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詳細介紹一下 五音姓利?
學建築史的時候遇到的,唐宋時候流行的一種風水術,誰能解釋一下是怎麼操作歸類姓氏的呢
2014-04-01更新:
今天用做論文的態度,找了能找到的所有相關論述,在此更新。我的想法有所汰斥,也有所保留。(另外,題主最初問五音怎麼分,我後面也補充了另一種說法,雖然也很扯。)
汰斥的是認定宋陵根本不會理會「五音姓利」的想當然;保留的,還是在於「東南穹而西北垂」與「五音姓利」,究竟是前者出自對後者的有意遵循,還是前者作為既成事實之後,附會的後者?
先梳理當代學者認定宋陵受「五音姓利」影響的邏輯:
(1)白沙宋墓(1099年、趙姓)中,父子墳墓的排布軸向,是合於「五音姓利」里趙姓的做法。
(2)宋陵中亦然。
(3)得證:宋陵是受了「五音姓利」的影響的。
(4)再用
「五音姓利」來解釋宋陵的地勢走向「東南穹而西北垂」。
(5)旁證1:仁宗朝編定官方葬書《地理新書》(1057年),對「五音姓利」有明確論述。
(6)旁證2: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1206年),描述宋陵地貌,「東南穹而西北垂」原始出處。
由以上鏈條可知,認為附會的猜想,還是有很大可能的。(注意年份)
因為趙匡胤改葬其父,營建永安陵,是在乾德二年(964年)。
當時卜地,最原始的記載,也是在事後多年,並且只是說「吉」,並未言及五音姓利。
也就是趙匡胤是否屬意「五音姓利」,並無明證。
未見有趙匡胤本人對自己陵址選擇的記載。
趙匡胤之父的陵選在陵區的最東南,然後趙匡胤之陵能且只能落在其西北,很可能並非有意遵循五音姓利。
但父子軸向已成,後人只能遵之。然後在仁宗朝,成為定製。
為何仁宗朝確認一遍「五音姓利」,而非像唐太宗一樣駁斥,大概值得尋思。
我覺得,除非找到五代十國帝陵應用「五音姓利」決其地勢的實例、找到趙匡胤為其父陵遷址卜地時明言選地勢憑「五音姓利」的原文(而非後人追認),不然,我的疑問還是倒不了的。
另外,在搜尋中,亦見出學者們有時,做結論也是相當想當然的。譬如說「北宋國力積弱,反映在帝陵上,也比唐陵規模小很多」,—— 國力與陵墓大小有必然關係嗎?何況下意識的把國力等同於軍事,卻忘了北宋在經濟上的國力。何況北宋的禁軍有多少,想好好修個陵會很難么。晚清的國力很強么?慈禧的陵不是一樣的牛氣。——當然了,我這只是調戲。晚清看似窮敝,其實跨入近代國家的它的財政,怎麼也會比沒有近代財政意識的農業帝國,要轉得開。
以下是」五音姓利」當年流行在民間的一點旁證:
「五音姓利」,最早可見漢代的「五音圖宅」,當時就已流行到王充要在《論衡》中辟其謬。但這是陽宅。用在陰宅中,並且轉化成「五音姓利」且流行開來,是在隋唐。《隋書 經籍志》已經收有相關書目,到唐,呂才受唐太宗委託,將當世自古所傳的、「多謬偽淺惡,世益拘畏」的陰陽書,刊正削存,成百餘卷。其中就有對「五音姓利」的抨擊。因為字音可謂因俗而成,相當隨機,與《白虎通》所述姓氏出處成因。沒有對應關係。若說陰宅怎樣收益,也該是和姓氏所屬的facts對應,而非向著音調靠這麼random。
然後是昨天的回答版本:
謝邀。經過一番奮戰,初步有了答案。但太長,太煩。風水,是樸素的環境營居經驗的名教版,太煩。而宋陵應用「五音姓利」說,故意整得所謂「東南高西北低」,在我看來,是另有內幕。答案簡寫版:
趙匡胤暴死,匆匆落葬,就近靠近其父陵,那裡本來南高北低;於是附會「五音姓利」。但即便「五音姓利」,趙氏也是東高西低為上,但實際地形是南高北低。所以進一步敷衍成「東南高西北低」。「五音姓利」至多是民間當時流行的說法,且五代帝陵並沒有應用的實例。無非趙光義匆匆葬他哥哥,為掩人耳目,乾脆把這結果制度化,給了後人「宋陵選址很有講究」的假象,包括建築史家也被蒙蔽。
以下是原文,包括對題主「怎麼操作歸類姓氏」之問的回答。
謝邀,抱歉沒見過專門論述,先找如下:
唐宋時期,風水之說盛行「五音姓利」說。國姓趙所屬為「角」音,必須「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按照這種說法,要求趙姓墓區南高北低。於是宋陵一反中國古代建築常例——置主體建築於較高位置——使陵區地面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處於最低位置。諸陵的朝向都向南而微有偏度,以嵩山少室山為屏障,其前的兩個次峰為門闋。
