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7 里的改變,有哪些是 Jony Ive 的工業設計理念的衍生?

比如之前聊到的圓角的問題(iOS 7 的圓角圖標是怎樣一個圖形?),是用工業造型里的曲面連接的思路來做圓角,都已經不算是圓角了,那麼還有哪些方面可以看作是 Jony 的工設思想的體現?比如接縫與界面上的分割線什麼的?或者……也就說,是否確實將工設的思路用進了交互邏輯的設計與界面設計?硬體上的設計思路是怎麼用到了交互上?


我不認為圖標圓角的變化這一點就能說明工業設計理念的衍生,這只是一個小 trick (很多軟體的官方幫助中都有 tricks and tips,看上去不重要但又很有幫助),而且將工業設計理念應用到界面設計中,這種說法也是很隨意的,就像是說將建築設計理念應用到工業設計中,或者做面的理念應用到做米飯中,兩者之間沒有可平移挪用的東西,如果說到「理念」和「思想」,那就直接說設計理念。人們之所以這麼簡單的說,是因為界面設計還年輕,一些界面設計師盯著的是幾個著名工業設計師的產品而不是平面設計師的,也能說明因為年輕這個行業並沒太多理念上的交鋒和變迭。

我對 iOS 7 的觀感是保守、折衷和未完成,但我非常讚賞它的改變,包括設計理念的指引。有部分人對 iOS 7 感到極大失望乃至痛哭流涕,這種感覺我在 iOS 6 發布時也是如此(當時我的一條 tweet),這種傷心直到 iOS 7 發布才撫平。

如要要問類似圓角變化這種變化有哪些(變化或許是來自工業設計師的經驗的影響),排在第一的我會說是 Phone 的圖標。

(上圖截自:iOS6 vs iOS7 icon comparison)

非常類似圓角的那種修正,新的電話的圖標的輪廓線也可以看到這種精益求精,很多地方是沒有經驗的人注意不到的(沒有經驗不只是製作經驗主要是視覺經驗),比較兩個圖標,那個更容易讓視覺提取輪廓,能夠更快與電話這個指向概念聯繫起來?關於在這點的一些探討可以見我的新文章:《一種新的設計構造思維》新的電話圖標是好看(老圖標居然還繪出了聽筒話筒斜面輪廓,不僅寫實而且還老氣),好看背後有視覺工作機制。

所以,如果要說 Jonathan Ive 帶來了什麼,最簡單不過了:

""Most people make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design is what it looks like, People think it"s this veneer -- that the designers are handed this box and told, "Make it look good!" That"s not what we think design is. 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來自:The Guts of a New Machine

這句話人們經常會應用,但是並不是容易理解的,包括設計師,因為類似觀點似乎每個設計師都會說,比如設計不是樣式之類,而且書上也說,比如 Bruno Munari 的《Design As Art》中就有專門的一篇文章(我看這本書時,甚至有點懷疑 Steve Jobs 或 Jonathan Ive 的這個觀點與這本書有關,因為也用了 veneer 這個詞)。

我認為就是這句話是 Jonathan Ive 介入人機交互界面設計以來最大的變化(iOS 7 Design 介紹頁面已經寫得明確不過了)。不少人會將 how it works 看作是硬體軟體的運行之類,其實設計也是運行的,而不是強加的外皮。

理解這個最簡單的就是如我在這個問題iOS 7 全新外觀界面有哪些讓人心動的細節?下的回答說到的 Apple 不會去掩蓋或掩飾本該在那的東西,比如對天線部分塑料的處理(沒有作表面上的覆蓋而去強調視覺甚至觸覺上的一體性)和設計(在設計時也沒去考慮「掩蓋」這個問題),包括各種介面處的設計,去比較其他廠家的產品,也能發現這一點。這種坦率的背後當然是對事理的尊重。

(上圖截自:iOS6 vs iOS7 icon comparison)

來看看這個 Photos 的圖標,「照片」需要一個圖標去指向,用什麼指向,因為「照片」在這裡是沒有人類通用的符號的,或許我們可以用一朵花是指向它,也是可以的,但我們首先需要建立「花=照片」的關係,但問題來說,為什麼不用草呢,用樹呢,用風景比如沙漠呢,或者為什麼不用肖像相片呢?再把話題擴大一點,iOS 6 通知中心的背景為什麼不用木材呢為什麼不用石材或者紙質呢?這裡面就有一個「選擇」的權重在增加,一旦「選擇」的增加,勢必失去了「how it works」這個基點。設計師的選擇的強加,這一點對比 Windows 系統的系統默認壁紙選擇就可以明白,Mac OS 也有壁紙,但是比較兩者,這不是關於品味的問題,而是對設計理解,退一步說,一個操作系統的壁紙不能選擇開發者全家福照片吧,以此推進,就能明白為什麼星空更富全人類通用性,也符合背景的運行原理。

iOS 6 Photos 的圖標為什麼不用富士山?這是一種選擇,也沒有太多的「工作原理」來支撐,花朵比富士山更有全球通用性,那為什麼不用玫瑰花呢,玫瑰花有特殊含義而且不常見,那為什麼不用菊花呢……這樣持續問下去,會發現向日葵是其中一個還算不錯的選擇,但是不能排除選擇的強加性。那麼 iOS 7 的 Photos 圖標不也是一種選擇嗎?

