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出使印度,是為滅吐蕃嗎?

以下論述是否正確?
王玄策為什麼出使?因為唐太宗要對付吐蕃。之前打不過人家,甚至把文成公主都嫁過去和親了。跟王玄策同一時代的玄奘為什麼出名?因為他把通往吐蕃背後的道路給走通了。讓最高領導人知道天竺這個大國的存在,知道了怎麼可以讓天可汗的榮耀撒播到高原上。所以,王玄策出使印度,應該跟張騫的功能是一樣的,代表大唐去勾搭人家,約好時間滅吐蕃。但王玄策最後居然借著吐蕃的兵把人家國家給滅了,你讓唐太宗怎麼想?所以,這事兒史書上沒怎麼說,他老人家直到太宗死掉也不過官升兩級當了個朝散大夫,也是很正常的了。


這個說法根本是錯誤的。

「王玄策為什麼出使?因為唐太宗要對付吐蕃。之前打不過人家,甚至把文成公主都嫁過去和親了。」

這麼說明顯是不了解歷史。松州之戰的背景是李唐拒絕吐蕃和親的要求,松贊干布以此為借口入侵已經聽話的吐谷渾舊境還有唐朝邊境城鎮。在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來之前,唐朝地方吃虧,唐朝主力到來之後,小試牛刀,斬首千級。算是一反一正,一個平手。
至於唐軍是不是打得過,看結局就知道,結局就是松贊干布退出吐谷渾舊境,在松贊干布時期再也沒有與唐軍摩擦,然後再次向唐朝求親。由此可見,軍事上誰強誰弱一目了然,至不濟說句平手是毫無問題。 和親不一定是劣勢方求和,還有就是優勢方外交策略。比如突厥嫁女給北周武帝,難道你說突厥當時不如北周?文成公主也是如此。

「跟王玄策同一時代的玄奘為什麼出名?因為他把通往吐蕃背後的道路給走通了。讓最高領導人知道天竺這個大國的存在,知道了怎麼可以讓天可汗的榮耀撒播到高原上。」

這是錯誤的。 第一,玄奘出名,早在所謂西遊之前,就已經名震關中洛陽和四川等地的當代佛學大宗師,當時基本上通一部經典的人玄奘都認識。玄奘在歸國受到太宗和高宗禮遇,主要原因是玄奘西行,其實走了路上的全部 三條絲綢之路。而且玄奘是語言大師,記憶力無人可及,他寫的書大唐西域記是李世民和李治逐步吞併西域的第一手材料(上一個能做到這個的是裴矩)。絲綢之路的南路就是到印度河流域的。李世民當時經略的對手更多是西突厥,想打通的是絲綢之路,而不是吐蕃。
第二,天竺存在,還用得著玄奘走完才知道?南北朝時期,從西域和天竺來的僧侶不少,怎麼會不知道天竺 存在?如果不知道天竺,玄奘怎麼知道去天竺學習佛法?
第三,唐朝早就知道如何「將榮耀撒播到高原上」。如果看看記載,就知道李靖率領唐軍滅吐谷渾的時候,南路就已經深入吐蕃邊境進行活動了,而率領南路軍隊的就是李道宗和侯君集。看到這裡明白李靖的厲害了吧,軍事敏感度和政治預判簡直驚人。侯君集正是松州之戰唐軍主帥,而和親入藏的代表就是李世民鐵杆小弟,禮部尚書,太宗朝後期三大名將之一的宗室江夏王李道宗。這兩個是唐軍高級將領中最了解吐蕃的人,一個李世民用來打仗,一個在和親一路深入吐蕃內部了解軍事地理情況。所以,李唐根本不用所謂印度幫忙。

「所以,王玄策出使印度,應該跟張騫的功能是一樣的,代表大唐去勾搭人家,約好時間滅吐蕃。」

太宗時期外交軍事的中心其實看看滅國的順序就知道,先滅東突厥,是主要外患。然後吐谷渾,解決了絲綢之路上第二大麻煩,然後逐步吃掉如高昌龜茲焉耆等西域小國,間接打擊的是控制他們的西突厥。李世民後面打高句麗和滅薛延陀,說明在薛延陀逐步崛起於草原(這實際上是李世民外交少有的敗筆,主要還是東突厥垮台太快,李世民在外交不熟練的時候讓草原被軍事實力更強的薛延陀填補了真空。不過李世民不是全然不知,比如分封真珠的兩個兒子都當可汗,學他的岳父長孫晟。而且薛延陀老真珠的人品,還不如頡利可汗,他的外交問題說實話簡直是災難級別,所以驟興驟滅,李績一打就滅國了)的時候,李世民的目光又一次回到北方和東方(當然,沒有放棄西域的控制)。
至於吐蕃,後期固然是唐朝 大患,但是,沒人能預測未來。吐蕃崛起是從松贊干布開始(文字,政治制度的建立),跟李世民的李唐可以說是同時期興盛。李世民時期的吐蕃雖然已經逐漸形成規模,但是對比能和東羅馬帝國平起平坐,相約打擊波斯並控制絲綢之路的西突厥;革新古匈奴騎兵戰法,把依附李唐的突厥人打的不願意復國的薛延陀;和從西漢開始立國,被曹操差點滅國,但在魏晉南北朝逐漸鯨吞蠶食漢四郡地,人口六七十萬戶,成為東北亞小霸的高句麗,當時的吐蕃說實話who cares? 如果再算上已經被滅的武德年間入侵中原常客東突厥和經常軍事摩擦的吐谷渾兩國,在武德貞觀時期,吐蕃這個次要又次要的矛盾當時根本就不是李世民的戰略重點,事實上連當時李唐軍事戰略重心的第五都混不上。