——這裡先答個疑,為什麼從入口往陵台,越走越低:很簡單,入口只能設在南邊,哪怕這裡地勢更高。因為帝陵自然要坐北朝南,你朝拜帝陵,肯定從南入。
(1)關於「五音姓利」:
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與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對應,這樣即可在地理上找到與其姓氏相應的最佳埋葬方位與時日。
(2)五音如何區分:
五音出 《靈樞·邪客》
。指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古人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相當於現在的12356do、re、mi、sol、la。
04-01補充:另查更早的「五音圖宅」說法,五姓分類,並非依其音調,而是發聲偏重於唇、齒,還是舌。但這也存疑。(對其操作性存疑,因為哪個音沒有舌、齒或唇?又是強作解人的那種分類。無聊。)
(3)「趙」屬何音:
趙姓屬於角音,對應「五行」中的木,木生東方,陽氣在東(開封),趙家皇帝必須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東高西下,所謂「東高西下為之角地……南高北下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
我說過,面對歷史,我們要做的不是報案,而是偵探。但偵探需要的是故事本身,所以繼續搜尋:
(4)趙匡胤怎樣選的址:976年,宋太祖到洛陽視察,在返回開封的時候,途經鞏縣親自拜祭永安陵。宋太祖登上陵園的西南角樓遙望遠方,遠處翠翠青山,近處悠悠流水,不禁發思古之幽情,於是挽弓射箭,一支響箭朝西北方向射去,直至400米處才落下,宋太祖感嘆地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終要有歸宿之地,響箭落地之處,就是我的萬年之地啊!」同年10月20日,宋太祖與世長辭。不久,葬於此地,名為永昌陵。
——但這段故事,要存疑。
(5)永安陵的來歷:
《宋會要》云:「宣祖昭武睿聖皇帝,諱弘殷,翼祖子,母曰簡穆皇后劉氏。仕周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岳州防禦使。顯德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崩,贈武德軍節度使。建隆元年三月追尊為昭武皇帝,廟號宣祖。陵曰安陵(在開封府開封縣。令奉先資福禪院,即其地。乾德二年改卜於河南府鞏縣;景德四年析偃師、緱氏、登封縣地置縣,曰永安,以奉陵寢)。」
(6)改卜在鞏縣的內幕:
《宋史 宋太祖本紀》只一句:辛未,卜安陵於鞏縣。
(7)太祖有沒有自己射箭選址:
《太祖本紀》有關那一年行程,只此一句:丙子,幸西京。己卯,次鞏縣,拜安陵,號慟隕絕者久之。
下面開始偵探工作:
(1)由於趙匡胤生前未曾選址營陵,又是暴死,所以可以推斷:他的陵墓選址,乃是匆匆而為,就近靠其父陵。
(2)其父陵由開封遷葬鞏縣,並非有意選擇帝陵。因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是宋以前很早就有的民間共識。——晉 陶潛 《擬古》詩之四:「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唐 歐陽詹 《觀送葬》詩:「何事悲酸淚滿巾,浮生共是北邙塵。」
(3)為什麼說把父陵遷葬鞏縣,並不意味著他的帝陵就選在同一地方?—— 很簡單,漢、唐的帝陵,都是彼此獨立,而非共處一區。
(4)繼續聯想宋陵的定製,必定始於趙匡胤之後的趙光義,他規定了什麼?生前不得營陵、7月之內必須安葬、必須葬於同區。其實就是通過將匆匆落葬趙匡胤的過程典範化、制度化,來掩蓋些神馬。
(5)為什麼我斷言是「匆匆落葬」?——因為趙匡胤的葬所,嚴格地說,並不符合「五音姓利」。前文已引:
