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6年國產電影市場?

又到年底了
面對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增速緩慢的現狀
IP濫用,網生代崛起導致的觀眾分流等情況下
小門神、火鍋英雄、一切都好、美人魚、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卧虎藏龍青冥寶劍、葉問3、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陸垚知馬俐、大話西遊3、寒戰2、危城、盜墓筆記、封神傳奇、百鳥朝鳳、追兇者也、湄公河行動、北京遇上西雅圖2、使徒行者、大魚海棠、我不是潘金蓮、七月與安生等一系列影片
大家是如何看待目前國內電影產業、電影市場現狀@Evenc伊文西@柳無碼


慣例謝邀!

2016年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在經過幾年的的票房膨脹之後,終於回歸正常。


近34億票房的《美人票魚》打破內地影史票房紀錄;《葉問3》片方偷票房陷入醜聞,李安導演帶來了新技術;周冬雨、馬思純兩朵小花分享金馬雙黃蛋;馮大導怒懟王思聰……至於今年影市唯一懸念是——目前總票房超越去年的440億當無問題,但500億基本無望。究竟能拿到多少,這可全指望12月中下旬一觸即發的賀歲大片戰了。

2016年的中國影壇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現象,筆者總結了2016華語電影的十個關鍵詞。

1.影市凜冬

談到內地電影市場之前,票房至上論無疑是現階段華語電影最重要的市場原則。

不管你認同與否,票房是中國電影市場的 GDP。對於相對更加特殊的內地電影市場來說,票房更加是指標,是政績,是面子,也是切切實實的利益。

2015全年票房打破440億,所有人放聲喝彩,今年春節檔繼續神話,7天便成功打破36億,孕育出華語電影史上的34億票房冠軍《美人魚》。然而狂歡過後,杯具開始了。

周星馳的《美人魚》創下了34億的驚人票房紀錄

除了春節檔作為國產電影的重磅檔期加上保護月的存在幫助國產電影取得了不俗成績。從四月份開始,電影市場的票房都呈現了頹勢。從目前來看,全年票房也只是略好於去年同期成績,全年總票房最終有望定格450億左右。


我們來對比一下近幾年的數據:

2012年 171億

2013年 218億

2014年 296億

2015年 441億

2016年450億(預計)

從大的趨勢來看,中國電影市場處在一個票房狂奔的時代,對於每年至少以25%增幅高速飛奔的中國電影市場,早有人預言:2016年票房將會打破600億。然而冰冷的現實卻給中國電影人澆了一盆冷水,以當下中國電影平均每天都在飛速增加的銀幕數來計算,400多億的全年票房背後是票房增長的逆勢。

之所以有這種原因的發生,大約有以下原因:

  • 票房大鱷減少

除了春節檔特殊的光影熱潮之外,今年無論進口片還是國產片都沒有出現去年《速度與激情7》《捉妖記》那樣票房破20億的票房大鱷。

《驢得水》憑藉著不俗的口碑贏得了觀眾的支持

華語片方面口碑甚至出現了高度的下滑,豆瓣年度口碑最好的華語片《驢得水》在內地的票房也不足2億,而備受期待的《魔獸》也並未引起現象級的觀影熱潮。

  • 觀眾審美疲勞與觀影水平的提高

曾經被譽為「人傻錢多」的內地觀眾在飽受國內爛片的摧殘之後,終於擦亮了眼睛,製片方想要再從觀眾口袋裡圈錢,必須提高影片質量,而今年恰好是國產片整體呈現頹勢的一年,但好消息是片方想用用爛片圈錢的日子已經到頭了!

  • 票補的減少

在電商平台燒錢階段結束之後,眾多互聯網大佬終於到了用戶養肥繼而宰殺的階段,隨著各大電影在線售票的價格戰已經進入尾聲,市場基本瓜分完畢,因此票房補助現象也已有所放緩。

應該說,電影票價格長期過低會擾亂商場秩序,不利於維持商場的健康發展。目前「票補」的步伐已經走得越來越艱難,當電影票價趨於正常之後,習慣於買賤價票的影迷們,對看電影越來越多呈張望的態度,也客觀上造成上座人次的降低。

2.大片年夢碎

身處風雨飄搖中的內地影市,「好萊虎」今年的表現雖然「堅挺」,但卻沒有始終沒有呈現出早前很多自媒體鼓吹的「2016大片年」。

受到市場的冷遇的影響,進口片在今年也不溫不火,許多備受期待的大作在引進之後並未取得大的反響,雖然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憑著不俗口碑創下國內引進片動畫電影的記錄,但在真人電影方面,也比往年顯得冷清,許多之前被媒體追捧熱議的電影,諸如《超人大戰蝙蝠俠》、《星球大戰8》、《X戰警:天啟》等在國內的反響也遠不如預期。

單片方面,今年沒再出現《速度與激情7》這種20億+的絕世高手,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和《美國隊長3》,傳奇的《魔獸》成為僅有的3部票房過10億的進口電影。

