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真正做到「中西合璧」的建築設計作品?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少林功夫與空中飄浮:中西合璧的旅遊奇觀
看了這個新聞,雖然說是「中西合璧」,但感覺還是差那麼點事啊。


謝邀。

*圖片共46張,閱讀時請注意流量。

一直以為「中西合璧」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所謂的「西」,其實是現代化;而所謂的「中」,近代以來因為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未能被系統、完整地繼承、提煉、發展過,而停滯於一個多世紀之前,已不適應現代社會多元的建築要求。梁思成先生那一代建築師在戰亂中勘定出來的《中國建築史》意義由殊,貝聿銘、張永和、王澍等大師的作品也多在探索基於現代主義/當代建築的中國建築的可能性,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傳統面對現代的窘境,很多時候是不可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之前有跳樑小丑拋出「中國建築史無用論」居然還在知乎上引起一陣討論:傳統的「中式建築」體系在面對「西化/現代化」的大潮時,顯然斷代且力不從心。對古建築本身(理論、歷史、營建技術、社會影響等)的研究和保護是一方面,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精神內核融合到現代社會,則幾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命題。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中國傳統建築誕生髮展的社會背景中,是沒有「籃球」這種運動的,那麼你就無法批判傳統建築的營建模式為什麼不適用於籃球場——你不能為當時所有人都不知道存在的東西建造一個容納它的場所;今人若是不去思考籃球的出現對於傳統社會造成的影響和改變,以及如何在建築上反映這種變化,把傳統建築中可用的元素融入籃球場的設計,而是一味地照搬傳統建築的某個形式來建一個籃球場的外殼,那麼不是懶就是蠢了——對,就是在說所有混凝土盒子上面加個歇山頂的所謂「現代中式建築」。

有回答中列舉哈爾濱(以及瀋陽、長春等東北主要城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西式建築,可以看做是20世紀初由歐洲開始流行的折衷主義在東北的落地,彼文中大部分例子也是折衷主義的底子加上中式的立面裝飾,「中」得未免膚淺。比如長春偽滿時期的建築乃至城市規劃,都是上世紀30年代日本建築師主導的,明顯借鑒了19世紀中期巴黎奧斯曼規劃、折衷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等西方世界時代相近的設計規劃思想。同理,還有上海外灘建築群:的確是上海本地近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整體風格的基礎也更多是折衷主義而非傳統中式的。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去探討建築的內核,則很多東西都會回歸到「人」的尺度上展開,討論的應該是基本的空間和形式等問題。在這個層面上,「中」、「西」的判定就更顯得不那麼重要,而更多的是對建築本身性能的關注(這種「性能」當然也包括對所在地文脈和環境的考量)。

在這個前提下,接下來要提到的案例不局限於中國境內或者中國/華裔建築師。因為我覺得既然「中式」是一種有其特點的設計哲學與思想,那麼建築所處的地域和設計師本人的自然條件也不應該成為一種障礙,反倒是探索的機遇。而在當今建築設計實踐中探索「中式」,私以為從三個層面來看:建築的構造營建方法;建築的類型與形態;建築的空間氛圍。分別可以看做建築的「骨、相、神」。下面的案例可能無法兼顧所有三個層面,但是應該都可以在至少某一個層面達到所謂的「兼容中西」,或者說,在現今建築設計普遍遵循和關注的內容之中,融入和強調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轉譯。

第一個例子,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圖1)。

【圖1】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 杭州. 實景俯瞰. 圖片來源:http://ArchDaily.com

整個博物館依山勢由高至低,屋頂借鑒了江南傳統建築的玄瓦坡頂,錯落有致,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也與所處地域的建築文化契合(圖23)。

【圖23】圖片來源:http://ArchDaily.com

然而如果將建築的表皮剝開,直視內部空間乃至結構構造的話,不難發現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現代建築(圖45):

【圖4】博物館內部空間. 大跨度開放空間與落地玻璃保證室內展區可以被有效使用. 圖片來源:http://ArchDaily.com

【圖5】鋼骨架結構圖. 斜向鋼樑在滿足坡頂的形式的同時,也使較大跨度的無立柱空間在結構上得以實現. 圖片來源:http://ArchDaily.com

從這個層面上討論,則這無疑是一座現代建築,從建構到空間本身都非常的「西方」。看似是主題語言的玄瓦,其實更多地成為了立面上的裝飾(圖6~8,確實有立面上的調節光線等意義,但裝飾意義似乎更多)。