趙姓屬於角音,對應「五行」中的木,木生東方,陽氣在東(開封),趙家皇帝必須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東高西下,所謂「東高西下為之角地……南高北下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
你看嵩山之北、洛河之南,怎麼能說是嚴格的「東高西下」?無非先有的現成的就近的陵址,後附會的神馬「五音姓利」。不然,如果趙匡胤不是一夜暴死,肯定在有生之年,在」燭光斧影光「若干年以後,才會大修陵寢,追比漢唐,斷斷不會附會什麼「五音姓利」。
(6)「五音姓利」是個什麼東西?五代帝陵,有用過「五音姓利」?位於鄭州城郊8公里處的後周帝陵,是五代時期惟一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帝王陵墓群。這就是後周王朝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榮的歸葬地———慶陵。太祖郭威……提倡節儉……臨死前告誡養子柴榮:「陵寢不須用石柱,費人功,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勿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亦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子,鐫字云:『大周天子臨宴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柴榮……的陵墓也同樣遵循養父的模式,十分樸素。
—— 既找不到五代帝陵應用「五音姓利」的記載,則「五音姓利「至多是民間的說法,是趙光義在附會而已。何況五代「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皆為之爾」,當然民間有說法,也沒臉講天命,就講講「姓利」而已,——這局面好不容易到了趙家手上終結了,又怎麼會再去巴巴的沿襲。
(7)補充——匆匆之舉制度化的另一例:
趙光義匆匆葬他哥哥,然後把結果制度化,並非我的妄測。因為從南宋到明,有同樣的實例:
南宋之前,皇陵都是深葬的,而宋六陵是南宋王朝的權殯之地,所以墓葬屬於淺埋,這是中國陵形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明代十三陵等就是參照南宋王陵「攢宮形制」來設計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宋六陵規制雖相對簡陋,卻開創了明清陵寢制度的先河。
(8)我的一點語言潔癖,關於「唐宋時候流行」:
唐興迄於宋亡,618—1279年,四捨五入也有七百年了,「唐宋時候流行」就那麼好說?我之所以對建築史課本上的這句成說深表懷疑,就在於這個表述太籠統,也就是太心虛。我已經證明,五代的帝陵,至今見不到應用「五音姓利」的成例,而南京這裡的南唐二陵,也沒看到同樣說法。如何就說「唐宋時候流行」了?無聊之論。
引用我碩士論文的內容吧:
首先明確,五音姓利出現在秦漢,應用也主要在秦漢,從漢晚期至唐對其是有明確批判的。
秦漢是大一統時代,在在文化發展方面,起著強烈的定向作用;而春秋戰國和魏晉都是具備豐富多彩的哲學思潮和玄學思辨性。秦漢可謂是風水說的關鍵創立期,這一時期,大規模的宮殿、陵墓營建活動為風水提供了實踐的沃土,相地之學得到了統治者們大力支持,出現了闡述專門的術書。尤其是漢代,流行著各種術數,幾乎後來的所有術數都在這時成型了。《漢書·藝文志》中所載術數類的典籍多達190家,2528卷。與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體相適應,漢代的各種哲學思想也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漢武帝時的大儒董仲舒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創造出稱為「天人感應」思想的一整套符號系統和推演模式,用陰陽五行來統攝宇宙萬物,就連抽象的時間、方位等也被整合進入這套體系,加上易學家的八卦符號運算系統和各類術數模式的定型整合,推動了風水的最終創立。