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7 年初華為開始「清理」34 歲以上的職員?

[職場天地] 為什麼沒人說中國區開始清理34+的人了?
llama 2017-02-06 13:39 樓主
先發放一批應屆生去實習,然後把34+的換掉。
兄弟們趕緊想出路吧。

永遠飛翔的鳥 發表於 2017-02-06 14:22 13樓
聽說了,某代表處某BG領導明確說了不再要34歲以上的人了,
樓上幾位兄弟不要懷疑,現實比想像的殘酷很多。

拒絕忽悠 發表於 2017-02-06 15:18 18樓
聽說是老員工帶新員工一段時間,然後新員工接手,老員工滾蛋。

壇鬃 發表於 2017-02-06 15:20 19樓
新員工大部分是應屆生,一張白紙,有精力、有魄力、有時間…
高層認為新員工實習一下,馬上就可以接手,而且工作效率會更高。
**********拒絕忽悠 發表於 2017-02-06 15:18**********
聽說是老員工帶新員工一段時間,然後新員工接手,老員工滾蛋。

拒絕忽悠 發表於 2017-02-06 15:23 21樓
你不帶試試?不想要N+1了?
**********拒絕忽悠 發表於 2017-02-06 15:18****
聽說是老員工帶新員工一段時間,然後新員工接手,老員工滾蛋。

補充一個相關問題供參考:當 35 歲以上的互聯網 / 科技行業從業者面臨裁員,應該如何規劃職業發展?


貌似最高點贊的答案被刪除了。

我保留了一份,如下:

關於這個問題,忍不住爬上來答一發,先說下,這個消息至少從華為現階段政策來看,是真的!

補充一下,在業績看空的時候裁員,斷臂求生,是企業主的正常行為,也是經營者對股東負責的行為。本答案不是說華為裁員不對(當然也不是給華為洗地說裁的好裁得妙),只是覺得某些答案拿被裁是因為不優秀說事是沒道理的,現在這些被裁的華為老員工當年面試進華為,長期績效考核合格,至少是比大部分鍵盤黨要優秀的。

利益相關:前華為員工,現在出來自己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團隊里好幾個前華為員工,也經常跟華為的外包或者其他華為員工開的小買賣有點合作,心聲上面的熱門貼子和內部郵件或者截圖時常看得到(誰叫華為現在什麼都鼓勵手機辦公),怕被老同事認出來,可恥的先匿了,我慫我承認;

這個部分算準乾貨吧,所以我貼在前面,最開始的答案在下面:

說到每個個體,針對華為的員工和想加入華為的人來說:

1, 年紀大了的人就不要去華為了,個人認為如果是30多了就不要去了,至少短期不要去了,干不久不說,搞不好被招進去背裁員的指標也說不定(真有HR這麼干,招人進去為了之後的裁員準備的,這個不確定真假,僅供參考)就算沒這麼極端,你哪知道你轉正之後不會哪天拿年齡來當尺子量你?;


2, 在華為干或者想去華為的,千萬千萬,前所未有地要注意身體健康,什麼艱苦奮鬥都是浮雲(以前華為內部是大力宣揚身殘志堅這種奮鬥精神的),你的身體對你和你的家庭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就算公司裁員多麼合理,你被裁了也得有好身體出去從頭再來才行,現在華為擺明了是不要藥渣的了;


3, 華為的兄弟們,尤其是專業技術工種的,一定一定,要多為將來打算,不要因為華為暫時的收入蒙蔽了,要多學習多思考開闊眼界保持社交和人脈。華為工作忙,圈子窄,也禁止第二職業,但是你自己要想著有一天離開了華為怎麼辦,很多被裁的華為人都是覺得自己只要耕耘好自己在華為的一畝三分地就能富貴終身,結果被裁了才發現已經被華為改造成高度特殊化的螺絲釘,不適合外面的競爭,趕不上數字化互聯網時代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很多華為人離開華為去面試新崗位,都有技能不深視野不廣競爭力打折的問題,你在華為賴以成功的經驗不一定能指導你去搞別的事情;


4, 至於這個裁員運動本身,已經在華為內部引起了相當的恐慌和不安情緒,很多老員工和快要老的員工從憤怒震驚到不甘不滿到現在的破罐子破摔無所謂。但是華為這次應該是已經想好了的,即使造成人心惶惶也要搞下去,竊以為幾年以後回過頭來看,這次紅眼裁員可能意味著華為歷史上的某個轉折點,即告別高速增長的階段,告別拚命激勵給員工打雞血從而贏得競爭優勢的時代,開始進入另外一個階段——給多少錢干多少事,靠華為已經有的體量和份額按部就班掙錢的時代,華為的精神面貌可能也會主動或者被動的改變……

我們熟悉的那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血脈賁張、戰鬥力爆棚的華為軍可能會逐漸消失,變成一支少數高收入的職業精英軍官帶領的僱傭兵軍隊,機械冰冷,一板一眼,高度職業化,但再也找不到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的熱情、宗教信仰般的狂熱和捨我其誰的榮譽感了;


——————————————————————————————————————————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有網友說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先說明一下,是,這個消息不是空穴來風,是坐實了的。據目前可以收集到的信息:


1,
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員工,注意不是研發程序員,是交付的工程維護人員(這個我就不貼圖了,相信很多人已經看到網上的中國區郵件截圖了)。去向是跟海外服務部門交換今年新畢業的校招員工,也就是進新人,出舊人。這些舊人目測要被輸出去海外,實際上就是變相裁員,這些30多歲的老杆子,英語又不好,拖家帶口,能出去海外安心奮鬥的沒幾個,即使出去了倖存的也不多;


2,
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的老員工,這個才是真的針對程序員的。去年年底任正非的新政策是45歲必須退休(領導除外),但是文件還沒焐熱,這會HR就開始集中把過40歲的老員工,直接提前辭退或者不續約,顯然是不希望2-3年後這些人在華為安然退休,這裡面確實有不少是考核不錯,只是沒當上行政領導的專業技術專家(華為內部的發展路線允許有不當領導的高級別專業人員);

3,
前幾個月華為轟轟烈烈的2000研發將士出征本質上跟第1點沒區別,也是變相的裁員,因為這些研發員工輸出之後大部分人會很快自行離職或者被考核離職,倖存的比例並不高,這個跟大家的直觀感知差異很大,長期國內的員工,尤其是研發員工出去海外常駐,不論是自身能力還是政策適配方面,能成功轉型落地發展得好的比例很低,十有一二就很不錯了,大部分人在1-2年以內就大浪淘沙了,這個在華為海外辦事處都不是秘密。所以大規模外派屬於變相裁員的手段,這個在華為的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了,也是任老闆屢試不爽的手段,當然這次外派老研發,激活組織也是一方面,不過現在華為大了,很多領導突擊提拔手下小弟拉出去充數,好像這次效果沒有以前好;


另外,同時華為在調整校招新人的薪酬結構,這個說起來略有點複雜,但是大家可以認為是朝三暮四,就是削減年終獎的額度,提升工資的額度,這個表面上會提升新人的月度工資水平,使其向BAT看齊,但是實際上如果你了解華為的薪酬體系和激勵政策,你就會發現這個實際上是在削減新人的年度薪酬上限,同時縮減不同考核級別的收入差距,說白了就是吃大鍋飯,干好乾壞差距沒那麼大了。同時,華為也在調整其著名的奮鬥者協議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股票就不算奮鬥者,跟以前的形式不太一樣了。

至於說到這個政策的影響,看答案開始部分的准乾貨。這裡只先簡單說下這次運動的由來:

儘管2015年到現在華為一直在試圖大規模裁員,但這次大規模的裁員不同於以往,那就是年齡作為一個硬槓桿出現在華為的裁員運動中,目前的說法各有不一,不過從幾個HR同事或者前同事的分析來看,這次行為體現出華為對於未來幾年收益增長的悲觀預期,從而做出的必然舉動,從公司層面來看,是合理的一種風險規避。

說到悲觀預期,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華為2016年的年報,利潤率只有7%左右,這麼說可能比較抽象,實在的說就是華為2016年比2015年的營收增加了1300多億人民幣,利潤卻只增加了10億人民幣左右,這就意味著多收的1300多億收入幾乎沒有貢獻有效利潤,這個在目前華為內部高層據說是引起了震驚,由於沒有看到具體的收入分析,所以對此的大致解釋說是傳統業務收入見頂,賣手機不賺錢(價格水平在國產品牌里最高,但利潤率還不如OPPO),新業務增長乏力,甚至部分新業務已經進入迷茫狀態(雲計算)。一個直接後果就是2016年華為員工股票分紅明顯下降(好像比去年低五毛的樣子,有知道的可以補充)

而這幾年雖然華為外表很風光,各種頭銜各種榮耀各種褒獎,但是實際上華為內部的問題日漸嚴重,流程重大企業病部門牆效率低下膠片文化等等等,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為啥年前華為內部有批判華為薪酬過高的聲音,但是華為內部的執行效率卻沒有相對提高,所以業務規模的增加帶來了人力成本的更快增長(這裡不討論華為薪酬結構的問題)。可是這個問題一時半會還不好糾正,因為過去華為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通過多給錢來激發人的戰鬥力,就是知乎上網友說的:給3個人的錢請2個人干5個人的活兒。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期這個問題被掩蓋了。

但是2016年的增產不增收一下子撕掉了這個遮羞布,而且收入和利潤反差如此之大,可能讓華為的領導覺得這個事兒不幹是不行了,所以今年以來華為的很多政策和之前的風向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力度,更是指導思想,也就是出現了大規模清洗老人的行為(這裡不是說人力成本是華為利潤下滑的唯一因素)。

這裡不討論華為這麼做是否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這是個複雜的問題,華為其實這幾年並沒有從其人力政策上收到直接的經營成本收益,這個是華為hr自己都內部承認的。至於這個政策到底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目前不好說,如果華為嘗到了甜頭,那成為長期政策的可能性也很大,或者華為持續對未來看空的話(所以華為內部對2017這個坎兒看的比較重,如果連續兩年增產不增收,這個趨勢就很明朗了)。這個行為在華為內部是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影響,但是顯然華為領導層認為比起恐慌,潛在的公司倒閉更可怕;

————————————————————————————————

最後,再寫一下:私以為最高票的答案屬於沒有什麼用的大道理,放心聲上肯定會被認為是HR的洗地帖子。

如果你是老闆,或者掐尖的少數精英,那你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公司不養閑人,你年紀大了占著茅坑不拉屎那是不行的,所以裁你是天經地義的,你被裁是不夠優秀。


但實際上,不管多麼牛逼的公司,天才畢竟是少數,天才太扎堆,老闆也管不了,所以只能是少數天才+大量的普通人才。當然公司越牛逼,這些普通人才的水平也是相對水漲船高,蘋果的普通員工有更大的幾率勝過野雞公司的精英,華為也不例外。所以絕大部分華為員工,是沒有辦法優秀到公司離不開的,所以到時候肯定大部分是會被裁的,我不知道寫這個帖子的人自己是不是已經優秀到不會被公司裁或者自己當大老闆的地步了。更何況如果你真的管過人,帶過稍微大點的團隊,你就知道,除了少數人精和人渣,剩下的人,優秀和不優秀,真的很難區分,連華為自己都沒法區分,好多華為領導吐槽華為考核太剛性,又沒有辦法那麼絕對的區分好壞,我也不知道這答主是怎麼區分好壞的。再說有的人適合干銷售,有的人適合干技術,有的人適合干行政,各有擅長,位置分工不同,這個有標準一刀切嗎?今天優秀的人,明天就一定優秀?你家就沒個家長里短頭疼腦熱,一輩子幾十年都是打雞血的金剛戰士?

所以看答案的各位網友也不要覺得自己非黑即白,人才優秀與否其實真的很難區分,這也是為啥早年任正非要強調灰度的原因之一;


但是反過來的問題是:

這些沒有優秀到這個地步的員工,難道就沒有或者一直沒有為華為公司做貢獻嗎?