【圖6、78】傳統的瓦作為立面元素. 圖片來源:http://ArchDaily.com

這個項目可以說比較成功地在現代建築中融入了中式建築的特色,雖然略顯刻意,但是從設計到完成度都是水準之上的。不過最終建成效果和內里的建造方法、空間體驗之間的「中西差異」,應該如何評價呢?這是所謂的中西合璧,還是一種取巧式的「披著『中式』外皮的『西方』建築」呢?或者說,是否還能拘泥於外觀和裝飾進行評判呢?

另外,雖然隈研吾被調侃稱為「裝修建築師」,但是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長城腳下的公社」系列建築中的竹屋Great (Bamboo) Wall也是頗具東亞文化禪意的現代建築(圖9)。

【圖9】Great (Bamboo) Wall House. 北京. 室內實拍. 圖片來源:http://Pinterest.com

第二個例子,美國建築師搭檔Tod Williams+Billie Tsien(華裔)設計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圖書館(圖10)。

【圖10】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Berkeley. 夜景.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因為對這座圖書館有很多親身的體驗,對整體空間的氛圍有著更為真切但是同時也更加主觀的理解,所以如果用一句非常任性的話來評價,就是:「無論什麼時候走進這座圖書館的大門,都會感受到徹底的精神上的寧靜。」

圖書館整體是白牆紅瓦,雖然坡頂看起來隱約有中式意味,但是其實也是受西班牙殖民風格影響的加州傳統建築風格,與校園中附近的原有建築群相處融洽(圖1112):

【圖11】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鳥瞰.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2】柏克萊東亞圖書館. 鳥瞰.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而在這種統一的風格下,外部立面上富有傳統中國元素的條形花窗成為了點睛之筆,賦予了圖書館與其身份相符合的個性與在校園上的辨識度(圖13、1415);同時,也讓內部空間的光影變化和氣氛變得彷彿中式書房,午後斜陽時分捧卷倚窗,饒有生趣(圖1617):

【圖13】外部立面的中式花窗 圖片來源:http://www.facades.com

【圖14】主入口上方立面的花窗.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圖15】立面夜景與細節.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圖16】圖書館內部. 花窗投射出的光影效果. 圖片來源:http://www.facades.com

【圖17】閱覽空間與立面光影效果細節.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在這樣一個因地勢而建的多層圖書館的內部,建築師選擇了創造一個開放的通高核心空間;而在屋頂開出的一個北向的、幾乎橫跨整個平面的天窗,則使得自然光線能夠柔和地布滿較深的內部空間,整體的採光氛圍非常平衡,也讓整個空間充滿了寧靜感(圖18)。而同時,這對建築師搭檔又是以擅長運用不同的建築材料營造出含蓄又富有張力的體驗聞名的,在這座圖書館的內部也是採用了混凝土、玻璃、石材、木材等多種材料:完成度很精細的木材、石材與玻璃使得裸面混凝土的粗糙顯得有古拙意味,木材作為有機材料本身即是東亞文化的重要體現方法,也平衡了其他材料帶來的冷感,因此整個空間的氛圍愈加靜而不曠,尺度感和溫度感都恰到好處(圖1920)。

【圖18】天光設計帶來柔和舒適的自然採光.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圖1920】開放的內部空間與多種材料達到的平衡效果.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另外,傳統中式空間營造中非常重要的「框景」和「對景」等手法,在圖書館設計上均有體現。比如提到「對景」,在外部是主入口處的樓梯與觀景平台,既可以望向對面的校園主要建築景觀,也是圖書館外部的重要開放空間(圖21);在內部則是建築師在每一層平面上創造出一些退讓和錯層的效果,這些細節讓在不同樓層的人互相望去都有不同的觀感(圖22,左);提到「框景」,則是利用空間透視效果、立面開窗尺寸的考量加上室內外景觀取得了園林中月門或者尺幅窗的效果(圖23)。

