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不死,項羽劉邦能夠起義成功嗎?如果慈禧不死,辛亥革命能夠發生嗎?

他們的威懾力是如何形成的?怎樣看待英雄人物對歷史的作用?
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我補充的這個疑問,其實當初提問更多的是想要知道這些偉大人物的威懾力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造反成功,而他們去世不久王朝便被推翻。


辛亥革命我不知道。但如果秦始皇不死,項羽劉邦的起事恐怕未必能夠成功。

為什麼我認為如果秦始皇在位則可能大局可能能夠穩定?因為《史記》中下面這一句: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如果陳勝吳廣反的是秦國,為什麼他們卻要以公子扶蘇為號召,而且反對的口實是「二世少子也,不當立」?我相信,從這一點可以認為當時的老百姓——即便是歸化不過十年的楚地百姓——至少在形式上是認可秦國法統的。若秦始皇不死,扶蘇的皇儲地位應該不會有所改變,至少也不會出現二世登基後大肆屠殺宗室和朝中重臣的情況,行政系統應當能夠保持運行。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的政治機構極權程度遠遠沒有明清那麼高,皇帝和臣下的關係也不是後世那樣等級森嚴,而秦國則是戰國七雄中出了名的,以制度治國的典範。只要帝國的官僚機構還在運轉,始皇帝一人的意志尚不足以顛覆全局。這一點在《戰國策》的很多遊說者的求見、作為上都可以得到驗證。而蒙恬、馮去疾、馮劫三位,皆軍政兩通之才。若他們都在,穩定局勢應當不是問題。即便秦始皇晚年腦袋發昏,也不至於對這一幫一起扛過槍的兄弟開刀。至於劉邦項羽,如果不是陳勝吳廣率先起事而幾乎打到驪山,他們未必有起事的本錢。

——不過,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面對六國正規軍戰無不勝的秦軍在陳勝起事之時幾乎消失,讓人不知如何判斷。而項羽劉邦面對的章邯軍團,則是臨時被發給武器的刑徒部隊,不應當被視為秦軍精銳。這個歷史上的謎團,還需要專家解釋。


另外,秦國的分崩離析,我認為主要是二世倒行逆施的問題,而不是秦始皇自身,這或許與很多人觀點不同。為什麼?因為史料有很多漏洞可循。一個典型的矛盾出現在《秦律十八種》和《史記》的記載上:

《秦律十八種》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興徒以為邑中之紅(功)者,令(嫴)堵卒歲。未卒堵壞,司空將紅(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復垣之,勿計為(徭)。

《史記·陳涉世家》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誤期旬日,不過罰一甲而已,和《史記》中的「法皆斬」,不啻天壤之別。《秦律十八種》出自睡虎地秦簡。期間記載的內容,根據Wikipedia的推斷,應當來自戰國末期至秦始皇統治時期,文獻真實性無疑。而《史記》中所謂「法當斬」的記載,來自二世元年七月。如果我們相信司馬遷的記述沒有問題,那麼唯一可能的推測是:二世登基前後,秦國的法律曾經歷過一次大幅度修訂,而且這次修訂應該是增加了大量的嚴酷的律條;另一種可能,二世登基後,秦國基層的法律執行已經從唯法是從轉為唯令是從,法律名存實亡。

——更新:但是,請允許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場:以上兩個均僅僅是推測,就其證據而言,並不充足。換言之,站在史家的角度,我更傾向於採信出土的秦律,而否定司馬遷記述的真實性。

假如這個推測屬實,那麼這個變化究竟是二世所作,還是晚年的始皇所為?現在看來已經說不清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只有含糊的幾句,讓我懷疑是二世所為:

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外撫四夷,如始皇計。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

可見此時帝國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才會有「當食者多,度不足」的問題,而這在秦始皇在世的記載中是沒有的。再結合之前三件事:二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朝廷重臣和皇室成員;李斯上《行督責書》鼓勵二世獨裁和監視臣下;趙高大肆分封親信趙成、閻樂等人為朝廷重臣。回頭看看,太史公一句輕描淡寫的「用法益刻深」,足以說明二世開始使用高壓政策鎮壓朝野,而且整個帝國行政在他們的任意妄為之下已經烏煙瘴氣。這正好和「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的後果相呼應。