以華為考核績效之嚴酷,冠絕中國,你覺得這些員工一直都是在華為養老嗎?

很多被裁的老員工,畢業就進華為,十幾年了,當年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為公司流血流汗犧牲家庭和健康嗎?

華為這麼多年高歌猛進,成為業界標杆,是靠的華為技術多先進?任正非的戰略和行業眼光多麼的牛叉?

說白了,華為和任正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激發這些大部分普通員工的潛能,打雞血,加班熬夜奮鬥出來的,雖然他們拿的工資獎金也不少,但是公司拿走的更多啊,說句難聽的,任正非和華為諸大佬今天吃香的喝辣的榮譽等身,多少功勞是靠的手下十幾萬將士以一敵十奮鬥來的,不然華為那麼強調艱苦奮鬥幹嘛?

所以對於這些員工自己來說,你說公司裁他的時候跟他講你不夠優秀,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

你覺得優秀的人就不會被裁,你的標準是什麼?

被裁的人這幾十年都沒優秀過?更何況,還真的有不少優秀的人這次真的被裁了啊。當初公司說你不適合當領導可以去干技術專家,任正非也說不要把煤球洗白,結果現在亮起刀子砍非行政領導的老人,好像這口鍋不能讓員工優秀不優秀來背吧!?

創建於 2017-02-12作者保留權利


來,我來講一個故事:


木頭加入W廠時,只是一個23歲的大學應屆畢業生。

跟普通的人比,他是優秀的;跟優秀的人比,他是普通的。因為在學校的時候,木頭就提早比同齡人認識到所接受的教育根本解決不了吃飯問題,所以他大三就選擇在一家小的技術公司實習。

一直到快要畢業,他簽下W廠的offer——只有大概五十分之一的概率能拿到的offer。

入職(崗前實習)的時候,正好是青年節。35歲的mentor(導師)敲了敲他的桌子,跟他說:「中午吃完飯就可以走了,今天是青年節。你們這些年輕人啊……真好……年輕是最容易獲得的資本。」

木頭聽了這話,心神一緊,他看看mentor臉上的愁雲,覺得不可理喻。心想:我年輕怎麼了?我有錯么?說的就好像我除了年輕一無是處似的。

中午吃完飯,木頭並沒有回家。他把從mentor那裡借來的資料鋪在桌子上,看著身邊28歲以下的員工一個一個走掉,在幾乎沒什麼人的辦公室里熟悉明天將要承擔的工作。

……

入職沒多久,W廠的新人培訓項目中,木頭作為唯一一個被選為最佳新人的技術人員,帶著他獲得的獎盃回到辦公樓。他用單臂拖住那個不知道哪個白痴設計成5公斤的鐵柱子玩意兒,即便肌肉酸痛也還是故意繞道另一個辦公區向工位走去,為的是能「經過」mentor的工位,而不是被工位的間隔擋住——擋住他和他的獎盃。

可惜mentor不在,同事告訴他mentor今天一天都不在。

再次見到mentor的時候,是一個多月以後的事情了。mentor似乎老了幾歲,見到木頭只是拍拍他的肩膀,再嘆一句:「年輕真好,不過我要走了。」

Mentor行色匆匆,以至於木頭沒來得及問他離開的原因。不過不用擔心,在這個人員密度高得令人髮指的辦公區里,並沒有什麼消息是隔夜無法得知的。同事告訴木頭:Mentor懷孕的老婆在他參加培訓那天早上流產了,所以mentor請長假去做陪護,但是半個月後mentor發現自己的年中績效被打了最低檔,所以一氣之下就辭職了。

木頭看了眼對面已經搬來新人的mentor的工位,嘆了一口氣,用擦眼鏡的布子抹掉了電腦屏幕上那個已經礙事兩個多月的污點,繼續工作。

後來有人跟木頭說,其實mentor在辭職之前,早就被HR約談過無數次了,說他在技術崗上待得太久了,他的好多徒弟已經到了項目經理的職級,而他依舊是一個普通的高級研發。

這種言論在接近mentor離去的大半年裡一直圍繞著木頭,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信念,木頭從來沒有加入關於這個話題的深入討論。每當看見那些手舞足蹈的同齡人們嗤笑mentor的一事無成時,他總是默不作聲,伺機尋找下一個話題。

木頭再也沒有跟別人提起他的mentor是誰,即便是後來拿到部門優秀員工的榮譽後被問到師出於誰時,他都會面露難色地憋出一個笑,說一句:「自學成才。」

六七年後,當木頭已經是技術核心,坐在同層辦公區最靠外的大桌子旁時,他電腦旁的,再也不是以前攤開的資料或者技術書籍,而是一本育兒寶典。三個月前,他的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在他獲得「父親」稱謂的那一瞬間,他找到了除了埋頭工作以外,自己最需要投入時間的事情。

他會時不時地打開手機,在那些之前嗤之以鼻的曬娃圖文下面點個贊。偶爾還能看到之前mentor的訊息,那個已經年過40的男人,此時正在老家經營一間賣通信器材的小店兒。

但是,即便mentor秀出的照片再怎麼透露出家庭溫暖,他也不會去點贊。就好像要躲避什麼黑歷史一樣,他要躲避這個比自己大一輪的男人傳遞出的訊息,那種包含著與世無爭、蹉跎人生、不思進取的訊息。往往到了這個時候,木頭都會打開相冊,看一眼襁褓中的兒子,閉目養神一會兒,繼續打開企業通信軟體,跟手下的人說:「今天晚上大家晚點兒走,我們把明天的xxxx放到今天來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奮鬥」這個詞對於木頭來說,就是他手裡貸款500萬換來的房門鑰匙,就是家門口那個高級幼兒園的入園通知,就是那個回家晚了就找不到停車位的交通工具。

在木頭33歲那年,「奮鬥」這個詞又有了新的意義,那就是養老院的一個床位。木頭自小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這兩年的生存能力被阿茲海默推向了不能自理,所以木頭把母親送進了離家最近的條件比較好的私立養老院。

每次去看母親時,木頭都要哭,當看著母親軟弱無力的雙手搭在自己腿上的時候,他總是想著小時候蓋著被子,躲在漆黑中的那一個個夜晚。那感覺在當時看起來是糟糕的,現在回想起來卻那麼美好,不用關心那麼多,只要保證自身的溫暖和安全,更不用擔心被世界遺棄,因為自己就是一整個世界。

34歲的時候,母親在養老院里摔斷了腿,木頭請了一個月的假,把母親接回家照顧。

那一個月,每當黑夜來臨,聽著睡在身旁的那個因為請假過多剛剛丟掉工作的老婆的鼻息,想著明年就要上小學的兒子還有傷情剛剛穩定的母親,木頭就感覺自己要被折斷。要知道,他還背著一個馬上就要發布的緊急項目,而這個項目決定著他下次的晉陞。

當木頭回到公司的時候,他發現有那麼句話真的是真理:地球沒了誰都會轉

臨時頂他工作的那個從別的部門借調過來的不到30歲的工程師已經把項目協調得井井有條,以至於木頭在發項目通報的時候,把自己的名字放到了最後面。

時維畢業季,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正端著IT部門發放的新筆記本,落座於木頭旁邊的空位置上。木頭看著學生的笑臉,還有從那笑臉背後傳遞出的無限磅礴的奮鬥的力量,拍著學生的肩膀,用幾乎和當年他的mentor一樣的語氣說道:「真好,年輕是最容易獲得的資本。」

從那天開始,木頭就被HR不斷地約談。有時候,當別人跟你把一個假話講一萬遍,你自己都信了。之於木頭來說,那假話就是:你並沒有足夠努力,所以你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

木頭要滾蛋了,要離開這個他「奮鬥」了12年的W廠,帶著別人「羨慕」的N+3的賠償,去和生命的下一程繼續對抗。

在他回來辦離職手續的時候,他看到,整個辦公區里,那些20出頭的年輕人們,都在盯著屏幕,奮力敲打著鍵盤。他們根本不想也無暇顧及木頭這樣的存在。木頭突然覺得,這個世界好冷,在他的身後,彷彿被人插進了一把刀。

「您要走了?」坐在木頭旁邊的那個剛畢業的學生問他。

「是的。」

「哦……」

木頭看對方接不下去話,於是拍拍他的肩膀,說了一句:「年輕真好。」

可想而知,在未來的半年裡,木頭一定會成為大家餐後都要品一下的甜點,直到被吃膩。

離開的那天,木頭回看W廠的大樓,那個裝滿「奮鬥者」們的鋼筋混泥土盒子,就如同看著一個裝滿螞蟻的桌面工坊玩具。那裡又在上演新一輪的廝殺,等到裡邊的養料被吃完,主人一定會倒掉裡面的食物殘渣和老弱病殘,把新鮮的生命和只夠吃十多年的飼料再次注入,如此周而復始

對了,木頭並沒有氣憤,因為,就是他自己這樣的人,給自己掘了墳墓,現在的他聽不到任何聲援,只感受到來自年輕的人們傳來的「奮鬥」的力量。


回答裡面好幾個人都提到,HW不會蠢到把35-40歲,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研發工程師開掉,我估計這些回答者都沒在通信設備商干過,我自己在HW的競爭對手廠家干過幾年研發,說實話,在HW這種體量的通信企業,每個研發工程師乾的工作真的是及其狹隘的,他可能就是做某型產品上某個模塊的某項工作,十年如一日,雖然通信技術本身還在飛速發展(現在發展也沒那麼快了),但落到他頭上的工作,卻不會像想像中那麼富有變化。我自己曾經所在的崗位,雖然技術從GSM到WCDMA再到LTE,但其實做的東西確實一脈相承的。所以,這樣的螺絲釘,說被替換,也就被替換了,想想也還真是挺悲哀的。

--------------------------------------------------

隨便想到的補充:很多人覺得35+這種黃金年齡的開發工程師被幹掉不可思議,其實這是不了解通信企業的特質。通信企業雖然也是技術主導型企業,但其工作模式還是很傳統,很保守的。舉個例子,我曾經所在的崗位,不算那些腳本、工具之類的話,主要模塊用什麼開發語言?C?no,C語言已經算是很新的的了,40%用的C,60%還用一種更古老的語言(具體不說了,不然大家都知道是誰家了),當然那會兒還在逐步替換ing,也就是說,一個工程師,就算吭哧吭哧把本崗位的技能點全部點滿,他也是落後於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這樣的工程師,跑到互聯網企業,是不可能被認可的。那為什麼通信企業不用那些新的技術?新的架構?因為求穩,通信設備最關鍵的核心指標還是穩定性,這就跟NASA還在沿用那些老掉牙的電腦設備一樣。有些人又要說了,那除了那些計算機技能,你還可以學到很多通信技能啊?問題就是,這些通信口的技能,離開了通信業,其實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也並沒有太多價值。

舉個例子,前一陣大家說的沸沸揚揚的HW贏得了5G短碼方案,然後互聯網上各種自豪感爆棚,然後呢?除了通信人,甚至說除了通信人中做信道編碼的那部分人以外,又有幾個能弄明白其中的價值?一個做極化碼方案的工程師會被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另眼相看么?我覺得顯然不會。

其實作為通信人,雖然曾經在HW的競爭公司工作,內心對於HW的成就還是很認可的,HW的確是了不起的中國通信企業。但是對於HW在發展道路上的一些策略,我也是不認可的。我曾經的同事跟我說的,他們以前做某國市場,在HW沒有進入之前,甲方(運營商)員工跟他們的關係是很平等的,乙方只做項目合同內的事情,比如安裝、調試、培訓完就OK,甲方員工平時也非常尊重乙方的工程師,大家平時一起去酒吧吹吹牛互相請請很平等。一直到HW來了,HW的工程師真的好拚命,什麼都做,除了安裝調試培訓,順便優化也幹了,擴展方案也搞了,而且把甲方全方面當大爺一樣哄的舒舒服服的,甚至辦公室文檔都幫你寫了,甲方員工上班就是吹吹空調吹吹牛就OK,而且,HW出價還便宜。這時候甲方在看我們公司的人的眼神就不同了:為什麼你們這也不能幹?哪也不能幹?然後,我們公司理所當然的出局了。就這樣,在勤奮到逆天的HW工程師面前,我們這個公司丟掉了一個又一個的項目,最後半死不活。

