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的人總會被台灣人感動?

大一時候準備辯論賽,聽到黃執中的辯詞時,感動不已,意識到這才是有人味的辯論。後來讀龍應台的書,拉賓的演講,阿以的淵源,總會打動我,龍應台至今是我最喜歡的作家。

剛了解到知乎,本來是想當個升級版的百度知道來用。但看到yolfilm叔的這篇帖子二十多歲該做些什麼,將來才不會後悔?,頓時意識到這是個不一樣的地方,應當好好珍惜。

昨天聯繫起來忽然發現感動自己的常常是台灣的兄長,長輩。不知道別人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好多人說「國學在台灣」,這跟台灣獨特的文化氛圍有關么?


我一直想有個機會回答關於台灣人的問題,題主謝謝您。我同意您的看法,在台灣半年,不止一次的被感動到。

題主提到的台灣人,無論是黃執中也好,龍應台也好,或者是@yolfilm 老師也好,畢竟是個例。
關於黃執中,不了解不做評論。
關於龍應台,yo叔說的不錯,其實如果你有興趣看看龍應台先生在當了文化部長之後的一些言論後,我想你很可能接受不了其很多言論。這些言論,應該是多數抱有著微弱民族主義情緒之人所無法接受的。
關於yo叔,不多說了。

談這個問題,是不能講所有的台灣人是怎麼樣的。就連小小的一片知乎上,都會有各類完全不同的極端的人存在,所以如果真的說所有的台灣人都怎麼樣,這是有失偏頗的。
在台半年,被台灣人感動無數。半年來所遇之煩心事從未是與台灣人之交往所致。但有一點能深深地感到是,無論是大陸人之於台灣人也好,亦或是台灣人之於大陸人也罷。雙方於對方之偏見看法都太深了。
而我越是在這裡生活,越是發現兩岸之間對對方的了解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深,無論是對於大陸人也好,或者是對於台灣人也好,對對方的接觸依舊停留在想像力層面,亦或是媒體的報道上。大陸越來越多的人組團來到了台灣,看了看台灣,八天時間,可能會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後回去會和親友說一些諸如台灣很好或者台灣不好的話。而台灣人有些跑到大陸去玩半個月一個月或是更久,有些跑去工作,念書等等,但對於大多人來說還是局限於媒體上的報道,以及旅遊景點的接觸等等。
是的,偏見,就像是有不少在台灣的從未去過大陸之人對大陸抱有極大的偏見一樣,同樣的,大陸人對於台灣人的偏見也是極大。總的來說是呈二極化,要麼好,要麼壞。像題主的問題,很可能便是偏向於其好之一面。
但,總歸來說,大多數人還是對某一群體抱有一個既定之印象的。例如網民看知乎用戶會有一個印象,看微博又會有另一番印象。也許這個既定印象在某些方面過於極端,或是過於美化,但在某些方面還是無誤的。而題主你所說的為何總被台灣人感動,我想這個印象是正確的,至少我是同意的。

在關於樓上的幾個答案講的大多數都是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我從未接觸過一個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而且,我認為如果是看台灣人的話,只看台商這個群體也是有問題的。那我就說說真正正常生活在台灣的台灣人好了。

我我這半年來,所接觸到的台灣人,知識分子應該是佔了一大部分比重。剩餘從政屆人士直至農民也都是所接觸過的。

you老師說了點宏觀的東西,我來說些微觀的東西好了。
我在剛到台灣的這天,進校門找不到路。路上問了兩台灣人,結果讓我詫異的是,兩個人本來是在車站等車。而且我上前問路的時候車已經到了(我們學校門口只有一路車)。結果卻帶著我們兩個人一路到報道的那棟樓的電梯前,路程大約十分鐘左右。後來在台灣無數次的問路,無數次的被帶著走,被機車載,被店老闆說我送你一程,每每拒絕之時經常會得到的回答時:「你們大陸人可能覺得我們台灣人這樣很奇怪,但其實我們還是習慣了的。」