我想這些事例足以說明,秦國法制之壞乃從二世始,非始皇之過,更非秦法本身之過。若秦皇不死,或扶蘇以皇儲身份繼承皇位,應當不至於落到如此下場,而秦國的法統仍有持續的可能。

秦律十八種:http://www.bamboosilk.org/Wxbz/2002/shuihudi/qinli18.htm
睡虎地秦簡:http://zh.wikipedia.org/zh/%E7%9D%A1%E8%99%8E%E5%9C%B0%E7%A7%A6%E7%AE%80


我來回答辛亥革命的問題,先說結論,慈禧太后不死,辛亥革命無法成功。因為慈禧太后能控制住地方實權派,但其繼任者不能。
說實話,辛亥革命成功,孫文的同盟會不是唯一的推動者,甚至不是主力。以武昌起義為例,打響第一槍的,是受革命黨策反的新軍。但是佔領武漢後,革命黨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孫中山還在美國,黃興還在香港。能堅持下來主要靠兩個人,武靠黎元洪,不過這個人是被逼上梁山的,作用有限。文靠湯化龍,這個人作用就大了,最為當年湖北省諮議局議長(相對於湖北省政協主席),屬於地方實力派兼意見領袖,拉攏商團、維持秩序、策反海軍,最關鍵的是,他是主動入伙的,參加造反的。結果,在他的支持下,武昌起義沒被迅速鎮壓,導致各省獨立,等袁世凱復出,局勢已經失控了。
而其他地方情形相似,基本屬於革命黨(有些還是假的)一帶頭造反,地方實權派(地方官員、商團代表、意見領袖)就紛紛響應,多數地方沒發生激烈戰鬥就變天了。
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實權派的推動下完成的,革命黨起義不過是導火索而已,清政府真正的原因是掌握地方實權漢族官僚、紳士、知識分子放棄了清政府而已。
至此,問題分成了兩個:一、漢族官僚如何掌握地方實權的?二、漢族官僚及士紳為什麼會與清政府離心?
第一個問題:地方勢力崛起的歷史大家其實很熟悉,就是太平天國及洋務運動
。太平天國爆發後,八旗、綠營已經不堪用了,在國家正規軍不堪用的情形下,清政府鼓勵地方官員自行募集「團練」,之後又陸續將地方軍政、財政大權交由這些大員,所謂的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就是這樣崛起的。後來的洋務運動,多由這些地方大員推動,當時他們不但掌握了地方的財政,而且有權利截留關稅,開辦洋務。如此一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標誌性事件就是「東南互保」,連八國聯軍都進京了,地方督撫都拒絕向外國開戰,甚至商量萬一慈禧、光緒駕崩直接推舉李鴻章當總統……即使這樣,慈禧太后也沒有秋後算賬,可見地方勢力的影響力。
第二個問題,漢族官僚及士紳為什麼會與清政府離心?應為慈禧太后懂得權謀,知道要維持她的統治應該拉攏什麼人,打壓那些人。先拉攏恭親王幹掉八大臣,然後開始拉醇親王和李鴻章,又不斷利用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鞏固自己的權力。對於地方大員擴權卻睜隻眼,閉隻眼,因為她知道這才是真正的雷區,在滿族統治集團人數和能力都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利用漢人。
但慈禧太后死後呢?先削掉袁世凱,將地方財政收歸中央,得罪地方大員。為解決財政問題強行將鐵路收歸國有得罪了地方士紳。成立皇族內閣,推遲立憲得罪了立憲派及知識分子。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成為所有人的靶子皇族內閣充分證明了「不作死就不會死」的正確性
那是不是慈禧太后不死,清朝能一直延續呢?理論上是的,但是慈禧太后不可能不死啊,她死的時候已經70多了,按照當時醫療條件,她能活多久?總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吧?
再說,即使她不死,立憲之後,滿族人失去權力也是遲早的事情,慈禧太后的去世和之後滿族統治者的無能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而已。


始皇帝不死,或者順利交接扶蘇,內政不亂,就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加起來,也打不過。