其實跳出通信從業人員的角度,HW這樣干真的很熱血,很狼性,很激勵,但是,對於通信業本身,真的 也是很殘酷。事實上現在通信工程師的職業道路真的越來越窄,前面有個答案說的挺對,HW的工程師在打足雞血,嘔心瀝血把HW的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干翻的同時,其實也是堵死了自己的跳槽之路。2000年的時候,我所說得上的大型通信企業,外資有:諾記,愛立信,西門子,北電,朗訊,阿爾卡特,moto,富士通,NEC,安捷倫,國內是巨大中華,港灣,到現在放眼望去,外資只剩愛立信苟延殘喘,諾記半死不活,國內除了HW,中興和大唐基本也是半殘狀態。2000年的時候,通信業的黃埔軍校北郵,畢業生基本選擇的都是通信企業,現在去看看,進通信企業成為了實在找不到工作的選擇,作為曾經的通信人,真的覺得蠻可悲的。

--------------------------------------------

一天沒看沒想到這麼多贊,看來還是很多人跟我一樣心有戚戚焉。34歲,也就是本科畢業12年左右。時光倒退12年的2005,2006之間,想想自己在幹什麼?那時候W還在各個運營商的試驗機房裡搞入網測試階段吧,記得很深刻,某一次現場升版調BUG,人手太緊張,整整2個禮拜就在機房裡苦戰,困了去機房找個角落眯一會兒(那會兒還管他娘輻射不輻射),身上髒兮兮的實在太難受就去賓館洗個澡馬上趕回來,我相信逛知乎的很多通信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吧。還有更艱難的,我曾經的一個老大,說他98年那會兒在雲南那邊大山裡放站(GSM建設那會兒),結果得了爆發性甲肝,被人連夜抬出來,一條命差點掛在那裡。那些跑到海外戰亂地區跑市場的兄弟吃過的苦那就更別提了。我相信HW現在34歲的這波兄弟當年吃過的苦頭一點也不會少,然後年紀大了,加不動班了,運氣也沒那麼好混個管理層啥的,新進公司的孩子們嗷嗷的盯著你的職級和崗位,於是變成別人眼裡不思進取的廢物啦,該打包打包回家啦,真的是沒法說。

-----------------------------------------

剛剛有個評論的兄弟說互聯網企業40來歲老兵是寶貴財富,我沒在純正的,大型的互聯網企業(我理解是bat,360,jd,或者知乎一類吧)干過,不過我還有個身邊的實例分享一下,有個朋友在做互聯網創業小公司的,目前搞的還算不錯,公司100來人的規模吧,其中技術團隊大概40幾個人的規模,他有一次跟我說,他們招人最喜歡還是工作了一兩年,有腦子,也有意願打雞血加班的,這樣的員工雖然技術上不成熟,不完善,但只要有leader帶著也很能出活,關鍵關鍵是工資便宜肯加班(往往還是單身狗),至於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兵,也要,但只要那麼一二個(在他們那基本就是幾個合伙人),按他的話說:也有朋友介紹推薦一些老兵過來的,聊了聊,都沒敢要。招個老資歷的來,一來要價太高養不起,二來我自己的資歷還未必比他強,到時候管個事兒還要對個中年人拉下面子,太尷尬,乾脆不要,只招小孩,只要聽話,寫代碼那點事兒,只要有人傳幫帶,沒有幹不成的。

-----------------------------------------------

另外想起一件往事,大概2001年,還是2002年吧,hw校招了幾千號人,還沒入職呢,就傳出「冬天說」(不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然後這批孩子就被單方面違約了,忘了有沒有補償,反正有補償的話,也不多,然後這批孩子就不得不重新開始找工作,有對這事兒有印象的么?這兩年,hw頭上不斷被加上民族企業驕傲一類的帽子,估計這類事情也沒多少人知道了。

-----------------------------------------

當時隨手一答的帖子沒想到到得到了這麼多贊,有點受寵若驚。

再胡亂感慨感慨。有時候回想自己在畢業之初,有沒有熱血過?有沒有努力過?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也曾經努力過,熱血過,崇尚技術,認為自己吃通信飯的,只要把技術搞牛逼了,以後就一定會牛逼。但這麼多年蹉跎下來,漸漸也開始認命。一命二運三風水,努力加班,努力鑽研技術,就一定會升職加薪走上星光大道迎娶白富美當人生贏家么?這麼多年下來,看看自己,看看自己身邊人的例子,答案顯然不是,我本科班一起畢業的同學裡,真正達到知乎標準的人生贏家的,幾乎沒有,大多數同學也就是這樣,泯然於眾人矣。

管理崗也就是那麼多,信息行業早期升職快也是源於信息行業是新興行業,前期發展速度快,蘿蔔坑多,當這個行業發展趨向放緩,你的大小老闆也都是比你大不了幾歲的人,哪有那麼多管理崗位空出來等你去填?人到中年,轉行也難,曾經的經驗和技能除了變成吃午飯時和新同事吹噓的談資以外一無是處,自己也變成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那種老員工。

我剛剛畢業的時候,部門給我們幾個小年輕分配了一個師傅,外企叫mentor的那種。這個師傅叫老田,老田那時候已經30多快40了,一開始,我也挺尊重他的,但很快這種尊重就逐漸變成了不屑。我們覺得老田很小氣,電腦密碼設置的及其複雜,生怕我們幾個小年輕稱他不在破解了他的電腦偷他的資料,每次問他問題他也遮遮掩掩不肯說明白,問他要資料也是扭扭捏捏的不肯。

老田外語也不好,領悟力貌似也不是那麼強。當他會的那些東西我們這幫小孩在3,4個月的時間裡學會了之後,再有新的資料過來,老田的能力顯然就不如我們這幫小孩子了,新的技術資料發下來,我們幾個看完了,再去樓下機房練練手,最多一個禮拜就基本掌握了,老田卻要吭哧吭哧折騰上2個禮拜。不過我們老大一直很護著老田,老田資料搞不懂,他就跑去手把手教老田。再後來過了幾年,老田自己主動走了,說是去老家一個朋友公司那邊跑市場,再後來就沒有了他的消息。在我剛剛工作的時候,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跟自己說,將來我可不要成為老田那樣的人,但實際上,這些年,我也不得不悲哀的承認,我越來越往老田那個方向發展了。

回到HW這個話題,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我也認為HW的策略沒有問題,每一個公司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不會太考慮員工的實際情況,只不過有些公司乾的還算人性化,在補償方面慷慨一點,或者儘可能的做一些內部崗位調配。但作為員工本身,真是一定要做好「企業不是我的家」的覺悟,前些年,網上有個文章叫「聯想不是我的家」,貌似有個答主貼出來了,大家可以看一看,尤其看一看LCZ的回信,他可以承認企業戰略錯了,但是錯了怎麼辦?作為領導者他也只是自我反思,而普通員工呢?卻要承擔失業的風險,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

嗯,其實35+大叔大嬸被裁員後真的挺難就業的,有個朋友,原先在某個公司干一個一線技術小經理的工作,差不多也是35歲被幹掉了,然後到現在差不多3,4年了一直沒能再找到合適的工作,他自己也都快絕望了。其實他失業以後自己炒炒股票貌似盈利還不錯,還是能給家裡拿錢回去,但是還是瞞著父母老婆孩子,然後每天背著雙肩包開車到五環外某個咖啡館一坐坐一天,然後晚上7點再回去。他有一次說他覺得他老婆其實知道他失業了,但也不說破,就這樣維持面子。

-----------------------------------------

看到有兄弟分享去HW面試的經歷,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說實話,不是很愉快

某年HW HR不知道從哪看到了我的簡歷,那會兒我在的那個公司也是風雨飄搖,於是HR就約我去面試,好像先是一輪電話面試,balabala,完事兒了大概近一個沒啥消息,完了HR又打電話來,說是前一段他們在搬家,所以招聘進度暫停了,然後說讓我去面試,我那會兒其實已經有一個比較靠譜的意向,所以一開始就婉拒了,然鵝這位HR小哥卻比較執著,一周打了三次電話,我猜他們應該也是有KPI考核指標吧,於是答應某天下班後去面試。

然後就去面試啦,社招這種面試一般就是你以後的直接老闆(一線經理)面試你,到了約定的時候,我在他們辦公室等了快20分鐘沒見有人招呼我,於是給HR小哥兒打電話問咋回事兒,小哥說別急,我馬上給你問問。過了會兒,過來個中年人,35開外吧,牛仔褲,格子襯衣,一隻袖子卷著,一隻袖子沒有卷,臉黑黑的,已經稀稀拉拉的頭髮油膩膩的好像一個禮拜沒洗過。

見了我,連個招呼也沒有,一屁股坐下來,問:有簡歷么?我勒個去,你招人面試連簡歷都沒有么?還好我也有所準備,包里放了一份拿出來遞過去。他坐那兒,草草翻了翻,說:哦,你搞過的項目倒是跟我們這邊比較像,你說說看,於是我開始說自己搞過的項目,說了一分鐘就被打斷了:算了算了,不用講了,反正差不多,我給你講講我們這,然後他開始巴拉巴拉講,主要講啥呢,講加班,講出差,講奉獻,講了15分鐘,然後問,你還有問題么?我說沒了,他問那你啥時候能來上班?我說我考慮考慮,他說哦,那你走吧,然後他自己自顧自走了。

然後過了兩天HR小哥電話我問我考慮的咋樣?要不要來,我說我已經找了別的工作了,就醬。以上經歷基本為真實情況,不排除因為年代久遠有所遺忘。

-------------------------------------------

很多兄弟評論說,HW雖然加班恨,但是給錢也痛快,這個東西也是仁者見仁。我自己反正拚命工作2年之後,女朋友跑了。。。哭一會兒去。。。參加工作大概2年以後,有個小公司曾經挖我,前面聊的都挺好,最後聊薪資,那個公司的技術副總很直白的跟我講,我們這兒,會開給你上一家2倍的工資,不過工作量大概是3倍,你自己好好考慮一下。考慮了很久,最終還是放棄了。


怕那個匿名也被刪了,再備份一份吧。

----------------------------------------------------------------------------------------------------------------------------------------
貌似最高點贊的答案被刪除了。

我保留了一份,如下:

關於這個問題,忍不住爬上來答一發,先說下,這個消息至少從華為現階段政策來看,是真的!

