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的文學符號學與文學敘事學主要觀點是什麼?
水平有限,只答一半。
結構主義敘事學主要觀點就一句話:文本是一種交流,並且是脫離語境的。
1認為文學是一種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
2但不是真實讀者和真實作者之間的交流
3而是隱含讀者和隱含作者之間的交流。
(所以語境(即真實世界)跟我們要探討的文本關係並不密切。)
換句話說,作者在創作時候表現出的自我,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一種創作時特有的姿態(即隱含作者),這個姿態也許只存在於這個文本,也不是一以貫之的,所以要嚴格以文本為基礎研究才行。
基於此,結構主義敘事學家們把敘事者/感知者/作者本人嚴格區分,並在此概念基礎上探討視角/聚焦方式/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等等。
至於這種觀點是如何將結構主義引入敘事學的,大概思路如下:
雅各布森認為語言是交流,他將語言行為劃分成:說話者、信息、接受者。
結構主義敘事也認為是交流,他們的研究方式是:(隱含)作者、文本、(隱含)讀者。
而後結構主義敘事更關注語境,他們的研究方式是:文本產生語境、文本、文化接受語境。
(說的不對請指正)
—————
此外,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認為神話可以劃分為神話故事和神話結構,神話故事即每一個單獨的神話事件,而神話結構即隱藏在眾多神話故事底下的基本結構。他的這一論點,成為日後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基本原則。
感謝指正,這個結構主義進入敘事學的傳播路徑可能不對,大家看看就好。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結構主義和文學符號學和敘事學的關係。很長,整理了一下希望有人能認真看吧。在知乎上文藝學的問答貌似總是吃力不討好的。
一、符號學與結構主義的區別與聯繫:
符號學與結構主義有著很深的聯繫,以至於有時人們會將二者混同,但符號學是一門學科而結構主義是一種方法,結構主義所涉及的範圍遠不止符號學,同時符號學研究也可以不採用結構主義方法。二者雖然性質不同但在外延上常常可以交叉起來,可以說文學符號學在當代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結構主義運動的實績和赫赫聲勢。
符號學在西方世界可以從古希臘學者那裡找到相關論述,現代符號學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美國哲學家皮爾士分別從語言學和邏輯學的角度創立的。索緒爾認為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中符號生命的科學,語言學是這門科學的一部分,符號學的發展規律可以應用於語言學。皮爾士認為邏輯學是符號學的另一種名稱,是一種關於符號的幾乎是必然的或形式的學說。
文學符號學運用結構主義方法進行研究的有很多人,很難一一列舉,而且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就稍微舉一個例子。
洛特曼的文學符號學:
1、洛特曼既分析文學文本的內在結構,又分析文本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外部關係,試圖填平文學的接受研究以及文學的社會學研究同新批評的自主解釋和內在解釋之間的鴻溝。
2、洛特曼致力於文化史的符號學研究,認為存在著兩類歷史結構,它們的文化代碼分別是不同時期的主代碼,符號學應該而且可以反映出各個時期文化代碼的意識形態蘊含。
(1)中世紀結構:中世紀的文化結構具有高度的符號學性,把各種事物都看成是表達某種更重要的東西的記號,甚至連人本身也成為上帝的符號。這種文化蔑視物質,重視記號及它所表徵的東西。
(2)啟蒙型結構:啟蒙性文化重視實在的物質,而代表物質的東西如金錢名譽等則被斥為虛構物。
(3)中世紀型文化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言語,即有觀念而無行動,啟蒙型文化則將語言和言語的文化代碼對立起來,即他們倡導的行動缺乏在文化中的正當地位,而在現代這種對立更為嚴重。
敘事學不同於結構主義,因為不用結構主義方法也可以研究敘事理論,但當代敘事學的發展卻與結構主義文論關係極為密切,結構主義文論在敘事理論研究上用力頗多,對當代敘事學的建設和完善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運用結構主義方法進行敘事學研究的比較著名的理論家是托多洛夫:托多洛夫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敘事作品,從結構主義所謂科學的角度對文學作品加以分析。他認為敘事學應該是對敘述本質和敘述分析的幾條原則提出幾點一般性的結論,其研究對象是敘事的本質、表現、功能等敘事文本的普遍特徵,而不考慮敘事的媒介,即不管它是用文字、圖像還是聲音來敘事。
理論主張:
1、敘事時間:
(1)壓縮和延伸:是指文學作品講述的時間對事件時間的壓縮和延伸,例如一年過去了是壓縮,說時遲那時快是延伸。
(2)連貫:是指並列幾個不同故事,一個故事結束一個故事開始。
(3)交替:是指同時敘述的兩個故事,一個未講完就開始了第二個,第二個未講完又回到了第一個,二者交替進行。
(4)插入:是指把一個故事插入到另一個故事之中去,形成故事嵌套的解構。
2、敘事體態:敘事體態是指表達故事中的他和敘事話語中的我的關係,即作品中人物和敘事者的關係,托多洛夫將之分為三種:
(1)敘事者大於人物,從後面進行觀察。敘事者知道每一個人分別見到的、感受到的,但他們自己卻不知道彼此的想法。
(2)敘事者等於人物,同時進行觀察。敘事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在人物對事件的答案沒有找到解釋之前,敘事者也不能向我們提供什麼。