【圖21】從入口平台眺望校園.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圖22】左,層次豐富的內部空間;右,局部裝飾的藝術品.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圖23】落地窗取得的類似「框景」的效果. 圖片來源:TWBTA事務所網站

柏克萊東亞圖書館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它的內部用了很多有東亞文化屬性的藝術品——書法、傢具、水墨畫來作為細部某一個「景」的裝飾(圖22,右),但是沒有直接照搬傳統的建築裝飾細節,沒有直白的雕花、斗栱、藻井等等「直白可見」的元素,但是整個空間的氛圍和精氣卻是非常東方,以至於入口那兩部昂貴的黃銅電梯,也變成了這種氛圍下合理的選擇(圖24)。

【圖24】黃銅飾面的電梯……貴啊,真的很貴啊. 圖片來源:www.http://mccarthy.com

接下來是中國建築事務所都市實踐(URBANUS)的一座住宅作品:位於廣州的土樓公社(圖2526)。

【圖2526】土樓公社. 廣州. 都市實踐建築事務所. 圖片來源:URBANUS都市實踐

設計以福建客家的傳統集體民居——土樓(圖27)為原型,從物理環境上為有向心力的社區關係提供基礎。

【圖27】福建客家土樓. 圖片來源:URBANUS都市實踐

土樓是客家民居獨有的建築形式。它是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將居住、貯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娛樂等功能集中於一個建築體量,具有巨大凝聚力。將土樓作為當前解決低收入住宅問題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襲。土樓和現代宿舍建築類似,但又具有現代走廊式宿舍所缺少的親和力,有助於保持低收入社區中的鄰里感。
對土樓原型進行尺度、空間模式、功能等方面的演繹,然後加入經濟、自然等多種城市環境要素,在多種要素的碰撞之中尋找各種可能的平衡,這種全面演繹保證了豐富經驗的獲得,並為深入的思考提供平台。從調查土樓的現狀開始,研究傳統客家土樓在現代生活方式下的適應性,將其城市性發掘出來,然後具體深化,進行虛擬設計,論證項目的可行性,最終將研究成果予以推廣 ……」(注1)

如引文中所言,這個項目成功之處在於,建築師沒有單純地模仿或者照搬某一種傳統建築的細節乃至整體形式,而是借鑒了土樓作為一種集合住宅建築類型帶給其中居民的可能性,配合現代建築更為系統化的對人居空間、戶型平面的設計,獲得了一種繼承傳統的住宅類型的範式(圖28~32)。

【圖2829】公社內部空間. 圖片來源:URBANUS都市實踐

【圖30】土樓原型密度研究. 圖片來源:URBANUS都市實踐

【圖31】土樓公社空間功能分解. 在住宅的主體之外加入了公共空間,單體建築成為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社區. 圖片來源:URBANUS都市實踐

【圖32】土樓公社戶型與平面. 圖片來源:URBANUS都市實踐

其他回答中提到了貝聿銘先生的蘇州博物館,因此不再贅述。只放三張圖片吧(圖33-35)。其中最後一張採光的細節,屋頂上垂直落差錯開的折斷變成水平向的窗,避開了天光的強烈直射,與之前的柏克萊東亞圖書館的屋頂天光做法暗合,大師們在細節上的匠心,體會來也是別有意味。

【圖33】蘇州博物館外景鳥瞰,與蘇州本身的建築風格與城市肌理自然地融合. 圖片來源:蘇州博物館官方網站

【圖34】見白. 蘇州博物館片石假山雪景. 圖片來源: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留在江南的建築明珠--專題--影像中國官網

【圖35】蘇州博物館. 室內採光做法細節. 圖片來源:Suzhou Pictures: View Photos amp;amp;amp; Images of Suzhou

貝聿銘先生在蘇博的一些手法,比如屋頂的結構,立面上的幾何圖案,均可以追溯到他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建成作品:北京香山飯店(圖3637)。

【圖3637】香山飯店. 北京. 室內外實景照片. 圖片來源:香山飯店/貝聿銘 | 項目 | ikuku華人建築

引用鳳凰網的一篇報道:

