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想過謀反嗎?

舍友突然說出這個話題,有點蒙逼


而今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近日我在知乎看到不少說諸葛亮【確實是想要謀反】的說法,理由居然有三點之多!

1、諸葛亮的權力慾望太為濃厚,牢牢地將蜀國權力攥在手心裡,【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什麼事情他都要管,劉禪這個皇帝完全被架空了好不好?他為什麼這麼賣力為蜀漢做事,這是因為他把這個國家當成自己的了,他分明是想等蜀國做大然後自立為帝好不好!再看看他到處培養親信,比如蔣琬費禕姜維馬謖等人,這還不是要造反的節奏么?

駁:諸葛亮的親信除了這幾位,你也就能再說出楊儀張裔等人了,但哪個權臣手下不得有人幫忙分擔事務呢?難道真希望諸葛亮一個人處理完一個國家的事務?說笑呢,你玩戰略遊戲還得派任務給手下吧?
再看看人家曹操,建安十八年稱魏公,建立魏公國,漢臣一班,魏臣一班——諸葛那幾個連手指頭都數的清的親信也算是培植親信了?再者,原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能算是謀反的行為,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今那些公司老闆【把公司當家一樣】的言論真是諷刺啊!
另外劉禪權力架空一說,我怎麼記得他在諸葛亮在任時期還輕輕鬆鬆地殺了個車騎將軍劉琰(這可是張飛當年在劉備稱帝後所任職位),諸葛亮貌似也沒說啥子。你讓坐在曹操上頭的漢獻帝劉協殺個車騎將軍試試?

——————————————————————————————————
2、《諸葛亮集》明確地記載了李嚴曾經寫信給諸葛亮,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而諸葛亮對此不但不拒絕,反而說:要是滅了魏國殺了曹睿,別說九錫,我連十錫都能接受!
看看,看看,還說不想造反?曹操受了九錫稱魏王,就遭受那樣的非議。諸葛亮連九錫都看不上,還說要十錫十命,還說他沒想過要造反?

駁:翻譯下這段話。李嚴對諸葛亮說:領導啊,我覺得你對公司的貢獻真是太大了,要不和董事長說聲讓您一周休息七天吧?諸葛亮笑著對李嚴說道:等公司收購阿里騰訊百度BAT,別說一周休息七天,一周休息八天我也敢啊!
什麼,你說一周只有七天,沒有八天?那你知不知道九錫向來只有九個,沒有十個的?
諸葛亮分明是在揶揄李嚴嘛,你看李嚴不是沒動靜了么?

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
3、諸葛亮確實是在生前沒謀反,但你能保證他沒想過要謀反?他怎麼想的你怎麼知道?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說過: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看吧!人家周公都有流言說他要謀反,你能擔保諸葛亮就不會謀反?你能保證他不是第二個王莽?諸葛亮就是死早了,要是他多活個十幾年,等到他孩子有十八九歲了,你看他能不謀反?

駁:這話聽起來真像某位著名奸臣秦檜對岳飛罪名的判斷:雖然拿不出造反的證據,所以這事兒也許是莫須有吧!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其實我最討厭那種搬不出材料和別人辯論不過,最後攤手拋出一句【歷史的真相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的歷史愛好者了——真要這樣,歷史統統都是不可證明的,歷史虛無主義,你還讀個毛歷史。


古人言,讀出師表不涕者,為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涕者,為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涕者,為人必不悌。
這裡說的讀應該是針對成年人來說的,小孩子讀這些感觸可能沒那麼深。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人應該可以感受到出師表中字字真心。
岳飛準備謀反,文天祥在和忽必烈討價還價,漢武帝就是個屠夫,唐太宗是鮮卑人,朱元璋不是漢族,炎黃並不存在,秦檜其實是大忠臣,關羽其實是被劉備害死的,民族英雄洪承疇,曲線救國汪精衛。
只要可以吸引人們的眼球,就沒有什麼英雄是不能抹黑,沒有什麼罪人是不能洗白,這樣真的好嗎?


「諸葛亮想謀反么?」
「不想。」

「諸葛亮想過謀反么?」
「應該沒有吧~」

「諸葛亮夢到過謀反么?」
「不清楚欸…」

「諸葛亮夢到過別人謀反么?」
「也許有吧…他侄子那麼不淡定。」

「你看,我就說諸葛亮想謀反吧!」
「正義的凝視…」

「史學界新發現——諸葛亮做夢都想謀反。」
「你咋不上天嘞?」


==================只對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第一部分=======

這兩天在眾回答與評論看到兩種觀點,因而更新一發

一:「諸葛這麼偉大的人物,你怎麼可以說他要謀反呢?你是何居心?

二;「你說諸葛不想謀反,你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

老實說,這兩種觀點我都不認可 。

看法如下:

一.觀點本身無罪。

就觀點本身而言,無論多麼新奇怪誕,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倘使沒有新異的觀點,有哪裡有進步可言?事實上,雖然今人多以為蜀漢主客集團紛爭是常識,但在田餘慶先生《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一文之前,持有此論者也是寥寥無幾。

二.論證才是關鍵。

新穎的觀點無罪,但問題在於,越是新穎的觀點,往往越是違背眾人的常識。而違背常識,你就有舉證的義務。

法律界有所謂『無罪推定』。倘使你不能舉出足夠堅實有力的證據證明他有罪,我們將推斷他沒有罪過。讀史也是同理。你固然可以提出『諸葛欲反』的觀點,但同時也負擔有證明這一觀點的義務,因為我們的共識是他不想反。倘使你的論證不充分,邏輯有缺失,那麼對不起我不能相信。倘使你的觀點缺乏證明,又違背眾人的常識,受到非議和攻擊只是自討苦吃罷了。


以上兩點本是極其簡單的道理。可惜的是在爭論之中,人們往往忽略。


諸葛這麼偉大的人物,你怎麼可以說他要謀反呢?你是何居心?」——先別急,聽聽他的論證。

你說諸葛不想謀反,你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對不起,證明是你的義務。


簡而言之,個人觀點如下:

