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防御“诺曼底登陆”上,同为纳粹战神的古德里安与隆美尔的一系列争吵与分歧?
1944年初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关于防御大西洋,古德里安与隆美尔一共见面4次(作战会议两次,视察一次拜访一次),在防御大西洋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德军统帅部的高层正如前文所说,德军三大名将中的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对如何布防西线德军的装甲部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古德里安主张装甲师部署后方,等待盟军登录后用大规模装甲集群歼灭,在海军空军大劣势下这是唯一机会。装甲部队最重要的就是其机动性,如果丧失了机动性,那么这支部队也就丧失了打击力量。他建议,将装甲兵力放在后方,这样不管盟军从哪发动攻击,装甲兵力都可以迅速赶去发动反击。由于无法估计盟军登陆地点,将装甲部队撤到内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盟军登陆后立足未稳,反击后将盟军赶下大海
隆美尔主张在海边部署,不让盟军登录,就算登录也要立刻在海滩击退。决定登陆反击战的成败就在滩头战上,如果在滩头不能将盟军赶回大海,那么这场战役就失败了。所以他建议所有的打击力量都应放在海岸防线上,于是他把装甲部队放在紧挨海防线的后面。
赞同古的有伦斯德(龙德斯泰特)等,赞同隆的有元首等。
隆讥讽古为“东线来的乡巴佬”“没见过大世面”“你去过非洲吗?”据说他当时哀叹道:“只同俄国人打过交道,所知道的战争还只是二维空间而非三维空间的,只知道来自地面和海上而不知来自空中的威胁。一旦把装甲师留在后面,那它们就根本无法开往前线。因为一旦进攻开始,敌人的空军会阻止任何部队向前运动。”
古攻击隆为“不可理喻,完全没有谈话的必要”“外行人根本不懂装甲兵”“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去西线巡查,古德里安给出的建议和龙德施泰特如出一辙,他对希特勒说:“坦克的优势在于机动,若放在海边当大炮用,不但不能发挥坦克的真正作用,而且会遭到敌舰炮火的攻击。”
(《Panzer Leader》、《Rommel战时文件》、《第三帝国兴亡史》)
最后的结局是元首只好折中,把部队部署的不远不近(这是最坏结果,一方面也证明元首没有道听途说的那么毒菜)。结果是历史是没能检验孰对孰错(如果有的话),盟军源源不断地涌向法国,“霸王行动”取得成功。
所以大家支持哪一方呢?或者说假设你当时在隆(B集团军司令、西线名义二把手实际一把手)和古的位置,你会倾向于?
除了交通容易受空袭阻碍之外,隆美尔的观点还有一个是必须在盟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发起装甲反击,等盟军站稳脚跟就无法推下海了。
他的这个观点是基于北非的经验,因为盟军的步兵师会配属大量的支援单位,包括反坦克炮、工兵、坦克、炮兵。登陆初期盟军仅有轻武装的步兵可以上岸,遇上德军装甲部队来说是非常脆弱的。而一旦这些支援单位完成登陆,得到支援的步兵部队就会变得非常难啃,德军装甲单位就很难动摇这些盟军步兵师。德军对于英军的认知是:“如果英军占领一个地方超过24小时,就很难推回去”。
在东线,由于苏军的协同化以及机械化能力较低,通常突破后的苏军仅由轻步兵和坦克组成,炮兵反坦克炮工兵等跟不上,突破之后的苏军部队很容易被德军装甲部队的反击所击破。因此面对协同化更高的美英军队,东线的经验在西线运用其实是有问题的。
最明显的战例发生在头两天。第一天德21装甲师仓促反击,结果成功突入英第3师和加第3师之间,一直突破到海岸。第二天德第12SS装甲师在准备更充分的状况下对加第3师发起大规模反击,被击退。
