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鄉有哪些有趣的春節習俗?

可以表明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習俗和原因。
eg 我討厭不斷放鞭炮,討厭空氣中硝煙的味道。


越來越覺得傳統越來越淡,更多的是小輩對手機的依賴和長輩無可奈何的嘆息。以此文分享我的家鄉和傳統的習俗。傳統需要推陳出新,卻是不該被忘卻的。
小時候:穿新衣,放鞭炮,收壓歲錢好不熱鬧
長大後:春節成了在外遊子可以最肆無忌憚想家的日子
沒有人可以否認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在這一天無論多遠多苦春運攜帶的是濃厚的民族情感。文化具有地理差異性,華夏民族共同的春節在不同地方習俗不同,作為土生土長的高密鄉民,我的春節習俗是鐫刻在骨血里的永恆記憶。
進入臘月,大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媽媽會灌好預備吃一年的臘腸。
臘月初八,臘八節,新年的序幕。相傳正月初八是佛教創史人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日子,佛教上為了紀念這一天所定的節日。在臘八這天沒有什麼特殊的,但早餐摻了花生、紅棗、蓮子、黑米、麥粒、大米、豇豆、紅小豆的臘八煮(臘八粥)和進了臘月就用醋鹽糖泡好的臘八蒜必不可少。
臘月二十三,中午免不了一頓餃子,小年夜,是祭灶的日子。據說這天是灶王爺回天庭向玉帝秉明這家人善惡讓玉帝獎懲的日子。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奶奶和媽媽張羅著一桌子好飯菜,爸爸在外放鞭炮,爺爺在灶上張貼上灶王爺的年畫,擺上糖瓜兒、餅乾、水果。完飯後,爺爺會在廚房門口擺上祭桌,點上香,把用燒紙裱糊的「面袋子、錢搭子」連同燒紙一起燒掉,作為灶王爺的贈禮。磕頭、起立、雙手合十,如此三次,嘴裡小聲念叨著「灶王,灶王上天堂,少生災禍多生五穀雜糧。」小時候曾好奇爺爺說什麼,便等爺爺行完禮問他,爺爺嗔怪我一邊玩兒去!弄得我十分委屈,卻不好多問,對鬼神總是心生敬意的。現在知曉,原來是怕別人聽到,把福氣給偷跑了。
辭了灶,年來到!接下來人們開始忙年了。這時候爺爺總會嘮叨:「好過的年,難過的春!」意指在提醒小輩不能光為了過年去鋪張,還要牢記來年長春的開支。