誰提議,誰舉證。

不講證據的觀點,統統都是耍流氓。

===============以下為原答案==========================

不謝邀。

剛好期末中古史論文寫得就是這個題,手癢強答一發。


大家先別急著批判題主,畢竟人家還啥都沒說。

先得立一個靶子,才好下手反駁。

有請朱子彥教授。


諸葛亮想篡位這種想法,題主不是第一個提出的,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在孫盛的注引中就提出,「白帝託孤」是「詭偽之辭」。現代學者中持有這一觀點的,其實也不少。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朱子彥教授。


朱子彥教授的觀點是諸葛亮確有不臣之心,只是迫於條件不足而被迫放棄。

(PS:朱教授其實還有蠻多神奇的觀點。比如關羽失荊州是諸葛亮的「借刀殺人」;諸葛亮秉政時以"太上皇"自居,將後主劉禪置於股掌之中;孟達的反叛是受了諸葛亮的逼迫;諸葛亮選擇劉備是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而非「興復漢室」……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自行百度朱先生的文章。)


朱教授的證據有三:


其一,是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的上書。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蜀書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

簡單來說,李邈說諸葛亮有狼顧虎視之像,而且統率重兵,顯然是要謀反。如今諸葛老賊終於死了,臣全家上下都要慶賀啊!


其二,是諸葛亮對李嚴勸九錫說的回復。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你看看,這都要受九錫了還不想謀反?


其三,是諸葛亮架空且流放李嚴,獨攬大權。

朱子彥先生表示:

「劉禪當時的處境和漢獻帝毫無二致 ,是個十足的傀儡君主。
世人皆言曹操「欺主」 ,將漢獻帝置於股掌之中 ,但為何對諸葛亮的「欺君」卻視而不見?誠不可解。」

(這個觀點我實在是懶得查史料了,大家湊合著看吧)

其實明眼人打眼一看,這幾條證據完全是史料的簡單拼湊,連堆砌都算不上。至於邏輯更是疏漏甚多。


但是還是為了丞相認真反駁一下。


1.
先看第一條,李邈認為諸葛有不臣之心的理由是什麼?

諸葛有狼顧之相。

諸葛有兵權。

這個狼顧之相,顯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第二個理由,更是站不住腳,以此推論,豈非天下將軍儘是反賊?

而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在上書表示老賊死得太遲之後,後主大怒,直接把他下獄。請問,如果諸葛真的專權,和後主關係緊張,這個時候後主生的是什麼氣,又為何要把他下獄?


2.
再看第二條。這個回復,田餘慶先生在《蜀史四題》中已經講得蠻清楚了。

李嚴問題是個大問題,牽扯到蜀漢主客的矛盾。

說簡單點,劉備入蜀,根基不穩;以小統大,主客紛爭;夷陵戰敗,地動山搖;為防傾覆,白帝託孤。


白帝託孤,防得從來都不是諸葛亮。

君可自取,斷絕了本土集團唯一可能翻盤的機會。


明明白白,這是對李嚴等本土勢力的一次警告,是為了預防舊人另有圖謀的策略。是明擺著告訴本土集團,諸葛亮這個託孤之臣,不是你能挖動的。

於是李嚴的問題和諸葛的回復,放在這個大背景下,其實不難理解。

李嚴的加九錫,是本土集團的一次試探。

孔明孔明,你想不想當皇帝啊?

想當皇帝我來幫你啊?

送你九錫你要不要?

諸葛的回答,軟中帶硬,硬中帶軟。

李嚴李嚴,你在開玩笑吧?

你開玩笑,我也開玩笑啊。

收復中原我受十錫都可以啊,我要九錫幹嘛啊?


諸位只需試想一想,誰希望諸葛篡位,誰又不希望諸葛篡位?

想想是誰推動了曹丕的代漢,有是誰推動了黃龍的改元?

諸葛的態度,便一目了然了。


這才是態度。

這才是政治智慧。


3. 至於第三條,答主實在是無力吐槽……

簡單來說。

諸葛事無巨細是真,劉禪被架空是假。去看一看官員任用和官員處置就能明白。

流放李嚴是真,為奪權力是假。要奪權的,從一開始,就是本土集團,而非外來集團。

而事實上,在諸葛死後,他們也成功了。

最後開城投降的,你猜是哪些人呢?


最後吟兩句詩:「苟利國家……」咳咳,錯了。

是這兩句: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我覺得對付這種問題,我季漢已故的昭德將軍簡雍簡憲和可以完美解決。

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
雍與先主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慾行淫,何以不縛?」
先主曰:「卿何以知之?」
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
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
節選自《三國志·卷三十八·蜀書八·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被認為是「王莽謙恭未篡時」,宵小之滑稽,皆此類也。

我想了很久,該不該修改我的答案?本來我覺得這樣子答,就很完美了。畢竟水平有限,抖個機靈也就算了。畢竟98個贊也是我第三高了,我第一高的贊是我拿憨豆先生抖機靈的答案。看到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想到這個故事,我表示雖然大家都不是英雄,但是所見略同,我還是很高興的。

自己給自己狗尾續貂,我也算是奇葩了。但是看到了某人的回答,我實在忍不住了。

首先我由於暴力膜而被知乎禁言七天,解禁之後,發現最近三國話題某人出現頻率很高,但是我關注的幾個三國大V好像不怎麼看好他,而且很多人說此人很水,所以我從來也沒點開看完他的答案,直到今天,我嘆為觀止。

廢話不說,直接上圖吧。

這段話槽點滿滿:
1.諸葛誕變成族兄,那麼諸葛誕起兵時也快八十歲了,果然曹魏帝國有著「夕陽紅造反傳統」。
2.同母弟忽然變成異母弟,論諸葛均身世之謎,到底弟弟算不算至親?
3.兩個姐姐在蜀漢。那蒯祺怎麼死的?龐山民在哪裡做官?某人究竟知不知道這兩個人和諸葛喬?
4.郭威神一樣的前車之鑒。
5.沒有至親所以不傳給兒子,然後拿孫策做例子。孫權!怪不得你丫長得與眾不同,原來你不是孫策至親啊。孫翊!不是說你很像孫策嗎?怎麼,你也不是至親?
6.諸葛亮只是想篡權,不是想謀反。篡權?諸葛亮的權力是先帝欽定的,用得著篡?至於李嚴,只要你知道「錄尚書事」的權柄有多重,你就基本知道李嚴的地位和權力了,在此感謝琅邪楊文理。李嚴地位是很崇高,權力嘛,估計指令出不了永安或者江州吧。
7.諸葛亮家族如果都在蜀漢,諸葛亮肯定謀反,就算諸葛瑾、諸葛亮不謀反,但是諸葛誕、諸葛恪也肯定謀反,所以諸葛亮就會被卷進來,然後謀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某人的論據槽點滿滿,結論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吧?

