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繪畫時所說的「派」和「主義」有什麼區別?

當我們談論藝術的時候 我們經常把一些作品或藝術家歸類為 野獸派 印象派 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
然而在英文里 他們好像都是 -ism的詞綴
那麼「派」和「主義」有什麼區別?


很大程度上這是早年接觸外國的藝術運動的時候翻譯不同的緣故,在英文里都是-ism,並無刻意的區分。很多畫派或者說主義都是史論家為了便於著書立說而搞出來的。莫奈在被人罵之前沒覺得自己是印象派,馬蒂斯也沒真打算說自己是野獸藝術家。如果根上都是這麼順桿爬的話,他到底是野獸主義還是野獸派,其實關係不大。只要知道這批人因為當時「被人說畫得臭結果順坡下驢了」就行了。

我們唯獨要區分的,是哪些藝術家們是被動成了「XX派」,而又有哪些是主動為之的。比如梵高、塞尚和高更都被劃為「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畫家,但他們自己似乎沒覺得仨人是一回事。不然的話梵高也不會跟高更吵翻了把耳朵砍下一截來。但另有一批就不一樣了,比如馬里內蒂和波丘尼他們搞的「未來主義」,可是有明確的「未來主義宣言」的——「向世界上一切熱誠的人們傾訴我們的決心」。搞清楚這件事,對於理解藝術風格和時代的變遷,要比琢磨他到底是「派」還是「主義」要更有用。

當題主對藝術有興趣的時候,多看畫,少看理論。畫好比鮮黃瓜,就算生吃也好吃。理論如同甜麵醬,蘸黃瓜吃絕妙,生吃的話容易齁著。

別鑽牛角尖。藝術本就是值得享受的。


你聽過一個詞叫「貼標籤」嗎?

我覺得每個藝術家在未被貼上這些標籤之前,都是獨樹一派的。


Sometimes a group of artists works in the same style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Art historians designate such a group as a school.
「School」 does not mea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e term con-
notes only chronological, stylistic, and geographic similarity. Art historians speak, for example, of the Dutch school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within it, of subschools such as those of the cities of Haarlem,
Utrecht, and Leyden.

有時,同一時期和地區的藝術家具有相同的風格,藝術史家會將其冠以某某流派或學派的名稱。「學派」並非指教學機構,該詞意味著在年代、風格和地域上的相似性。例如,藝術史家在提及17世紀的荷蘭畫派時,就涉及到當時相關幾個城市,如哈勒姆、烏得勒支和萊頓。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13th edition.

一、藝術史學家根據風格年代地域的流派劃分


我們可以看到,一群藝術家在藝術史上被歸為一派,可能他們均有相似的年代、風格、地域的原因,而且這種歸類是歷史的,並不是他們自發形成的。甚至在較早的年代,我們對某些藝術品的作者一無所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將其歸入某一風格流派。比如哥特式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哥特式風格、文藝復興風格、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原始主義、野獸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未來主義。


這種藝術史的分類並不是藝術家自發自覺的行為,而且有趣的是,有些流派的名稱起初是對他們的嘲笑諷刺,後來竟沿用下來了。

常奇怪的是,在我們看作風格名稱的那些標籤里,有許多原來是誤用的詞語或嘲諷的詞語。「哥特式」(Gothic)一詞最初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批評家用來指稱他們認為粗野的風格,他們認為那種風格是由摧毀了羅馬帝圍並洗劫了羅馬帝國各城市的哥特人帶到義大利來的。在許多人頭腦中,「手法主義」(Manerism)一詞仍然保留著它的造作和膚淺仿效的本來含義,17世紀的批評家就是以這種意思指責16世紀後期的藝術家。「巴洛克」(Baroque)一詞是後來反對17世紀藝術傾向的批評家想對它們加以諷刺而使用的一個名稱。巴洛克的實際意思是荒誕或怪異,使用這個名稱的人堅持認為不以希臘人和羅馬人採用過的方式就不能使用、不能組合古典建築物的形式。在那些批評家看來,不尊重古代建築的嚴格規則似乎就是可悲的趣味墮落,因此他們把這種風格叫做巴洛克。我們要區別這些風格也不大容易。我們對自己城市裡那些無視或者完全誤解古典建築規則的建築物已經司空見慣,所以對這些事情已經喪失了銳敏的感覺,而且那些陳舊的論爭也似乎跟我們感興趣的建築問題相距十萬八千里。