當然是一種選擇,但是我們需要考察其中工作原理,就是符號認知的工作原理,如上所說,在 iOS 6 上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建立了「花朵=照片」的映射關係,那麼當我們需要這個功能時,就去找花朵,我不說向日葵,是因為很多人都認識不到它是向日葵,即使認識到它是向日葵,在我們尋找圖標的過程中也會用花來替代,向日葵來作為符號有太多的冗餘信息了,拋棄這些榮譽信息,人類在象形文字時代就會了,而且在中文中「向日葵」這個詞多麼難念,它也作用於圖標的認知過程哦,因為設計師建立了一堆複雜的指向關係。使用熟練了,不會察覺這個過程的複雜,但這個工作原理是每次都運行的,因為花朵形象的複雜,我們眼睛需要更長的時間和精力來概括其輪廓。而 iOS 7 拋棄了「花朵=照片」的映射關係,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花,但「這圖形=花」這組關係早已在運行原理之外了,我們建立了是一組「這圖形=照片」的映射關係,省去了「花」這個干擾,而且它的輪廓是多麼容易概括,這也是符號的工作原理,就像文字一樣,在日常使用中你會去分析每一筆畫的集合形態嗎?

接著來質問這個圖形的選擇性,當然這裡面有設計的選擇性,這個圖形更不是全人類共通的,拿給初次使用者,或許比 iOS 6 的向日葵更難和照片對應起來(「或許」的原因是我對此懷疑),但是當這種關係建立起來之後,iOS 7 靠著它的識別快捷性佔據優勢,那麼使用一個三角形不是更有優勢,這樣我們又可以無止境的問下去,然後發現使用現在這個圖形也是有些道理的,但縱不能反駁它的選擇強加性,可是,開看看我們的文字也是如此,所以應該放到整個系統中來評價,iOS 7 的 Photos 圖標當然是受制於系統的,這也是為什麼 iOS 7 能夠使用黑色和白色背景作為圖標背景的原因,它很容易識別,這種符號關係很容易建立。

至於圖標舔起來沒味道,iOS 是一個系統,相信以後仍然有很多應用的圖標還是可以舔的。但不過話說回來,黃色小說並不會隨著黃色電影的誕生而消失,如果喜歡,還是可以舔的。

由此可以展開到 iOS 7 的其他方面,Apple 設計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是這樣一步步思考的,但是設計的指引無疑就是 how it works,how it works 就是 Jonathan Ive 帶來的理念,雖然我對 iOS 7 不太滿意,但是對其帶來的視角改變,以及反映到最終一些視覺風格上,我非常讚賞。


作者就是用一堆顏色來代表這是照片。

@Hi-iD 的回答,真是想太多了。並不是長篇大論搬用一大堆理論就可以顯得很專業。比如蘋果的標識為什麼被咬了一口,是不是牛頓的蘋果,是不是那個被毒死的人沒吃完的蘋果……(不由自主地嘆口氣)


真的無法讀完一樓的長篇大論。我只知道有些事情沒那麼多所謂的初衷。也許Ive其實只是看到了13年春季的流行色突生靈感,也許只是覺得IOS的界面該有些變化——因為蘋果已經習慣於引領潮流,說不定他只是希望看到有人跟風。如果你說在7之前還能看到工業時代設計風格,那麼7的界面基本只剩下意象和抽象。
我再補充點。ive是後喬布斯時代蘋果內鬥的勝出者。他從只負責工業設計升格為負責包括軟硬體在內的整體設計的"設計副總裁"。改變的原因不言自明:因為軟體界面設計是。他。負。責。了。他需要一個契機,讓蘋果的ui打上他的標籤。正好,ios7來了。
回到問題上。我記得知乎里有人很詳細地分析了ios7中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很多問題顯而易見。如果設計師真的有從工業設計-界面設計的跨界發揮,那麼我覺得他們一定早就注意到了那些擺在檯面上的紕漏。
該回答沒有用,請摺疊。