在曹魏起兵、在孫吳專權,所以一定會在蜀漢造起兵、專權?再者說諸葛恪專權我還可以接受,但是有什麼證據表明諸葛恪想謀反的?他進位公爵了?封土建國了?那為什麼孫休後來還給他平反?

想要YY,你也靠譜一點啊。你看看我是怎麼YY的?

如果諸葛誕、諸葛恪一家也在蜀漢,那他們肯定屬於第一統治集團即荊州集團,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巴不得他們荊州內訌呢。魏延和楊儀之間爆發矛盾,荊州集團迅速站好立場,就算魏延真的不是謀反,劉禪也迅速處理了他。你覺得諸葛家還有心思去謀反?

陸家在孫吳達到了一門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權柄夠重了吧。他們怎麼不謀反?很簡單啊,就算有血海深仇,但是我陸家只要緊緊依附著孫家,我就能保持江東士族領頭羊的地位,孫家也要靠我來統治江東,真的以為江東各大士族之間全都相親相愛、抱團取暖?

同理,荊州集團只能緊緊依附著劉家,劉家才能繼續壓著東州集團、益州集團,諸葛家還有心思造反?劉禪都不會有心思把造反安在諸葛家頭上。你上哪裡給劉禪找替代品?

諸葛誕、諸葛恪真的來到蜀漢,沒有人會說他們一定會謀反,除了你。而且就算來不來,諸葛家在蜀漢的未來也只會變成像關張二家一樣人畜無害,也許偶爾還能和別人一起共掌國政。

而某人結論的基礎就建立一個虛無縹緲的空想上:那就是只要諸葛家全都在蜀漢,根據諸葛誕、諸葛恪的行事風格,他們肯定會謀反,諸葛亮也只能跟著一起反。這種言論怎能不讓人吐槽啊。

這種言論的問題:簡單來說,不是所有揚州人到了上海就可以去北京的。

那兩句話怎麼說來著?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某人面對諸多質疑,依然不屈不撓地強行讓諸葛家謀反。

好一個「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

哪為什麼所處壞境(物質條件)已經發生了改變,而諸葛誕、諸葛恪的「野心」在你眼裡卻不會發生變化呢?為什麼這個時候這兩個人的心理可以不隨著壞境變化而變化?是不是「諸葛誕、諸葛恪的野心是不會為環境變化所轉移的」 @沈雅涵

至於諸葛亮鎮不住他們二人,在我眼裡更是荒謬。諸葛亮不死,諸葛誕在族中、朝中的威望能和諸葛亮相比?諸葛恪就更不用說了。論野心、論地位、論權力,這兩位都不會比李嚴更強,他們還能興起什麼風浪?

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恪。諸葛亮聞恪代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

我一個蜀漢丞相怎麼就能插手孫吳的人事調動啦?

退一萬步講,二人死性不改,諸葛亮也死了,那這兩個人就會謀反嗎?

諸葛誕起兵的原因多半是自保,劉禪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找荊州集團的人開刀讓其惴惴不安?
諸葛恪被殺的原因是專權、北伐失敗不檢討、幼主對其不滿。
且慢,諸葛恪是因為什麼事才走上權臣之路的?託孤。
等到劉禪死了,諸葛恪就算沒死也快進墳墓了吧,諸葛瞻也正值壯年(根據沈某人的邏輯,諸葛瞻也不會因為二人的到來而改變自身性格,依然是忠君愛國的三好青年),而且蜀漢真的撐到劉禪託孤,董厥、樊建二人也理應在列,而劉璿難道還是幼主臨朝?

如果我是一個跑得很快的記者,那麼當我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向成都方向跑去,也許我就能穿越回去採訪到諸葛孔明先生:「葛先生,後世總有人說你想謀反,你怎麼看呢?」

和藹近人的葛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這次總不該被封了吧。我真的不敢再暴力膜了。放過我吧,知乎。這次因為我怕會被某人拿走我的腦洞成果,所以我保留了權利。畢竟聽說某人是個連三流網文都不放過的人。雖然我的腦洞成果不入流,但是我也不想給某人做嫁衣。我覺得他就是想偷我的腦洞成果,一如某人就是覺得諸葛亮想謀反,反正都是在玩「莫須有」嘛,那這次我就小小的得罪一下。


知乎上對丞相最侮辱的一問


謝邀。
諸葛亮本人想沒想過不知道,單是從種種客觀跡象來看諸葛亮是不會謀反的。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的人物,但他卻並沒有自己走上皇位或者扶植自己的後代。他既沒有留給諸葛瞻什麼經濟資源也沒留政治資源。誡子書里寫得清清楚楚要自己的兒子諸葛瞻:
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沒錢沒政權沒兵權,從客觀條件就斷絕了諸葛家權傾朝野的可能性,從諸葛亮政治上的繼承人來說又是選用了與他毫無血緣和利益關係的人,諸葛亮所培養的後繼者是從國家利益考量並非與他自身利益相關。
一目了然,這就沒有什麼謀反的企圖和可能性。