古德里安主张的装甲战术重点是大规模集中运用,所以他会倾向于将装甲部队留在后方以便集中使用。实际上隆美尔在北非的战术也有同样的特点,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迅速地集结所有装甲部队,打击敌军的薄弱位置。这类战术不但对付苏军的时候有效,对付早期反坦克能力低下的盟军也很有效。但后来盟军给步兵配备了越来越多的支援兵器,装甲部队越来越难啃动,因此隆美尔认为旧的这套不再有效,就变为更重视时间而非兵力。反击时间越短,盟军步兵得到的支援便越少,德军装甲部队反击成功的机率就越高。
而隆美尔的战术是否可行?我认为部分可行,尤其是对付美军的时候。原因在于诺曼底登陆和以往不同,英军方面为第一波登陆的步兵师配备了非常多的装甲单位,尤其是大量坦克在第一波就直接和步兵一起登陆上去。蒙哥马利当时就预测隆美尔的反登陆战术必然是迅速以装甲部队反击滩头,所以他要了很多特种坦克来支援登陆的步兵,以免第一天就被德军装甲部队推下海,每一个步兵师第一天登陆时都有一个特种坦克营和一个两栖坦克营上岸。而美军方面没有经验,并不是很重视两栖坦克,所以数量和运用都远不如英军,第一天面对装甲部队反击会比较脆弱。
最后补充一句,当时德军在西线的兵力尤其是装甲兵力是非常雄厚的,因为他们错误地高估了美英军队的数量,这一点可以从德军会认为诺曼底登陆之后还有第二次登陆看出。即便如此,由于装甲部队数量多装备好,诺曼底登陆前德军当时上下仍对未来战局非常乐观。
这种问题问兔子和毛子啊。
50年代初兔子和毛子根据太平洋战场各方经验教训总结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国力明显优势,海空力量强大之敌,必须彻底贯彻滩头决战。
将火炮和装甲力量都布置在离滩头最近的棱线之后,当敌登陆时,就投入所有火力输出,争取一战将其压回海里。一旦头12小时内让敌人建立滩头阵地,就能有效引导海军火力逐一摧毁守方重装备,而空军优势足以迟滞守方后续部队增援,滩头不断扩张,最后突破防线,在追击中消灭行军中守军或迫使其丢弃大部分重装备。
反登陆作战中坦克最有效运用是在对面登陆时,直接冲进滩头扫荡步兵,或者反冲击突破棱线的对手,再跟着冲进滩头,而这都建立在离滩头足够近,而且滩头工事防御部队能压制对面坚持到装甲赶到。都笑话国军坦克在海滩上摆出一条一字长蛇阵,其实二战条件下如果有装甲部队能捞到这个机会,绝对能一兑一换掉这个滩头。
反空降兵则是沿道路网布置大量配备轻装甲力量的快反小单位,在第一时间就发现、攻击并切割对方,绝不能使其建立成规模着陆场或有效空地联络。
后续发展是1955年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之后兔子得出一个结论:我军没有防御“霸王行动”的能力。1955年底,兔子在和毛子充分交换意见之后,认为在不使用核兵器情况下,社会主义阵营在远东没有阻敌于滩头的能力。毛子建议建立海岸永备防御体系,准备长期坚守。
而战时欧洲战场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撒勒诺登陆场,德军利用外围群山构筑轰击场,让空军出动500架次炸,又集结了戈林装、16装、26装,3、15、、29装掷各支单位,凑出近乎3个整师,对面还有个克拉克在帮忙。依然拿对面已经把野战炮都展开,还得到海军炮和优势空军支援的美军没办法,结果还不是乖乖认输走人。
诺曼底的情况,滩头火力支援最有效的是驱逐舰,因为吃水浅离得近,反应也快,其次是机关炮轻巡,BB倒是一直没出彩表现。远在后方的各装甲师因为公路铁路在八航队的打击下迅速瘫痪根本无法运动进入交战地域,只能干看着盟军的发展。
同时在隆美尔走马上任前,各西线防御单位重心都在港口,海岸防御完全是虚应故事,法国的花花世界太美太美,谁高兴去挖泥,哪怕当监工也很累啊!84军在诺曼底的大部分岸防炮位未完工,特别是弹药储备平均只有1-1.5个基数,海边很多孤立堡垒都坚持了到6月10-15日,美军登陆部队和伞兵都没精力去清理,德军驻守部队却没有足够的炮兵去干扰美军滩头阵地。究其原因是德军一直未重视AW相关工程,海岸支撑点实际上一直未完工,很多支撑点根本没有保障维护弹药的条件,所以只能将弹药安置在相对后方的集中储存点,结果就是开战后迅速丧失输送能力,前方支撑点即使没有陷落也陷入弹药迅速消耗殆尽的窘况。
总结:隆美尔在北非被打翻后总结的抗登陆作战的整体思路是正确并有效的。
泻药
隆美尔算个什么丁日玩意啊
他不过是纳粹宣传机器的两面大旗罢了(另一个是布施)
哪怕是他自杀以后,他还在为纳粹宣传机器做贡献