補充一下,在業績看空的時候裁員,斷臂求生,是企業主的正常行為,也是經營者對股東負責的行為。本答案不是說華為裁員不對(當然也不是給華為洗地說裁的好裁得妙),只是覺得某些答案拿被裁是因為不優秀說事是沒道理的,現在這些被裁的華為老員工當年面試進華為,長期績效考核合格,至少是比大部分鍵盤黨要優秀的。

利益相關:前華為員工,現在出來自己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團隊里好幾個前華為員工,也經常跟華為的外包或者其他華為員工開的小買賣有點合作,心聲上面的熱門貼子和內部郵件或者截圖時常看得到(誰叫華為現在什麼都鼓勵手機辦公),怕被老同事認出來,可恥的先匿了,我慫我承認;

這個部分算準乾貨吧,所以我貼在前面,最開始的答案在下面:

說到每個個體,針對華為的員工和想加入華為的人來說:


1, 年紀大了的人就不要去華為了,個人認為如果是30多了就不要去了,至少短期不要去了,干不久不說,搞不好被招進去背裁員的指標也說不定(真有HR這麼干,招人進去為了之後的裁員準備的,這個不確定真假,僅供參考)就算沒這麼極端,你哪知道你轉正之後不會哪天拿年齡來當尺子量你?;


2, 在華為干或者想去華為的,千萬千萬,前所未有地要注意身體健康,什麼艱苦奮鬥都是浮雲(以前華為內部是大力宣揚身殘志堅這種奮鬥精神的),你的身體對你和你的家庭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就算公司裁員多麼合理,你被裁了也得有好身體出去從頭再來才行,現在華為擺明了是不要藥渣的了;


3, 華為的兄弟們,尤其是專業技術工種的,一定一定,要多為將來打算,不要因為華為暫時的收入蒙蔽了,要多學習多思考開闊眼界保持社交和人脈。華為工作忙,圈子窄,也禁止第二職業,但是你自己要想著有一天離開了華為怎麼辦,很多被裁的華為人都是覺得自己只要耕耘好自己在華為的一畝三分地就能富貴終身,結果被裁了才發現已經被華為改造成高度特殊化的螺絲釘,不適合外面的競爭,趕不上數字化互聯網時代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很多華為人離開華為去面試新崗位,都有技能不深視野不廣競爭力打折的問題,你在華為賴以成功的經驗不一定能指導你去搞別的事情;


4, 至於這個裁員運動本身,已經在華為內部引起了相當的恐慌和不安情緒,很多老員工和快要老的員工從憤怒震驚到不甘不滿到現在的破罐子破摔無所謂。但是華為這次應該是已經想好了的,即使造成人心惶惶也要搞下去,竊以為幾年以後回過頭來看,這次紅眼裁員可能意味著華為歷史上的某個轉折點,即告別高速增長的階段,告別拚命激勵給員工打雞血從而贏得競爭優勢的時代,開始進入另外一個階段——給多少錢干多少事,靠華為已經有的體量和份額按部就班掙錢的時代,華為的精神面貌可能也會主動或者被動的改變……

我們熟悉的那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血脈賁張、戰鬥力爆棚的華為軍可能會逐漸消失,變成一支少數高收入的職業精英軍官帶領的僱傭兵軍隊,機械冰冷,一板一眼,高度職業化,但再也找不到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的熱情、宗教信仰般的狂熱和捨我其誰的榮譽感了;


——————————————————————————————————————————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有網友說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先說明一下,是,這個消息不是空穴來風,是坐實了的。據目前可以收集到的信息:


1,
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員工,注意不是研發程序員,是交付的工程維護人員(這個我就不貼圖了,相信很多人已經看到網上的中國區郵件截圖了)。去向是跟海外服務部門交換今年新畢業的校招員工,也就是進新人,出舊人。這些舊人目測要被輸出去海外,實際上就是變相裁員,這些30多歲的老杆子,英語又不好,拖家帶口,能出去海外安心奮鬥的沒幾個,即使出去了倖存的也不多;


2,
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的老員工,這個才是真的針對程序員的。去年年底任正非的新政策是45歲必須退休(領導除外),但是文件還沒焐熱,這會HR就開始集中把過40歲的老員工,直接提前辭退或者不續約,顯然是不希望2-3年後這些人在華為安然退休,這裡面確實有不少是考核不錯,只是沒當上行政領導的專業技術專家(華為內部的發展路線允許有不當領導的高級別專業人員);


3,
前幾個月華為轟轟烈烈的2000研發將士出征本質上跟第1點沒區別,也是變相的裁員,因為這些研發員工輸出之後大部分人會很快自行離職或者被考核離職,倖存的比例並不高,這個跟大家的直觀感知差異很大,長期國內的員工,尤其是研發員工出去海外常駐,不論是自身能力還是政策適配方面,能成功轉型落地發展得好的比例很低,十有一二就很不錯了,大部分人在1-2年以內就大浪淘沙了,這個在華為海外辦事處都不是秘密。所以大規模外派屬於變相裁員的手段,這個在華為的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了,也是任老闆屢試不爽的手段,當然這次外派老研發,激活組織也是一方面,不過現在華為大了,很多領導突擊提拔手下小弟拉出去充數,好像這次效果沒有以前好;


另外,同時華為在調整校招新人的薪酬結構,這個說起來略有點複雜,但是大家可以認為是朝三暮四,就是削減年終獎的額度,提升工資的額度,這個表面上會提升新人的月度工資水平,使其向BAT看齊,但是實際上如果你了解華為的薪酬體系和激勵政策,你就會發現這個實際上是在削減新人的年度薪酬上限,同時縮減不同考核級別的收入差距,說白了就是吃大鍋飯,干好乾壞差距沒那麼大了。同時,華為也在調整其著名的奮鬥者協議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股票就不算奮鬥者,跟以前的形式不太一樣了。

至於說到這個政策的影響,看答案開始部分的准乾貨。這裡只先簡單說下這次運動的由來:

儘管2015年到現在華為一直在試圖大規模裁員,但這次大規模的裁員不同於以往,那就是年齡作為一個硬槓桿出現在華為的裁員運動中,目前的說法各有不一,不過從幾個HR同事或者前同事的分析來看,這次行為體現出華為對於未來幾年收益增長的悲觀預期,從而做出的必然舉動,從公司層面來看,是合理的一種風險規避。

說到悲觀預期,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華為2016年的年報,利潤率只有7%左右,這麼說可能比較抽象,實在的說就是華為2016年比2015年的營收增加了1300多億人民幣,利潤卻只增加了10億人民幣左右,這就意味著多收的1300多億收入幾乎沒有貢獻有效利潤,這個在目前華為內部高層據說是引起了震驚,由於沒有看到具體的收入分析,所以對此的大致解釋說是傳統業務收入見頂,賣手機不賺錢(價格水平在國產品牌里最高,但利潤率還不如OPPO),新業務增長乏力,甚至部分新業務已經進入迷茫狀態(雲計算)。一個直接後果就是2016年華為員工股票分紅明顯下降(好像比去年低五毛的樣子,有知道的可以補充)

而這幾年雖然華為外表很風光,各種頭銜各種榮耀各種褒獎,但是實際上華為內部的問題日漸嚴重,流程重大企業病部門牆效率低下膠片文化等等等,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為啥年前華為內部有批判華為薪酬過高的聲音,但是華為內部的執行效率卻沒有相對提高,所以業務規模的增加帶來了人力成本的更快增長(這裡不討論華為薪酬結構的問題)。可是這個問題一時半會還不好糾正,因為過去華為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通過多給錢來激發人的戰鬥力,就是知乎上網友說的:給3個人的錢請2個人干5個人的活兒。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期這個問題被掩蓋了。

但是2016年的增產不增收一下子撕掉了這個遮羞布,而且收入和利潤反差如此之大,可能讓華為的領導覺得這個事兒不幹是不行了,所以今年以來華為的很多政策和之前的風向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力度,更是指導思想,也就是出現了大規模清洗老人的行為(這裡不是說人力成本是華為利潤下滑的唯一因素)。

這裡不討論華為這麼做是否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這是個複雜的問題,華為其實這幾年並沒有從其人力政策上收到直接的經營成本收益,這個是華為hr自己都內部承認的。至於這個政策到底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目前不好說,如果華為嘗到了甜頭,那成為長期政策的可能性也很大,或者華為持續對未來看空的話(所以華為內部對2017這個坎兒看的比較重,如果連續兩年增產不增收,這個趨勢就很明朗了)。這個行為在華為內部是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影響,但是顯然華為領導層認為比起恐慌,潛在的公司倒閉更可怕;

————————————————————————————————

最後,再寫一下:私以為最高票的答案屬於沒有什麼用的大道理,放心聲上肯定會被認為是HR的洗地帖子。

如果你是老闆,或者掐尖的少數精英,那你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公司不養閑人,你年紀大了占著茅坑不拉屎那是不行的,所以裁你是天經地義的,你被裁是不夠優秀。


但實際上,不管多麼牛逼的公司,天才畢竟是少數,天才太扎堆,老闆也管不了,所以只能是少數天才+大量的普通人才。當然公司越牛逼,這些普通人才的水平也是相對水漲船高,蘋果的普通員工有更大的幾率勝過野雞公司的精英,華為也不例外。所以絕大部分華為員工,是沒有辦法優秀到公司離不開的,所以到時候肯定大部分是會被裁的,我不知道寫這個帖子的人自己是不是已經優秀到不會被公司裁或者自己當大老闆的地步了。更何況如果你真的管過人,帶過稍微大點的團隊,你就知道,除了少數人精和人渣,剩下的人,優秀和不優秀,真的很難區分,連華為自己都沒法區分,好多華為領導吐槽華為考核太剛性,又沒有辦法那麼絕對的區分好壞,我也不知道這答主是怎麼區分好壞的。再說有的人適合干銷售,有的人適合干技術,有的人適合干行政,各有擅長,位置分工不同,這個有標準一刀切嗎?今天優秀的人,明天就一定優秀?你家就沒個家長里短頭疼腦熱,一輩子幾十年都是打雞血的金剛戰士?

所以看答案的各位網友也不要覺得自己非黑即白,人才優秀與否其實真的很難區分,這也是為啥早年任正非要強調灰度的原因之一;


但是反過來的問題是:

這些沒有優秀到這個地步的員工,難道就沒有或者一直沒有為華為公司做貢獻嗎?

以華為考核績效之嚴酷,冠絕中國,你覺得這些員工一直都是在華為養老嗎?

很多被裁的老員工,畢業就進華為,十幾年了,當年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為公司流血流汗犧牲家庭和健康嗎?

華為這麼多年高歌猛進,成為業界標杆,是靠的華為技術多先進?任正非的戰略和行業眼光多麼的牛叉?

說白了,華為和任正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激發這些大部分普通員工的潛能,打雞血,加班熬夜奮鬥出來的,雖然他們拿的工資獎金也不少,但是公司拿走的更多啊,說句難聽的,任正非和華為諸大佬今天吃香的喝辣的榮譽等身,多少功勞是靠的手下十幾萬將士以一敵十奮鬥來的,不然華為那麼強調艱苦奮鬥幹嘛?

所以對於這些員工自己來說,你說公司裁他的時候跟他講你不夠優秀,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

你覺得優秀的人就不會被裁,你的標準是什麼?

被裁的人這幾十年都沒優秀過?更何況,還真的有不少優秀的人這次真的被裁了啊。當初公司說你不適合當領導可以去干技術專家,任正非也說不要把煤球洗白,結果現在亮起刀子砍非行政領導的老人,好像這口鍋不能讓員工優秀不優秀來背吧!?