從宿舍至學校的路約幾百米左右,在路途中會經過一家幼兒園。每日早上路過那裡都會看到一個老師在路邊晨練。剛到那裡的那幾天,每天路過那裡都能聽到她沖著我喊一句早安。一開始不知道是不是在叫我,後來大約一周左右確定了我周圍沒有什麼人之後,我就心懷友善與其招呼一番。後來我把這件事寫下,發在了台灣的報紙上。同學看到後驚呼,原來你們也曾遇到過她。

後來發現這其實不是個例,在街上不小心和人對視,不是尷尬的把眼神收回到正常的線里。而是經常的會收到一聲,你好。

到南部去遊玩,在阿里山碰到一公務員夫婦,和我聊了一晚上天。在阿里山上上半夜只有14度的情況下,我傻傻的穿著短袖短褲。結果那大叔硬是將他身上的外套脫下來穿在我的身上,一面對我說自己是胖子,另一面讓我不要介意台灣人的熱情。

我不知道這些是不是感動。

這半年來,我在台灣寫下來五六萬字的感受。後來去看,大多數都是對台灣人的正面評價。也許我接觸的一些台灣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大陸的西安在哪,但這並不影響他們邀請我這個陌生人去他們家裡做客一番。

後來周圍朋友看到我寫的文章,都覺得我過於誇大對台灣人的讚美。但等他們真正到了那裡後,才告訴我原來真的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感受,我寫這些文字,只是想讓一些人看到一個角度的台灣。就像有些台商也會刻薄般,而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的。

但無論怎麼說,那個地方是一直讓我感動的。不止是人,但最重要的是人。我想如果有機會,去那裡生活一段時間吧。你會看到她的美好。

不是為了洗白,也不是為了加深偏見,更無意去貶低大陸。事實是我在大陸去過很多地方,也得到太多美好不亞於台灣。只是既然聊到了台灣人,那就聊起來好了。

有機會也要寫下一個我所討厭台灣的另一面,不過今天,就讓我稱讚她吧。

最後,這個視頻,可能更可以感動我們。台北101的美食街快閃美聲表演(2013-07-08)


分享一個旅途中的小故事。
早上起的很早,六點多就起了,於是一個人出去逛墾丁。
走到海邊時路口有個貨車司機剛好下車,是個大概40多歲的阿伯。見到我往海邊走,他就叫住了我問我是不是去海邊,剛開始我嚇了一跳,因為是清晨,走了20分鐘路上都沒有行人,我走到的沙灘人也特別的少,而且他遠遠的還想遞給我一個東西。
但出於禮貌,我還是走了過去。


他認真的輕輕打開手心,裡面是一隻小小的紅色貝殼。
他用台灣腔軟軟地對我說:「那你幫我帶到海邊好不好。」

我一下子笑了,接了過來,就隨口問「是放在沙灘邊上嗎?
他想了一會兒,認真的和我說:「不不不,不是放在沙子上,你就放在水和沙子的交接處就好,只要有一點點水它就不會死了。」

我說「好的!」點點頭,感覺自己也認真了起來,下意識的說了謝謝。

大伯他認真的和我說了謝謝,之後他就小跑著回身後開貨車,我一邊往海邊走,一邊回頭,看他把車掉頭,往反方向開走了。

這樣願意清晨早上開著大貨車,特意開貨車繞到海邊專門送一隻小貝殼回家的一個普通司機,想必和他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很溫柔吧:)

PS:關於小貝殼
圓滿完成任務!挑了一小會兒,把它放在海水剛剛好可以飄過的沙地上,等了一會後就被細細的海水給帶回家啦!

補充:再對比一下4月份在北京玉淵潭公園湖邊看到的【一群成人+小孩混亂的興緻盎然撈蝌蚪帶走】的場面,你會覺得

把自然當作自己的家,和從自然中撈點什麼帶回自己家

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打個比方, 各個國家都蘊藏著一些礦產.