结果二战打完了,戈培尔都嗝屁了,他的宣传作用还是那么大,延续了若干年
我告诉你,希特勒就会瞎折中,这也不是第一次,以前折的多了去了,跟他毒不毒菜没关系
或者说,他就喜欢强行否定别人,用真理说服人,以显示自己牛逼,你说这是不是毒菜
谢邀。
个人而言,其实比较倾向于古德里安的想法,因为时点放到当时的情境下,对于盟军登陆的主攻方向判断,确实相当重要。这里感觉有一个讨论历史问题或许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有时候需要避免通过结论去判断当时历史人物的对错。因为,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是站在已经知道一个方案不可行或者可行,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去判断,这和当时人物的决策所处的信息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具体而言,前置滩头部署,问题在于,兵力就那么多,重点部署在哪里?所以,德军一直在判断(或者是押宝)是佳莱还是诺曼底。个人看法是,抛开盟军对于滩头的重点打击不说,隆美尔滩头部署,撒开,单位正面兵力并不能得到足够加强,结果面对盟军的重点进攻,反而容易出纰漏。
不过以下我说的,也许有点偏了。
如果说到对于两种不同方案的假设问题,其实做兵棋推演是比较好的方法。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选择1944年5月18日切入西线,重新调整德军部署,按照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的两套方案都试试看。其实,面对地图,看着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方面看不到任何情报,在同人脑进行推演的时候,或许也就可以进入当时OKW当时所思考的问题了。是佳莱还是诺曼底?德军在西线的战略究竟是什么?是像隆美尔那样直接歼敌于海上,拒止盟军登陆,还是像古德里安那样,准备放进来打,利用陆战打围歼战?都可以试试看。
从上图其实就可以感受到当时德军面对漫长的海岸线,深感兵力之稀薄。同时,如果同人脑兵推,对方又怎么不会真的从佳莱直接插入比利时打通荷兰,绕过齐格飞防线呢(所以历史上德军党卫军第1装甲师配属在比利时)?
========================补充==============
此外,历史上,诺曼底战役本质上还是延续隆美尔决战滩头的想法,而不是古德里安的想法。而战役的结果,也成为历史的事实:即,部署在法国的装甲师大部分都遭到重创。这里不光有盟军空军的功劳,还有盟军海军的功劳。
以有名的卡昂战役为例,就可以看出德军当时的想法。
这是卡昂的地理位置。卡昂本身距离海岸线相当近,距离英吉利海峡约15公里。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卡昂战区本身就在盟军舰炮的火力范围之内:盟军在诺曼底战役期间,海军出动了7艘BB,23艘CA。厌战号之类的15英寸舰炮射程约30公里。内华达号14英寸主炮当时射程30公里。
这是德军第21装甲师当时的反击作战。很明显,完全是冒着盟军舰炮冲锋。
这是6月12日双方在卡昂附近的态势
后来都知道了,德军130装甲教导师,党卫军第12装甲师,第21装甲师全部在卡昂地区遭到重创。
再后来,德军继续往卡昂方向投入了党卫军第1装甲师,党卫军第10装甲师,党卫军第2装甲师,党卫军第9装甲师,第116装甲师。
而盟军则开始了迂回突破,最终结果就形成了法莱斯包围圈。法莱斯包围战的结果,导致那些没有在卡昂战役中遭到重创的德军装甲部队同样遭到沉重打击,虽然不少部队最终逃出了包围圈,但是重装备丢失、损失甚巨。这对于德国本就不足的产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德军在卡昂地区的作战,完全依照的就是隆美尔决战滩头的想法(但是没成功),而不是古德里安放进来打包围歼灭战的想法。卡昂作战,对于德军而言,就是把自己的装甲部队投入到敌军海空火力的完全优势之下,同时,从战线态势看也完全没有作为装甲部队进行穿插包围的可能(盟军本来就在海边,战线是平的),也就只能如同步兵师一般正面强推。