《魔獸》的票房遠沒有達到預期

在以往十一月份已經用完全年進口片名額之後,今年破例又開放了《薩利機長》《血戰鋼鋸嶺》以批片的名義引進內地,儘管這些電影獲得了不俗的口碑,但仍然對賀歲檔的影響不大。

回顧本年度的進口片市場,雖然票房總和超越了華語片,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進口片數量從去年的63部,激增到了90部,這種以「加量」來維持票房增長的現象同樣是飲鴆止渴的行為。

《血戰鋼鋸嶺》作為罕見的賀歲檔引進片

儘管媒體語言的2016大片年夢碎,但每逢歲末便又會有不少媒體開始鼓吹明年又是一波大片年,那麼是否真的如媒體所說呢,大陸觀眾還是需要冷靜對待。


3.偷票房

去年有《捉妖記》票房作假被好萊塢媒體報道,今年有電影《葉問3》買票房,我們不禁要問,中國電影市場究竟怎麼了?

《葉問3》

《葉問3》於3月4日上映後,很快便因為「幽靈場」涉嫌票房造假引起多方爭議,最終查實的場次有7600餘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緊接著,《葉問3》總製片人、快鹿集團董事局主席施建祥一系列造假行為遭到曝光並在4月辭職;該片背後的金融迷局也浮出水面,發行方大銀幕發行公司解散,直接導致《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日月人魚》《大轟炸》等20多個項目遭到拖累。

全明星陣容的《大轟炸》依然上映無期

《葉問3》事件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方面揭露了隱藏在電影收益權資產證券化背後的「圈錢遊戲」,一方面也提示了所謂「電影金融創新」的極高風險,更對電影票房監管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馮小剛與王公子的互撕

儘管在在「作弊記」和「注水問」之後,上級的嚴肅態度和影迷的普遍懷疑,引發了連串影響。人們對許多「票房大戶」也產生懷疑,使得票房注水現象客觀上得到遏制。

網友爆料截圖

但直到最近馮小剛導演的《我是潘金蓮》又一次被爆出「幽靈場」,聯想到馮導演與王公子的嘴炮兒事件和傳聞中的5億票房對賭協議,想來中國電影市場現階段這種花式作妖的現象還會繼續發生下去,這是無奈又尷尬的現實。


4.動畫電影

今年有幾部動畫電影不能錯過,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早已鎖定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夢工廠的《功夫熊貓3》為了內地市場,甚至從製作過程中便專門設計了國語口型和配音。

《瘋狂動物城》好評如潮

而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讓中國動畫迷等了十二年的《大魚海棠》。作為2016年國產動畫電影的年度票房冠軍,《大魚海棠》不僅取得5.6億元的超高票房,它也是繼《大聖歸來》之後第二部票房過5億的內地原創動畫電影。

《大魚·海棠》

這部電影從十年前在網路走紅開始,便進入了漫長的籌備製作當中,中間數度跳票,讓國產動漫迷們苦等數載,終於在光線影業投資之後,於今年六月上映之後,觀眾以為自己等到的是「中國的吉卜力」,「一部堪比《大聖歸來》的年度現象級作品」,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國漫仍未成功,製作方還要繼續努力。


儘管在2016年內地影市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冬形勢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是難能可貴。然而影片在製作層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屢次跳票造成觀眾期待值的偏差,以及過度消費情懷這一話題都是值得國產動漫創作者反思的問題。

另一部今年最值得關注的動畫電影也是由光線發行的日本動漫《你的名字。》,憑藉著良好的口碑和精良的製作成功的收穫了近6億人民幣的票房,同時也使本片正式超越《哆啦 A夢:伴我同行》,成為在中國最賣座的日本影片。

《你的名字。》

當《你的名字。》超越吉卜力《哈爾的移動城堡》躍居日本動畫影史第二的位置後,它的爆款身份已再無爭議。由此,新海誠這位昔日的壁紙狂魔終於成功晉級為日本的動畫之光。

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柯南、孫悟空、哆啦A夢近年來華頻繁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日本動漫引進數量也創下歷史之最,這一方面是引進方看準了國內觀眾為了情懷買單而走進影院的現象,另一方面則是動畫電影市場在國內的空窗階段,低幼動畫依然是國產動畫電影的主流,這才是國產動畫電影人和製片方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5.IP退潮

從去年開始,國內電影圈開始興起了一陣IP熱,加上資本圈大佬的推波助瀾和以BAT為首的互聯網行業進軍電影圈的煽風點火,一時之間,IP改編電影項目成為了大佬們押寶的籌碼,誰家手裡沒有幾個大IP,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電影的。

這種捨本逐末的盲目跟風在今年得到了緩解,被視為制勝法寶的IP電影卻在2016年的暑期檔集體「啞火」。從年初開始的整個電影市場的疲軟加上觀眾觀影水平的提高,讓那些以圈錢為目的的拿著IP做噱頭改編的出品方們總算受到了不小的教訓。

回顧今年國產電影圈,除了電影一幫靠著主演陣容和噱頭迎合青年觀眾群體的作品《盜墓筆記》《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少量電影賣座之外,絕大多數IP電影不僅口碑失利,更加在票房上大撲街。