有的國家蘊藏著少量鐵礦, 但是是露天就能開採的.

有的國家蘊藏著大量金礦, 但是埋藏很深.

有的人身單力薄, 只能採到露天的鐵礦. 他們容易認同前一種國家.

有的人身強力壯, 能採到深處的金礦. 他們更認同後一種國家.


如果是人文情懷上,台灣人很好.
如果是商業利益上,台灣人很狠.


等你被台灣老闆無償加班的時候就不會這麼想了。


我在台資工作了6年,現在還在,接觸的台灣人非常多,認為台灣人就是很好或就是很壞其實都挺無聊的,台灣人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是參差百態,沒有那麼容易一個框框去定義台灣這麼大群體的一群人的。

也許你的圈子接觸到的都是比較nice的人,我接觸的就不全是了,有打心眼裡瞧不起大陸人的台灣人,也有跟大陸人成為很好朋友的人;有在大陸買房安家甚至子女都在大陸上學的人,也有候鳥一樣每月回台灣團聚的人;有脾氣古怪討厭的藍營,也有性格很好的綠營;有唧唧歪歪的小男人,也有豪氣干雲的男子漢;有基督徒泡到大陸的妹子帶回台灣,也有變成大陸女婿的;所以怎麼說呢,台灣人有讓人尊敬的人也有討厭的人,大陸也不還是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還得看你接觸的圈子。

總體上來說,我接觸到願意來大陸工作的台灣人素質總體是比較高的,因為就算在台灣他們也算是高素質人群,但讓我感動的還沒碰上,倒是我們工廠裡很多底層的大陸人讓我感動。

最後總結一下,總體上來說台灣人素質確實較高,因為他們活的更有尊嚴,有尊嚴的做人做選擇很多時候已經足夠讓人覺得觸動了。

PS:我覺得台灣跟大陸其實已經是兩個不同國家了,台灣很好,但別的國家再好又與我何關呢,吾土吾民的種種行為可能更讓我觸動吧。


感動你的是知識分子,人文情懷。我在台資工作,平時接觸台灣人很多,我可以告訴你,很多人都不是你想的那麼好。


對於台灣人的印象,我覺得很大程度取決於接觸到台灣人的方式,因為接觸方式決定所接觸到的群體類型。一般來說,接觸台灣人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到台灣旅遊,接觸到台灣的普羅大眾;一種是在大陸接觸到台商或台干;一種則是透過影視媒體,接觸到台灣政治人物或明星。

到過台灣的人,多會對台灣民眾的友善與謙和留下良好印象。但接觸台商或台乾的,則往往留下偏向陰險或小肚雞腸的印象。至於透過影視節目接觸台灣人的,則容易留下狹隘或偏激的印象。這樣的印象差異性主要來自於群體偏差。

具體而言,台商或台干本身除了是台灣人外,還是商人和企業幹部,後一種身份的性格特質往往會凌駕「台灣人」這個身份的性格特質,即使是本地的商人和企業幹部,在性格上也往往顯得比一般百姓更為算計和強勢。而赴「異域」經商和管理企業這件事,又會進一步激化和突出這種性格特質,畢竟在相對陌生的地方營生,難免感受到相當程度的不安全感,而這不安全感則容易激發出對周邊環境和人的敵意。至於透過影視媒體接觸台灣人,則因為影視媒體本身受到「吸睛」目的的驅使,往往刻意突出某些較為極端的態度與立場,因此所觀看的節目所抱持的政治或娛樂目的,便會影響它們所呈現出的台灣人樣貌。