臘月二十四,掃房日。玻璃擦乾淨,被褥窗帘桌布都洗乾淨,房屋擺設擦洗整潔,條理地看著都自在,給新年準備一個好心情。
二十六,煮燒肉。爺爺蹬著三輪車老早就去屠戶家取來預訂好的一副下水,包括豬頭、心、肝、腸、肚、肺、隔膜、脾、腰子、豬尾巴和四隻豬蹄。收拾乾淨,放上醬油、蔥姜、八角、鹽下鍋煮。姑姑們全都趕回來,等著吃開鍋第一口熱乎的燒肉。那是我小時候最期待的日子,所有的油水都化成軟糯的食物(我實在想不出用什麼比喻),不膩,讓味蕾綻開花兒。滾燙原始,最樸素香醇的味道。即使現在物質多麼豐富,那年前剛出鍋的味道仍舊是讓人垂涎的。
二十七,宰公雞。兩隻大公雞,煮的爛爛的,挑出肉後再回鍋加以木耳香菜和奶奶用鹽漬的辣菜疙瘩絲,調味,盛在黑陶盆里,等低溫讓它成凍,稱作「雞扎」。是新年宴請必不可少的一道。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那些被做成各種形狀的「餑餑」實在可以稱作工藝品,那是整個正月的口糧,饅頭裡面會放上大紅棗的呦,我頑皮挑食,喜歡把饅頭裡的棗子扣出來吃掉,饅頭一個洞一個洞的不完整,總免不了奶奶的嗔怪。
二十九,貼對聯。
直到大年三十,總算忙出了個頭緒,女人們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 剁餡、和面、包餃子、煎碗頭。同姓同支股衍生在世的男性子孫們,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走向墓場,給列宗列祖上墳燒紙、放鞭炮,邀請做了古的人回家過年。回家掛上竹子,又叫ying(一聲)。在門上檻貼上過門錢,插上「指道」,在大門通向正屋的道路上撒上豆稈,寓意喂馬,不過現在連續幾年沒見爺爺撒豆稈了,也沒問。家裡的女人們燒鍋下餃子,男人就準備接財神。制長方形的盤子上擺放摞成山狀的五個小餑餑和兩雙筷子,兩盅黃酒,一沓燒紙,弟弟用長長的竹竿,挑著一支鞭炮,根據「灶碼頭」(木版年畫。上方刻有農曆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與各種財神爺所在方位,下方是財神爺像)上所指財神爺所在的方位,到大門外燒紙、祭奠酒、磕頭、放鞭炮。完畢,回家高呼:「財神到家了!」回到供桌前,意思是捧財神爺汝座,點燃蠟燭,燒上香,供上兩碗現出鍋的餃子,再在供桌前燒上一沓燒紙。磕個頭。就要開始喝「財神酒」了。
晚上女人們在屋裡看中央台的新年晚會,年夜飯不撤,除夕晚整個村子都是熱鬧的,同家的男人們、孩子們結隊挨家挨戶喝酒拜年磕頭,直至午夜十二點,各自回家吃過年的素餃子。大人回到家中凈手上香,兒童去大門外燃放一枚爆竹,俗稱「開門包暴仗」。然後將煮熟的水餃盛成若干等份,除了放在供桌、天供上外,門口、窗口、井口,凡是帶口的地方都要放上一份,每處都要燒上一沓燒紙,磕個頭。然後燃放禮花鞭炮,辭舊迎新,完畢回到屋裡餐桌上吃餃子,餃子有糖餡的,還有夾帶硬錢幣餡的,當第一個人吃到夾帶硬幣餃子的時候,就高喊一聲:「錢!」其他人就呼應:「好,來年有錢花!」當有人吃到糖餡的時候,說上一聲:「甜!」其他人都說:「好,來年有甜頭!」 爺爺拿出給小輩的壓歲錢「壓腰」,寓意沒有災禍,平安幸福。
大年初一,春節。女人們穿上新衣收拾乾淨打扮漂亮也可以出去拜年啦~當新正大月是玩耍的日子,村裡的婆媳孩子們,熙熙攘攘的來到了大街上觀看踩高蹺、扭秧歌、舞長龍、聽茂腔戲,熱鬧非凡。高蹺隊、秧歌隊、茂腔劇團,來了一撥有一撥。一天都有好幾撥來大街上演出,直到太陽落山。老婆孩子都累了便回家下餃子吃去了。
大年初三,該是送年的日子。一家門戶一個天,不同姓氏門族有不同的送年時間,有早晨送的,有中午送的,有晚上送的,有集體的,有各家各戶的,但方式是類同的。我家在初三早上。爸爸挑上一擔兩筒水放在院子里,好為祖宗們飲馬。媽媽奶奶下一鍋水餃,除夕夜供上的地方都要再供上,每處都得燒紙、磕頭。然後,爺爺挑上一支大的鞭炮,到大門外燃放,朝外磕個頭,意思是送老祖宗們及各路神仙,回家的回家。然後桌上的供品便是我和弟弟的了。小時候偷吃,那時家裡僅我一個孩子,爺爺下了貢把吃的全給我,果品甜食帶著香薰的味道。大了卻不怎麼稀罕了。怕爺爺不高興,還是會吃幾口,小時候的味道已然淡了。
送了年,就是期待正月十五了。但上學的孩子十六開學,元宵節充斥著的是城市裡粗劣的花燈和企業昂貴易逝的煙花,還有第二天的開學……
出了正月,對農村的鄉民,年也就結束了。積蓄著的,是開春耕耘莊稼的力量。



我的家鄉是煙台的

 臘月三十,上午和爸爸帖對聯。下午和媽媽包餃子。通常這天要包夠正月初一 ——初三的餃子。因為按照習俗,3天9頓餃子。都不能吃剩下的。餃子包完了擺放也有講究:要用大缸的蓋墊(圓的),擺成圓的一圈圈。象徵團圓。並且晚上放置的時候要在上面放幾張紙錢,再在紙錢上放幾根桃樹枝,辟邪。防止小鬼偷餃子。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起得很早。
  吃餃子之前,出到大門外放鞭炮。
  再回到院子里祭祀祖先。燒紙,澆奠,磕頭(這個可是真磕,現在還在磕)
  正月初一的早晨的餃子比較特別。裡面包了糖,硬幣,棗,年糕,板栗等東西。
  如果吃到了糖:那就是生活甜蜜
  板栗:栗子,利子,就是說,對孩子有好處。
  年糕:生活步步高。
  硬幣:發財
  花生:以後生孩子會花著生,男女交替著生。
  棗:早生貴子。


大年初一,給家族長輩磕頭拜年。每一家長輩都磕
因為從小時候就開始磕頭,規矩不能不守。說不上厭惡,畢竟長輩


年初一打噴嚏要朝著窗外或門外打,這樣就不會在屋內留病害,


會在除夕夜點亮全家所有燈,通宵亮哦。
而且不只是我家,別人家都是,家家都是如此。
一直覺得這個習俗好不低碳,又不好說。


大年初一早上,小孩集體挨家挨戶去要糖果花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總要不遠萬里回家過年?

TAG:生活 | 習俗 | 春節 | 文化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