《爵跡》引發全民吐槽

《微微一笑很傾城》(2.75億)、《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1.52億)、《封神傳奇》(2.84億)《爵跡》(3.5億)等電影的慘敗(都是相對於電影本身投資和製作成本來講),似乎在證明一個道理:

一切以圈錢為目的的IP改編電影都是紙老虎,終將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

6.國內獎項的尷尬

曾經,內地電影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電影三大獎項,既是最主流最專業的獎項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獎項,並稱「三金」。

這可能是史上最尷尬的影帝影后了……

然而近年的金雞百花獎聲勢和威望每況愈下,今年的百花獎頒出更是因為專業性缺乏引發一片爭議。最佳男女主、男女配角分別由馮紹峰、許晴、李易峰和Angelababy獲得,除了許晴的演技頗受肯定,後兩位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很多媒體人、評論人和觀眾都表達了憤怒和擔憂。


同樣遭遇置疑的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在今年的第35屆金像獎上,一部講述港人文化焦慮的電影居然因為意識形態的勝利而獲得最佳影片,金像獎主席爾冬陞在頒獎時的一句「我們恐懼的,正是恐懼本身」,一時讓華語電影三大獎的金像獎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影評人開始置疑金像獎是否為了政治正確而做出了藝術性上的取捨。

金像獎最佳電影《嗶——》

與百花獎和金像獎成強烈對比的則是台灣的金馬獎,儘管各種媒體爭相報道,甚至嘩眾取寵的取了「大陸電影人血洗金馬獎」這樣慫人聽聞的標題來博取眼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金馬獎組委會的專業與大度。周冬雨與馬思純的雙黃蛋影后顯示了評委們的任性,卻又說明了一個道理:在金馬獎,獨立藝術與商業電影共存,但整體傾向於電影的藝術價值,雖然冷門頻出,但這才是一個華語電影頂級大獎才該有的態度啊!

周冬雨與馬思純獲得金馬獎雙黃蛋影后殊榮

曾經有媒體採訪過在金馬影帝黃渤,筆者認為黃渤的這段話很值得思考。

我覺得現在華語電影中金馬獎還是掌握話語權的。金馬獎不是沒有爭議,但是它在堅持自己明確定位的前提下堅持公正性。人們或許會在某些獎項的歸屬上有爭論,但是很少會去質疑它的公正性。每屆評審團會有自己不同的角度,但保持了專業性,最終形成了公信力」。

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

7.藝術電影求關注

截止2016年12月20日,中國內地銀幕總數已達40917塊,今年平均仍舊保持了每天新增26塊銀幕的高速,比2015年每天新增22塊銀幕的速度還有加快。


儘管隨著國內影院銀幕數的增長,隨著觀眾觀影趣味的提升,國內電影市場也逐漸趨於穩定,然而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在唯票房至上的國內院線當中,藝術電影的生存依然是尤為艱難的。


2016年很典型的一個案例是《百鳥朝鳳》,製片人方勵在網路直播平台為吳天明遺作下跪磕頭,求影院經理排片,結果還真把票房「跪」出來了。這讓文藝片宣發成本低、渠道不通暢的困境再次成了熱門話題。

儘管輿論和媒體都認為「下跪求排片」的過激行為是不可取的,但這種無奈的背後卻是國產文藝電影的尷尬處境。賈樟柯導演曾呼呼政府出台政策鼓勵藝術電影的發展,隨後在今年末成立的全國百家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或許可以理解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拯救國產電影整體質量的一次嘗試。

《路邊野餐》

而諸如《路邊野餐》和《黑處有什麼》憑藉著電影節載譽歸來的影響力,依靠網路發行也實現了成本的回籠,對於國產文藝片來說,如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仍然是國內電影人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塔洛》選擇限量上映

國產藝術片沒市場已經是老生常談。近兩年個別藝術片的處境有所好轉,但整體市場仍很狹小。當然,更慘的例子還有很多:《長江圖》326萬;《塔洛》票房97萬;《喊·山》票房88萬;《盛先生的花兒》票房63萬;《冬》票房30萬……

8.網路影視劇

2015至2016年是網路影視劇大爆發的一年,湧現出眾多口碑爆棚,收視率極佳的作品。比如《太子妃升職記》、《無心法師》、《靈魂擺渡》、《餘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等,都是又叫好又叫座。

網路劇針對於年輕群體,有強大的靈活性,創作環境更自由、寬泛,製作成本小,投入回報率高,因為經常出現爆款。早前淘夢網用20萬的成本拍攝的《道士出山》系列在網路付費點擊收入了1500萬成為業界追捧的典型案例,網路影視的付費點播終於引起了業界大佬的關注。