無論如何,我覺得不論用什麼方式接觸到台灣人,所接觸到的都是真實的台灣人,只是從比例上來說,友善謙和的台灣人為數仍是較多。


-
主要是幾個原因。

一、
一般台灣人,比較接受「倫理」二字,既敬老,也尊賢。
所以,「年輕人」也會轉述「老人」的語言。「平常人」也會轉述「權勢者」的建議。

台灣社會,也有種種矛盾(如同全世界所有社會一般),但,「階級矛盾」相對較小一些。

所以,感動你的那些東西,也許是被轉述而來的,不一定是當事人的發明創造。

比如龍應台,整天拿荷蘭、德國、日本,拿這些先進國家來和台灣相比,拿外國罵中國。
要放在大陸,很多人要受不了,肯定跳起來反駁,但台灣人一般不會憤怒,我們比較樂於聽勸。

這種「向老人,能人,強人,外國人」,弄至向「工農兵,向青少兒」去取經,去謙虛學習的態度,
我認為是台灣社會比較好的風氣之一。我們比較相信,活在世上,總有可以借鑒的觀點和知識存在。

最好的例子,很多台灣人都把「某某某說過」這樣的話,記在腦袋裡,隨時拿來和人分享。
我初到大陸來時,還被人嘲笑,「把某某某說過」的話掛在嘴上,是幼稚的小學生行為。

當時聽人這樣批評,確實叫我大吃一驚。

我跟西影廠的工作人員說:「愛森斯坦說過一個理論……」。
不等我說完,西影廠的攝影師忍不住嘲笑我說:「啥?愛因斯坦也拍電影?騙人的吧?」

可悲的不是他們不明白「愛森斯坦」和「愛因斯坦」的差別。
可悲的是,那種「反射活動」式的嘲笑。

二、
一般台灣人都有宗教信仰。

信仰會使人的視見,有不一樣的高度和深度。
當然,也會有不一樣的能量。

三、
一般台灣人,有較寬大的心胸。
那心胸是來自於「相對平等」的台灣社會,所建立起來的,不帶自卑或歧視的態度。

因為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所以,容易聽到平和的建議。

但,這也有反效果,打個比方,像我,要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會比平常一般大陸人更憤怒。
只因,守護自己的權益,守護社會的平等,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責任。

大陸一般人,不是很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好的例子,我在台灣的網路上,從來沒被人叫過「叔」。
我們不會去特意區分這種年齡、社會階層、地域、性別等,種種差別。

把人叫哥,把人叫叔,當面認識的人,那是必要的禮貌,但在網路上,似乎沒有如此必要。
我們習慣把人叫「閣下」,叫「某某先生」,甚至「某某君」。

這個例子舉的勉強,但大概能說明我的意見:海峽兩岸,明顯社會習慣不同。

大陸的「親近」,有時是一種「階級的強調」,反而「生出距離」,
台灣的「保持距離」,反而因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反而生出「親近」。

又再打個比方,比如同性戀,台灣是很正常的,你是也好,不是也罷,不會整天拿來煩惱。
但不說別處,在知乎,就有一群同性戀朋友,他們非常在乎這類話題……。

終日成為此話題的追逐者,展現嚴厲的「傳教衛道」面目,其實就是因為社會對他們極不公平。
是社會的怪象,導致他們必須如此作為。從受害者,變成對「異性戀者」的壓迫者。

「你們必須接受同性戀。不然,有病的,是你們,不是我們。」

台灣網路上的同性戀群體,碰到如是問題,可能更多一些是「嘲弄」「逗笑」的方式,
他就是要跟你說同樣的道理,心態都會「耍寶」許多。那是一種樂觀和自信。

我覺得,當然不是「絕對」啦,但兩岸之間,確實有類似的明顯差異。
就以同性戀議題為例,「握拳呼喊口號」,肯定不如「自嘲嘲人」來的動人。

說到底,還是外部社會問題,若是社會公平,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受到保障,
那麽,不用懷疑,大陸網路上過多的冷陌、粗暴、戰鬥和激情,都沒有存在的意義,一定會消失。