他【貝聿銘】的這種【『中國的現代建築風格』】探尋工作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貝聿銘在哈佛讀研究生時曾提交一份上海藝術博物館的模型作為他的畢業作品,這也算是他對這種探尋的貢獻。香山使他有機會在三十年之後重新進行這種實驗。他的理想是為新中國創造一種新的建築語言。」(注2)

香山飯店被貝老看做自己生涯中最重要的建築作品,前後也有很多爭議,包括當時與世界脫節的中國建築工程水平,剛剛從文革擺脫出來的文化界的整體氣氛,其他的政治因素等等。最初的完成效果並不理想,沉寂多年,經過最近的重新修繕後,精心構建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設計又得以重新為建築界內外所認識。

說到博物館,還想討論另一位中青生代中國建築師——李興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副總建築師)的作品:績溪博物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篇質量很高的知乎回答(by 三川匠作),專門提及了績溪博物館設計上的得失(對蘇州博物館、國美民藝博物館亦有提及):

如何評價李興鋼的績溪博物館? - 知乎

這篇分析比較深入:文中提到的內部曝露的鋼結構桁架對展區空間整體性的侵蝕可能是最為明顯的敗筆;但是同時,建築效果,包括充滿流動性的屋脊,以及對傳統園林元素的像素化處理,都是尊重傳統文脈又沒有機械堆砌的好例子,尤其是像素化的片石假山和庭院石階,私以為是整個作品中的點睛之筆(圖3839);對場地上原有樹木的保護,也體現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圖40)。

【圖3839】流動延續的傳統坡頂和像素化但依舊有傳統園林氣質的庭院. 圖片來源:Atelier Li Xinggang, Xia Zhi · Jixi Museum

【圖40】保留了場地原有的樹木,並將其作為設計的一條線索. 圖片來源:Atelier Li Xinggang, Xia Zhi · Jixi Museum

其實近年來隨著中國建築行業的大規模發展與回落,加上與其他國家建築界的交流與融合,對建築師的要求日趨嚴格。大規模城鎮化的前提下,如何根據自己的文化特點做出有個性有針對的設計成為了一種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樣有亮點但是沒有在文中展開講的,還有諸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王澍先生的水岸山居;台灣建築師姚仁喜先生的水月道場、烏鎮劇院等等(依順序,圖41-44),都是根據現有的傳統中式建築的基礎上用非傳統的、現代的設計方法進行的設計,是從人的尺度上展開的科學性的建築作品。

【圖4142】水岸山居. 王澍. 圖片來源:水岸山居/王澍 | 項目 | ikuku華人建築

【圖43】法鼓山農禪寺 水月道場. 姚仁喜. 圖片來源: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 水月道場

【圖44】烏鎮大劇院. 夜景. 圖片來源:Artech Architects設計的烏鎮大劇院

而不論中外,都有下面最後兩張圖中的頗具諷刺性的失敗典型:北京西站(圖45)因為時任北京市長的長官意志,硬要體現「中國文化」,在設計好的樓頂廊橋加一個中式亭子,最後也只得到了一個四不像的「新中式」。建築大師張開濟(張永和之父)曾經致信當時的北京市長:

「……不是保護古建築,而是在新建築上大搞復古主義,蓋小亭子,作用是以假亂真、喧賓奪主 ……」(注3)
「 ……我想用幾句話概括,『認真保護古風貌,精心設計新建築,堅決不搞假古董』。北京西客站那樣的設計,和現代的設計思想是背道而馳的。 」(注4)

美國洛杉磯的中國劇院(圖46),則是任由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導致的不倫不類、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東方特色」。

【圖45】北京西站. 高達30米的沒有實際功能的中式亭子導致工程受到巨大影響,也隨著當時的市長後來東窗事發而淪為笑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46】洛杉磯TCL中國劇院. 1927年啟用,誇張的飛檐和繁複無當的裝飾元素都體現了當時美國社會並不鮮見的文化傲慢以及對「東方(Oriental)」、「異國情調(Exotic)」的膚淺理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兩者雖然出發點看似不同,但其實都是一種不經思考的膚淺抄襲,把表象的視覺和形式元素堆放在那裡就號稱是體現了某種文化,而沒有任何對這種文化的深入了解、思考、分析和揚棄並融入新的設計——這可能正是「中西合璧」最難做到卻也是最需要做到的。

備註:這種介紹文章非常難寫,越寫越覺得掛一漏萬、不夠嚴謹,只能憑藉著有限的調研來介紹一些自己認為還比較有特色的現當代建築。引用圖片較多,出處均已註明,請勿轉載做商業用途。

【注1】土樓公舍 | URBANUS 都市實踐

【注2】建築師貝聿銘與北京香山飯店(圖)_讀書頻道_鳳凰網

【注3】張開濟訪談錄

【注4】張者. 文化自白書.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10853972.