雷人而又獲得驚人點擊量的《道士出山》

中國的網路市場,是一個有著巨大紅利的市場,而網路平台的用戶又都都是年輕的,擁有強大消費力的觀眾,他們既是網路視頻用戶的主力,又是院線電影的主力觀眾群體。


去年的大鵬的《煎餅俠》,叫獸易小星的《萬萬沒想到》大電影的成功,證明了通過網路積攢人氣引發轟動從而進入院線的嘗試是有預見性的,這也讓眾多行業大佬紛紛試水。

王晶出品的《我的極品女神》直接進入網路平台發行

進入2016年,隨著網路視頻監管的日趨嚴格,如何規避審查風險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網路平台的播放也更加規範化,院線電影扎堆進入網路電影,許多也已成名的電影導演開始紛紛試水網路影視劇,不僅有王晶、高群書這樣的商業片導演,更有王家衛這樣的華語大師級導演也宣稱自己即將執導成本高達2000萬一集的網劇


喜歡新鮮感的年輕一代並不反對為喜歡的網路影視內容買單,但是你得能製作出精品,能符合他們的觀影需求,這個是重點。明星、噱頭、跟風IP,可以一時增加網劇或者網大的話題度,但是真真正正實在的,還是內容,一部內容精良,情節曲折的劇作,要比大明星,大製作更加吸引眼球。

惡意跟風仍然是網路電影的一顆毒瘤

你永遠無法預測,哪一部網路平台的影視劇會大火,就像我們永遠無法預測觀眾的口味,但可以肯定的是,內容為王的時代,作品的質量一定是招攬觀眾的最重要因素。

9.3D4K120幀

被譽為「華人之光」的李安導演在今年推出了載入世界影壇技術史的全新技術,用3D4K120幀的攝影完成了自己的最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片上映之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焦點在於這種新技術嘗試的形式是否大於電影內容本身,而且本片在北美與內地的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差異都值得深思,究竟是內地觀眾太過於神化李安,還是中美文化差異巨大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從卡神在《阿凡達》之後帶領的全球3D電影狂潮之後,3D技術被好萊塢特效電影濫用;至於4K則是解析度,它代表了更高清的畫質體驗,也不新鮮;對於觀眾而言,最新奇的無疑是這部電影的高幀率——120幀。

《霍比特人》曾採用48幀拍攝

法國新浪潮旗手導演戈達爾曾經說過「電影是24格每秒的謊言」,其中的24格,就是幀數。


到了技術狂人彼得·傑克遜,在《霍比特人》中曾經試驗過48幀的幀數,有褒有貶,畫面流暢度提升明顯,卻又因為太明顯,而被詬病像是電視,觀眾在銀幕底下,觀看的不像是電影,更像是觀看演員的表演過程。此語一出,嚇得原先打算用60幀拍攝《阿凡達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換回了48幀。


而一向以文藝題材見長的李安導演則在花甲之年銳意進取,率先嘗試新技術,從24幀邁進120幀的高幀率電影技術階段。李安導演希望的是通過120幀/4K/3D這樣更清晰,更浸入的新技術,讓觀眾可以更好地進入到比利·林恩的視角。

這對於觀眾無疑是一種太過超前的挑戰,儘管大部分觀眾對於這種新技術的新鮮體驗表示了讚賞,但高清的畫面與非常流暢的細節都讓畫面的細節被無限放大,反而對觀眾的注意力造成了影響,這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新技術的嘗試都是值得被肯定的,李安導演的探索或許會未來電影的新形式做出了相當有價值的探索。

10.中美合拍

近幾年由於國內電影市場的火爆,內地市場已經轉而成為北美之後的第二大票倉,好萊塢巨頭們也將目光轉向了神秘的東方,合拍片式大勢所趨。但在今年形勢出現了逆轉,許多北美失利的電影,依靠著國內的發行而實現盈利,最典型的就是在華語電影圈「隨便定了幾個小目標」的萬達影業。

萬達收購傳奇影業

5月31日,萬達集團宣布,以不超過35億美元現金(約合230億元人民幣)正式收購傳奇影業,這是2016年國內影視行業第一起投資併購案,也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的電影業併購投資。萬達集團的野心,是要做全球性、全產業鏈的電影公司。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萬達收購的傳奇影業出品影片《魔獸》。

對於財大氣粗的萬達影業來說,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電影作為工業藝術的載體,不差錢三個字的作用不大,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華語電影走出國門,作為一種文化反向輸出,但從目前來看合拍片依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探索的路要走,萬達收購傳奇也只不過是為了「景甜電影宇宙」提供更多的機會罷了。

景甜

張藝謀的《長城》高達10億的驚人投資創下華語影史記錄,影片破天荒的採用了好萊塢一線大咖,全明星陣容製作,並採用全好萊塢團隊來製作,並將於北美5000家院線發行上映,這無疑是華語電影進軍海外市場的一次重要之戰,成則打開好萊塢市場,完成資本輸出,繼而以後續的文化輸出做了鋪墊,敗則樂視與萬達的燒錢終成華語影史最大的一次滑鐵盧。

儘管萬達的嘗試並不算成功,但值得注意的則是華語電影人在合拍片與中美合作上地位的提升。從今年開始,我們發現不少好萊塢大片的背後都有中國金主的身影:

自從創立歐羅巴影業之後的呂克貝松成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勇士之門》後繼續同基美影業建立深度合作;《荒野獵人》出品方除了美國新攝政娛樂公司外,還有奧飛娛樂的身影;《功夫熊貓3》由夢工場動畫和中影、東方夢工廠共同出品;《驚天魔盜團

2》由獅門影業出品,湖南廣電旗下的電廣傳媒參與了投資;《忍者神龜2》背後有阿里和萬達兩位「土豪爸爸」;《X戰警:天啟》和《獨立日2》背後都有博納的投資……

《驚天魔盜團2》在北美失利卻在國內大賣

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票倉迅速崛起的時刻,好萊塢爭取和進入中國市場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結語:

關於2016年的內地電影市場的盤點筆者也只是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難免掛一漏萬,部分數據引自網路,如果有疏漏還望斧正。


2016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分享一個微小的公眾號【迷影映畫】(ID:miying1994
我的其他回答:

如何評價日本喪屍電影《請叫我英雄》?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怎樣評價韓國電影《釜山行》?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小姐》?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中邪》?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電影《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以下內容首發於「票房大爆炸」(微信號:pfbang

隨著新年鐘聲響起,2016年正式划上了句點: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 而純增長量僅為16.43億元,對比去年的逾144億落差明顯。

事實上,若考慮人民幣貶值的效應,2016年的國內票房摺合約65.84億美元,同比去年的67.68億美元出現2.7%的縮水;從這個角度看,持續20餘年的市場突飛猛進已經戛然而止,加之好萊塢對於配額增加的壓力,中國的電影生態面臨重構和升級的緊迫感。

另外,年度冠軍歸屬星爺三年磨一劍的《美人魚》:該片斬獲的33.92億元總成績不僅遠超《速度與激情7》的原記錄(24.26億元),同時也以逾5億美元登頂全球之最,北美狀元《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4.86億美元)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但另一方面,《美人魚》單片佔整體比重達到7.4%,這是自《阿凡達》開創商業電影紀元後的最高比例,但後者橫空出世時內地票房僅為100億出頭,而當下已膨脹了近5倍,這種局部領域的失衡尤為值得警惕。

同時,國產電影票房為266.63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8.33%; 進口電影票房為190.49億元,佔比提升至41.67%。

不過,考慮到去年國產片產出了273.55億元,同比縮水幅度達到了6.92億元;再摒除《美人魚》巨大的拉抬作用,事實上國產片的退步相當顯著,而近期由《長城》、《擺渡人》等引發的口碑風波更突顯了國產片的質量危機,若不能以此為契機著力提升製作水平,未來的成長勢能將受到極大挑戰。

不過好消息是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3.72億,同比增長8.89%;由此算得全國平均票價進一步下探至33.32元,在各大售票平台紛紛限縮補貼規模後,這樣的降幅是廣大影迷之福。

而與北美相比,中國內地的觀眾人次也率先實現反超,同時人均觀影次數已突破1次,加入了中等發達市場的行列。

再者,全年票房過億影片84部,其中國產電影43部,進口影片41部,兩者勢均力敵。不過從突破10億的數量看,除中美合拍的《功夫熊貓3》外,國產片(含中港合拍)達到了5部,進口片則僅有《瘋狂動物城》、《魔獸》和《美國隊長3》等三部。

另一個亮點是國產片的海外成績——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38.25億元,同比增長38.09%。得益於萬達等國內巨頭在院線端的持續擴張,國產片在海外有了更多的放映渠道和露出機會。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這個大命題而言,穩健的增長是較好的路徑。

在電影生產方面,2016年我國共生產電影故事片772部、動畫電影49部、科教電影67部、紀錄電影32部、特種電影24部,總計944部; 故事影片數量和影片總數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54%和6.31%。

最後在影院建設方面, 全國新增影院1612家, 新增銀幕9552塊; 目前中國銀幕總數已達41179塊,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同時影院數量也突破7500家,這將成為中國市場未來成長的堅強基底。

接下來筆者還將帶來北美等市場的年度盤點,敬請期待。


謝邀,手機作答不方便,正好元旦前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發在中國藝術報上,他們微信公眾號也轉發了,可以簡單了解一下。


http://mp.weixin.qq.com/s/oHMTbCMVyh-9ppkhwPg6BQ


以下複製正文

增速放緩背後的冷思考
——2016年中國電影產業觀察

杜若飛


在票房的疲軟之外, 2016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有如下幾點重要變化。第一,影片類型比較豐富,小眾影片數量顯著增加。第二,曾經火熱的影視娛樂二級市場在票房增速疲軟的情況下也遭遇下滑。第三,中外影視資本交融更加頻繁。

  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較之2015年48.7%的超高增幅大幅下滑。與此同時,作為中國電影票房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的銀幕數量增長並未放緩,2016年全國銀幕數量達4萬塊,全年增加0.9萬塊,比去年的增速稍快。中國電影在經歷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長後,於2016年放慢了腳步,其背後的原因引人深思。