四、
當然,很多台灣人也很糟糕。
事實上,任何地域,任何社會,任何人群,都有很糟糕的某些人。

我在生意場上碰到的騙子,台灣大陸都有,但台灣那種假意溫文,跟你綿里插刀的敗類,
會比在大陸遇上的,直通通跟你利益糾葛的人,更讓你痛恨。

裝腔作勢的偽君子,當然會比粗魯無品的真小人,傷害人更甚。

若要說點平衡的語言,台灣人,在好壞的比例上雖然好些,但也不見得全都聖潔光輝。

不說別處,就在知乎,也有一個叫我非常討厭的台灣人。
說話狂妄無禮,頤指氣使,沒有教養,叫我一竿子拉黑。
現在,就躺在我的黑名單中。

他,就是叫我恥於為伍的台灣人。最好的典型。

-


台灣人無法讓我感動~
台灣人總有理由表明自己的強大:「濃濃的人情味,強大的軟實力,無與倫比的創意」,動不動就來個台灣之光,。。。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喝不起可樂,北京有沒有地鐵,426,支那,一切都是阿共仔的陰謀。。。
我非常想知道那些說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人到底有哪些理由,因為用繁體字?因為比大陸早發展那麼多年民眾素質較高點?以後在國外連華裔都不叫了,人家是台裔。


我覺得是台灣人比較擅長將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其實大陸也有很多淳樸的感動人的東西,只是我們往往帶有太多的偏見。


衣食足,知禮儀。

當不為五斗米犯愁的時候,自然會多一點精力在精神領域。

我倒是時常被另外一群人感動。雖然他們沒說過什麼動人的話。但是他們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自由奉獻了更寶貴的東西。

這些人都是大陸人。

中華文明的精髓是「自強不息」。

台灣被日本殖民教育50年,精神和氣節消磨殆盡。

早期也有「台灣民主國」保衛戰和後期的抗日游擊戰。但終因孤掌難鳴,被陸續鎮壓。

50年的殖民統治和60年的兩岸敵視造就了今天台灣的現狀。楊鐵心再忠勇,也擋不住完顏洪烈撫養出的完顏康。

兩岸關係就是百餘年屈辱史的縮影。

所以主席親擬碑文,「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楊康之後有楊過,形勢比人強。

文質彬彬不是有文化。

不屈服才是文化。勇敢才是文化。隱忍才是文化。聶帥救美穗子這種大仁才是文化。


涉及到具體信息,鄙視自己,可恥的先匿一個。。。

不說收入、職位,舉幾個小例子:

台企A:台干有專門電梯,陸工走樓梯。

台企B:奔喪最多3天,需出具家屬死亡證明,某員工母親去世,奔喪3天後回來銷假。提交了死亡證明,但被駁回,原因是因為死亡證明簽字者非本人,而是其大哥。該員工遂崩潰,後離職。

台企C:為某小眾軟體國內獨家代理,一年基本靠天吃飯。老闆喜員工加班,儘管沒什麼正事,但正點下班則給臉色,且無加班費。領圓珠筆需打報告。

不是沒遇過高素質的,也有——幾率和大陸同胞差不多,在刻薄雞賊這一點上,兩岸的確血濃於水,就都別裝了,哈哈。

常見陸客在台灣丟錢包被人送回的事,某台灣作家就很納悶,自己咋沒遇到過呢?

說穿了,大陸同胞在台灣感受的,未必是第一反應,骨子裡想說明的是:沒錯,我就是高端咋的吧?


我記得我去台灣旅行的時候買了一杯芭樂汁,可是那個老爺爺打好果汁往杯子里倒的時候不小心滴出來了幾滴,真的只有「幾滴」!!結果他又重新打了一個芭樂然後把杯子倒滿!!然後還在同一個攤位買芒果冰的時候,老爺爺讓我們全家每個人都嘗了一塊切的很大塊的芒果,加起來比我們買的那杯冰的分量還要多!!