外行湊熱鬧來提名一個,重慶理工大學花溪校區的圖書館。


當然是北大圖書館了,看看《此間少年》里江南的描述

汴大圖書館的特別,在於它有哥特式樣的門洞,古希臘式樣的凹面圓柱,瑪雅文化特有的階梯狀金字塔構造,當然它上面還有個鋁合金的純中國式雕檐飛拱。

汴大的圖書館造型很特別。特別這個詞在汴大里的意義和在其他地方的意思不同。汴大裡面多的就是牛人,牛人就必須與眾不同,與眾不同的人多了,要想顯得特別就很不容易。比如說汴大里冬天喜歡穿背心,夏天喜歡穿毛衣並不算特別,若是冬天穿了短褲唱《紅色娘子軍》,夏天穿毛衣則立馬改唱《打虎上山》的,也只算是有點特別。惟有當這麼做的是一個漂亮女生,那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特別。

照片來自網路,侵刪!

按照校長獨孤求敗的話說:「我們這個圖書館建起來,欲求一敗也很困難了。」

按照令狐沖的話說:「有以打敗北道街上的垃圾箱為人生目標的么……」


謝邀。。。。。。。。。。。。。。。。。

首先說何為 中西合璧,個人舉得不只是建築風格的融合,還有中西方 文化,宗教,政治等很多方面的融合,都算為中西合璧,當然建築設計中風格是挑大頭的方面,表現的就更為明顯了。

答主是東北人,所以先以東北建築舉例吧。

其實說到中西合璧的建築,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兩種文化方面的碰撞,抑或是殖民文化,抑或是通商。

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以俄國人和猶太人為主的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湧入,使這裡迅速發展成為遠東大都市。當時,哈爾濱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興起———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建築紛紛出現。印象中即使建國之後哈爾濱的僑民依然有很多。這段歷史也不必我多說,大家都略微了解。

20世紀20年代,很多民族資本家在道外置地建房,巴洛克建築的富貴繁華很能符合一些資本家體現身份和炫富的審美,在巴洛克建築基礎上,用中國傳統特色的飾物對建築改造。於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現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義的中式圖案。鑒於道外「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傳統的中式四合院作為「居住和倉儲空間」被運用到了建築中(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立面造型則是「巴洛克」式的)。

後世,這種風格由一位叫西澤泰彥的日本學者賦予了「中華巴洛克」的名字。大多集中在道外區。比較可惜的是,哈爾濱很多極美的建築保存的很不好,痛心。

老建築-哈爾濱老鼎豐

老建築-哈爾濱亨得利眼鏡店

為兩層磚木結構,天藍色與乳黃色相間,歐式窗戶周圍裝飾著各樣浮雕。但是也很破敗了。

老建築-天豐涌山海雜貨店,現為范記永

老建築-義順成,現為老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區接待中心。

你可以看到上面有 中式審美風格下的葡萄 鯉魚 蓮花等圖案。

老建築-純化醫院

老建築-潮汕商會

這棟建築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的主體是西式的,但是建築上方出現的是很中式的牌樓形式。遠遠看去很端莊的美。

老建築

外面是西式建築,內里是中式的建築風格。

這個就顯得會更破敗一些。但是仍可以看出類似於四合院的格局。

這樣的歐式立面,中式院落的風格更為明顯。

下圖是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步行街的一景,也可以看出外西內中的風格

下圖是道外的其他一些建築(未得到妥善保護)

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歐式的外牆上,雕刻的是中國傳統的福祿壽和如意絲絛。或許這是當時的主人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最美好的希冀了吧。