G·H·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諷刺挖苦最後反而變成高大上的標籤,這正應了木心先生那句「知名度來自誤解」,而最為大眾津津樂道的例子則是印象派(Impressionist/Impressionism)得名的故事。由於作品得不到官方沙龍的承認,一群畫家在1874年聯合起來,在一位攝影師的工作室中舉行了一次畫展,這即是後來所謂的「印象派大展」。其中有莫奈的一幅畫,標題為《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畫的是透過晨霧看到的港灣景色。一位批評家覺得這個標題非常可笑,他就把這一派藝術家叫做「印象主義者」(The Impressionist)。他想用這個名稱去表示這些畫家並不依據可靠的知識,竟以為瞬間的印象就足以成為一幅畫。這個名稱一直稱呼下去,很快就忘記了它的嘲弄含義,正如「哥特式」、「巴洛克」或「手法主義」之類名稱的貶義現在已被忘記一樣。過了一個時期,這批朋友們自己也接受了印象主義的名稱,從此以後他們一直以此為名。


印象派的故事被不斷地講述,如今已經成為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但是從那以後每當不被承認的藝術家們反抗主流藝術傳統,印象派的名字都會被重新提起。1905年又出現了這樣一次相似的事件,一批青年畫家在巴黎的秋季沙龍上舉辦畫展,他們後來被稱為Les Fauves,意思是「野獸」或「野蠻人」。他們獲得這個名稱是由於他們公然蔑視實際的形狀,欣賞強烈的色彩,其實他們本身倒沒有什麼野蠻之處。

野獸派1905年在季沙龍畫展的報影

Press clipping, Les Fauves: Exhibition at the Salon d"Automne, in L"Illustration, 4 November 1905

二、現代藝術家自發的結社行為建立的藝術流派


無論是印象派還是野獸派,這些流派的組織結構是極為鬆散的,並沒有一個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組織和綱領。但是隨著藝術家社會地位的改變,藝術界出現了藝術結社的現象,比如維也納分離畫派,橋社,青銅騎士社,俄羅斯巡遊畫派。這些藝術家們聚集起來,發表一個宣言,確立一個理念,成立一個派別,甚至還有活動總部,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理念成為了流派劃分的核心,而這樣的流派帶有更多藝術家團體的意味。


19世紀末維也納美術界以學院派為主建立的「藝術家協會」中,一些持不同藝術見解的青年藝術家於1897年重新成立了 「奧地利造型藝術協會」。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藝術家因觀點不同退出該協會,於1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另行組織藝術家團體。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To the age its art, to the art its freedom),只是創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謂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維也納分離派之家

The secession building at Vienna, built in 1897 by Joseph Maria Olbrich for exhibitions of the secession group


1863年,彼得堡發生了14位美術學院的青年學生反對學院的抗議事件。他們拒絕參加美術學院的命題競賽以對抗學院的保守勢力,並且宣布脫離美術學院,與學院外的更多畫家聯合,建立了「美術家協會」。 60年代末,分化後的協會成員與莫斯科部分畫家共同組成了「巡迴展覽藝術協會」,1870年獲政府批准,協會正式誕生。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the Society for Travelling Art Exhibitions的畫家堅持以寫實主義為目標,力圖創造出為普通人服務的民族主義藝術,他們以通俗易懂的風格表現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從1871年至1923年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一共舉辦的48次流動展覽。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的許多畫作被特列季亞科夫收藏(Pavel Mikhaylovich Tretyakov),現為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

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留影

The Peredvizhniki (1885) (from left to right): Grigoriy Myasoyedov, Konstantin Savitsky, Vasily Polenov, Sergey Ammosov (ru), Alexander Kiselyov, Yefim Volkov, Nikolai Nevrev, Vasily Surikov, Vladimir Makovsky, Alexander Litovchenko, Ivan Shishkin, Kirill Lemokh, Ivan Kramskoi, Nikolai Yaroshenko, Ilya Repin, Pavel Brullov, Ivanov (manager of Peredvizhniki cooperative), Nikolay Makovsky, Alexander Beggrov