當時我和我的家人一看就是遊客,興奮的討論著台灣。所以很明顯,無論這杯果汁有多好,我們都不可能再來第二遍了。

當時是真真切切被感動到了,以至於我現在有一種如果再去台灣一定要再去那個老爺爺那裡買一杯果汁的想法,希望他身體健康。


我去台灣旅行過十餘天
期間也數次被台灣人感動過
重點是,有的台灣人甚至沒有開口跟我說過話
那種微妙的感受很難描述

還是來說說跟我說過話的台灣人吧
有個很大的共同特質——【不怠慢】
語文老師教過我,以小見大
我也只是在那邊旅行,不曾在那裡生活,只能從一些細節說起
如果你在台灣迷路了,根本不需要猶豫,你可以問任何一個人
沒錯,任何一個人
出來扔垃圾的阿伯
騎機車的學生
任何從你身邊走過的人

我們在台北的時候試圖要找一個小餐館
幾經失敗以後,我問了一家精品店的店員
她其實完全清楚我們不像會在她的店裡消費的客人
但是她依然毫不吝嗇地展露著開朗的微笑給我們指路

在花蓮迷路的時候更有意思
我們先是遇到了一對出來散步的夫婦,那位丈夫有些不知道如何表述,急忙掏出手機來幫我們查要怎麼過去,為了確保我們不再走錯,從原本要走的方向折回來送了我們一段
後來,我們還遇到了兩個也迷了路的日本婦人
我們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磕磕絆絆的英語回答著
天色已暗
餓著肚子
但是不厭其煩地、耐心地指著路

進地鐵站這種感受會更明顯
為什麼台灣人會想出來要給孕婦一個標誌好讓別人識別出來?
為什麼台灣人會老老實實地站在電梯右側?
因為不怠慢
他們說,尊老愛幼是真的會想辦法去照顧他們
他們說,要體諒上班族的難處是真的會去為他們遵守一些秩序

所以無論當他們對人
對環境
對知識
對外界
均已【不怠慢】來對待的時候
這種人格就顯得份外有魅力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因為他們不是台灣人!!!!


我是忍不住來給樓主潑冷水的。

我大一的時候也看過黃執中的比賽,但我從來不覺得他的辯詞能感動我。只能說相比較傳統大陸高校那種新聞聯播式的辯風,黃執中的辯風要有親和力得多。但我認為他的毛病也很多,比如即興發揮經常遊離於全隊之外、個人表現壓制團隊表現等等。
如果你還在關注辯論賽,那麼你應當看過武大陳銘的比賽。陳銘的辯風——或者說武大這幾年的辯風——融合了港台式的娓娓道來、以情動人和大陸高校重邏輯推演、戰術設計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是兩岸辯風的集大成者。儘管我不喜歡他身上某些油頭粉面的氣質,但我覺得他在國辯上的那幾場表現要比黃執中好多了。他能將個人的煽情與隊伍的立論融為一體,既能給隊伍帶來勝利,又能切實地打動觀眾。


樓主說喜歡龍應台,那麼不知道你讀沒讀過劉瑜的文章?在專業研習政治歷史等學科的同學眼裡,可能這兩人的逼格都低到不行。但相比之下,我認為劉瑜的檔次比龍應台高多了。這兩人的文章我都粗粗看過一些,我的直觀感受就是龍應台太喜歡鋪陳辭藻、渲染感情。像個祥林嫂,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跟你說俺們祖上苦啊苦啊苦啊苦啊。當然這也可以打動人,但是看久了不免讓人生厭。
而劉瑜的風格是信息量大而舉重若輕、感情豐富但又能恰到好處。似乎同樣是經歷過滄桑變遷,但講述起來卻是雲淡風輕得魚忘筌,有一種引人細品的魅力。


樓主還提到了yolfilm,你提到的這個回答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他也在我的關注列表裡。但是你提到台灣人和大陸人的區別,我卻忍不住吐兩句槽。
yolfilm在談到他的本職工作或愛好時,乾貨甚多,很吸引人,有些人生感悟也有獨到之處。但在這些領域之外,我經常感覺他在「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且多有文不對題、語意含糊、邏輯混亂之處。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張公子的風格,有一句說一句,真實誠懇,文采不說多華麗,至少文從字順,讀起來叫人舒服得多。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每個人的風格又都有優點與缺點,這本無可厚非。但我看到yolfilm回答的第一眼感覺就是:這人一定是個台灣人。