从某个意义上说,卡昂之战,几乎类似抗战淞沪会战的小型欧洲翻版。
就诺曼底登陆时的情况而言,在滩头阻击是把盟军推回海里的最好办法。
在奥马哈海滩,前两个小时攻击的损失几乎让布莱德利想要放弃奥马哈,把后续兵力投入英军海滩上岸。如果这个实现,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就会被分成两半,犹他海滩的美军离东边的英军过远,会是一个极大的漏洞。可以说滩头的阻击是让盟军放弃进攻的唯一机会,过去的例子就是迪耶普和更早的加里波第,在登陆阶段就阻击敌人,压缩其阵地并不断造成伤亡,这足以让许多指挥官选择放弃,从而达成纳粹德国在西线挫败盟军进攻的战略企图,然后得以喘息并把更多的部队派往东线救火。一旦盟军上岸站稳脚跟,源源不断的增援就会淹死德军,44年德军重复40年那样送英国人下海的概率怕是微乎其微。
从盟军的方面看也确实如此,4月份左右德军在科唐坦半岛几次调动就搞的盟军鸡飞狗跳,不断调整空降兵的部署,刚毅行动也不断试图欺骗德军削弱滩头的力量,如果德军真的加强了【正确】滩头的防御,盟军换谁都不敢拍板进攻。
然而隆美尔正确的地方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根本不懂登陆战。反登陆最重要的就是判断时间与地点,这样才能让他配置到滩头附近的机动部队立刻反击,而隆美尔两个都判断错了——事实上德军估计也没人能判断出来。
地点上本身大西洋壁垒是个荒谬的工程,企图从挪威延伸到法国,处处设防结果就是摊大饼,等全线修完苏军都开进里斯本了。
时间上更可笑了,德军的天气预报明显差了一截,结果就是D日的短暂好天气他们根本没预测到,于是那天从团长到元首都相当放松,对于登陆一点反应都没有。另一方面隆军长也证实了他确实是个没和大海打过交道的陆鳖:他认为盟军会在高潮时登陆,因为那个时候滩头最短!他完全没有考虑过高潮后退潮时登陆艇会搁浅在岸上这个简单的知识。。。事实上后来解放军打金门也是犯了这个同样土鳖的错误,结果船只大部分搁浅,后续部队压根送不上去!
于是隆军长一路巡查一路告诉下级们(包括诺曼底的守军)盟军要在高潮时登陆啊,当心黎明前的高潮啊——这个都搞错了怎么依靠潮汐判断登陆时间?D日那天诺曼底滩头的德军看着低潮和铺天盖地的盟军登陆艇心里是只有mmp三个字了。。。
隆美尔并不是一个出色的装甲指挥员,他只是一个出色的机会主义者。他的这种特性,在不对等的闪击战中,可以让他星光奕奕,但是进入博弈阶段后,他的作战的思路就很容易被对手捕捉猜透。这也是兵法中“正合奇胜”的奥义,奇可以制造胜的契机,但是正才能保证确实的战果。整个北非战事,隆美尔的表现和飞将军李广很像,战必胜,却胜无果。这样态势除了对隆美尔的名声提高有用外,对于三德子几乎没有更多的实际利益。还使得原本可有可无的北非战场,有了和主战场争夺资源的机会,并且最后成了无谓的浪费。
滩头决战?看看美日的逐岛作战,没有海空优势的一方,就是一场灾难。无论英美如何描写诺曼底的惨烈,实际上整个滩头,伤亡万余人,和后续登陆作战伤亡比起来,真算不上什么。而且一个波次当天就在各登陆场建立稳固的滩头基地。表面看貌似没有决战的滩头成了原罪,但是如果真要在滩头决战,也许会增加英美伤亡,但是德军的损失会更大,并流尽最后一滴血(参看淞沪会战)。参考阿登反击战,隆美尔在登陆战后续作战中的表现,根本没有一点装甲指挥官的觉悟和机敏。所以他也只能是个沙漠纸糊,矮子中的将军。
明显隆美尔是正确的。古德里安的想法只是纸上谈兵,他对盟军的空军威胁缺乏认知。
或者换句话说,隆美尔的办法是有点投机的蠢办法,而古德里安的办法是根本没法兑现的注定失败的办法。
打仗就是这样的,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但也还是要硬着头皮来打。隆美尔的方案有小概率实现作战目标,而古德里安的方案是零概率。
无论是那个方案只是让第三帝国多延后几日而已。东线已经打不下去,第二战场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盟军那么多人力物力失败了一个诺曼底,还有加来,还有马赛,真不行押宝西西里。到时候管你隆美尔,古德里安。就是莫德尔来了都不灵。
最好的情况,都挡住。你挡得住苏联么?
