面,因為蔡司和尼康有不錯的產品(如CZ21/2.8,Nikkor 14-24/2.8),徠卡優勢不明顯。如果你覺得貴,那你就不是它的目標客戶
上面有人這樣說:「新世界那地方的人文素質地方你懂的,所以徠卡最後又搬回德國了」。我想問一下語者你對這個「新世界」真的懂多少?你對自己的舊世界的人文質素又懂多少呢?我不想深入爭論這話,不過想提醒大家,這是一個很低俗的似是而非的曖昧潮流話。還想提醒大家,徠卡把生產線搬回德國無非因為市場潮流,因為買家心理。大家都這樣想,要買徠卡,要買上好鏡頭要買德國產的,那怕價錢高几倍。這心理持續到今天。還有對品牌/產地的狂熱追捧。看看今天大陸市場盲目追捧名牌就知道。顧客心理,能主觀改變的機會很少。打個比方,即使你們冒牌/盜產工業已經很成熟,除非買家因為貪便宜,又或被騙,肯定不會買冒牌的LV包包。那個年代,德國工資不像今天高,因為降低成本而搬到加拿大說法是不成立的。據我知道:加拿大氣候比較沒德國那邊潮濕,有利於鏡頭組片間粘合。而當年人工化車間環境不成熟。另外一個原因是徠卡的一個主要鏡頭設計工程師是加拿大人,讓他帶領生產線回到他那裡也很自然的事。況且加拿大也是發達工業國家。那個年頭,你們還沒冒頭,是吧?
我翻過我的華為手機,看著上面的萊卡鏡頭,陷入沉思
談點個人感受,
一說做工 :日本鏡是批量的消耗物,塑料加鋁片加電路板,聽樓上各位大大說還有用樹脂的?!那肯定不保值,幾百萬產量的全球貨,我個人不喜歡。
二說成像:日本人要是發起狠來做光學,素質不會比德國低,但是苦於這個民族的狹窄胸襟,鏡頭一定是考慮成本的,他要做的是大批量全球貨,賣出好價格,繼續生產賣。日本鏡頭的工業設計我也不喜歡,很醜的說,就好比汽車,為什麼勞斯萊斯幻影、賓利之輩,總是歐洲貨,日本卻拿不出?你認為日本造不出來嗎?歐洲他們做的是情懷和信仰,而市場,他們和徠卡一樣,叢來都是給少數人用來玩和收藏之用。
我主要玩徠卡手動鏡,手動攝影讓我心靜下來,慢慢拍,每一張照片都得來不易,經過思考。但日本自動頭,拍一張容易,回家選就是了,這兩者對於我,截然不同。
徠卡R鏡,主流確實不貴,1000-9000的價格,成像卻很不弱。非常值得一玩
玩吧,就是個感覺,反正我用了徠卡R 日系的鏡頭就不用了,本來也就三個百元級的定焦
這些年用過的徠卡
LEICA ELMARIT-R 35/2.8 E48
LEICA SUMMICRON-R 50 mm f/2 一代
Leica VARIO-ELMAR 28-70 3.5-4.5 E60
Leica Vario-Elmar-R80-200/4.5
LEICA ELMARIT-R 90 2.8 一代
LEICA ELMARIT-R 90 2.8 紅字 一代
Leica ELMARIT-R 135 2.8
Leica Elmarit-R 180 2.8 一代
Leitz Wetzlar Elmaron 250 mm F4 一代(兩隻)
Leica APO- Macro R100 2.8
Leitz APO-Telyt-R280mm F/2.8 (兩隻)
Leica APO-Telyt-R 280mm F/2.8 後置濾鏡版 (兩隻)
Leica APO-TELYT-R 280/400/560mm focus module 280mm F/2.8
Leica APO-Telyt-R 400mm F/2.8 (兩隻)
Leica Vario-Apo-Elmarit-R 70-180/2.8 (兩隻)
Leica Vario--Elmarit-R 105-280/4.2
用過尼康、日蔡、德蔡和徠卡R系,前兩者給人的感覺是清則清矣,但比起後兩者總覺得少了些味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