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期間沒有農民起義?


有也是奴隸起義,「盜跖起義」就是奴隸起義
那時候還沒有類似「起義」這種記載,而是說「盜賊」。

奴隸起義_百度百科

盜跖相傳是盜賊的祖先,「賊」在先秦不是指「小偷」,而是指作亂叛國危害人民的人。
《荀子·修身》:「害良為賊」。
《左傳·文公十八年》:「毀則為賊」
《莊子》:「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竊鉤者誅,竊國者候」
「成王敗寇」的寇就是「賊」。

事實上,中國以農民為主體起義的主導者多數不是農民。

中國古代十二次農民起義依次是:
秦末農民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
黃巾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
唐末農民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
方臘起義;
鐘相楊么起義;
元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
白蓮教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

所謂起義事件中——

(這裡說的不單是「農民出生」,而是投入起義軍當時的職業。如果只說農民出身,那麼很多領袖都是農民。討論這個的目的是可以找出古代中國各類職業造反的利弊條件,比方說,軍人身份起義,既有限制也有便利條件。)

  • 商人身份8人: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鹽商);
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李順(茶販);
方臘起義:方臘(漆園主);
鐘相楊么起義:鐘相(小商人);
元末農民起義:徐壽輝(布商)、張士誠(鹽商);
明末農民起義:高迎祥(馬販子)。

  • 軍人身份4人:

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屯長);

明末農民起義:王嘉胤、張獻忠(邊兵)。

  • 吏員身份9人:

秦末農民起義:劉邦(亭長);

綠林赤眉起義:王匡、王鳳(小吏);

隋末農民起義:翟讓(東郡法曹)、竇建德(里長);

元末農民起義:劉福通(巡檢)、陳友諒(縣吏);

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驛卒);

白蓮教起義:徐天德(差役)。

  • 貴族子弟身份3人:

秦末農民起義:項羽(貴族);

綠林赤眉起義:劉秀(皇族);

隋末農民起義:李密(郡公)。

  • 地主身份2人:

太平天國起義:韋昌輝、石達開(地主)。

  • 和尚身份1人:

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

  • 真正以農民身份領導的起義呢?····只有3人:

鐘相楊么起義:楊么(漁民);

太平天國起義:楊秀清、蕭朝貴(燒炭農民)。


當然了,雖然革命領袖的職業或者說身份大多數不是農民,可確確實實是領導農民造反。盜跖的出身就有存疑,他的的身份很可能是貴族。


中國」首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中的主導者是軍人身份,這無疑給陳勝、吳廣創造了造反的堅實基礎。

前秦時期缺乏教育以及見識的傳統農民,很難成為起義這種逆天大事的領袖。

農民必然在歷次民變中是主要參與者。但中國歷史上,地主與農民的界限並不分明,二者間的矛盾,也未如想像中那般尖銳。許多民變中,農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複雜,甚至有被裹挾者,大多非為「反抗地主壓迫」:

1、在古代中國,矛盾的重心不在於地主與農民,在於民間與朝廷;

2、老百姓參與起義很多出於畏罪和迷信;

3、很多農民起義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亂局所裹脅。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有」農民起義「,那些主導者也必然是混入農民起義隊伍,竊取革命果實的貴族子弟、地主。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是有農民起義的,春秋末年的盜跖,很可能就是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
關於盜跖的事件,散見於各種諸子史料,其中黑盜跖最不遺餘力的就是《莊子 雜篇 盜跖》,裡面把盜跖描述成一個「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的人渣。而且,盜跖很像是魯國柳氏後人,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很多跡象都表明,盜跖是一個活脫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人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裡面動不動以「將軍」稱呼盜跖,這就暴漏了《莊子》的作者無疑是一個戰國時期的人物,因為到了戰國才會有「將軍」這樣的稱呼。
雖然這段話是編的,但裡面的內容不可能都是瞎編亂造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這段文字里孔子就像是一個魯國派來的勸降盜跖的外交人士,各種好話都說給盜跖聽,目的就是讓盜跖儘快解散兵甲,然後得到個諸侯的待遇。
無獨有偶:《史記 伯夷叔齊列傳》: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