  首要的原因在於,前兩年大量資本跨界進入電影行業,催生了電影產業與能力嚴重不符的生產規模,大量按照所謂資本邏輯炮製的不符合電影生產規律的熱錢電影在今年陸續上映,其低劣的質量和火熱的營銷形成的反差讓眼界逐漸開放的觀眾無法滿意。2016年上映的國產電影出乎意料地偏離了2015年打下良好基礎的特效影片的發展方向,人們普遍無法在新上映的影片中找到一部可以與《大聖歸來》《捉妖記》《尋龍訣》等比肩的工業化作品。此外, 2015年成為中國電影年度關鍵詞的「IP電影」在今年幾乎沒有結下一個甜美的果實, 《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爵跡》等電影的票房和口碑一樣平庸。這充分證明,舍近而求遠,舍本而逐末的短視眼光在迅速成長的中國電影觀眾面前無法繼續躺著賺錢了。

  其次, 2016年3月《葉問3》鬧出了沸沸揚揚的票房造假事件,受此事件影響,本來賣相上佳的影片遭遇了市場的情緒性反抗,這引發了管理部門對於票房造假現象的嚴懲,此後大量票房虛假泡沫被擠干。同時,曾經轟轟烈烈的電商票補時代也在2016年一去不復返,電影終端票價直線上升,一部分觀眾被前兩年「9元票價」培養出的觀影熱情被迅速澆熄。

  不可忽視的是,2016年堪稱網路電影爆發元年,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後產生的大量低質量視聽產品被傾銷到網路視頻播放平台,與院線爭奪曾經貢獻大量票房的小鎮青年。2013年國內在線視頻付費用戶只有80萬,而2016年大約有5500萬觀眾付費從網路渠道獲得影視產品。以中國平均票房估算,2016年新增的3000萬網路觀影受眾至少擠掉了10億元的電影票房收入。而與之對比,2016年視頻付費市場收入將增加大約20億元。

  在票房的疲軟之外, 2016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有如下幾點重要變化。第一,影片類型比較豐富,小眾影片數量顯著增加。其中新式主旋律影片獲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代表性作品《湄公河行動》票房達到11.8億元,不僅在票房上刷新了主旋律影片的紀錄,也贏得了觀眾的口碑,實現了商業利益和文化影響的雙重效果。據了解,影片出品方博納影業將在2017年推出《建軍大業》, 2018年推出《戰狼2》,根據中俄列車劫案改編的《莫斯科行動》也已經立項。我們完全可以期待中國主旋律電影將實現更大的成就,走出國門。國產紀錄片也表現不俗,《我們誕生在中國》以6653萬元票房刷新中國電影紀錄片票房紀錄,年底上映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和《生門》都是以往院線少見的紀錄片題材。2016年也是國產文藝片的重要年份。《百鳥朝鳳》上映後票房慘淡,宣發方負責人方勵直播下跪懇求全國院線經理增加排片引起關注,隨後影片排片和觀影人數迎來猛增,最終收穫8690萬元票房。2016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共計42部,《功夫熊貓3》《大魚海棠》兩部動畫票房過億元,非低齡向動畫電影市場正在穩步發展。年度票房排名前十的動畫電影里,《熊出沒》《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片具有一定的IP影響力。而在引進片方面,日本影片從數年一見的頻率變成了一年10部,《你的名字》《哆啦A夢:日本誕生》《火影忍者》等影片票房都超過億元,其中《你的名字》更是收穫了超過5.5億元票房。大量成功案例標誌著曾經屬於小眾文化的日本電影與動畫電影受眾逐漸成長, 2016年也成為精耕細分市場的小眾影片獲得良好收益的起步之年,為一頭扎在IP改編中的中國電影製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曾經火熱的影視娛樂二級市場在票房增速疲軟的情況下也遭遇下滑。截至2016年12月19日,中證傳媒指數自年初的2831點跌至2150點,跌幅達24%,而2015年漲幅達到69.3%。與此同時,數例影視併購選擇終止,包括萬達院線終止收購萬達影業,暴風集團終止收購稻草熊影業,唐德影視終止收購愛美神文化公司。另外,永樂影視因業績下滑藉殼上市失敗,樂視影業也因2016年業績承諾大概率不達預期而延遲重組。在票房快速增長、投資熱錢湧入的大背景下,影視類資產炙手可熱,但影視公司併購項目估值過高的問題一直是行業內關注的焦點,國內多家影視公司估值早已超過了全年票房。隨著中國電影總票房增速的放緩,上市公司以天價估值併購影視公司的熱情正在降溫。

  第三,中外影視資本交融更加頻繁。批片《血戰鋼鋸嶺》在國內市場獲得成功,其出品方有7家中國公司,其中熙頤影業在影片投融資階段就已經加入,成為股權投資人,更在影片拍攝完成後聯合多家中國公司引進中國市場。除了投資單部電影之外,中國資本也在影視全產業鏈上全球布局。萬達收購了美國Dick Clark Productions,進入電視製作行業。阿里影業宣布與美國電影公司Amblin Partners達成戰略合作。但中外資本併購也有顯著的風險,萬達重金收購的傳奇影業2016年推出《魔獸》,並未迎來期待中的巨大成功。中美合拍的大片《長城》預算高達8億元人民幣,並是由中國導演主導的合拍片,在中美兩國都以國產片的姿態上映。本片可以被視為對中美電影工業深度合作的一次探索,導演和製片人的權力博弈、中外資本的談判、價值輸出的考量都是本片對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當下,中外資本交流更加頻繁,中國影片承載的中國價值觀如何走出國門,也將成為一個越來越現實的問題。