(寫到這裡,我有點擔心大家會覺得我在表達「你為什麼要非喜歡台灣人不喜歡大陸人」的邏輯,甚至會認為我在製造某種對立,但請大家相信,我的回答還不至於落到這種憤青邏輯里去)

現在可以回答樓主的問題了:為什麼有的人總會被台灣人打動?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麼有的人總會稀里糊塗地被台灣人打動?


我總結兩個原因:
1,心智不成熟。
台灣朋友的一大特點就是重感情、重人倫,這一點上面很多朋友都提到了。
恰好最近中國好聲音熱播,在知乎上看了很多討論唱功的問題。似乎各位大牛的共識就是台灣的音樂或選秀節目,在評價歌手能力時很看重「感情」的因素,甚至認為「感情>技巧」。台灣文化人的風格也是這樣,行文間極好以大量的文字渲染感情色彩。
風格之間本來談不上高下之分,但能力是有高下之分的。
感情渲染有一個度,掌握得好,半生過往娓娓道來,那是王鼎鈞。掌握得不好,庸婦大嬸婆婆媽媽,那是劉墉,是龍應台。
而心智不成熟者,最容易被後者這種浮於表面的深情和低劣的人生經驗所打動,那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心靈雞湯,還以為自己跳出了洗腦的範圍。君不見十年前大陸人讀劉墉成風,這幾年不讀了,因為我們有于丹了。如果有人到知乎上來發問:為什麼有的人總會被心靈雞湯打動?我看八成聽不到有耐心的回答吧。


2,在這些領域所知甚少。
還是來說說辯論賽。
其實在用「稀里糊塗」這個詞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惶恐。蟬聯兩屆國辯最佳辯手的黃執中能打動人,這是很正常的,肯定談不上稀里糊塗。因此在我吐槽樓主之前,一定要先表達對黃前輩的尊重。
在03年那場國辯決賽後,每個人都在談論黃執中的結辯是多麼的感人至深,都在說他在評委提問環節的回答是多麼的發人深省。相反,來自大陸的四辯薛樂被罵成了篩子,他的結辯既沒有明確的說理又沒有感情的高潮,連時間控制都做得不好,堪稱國辯十多年來最爛的結辯之一。
大一的時候我也這麼想,但後來我看到一個新聞採訪,才知道,中山大學的辯手,想學習台灣朋友那一種臨場發揮的風格、而嘗試著擺脫大陸辯手「有背而來」的桎梏,上場前除了一辯外,幾乎沒有準備大段的、成文的稿件,二辯的盤問、三辯的對辯和四辯的結辯,大半都是在場上現想出來的。這些又都是他們花了極大的精力、向校領導爭取來的。
在國際大專華語辯論賽上奪冠,對於大陸的隊伍簡直就是「政治任務」。任何了解大陸政治風氣、在大陸高校有過學生活動經驗、尤其是參與或組織辯論賽經驗的朋友,不用我多說,你們都可以想見這是多難的一件事情吧。
我不知道樓主你怎麼想,但在這件事情上,我認為中山大學的這四位師兄師姐,他們的實際行動給我的感動,至少不亞於黃前輩那一篇精彩的辯詞。

順便說一句,作為一個學生,揣測他人的閱讀範圍似乎是有點失禮的。但我主觀地認為你沒有讀過太多大陸作家的書,比如我就覺得《夾邊溝記事》比大江大海要好。如果我說錯了,萬望原諒。