「但王玄策最後居然借著吐蕃的兵把人家國家給滅了,你讓唐太宗怎麼想?所以,這事兒史書上沒怎麼說,他老人家直到太宗死掉也不過官升兩級當了個朝散大夫,也是很正常的了。」


唐朝對這場勝利根本不看重,看看事後李唐對於這塊飛地的處理就知道了。至於王玄策的封賞不夠高,本質原因是外交官本身在隋唐地位不高(雖然隋唐認識到外交很重要且外交都有極為光輝的手筆)。比如長孫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基本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外交家之一和隋朝最厲害的陰謀家和戰略家。但是,到死武官是右驍衛將軍,從三品(本身是武官中的高官,武官系統大約是19-20位,而且後期也當過行軍總管。這排名不是實際名將排名,比如史萬歲到死都是左領軍將軍,連大將軍都不是,但是仍然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有些網文說長孫晟就是中層軍官,不入流,笑笑就是),散官是上開府儀同三司(第五級,一共十一級,其上面分別是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四擋。從從一品到三品),從三品。別說國公郡公上柱國等從一品,連二品柱國這種都快被隨便封(典型代表宇文娥英的老公李敏)的都不是。王玄策作為外交官的封賞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根本沒有所謂沒理解領導意圖。


我說是為了糖,你信嗎?


提問者貼的那段 論述 有嚴重錯誤。 其實,王玄策出使根本不是因為唐太宗要對付吐蕃。 而且,唐太宗時期唐朝擊敗了吐蕃,不是打不過吐蕃。 和親不代表打不過。唐朝和親吐蕃、蒙古和親吐蕃、吐蕃和親小勃律,這些和親都是處於優勢一方嫁出公主。

在唐朝文成公主和親之前,具有決定意義的松州之戰,是唐朝取得了最終勝利。 松州之戰,最初韓威只是刷領少量人員去偵察,被擊敗。 之後唐朝派出侯君集為主帥率領唐軍迎戰吐蕃軍。而沒等到唐軍主力侯君集部出手,唐軍前鋒牛進達部已經擊敗了吐蕃軍。隨後,吐蕃松贊干布懼,大撤退,退出了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並且遣使謝罪,表現比較恭順,又派祿東贊帶著黃金五千兩與珍寶數百來求和親,唐太宗才同意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擴張佔據西域(安西北庭)。當時,對吐蕃,唐朝處於優勢。

可見,唐朝和親吐蕃,是在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吐蕃,類似蒙古和親吐蕃、吐蕃和親小勃律,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不是打不過,而是打過了、並且打贏了,靠實力實現和親之後,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

古代吐蕃史料與書籍嚴重偏向吐蕃,遠比古代漢人史料偏向嚴重。古代漢人史料至少記載唐吐蕃突厥回鶻等等各方很多勝敗。而古代吐蕃史料與書籍幾乎只記載吐蕃勝利、幾乎不記載吐蕃的失敗與其他勢力的勝利。
而且關於文成公主和親之前的唐與吐蕃的交戰,吐蕃史料與書籍根本沒敢記載,還是古代漢人史料記載的這次交戰。

韓威損失的唐軍很少。首先,松州作為一個下都督府,本身的兵力並不多,陳子昂在《上蜀川軍事狀》中說,「臣在蜀時,見相傳雲,聞松、潘等州屯軍數不逾萬」,武則天時期,吐蕃成為唐朝的重要對手,多次大戰, 唐軍在松州的駐防兵力必然遠多於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即便如此,仍不足萬人,據此推斷,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軍在松州的守軍應遠少於1萬人。而且貞觀年間的松州之戰時,韓威出陣的目的只是偵察一下吐蕃軍,只會帶守軍里極小的一部分。所以,韓威損失的唐軍極少。