後人常常不解:何以戰無不勝的秦軍銳士,面對後來暴亂的「揭竿而起」的農民軍反而倍感吃力,到了對項羽軍作戰之時更是一朝潰敗,連最精銳的九原大軍統帥王離都一戰被俘?這裡的根本原因,便是自蒙氏被殺後的軍心潰散。蒙恬死後,胡亥趙高更是殺戮成風,國家重臣幾乎悉數毀滅,軍中將士不說多有連坐,便是眼見耳聞接踵連綿的權力殺戮,也必然是戰心全失,虎狼之風安在哉!也就是說,作為歷史上最為精銳強大的雄師,秦軍是被自己朝廷的內亂風暴擊潰的;其後期戰敗原因,並非後來賈誼說得「攻守之勢異也」,或者說,攻守之勢異也絕不是主要原因。滅秦者,秦也,非六國也。 蒙恬的意義,在於他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突出標誌。只有秦帝國的蒙恬大軍,在長達千餘年的對匈奴作戰中真正做到了摧枯拉朽,真正做到了秋風掃落葉,真正做到了蒼鷹撲群雀。西漢鹽鐵會議之文獻《鹽鐵論·伐功》篇云:「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


再強大的歷史人物都需要同盟來完成統治,即便一個人能夠赤手空拳打倒一百個壯漢,背誦詩詞歌賦打敗一百個進士,他如果不想猝死,那麼他建立的政府不能只有他一個公務員。所以,這個政權的穩定性就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這還只是僅考慮內部因素的前提下。

歷史唯物主義的先進之處就是破了「英雄人物不死帝國就永世不倒」的神話。歷史之所以是由人民群眾創造,根本原因在於無論英雄人物多麼厲害,他們都不是獨自一人參與歷史進程的。將軍再厲害,一個兵沒有也會死;皇帝再勤奮,就他一個公務員肯定會累死。

參考具體的例子,秦始皇不死,秦朝也會完蛋。之前秦國對戰東方六國從來都不是在多條戰線同時對抗六國拼盡全力的進攻。「遠交近戰」是秦國擴張的戰略,而秦末過度繁重的徭役和過於嚴苛的刑罰激化了社會矛盾。而國土突然擴大,導致秦軍過度分散,宮廷內鬥也不利於戰略層面指揮秦軍。

最關鍵的是,秦統一太快,分封制廢除過早,使得其「消化不良」。秦始皇那一代沒有遍地烽火只是因為人民和舊貴族的忍耐極限還沒有到達。

對於滿清也是一樣。清末政改必然要放權,而各地漢族軍閥已經尾大不掉,東南互保就是個例子。誰做皇帝、誰是老佛爺根本無所謂,只要利益談不攏,漢族軍閥和地主會不敢造反嗎?反而,若是慈禧命長,由她來推行改革,滿清死得更快。諮議局會更快架空各地的縣官、知府。


秦始皇如果不死,劉邦和項羽就洗洗睡吧。
扶蘇不死,劉邦和項羽就洗洗睡吧。
蒙恬不死,劉邦和項羽就洗洗睡吧。

為什麼項羽滅了秦朝。
就是因為一個不爭氣的胡亥。


歷史的進程不會因一兩個偉人而發生絲毫扭轉,最多也就是增速or減緩幾年而已。

1.始皇的確是中國第一個號稱皇帝的君主,但不是第一個君主,他的江山是奮六世之餘烈得來的,他的戰術,額……他並未親自領兵干過仗,他的戰略,嗯,遠交近攻啥的是前人蔭德,他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國力碾壓,國力哪來的?都說了是奮六世之餘烈咯!還有就是對敵國內部的分化瓦解,沒辦法,當時六國貴族已經爛到骨頭裡去了。都說劉徹是仗著老本才能開疆拓土,別忘了,從劉邦到劉徹多少年,從孝公到秦王政多少年?

一個事情是早在始皇在世時,韓地就已經亂了,所以不存在始皇在世就不會發生民變內亂的問題,問題在於他能否彈壓,韓地之亂他尚可平息,如果是天高皇帝遠的楚地呢?我不認為他有能力擺平。

都說秦軍天下無敵,可無忌公子照樣揍的丫媽媽都不認識,事實證明,六國與秦的差距不在於軍事,而在於政治,戰國末期六國貴族的短視和互相拆台是罪魁,而只要六國貴族決心堅定,亡秦不是不可能,秦軍精銳王離的二十萬北疆大軍照樣被項羽等人的農民工團滅了。

秦之顛覆可能始皇早有預感,不然不會帶著軍隊「出遊」如此頻繁、以至於死在路上,當然,如果始皇在世,六國復仇軍能否入關進入舊秦腹地,尚是未知數。


2.慈禧就不要高看了,漢族地主階層崛起勢不可擋,在當時,要麼立憲給漢族權力,結局無非是漢族地主立憲派和平演變成功,要麼是如載灃般抱殘守缺、自欺欺人,把立憲派逼成革命派。容不得一個老太太和稀泥就能矇混過關。


ps後人抨擊最多的是秦政,不是秦法,兩者不是一回事,你要是看1947年憲法絕逼以為當時中國是民主共和國吧?