創建於 2017-02-12作者保留權利


早幾年,聽過一個故事。某個同事的朋友,在聯想幹了很多年,突然某天上班被收了東西並通知被裁了,懞逼之後找領導理論,領導只說了一句,公司不是你家,不要有這個錯覺。
自此,遇上那些老闆,領導之類,開口閉口要為公司奮鬥,大家是一家人的話時,我每每想起這個故事。
以個人成長為前提的奮鬥才是真奮鬥,那時即使被裁,心裡也不會覺得被辜負。
----------要淘汰要先從當官的淘汰起,下面的小兵只是聽命辦事,淘汰掉那些務虛,務kpi 的當官的才是正道,不然不過是換批年輕的人繼續被cao而已
---------現在也是考驗下面的人平時的人際關係的時刻到了,相信我,除非你是不可取代的,否則你的領導很可能並不知道你的真實能力好壞,他知道的只是那些經常跟他溝通,彙報,並且與他比較保持一致的人(無貶意)的情況
---------順便好奇一下,那些已經有持股分紅的,將被裁掉的人,會被收回股份么?要是收回,那就真的是被畫了一個大大的餅


各位從個人的角度已經說了很多。我試著換個角度吧。

長久以來,好多人,特別是些學生,一天到晚的笑話別個國家的人。人家休個假也要笑話,人家罷個工也要笑話,好像就我朝人民懂得辛苦工作一起發財的道理似的。還沒參加工作,就已經被什麼狗屁狼性文化洗腦了。

今天還見到一個奇葩問題,問為什麼法國人那麼懶,經濟還不垮。

你去看看當年勤工儉學留法鬧革命的那些我朝大佬們的回憶錄,哪個不是十幾個小時干下來。而且農民出身,不論忍耐還是體能,明顯比不過已經被資本家壓榨了好幾代的法國人民。


現在也就是前幾年經濟增速快, 大家都覺得工作還好找,華為洗腦一部分,在法律上再刷耍流氓。這些人才沒怎麼鬧事。

過幾年經濟放緩了,找工作哪有那麼容易。90年代下崗工人最後回去蹬三輪車的看大門的多了去了,還真以為心若在夢就在啊。歐美這些國家就是前車之鑒,你看那些傢伙天天罷工漲工資很奇怪,干不下去可以走啊非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哪有那麼容易,三四十歲,技能定型,經濟增速一兩個點,哪有那麼容易換工作,換成了周期也都不短。到時候再這麼辭退就沒那麼容易了,工會不給力,員工還可以堵大門。。日本大公司再壞還有個終身僱傭制,我朝資本家向來對標美帝,講的是自由市場自由競爭,再往後,誰還一天到晚給公司奉獻青春。以後博弈的日子長著呢,說不定到了哪天,我們也成為別人眼裡的懶漢了。那又怎樣,至少我有勞動保護法,至少老闆不敢明目張胆的說用年齡劃線開人。


所以我覺得,做一個員工,不要總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學會站在自己角度考慮問題。當年剛剛入職,可能是第一個月,工資明細有點奇怪,我想太麻煩也就懶得問。有個很好的老同志,端著茶杯,踱過來給我上了一堂義正言辭的課,大概意思就是,不要因為感覺會麻煩到公司就不問。必須要搞清楚。這份工資,就是你養家糊口的指望,以後沒錢睡大街了,公司也不會因此感覺到一絲的麻煩。

也希望,所有被公司或者成功學書籍洗了腦,要和老闆們共同進退,時時刻刻替老闆和公司操心的各位,心裡綳著一根弦,兜里時刻揣著一份簡歷。身體第一,家庭第二,事業第三,前兩位是無價的,年輕的時候賺幾位數的薪水,都是養不了老的。


為什麼是34歲,而不是其他歲數?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

我推測極大可能是這個原因: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

其中第十四條是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從2008年1月1日開始計算)
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續訂勞動合同的。(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同一家公司續簽了2次勞動合同之後,再簽第三次的)
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華為的勞動合同多數是4年一簽

目前華為34歲的員工,如果是應屆生進來基本都是2005年左右進入公司的,自2008年1月1日之後正好是續簽過2次,下次續簽就是第三次了。同時也滿足了自2008年1月1日之後計算即將連續在華為工作10年的條件。

這些員工從明年開始陸陸續續都要和華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了。

而公司是不能隨意和這些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的(什麼考核不達標,工作不能勝任之類的都不行),必須員工同意解除才行,而不是賠個N+1就可以打發了(通常做法是2N)。為什麼賠償是2N,因為員工不同意就不能解僱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員工,解僱了屬於非法辭退,國家規定的非法辭退是賠2N。

同時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一條又規定了: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

這對於崇尚狼文化的華為,管理效率會變低,法律風險和成本會大大的增加。

所以各位華為(以及任何其他公司)的兄弟們,做好在華為工作10年或簽3輪勞動合同(有些員工不是4年一簽)的職業計劃。因為在你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前夜,公司很有可能把你炒了

最後再講一下可能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的事情,2007年下半年,《勞動合同法》實施前,華為要求所有工作滿8年的員工自己提出離職,重新和公司簽勞動合同。華為的目的就是為了規避「連續工作滿十年」這一條,因為當時的《勞動合同法》裡面一些條款沒有解釋。後來國家做了解釋,都從2008年1月1日開始計算,等於華為自己擺了個烏龍。

這次的清理34歲+員工,如果是正常賠償(辭退20名以上員工屬於裁員,要到政府勞動部門備案),倒也無可厚非,畢竟資本家嘛,中國現在的實際情況也不好說什麼對錯。但如果是像有些答案提的,通過外派、轉崗這種形式逼員工自己離開,那華為的吃相就有點難看了,畢竟已經是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企業了(此處應該沒有之一?),也該有點領導者的風範吧。

-------------------------------------------------------------------
華為目前的做法超出了我的想像:所有員工簽2次合同(8年)後,公司強制員工離職,然後再重新入職,以此規避無期限勞動合同的問題。但實際上這個事情在2007年深圳市政府勞動部門針對華為這個行為解釋過,企業這樣做是依然不能規避無期限合同的問題。不過勞動合同法本身里有些條款解釋的不夠嚴謹,我覺得這樣是故意給了政府留下了自由裁量權,對於華為這種根正苗紅的納稅大戶,也是不可能有實際處罰的。

其實華為能這樣做,正是因為現在人口紅利還有。以華為給的收入,很多大學生依然前仆後繼。這是一個市場化的行為,無解。也真的只有等到人口紅利不如以前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就是這次優化34歲+員工主要是服務/維護/交付部門的。雖然我沒在通信企業工作過,但是大概知道這些職位是做什麼的。很多公司這些類似的職位都是交給代理商做的,華為是自己做。也是這些人的拼搏,華為幾乎打死了所有競爭對手。但殘酷的是,這些職位替代性是非常強的,而且有時候還真是個青春飯,老員工真沒有新員工能拼。所以這又涉及到一個職業選擇的問題。
之前知乎有個問題,性質就和這類似:上海,外資銀行,稅前6k,需7*24小時輪班,為啥招不到人? - 工作 - 知乎

在知乎被鄙視的很慘的羅振宇有句口號,叫「時間的朋友」,他解釋大意是做那些隨著時間流逝,能不斷讓自己增值的事情。雖然他扯很多雞湯,不過這一點說的是對的,只是需要各位自己去尋找和思考,做哪些事情能讓自己不斷增值。

現在年輕人大多數工作都要加班,或者消耗很多精力,在工作之外再去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說實話真的很難實現。比如在華為或者阿里等公司,即使做一些低價值的工作,也是要加班或者996,很難擠出時間和精力再提升自己。既然如此,大家就盡量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就去做那些自己的工作本身就能不斷給自己增值,經驗越多越值錢的工作。假如在一些大企業從事這些價值不大的工作,鍍層大公司的金就趕緊轉職或離職,要麼就是去華為海外掙筆錢走人,不要等到年紀大了轉行難了等著被炒。

最後,其實也不必要為華為45歲,40歲,或者34歲的員工擔心,他們基本都在深圳有多套房了。我有朋友在華為,也是今年34歲。在深圳已經有2套房了,貸款也不多,即使失業也是有保障的。那些年紀更大的,可以說都是財務自由了。該焦慮的應該是那些現在二十多歲的,以深圳目前的房價(全市均價5.6萬),即使干到三十多歲,估計多數人還是1套房,並且背著不少的房貸。等那時候失業,恐怕就不會像現在的那些員工那麼輕鬆了。


半年前這張圖片就告訴大家答案了。半年前這張圖片火了,大家只看銷售額,因此都說華為牛逼;半年後,華為因為大面積裁員又火了。不過,再看看這張圖裡華為每年的利潤和納稅對比,你就明白了。

我中午在自己的知乎專欄里寫了篇文章叫《從營改增談企業偷稅》。文章依據田彬彬論文,講到增值稅會減少逃稅,進而增加企業負擔。2016年華為比2015年銷售額增加1300億,而總利潤只提高了10億左右。另一方面,2015年華為便是中國納稅最多的民營企業,全年納稅462億,全年利潤458億。可2016年僅僅上半年,華為就納稅421億,和整個2015正年納稅總額差不多,而利潤只有295億。

因此去年華為納稅額,可能比2015年增加1倍, 而總利潤只是增加了2%,企業負擔增加多少,可想而知。 (PS:題名能別提人口紅利這麼大的事情么。。。)


謝謝大家的關心和鼓勵,這個離題的答案可能也快被hr看到了,但自那次電話溝通後,我已經沒有了再去華為的打算了。但華為依然是我挺佩服的企業。這篇回答也可以讓大家看一看華為的招聘策略。
有三點補充一下:
1.將這件事發出來,更多是為了提醒一下後人,提醒有意向參加華為招聘的同學們。
有人說公司毀offer的另一面,學生也在毀約。如果說這是社會現狀,那就讓以後找工作的人都注意點吧。
2.當初放棄保研,有點衝動和不理智,沒思考好利弊和offer的風險,這點我也有責任。但如果當初能順利簽約,自然不會遺憾。
3.無論多虧多不值,總是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的,我會為長遠考慮,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

【多圖】所有非985大學的學生,都要小心華為的招聘策略!
這是將呈現一個被華為放鴿子的普通學校的學生的故事。當初眼界太低,把進華為奮鬥拿股票作為我的最高理想,然後卻失去了很多,希望今後求職的學弟們,能夠引以為戒。

我是一個非211985的普通一本學生,非科班自學數據結構的孩子,大三時因家境一般,決定以「奮鬥就有收穫」的華為 作為我的職業目標。另外,我大學三年自認沒有荒廢。
於是大三上參加了華為軟體精英挑戰賽。我的實力可能不如參賽的碩士哥哥、acm兄弟們,但是我的熱情可以超越他們。
我在初賽開賽前十天,就寫好了演算法,和隊友進行配合測試修改。開賽的第一天,修改linux配置環境,提交成功,當天成績為賽區第一名。
而後一星期內我通過不斷修改演算法,令自己保持在前十的位置。(不過後面各種開源庫和牛逼演算法層出不窮,我一直堅持用原演算法,於是就掉到後面了,但好歹還在賽區32名)

雖然後來沒能贏過大神們,也自認實力欠缺,但還是殺進了賽區32強,參加了複賽,拿到了他們的手環和獎狀。(華為的園區真的挺氣派的,複賽時的氣氛也很high,對於未出過校園的我來說,一切都很新奇。)

之後參加了他們的專場面試,大學三年認真刷績點,參加各種競賽的我沒有怯場,通過了三輪面試,不過……是有點水。
面試兩周後收到進入資源池的簡訊:

在資源池等待了2個月之後,我收到了這條offer簡訊:

這是我在校招官網的個人狀態

當時以華為作為奮鬥目標的我非常高興,那種目標達成的感覺大家應該懂的。
剛好在第二天,學院的推免排名公布,排在第三的我(總共五名,保的都不是本校)放棄了學校的推免,專心等簽約,我那時完全沒考慮其他的因素,畢竟已經達到自己的目標了,當然也有自己的眼界問題在。

那段時間我也就沒有再找工作,我當時真的認為,華為是我所能拿到最好的offer,沒必要再去找其他的了。我完全不畏懼名校的研究生們,都是試用期加培訓的流程,我相信我的耐性和努力不會輸給他們。

但是!這個簽約,直到我三方下發,到2016年結束,我也沒等到。(ps:我這個地區是沒有發郵件offer的,簡訊offer到通知簽約才算結束)
下面是世界五百強公司處理我這種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的備胎的過程,在這我提醒一次,招聘這事不確定性很大,不要像我一樣太過信任,提升自己才是王道。(我的社會經驗不足是很大一個原因,但我一直在保持禮貌和尊敬)
有人私信我,問我是不是自己不爭取,存在感太低。實際上從收到offer的第一天我就給每個hr的微信表示感謝了。

這是在我學校三方下發前,我的詢問:

這是我拿到三方時的詢問,華為這時已經簽約了很多人了:

繼續追問:

原來是要看我的offer,決定簽約而不是你是否有收到那條簡訊?那之前的比賽、面試和等待都是沒有意義的咯。
接著我就聽說某名校也有好多收到offer的人沒能簽約成功。
那段時間我沒勇氣和他們鬧,去爭,因為單純、社會經驗不足的我,天真的以為客氣和禮貌能夠給我保留一絲機會。
我匆匆去找了份實習,同時一直不忘撥打華為的校招熱線。
接通了三次,前後十天時間,才在一月份初收到hr的電話回復,告訴我今年招的人太多,讓我有其他offer就簽了。
最後他補充了一句「你可以社招來試試」(有了解華為社招的人都知道工作年限和難度的問題吧)
那時我的心是冷的,九個月前打滿雞血參加比賽,面試前呆了五天圖書館,放棄了研究生保送的資格,盡最大的剋制、熱情和尊敬去爭取這個簽約,最終落得這個結果。
現在也已經看開很多,大家的建議和鼓勵我也都看了,非常感謝!我會謹記這次教訓,走好後面選擇的路,也希望學弟們找工作時,都能留個心眼。(另外關於我的現狀,不能說太多,感謝大家的關心,我也相信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差)