另外,關於松州之戰,說一下唐軍斬首吐蕃一千多級是什麼概念。
這就運用到傷亡比的問題了,舉個例子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0000
即古代戰爭你平均斬首1個對位你已經殺了5個,對面平均死1個情況下死傷有5個。而古代軍隊只要不是陷入死地,那麼平均傷亡10%就足夠崩潰了。典型例子唐朝高句麗的一次野戰,40000高句麗軍隊,唐朝斬首1000後高句麗軍隊就崩潰了。
然後我們再看史料,吐蕃20萬大軍,唐朝方面是侯君集領5萬大軍。
然後注意,唐朝大軍沒有出動,僅僅是先鋒牛進達晚上夜襲吐蕃軍營。
然後我們開始分析,軍隊損失數量是指傷亡總數,你死1個人情況下算上受傷差不多三五個了,而這次是唐軍先鋒夜襲大營,必然是輕兵來去,更加不可能會打掃戰場,也就是順手割了腦袋帶走。
如此情況下還能斬首1000,告訴我此時算上總傷亡有多少
然後注意,此時雙方還沒有主力展開合戰,僅僅是唐朝先鋒一次夜襲,就能打出這樣的戰績。然後吐蕃就慫了退兵了。
唐吐第一次戰爭松州之戰千百年來一直是蓋棺定論的唐朝勝利吐蕃認慫的會戰。

而且之後的唐太宗、松贊干布時期,唐朝仍然壓制著吐蕃,吐蕃松贊干布表現的比較恭順,不僅稱臣於唐朝,還接受唐朝的冊封為西海郡王。

  《舊唐書》:「
  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遼東還,遣祿東贊來賀。奉表曰:「聖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國,並為臣妾,而高麗恃遠,闕於臣禮。天子自領百萬,度遼致討,隳城陷陣,指日凱旋。夷狄才聞陛下發駕,少進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預子婿,喜百常夷。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其鵝黃金鑄成,其高七尺,中可實酒三斛。
  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
  高宗嗣位,授弄贊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賜物二千段。弄贊因致書於司徒長孫無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 。」並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置太宗靈座之前。」

  《新唐書》:「
  至是弄贊始懼,引而去,以使者來謝罪,固請昏,許之。遣大論薛祿東贊獻黃金五千兩,它寶稱是,以為聘。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帝伐遼還,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
  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高宗即位,擢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弄贊以書詒長孫無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討之 。」並獻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

接下來的證據說明松贊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
松州之戰,「弄贊懼,引兵退」(《資治通鑒》)。先看吐谷渾,
從吐谷渾政權的存續方面看,據《資治通鑒》記載,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祿東贊遣其子起政將兵擊吐谷渾,以吐谷渾內附故也。」《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年表》也記載道,從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開始,吐蕃大論祿東贊連續多年駐在對吐谷渾的前線,並曾與唐軍蘇定方部交戰。雙方史料互相印證,說明直到高宗顯慶後期,吐谷渾政權一直存在,而且是一個親唐政權。
從吐谷渾領土方面看,《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時,「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吐蕃軍與唐軍交戰的地點在烏海。烏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遠,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帶擊敗吐谷渾之後,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達烏海;而柏海又在烏海西南,已達吐谷渾邊界,侯君集到達柏海後,就率軍撤回了。松州之戰前,吐谷渾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後卻出現了柏海迎親、烏海交戰,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谷渾的大部分領土得以恢復。
從吐谷渾實力方面看,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既而與吐蕃相攻,上書相曲直,並來請師,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黃河上。」從「相攻」和「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然後「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可以看出當時的吐谷渾並不是特別的弱,所以高宗並未明顯的支持吐谷渾。
根據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直到高宗顯慶後期,吐谷渾作為一個親唐政權仍然存在,而且領土較為完整,實力並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贊干布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時候就已經打敗吐谷渾,把吐谷渾打到青海湖了,為什麼在二十年後還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就是,松州之戰後,吐蕃從吐谷渾撤軍,吐谷渾重新歸附唐朝。

再看党項,
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奉、嚴、諾、蛾、彭、軌、蓋、直、肆、位、玉、璋、佑、台、橋、序二十五羈縻等州。永徽之後,生羌相繼忽叛,屢有廢置。」上述羈縻州,多是在党項及其他諸羌的居住地設立的。
此外,《新唐書地理志》在介紹諸党項羈縻州時,記載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廢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廢蠶、黎二州。祿山之亂,河、隴陷吐蕃,乃徙党項州所存者於靈、慶、銀、夏之境。」「(党項羈縻州)初隸松州都督府,肅宗時懿、蓋、嵯、諾、嶂、佑、台、橋、浮、寶、玉、位、儒、歸、恤及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徙,余皆沒於吐蕃」。
綜合新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党項羈縻州的大規模廢棄有兩次,一次是在高宗時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亂及其後,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太宗貞觀時期曾大規模廢棄党項羈縻州。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蕃已從党項撤軍,諸党項羈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後看白蘭羌等,
《唐會要》卷九十八記載,「顯慶中,白蘭為吐蕃所並,收其兵以為軍鋒。」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記載,「(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將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擊白蘭氏,苦戰三日,吐蕃初敗後勝,殺白蘭千餘人,屯軍境上以侵掠之」。
《舊唐書 西戎傳》記載:「白狗、舂桑、白蘭等諸羌,自龍朔已後,並為吐蕃所破而臣屬焉。」
《新唐書 西域傳》記載,「白蘭羌……武德六年,使者入朝。明年,以其地為維、恭二州……龍朔後,白蘭、舂桑及白狗羌為吐蕃所臣,籍其兵為前驅。」
結合史書來看,白蘭羌等被吐蕃吞併的時間不早於唐高宗顯慶年間。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蕃退出白蘭羌等。