我和前面的答案不一樣。慈溪不死,辛亥革命還是會爆發,而且不一定能解決;光緒不死,也許辛亥革命可以談,清政府不至於垮台。

從甲午戰爭後開始清朝就有嚴重的通貨膨脹,一直持續到民國初期。下圖是我多年前的文章里的截圖,忘了出處,不過相關研究很多,結論都是清末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如此高的通貨膨脹,即便不是護路運動,遲早也會有其他原因導致暴動。唯一可以解決暴動的就是領導人的威信問題。個人感覺由於康梁對戊戌變法的宣傳,加上義和團運動時期慈溪的糟糕表現,慈溪當年威信是不夠解決辛亥革命的,至多讓各省悶不發聲。典型案例就是己亥建儲事件,別說國內上上下下威脅慈溪,就是國外列強也不同意,所以慈溪的威信是令人質疑的,這還是在八國聯軍侵華前。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康梁的宣傳,光緒帝在全國上下,甚至國外都有非常強的號召力。慈溪給光緒立儲君,全國和列強都反對,你指望湖北幾個新兵翻天么?辛亥革命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後期北洋新軍各地將領都要求清廷改革,但是又不相信攝政王改革的決心,因此選擇擁護袁世凱。另一方面實力強大的保皇派,當時也覺得攝政王靠不住,因此決定和袁世凱達成妥協。同時如果光緒帝在,袁世凱本身的威望就相形見絀,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光緒帝在,辛亥革命是不會惡化到最後連君主立憲都沒得談的,共和制是不可能出現的。

至於秦末的問題。秦始皇也許可以熬到劉邦死,畢竟是一代人,但是熬到項羽死不太可能,兩人差了快30歲。項羽和胡亥是一代人,他倆只差了2歲。按照李開元的理論,扶蘇的母親是楚國貴族,由於他背後的利益集團在秦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選擇了叛變,因此他的生母信息直接被秦朝磨滅,其生母背後的利益集團也被革除。

胡亥作為一個新立皇子,沒有自己的母系家族的支持,位置是不可能穩固的。其上台本身就充滿了權力鬥爭,短短三年就殺了那麼多王公大臣,應該是背後得罪了秦國所有的舊有士族官宦。從其執政的弱智表現,以及看趙高對朝局的操縱看,胡亥政權玩完的可能性非常高。

因此秦崩背後牽扯到很大的黨派鬥爭,秦始皇死後,秦國必定內亂,朝中和各地的門閥勢力大部分會選擇隔岸觀火。


慈禧不死...我朝太祖皇帝也會送她歸西...


我回答秦朝的問題。
秦始皇不死,應該不會立刻發生嚴重的叛亂。但是時間久了,還是會的。
由於秦始皇還活著,那麼蒙恬蒙毅肯定不會被殺,扶蘇自然活著。各種公子也活著,朝臣也沒有被清洗。法律也沒有那麼變態,組織機構健全,北方南方都有部隊而且也聽指揮,陳勝吳廣根本不敢起義,項羽劉邦當然沒有機會起兵造反。

事實上,秦始皇時期的國家已經發生嚴重問題了,只是秦始皇鎮壓下來而已。否則扶蘇好好一個繼承人,腦子進水去惹毛老爹?勸秦始皇不要那麼嚴峻?秦始皇為什麼要四處奔波勞累去巡視?就是為了鎮壓地方反叛勢力。而且也確實鎮壓下來了。

秦始皇如果能早點死,把扶蘇扶上位,秦朝不會亡。

扶蘇手下有蒙家,有軍權,朝廷上有馮家搞行政,李斯可以拿來做顧問,而且賢名遠播,寬仁得士,緩和國家的矛盾不是問題。

沒有造反炮灰,陳勝怎麼混,如果失期還是罰錢,誰去造反?