另,關於害死李嚴奪權陰謀說。
李嚴對於諸葛亮是沒有太大威脅的,當時說李嚴不過是作為益州劉璋舊有手下主動投靠劉備以後, 劉備所沿用的益州舊有官員派的一個代表人物。
李嚴本就沒有什麼太大功績,劉備對他的重用不過是對益州舊有官員的一劑安撫政策。
與諸葛亮同成為託孤重臣的李嚴何德何能?不過是一碗水端平給人看罷了,李嚴當時雖為中都護卻鎮守的是邊境永安而非成都就可見一斑。
畢竟一個法正已經難得,況且他死得太早;劉璋暗弱之輩手下也難堪重任,在那些個專權自恣之人里挑挑揀揀剩下來的人里能任用的也幾乎沒有一二,但接管整個益州,為了拉攏當地世族,劉備都得娶劉璋舊將吳懿之妹吳氏,託孤人選里有李嚴也不足為奇。
至於李嚴的不自愛,詳見史書,不服調遣討價還價,被罷免真是遲早的事。常年在其位不謀其職,幹活不積極,撈權是一把好手,還準備攛掇諸葛亮跟他一起撈。最後諸葛亮忍無可忍上書彈劾了李嚴,而李嚴種種過失流放梓潼也不算冤枉他……當然,作為李嚴被罷黜為民的運糧偽造書信一事,多有說其中有蹊蹺,那也只是後世之人覺得有蹊蹺。以諸葛亮治國之風很簡單就是依法治國不必講什麼情面,那必然是公平公正公開有證有據的,大家當堂對質沒有什麼說不開的,即便他是故意要搞掉李嚴,出發點也是毋庸置疑為了國家安定團結欣欣向榮的。就像一台國家機器里如果像李嚴這樣統管內外兵權的重要職務出了問題還屢教不改,為了講所謂的「情面」而忍留這種人統領兵權才叫其心可誅。
李嚴被貶梓潼之後至死都盼著諸葛亮會再啟用於他,無非就是李嚴自持他自己的身份是比較高的是從劉焉劉璋那一輩留下的舊臣,連三國志里尊卑順序也是先有劉焉劉璋才有劉備的;怎奈諸葛亮是完全不吃這套死硬理性法治派……可悲就是諸葛亮都不吃這套,劉禪就更不會把這群劉璋的舊部下放在眼裡。
所以李嚴聽說諸葛亮死訊以後也是在絕望中病死了。

前面答題都答得挺好的,這裡權當補充。


託孤白帝:被託付的不止是阿斗,更是整座江山。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謀反?謀誰的反?你聽過謀自己反的君主么?
所謂「謀反」,即「圖謀反叛」之意,後面的賓語,無非國家、君主。

如果按將那些漢末群雄,如袁紹、孫策、劉表、劉璋,都視為諸侯和君主的通行認知標準,
蜀承漢制,而漢制稱列侯而為丞相者,是為「君侯」,法理更高於漢末那些作為「使君」的諸侯。
作為蜀漢丞相、錄尚書事、開府、益州牧的諸葛亮,【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全面掌握蜀漢政權一切權利,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君主。

正如漢制,相府屬官需視丞相為君,州郡屬官需視牧、守為君一樣;
蜀漢各重要官員,為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義去任命,是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因此亦需以孔明為主公,需對他盡相應的君臣義務,這亦是自劉備白帝託孤起,為當時天下人一致認可之事實。

白帝城託孤,名為託孤,實為禪讓,劉禪僅僅繼承了蜀漢皇帝的名號,孔明才是劉備真正屬意的繼承人。

劉備原是天下人認可的立志匡扶漢室江山、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英雄義士,並一直自詡「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其病終時,劉禪滿16歲,已接近成年,按兩漢諸帝故事完全可以親政;之所以劉備要讓孔明攝行全部軍國大權,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丞相、如輔佐自己一般來輔佐劉禪,
就是因為他知道,不論是傳承自己匡複漢室、中興漢業的理想,還是以劃地自守、保西蜀基業為現實要求,孔明原本就是遠比劉禪更強得多的人選,是以又何必定要強求劉禪繼承權柄、威福自專?

亂世並非大一統王朝治世,沒有足夠能力繼承君主之位,亦如小兒持萬金於鬧市,為子孫後福計,亦非明智之舉。正如陶謙和劉表臨終前,讓州牧於劉備的舉動,同樣亦是迫於情勢無奈之下的真心。

若以為劉備奮鬥一生到終點,只為營營苟苟如何割據一方,以國家州郡傳及子孫為私產;以為他和孔明的不懈努力,僅僅是為了維護劉氏一姓去代代不易當皇帝做江山的權利,其實反倒是將他們的志向格局看得太小了。
諸如白帝城託孤陰謀論,以為此言只是耍權謀、試探和要挾孔明,才是對此君臣魚水二人人格和胸懷的侮辱。
如孔明這等千古無雙國士,若以權謀小道試探之,反而適得其反,徒傷其心。有論者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英雄肺腑。

白帝託孤,是劉備經歷慘敗後,痛定思痛,徹底擯棄個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懷的高義之舉。
如此方是「示天下為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讓孔明但憑己意,自取蜀國江山,正是出於真心實意的誠摯,非為劉氏一姓產業。
這一幕成為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之君臣熱淚盈眶,極大提高了劉備本人的歷史評價,讓他獲得了遠高於其本身功業的身後之譽和歷史地位,確實是名至實歸的。

而這句話,連同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的告誡,也就明確了其後孔明在蜀漢政權對天子劉禪「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對百官群臣生殺予奪的君主大權。

劉禪即位後曰:「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謹遵父教,滿足於做一個禮儀性的天子,亦是具備充分的自知之明。
曹睿也好,孫權也好,魏國和吳國的大臣也罷,都一致認同孔明是和曹睿、孫權身份等同的政權首腦,而非劉禪。
曹魏時人說雄心壯志,動不動就是斬「權、亮」之首。吳國和蜀國締結兩國盟約,盟書里直接就寫上「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而不提劉禪半語。
雖然名義上都自稱「大漢丞相」,可孔明和和漢武帝那些想殺就能殺、想換就換的大漢丞相,能是一回事么?
223年-234年時代的蜀漢,即劉禪為天子、諸葛亮為君主的時代。
評價孔明的歷史地位、功過是非,同樣是以如周公、霍光一樣的攝政君主為標準,而絕不是如管仲、蕭何、王猛等良輔大臣為標準。