綜合以上證據,可以看出,吐蕃松贊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

松州之戰是唐與吐蕃之間的第一次交戰,也是第一次規模比較大的交戰,雙方重要交戰里的第一次。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渾,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盧士良、柴紹擊敗了吐谷渾。再後來,唐朝李靖、侯君集徹底打垮了吐谷渾汗國,吐谷渾成為唐朝的附屬國。)


後來唐太宗、松贊干布先後去世之後,唐高宗忙於用兵於高句麗、中亞等地,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吞併、整合白蘭羌、吐谷渾,而唐高宗沒有及時出兵遏制吐蕃。 等到吐蕃已經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的大部分之後,唐高宗才出兵,但是已經晚了。吐蕃實力大漲,但是仍然是弱於唐朝的。

高宗後期以及武則天時期唐朝內鬥,吐蕃欽陵贏了幾戰佔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王晙、張孝嵩張思禮、李禕、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或者殺敵數萬,或者開拓疆土,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後來唐朝被自己的內訌安史之亂嚴重削弱,導致唐吐蕃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大變化。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等,唐數次內鬥削弱了自己,吐蕃趁機贏了一些,占隴右、河西(,甚至趁唐朝內訌長安缺乏防禦時短暫占長安10餘天,但是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立即逃離了長安。外敵占唐朝長安只有這一次。後來朱泚之亂時是唐朝叛軍占長安、李晟唐軍收復長安,吐蕃參與武亭川之戰後就返回了,沒有參與占長安,也沒有參與收復長安),但是之後,唐朝郭子儀、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消滅數十萬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吐蕃內訌,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佔北庭(西域東部)、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數十年之後,唐朝才亡於內訌。

================================================================

而在唐太宗、松贊干布時期,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懼而退兵,退出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並且謝罪,表現的比較恭敬,還稱臣。 吐蕃松贊干布沒有表現出威脅,其威脅程度遠低於漠北強盛的薛延陀汗國,而西藏那片地的價值在古代也低於西域、遼東。 所以唐朝轉而去攻滅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打敗高句麗,並且攻佔漠北、西域、遼東等地。

吐蕃背後的路,早就有到唐朝的各種僧人、商隊走通了。而且之前早就有僧人、商隊把天竺的消息帶到過中原王朝,到了唐朝時期,唐朝最高領導人早就知道了天竺這個國家的存在,不用等玄奘、王玄策。

天可汗的榮耀撒播到高原上 這個,其實之前唐朝李靖、侯君集攻滅吐谷渾汗國,立吐谷渾可汗,吐谷渾成為唐朝的下屬,已經讓天可汗的榮耀撒播到高原上了。

王玄策出使印度,顯然不是為了聯合天竺去攻打吐蕃、滅吐蕃。但是吐蕃松贊干布那麼恭順,唐朝唐太宗沒有想滅吐蕃、或再攻打吐蕃。

至於王玄策借兵滅中天竺,純粹是中天竺新的領導人自己作死派軍隊劫掠王玄策那幾個使者與隨從,王玄策才借兵滅了中天竺。

但是,當時唐朝對中天竺並不多麼關注。當時唐朝更關注攻滅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西突厥、高句麗。 沒有把中天竺當做多麼厲害的對手。因此,王玄策這攻滅中天竺自然沒有被唐朝重視,王玄策得到的獎勵與晉陞自然不會太大。


貌似記錯了,查了查范文瀾和柴美彪等人編著的《中國通史》,直接上圖:

—————————————————原答案————————————————
王玄策出使天竺,是為了請一個神棍(具體名字請百科)

神棍去了長安後,給唐太宗煉了長生不老葯

唐太宗吃了這葯後,不長時間就駕崩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甘澤謠》中,魏博節度使往往以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現?
為什麼杜甫經常寫李白 卻沒見李白寫杜甫?

TAG:歷史 | 印度 | 唐朝李唐 | 唐代歷史人物 | 功夫瑜伽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