扶蘇一死,全變了。

北邊部隊亂了,部分跟了王離,南方部隊失控了,趙鉈自立為王,中央領導換掉,法令日深,小罪重判,誘發造反炮灰,趙高弄權,朝臣清洗,若非如此,章邯何必投降,勝不得賞,敗則得咎,還要擔心做替罪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自然離心離德。

東南互保提前上演,所以說,不是秦始皇死根本秦朝的未來,而是扶蘇死,絕了秦的國脈


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當然,如果在當時,秦始皇不死的話,劉邦和項羽應該是不會成功的。但以後可能會冒出來其他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起義成功。

其實,到不是說劉邦、項羽有多厲害。秦朝的滅亡,主要是內耗的原因,貌似大多數朝代都是這樣,到不是外敵多牛逼,都是自己人玩沒了,讓外人佔了便宜。


那拿破崙不死,法國是不是就永不戰敗?
看樓上答案,大多失望!
秦朝幾乎沿襲了秦國的制度,對於突然龐大的疆土和龐雜的人群幾乎無有改變。
它的要求百姓服役只困苦,遠超秦國(昔日地狹,百姓服役只需在短距離內跋涉,而今需遠邁千里,且失期即斬)
以軍功造社會階層流動,但太平之世,即使歲有征伐,也實在效用有限,不滿之情僅是藏於酷法之下。
而且終始皇一世,自認天命所授(射海,拔林,求仙),是絕難同情黔首,施以恩德的。
秦國擴為秦朝,變法可謂迫不及待,始皇以屠刀壓服天下。失敗是早晚的,只是二世加速而已。


辛亥革命那年我還小,不記得了


秦始皇是創業出來的和職業經理人渣渣或是二代渣渣不是一個人種,所以起義不會成功。


太祖要是沒死。。。


秦始皇比劉邦大3歲。劉邦在位7年。


先說結論,始皇帝不死,陳勝吳廣已經後來的起義不會成功。慈禧即使不死,辛亥革命也會成功。

我的方法論是:分析成功可能要分別從起義者和當權者兩邊看。一邊要看時局、領袖、兵士、民眾、資源,基本上和《孫子兵法》里提到判斷勝負的幾條類似了。

先說慈禧方便對比。首先,辛亥革命其實主要是外援(通過海外援助組織了一系列事件提升了革命的影響力),國家內外都嚮往變革,時局對革命有利。第二,第二次鴉片戰爭鬧出了「東南自保」後,朝廷失去了對大部分國土的控制力,更何況慈禧從來沒有指揮過戰役,鎮壓太平天國和她沒啥關係,全是下面人自己弄的,她連後勤都沒管,湘軍淮軍全是自籌糧餉 。因此她壓根沒影響力。革命軍那邊的將領不是軍閥就是軍校生,好歹懂軍事,孫大人雖然差點,他手下幾個還行。所以革命成不成功和慈禧沒關係,是看袁世凱。第三,戰鬥力當然清廷的新軍完勝。但李中堂死後,袁世凱如日中天,六鎮新軍在手,就算慈禧在世,也拿他沒轍。第四,那時民智未開,誰打過來支持誰,雙方誰都沒優勢。第五,就算革命軍佔了兩廣雲南,就像後來北伐分裂的北洋政府都也難以成功,更不要說清廷了。然而革命軍一樣能開出讓袁世凱當總統的條件,所以當時就算慈禧還活著,袁世凱一樣可以逼宮。


始皇帝就完全不一樣了。第一,雖然六國不太習慣秦國的苛法(暴政還不太好說,因為胡亥上台後用了另一批官員),但除了楚地最鬱悶外,韓趙魏被滅前大半國土都被秦佔了幾十年了,燕國齊國沒什麼抵抗,沒有楚國那種血海深仇(雖然國君是掛了,但軍隊沒死拼百姓沒遭殃),所以並沒有時局不穩。第二,始皇帝可是十年滅六國的人,後勤這些不說,選將這一點就證明他的領導力了。陳勝吳廣他們既缺乏遠見(只想當王不想天下),又缺乏戰略(主力不西進也不搶要地,就是佔地盤),完敗。第三,始皇帝要在,蒙恬蒙毅楊端和等等都不會枉死,一個章邯就殺了陳勝吳廣,這些個名將要在那還得了。第四,虎狼秦軍,起義軍幾乎全是普通老百姓。劉邦項羽後來的軍隊混進很多職業軍人,特別是劉邦手下很多秦軍。要始皇帝在,秦軍哪會投降?連章邯那二十萬人投降還是被趙高逼的。第五,始皇帝收天下之兵鑄成銅人在咸陽,遷天下富戶到咸陽。起義軍沒錢沒兵器,後來的很多武器是從秦國的郡縣主要是投降的城裡拿的。要始皇帝在,沒多少人敢投降,起義軍沒有資源,必敗無疑。