歷朝歷代,從來並非有個「皇帝」「天子」名號,就等同掌控了國家的君主。相反,僅僅有名而無實的皇帝,若欲從實際的君主處奪權,才是真正的「謀反者」。
僅僅以為有一個皇帝名號,就理所當然應該被全體帝國臣民拜伏和忠誠的,是標準的中二思維。大臣忠心於帝國和社稷,亦不代表定要忠誠於皇帝本人。
當這個皇帝為了奪權,實際上做了破壞帝國統治秩序、危害帝國統治階級利益的危險行為時,便理所當然成為帝國公敵而被廢除,如霍光廢劉賀例。

是以,若有人說「孔明攬權不歸政是謀反,或有謀反之念」云云,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若劉禪自以為身為皇帝便當如漢武帝一般總攬大權,可以對孔明這個丞相生殺予奪的話,那麼他才是背叛了其父劉備的遺志,實為蜀漢政權真正的「謀反者」。
那時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訓就可以派上用場,改換魯王劉永或者梁王劉理來當這個禮儀性「祭由寡人」的天子了。
幸好,劉禪論才智雖僅算平平,卻秉承了其父的恢弘大氣,終孔明一生,謹以父事之,絲毫沒有任何爭權意圖,確實不負劉備和孔明對他「氣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的好評。

《三國志》裴注中引孫盛點評此事是:【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
評劉禪「暗弱」未必十分公道,但稱讚他「無猜險之性」,完全沒有兩漢眾帝那種雄猜本能,因此才能讓蜀漢舉國一心,不生異同和間隙,確實恰如其分的稱道。
對比漢獻帝劉協的"衣帶詔"之謀,完全忘記了之前殺董卓的前車之鑒,完全不顧忌事若成後當如何應對曹氏諸將與死黨的反撲;亦完全不考慮袁曹對峙一觸即發時殺曹,若落到早欲廢其而後快的袁紹手裡又是什麼下場;
兩相對照,阿斗何其智;劉協又何其愚。

後世那些君權集中強化時代,信奉君主臣奴的君主大臣們,是難以理解劉備和孔明的,甚至連劉禪這個「凡人」他們也難理解。
於是滿清那個被無良文人吹噓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就公然質疑過「白帝託孤」,這方面此人甚至不及司馬炎的眼光。(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諸葛亮)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君權專制之勢既已大成,孔明成了後世君主提倡忠君的政治符號,塑造成他們需要的臣僕典型,以這種大眾形象深入民心。

《三國志》: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三國演義》:【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兩相對比,正是君權極度集中和強化的後世,再難理解秦漢風骨的豪邁爽朗,把孔明醜化成了一個符合後世認知的兢兢戰戰、憂讒畏譏之臣。

而為了解釋孔明既是忠臣卻為何把持朝政不放權,又不得不將正史中智力表現正常的劉禪,在民間形象中醜化成一個司馬衷式的痴兒。

當只有區區幾百年歷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眾印象中的君臣法則時;
當連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皇帝非要搶宰相的活來干,以為一天批閱無數奏摺才算「勞模」才算「好皇帝」的理念貫徹朝野;
當一群名為「閣老」「軍機大臣」實為君主私人秘書的僚屬代替了秦漢開府「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丞相君侯時;
像孔明這樣的攝政,被一些一知半解者加諸「謀反」等奇談怪論,也就不稀奇了。


中文互聯網世界,有一種焦慮的病症:「急吼吼地標新立異,興沖沖地歪筆曲解,樂陶陶地嘩眾取寵」。這種病症流行於各大社區論壇,尤以體育類、娛樂類、歷史類、軍事類、政治類、科學類為最。

或為刷存在、或為搏出位、或為秀優越、或為秀識見、或為影射、或為諷喻、或為一泄陰暗之心理、或為不可告人之目的,絞盡腦汁、不遺餘力將我們民族的正能量符號污名化,費盡心機、矯枉過正地將風評低劣的歷史人物翻案正名化。最奇妙之處在於,他們自己也未必認可相信自己的觀點。

他們熱衷於:
為冉閔編織不世傳奇(冉閔大帝:一個拯救了中華文明卻被刻意遺忘的人),
抹黑岳飛而為秦檜翻案(為秦檜翻案:看一代奸相如何就成了千古名臣?),
為隋煬帝楊廣翻案(隋煬帝不被正名平反中國不可能真正意義上崛起,真乃千古一帝之才!),
將洪承疇翻成中華民族英雄(如何正確評價洪承疇,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將林則徐斥為民族罪人(林則徐飛起一腳,把中國揣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為汪精衛翻案(還歷史一個真相——汪精衛先生),
……

還有此問下這個,諸葛亮想過謀反嗎? - 沈雅涵的回答

讀史論史,有所質疑和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須當講究史料佐證和邏輯推理。史學和理工科,在注重實證這一點上,是共通的。像這位知友@沈雅涵 ,以主觀臆測為導向,編織出毫無史料佐證、邏輯經不起推敲、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誅心之論,實在不是正舉。

世人便都如這位知友般所思所想,意志受陰暗心理驅使嗎?心胸氣度太過狹隘,又怎看得到溝壑之外的天地星光。主觀意志一旦蒙塵,看出去的世界便可能布滿陰翳。

古往今來,大忠似奸、大真似偽之人,多之。潛伏隱藏、謀權篡位之人,多之。那麼諸葛亮想過謀反嗎?出師表中有答案。

出師一表,至誠至信,千年以降,感人肺腑。其言辭、其行跡、其功績、其身後,世人心中皆有評定。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試問這些暗弱之輩,可敢登此煌煌之堂?

------------------出師表·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前面有個答案的一句話很棒!「他想沒想過不知道,但沒有跡象表明他會做」!

「自比於管仲、樂毅」是他人生的寫照,也是他追求的理想。(先帝不以臣。。。。。。後值傾覆。。。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

「咸決於亮」是他為報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外在表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怎麼做?這樣的結果是病死在戰場誒)

「病死五丈原戰場上」、「留下的遺產」,是他一生公而忘私高尚人格的完美詮釋!(八百株!八百株!八百株!十五頃!十五頃!十五頃!。。。。。誰家造反的人是這樣子啊?誰家要造反的人會病死在戰場上啊?注意!是病死!司馬懿硬生生活到搞高平陵政變誒~)

「李嚴爭權」,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一直在讓步,後面李嚴遭了是他自己的問題!而且諸葛亮死了,李嚴表現完全不是政敵~~(連曾經的爭權者都這樣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曾經看過@黃粱的一篇「權臣分別」,曹操和諸葛亮都是大權在握,但是不一樣!