(3)敘事者小於人物,從外部進行觀察。敘事者比作品中任何一個人物知道得都少,無法進入人物的意識,這一類實例最不常見。
3、敘事語式:
(1)描寫:是指作者向我們展示事物,這種敘事方式與編年史有關,因為編年史是一種純粹敘述,人物不講話。
(2)敘述:是指作者向我們說出事物,這種敘事方式與戲劇有關,因為戲劇是一種以人物對白演示故事的方式,沒有敘述者的話語。
⒊描寫與敘述:在大多數作品之中,敘述與描寫往往間雜,甚至就在一個段落中既可以講述故事,又可以描寫故事的氛圍狀況等。
⑷敘事轉化:
托多洛夫認為小說的基本結構與陳述句的語法可以類比,在標準語句即主語+謂語+賓語的格式中,小說中的人物相當於主語,他們的行動相當於謂語,他們行動的對象和結果相當於賓語,在陳述句中的動詞謂語可以歸納出若干基本類型,同理,各類小說中也有常見的謂語。小說謂語可以隨著情節演化而有連結或轉化,動詞謂語的轉化使得小說由原來情節的平衡轉為不平衡,以後又轉化為新的平衡,他將此稱之為敘事轉化。
轉化的實質存在於某些項目向它的對立或矛盾的方面轉變,並將轉化分為了簡單轉化和複雜轉化。在簡單轉化中,只涉及到對一個動詞的關係,而在複雜轉化中則涉及到了兩個動詞,其中一個動詞缺乏單獨存在的權利。在簡單的敘事中會用上簡單轉化,而在複雜的故事中還會用上複雜轉化。
初學者,試答。
參考資料:彼得-巴里《理論入門:文學與文化理論導論》
傑拉德-普林斯《敘事學》
趙毅衡《廣義敘述學》
羅蘭巴特《神話學》
結構主義(鑒於題主並未具體闡釋結構主義,我在這裡主要指法國結構主義者)作為一場運動正式發起於20世紀50、60年代,但其思想紮根於索緒爾的語言學思想之中。
首先說索緒爾讓結構主義者感興趣的地方。首先,他強調我們賦予詞語的意義具有徹底的任意性質,意義僅僅維繫於規約之中。也就是說,詞語是「無理據符號」(unmotivated signs),意思是說詞語同它所指稱的現象之間不存在內在的聯繫。
其次,索緒爾強調,詞語的意義具有關係性質,要確定某個詞的意思,這取決於這個詞與之「相鄰」的詞的關係。
同時在索緒爾看來,語言不單記錄世界或給世界貼上標籤,更構成了世界。意義或者外附於客觀事物,或者外附於人類心靈創造的思想,它構建於語言中,由語言表達,而並非總是涵蓋於事物之中。
最後,索緒爾有一個重要區分,啟發了結構主義者的思維模式。他區分作為系統或結構的語言和語言中的實際話語,前者成為語言(langue)後者稱為言語(parole)。
結構主義文論的一個顯著特徵在於,它不是一個觀點統一的學派,其內部差異很大;同時,它也可以同其他思想體系聯姻。結構主義主要的是一種方法,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這一注重事物「構造」和「關係」的思維方式,是從整個結構主義思想的基本假設邏輯地推衍出來的,並滲透到結構主義文論的方方面面。
結構主義主要代表:列維·施特勞斯、福柯、阿爾都塞、拉康。羅蘭巴特,格雷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鑒於他們各自觀點不統一。我僅僅以羅蘭巴特的敘事學理論為例。
羅蘭巴特
首先需要暫時定義,何為敘事。在這裡我引用一個較為簡單的界定:對於一個時間序列中的真實或虛構的事件與狀態的講述。
羅蘭巴特早期敘事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經典文本《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他在文中對敘事文學作品從三個層次作了分析。
首先是功能級,功能是文學作品最小的功能單位。在功能級中一種看似漫不經心的描寫,其實可能包含了某種意義。
其次是行動級,它主要處理人物關係的結構。
再次是敘述級,巴特分析了關於敘述者的不同觀點。
五月風潮後,羅蘭巴特轉向後結構主義。這一時期主要代表他的敘事學觀點著作是《S/Z》。羅蘭巴特把巴爾扎克《薩拉辛》拆分成561條「義素」,然後用五種代碼對其進行分類。(導入性代碼,闡釋性代碼,文化姓代碼,語義性代碼和象徵性代碼。)
簡言之,羅蘭巴特試圖將文學敘事極為複雜多樣的可能簡化為這種分析代碼的運作。對其而言,比較於文本的各種意義(道德意義,人生意義等)評述文本的結構,象徵,圖案才是中心。
其次是符號學。
在英語裡面,「符號學」有兩種稱謂,即semiology和semiotics,這一情況與符號學學科的產生情形有關。如果作為學科的溯源,在西方世界可從古希臘學者那裡找到關於符號的論述。而現代符號學則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美國哲學家皮爾士分別從語言學和邏輯學角度創立的,(如@陳柏齡所言)當他們在給符號學命名時,兩人分別使用了上述不同辭彙。然而真正使符號學產生影響並在文藝學領域付諸實踐的,是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和他的美國弟子蘇珊·朗格。美國學界常將二人的理論合稱為「卡西爾——朗格符號學」。
同時如陳姓答主所說,符號學是一門學科,結構主義是一種方法。兩者雖然性質不同,但在外延上卻時常交叉。
結構主義中像格雷馬斯的文學符號學理論最著名的是「符號矩陣」,源於對亞里士多德中命題和反命題的詮釋。
結構主義的狂歡之後,自此作者不再是文學中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風格和結構,其基本理論:文學性與陌生化;文學符號生成方式;橫組合和縱聚合;表層/深層結構的運行方式。
就我個人而言,認為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分比較重要,因為我一直難以嚴格區分。
本人初學,歡迎知乎大神前來打臉。
(羅蘭巴特能指所指啥的回來再補)
耶魯大學公開課:文學理論導論
題主可以去念文藝學的碩士...念完估計可以把結構主義敘事學的主要觀點搞清楚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出版過《敘述學研究》主要討論法國文論,其中有不少受到結構主義影響。可以看看。
-------------------------------------------------
至於結構主義符號學實在愛莫能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