革命大勢所趨,慈禧影響有限。起義捉襟見肘,始皇泰然處之。以上。


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如果鴻門宴項羽殺了劉邦會怎樣?
如果項羽過烏江能不能反敗為勝?

回到正題,我認為秦始皇即使不死,但政策如果不做出調整,秦朝還是會被推翻。關於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暴政、秦體制與關東六國傳統的衝突、秦二世昏庸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因素都是秦被滅的原因,但我認為秦政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秦王朝的政權缺乏社會基礎,實際掌權的僅僅是少部分軍功地主,而其一系列法律、政策又不斷將越來越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反面。

戰國以來,隨著宗法制和世卿世祿制度的解體,民間社會蓬勃發展,尤其以士和商人發展迅速。但秦朝卻無視這種發展,對國家、社會結構的設想太過簡單。

秦始皇把自己的國家共同體成員,簡單地設定為皇帝+官僚+勞力者的單一格局

由於政權結構太過簡單,像六國貴族、士等勢力沒有被納入到自己的統治體系中,

秦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游士們無疑為秦提供了不好服務,秦廷智謀之士,由商鞅到李斯都來自東方諸國。屬於游士人物。然而秦得天下之後,秦帝國以耕戰的兵農基礎,對於游士並不重視······ 秦並未有妥當的辦法,使士成為秦帝國結構中的一部分,也沒有在以政治與生產兩級相契的秦社會結構中為士留下一個自由的活動空間

孔子八世孫孔鮒就說:「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
秦博士叔孫通也背秦而去,二人都加入了反秦起義軍。
在對待六國貴族的問題上也存在這個問題,除了殺戮和強制遷徙,秦廷並沒有一個妥善的安置這些貴族,留下了潛在的威脅。

由於以上原因,秦朝政權結構簡單,缺少社會勢力的支持,各種勢力遊離於政權之外。等到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並起,而像酈食其、蒯通這些人明顯具有戰國游士特點的群體也很活躍。天下皆叛秦。
所以再來看這個問題,秦會不會被推翻,關鍵不在於秦始皇的死活,而在於統治階級的是否有正確的政策。再往回看秦國歷史,商鞅雖死,但其變法措施保存下來,秦也賴以強盛;始皇即使不死,如果不改變統治政策,秦還是會被滅。


電影《宋家皇朝》結尾的時候,有個人問宋慶齡:「如果孫先生不是這麼早去世,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宋慶齡的遺言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歷史沒有如果。
-------------------------------------------劇照-------------------------------------------------------


秦和清不要相提並論,沒有一點雷同,始皇帝晚死幾年,中國以後的歷史全部得重新,估計也就出現不了農民起義,說不準中國一直稱霸世界到現在而不衰竭。清朝不一樣,老太婆早死晚死,清朝一定會滅亡的。


秦始皇不死,那些起義肯定不成功,這妥妥的;作為一個現代人很難體會歷史上的帝王威望,在普通大眾眼裡就和神明一樣,即便殘暴,皇權天授;很多篡位,弒君都得講究一個合法性、正義性,當然起義也是(趙高亂政,廢扶蘇云云)


推薦閱讀:

曾國藩和李鴻章,誰更值得後人深入了解?
想更好的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資治通鑒還是其他書籍推薦,請各位大神賜教?
燒紙錢這種陋習是起源於什麼時候?
如果曹操真的是「逆時代的法家寒士政權」,那潁川士人為什麼意識不到這點去投奔袁紹?
楚霸王項羽除了一身蠻力和會打仗以外,其它沒有一點優點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秦始皇 | 慈禧太后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