恩格斯說馬克思「一生有很多敵人,但是沒有一個私敵」。個人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諸葛亮!


張飛劉備關羽是不是gay?趙雲是不是女扮男裝?關羽是不是習慣使用暗器?你們這些人天天閑得蛋疼。


這個問題真是………令人難過
諸葛亮想過謀反嗎?
我真的寧願他想過!
有那麼一個人,為了報答三顧茅廬的情義,為了劉氏江山拼盡全力。到頭來,你們問他,你想過謀反嗎?!他不難過我替他哭!
之前在「如果去武侯祠應該注意什麼禮儀」這個問題里看到過一個回答「給丞相燒一張從成都到西安的火車票,如今的幾個小時能到的他走了大半輩子」。(具體記不清了)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出師表》里的句子,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往小了說是問這個問題的人的歷史觀有毒,往大了說就是時代的悲哀。

有人跟我吐槽說:不就是拍個電影/電視劇么,犯不著扯那麼多歷史,不就是圖一樂嗎?是,娛樂不該背上「歷史」這麼沉重的包袱。但題主舍友的這個問題的出現還是讓我忍不住了:我相信知乎還是有一定智商門檻的社交平台,然而竟然出現了歷史觀這麼扭曲的問題。可想而知在其他地方,人們的歷史觀到底扭曲到了什麼地步。

首先我真的很想問題主的舍友,包括懵逼的題主一句:在三國魏晉時期當皇帝真的很爽嗎?你覺得中國古代皇帝的地位是從一而終,都想秦始皇或者慈禧那樣一言九鼎嗎?

恐怕除了秦始皇和清朝一代,幾乎沒有皇帝做到了萬人之上,恐怕就連漢武帝、唐太宗也是如此,李世民被魏徵指著鼻子罵的時候,說不定覺得當皇帝還不如當魏徵呢……

三國魏晉,皇帝簡直是高危職業。曹叡之後的魏帝連個廟號都沒有,到了晉朝司馬炎稱帝鬥富,卻絲毫不敢得罪叫囂的石家。

相比之下,這些大家族不是活得很好嘛?在那個屬於士族的年代,琅琊諸葛家、吳郡陸家、潁川荀家(也包括弘農楊家、汝南袁家),這些世家大族在亂世之中能夠縱橫華夏,靠的就是出色的分散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追求家族生生不息,才能長存於歷史。

荀彧忠漢,諸葛忠蜀,但荀彧的孫子是司馬炎稱帝的主力謀臣,諸葛亮的族兄弟(諸葛緒,多謝評論區指正)的重孫女是司馬炎的皇貴妃。我們實在找不到這些世家大族稱帝的理由,大家平起平坐,「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不是很好嗎?

試問日本首相會考慮去當天皇嗎?

題主最大的錯誤是,將清宮戲的思維,直接套用到了三國時期。

不多說了,都是世界的錯。

有種氣不打一處來的熱血上頭。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人沒有義務證明自己是無罪的。


諸葛亮想過謀反嗎?

在分析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先分析一下,什麼叫謀反?

許多年以前,人們想讓一個皇帝提前下課,這個皇帝就質問大家,你們為什麼要謀反?

人們告訴他,陛下,這不是謀反,這是革命!

換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您老兄腦殘弱智、邪惡變態,早就不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了。關鍵是,您老兄還賴在上面不下來,所以我們要代表國家、代表人民,用武力讓您提前下課。

從這裡去看,謀反只是一個貶意詞。如果勝利了,完全可以把它叫作革命。處於桀紂的角度,商湯周武那叫謀反;處於商湯周武的角度,這叫革命!

許多年前,一個皇帝提前下課了。衛道之士就說了,這是亂臣臣子謀反篡位。

御用文人告訴他,老兄,這不是謀反,這叫禪讓!

換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一個人坐在皇位上,不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就應該把這個位子讓給有德有能之人。這種本應該在史書大書特書的事,到你們嘴裡,怎麼就成了謀反?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謀反只是一種吃相很難看的上位方式;如果吃相比較好一些,完全可以叫作禪讓。所以,傳統史書說到堯舜禹時,那就是一臉的讚歎;問題是,《韓非子》、《竹書紀年》等書中說到大舜、大禹時,和我們後來看到的曹丕、司馬炎、劉裕沒有本質區別。總而言之,什麼君臣之間,你推我讓的交接皇權?那就是魚大吃蝦、蝦大吃魚的政治博弈罷了。

分析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什麼叫謀反了吧?

謀反、革命、禪讓,本是同一種性質的事。如果它們有什麼不同,僅僅是情感色彩有別、吃相有別。

皇權強大之時,自然會天天向人們灌輸這樣一種觀念,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就應該時刻想著忠於老皇帝,老皇帝死了,就應該時刻想著忠於小皇帝;小皇帝死了,就應該永遠想著忠於小小皇帝......。

秦始皇當年不是說了嗎,只有大家都這樣想,朕的江山才能一世、二世、三世....傳於萬世。如果人們都是想著,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皇帝不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就得趕緊下台,朕的江山,豈非隨時有可能二世乃亡!

問題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緊抓思想教育那是多重要的一件事。

皇權強大之時,自然會會天向人們灌輸這樣一種觀點,忠於皇帝是不可以附帶任何功利思想的。換而言之,忠於皇帝你活得很憋怯,忠於皇帝國家百姓會很不幸,你也得忠於皇帝;如果你總想著,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誰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誰才配執掌天下,你的思想那可危險了,因為這和亂臣賊子的思想,好像只隔著一層窗戶紙啊!

周武王率軍伐紂王,有高尚之士就說了,紂王再壞,也是天子,你周武再牛,也是諸侯,你率軍討伐天子,這就叫造反啊!

當然了,周武王造反成功後,高尚之士遂絕食而亡。

周武王死時,他的兒子缺乏行為能力(因為是個幼兒),他的弟弟是傳說中的聖人(小名叫周公),關鍵是,天下還未穩定。在這種背景下,也沒有人胡扯什麼「天下未定、國賴長君」的歪理邪說。

因為大家都認為,武王的兒子再缺乏行為能力,他也是武王的兒子;周公再天縱英才,他也只是武王的弟弟,所以大家堅決擁護武王的兒子上位!