在 iOS 7 里沒有 看到 Jony Ive 的工業設計理念的衍生,我看到的是:
1、他大膽的在6月內讓銷售團隊來指導圖標設計,這條策略相當牛;——創新模式
2、用那麼細的主打字體,仗著解析度很高的要求;——突破底線
3、交互設計上採用由下至上的滑動;——打破傳統
4、集各家所長的交互體驗不一一舉例;——海納百川

iPhone手機的工業製造還是那麼牛,我相信在細節上絕對是精準到比像素還小的單位;
但是iOS 7裡面我真的沒看到。


ios7用戶體驗差的原因絕不是一個圖標設計那麼簡單,而是這個系統的不平衡性造成的。
如果單就iphone5/5c搭載ios7的話,配合是比較完美的,圖標什麼的只是個人好惡而已。但是對於iphone4/4s用戶來說,ios7就是災難。
由於聯通和蘋果合作,4/4s在中國的銷售量是最大的機型。這些用戶對ios7的看法成為了主要聲音。
對於他們來說,ios7的致命缺點主要是
費電,卡頓,操作變化太大。要知道,這3點在以前可是ios的優點。
其實,從ios7的發布會就可以預言到這些問題。用戶體驗不是簡單的靠技術的提升來解決的,而發布會上蘋果的亮點全部是增加了哪些技術。而實際上,之前蘋果系統沒有這些技術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增加這些沒用技術降低了系統的平衡性!從而最終降低用戶體驗!
比如多線程技術:其實這一點只有在其他系統的用戶剛轉到ios時才會抱怨,熟悉了之後就覺得根本沒關係。但是增加這一技術會對系統的效率,穩定性,安全性都有嚴重的損害。ios7卻把多線程當作一個新技術點增加進來,真的是畫蛇添足啊!
我自己是沒升,因為
我周圍所有用4/4s的升級到ios7的人都降下來了。


關於Hi-iD 對ios7圖片造型設計的分析
我認為新版圖片設計是將花朵這一元素抽象化的,大家請看圖標的細節

中心三種顏色交叉的部分,可以看做花心

外圍兩種顏色交叉的部分,可以看做花萼

單色部分則是花瓣如果設計師的初衷和上述相符,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這麼複雜的圖形結構後,會梳理出這是花朵的象形。因為它豐富的顏色和層次,讓人只止步於外輪廓造型,對於它的認知上不會再有進一步的深入。
就藝術而言,富有內涵的設計是有價值的,但對指示性功能性的圖標來說,這樣的設計合適嗎?


我覺得7里照片的圖標設計並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 我能順利找到照片全依賴於圖標下面的那行字 我並沒有覺得這個圖標和照片有什麼關聯 而至於早先的那個花的圖標 實際上是有淵源的 因為在早先的很多使用中 比如windows等系統上 實際上是有類似的用圖像來表示圖片或照片什麼的 比如用一幅兒童畫來表示圖像 而6中的照片圖標則是很典型的經由攝影而獲得的花的圖像 是可以與照片這個詞關聯的 而7里的圖標 我認為 更適合和畫圖 ps 調色盤這樣的概念相聯繫 電話的圖標設計並不好 並不是很顯眼 或者說並不是一下子能反應過來 照片設計完全失敗 如果不是下面那一小行描述 我絕對不會點進去的 什麼 你問我怎麼進圖片 從照相進唄 大不了百度一下 還有game centre 我至今為止不知道為什麼設計成這個圖標 興許一個大寫G會更好一點?
我的感覺 7是典型的工科生風格 用抽象理性來詮釋美 但我本身並不喜歡這種風格 因為我希望有一種鮮活的積極的生活化的美 而對蘋果這種極端技術公司而言 一開始有喬布斯把舵 無論工科生怎麼興風作浪 都要乖乖的進入右腦化的具象藝術和人文的用戶體驗中 而喬布斯離開後 隨著5和5s的發行 ios7的發布 明顯的工科化作風出現了 抽象 理性 左腦化都慢慢顯現 什麼圖像化 用戶體驗恐怕會越來越少 而且蘋果搬到那麼偏僻的地方 期待它們以後能有點「人的氣息」 恐怕就難了 簡單說 現在的蘋果被一些擁有工科生藝術氣息的工科生把持著 期待所謂的喬布斯精神能夠延續應該很難了 趁現在再享受一下蘋果吧 以後估計就很難了


推薦閱讀:

設計中會用到 UI 設計規範嗎?
如何評價微軟在 Build 2017 上提出的 Fluent Design System?
為什麼餓了么的LOGO選用了一個藍色?

TAG:工業設計 | 喬納森?艾弗JonathanIve | 用戶界面設計 | iOS7 | iOS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