我們老道消息年前畫過一組漫畫


原來的老大今天也走了,飛鳥盡良弓藏。20170515
==原答案==
利益相關:業軟,34,C,沒有要求必須走。

剛溝通,華為工作10年,也算集齊了全部的考評結果。
雖說挽留,但是年終獎沒了,誰願意拚死再干一年。
末尾淘汰政策一直都在,只是選擇性執行。年景好,就讓主動離職的兄弟頂名額。年景不好就剛性執行+額外的補充。
0809年,新員工不轉正。
15年,非主航道強行輸出。
16年,研發將士出征,清理接近45的非火車頭
17年,研發將士出征,輸出34的不挪窩的服務崗

老闆講話很清楚
未來x年,把平均年齡降低2歲,小學數學題,大家都會做。

still2005說的運營商bg持續瘦身,還會繼續,到什麼時候?經濟好轉,或者人力缺口導致業務潰敗。

10年間,看到很多兄弟走了,這次到了自己。

對公司也表示理解,開公司就是要掙錢,不掙錢就裁人。

感謝平安總臨走前,給大家發個牌子,也算青春的紀念。軟體分崩離析。

想起一個段子,畢業了,大學說:你走,青春留下。


這個事情如果是真的,不能不讓人想起《動物莊園》里為農場貢獻一生卻被送進屠宰場的那匹馬。
可能是因為改革開放市場化(1992年起)還不到三十年的原因,目前不知道有沒有人做中國員工從大型跨國企業或大的私營企業順利退休的案例研究,也不知道有沒有人調查非國營企業的五十歲以上尚未退休員工的心態。但我有一種感覺,隨著社保養老保險等社會化深入推進,就業難的情況難以緩解,在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裡面順利退休,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因為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你就已經被要求離開公司了。這似乎也是淘汰「無用人口」的一種體現。
這種事情不能一刀切,我剛入職的時候也感覺很多老員工就是在混日子,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在努力工作。經驗是重要的一方面。他們也曾年輕過,打拚過,但等成家立業有了孩子,相當一部分精力確實需要轉移到家庭上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確實也無法適應高強度的工作。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當領導,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創業。個例不能泛化。人道主義關懷也是必須的。但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氛圍現在已經很濃厚了。
說句消極的話,別看現在年輕人感覺自我良好,看中年人和老年人各種不爽,可能當這些年輕人自己到了中年人老年人的位置上,說不定受後面的年輕人白眼更多,還未必有他們嘲笑過的前輩們境遇好呢。。。


……刪掉了,需要回答再私信吧。


大概很少有程序員想過,自己有一天可能會失業。至少很少有人會想,這一天會來得比想像的早。就在幾年前,北京上海的街頭還到處都是掃二維碼送禮品的人。往中關村丟個炸彈,無一例外炸死的都是要「用互聯網改變世界的人」,這些人有八成「就差一個程序員」來「顛覆BAT」「顛覆傳統行業」,還有兩成已經拿到風險投資並早早把納斯達克敲鐘時的演講詞都準備好了。而程序員們,在這場華麗的互聯網革命浪潮中,在創業公司和大公司的廝殺鬥爭中,幾乎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

好多年前,那還是一個「越底層 越有技術含量 越不可替代 薪水越高」的時代。在校園裡,不少人買來開發板鑽研彙編,只為將來進入業界,挑戰高難度高薪。大牛們在CSDN教育後輩們要啃「win32 api」「MFC」而不是「.net」和「winform」, 因為底層的才是根本,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萬法歸一。然而過了幾年,這些大學生畢業時,PHP成為了最好的語言,互聯網開始繁榮,程序員們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某自幼學習微軟技術的.net程序員因為「40歲了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月薪2萬的工作還沒過試用期」從此後走上了「逢微軟必反」的不歸路。五年前,iOS開發者是業界香餑餑,薪資幾乎都會高於同公司的後端工程師。北京的某培訓學校更是放出「學iOS改變命運」的豪言。四年前我畢業時,幾乎所有獵頭讀在喊,最稀缺的職位是前端。然而,2016年,卻是低端iOS開發者求職困難的一年。著名獵頭魏小康依慣例炮製了今年的互聯網畢業生薪酬報告,「22萬白菜價,30萬青菜價,150萬神人價」的文章在知乎和朋友圈引起廣泛討論,讓人不得不感嘆互聯網真是太賺錢了,完全感覺不到資本寒冬的氣息,似乎還是一派欣欣向榮。

大概第一個拋出「程序員可能會失業」這顆炸彈的企業是華為,華為無疑是去年業內最受關注的企業之一。校招時,華為大幅提高應屆生待遇,在名校更是大手筆下血本搶人,華為不再是「BAT」之外的備胎。年底,媒體又傳華為狂發1500億年終獎,加上坊間傳言的華為老員工豐厚分紅待遇,則實在令人神往羨慕。然而不到半年畫風一變,華為因為清退34歲以上員工的新聞而幾乎成為程序員公敵。最接近這個淘汰年齡的85後程序員們尤其焦慮,因為畢竟他們已經錯過了那個可以拚命「囤房」的時代,他們大多只有一套貸款零頭都沒還清的房子。90後的程序員們則更加嘆息,自己錯過了上一波房價上漲,總害怕好不容易掙點錢卻又高位接盤。

熱門的技術跟風口上的熱點一樣變來變去,有人追逐了熱點,有人押對了寶,有人站錯了隊。技術大牛們則常告訴我們計算機科學的根本是「演算法」「操作系統」「編譯原理」這些,所以只要根基深厚,學什麼都快,將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又有人跟我們說,未來是「人工智慧時代」,將來普通的開發者將成為藍領工人,而懂得「大數據」的「數據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們才是未來的高端職位。然而我並不擔心「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給我的危機,令人擔憂的是如果整個市場衰落經濟蕭條時,你有高超的技能但是並沒有人需要你,那個時候,即便你能徒手寫「tokenizer」「grammar analyzer」也無用。

過去幾年,對於互聯網從業人員來說,裁員並不是一個壞消息,無非是「拿著補貼換工作」。幾年前雅虎裁撤北京研發中心時,包括尚未入職的應屆生在內的員工都拿到了不少的補貼,然後拿著「special offer」愉快地加入了另一家大公司。然而很多大齡工程師卻沒有這麼好運,他們在通信行業從事的技術應用面非常窄,分工體系非常細緻而具體,以至於他們幾乎沒有可以匹配大多數公司需求的技能,甚至相關的知識棧並不那麼容易遷移。給20萬年薪重新讓他們學PHP,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人的年齡越大,可塑性越差,招聘這樣一個人對企業來說並不比招聘一個應屆畢業生划算。老男人們更複雜的內心世界,可能並不有利於一個團隊。而宣稱自己團隊平均年齡很低,至今一直是技術團隊的一個賣點。

我常想如果未來這個行業並沒有衰落,中高端的技術人員需求沒有腰斬,我們依然要避免自己成為「又老又貴」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某個階段開始,編程能力不再增長几乎是必然的,而同時伴隨著的還有體力的衰退和一堆「家庭瑣事」導致的無法加班或叫「戰鬥力不足」。所以自身必須要構建某些不那麼容易替代的競爭力,不能讓工作經驗變成熬年頭的機械反覆,而是要演變為更高層次抽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程序員們特別喜歡講一句話「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不少人把這奉為技術信仰。在評價一個人的技術能力時,這是一個合理的準則。然而,工作中能寫代碼並不是唯一的能力準則,很多問題的解決壁壘並不是技術本身。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協作溝通,需要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傳給其他人。正確的語言溝通,合理地洞察人情世故,處理好各種社交場景,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這些能力,也許是當「編程技能硬通貨」不能保障我們生存時尤其重要。

我想我們還要預防在一個自認為合理的世界中自我封閉。過幾年完全脫節,對新事物理所當然地用自己認為正確的那一套代入。現實世界中,我對稍複雜的社交場景便有輕微恐懼,但是我並不排斥也認為應該要去接觸各型各色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我想,不管怎麼樣,我們應該對這個世界保持關注,不管是現實還是網路。

也許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安全感,但是已經錯過了囤房和加滿槓桿多買房的時代,公務員是否能旱澇保收靠混日子安享晚年也難說,所以沒有萬能的避風港,只能在變化中,持續的思考和學習。保持一種能持續輸出價值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抗風險方式。不過,不止看《演算法導論》是學習,學習炒一手好菜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過去幾年的互聯網黃金時代,計算機系的畢業生們總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理想而又充滿自信。然而,我們總是容易產生錯覺,誤把「行情好」帶來的「溢價」,認為是自己「智商高」和「優秀」的產物。

當然,所謂「迷茫」,很多時候無非兩個原因,「懶」或者「窮」。

本文首發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靖難」,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WnUIEEvElhbprQ9z9yBI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呼第一個匿名獻給這個答案,也是害怕最高票的被刪除,所以做一個搬運工,見證者。以下為原答案
——————————————

關於這個問題,忍不住爬上來答一發,先說下,這個消息至少從華為現階段政策來看,是真的!

補充一下,在業績看空的時候裁員,斷臂求生,是企業主的正常行為,也是經營者對股東負責的行為。本答案不是說華為裁員不對(當然也不是給華為洗地說裁的好裁得妙),只是覺得某些答案拿被裁是因為不優秀說事是沒道理的,現在這些被裁的華為老員工當年面試進華為,長期績效考核合格,至少是比大部分鍵盤黨要優秀的。

利益相關:前華為員工,現在出來自己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團隊里好幾個前華為員工,也經常跟華為的外包或者其他華為員工開的小買賣有點合作,心聲上面的熱門貼子和內部郵件或者截圖時常看得到(誰叫華為現在什麼都鼓勵手機辦公),怕被老同事認出來,可恥的先匿了,我慫我承認;

這個部分算準乾貨吧,所以我貼在前面,最開始的答案在下面:

說到每個個體,針對華為的員工和想加入華為的人來說:

1, 年紀大了的人就不要去華為了,個人認為如果是30多了就不要去了,至少短期不要去了,干不久不說,搞不好被招進去背裁員的指標也說不定(真有HR這麼干,招人進去為了之後的裁員準備的,這個不確定真假,僅供參考)就算沒這麼極端,你哪知道你轉正之後不會哪天拿年齡來當尺子量你?;

2, 在華為干或者想去華為的,千萬千萬,前所未有地要注意身體健康,什麼艱苦奮鬥都是浮雲(以前華為內部是大力宣揚身殘志堅這種奮鬥精神的),你的身體對你和你的家庭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就算公司裁員多麼合理,你被裁了也得有好身體出去從頭再來才行,現在華為擺明了是不要藥渣的了;

3, 華為的兄弟們,尤其是專業技術工種的,一定一定,要多為將來打算,不要因為華為暫時的收入蒙蔽了,要多學習多思考開闊眼界保持社交和人脈。華為工作忙,圈子窄,也禁止第二職業,但是你自己要想著有一天離開了華為怎麼辦,很多被裁的華為人都是覺得自己只要耕耘好自己在華為的一畝三分地就能富貴終身,結果被裁了才發現已經被華為改造成高度特殊化的螺絲釘,不適合外面的競爭,趕不上數字化互聯網時代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很多華為人離開華為去面試新崗位,都有技能不深視野不廣競爭力打折的問題,你在華為賴以成功的經驗不一定能指導你去搞別的事情;