三、我們之所以會對「派」和「主義」的區別產生疑問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因為以上兩種分類方式(時期地域風格/藝術家團體)之間並不存在嚴格的標準。印象派/印象主義為例,我們有時用這個稱謂指代一種藝術風格,有時卻又指代馬奈、雷諾阿、莫奈他們這一群經常在一起混的畫家團體。德加本人並不承認自己是所謂的「印象派」畫家,一直與印象派成員保持距離,但是他的素描寫生手法卻的確是「印象主義」的,在藝術史上也一定將他歸入印象主義,確切的說,他應該是「印象主義運動」的一員。

巴齊耶,《畫室》,巴黎奧賽美術館/左起雷諾阿、左拉、馬奈、莫奈、巴齊耶

Bazille"s Studio; 9 Rue de la Condamine, 1870, Musée d"Orsay, Paris.

From left to right: Pierre Auguste Renoir sitting, Emile Zola (standing on the stairs), Eduard Manet and Claude Monet (with the hat) - next to Bazille, talking about one of his paintings.


其次,流派之間的淵源關係容易使我們產生疑惑和混淆。比如「達達主義」(Dadaism)並不僅是一個繪畫流派,而是一場波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儘管達達主義在很大範圍內得到了傳播,但它終究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文藝思潮。到1924年,達達主義基本被新生的超現實主義所吞併,達達主義藝術家們也紛紛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會現實主義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流派。再比如上面提到的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它同時也是新藝術運動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代表,而德國則稱之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則稱之為「工藝美術運動」。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能夠搞清楚藝術史學家為何將這些藝術品歸為這一流派而非那一流派的原因,我們就不會對這些所謂的專業名詞搞得雲里霧裡了,有趣的是,這不正是我們學習藝術史的過程和樂趣所在嗎?


若能略盡微力,我將如願以償。


----------------2015.08.20增---------------------

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對文藝上各路主義的演繹:


古典主義,是後人說的。浪漫主義,是自己說的。 唯美主義,其實是一種隱私,叫出來就失態,唯美主義傷在不懂得美。 象徵主義,也不必明言,否則成了謎底在前謎面在後。現實主義,笨嘴說俏皮話,皮而不俏。意象主義,太太,意象算啥主義,是意象派吧。超現實主義,這樣地能超,超掉「主義」行不行呢。

木心自己說了,這是玩笑話。

-------------------------------------------

PS

我正在做文化旅行的創業項目,坐標北京,當期重點城市巴黎,

如果你對藝術史和文化旅行本身有興趣,請私信我;

如果你有藝術史方面基礎並對文化旅行創業有興趣,也請私信我。

-------------------------------------------

最近開了個微信群,把對文化旅行有興趣的小夥伴聚集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的微信號,之後我拖你進群。


一部分是翻譯的關係,另外有時候也用「school」這個詞。school和-ism之間有點曖昧,但藝術上還是遵照習慣說-ism。school還是偏團體,理論上用的比較多。

能走到-ism的地步,是影響範圍較大了,能在眾多學派中殺出重圍的那種。

如果一個藝術風潮人們只習慣說某某派,而不說主義,有可能是它比較小眾,並且沒有形成一個堅實的普眾的理論基礎。比如拉斐爾前派。

其實,就算在同一個主義中,藝術家之間的區別也是比較大的,大部分時候只是這幾個藝術家都喜歡喝同一種酒,喜歡甜的勝過酸的,圍著同一個女人打轉,抱個團而已。理論是後來的事。

不用太糾結這些細節。


主義 就是以他們創作的哲學以及美學思想來歸類 派 就是根據他們技法來歸類


pie is food


推薦閱讀:

我有學繪畫的天賦嗎?
作為一個編導生,怎樣練習分鏡頭繪畫?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靜物畫得好的畫家?
安德魯·懷斯的蛋彩畫是否只使用純蛋黃媒介,如何防止畫作表面發生霉變,如果發生了應怎樣處理?

TAG:繪畫 | 美術 | 藝術史論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