苏联要是打的好话,1945估计就打到了巴黎了。下一步就战后就开始赤化英国了呢。
当然英美也不傻,也许看形式不对会和纳粹高层接触,让纳粹充当抵抗xxxx的桥头堡,也说不定。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
反正我是觉得,隆美尔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装甲师师长,但也可能是德三最不称职的陆军元帅
个人比较倾向同意 隆帅的意见。
虽然装甲师放到滩头会受到美英舰炮攻击,但是可以藏起来呀。 隆帅意思说,把坦克埋起来,没错,挖坑,弄上伪装把坦克部队埋地里。 距离海岸要几公里内。 盟军登陆的时候,第一波地毯轰炸和炮击不会摧毁装甲部队。
等盟军上岸了,数以千计的美国大兵上了海滩,装甲部队从土里窜出来,冲上海滩,打败盟军。
这个时候,舰炮和空军轰炸就不能起作用了,因为怕误伤自己人呀。 等消灭登陆盟军后,坦克再后退几公里,进入地洞里。
盟军拥有海空优势,但是刚登陆的二十四小时内,绝对没有德军装甲部队强。想推盟军下海,只有这个办法。
再说古大将的想法,把盟军放上来打一场运动战,也许胜算更大,但是元首不会轻易放弃法国的土地的呀。 如果肯放弃地盘打运动站,在东线撤退一下和苏军打运动站不是更爽。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溃退,后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靠装甲师打的运动战。
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证明隆美尔的想法
一个是安齐奥登陆战,在了解到盟军的登陆的情况下,凯瑟琳调集了多个包括大名鼎鼎的赫尔曼格林装甲师在内的强悍部队,但是克拉克这样的昏庸+危如累卵的登陆场居然都在强大的英美海空力量的协助下挺住了。
另一个是北非火炬行动,虽然德军在凯瑟琳山口给予美军以重大杀伤,但是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敌军登陆后死点人对大局基本上是无关痛痒的。
感谢邀请
其实我也更倾向于古德里安的安排。古人是有“击其半渡”的说法,但是,这不是古代。况且,击其半渡重在出其不意。试想,假若按照隆美尔的设想,将装甲部队部署在沿岸,很大可能会重现西西里岛德军装甲部队冲上滩头被舰炮猛揍的情形。
但是,我也在想,隆美尔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必定有其道理,所以也希望有有识之士能解释一下,感激不尽。
____________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若有失言,还望指正
两个人所关注的点不同而已。
1、如果能够“猜对”盟军的登陆点,隆美尔的方案当然更合理,后来诺曼底战役中德军装甲师在挺近前线过程中遭受的巨大损失和时间的大幅延误证明了这一点。
2、如果“猜错”盟军的登陆点,或者盟军在诺曼底佯攻、加莱主攻呢?