謝邀。
今年的國產電影圈總體來說,還是一團亂。
在已經上映的電影中,主體還是青春片,劇情片,還有或多或少的魔幻片夾雜著零點場一些小打小鬧的恐怖片。
從豆瓣上看,2016年的電影市場中恐怖片以及無病呻吟的青春片評分依舊走低,唯一出彩的只有獲得金馬獎雙黃影后得兩位所主演的《七月與安生》得到了7.6的較高分,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致青春》《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爵跡》《盜墓筆記》等這些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評分均沒有超過六分。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電影市場的亂象呢?
這裡特別認同答主提出的IP濫用所造成的問題,今年不少的電影在宣傳時期都會提出一個新的名詞叫「現象級IP」,IP是擁有一個廣大的用戶群,本身知名度非常高,而不是說今天隨便買一個小說,可能本身沒有被商業市場印證過,就被稱為強IP,因為現在的市場上充斥著非常多的素材,可供選擇性非常的多。這也是造成了lP市場良莠不齊的原因之一。
而lP市場的亂象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電影導演和製片人分辨不清一個lP的可用價值,好的lP一文不值無人問津,而爛的IP 卻被炒的一片火熱。而爛的lP導致的只有是又一部爛片的誕生。
至於網生代演員導致觀眾分流的原因倒不佔大部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代的演員們對待電影的態度問題,希望國內的新生代演員無論小生小花都不要去把一部電影當做兒戲,因為一部電影后面有演員,導演,製片人等諸多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一部電影幕前有你,幕後卻有非常多的人在努力。
吳天明導演說,電影是「用良知來書寫自己的理想」,有位知友也曾說過「拍電影的人,可能卑微貧寒,但他用自己的電影,講述的是生活,評判的是人性,記錄的是歷史。」我也衷心希望在2017年里,能看到中國的電影能有大的突破,能夠走的更遠。能看到中國電影輝煌的未來。
以上。

粘貼一些高票回答
百鳥朝鳳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5513172/answer/99480719
驢得水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0954887/answer/125843996
七月與安生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0511040/answer/122228437
湄公河行動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8224721/answer/127749733


謝邀。

簡單說幾個點吧

1、票房和口碑不再直接掛鉤了

電影行業的宣傳戰打了日益激烈。觀眾的欣賞水平相差越來越大。

很多豆瓣或知乎分數頗高的電影,票房卻不佳。

還有就是刷惡評的現象越來越多,愈演愈烈。


2、廣電總局的審查尺度正在明朗化。

2016電影院的三部電影,讓我覺得廣電總局有意在放開一些審核的尺度

讓電影更敢於諷刺和揭發一些社會現象。

《我不是潘金蓮》

《驢得水》

《健忘村》

這種現象應該鼓掌。


3、電影院越來越多,特別二三線城市電影院

其實每年都會說中國電影票房越來越高

這是肯定的,因為電影院越開越多,

屏幕投放越來越多

小成本電影更難存活。


還有一件事是,中國電影和上海電影等股票都在A股上市了

電影圈錢越來越多。


謝邀。
不關心具體數字,今年市場有了個好趨勢,就是影片質量跟票房正相關。希望幾年後這個正相關能明朗化。
大浪褪去,讓裸泳的都回家吧!


最近,人民日報撕了豆瓣,豆瓣上一批影評人、粉絲起來反抗,人民日報評論部又來打圓場,鬧得滿城風雨。


事情的具體發展走向大家應該很清楚了,畢竟好多電影類大號都寫了這件事。


在這兒,我不想冒著政治不正確的風險評論誰對誰錯,孰是孰非,只想作為一個單純地喜歡電影的人,說說看法。


電影是一種藝術,用光影變現思想,反應人性。


同時電影也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它幫助觀眾在一兩個小時的黑暗當中逃離現實。
電影還是一筆生意,觀眾用錢投出自己的選票,導演、演員、製片方則想盡辦法賺得觀眾的票子,而且動輒就數十億票房,算是文化產業中的大頭。


電影就被夾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不斷被人們推來搡去,很難在多方利益中達到一個平衡點,想表達思想就要準備好放棄票房,想賺足銀子就不要自命清高,能名利雙收的電影真的不多。尤其是眾口難調,我們永遠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同樣的東西。


所以這件事情很難爭個誰是誰非,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都代表著一種利益,所以永遠不會有所謂的「最優解」,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達到平衡已屬不易。

在我看來,這樣的平衡就是,每個喜歡電影的人都能看到自己中意的電影,同時能表達自己的好惡。


這說好像很容易實現,其實我們還距離很遠。


就拿今年來說吧,從已進入7月開始,到十一結束,上得了檯面的電影也就《湄公河行動》這麼一部。(喜歡《全世界》的我們不能做朋友了)不是我不想去電影院,真的是沒有什麼電影值得我買一張電影票。


我加了一個收影評的好友,他們送《全世界》的電影票,看完之後要交一篇1000字以上的影評,如果寫得好的話還有稿費。重點是,一定要是正面影評!