從這句話,大概了解了盜跖的生平,召集了幾千人,橫行天下,動不動干殺人放火的勾當,最後還樂享天年了。這活像《水滸傳》里的英雄好漢的生活啊。水滸傳里的英雄好漢都是啥?那都是造反的!誰閑著沒事造反玩?尤其是古代,人口本來就稀少,你隨便忽悠怎麼忽悠出幾千人跟著你做山頭當山大王?
答案只能是,盜跖是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而且,諸多方面都暴漏了他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本質,也就是他在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的過程中進行的諸多「不義」舉動,比如動不動就「殺不辜」、「肝人之肉」,想想就覺得血淋淋的,和歷代的農民起義軍一個尿性。
春秋末期也算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型期,晉楚爭霸結束之後,中原各小國要不斷地給晉、楚兩個國家上貢,貢品一有問題,還要有被責罵被軍隊碾壓的覺悟。這無疑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在魯國,國君魯哀公因為和三桓的矛盾,都不能在國內待下去了,三桓同時討好晉國、齊國,這種討好的背後就是人民的苦難。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很好養活,只要給口吃的,絕對不造反。但在春秋末期的社會中,一口吃的都給不了老百姓了。

但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來,春秋戰國時期,農民起義確實很少,幾百年可能就出了一個盜跖還算鬧出了一點風波。究其原因,也很簡單,無非是因為人口過於稀疏,人均資源佔有量始終很多。

到了春秋末期,即使是當時天下人口最為密集的中原文化圈,鄭國和宋國之間,那麼狹小的領土,竟然還能有「隙地六邑」,兩個國家都因為人太少,分不出人去佔領。春秋中期,姜戎被秦國驅逐,被晉惠公安置在了「南鄙」,靠近周王室的地方。就是這樣在西周豐鎬和東周雒邑中間的領土,也荒涼到「狐狸所居,豺狼所嚎」。甚至在周王畿周圍,都有「陸渾之戎」,到春秋晚期才被中行吳消滅。這種人口荒蕪的場面真是不用多言。

正是因為人口少,人均資源佔有量非常充裕,也就沒有必要去起義了。而戰國時期的情形和春秋時期不太一樣。春秋戰國之交一般都認為是生產力出現極大飛躍的一個時間點,尤其是鐵器和牛耕的普及。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生產力,人口隨之增長也是很可能的。到了戰國初期,中原地區的魏國即使土地廣袤,在李悝主導的變法下仍然強調「務盡地力之教」,要把土地的生產力發揮到最大,也就是現在講的「精耕細作」,才能滿足魏國國家人口的需要,可見人口數目在春秋戰國之交也是有一個飛躍性的增長的。
而春秋末期直到戰國早期,晉、楚、齊、越、秦等大國都加劇了對周圍小國的兼并過程,也就漸漸廣袤了土地,再加上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增長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一般來說,當這種人口增長到達社會總的人口容納量時,也就容易導致國內有人吃不飽飯,發生農民起義。好在由於幾個大國的接壤,戰國時期劇烈的兼并戰爭也隨之爆發了。戰爭過程中,死傷無論對勝利方還是失敗方都是極其慘重的,人口也會隨之銳減。這樣的情況下,人口數量穩定在一個級別,或者仍在增長,只不過這種增長速度是較緩慢的,也始終達不到社會總的人口容納量。如果還能有農民起義了,那就真是X了狗了。


首先題主問的是農民?是指自耕農還是只要種地的都是?
春秋戰國時期自耕農的比例很小,很多收成僅僅夠糊口,甚至連養活一家人都不夠吃飽飯的,也沒啥文化之類的,一般情況下是依附於某些大貴族或者氏族勢力而生存。
這部分農民在春秋期間是沒有什麼力量的,以自然村之類為單位聚集而住。
到了秦商鞅變法後,開始形成有戰鬥力的,可持續的兵源,勞力來源。
這類型的農民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啥起義的,偶爾有一點造反行為,很快也被鎮壓,很難在史書留名。
農民很大的一部分構成是依附於大貴族的佃戶,這部分農民就是貴族的家族財產,也是貴族武裝的勞動力來源,更加談不上造反了。

只有到了戰國後期,秦開始,才慢慢形成了跟題主所說的農民含義差不多的勞動階層,農民造反才有了可能。


因為當時沒有封建時代的農民。


反對 @趙作霖

這個人同時具有多重人格,多重職業。一會是中學歷史老師、一會是大學「老師」、
一會是生物專業的,一會是心理專業的,一會是管理專業的。

而他的主頁自我介紹是

先不說這個。
翻了一下以前他的答案——純屬誤人子弟,
語言不通、辭彙貧瘠,邏輯混亂,胡攪蠻纏
看了他的答案有種在逛貼吧的感覺


奇葩的人什麼的大家都習慣了,信與不信大家心裡也都有數。

但不懂裝懂,明明不是專業人士還要一本正經地濫竽充數是幾個意思?誤人子弟對你有什麼好處?