4, 至於這個裁員運動本身,已經在華為內部引起了相當的恐慌和不安情緒,很多老員工和快要老的員工從憤怒震驚到不甘不滿到現在的破罐子破摔無所謂。但是華為這次應該是已經想好了的,即使造成人心惶惶也要搞下去,竊以為幾年以後回過頭來看,這次紅眼裁員可能意味著華為歷史上的某個轉折點,即告別高速增長的階段,告別拚命激勵給員工打雞血從而贏得競爭優勢的時代,開始進入另外一個階段——給多少錢干多少事,靠華為已經有的體量和份額按部就班掙錢的時代,華為的精神面貌可能也會主動或者被動的改變……

我們熟悉的那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血脈賁張、戰鬥力爆棚的華為軍可能會逐漸消失,變成一支少數高收入的職業精英軍官帶領的僱傭兵軍隊,機械冰冷,一板一眼,高度職業化,但再也找不到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的熱情、宗教信仰般的狂熱和捨我其誰的榮譽感了;

——————————————————————————————————————————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有網友說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先說明一下,是,這個消息不是空穴來風,是坐實了的。據目前可以收集到的信息:

1,
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員工,注意不是研發程序員,是交付的工程維護人員(這個我就不貼圖了,相信很多人已經看到網上的中國區郵件截圖了)。去向是跟海外服務部門交換今年新畢業的校招員工,也就是進新人,出舊人。這些舊人目測要被輸出去海外,實際上就是變相裁員,這些30多歲的老杆子,英語又不好,拖家帶口,能出去海外安心奮鬥的沒幾個,即使出去了倖存的也不多;

2,
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的老員工,這個才是真的針對程序員的。去年年底任正非的新政策是45歲必須退休(領導除外),但是文件還沒焐熱,這會HR就開始集中把過40歲的老員工,直接提前辭退或者不續約,顯然是不希望2-3年後這些人在華為安然退休,這裡面確實有不少是考核不錯,只是沒當上行政領導的專業技術專家(華為內部的發展路線允許有不當領導的高級別專業人員);

3,
前幾個月華為轟轟烈烈的2000研發將士出征本質上跟第1點沒區別,也是變相的裁員,因為這些研發員工輸出之後大部分人會很快自行離職或者被考核離職,倖存的比例並不高,這個跟大家的直觀感知差異很大,長期國內的員工,尤其是研發員工出去海外常駐,不論是自身能力還是政策適配方面,能成功轉型落地發展得好的比例很低,十有一二就很不錯了,大部分人在1-2年以內就大浪淘沙了,這個在華為海外辦事處都不是秘密。所以大規模外派屬於變相裁員的手段,這個在華為的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了,也是任老闆屢試不爽的手段,當然這次外派老研發,激活組織也是一方面,不過現在華為大了,很多領導突擊提拔手下小弟拉出去充數,好像這次效果沒有以前好;

另外,同時華為在調整校招新人的薪酬結構,這個說起來略有點複雜,但是大家可以認為是朝三暮四,就是削減年終獎的額度,提升工資的額度,這個表面上會提升新人的月度工資水平,使其向BAT看齊,但是實際上如果你了解華為的薪酬體系和激勵政策,你就會發現這個實際上是在削減新人的年度薪酬上限,同時縮減不同考核級別的收入差距,說白了就是吃大鍋飯,干好乾壞差距沒那麼大了。同時,華為也在調整其著名的奮鬥者協議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股票就不算奮鬥者,跟以前的形式不太一樣了。

至於說到這個政策的影響,看答案開始部分的准乾貨。這裡只先簡單說下這次運動的由來:

儘管2015年到現在華為一直在試圖大規模裁員,但這次大規模的裁員不同於以往,那就是年齡作為一個硬槓桿出現在華為的裁員運動中,目前的說法各有不一,不過從幾個HR同事或者前同事的分析來看,這次行為體現出華為對於未來幾年收益增長的悲觀預期,從而做出的必然舉動,從公司層面來看,是合理的一種風險規避。

說到悲觀預期,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華為2016年的年報,利潤率只有7%左右,這麼說可能比較抽象,實在的說就是華為2016年比2015年的營收增加了1300多億人民幣,利潤卻只增加了10億人民幣左右,這就意味著多收的1300多億收入幾乎沒有貢獻有效利潤,這個在目前華為內部高層據說是引起了震驚,由於沒有看到具體的收入分析,所以對此的大致解釋說是傳統業務收入見頂,賣手機不賺錢(價格水平在國產品牌里最高,但利潤率還不如OPPO),新業務增長乏力,甚至部分新業務已經進入迷茫狀態(雲計算)。一個直接後果就是2016年華為員工股票分紅明顯下降(好像比去年低五毛的樣子,有知道的可以補充)

而這幾年雖然華為外表很風光,各種頭銜各種榮耀各種褒獎,但是實際上華為內部的問題日漸嚴重,流程重大企業病部門牆效率低下膠片文化等等等,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為啥年前華為內部有批判華為薪酬過高的聲音,但是華為內部的執行效率卻沒有相對提高,所以業務規模的增加帶來了人力成本的更快增長(這裡不討論華為薪酬結構的問題)。可是這個問題一時半會還不好糾正,因為過去華為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通過多給錢來激發人的戰鬥力,就是知乎上網友說的:給3個人的錢請2個人干5個人的活兒。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期這個問題被掩蓋了。

但是2016年的增產不增收一下子撕掉了這個遮羞布,而且收入和利潤反差如此之大,可能讓華為的領導覺得這個事兒不幹是不行了,所以今年以來華為的很多政策和之前的風向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力度,更是指導思想,也就是出現了大規模清洗老人的行為(這裡不是說人力成本是華為利潤下滑的唯一因素)。

這裡不討論華為這麼做是否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這是個複雜的問題,華為其實這幾年並沒有從其人力政策上收到直接的經營成本收益,這個是華為hr自己都內部承認的。至於這個政策到底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目前不好說,如果華為嘗到了甜頭,那成為長期政策的可能性也很大,或者華為持續對未來看空的話(所以華為內部對2017這個坎兒看的比較重,如果連續兩年增產不增收,這個趨勢就很明朗了)。這個行為在華為內部是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影響,但是顯然華為領導層認為比起恐慌,潛在的公司倒閉更可怕;

————————————————————————————————

最後,再寫一下:私以為最高票的答案屬於沒有什麼用的大道理,放心聲上肯定會被認為是HR的洗地帖子。

如果你是老闆,或者掐尖的少數精英,那你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公司不養閑人,你年紀大了占著茅坑不拉屎那是不行的,所以裁你是天經地義的,你被裁是不夠優秀。

但實際上,不管多麼牛逼的公司,天才畢竟是少數,天才太扎堆,老闆也管不了,所以只能是少數天才+大量的普通人才。當然公司越牛逼,這些普通人才的水平也是相對水漲船高,蘋果的普通員工有更大的幾率勝過野雞公司的精英,華為也不例外。所以絕大部分華為員工,是沒有辦法優秀到公司離不開的,所以到時候肯定大部分是會被裁的,我不知道寫這個帖子的人自己是不是已經優秀到不會被公司裁或者自己當大老闆的地步了。更何況如果你真的管過人,帶過稍微大點的團隊,你就知道,除了少數人精和人渣,剩下的人,優秀和不優秀,真的很難區分,連華為自己都沒法區分,好多華為領導吐槽華為考核太剛性,又沒有辦法那麼絕對的區分好壞,我也不知道這答主是怎麼區分好壞的。再說有的人適合干銷售,有的人適合干技術,有的人適合干行政,各有擅長,位置分工不同,這個有標準一刀切嗎?今天優秀的人,明天就一定優秀?你家就沒個家長里短頭疼腦熱,一輩子幾十年都是打雞血的金剛戰士?

所以看答案的各位網友也不要覺得自己非黑即白,人才優秀與否其實真的很難區分,這也是為啥早年任正非要強調灰度的原因之一;

但是反過來的問題是:

這些沒有優秀到這個地步的員工,難道就沒有或者一直沒有為華為公司做貢獻嗎?

以華為考核績效之嚴酷,冠絕中國,你覺得這些員工一直都是在華為養老嗎?

很多被裁的老員工,畢業就進華為,十幾年了,當年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為公司流血流汗犧牲家庭和健康嗎?

華為這麼多年高歌猛進,成為業界標杆,是靠的華為技術多先進?任正非的戰略和行業眼光多麼的牛叉?

說白了,華為和任正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激發這些大部分普通員工的潛能,打雞血,加班熬夜奮鬥出來的,雖然他們拿的工資獎金也不少,但是公司拿走的更多啊,說句難聽的,任正非和華為諸大佬今天吃香的喝辣的榮譽等身,多少功勞是靠的手下十幾萬將士以一敵十奮鬥來的,不然華為那麼強調艱苦奮鬥幹嘛?

所以對於這些員工自己來說,你說公司裁他的時候跟他講你不夠優秀,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

你覺得優秀的人就不會被裁,你的標準是什麼?

被裁的人這幾十年都沒優秀過?更何況,還真的有不少優秀的人這次真的被裁了啊。當初公司說你不適合當領導可以去干技術專家,任正非也說不要把煤球洗白,結果現在亮起刀子砍非行政領導的老人,好像這口鍋不能讓員工優秀不優秀來背吧!?

創建於 2017-02-12作者保留權利
創建於 02:01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這件事讓我想起有段時間被邀請了無數次的一個知乎問題:
程序員真的干到35就不行了嗎? - 互聯網 - 知乎

類似的問題知乎屢見不鮮,答案無非清一色的否定這一觀點,大部分再附上溫熱的雞湯,信誓旦旦說程序員35歲以後是技術專家仍然有價值,是公司骨幹,不會沒有工作。然而真的如此么?華為裡面炒掉的、逼走的,有不少都是技術專家,都是實幹派的人物,都是在最前線,陪伴著公司走過最艱辛的戰火紛飛、群雄割據的年代的人——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你不是管理。

這些人也許是因為官面上允許純技術線,所以這些人沒有轉管理;也許是企圖轉管理,但是最終在上位戰爭中失敗,繼續默默耕耘技術。但不管如何,華為這一舉動做出的姿態,已經明了的不能再明了——刑不上大夫。


作為國內頂尖一級的公司,華為用這個裁員的舉動告訴了IT從業者它的態度——別傻了,不做管理,你憑什麼一直留在公司?


用「被裁的都是技術不行」的給華為洗地,純粹屬於不講邏輯。只裁一線不裁管理,這個姿態就是在說,所有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都是「行」的,都是「適合華為當下發展」的,而一線的員工,作為管理者的手下,都是「不稱職的」,都是「該被淘汰的」——然而一個管理者沒有幫助下屬成長,並且讓下屬全部「技術過時」,需要大換血才能維持公司正常發展的話,那麼我想問,這個管理者,憑什麼證明自己是稱職的???


不論如何,這件事的影響都是極為惡劣的。這不只是影響了一群人的職業生涯,更是在散發一種信息——在我國最牛逼的公司之一,你都不能只做技術到老,想要自保,你必須上位做管理。即使你對於管理線毫無興趣,即使管理的日常讓你充滿了痛苦,但你沒別的路走,因為華為告訴你了,如果你不做管理,你就永遠是裁員時的第一梯隊。本來「稱職」的技術管理者就鳳毛麟角,以後不稱職的管理者只會越來越多,誰都很委屈,為了生存嘛,為了規避風險嘛。

然而管理線的位置,永遠是僧多粥少的形勢,為了上位,技術人員一直引以為傲的「搞技術就可以遠離勾心鬥角的辦公室政治「這一點,不知道還能維繫多久呢?

Good luck.


都35了,不能雞血不能加班了,留著你們過年啊?
更可悲的是,出來發現鍋都被砸光了,還都是被自己砸的。。。
當年把諾西北電阿郎搞死的時候沒想到這出吧?
當年在運營商招標不要錢也是你們吧,什麼需求都能做也是你們吧?那就做唄。什麼?做不動了?那你們自生自滅去咯。
華為是一家什麼公司你們自己不知道?
—————————————————————————
你們就是主公下家的那個黃蓋啊,自搓一點血兩張牌爽不爽?摸到諸葛連弩了再搓一刀爽不爽?秒了一個反賊摸到三張牌爽不爽?再殺了一個反賊到一點血了一個爽不爽?一輪下來留了一點血,一張閃,第二輪主公一個南蠻入侵~和反賊一起被收割掉,一翻身份還是內奸。。。對了,你死的時候主公還念念有詞:你看,我前一輪還餵了幾個桃給你自搓,你怎麼不謝謝我反倒怪我收割你?