劉備死了,據說劉備的兒子智力有問題,因為它就是傳說中扶不起的劉阿斗。

劉備死了,據說諸葛亮想上位,就跟盤子里挾菜一樣容易,因為劉備親口對諸葛亮說,你想當皇帝就當吧!

更主要的是,許多人都認為,如果諸葛亮取代了劉阿斗,自己就能如何如之何,天下就能如何如之何。

但是諸葛亮就是一心忠於劉阿斗!這種偉大的思想境界,自然受到後世皇權政治一致鼓吹。因為天下人都這種思想境界,傳說中一世、二世、三世乃至萬世,就不是夢了!問題是,滔滔世人如諸葛孔明一樣偉大的人,實在太少了。

皇權的終身制、世襲制,到底是靠什麼維持的呢?

在許多人心目中,恐怕就是靠人們的思想道德來維持的。其實呢,馬老太爺早就說過,環境決定意識,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什麼人才有資格當皇帝呢?

周武死的時候,人們都說,立嫡不立長、立嫡不立賢。所以周武王的兒子雖然缺乏行為能力,周武王的弟弟雖然是一代聖人,但是我們也應該忠於周武王的兒子。

宋太祖死的時候,人們卻說,天下未定、國賴長君,所以宋太祖的兒子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本來屬於自己的皇位,被自己叔叔拿走了。

唐高祖時代,人們卻說,誰的功勞大、誰的能力強,就應該讓誰當皇帝。所以,李建成是嫡長子,卻讓李世民代表國家、代表人民給射殺了。

明成祖時代,人們卻說,立嫡以長,不以賢。所以人們都認為,漢王高煦的功勞、能力遠遠高於太子高熾。卻依然認為,必須得嫡長子高熾上位。於是,漢王朱高煦被明宣宗代表國家、代表人民給滅掉了。

唐太宗時代,人們卻又說了,誰更仁慈、誰更善良,誰才應該當皇帝。所以,李世民諸子,有英果類李世民的魏王、吳王,卻讓柔弱的晉王李治繼位了。

你說什麼人才有資格當皇帝呢?

立嫡能說通、立長能說通、立賢能說通、立功也能說通......。

總而言之,舌頭是軟的、道理是圓的。只要你需要,總有一款是適合你的。

當然了,上面的例子,在衛道之士之看來,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說來說來肥水沒有流在外人田。

問題是,柴世宗死的時候,有人竟然發表歪理邪說,柴世宗兒子太小,所以應該讓趙大上位;於是一塊黃布披在身上,趙大就成了傳說中的宋太祖。

當然了,趙大不是孤立的,因為在那種年代,這種思想非常流行。事實上,前面的劉知遠、郭威當年都也是這樣玩的。

問題是,漢獻帝時代,有人竟然發表歪理邪說,曹氏功勞太大、道德太高,所以劉氏應該把皇位讓給曹氏;於是一番你推我讓我的表演之後,曹丕就成了傳說中的魏文帝。

當然了,曹氏不是孤立的,因往前說,有鳥參魚湯;往後說,有司馬炎、劉裕等人,甚至還有李淵也都是這樣玩的!

更主要的是,還有無知的人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有無知的高呼,自古皇帝輪著坐,明天輪到我家來。更有無知的人還高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更有無知的人,還受西方邪說蠱惑,天天高呼民主共和。

總而言之,少和我扯什麼忠君愛國,這天下也不是你們一家一姓的;你能代表我們的利益,我們就忠於你,否則,你趁早趕緊滾下來;因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你說什麼人才有資格當皇帝呢?

立嫡能說通、立長能說通、立賢能說通、立功能說通、禪讓能說通、革命能說通;民主共和更能說通。

既然啥也能說通,只要你需要,總有一款適合你吧!

面對此情此景,衛道之士肯定都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總而言之,這還有天理沒有了?先帝剛死,大家就因為後主是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就想讓後主靠邊站?關鍵是,你們竟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諸葛亮內心深處也有這種想法,真是誅心之論啊!

總而言之,劉阿斗雖然不好,但他是先帝的兒子;某人雖好,但他不是先帝的兒子。你們竟然因為劉阿斗不好,就想讓阿劉阿斗靠邊站!這叫什麼事?

再總而言之,和你這種心理陰暗的人,講什麼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你們更不會理解了。因為在你們這種心理,永遠就是想著利益、利益,除了利益就不能想一些更高尚的東西嗎?你們一心想著利益,就以為滔滔天下皆如是也,真是而今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我們現在的問題,既然圍繞皇權的交接、繼承,有這麼多理論,而且都也能說通,為什麼那種看起來,好像最愚蠢的立嫡不立長、立嫡不立賢的理論,會在普遍時候佔據統治地位呢?

因為老皇帝死了,他的嫡長子,哪怕是嬰幼兒、哪怕智力有問題,哪怕道德有問題,大家也必須得忠於他;這種理論用人們的常識去理解,實在有點太不可思議了;關鍵是,太多的歷史事實,都在不斷打這種理論的臉。

這種看似愚蠢的理論,之所以普遍時候能佔據統治地位。

第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在小農社會中,如果放大皇權繼承、交接的範圍,常常會引起不必要的混亂;所以立功、立賢、立德、立長、禪讓這種理論雖然聽起來,好像比立嫡不立長、立嫡不立賢更合理,實際操作起來,常常會把天下引得一片混亂。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所有的皇帝上位,都希望一世、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傳下去,所以不論他們怎麼上的位,也會拚命鼓吹,老皇帝在位,你們必須得忠於老皇帝;老皇帝死了,你們必須得忠於小皇帝;小皇帝死了,你們必須得忠於小小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皇權政治自然會積極樹立一兩個模範人物,希望用這幾個模範人物的光輝形象、感人事迹,讓人們發自靈魂心底的理解這種理論。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應用而生了,並被人吹得越來越神。總而言之,皇權就在他手跟前放著;再總而言之,皇帝是一個扶不起的笨蛋,讓他一生之志難以舒展,但是,他依然始終不渝的忠於皇帝。