明朝還沒有奴隸起義呢。


分裂時期沒有農民起義


因為當時沒有激烈的地主土地兼并,這些是西漢中後期才有的


地主-農民的經濟上的封建制度在戰國後期成型,農民在春秋戰國只是一個職業而沒有成為一個(經濟上被壓迫的)經濟階層,並且春秋戰國由於戰爭壓低人口的原因,還誕生不了讓後世諸多王朝腰斬的土地兼并,這樣的農民沒有起義的動機。


除非這些從事耕種的人實際上是奴隸,不過這樣的起義也就分類為奴隸起義了。


大量國人起義被忽視了嗎?野人沒有起義的動力。


個人想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各國臣民都在為國家的富強而努力。國家被打敗受辱,反而更團結。
一個人有才華,總可以受到一個國家的重用。殺人犯了法,也有辦法逃到其他地方。
但是到了秦朝統一全國,上面的想法都不能實現了!!!


因為官方一直在宣傳農民起義,所以很多人不認識盜跖


歐洲的農奴有起義嗎?印度的賤民有起義嗎?我感覺起義少恐怕是沒有思想上的準備,就是認可這種不平等的社會,認為自己不應反抗。


因為不是封建時期


作為一個研究生時候就是研究戰爭史的中學歷史老師,我來給出我的觀點。

先放結論:因為春秋的農民軍事素質太差了,甚至有少部分奴隸比他們軍事素質都強。因為貴族的奴隸和貴族朝夕相處,伺候他們,學的東西多了,而且有些第一代奴隸是貴族或者士大夫淪落的,也只有這些人才會被安排去伺候貴族啊。

而農民,不僅大字不識一個,沒什麼想法。而且身體也差勁(上頓有下頓無),你看貴族為什麼用奴隸啊,用自耕農種地收不了多少租,人家都吃不飽還給你錢。

大部分農民一生都不一定去過別的地方,因為說的都是方言,別的國家語言都不一樣,甚至過一個山一條河語言都不一樣了,不要說起義了,甚至連參兵打仗也只能做伙夫,都沒有金屬兵器。

而真正有一點地的農民,都是小地主了,自己也需要天天種地,雖然僱傭他人的了,但是僱傭他人,可能也就沒多少糧食了,多一點就一點吧,自己多努力吧。


把一個農民培養成戰士,特別是優秀底層軍官,在古代一直是難題。所以古代的底層軍官往往都是家族繼承,從小培養的,基本上你看到的古代農民起義,大部分獲勝者都是重用了那些職業軍人家族,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因為這些家族在子女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的軍事能力!

底層軍官有什麼作用呢?第一就是聽得懂指揮(這個對農民很難啊!);組織自己的部下迅速做出反應(這個基本靠種地吃飯的人幹不了!);組成基礎戰陣:例如對付騎兵的拒馬槍陣(長槍立地20-30°斜向上),對付重甲兵的鎚子或者流星錘,對付刀兵等輕裝兵的長槍排陣(),對付長槍排陣的豎盾陣和弓箭陣!充當弓箭手!甚至是後來出現的鴛鴦陣!如果出現大量騎兵還帶弓箭,配製弩陣和拒馬槍陣!還有發生潰敗,聚攏士兵做出阻擊,反衝殺!

也只有到了共產黨,士兵必須識字學習,才可以真正快速培養大量優秀的底層軍官,再加上軍人素質培養能力強,才真正能建立農民出生的底層士官占相當部分的軍隊。而這樣的的軍隊,往往成本方面相對很低,性價比非常高。才能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但是高層軍官的培養,往往對軍人本身全方面的素質都有要求了。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對士兵的文化和技術素質要求不斷增加了。

以上都是我xiabiande,請不要問我是誰,我就是我,一個天生的業餘演員!


因為老百姓沒收到傷害。


推薦閱讀:

如果清朝末年(大致在太平天國運動這一時期)有像朱元璋、李自成一樣的起義軍頭目,清朝可能被推翻嗎?

TAG: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農民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