秦漢時期,最早出現了風水的兩部專著,根據班固《漢書·藝文志》所錄,一部是《堪輿金匱》,專論堪輿方位之作,被班固列在六術之一的五行類;一部是《宮宅地形》,專論城邑及房舍選址和規劃之作,被歸入形法類。兩部書都已失傳,但昭示了後世風水學說中理法與形法的分野。除此之外,風水學說在漢代發展比較特標誌性的還有圖宅術、遷徙法、西益宅、符鎮等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天文星象之學深入發展,發明「式」這一推演工具,上圓象天為天盤,下方法地為地盤,以北斗為準,模擬天體運行與大地方位在空間時間上配合的情況;還在春秋磁石指南的基礎上,還發明了「司南」這一指南工具,二者結合成為後世羅盤的雛形。
圖宅術簡單說,主要根據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將住宅主人的姓氏及住宅方位附會成五行的屬性,即宅有五音,姓有五音,在安排住宅朝向時,住宅主人姓氏所屬的五音與住宅方位的屬性相協調。
五音即指宮、商、角、徵、羽。關於五音有兩種說法,一說五音出
《靈樞·邪客》,古人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
二說五音的分法是:若其姓的發音在舌則為徵姓,發音在齒則為商姓;發音在牙則為角姓;發音在喉則為宮姓;發音在唇則為羽姓,此說在胡三省所注《資治通鑒》中有所提及:「近世相傳,以字學分五音,只在唇、舌、齒調之。舌居中者謂之宮,口張者為商,舌縮卻者為角,舌拄齒者為徵,唇撮聚者為羽」[22]。
([22] 何曉昕,羅雋.中國風水史[M].九州出版社,2008:79)
五音與五行的對應是:商的五行是金,方位屬西方;徵的五行是火,方位屬南方;角的五行是木,方位屬東方;宮的五行是土,方位屬中宮;羽的五行是水,方位屬北方。根據「五音相宅法」中五音與五行的對應關係,可知屬徽姓的人其住宅之門不能向北開。因為,徵姓五行屬火,而北方屬水,水克火。向西方開亦是不妥,因西方屬金,火克金。向東方則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木可以生火。同樣的道理,屬商姓的人住宅門不能向南開,因為商姓屬金,而南方屬火,火克金;而屬角姓的人(五行屬木)剛不能在西方開門,因西方屬金,余克木,屬宮姓者(五行屬土)不可在東方開門,因東方屬木,木克士(表1五音方位表)。關於這一點,在《漢書·藝文志》之《圖宅術》中亦有記載:「……故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勝火,火滅金,五行之氣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向,向得相宜,富貴吉昌,向失其宜,貧賤衰耗(商姓開門不宜向南,徽姓開門不宜向北。因為商音在五行屬金,南方在五行屬火,火克金不吉,同理水克火也不吉。所以說開門要有適合的朝向,朝向適合的話主人才能富貴吉祥,反之不吉)。」
對於樓上所說對於宋陵的分析,我部分贊同。五音姓利說早期主要是陽宅風水術的一種,但至宋代表現在帝陵的選址上表現與別代迥異。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則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按照五音姓利應主東,結合坐北朝南的中國住宅(既包括陽宅也包括陰宅)一以貫之的風水傳統,利於「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東南高而西北低。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李德,博古,這兩個人?
※袁騰飛、紀連海、易中天、錢文忠,這幾個人中誰學術水平較高,誰又是在瞎說?
※唐朝有沒有因為武則天,女性地位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