3、元首的方案虽然是最坏的方案,但也是内部意见不统一时的唯一可行方案。
谢邀,过气军迷,简单答了。
人类的行为都是他自身心理的映射。作为一只被重挫过的狐狸,隆美尔心中知道纳粹大势已去,海岸线上的装甲师将是德意志最后的屏障,扛一时是一时,只要盟军不登陆,欧罗巴就还是纳粹德国的乐园母土;但作为装甲战术的大理论家,古德里安依然还保有一丝的希望:用他的专长来为第三帝国续上最后一口元气——在内陆击败英美联军,用一次战术结果改变战略进程——一个标准的理想主义者。
可惜,纳粹德国的未来是历史级别的,无可抵挡。谢邀亲先……
虽然我也看不上纳粹对隆美尔的包装,但是这事上就真不好说了,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隆美尔是真的在非洲和美英军队真刀真枪干过的,而且是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因为海军不行,非洲军物资始终不足),他对美英军队有一个更深切的认识。
两人的主张各有优点,隆美尔主张的发现即消灭可以依托已有工事进行坚守并用装甲兵立即反击,几乎就是拿盟军步兵进行放血,缺点是盟军有海军进行近岸支援,估计德军反击部队也会流干最后一滴血。
如果按古德里安的打法打好了就是一场由装甲部队主导的内陆歼灭战,如果赢了战果肯定是辉煌的,缺点是盟军即使伤亡惨重也会在诺曼底站稳脚跟,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员运上来,德军也是GG……
综上所述,从战局来看,隆美尔的想法更靠谱些,因为盟军在登陆场的伤亡数字如果超过预期,肯定会停止登陆,给西线一个喘气的机会,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在战略方向上就错了的德军想用烂尾工程和二线人员挡住财大气粗的盟军几乎没希望…………
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我想說隆哥不是德3三大名將,他在我心中是战將,和集团军司令不是一級,就跟人们吹孫立人一样,孫根本不是那級數。所以虽然我連名字都叫Rommel,但我更认同燥狂症古德里安。
另外,说一下隆美尔。隆帥已是一个喜爱剑走偏锋的战将,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步兵战术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他最爱就是乘敌人没有注意攻其不备,在第一时间发动奇袭,他的风格在后来的很多战斗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例如:在法国的疯狂推进以及在北非的行动。
其实隆帥最适合的定位就是军长或小兵团指挥官,他适合指挥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这样便能发挥的强劲的攻击力或是作为箭头但是在希特拉的加冕下隆美尔被提拔成元帥。其实在我印像中德3可以担当元帅的人才有很多他们以不同之处是他们的作战时候,目光都是放置在战略层面上,而不是单单考虑眼前的的人所以你如果要说隆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元帅人选,我认为不是。
相反,古德里安在东线的时候他有很多的军事思想是很有建设性,当然因为跟希特拉的冲突实在太大,他已经到了大将卻再无法更上一层楼。所以如果是在指挥返登陸作战这样一个大层面上我更倾向于由古德里安纳指挥。
我认为你可以说隆美尔的计划只是合了希特拉的胃口,但却不完全是一个真正好的计划。因为反登陆作战最大的问题便是情报不足。根本不清楚敌人的登录位置,很难在第一时间便把敌人赶下海。所以我认为古德里安的计划更加合适在确认的人的灯位置之后再集中兵力把敌人消灭。
大西洋壁垒,是希特勒的主张。
劳德斯泰特的计划开始就被希特勒否决了。
希特勒派隆美尔去就是执行自己的计划,隆美尔是在这一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计划的。
没有海军空军优势,把装甲部队开到滩头反击,这是自杀。
反法西斯同盟:敌人很强大(我们很牛X)
在盟军压倒性的优势面前,两套方案都不灵。古德里安的方案好一些,也有限。
先说隆美尔的,把坦克放在滩头跟舰炮对轰,不知道怎么想的,放在滩头就成了舰炮和空中支援的直接靶子,建了混凝土的坦克碉堡也不管什么卵用。将装甲部队置于滩头附近不远处(不直接暴露在滩头),就不被舰炮轰,飞机炸了?可能好了一些,但是只要登录地点判断错了,结果就是灾难性的。装甲部队沿岸边公路转场?画面太美不敢想象。事实上舒尔茨的半个豹式教导团就是在转场途中被舰炮轰掉一半。外加上隆美尔一贯的隆不在属性:第一天不知道干嘛去了,过两天桶车被炸翻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海因兹古德里安的注意固然好啊,可是盟军没上岸之前,后方与滩头的公路铁路就被盟军轰炸、空降师以及法国抵抗组织破坏的一片狼藉。上岸之后装甲部队更是在敌人的空军优势面前无所循行,后勤也是一团糟,导致第二波反击也没能把萌军赶下海。
一旦建立了桥头堡(滩头),德军就已经输了,之后就是请莫德尔元帅来续命了。
推薦閱讀:
※抗日戰爭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梁思成真的阻止美軍轟炸京都和奈良了嗎?
※二戰時期的戰地攝影記者是如何向報社快速傳遞照片的?
※蔣介石堅守南京是否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