總的來說,環境決定意識,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理論是靠背後的力量支持的,你的力量足夠,代表你利益的思想就會佔據統治地位。

皇權強大,各種看起來好像不可思議的思想,就會佔據統治地位。

比如,在皇權政治的宣傳中,皇帝再缺乏行為能力、再壞、再蠢,思想道德高尚的人,也會始終不渝的忠於他。事實上,只有如此,他才能稱之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有人敢說,諸葛亮肯定想過取代劉阿斗,自然會有許多人痛心疾首的說,你這是在侮辱諸葛亮,因為諸葛亮那種聖人,怎麼會產生這種念頭呢?總而言之,諸葛亮會永遠狠批靈魂深處一閃念,絕不會讓這種思想出現在自己內心中。


我個人是很尊敬孔明的,但這類問題太愚昧,不值得我花太多時間和精力羅列史料來駁,這種方式就交給比我更懂行的童鞋來做了。我自己僅就邏輯的、理性的角度聊幾句。


說孔明是權臣,這是可以的。但權臣要篡位起碼要有兩種考慮:一,是否可以篡;二,是否值得篡。


第一點,王莽為什麼覺得可以篡?淺層次的原因是他成功地把自己包裝成聖人,周公在世,腦殘粉無數。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輿論、人心,天之厭漢也久矣。


西漢中後期神秘主義盛行,社會上各種讖緯之說。早在漢昭帝的時候,就有「泰山有大石自起立」的怪事,結果有個叫眭弘的小官上書朝廷,認為這是上天示警,意思是漢家天子應該讓位了,新皇帝起於民間,而且漢朝皇帝自稱堯帝之後,這是符合堯舜禪讓的傳統的。這個人最後被霍光殺了,但世道人心可見一斑。


到了漢哀帝,社會矛盾就更突出了。既然漢家朝廷沒能力消解這些問題,於是人心思變,流傳漢家天命已終,為何不換個新皇家來治世呢?於是漢哀帝為了維護皇權的合法性,聽從一些臣子的教唆,承認「漢家歷運中衰」,為此搞了個「再受命」,說「皇天保佑朕這不才之人,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德行菲薄,不敢不遵」,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易號之後改元,但也僅此而已了,都是沒用的表面功夫,最後又承認這些舉措並未讓上天降下福祉,讓提議的臣子頂罪。


所以說,王莽敢篡,他的問題僅在於沒幹好,搞砸了,然後又被粉絲們拋棄了。


曹操呢?那就更簡單了,天下幾乎就是他打下來的。打天下坐天下,劉邦就是那麼做的,曹操只是覺得自己時機未必成熟而已。


諸葛氏有多少資本呢?曹丕手上有漢獻帝,有這麼一個玩禪讓的道具,他老爹留下的威望也能服眾。劉備是漢室宗親,而孫權之所以敢稱帝,就是因為這兩家名分不那麼無懈可擊的都稱帝了,所以他也可以,畢竟是既成事實,他只需要晚幾年,低調一下。相比之下,蜀漢的天下不是以孔明為主打下來的,他本身又是先帝託孤之臣,這樣的人篡位何以自處,幾人跟隨?更何況,孔明沒那個心思,不是那類人。


第二點,蜀漢值得篡嗎?孔明掌權時,荊州已失,他說自己「奉命於危難之間」,直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這可不僅僅是給劉禪為首的朝堂提個醒,而是非常實在的認識。


王莽篡奪的西漢,是個統一的大帝國,有這個價值,一旦成功,那就是真天子。曹丕篡漢,是因為他父親打下的江山夠大,足夠給他一個願景,滅亡吳蜀只是時間問題。


反觀蜀漢,僅一州之地,篡它幹嘛?孔明樂觀的話,也就是靠北伐以攻代守,操練軍隊,鍛煉人才,團結內部,指望蠶食雍涼,截斷隴右,看將來是否天下有變,天意是否不絕炎漢。他悲觀的話,就只是在儘力延長蜀漢的國祚而已,至於這個政權到底有多少前途,即使不開上帝視角,但他作為局內人的最高層,難道會沒有預見?


李嚴慫恿孔明加九錫,孔明說如果真能實現「克複中原,重興漢室」,加十錫都可以。這雖是應付李嚴的推辭,但多多少少也透露出,他內心深處覺得這個目標是不現實的。


簡言之,坐在孔明這個位置的人不會篡,篡了是自毀名節、家門,大家都沒好處,而且蜀漢這點家底不值得篡奪。


PS:這世界上有很多人,自己的內心世界是齷齪的,所以看別人的形象也覺得是齷齪的,就像文化部、廣電總局,或是電車之狼和綠綠們,明明是自己下流,卻責怪女子穿得太清涼。他們不敢相信世間有君子有純粹的人,因為那類人就像鏡子,會反射出他們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齷齪的人對清白的人要一黑到底。


這種問題不僅侮辱了我丞相的道德,更侮辱了我丞相的智商啊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謀反?

反誰?

劉備?

還是劉禪?

抑或是蜀漢?

蜀漢集團從劉備到劉禪,那可是他畢其一生的夢想啊!

怎麼會有人去背叛自己的夢!

這個夢想是劉備一手打造的,而只有諸葛亮繼承了下來。

在他掌權統治的那幾年裡,連年伐魏,屢敗屢戰。

垂垂老矣,依然孤零零屢屢帶著軍隊出征。

甚至為此病死在了戰場之上,不是自家熱炕頭,身邊擁簇的也不是妻子兒女。

這不是窮兵黷武獨掌大權,而是對命運的不甘的另外一種戰鬥,改變的是方式方法,不變的是,勿忘初心。

有些內心齷齪的人,以為諸葛亮和他們一樣齷齪。

其實始終沒有。

「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帶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推薦閱讀:

在三國時期,綜合能力最強的人是哪幾位?
三國時期像廖化這樣的人物還有誰?
荀彧史書評價那麼高,是否沾了兒子是晉朝開國元勛的光?
如果諸葛亮看電視劇《琅琊榜》會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為什麼讓關羽守荊州?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