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中結尾處為什麼選擇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作為配樂?


難道你不覺得,這曲子放在這,簡直就像貝多芬給《國王的演講》寫的電影配樂一樣嗎?


神科幻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裡面主角在講述他最驚心動魄的歷史的時候也是用的貝七第二樂章,使得情節一下子充滿神性。


到最後國王的演講的時候,電影有主線和副線兩條劇情
主線是口吃的國王喬治六世,終於要面對他最大的難關——向全國民眾現場直播演講;
副線是希特勒入侵波蘭,而作為盟國的英國要向德國宣戰,整個國家和民族都將進入災難之中。
背景音樂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整個主旋律重複5次,前面緩慢而沉重,就像國王與英國人民的現狀,需要面對重重困難…旋律每重複一次,整個氛圍就往上推一重,到最後面高潮處,讓人感覺充滿信心,與演講中的最後一句「with the god"s help , we shall prevail」完美呼應,而同時在電影之中,國王跨過這道坎,民眾也深受鼓舞。
這是我看過的電影裡面,對古典音樂運用得最完美的場景。


我見過的多數樂評上說貝七第二樂章如葬禮一般肅穆陳緩,但我覺得其實是暗流涌動的春情,一種靜謐的勃發,一種創造生命的妙不可言,可能和上行樂句有關,不懂。總的來說,是莊嚴向上的,兩支閃著微光的烏賊在深海里交配的畫面拿第二樂章當配樂簡直完美。我覺得《不可撤銷》結尾處用第二樂章用最切題,《演講》用得情境也很好,代表著陰霾散去,恢復生機。


貝多芬創作貝七時,正乃貝多芬曾經的偶像拿破崙的侵略戰爭一敗塗地之時。不過,其實在貝多芬創作貝六時,貝多芬已經在考慮貝七的創作了。
貝七是貝多芬沒有副標題的交響曲中最為著名的一部,它有著貝多芬最屌的慢樂章和貝多芬最屌的快樂章。因此,貝七在貝多芬交響曲中的地位乃一斑的。
貝七第二樂章乃一首葬禮進行曲。一開始其實乃只有節奏而沒有旋律的,這乃葬禮大隊拖著沉重的步伐前進,猶如心跳一般地勃動著。
後來,此節奏從小調轉向大調,逐漸明朗起來,以旋律形式伴隨一個新的旋律,組成了一個類似賦格的玩意。那個新的旋律帶有更強烈的流動感。之前的勃動仍然在低音區繼續。雖然乃葬禮之曲,但卻沒有葬禮之憂傷,反而有一種生命力,極為愉悅、深情和「向上」。
在高潮結束後,那些旋律仍然在不同的樂器之間不停地迴響著。最後,整首樂曲在小提琴的嘆息聲中帶聽者結束了這次行葬之旅,以和整首樂曲的第一聲相同的聲音結束全曲。

PS:在創作這一樂章時,貝多芬在小快板和行板之間猶豫不決,不過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小快板。


巴夏:一首療愈身心的音樂


我最近在聽貝七的時候就覺得第二樂章怎麼這麼熟悉,總覺得在哪聽過,想了半天覺得是在莫不電影里的,現在終於找到了,心裡的石頭落地了。哈哈哈


貝多芬的激揚開頭和之後的無聊


這個人來自地球的巴夏做了一次國王的演講,還放了三分鐘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玩還是你們會玩,是你們推進了文明


只能說神配樂
貝七第二樂章開頭的肅穆壓抑,中部高潮部分的碰撞,與陰暗的畫面、與喬治六世一個人對著話筒的緊張情緒、與作為大背景的戰爭形勢完美契合
演講完長舒一口氣,出門見到家人、祝賀的大臣,配上皇帝鋼協,簡直妙不可言


推薦閱讀:

捉妖記"致敬」了哪些電影?
《荒野獵人》中被灰熊撕成破布娃娃的小李子大難不死的原因除了本身壯實且意志力超強外還有沒有其他科學依據?
《不一樣的天空》帶給你怎樣的溫情和感動?
哈利·波特如果當時進了斯萊特林學院會怎麼樣?
電影《神探》最後,督察何家安的換槍,想讓現場呈現怎麼樣的過程?

TAG:電影 | 音樂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