確實,張嘉佳書籍的IP餘熱還沒散,再加上眾明星的鼎力支持,票房很好看。那位好友也收來了不少正面評論,但這對真正喜歡電影的人來說,是一種悲哀。


沒什麼可看的,只能去網上找點舊片,或者看看國外《釜山行》之類的電影,何談「中國電影」呢?所謂有電影可看,是只我們生產的電影要能滿足各個年齡段,各種喜好的人群,而不是青春題材活了就都去拍青春,最後把本來挺純潔的校服拍出「制服誘惑」的感覺。


這是觀影,還有影評。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裡轉了一篇分析2016中國電影趨勢的文章,是好奇心日報推送的。有好友評論說,別總說中國電影怎樣怎樣了,怎麼說也好不了,倒是真的不說的話,好多影評人都要沒飯吃了。


他這話有幾分道理,不過也要辯證來看。


其實不光是電影,在這個媒體過度發達的時代,所有領域都在被過度解讀,一些小眾的「亞文化」更是被拿到檯面上來大談特談。


電影處在娛樂和資本的交界處,自然是首當其衝。


很多電影存在被過度解讀、跟風解讀、重複解讀的問題。比如暑期的《完美陌生人》,確實是少有的神來之筆,從演員功底到立意,都是恰到好處,非常微妙,豆瓣上更是打出了8.6的高分。但看著無數公眾號大肆介紹這樣一部本來題材比較小眾的電影,又讓人感覺怪怪的。


對於那條朋友圈,我的回復是「我覺得中國電影不像中國足球一樣,連評論的餘地都沒有。」
其實,我一直覺得如今的媒體雖然發達,卻越來越難見到新穎的聲音。


我指的不是那種大家說一個東西好的時候他非要跳出來罵個夠寫噴頭的人,而是《擺渡人》在豆瓣上被打出「L」型評分的時候,有人能站出來淡淡地說一句「我覺得還挺好的啊」(因為期末,我沒去看這部電影,只是舉例,不代表個人觀點)

這種評價不帶感情色彩,比如我就是不喜歡景甜,也不帶政治色彩,比如這是中國電影要支持,這是日本電影不能去電影院看,最多在電腦上瞅瞅就行了。


只是單純地喜歡,不喜歡。

現在的輿論環境雖然寬鬆,但很擁擠。人們受不了摩擦,總是在不斷地反轉中排除異己,從來都沒有坐下來傾聽、暢談的耐心。


哈哈你漏掉了獲獎的七月與安生


還有楊慶的《火鍋英雄》,感覺是今年上半年比較好的。有國產電影里最好的殺戮,最好的愛情。
我也是看了這部片成為了陳坤的粉絲。


2016年快結束了!國產劇《餘罪》長臉了;美劇《我們這一天》絕對是年度第一黑馬;電影有精彩的,但沒有「真正的」大片,各個大佬包括斯皮爾伯格、李安、張藝謀都撲了。希望明年能出讓大家拭目以待的大片


怎麼什麼妖魔鬼怪都跑出來了?


截止 2016 年 12 月 31 日,內地院線全年累計票房455.21 億元,連續第 16 年實現票房增長,放映場次突破7479 萬場,觀影人次首次超越北美達到13.74 億人次,16 年賀歲檔影片的強勢發力帶動了全年票房百億任務的提早完成,16 年 2 月 23 日全國票房已經突破百億大關,相比 15 年提前了 40 天。
各項數據被刷新的背後,票房增速則明顯放緩,爆炸式增長不再,觀眾愈發趨於理性,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上映影片、過億影片再創新高,16 年上映影片總數達到468 部,過億影片達到 86 部,但影片上映數量的增加卻和票房增速成反比,越來越多的 " 小片 " 不得不面臨 " 影院一日游 " 的命運,甚至有大量影片無法在院線公映。整體影片質量升級、靈活多元的排片方式才是解決這種窘境的硬辦法。
在過億的 86 部影片中,41 部外片佔據半壁江山,國產片依然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唯一突破 30 億大關的影片為賀歲檔大片《美人魚》,本片也成為高於 20 億票房這一區間的唯一一部影片。以 10 億票房作為一部 " 爆款 " 大片標準來看,16 年的票房大片共 9 部僅比去年多出一部。http://suo.im/1VdmMW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05533?utm_source=com.ucmobileutm_medium=social @影視怪蜀黍


一如既往需要努力正在進步。


這是一個最好的一年,這是最糟糕的一年。


推薦閱讀:

國內動畫特效公司、CG 公司的實際生存狀態如何?發展是否在產業中遇到了瓶頸?
如何迅速上手 RED EPIC?
一個過億票房的電影,導演能掙多少?

TAG:電影 | 電影製作 | 豆瓣電影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