牆上有西方的麥穗,也有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纏枝蓮。

下圖是中亞金行的老建築,也可以看到在西方的歐式立面上結合了中式的花紋,大花籃和各種蓮花。

因為很多原因,我對哈爾濱這座美麗城市有著很深的情感,但是看到現在很多這麼美麗而蘊含歷史的建築就這樣慢慢破敗下去時候,或者修繕也修繕的不是很到位時,對於我這種喜歡歷史和建築的人來講,真的是。。。無以言表。想說哈爾濱不只有索菲亞教堂和中央大街,還有很多中西結合的建築正在城市的進程中快速消逝。


----------------------------------啦啦啦啦 我是分割線----------------------------------------------


而當人類在建築風格碰撞嘗試之後,就會發展到文化層面,也就是不拘泥於建築外形結合的形式,更多是一種思想和審美哲學方式的融合。

所以在這裡再舉一個現代建築的例子,也是之前被大家推崇過,很多人也比較熟知的---義大利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中國國家館。

個人認為這是中式美術哲學和西方建造形式的某種中西合璧了。

其實當時光看概念圖時就已經覺得很驚艷了,之所以喜歡,是因為終於跳脫出了 生拉硬造的所謂中式美學的建築(個中有許多,請自行在你腦海中搜索)。

後來出來實景,雖有些許偏差也並沒有讓觀者失望。

米蘭世博會主題為「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用「滋養」來探索在當今社會人類與自然及整個宇宙之間的關係,人類在消費自然數萬年之後的今天,是否有方式以回饋自然,或與之達成某種和諧的維繫。

是以農業作為發展主題。

中國國家館將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為主題,中國國家館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Studio Link-Arc工作室共同設計。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主建築正立面,是曲線段最美的部分,像是元山水畫中的山巒曲線,好像一片片群山。建築的外形提取了傳統歇山式屋頂的造型元素, 俯視又很像田野中的麥浪;正面看像連綿山水;背面看又象都市的剪影。也是一定程度對中國傳統的抬梁式木構架屋頂的致敬。

主結構由膠合木組成,主結構上蓋著PVC防水層,並由遮陽竹板支撐,最上層是由竹條拼接的遮陽表皮。也是中國傳統竹編藝術的延伸創造。

展陳設計由五部分組成,主題分別為:序、天、人、地、和。

「序」 展區為觀眾等候區。

「天」 以中國傳統24節氣為主。

「人」 是集中展區,將圍繞傳統農業為名,民以食為天,以及面向未來為展示。

「地」 展示華夏大地山川河流地貌的多樣性和豐收壯觀場景。

「和」 展示的是在當今社會中國農業及各方面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探索方向。

還比如王澍老師主導設計的國美象山校區,雖然有很多爭議,單頁不失為在西方建築形式主導下的大環境中,加入的很獨特的東方哲學。

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運用西方建築的方式建造,這種思想蘊含的一個哲學思想是:人的房屋不應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房屋應該是謙遜的,質樸的, 重要的不是 出挑 ,而是 隱退。

其實無論是建築或者是其他設計,發展到今天這個範疇,大多數形式和改造都已經被反覆的嘗試過了,所謂的中西合璧,從一開始的兩種建築外表形式的融合,到內里的改造,在發展到今天兩種哲學思想的碰撞,都是更好的為人服務吧,前兩天重溫了宮崎駿的《幽靈公主》,感想挺大,也希望這個進程的同時,還有沒有我們忽視掉的很美好的東西。


去年在武漢市閑逛的某佛教寺廟(對!就是佛教寺廟) 武漢市古德寺 在當地很出名 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古典主義科林斯愛奧尼柱式與山牆,哥特建築的圓窗與疊券廊,文藝復興時期的穹頂,頂上卻安放著佛家的持國天王與彌勒,歐洲教堂式的殿堂空間供奉的卻是釋迦牟尼佛與阿難迦葉。

真的太奇妙了!