說到這裡,我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
台灣的朋友,我很尊重,他們有很多優點,也是我極為佩服的。我見過一些來自台灣的交流學生,那種彬彬有禮、文雅謙讓的氣質,是很多大陸學生不能及的,這一點我印象深刻。前面的回答里也有很多朋友提到,台灣的朋友樂於助人、古道熱腸,雖然我沒去過台灣,但我想這應該是很有可信度的,所以我非常希望實地去台灣感受一下。
但我覺得,根據樓主的這些說明,你被打動的理由,實在是太稀里糊塗了,當然也可能我和你的感動點不在一個位置上,總之,我忍不住吐槽了一番。

借題主寶地打個廣告:
請關注我的微信公共賬號:thetree2014
優質閱讀推薦,堅持朋友圈裡的高逼格。
附帶午夜陪聊功能,各種無節操無下限。


台灣的人文氣息吧,因為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和現在思想的結合。


多年之前,我曾經因為一個賭約,在國外的一個展會上,裝過十天的臺灣人。

展會很無聊,展位上的幾十個臺灣人經常一起聊天,展會結束後大家還一起吃飯,晚上一起跳兔子舞,沒有一個人對我有所懷疑,唯一的麻煩是不敢在他們面前在電腦上用中文輸入法(還好系統都是英語的)

裝的方法簡單:

1、臺灣腔 臺灣腔很好學,基本上把我的聲調放柔三分,慢慢的。把和說成汗,把拉圾說勒色,把數位說數碼,把軟體說軟體,還有PO 爬文之類就對了。沒錯,「就對了」也是典型的臺灣句式。還有「我一直跟XXx有說……」之類的句式

2、多應和男生,睜大眼睛,「啊,真的?」更禮貌一些,刻意的禮貌

3、談玄學,談慈善,引用星雲大師和慈濟之類的話是沒有問題的,不停地說功德,如果能加點冥相,薩提亞,治癒,內視,就完美了。

4、說全世界的所有的地方,臺灣最好,誇張地說大陸的缺點,然後,加「在臺北就一定不會這樣!」

5、要比較沒頭腦,一說軍事地理什麼的,就很白癡……但是會用一些很老派的成語,比如「甚囂塵上」之類

OK,現在你明白你對臺灣人為什麼有好感了嗎?

因為他們往往更禮貌,更有質素。

因為他們的精神境界似乎比大陸人高那麼一點,常常能說出一些玄之又玄的東西,換言之就是有宗教信仰之類,雖然這種信仰也很無稽。但對於沒有宗教自由和信仰的大陸人,總歸有一定吸引力。

因為他們保存著比大陸更多的傳統文化。

因為他們說話都很誇張,陳安之之類的洗腦法起源於臺灣,傳銷的人員多半第一眼都會讓你有好感。

因為他們能點出你體制差在哪裡,而你不能盡情說出。

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臺灣好友,政,商,宗教,家庭主婦,都有。但是對於大多數臺灣朋友,我不會特別信任,只能淺交。因為他們是淺一層的日本人,對你非常客氣,禮貌,但這種態度從未深及內心,只是習慣反應而已。在內心深處,你還是一個尚未開化的大陸人。至於他也會讚歎大陸發展很快,但那種讚歎,與美國人讚歎西非發展很快是一個道理。他們或許會為你熱心的指路,介紹一些東西,但那是小時候的訓練和服務業的要求。但關鍵時候,他們從未顯示出大陸人能有的那種承擔力:舉一個實例,某年大水,某工廠被洪水包圍,我當時去審廠,三防辦的安排大家撤到安全的地方去,大陸的男士都理所當然地讓女性和孩子先走,可是五位平常大家都覺得很NICE的臺灣同事就叫道:她們是女工也!


我們一直標榜我們是善良的民族,禮儀之邦。

可是我們發現周圍的人並不是那麼的善良以及沒有那麼良好的禮儀。

我們覺得可能是某些地方出錯了。
我們猜測或許對岸沒有出錯。


推薦閱讀:

一百次感動比不上一次心動?
哪一個四字詞語最讓你感動?
為什麼說「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
Ta的哪一句話感動到你了?
你聽過最讓你動情的一句話是什麼?

TAG:文化 | 台灣 | 文學 | 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