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能預料有大霧,為何沒料到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會降大雨?
諸葛亮承諾三日之內必造十萬支箭,能提前預料會有大霧,成功的草船借箭。在上方谷司馬懿受困,火燒上方谷時為何就沒預料會下大雨呢?
羅本《三國演義》火燒葫蘆谷本來有一條隱線。
魏延也在葫蘆谷內,諸葛因其有反骨望一併燒死在谷中。
但是因為太傷天合仁義,毛宗崗父子在批三國時給刪去了。
這條線伏魏延撅翻七星燈,致諸葛延壽不成。
羅本的意思是歸結為天意。
看地理位置:赤壁位於湖北省,離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不算太遠,再者年輕的時候,諸葛亮可能有相對多的時間去研究當地的天文和地理;而上方谷在渭南,現實中好像並沒有這麼一個地點,為羅貫中所杜撰,另外,此時諸葛亮已身處高位,需要處理的事物肯定很多(事事巨細),我想,他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重新研究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而是依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上方谷不會下雨。
看上方谷地形:上方穀穀底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一旦谷內起火,地面的濕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升到高處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雲霧中的小水滴會互相碰撞合併,體積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諸葛亮雖然精通天文地理,能預測天氣,但卻缺少現代地理氣象學的知識,不懂上方谷地形的奧秘。
看劇情需要:司馬懿要是死了,三國歷史可就差不多徹底改變了。在創作小說時,羅貫中不可能偏離曹魏統一全國的結局歷史事實去寫三國。因為劇情需要,司馬懿不能死。但是上方谷之戰寫的真的很精彩啊!根據《後漢書●三國殺策》中記載,諸葛亮的能力是「觀星」,他能預知到未來發生的事情。而司馬懿的技能是"鬼才",能夠修改即將發生的事情。所以兩人對抗的時候,「觀星」被「鬼才」克制。
草船借箭原為孫權所做,江東人對當地氣候了解 此計合情合理。上方谷又不是蜀地,諸葛亮怎知當地氣候。所謂神通廣大的基礎也只不過是對當地地理信息了解甚深罷了
這兩者還是有點不一樣的,對於借箭那次下霧,可以藉助平時的經驗來預測,雖然具體藉助什麼不知道,但是類似於現在日暈月暈這樣的自然現象,是可以預測一些天氣變化的,尤其是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我們這流傳:南人會看地,北人會看天。這裡面的意思是南方人會看風水,北方人會預測天氣,當然這只是傳說了。
而對於司馬懿那次,到不是怪諸葛亮不能預測,實在是當時沒有物理課或者自然課,網路上有對此的詳細解釋,大體意思是,在峽谷里,裡面有小氣候,如果破壞了裡面的平衡,因為濕度太大,很容易形成局部的下雨現象,這個,沒有一定的知識單憑經驗是很難預測的。
這兩個都是演義上的。
「草船借箭」發生在諸葛初出茅廬之時,需要這麼個故(段)事(子)來塑造其足智多謀的形象;
而「火熄上方谷」發生於最後一次北伐。之前的北原渭橋唯一一次漏算預兆了諸葛亮天數將盡,而這麼一個天降大雨的故事更能說明天命難違,非其之過。
君不見像曹操、司馬都有這種幾次險些喪命。一是大快人心,二是預兆其有天助,提供了原本歷史發展的合理性。
以上。
這兩起事情都是羅貫中編的好么。草船借箭可以和真實的赤壁之戰對應上。可是正史上司馬懿就是沒有死啊,羅貫中把司馬懿編死了後面的歷史怎麼搞....他重寫一部晉國史出來么。所謂火燒上方谷然後一場大雨,不過是為了烘托諸葛亮比司馬懿強,還表示下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是天意。他自己已經是無敵了,但天最大,古代還沒逆天一說。
(轉自百度知道)
樓主你好,上方谷也叫「葫蘆谷」,當年諸葛亮引誘司馬懿進上方谷,進而火燒上方谷,想置司馬懿於死地,可因為一場大雨,結果功虧一簣。而司馬懿之所以上當,是因為上方谷的蜀軍主力不在,樓主想一想,像司馬懿這種謹慎的人,如果不是確定蜀軍主力不在上方谷,怎麼會進去截糧草呢。司馬懿進了上方谷後就像進了個死胡同,諸葛亮只需用火和少量的兵封住谷口,進而再往谷里放火,這樣蜀軍的主力即使不在,也可以靠有利的地形用火來以少勝多。可是天有不測紛紜,沒想到關鍵時候下了大雨,滅了諸葛亮的火。樓主可以想想,諸葛亮沒火了,怎麼依靠少量的兵去抓住擁有一支大軍的司馬懿呢。
至於你說諸葛亮可以觀天象,姑且不說是真是假。先說說上方谷這個地方,上面說了,上方谷也叫「葫蘆谷」,整個山谷就像葫蘆一樣。諸葛亮在谷底放火,大火形成的熱氣流只能向上升,且升的很高。大家都知道,當熱氣流和高空中的冷氣流相遇時就極容易形成「雨」。這就是諸葛亮的悲哀之處。就算他可以夜觀天象,估計他也不會知道現代科學,也不會知道這地形,火,和雨的關係。
你問羅貫中去……
為毛諸葛亮知道曹操會走華容道,知道關羽會放曹,還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讓張飛去不就行了?
演義不能全信的啊,特別是是關係到「夜觀天象」一類的
火燒上方谷是編出來的,史書上沒半點線索
草船借箭倒是有點影子的,不過是孫權乾的,和諸葛、公瑾沒啥關係
《三國志 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裴注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兩條裴注是不太一致的,吳歷上說孫權近距離觀察曹軍,曹操不許放箭,事後兩人相互吹捧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給足了對方面子,就各自收兵了;
魏略卻說曹操下令放箭,孫權的船一側中箭過多而傾側,於是孫權下令掉頭,讓另一面也受箭,然後平穩駛回。
演義中採用了第二條里兩面受箭的故事,又加入打賭、大霧、謝丞相送箭等情節(應采自民間傳說、話本等)才有了孔明版的草船借箭
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嘆,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
地理老師說,諸葛亮朝山下放火,提高了山底的氣溫,滿足了降水條件,所以就下雨了……
因為上方谷之戰本來就是後人為了戲劇化衝突編纂出來的
原著是說 諸葛亮屢用火計,有傷天理,真的太殘忍了,南蠻那次已經是最後警告。這次上天不允許他再火計成功了。
小說為了情節和人物刻畫而創作的,這個以現在的科技似乎都沒辦法做到的。
主席離開了
諸葛亮住在江南,所以能給赤壁做天氣預報。
上方谷他不熟。
我想起一個笑話:
為什麼諸葛亮沒能預料到蜀國會滅亡?為什麼他沒預料到三國盡歸司馬懿?
天不助我助爾曹
推薦閱讀:
※殷商為何頻繁遷都?
※岳飞当时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即能收回故土、实现自己的抱负,也避免杀身之祸?
※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長期以來得不到公正評價?
※為什麼像孫臏 虞卿這些很牛逼的人物,卻沒有留下本名?
※為什麼潘金蓮對武大郎不滿意還要嫁給他?以致後來通姦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