很多答主忽視了這件事情重大的政治影響。
首先給題主糾錯,這事和「人口紅利、二胎政策」沒關係,只和經濟寒冬有關係。
34歲以上的群體,基本上就是2004年以前本科畢業的群體。說白了就是取消畢業分配後,頭5年的那一批大學生。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批大規模下海的大學畢業生。
在包分配的年代,大部分本科畢業生都不會有太強的中年焦慮,畢業了,分配個單位,區別就是好一點差一點,但是大部分單位都能大概率活到自己退休的年紀。這就是我們父輩大學畢業後的人生軌跡,雖然可能錢不多,但是日子安穩,他們口口聲聲的穩定,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就這麼混著,總有一口飯吃。
但是90年代末期一系列事件讓大家迷茫了,大下崗,擴招,取消分配。體制內養不了這麼多人了,踢掉一部分人以後,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大量吸收大學生了。原本的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們,不僅僅面對擴招帶來的學歷縮水,同時也得自己到市場上去謀食了。
其實總體上來說,到目前為止,這些第一批大規模下海的大學生還是過得不錯的,因為世紀之初,機會還是多多,步入公司中上層也比較容易,總體而言,職業生涯比起今天畢業的985 211學生還是要順暢很多的。但是這一波人,始終不安心的一點就是,在非體制內的單位(說白了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接受資本家管理的單位)里,到底能不能和前輩一樣混到退休?
其實大家都知道不能,中國的體力勞動者待遇比起西方國家差的太遠了,所謂同樣的一個白領崗位,競爭比西方嚴酷得多,自然年紀大的面臨淘汰的可能性更大。這一點,其實那撥人心裡清楚著呢,要不然為什麼他們總幻想什麼財務自由之類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多半干不到退休,只好指望另一條路就是所謂的財務自由,但是雖然他們的職業道路比今天學生寬敞,但是能真正走到財務自由的依然是百里挑一的概率。
今天華為給了這撥人一個響亮的答案,或者說是耳光,想在私人所有制的企業里,干到退休,對於絕大部分人,是做夢。
華為做不到,其他能有幾個企業做得到呢?騰訊?網易?還是一些互聯網新貴們?
我不相信他們做得到。
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在入職的頭幾年玩薪資倒掛(新員工比老員工收入高),老員工就別對能幹到退休報太大指望了。更別談那些996了。

可以說,這件事最壞的影響就是讓知識分子們看清了,體制外想混一輩子,不靠譜。而體制內路就那麼點,誰都想進來,能有幾個幸運兒。這就是為什麼醫生、教師等崗位辛苦而收入不高的原因,想進來的人太多了,哪怕倒貼十萬都有大把的人願意進,這樣的供求關係,從業人員怎麼可能有議價權?

這件事可以說損害最大的就是「中國夢」,什麼是中國夢,說俗氣點,就是普通家庭,尤其是中下層家庭,可以通過努力讀書,參加高考,在大中型城市找到一份工作,然後努力拚搏,在城市裡安家,給下一代更高的起點。這樣一條能夠讓下層能夠通過努力,緩慢但是可行性較高地通向中層乃至中上層的道路,但是現在大家都看明白了,你進不去體制內,如果不能成為百中無一的精英,自己年未老體為衰就要被新一代拚命的奮鬥逼給大浪淘沙了,你還做什麼階級流動的白日夢?

別以為這是小事,要知道,指望著這條路的,可是目前tg的基本盤,傳統的中上層(城市中產)在這十幾年裡,並不是最大受益者,這十幾年的最大受益者是城市上層(多套房產所有者)和從農村、縣城走入城市工作、安家、落戶的人。基本盤的問題不解決好,是要出大事的。

但是從資本家的角度去考慮,老員工收入高,拼勁小,管理難,肯定不如新員工好使,所謂的技術,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也就是稍微訓練一下的事,整體經濟下行的時候,沒有哪個資本家會為了國家大義先把自己企業坑死的。

所以,敢問路在何方?

我只能回答,無可奉告!什麼話都不說,才是墜吼的!


這個問題出現在timeline裡面有幾天了,我也贊過曾經被刪的高票答案,現在自己來答一下。

對於將軍來說,士兵只是手中的資源;對於企業來說,員工也只是一種資源。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將軍是會毫不猶豫的投入手中的資源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為了贏利——這個公司的最終目的,公司也會支配公司的資源,即使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資源的屬性我們都清楚,可以被合理使用,也可以隨意浪費,隨意支配。水資源可以為你我解渴,也可以用來沖廁所,沒人考慮水的感受;土地資源可以建成高樓大廈,也可建成垃圾場,沒人考慮土地的感受。

一輛新車光鮮亮麗,維護費用低,開了10年之後,維護費用越來越高,說不定哪天還壞在路上耽誤事,車主有換車的想法和做法,也無可厚非。難道車主會因為這輛車任勞任怨的載了他10年就把它供養起來嗎?車主不需要考慮車的想法。

你,我,所有打工者,都是公司的資源。既然是公司的資源,公司就有支配的權力和自由。這個殘酷的事實總是被別有用心的包裝起來。公司塑造和宣傳企業文化,搞得花團錦簇一家親,核心目的還是讓員工更舒心,更有幹勁,更好的為公司掙錢。讓這些「資源」 更好的發揮作用。所以作為一個底層小卒,還是要看清這個事實,別被送到嘴邊的雞湯給撐壞了。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其他答案,有人說如果被裁的人在別處找不到工作,那恰好證明裁掉他是正確的,他就是那個在公司混日子的。還有人說,真正的大牛,公司是不會裁的。我覺得這些人應該再好好想一想。

舉個例子來說吧,80後應該都記得,小學和初中的時候,上計算機課要去機房。在那個空調遠沒有普及的年代,機房7X24 空調恆溫,去機房上課要穿鞋套。不誇張的說,機房的條件不比校長辦公室差。原因嘛,首先是那會電腦非常貴,大約要10000塊吧,請自行回憶90年代末,2000年初10000塊的購買力。其次,機房是學校的臉面之一,那時只有條件好的學校才有大機房。

對於真正的牛人來說,公司當然會提供高薪,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穩定的工作機會。原因並不是因為公司多麼仁慈,而是裁掉大牛,暫時難以找到替代人選,或者替代人選成本更高。如果哪一天公司業務轉型,或者有更「便宜」的牛人批量出現,公司還是會放棄他們的。

隨著電腦性能的發展,原先機房裡的那批電腦就被扔到倉庫放置了,新的電腦取而代之。再後來,去機房也不需要穿鞋套了。。。

任何公司都是少數「天才」在作出關鍵工作,多數「庸才」來干臟活累活。只不過那些好一些的公司裡面的「庸才」平均水平更高,可能比普通公司裡面的「天才」還要強一些。
===========================
當年通用晶元的性能還不夠強大,人們為了滿足不同的任務,開發了各種不同的專用晶元。具體到某一功能,專用晶元輕鬆擊敗通用晶元,然而離開了那個賽場,專用晶元就是個廢物。後來通用晶元的性能越來越強大,可以通過軟體來定義各種功能,專用晶元的市場越來越小。

對於一個有責任心的員工來說,長時間的努力工作反而會加速的把他塑造為一個龐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一個「專才」。在那個位置上,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可是有一天那個位置不需要「螺絲釘」了呢?他面對的窘境並不是因為他不夠努力。這種局限在某一狹小領域的臟活累活,哪個公司都有,總是需要人做的。

不要嘲笑老碼農。剛走出校園時,他們一定也曾意氣風發;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一定也曾鮮衣怒馬,春風得意;然而,時間更長,年齡更大,負擔更重,牽掛更多之後。回望過去,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24歲的時候你可以毫不猶豫的對HR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34歲的時候你還敢不假思索的對HR說「公司那麼多,我想要換換「?44歲呢?
===========================
這次華為的做法,引起了這麼多關注,只是因為公司名氣更大而已。類似的事情,已經反覆出現許多次了。作為一個民營(也許?)企業,華為在海外開疆拓土,擊敗歐美公司,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帶來的自豪感可能讓大家他心存美好的幻想。

但是資本逐利的天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圍觀的吃瓜群眾也是非常健忘的。現在大家在這裡義憤填膺,一段時間過後,不需要華為公關,就會風平浪靜。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被裁的當事人即使真有心研究法律,也負擔不起各種成本,圍觀群眾也不會於推動法律法律完善做什麼微小貢獻,哪怕下一回輪到他。一切都會繼續。

曾經騰訊瘋狂抄襲(微創新?)別的產品,報紙還打出「狗日的騰訊」的標題,幾年過去,沒有人再提起,鵝廠成了BAT裡面最有良心的了。阿里的黑歷史也早已塵埃落定,即使在知乎上,搶月餅和校招毀約之類的小事更沒人再提起,後來者還是對阿里趨之若鶩。百度呢,拿程序員肉身測試無人車,不妨礙大家繼續投簡歷,別去參加無人車項目不就安全了嘛,嗯,一定是這樣的。

所以還是想清楚自己和公司的關係為好,尤其是別輕信公司的塑造的「理想,情懷」。依據情懷選手機,頂多虧2000多塊,憑情懷選工作,時間,健康,發展,可能全虧掉了。

自己的理想放在自己的心裡就好,心太小,別的「理想」裝不下。
=============================
說到刪帖,自我審查,其實知乎也是委屈的。資本的關係錯綜複雜,比如,想想軍旗趙的種種表演。資本可以推動對其有利的行為,為了自己的金主,知乎也是不得已吧,畢竟飯否的例子在前面擺著呢。所以即使「知乎」倒下了,也一定會有比他更謹慎的「者也」出現。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我曾經在上面回復某個知友時提出過一個觀點,現在又專門說一遍。
我覺得都是在奮鬥的人,一定要小心35歲這個坎!
請注意!這個坎未必意味著你力不如人技不如人,並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你的「可塑性」沒那麼強了!可塑性!這個很重要!
給別人打工的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因為一個人到了35歲基本上已經成型,往往形成了相對獨立和穩定的三觀以及生活方式,這樣的人難以再捏扁揉圓,導致適配性不強,不再方便搬來挪去。除了極少數壟斷了資源的人(比如高層股東、董事或技術棟樑——注意!骨幹都不夠,得是棟樑),很多人都會面臨這個坎的原因我認為就在這裡!
所以,我建議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想這樣的問題:我身上到底有什麼東西是能從老闆那兒換來錢的?是能保證我一直給別人打工打到領養老金的?而且這種東西必須是獨特而牛逼的,不論是比我年輕的比我年老的還是比我帥的,都無法替代的?如果不是肯定的答覆,那就必須為自己留後路了。
一定要注意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為了賺錢,除了出賣勞動力,還可以出賣產品(或者說成果),除了做工作,還可以做生意!跟資本家打交道,一定要有商業思維!不是產業思維!


今天上來補充一點,鑒於這個答案只說了道理,沒啥實質性的方法,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另一個問題:「35 歲以上的互聯網 / 科技行業從業者面臨裁員時,應如何規劃職業發展?」看我的更詳細的回答。不論我開出來的方法管不管用采不採納,只是希望能幫助大家打開腦洞,讓大家群策群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推薦閱讀:

華為加班到底有多恐怖?
看完谷歌、Facebook、蘋果等企業的總部大樓,你又會對華為的松山湖歐陸風格園區做出什麼樣評價呢?
小米VS華為:產品重要還是情懷重要?
華為P10的拍照超過尼康D810是因為優化演算法還是因為徠卡雙攝?
老爸非要買華為p8,應該如何說服他放棄這個想法?

TAG:職場 | 企業管理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