我又仔細的看了下圖片。柱式是古希臘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圓窗以及上面的雕花應該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複合式柱子和冒尖的拱頂有洛可可建築的感覺,屋頂的圓穹頂有伊斯蘭教建築的影子,而屋檐上的四大天王裝飾和室內供奉的彌勒佛絕對是東南亞以及中國建築的特色!真是奇了


大水法


根據題主的問題概述里給的鏈接的意思,「中西合璧」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建築概念、技術的結合,不是中西兩方古建風格的結合。因此我首推貝老的蘇州博物館,中國古典園林+西方現代主義,從建築的很多細節上,都能看出貝老用現代西方的建築語言詮釋蘇州古典園林,這裡略舉一二。一,其大膽地將簡潔現代的幾何形式與蘇州傳統坡屋頂形式結合,在保留傳統屋頂韻味的同時,部分用玻璃與鋼結構替代傳統小青瓦,將光線引入室內,避免了傳統屋頂帶來的室內光線不足的問題。二,通過保留蘇州傳統黑白灰色調、展現小橋流水奇石等景觀、創造各種開放的過渡空間等手段,再造了蘇州古典園林的意境。

自己曾經拍的照片不在身邊,上傳幾張網上找的圖:


謝邀……
石家莊某影視城和鄭州某高校。

2333,開個玩笑啦。
一般來說早期的部分教堂算是融入中式元素的中西合璧者。如下面的。

大理

貴陽

遵義

安慶

壽縣

蘇州楊家橋

北京西什庫

後來又有教會學校乃至近代大學(比如著名的墨菲系列)

燕京大學

協和醫學院

華南女子

所謂廈門的嘉庚建築也是此類。

到後來民國官式都有大量中西合璧元素。

廣州中山紀念堂

南京前中央體育場

想到啥了再更,,



為什麼沒有人提到成都太古里,私以為也是商業建築裡面中西合璧的典範了。

(圖片來源互聯網,侵刪)


私以為這種結合比較好。

但就不知道算不算合壁囖。


發一個天津的,鮑貴卿故居,民國出奇人,這哥們是一個學工科會搞建築設計的北洋軍閥,這房子是他自己設計的


廈門t3候機樓感覺結合得不錯~


怎能少了武漢大學老圖書館?!


台北101不知道算不算,一根玻璃帷幕的竹子...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北平圖書館),上圖攝於1948年。

2016年7月,我親自去看了一下,非常漂亮,感覺到現在中西結合得還很完美。

還有一個,協和醫院老樓,先佔個坑。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時稱清漪園,曾建有大型石船,是乾隆皇帝及其母放生之所,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仿外國游輪又重建,把原來中式的艙樓改建成洋式的雕花屋頂,並在石舫兩側添加了兩個石造的西式機輪,並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清晏舫」。整個船體長36米,建築面積326.2平方米,用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兩層艙樓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舫內滿鋪西洋地磚,門窗上面也鑲嵌了特製的彩色玻璃,精巧華麗,船頭抱廈里柱雕花,楣子下懸掛「清晏舫」匾。石舫做法其實仍遵從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技術,只是在裝修上做了洋式處理,「清晏舫」的匾額肯定是中式的。雖然這只是一座艙樓,距圓明園西洋樓建成過了一百多年而出現的建築作品,但在北京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是「西洋樓式」在北京地區的代表之作。


抽象派。都感覺。


青島德國總督樓

圖片來自網路

請注意它的屋頂,在德式建築的基礎上添加了中國古建築的瓦片,以及一個四角攢尖頂。

這座建築建造的背景是德佔時期的青島為總督修建的官邸,耗資巨大,主要用途是為總督提供辦公,會客和居住等功能。

其實外國人在中國修建的一系列歐式建築全部僱傭歐洲當地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考慮到經濟因素更多的是僱傭中國當地廉價的工人。這就不可避免的令修建的建築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中國元素。當然不排除有些歐洲建築師為了「入鄉隨俗」而在建築上強加一些當地符號。

並非所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築都是醜陋與不入流的,德國總督府處理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築式樣雖然採用碰撞的方式,卻並不令人趕到奇怪和不舒服,反而豐富了建築體態。


某得其皮,某得其肉,某得其髓


推薦閱讀:

大師的建築作品可以隨便模仿嗎?
商業建築的中庭空間有哪些不同的設計形式?
當代美術館在城市職能中的定位是什麼?
建築師面對任務書設計的時候一般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

TAG:建築師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