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在美術界的地位是不是相當於民科在科學界的地位?

民間美術在美術界是不是被搞正統美術的人看不起?好奇,沒別的意思。


謝邀。答案否。

民科相對於科學,是「想當然」相對於「理性」的關係。

民間美術相對於正統美術(這個措辭是不準確的,姑且用之),是奶媽相對於孩子的關係。

奶媽的基本責任是給孩子提供養料,有些奶媽舉止一般,有些也很粗俗,但共同點是都有奶。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其他把民間美術搞得太高大上的答案我是反對的。

中央美院的老師呂勝中,在民間美術方面做了很多年的探索。作品外觀和元素很多直接取自民間美術,但作品氣質與核心和民間美術相去甚遠了。
這個例子比較有代表性。


謝邀。
不是的,已經引退的顧德新就是一個未經過美院教育的非常牛逼的當代藝術家,也是我個人非常尊敬的一個藝術家。

  • 2006.09.02
  • 推土機,蘋果,石膏
  • 2004
  • 圖片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 另外王忠傑也是一個幾乎沒有正規科班教育的藝術家,作品也非常優秀,我很喜歡。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查他。
  • 我不想去論述太多,精英主義是當代藝術的毒瘤,起碼我是這麼認為的。

民間藝術,往往作品同生活息息相關,被歸類為工藝美術,並且有的綜合類院校設有工藝美術系。
21世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開始大規模量產,有專業的設計師設計,有工廠加工,所以手工工藝品的實用性變得次要了,社會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成本變得十分的昂貴。
專業的美術院校,專門設有研究古代藝術的工作室(例如專門研究古代佛像、洞窟、石刻等工藝)。
我是學雕塑的,雕塑系就有研究傳統藝術的工作室(很多聘請民間藝術家來校授課,有市場前景與符合社會需要的會選為選修課,如工藝美術史、鍛銅工藝、佛像工藝、皮雕工藝、玉雕、堪輿學、牙雕、玻璃干磨、少數民族銀飾、布偶……)
民間藝術存在固步自封、無法創新(現代化來的太突然)、創作主題單一而且受眾面變窄、市場規模小、成本高,等特點,所以較少被關注。
我知道的民間藝術如下:內畫鼻煙壺、微雕、鍛銅、剪紙、木雕、根雕、刺繡、皮雕、貝雕、硯台、蘆葦畫、布畫、玉雕、漆雕、玻璃干磨、圈鋁、鍛刀、角弓、……,希望知友幫助添加。


民俗,是拿來用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被藝術結構,但被藝術結構並不是其唯一的用處。【想了想還是把這句放在第一句好了】

瀉藥,並不是,但是確實在不自然中被人看不起了,看不起的並不是美術而是民間。

民間美術的範圍之大並不能被單純的被美術所概況,民間美術是本源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本源的承載體之一,其涵蓋面基本是民族發展史的全部,有人的時候就有民間美術,其根應該追溯到人類發源的初期,跟美術的子集關係也不是民科和科學界這種關係能比的,民科和科學的關係應該是理論和意想的關係,而民間美術和藝術是載體和承載的關係,而民間美術承載的卻不單一隻是藝術而已。

上面就說了民間美術是本源文化中的一部分,其發展是由人類文明發展而衍射出的一種傳承,其文化更是涵蓋中華民族由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的歷史文化積澱,從對自然的崇拜到,圖騰,繁衍,以及文化神話體系的創立一直發展到今天依然時不時的在你的生活中探頭揮手。


至於題主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呢?題主在問題里已經問的很明白了,不管是不是好奇,但是文字間民間美術已被判為下等,就好像一群西裝革履的高富帥中間突然出現了一個傻小子一樣,這個傻小子流著鼻涕紅著臉確實讓人看著感覺【俗】沒【品味】很【土】,這也是民間美術的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只要捆綁了民間二字多少就是這個結果,這也是題主為何要把他跟那個戴著800度玻璃底鏡片,左手拿著氫氟酸腳下踩著黑火藥的傢伙放在一起了。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確實被人看不起了,而且是無意識的,被冠以尊重的名義看不起了,被劃分成了工藝美術,被劃分成了民間,被刻意對等的提升到了藝術的層面上,被無意識的輕視了,一大家九口人,老大有八千多萬小弟,剩下八個兄弟褲子都沒有,老大說明天我們去冰上釣魚吧,我們少數服從多數大家投個票,八個小弟吧唧吧唧的就鼓掌了。這是施捨的名分名義上的尊重而已。之所以帶著民間二字不就是明擺著說自己不是民間那邊的么?帶著民間二字不就是為了刻意把哪一類的東西划過去么?剪紙,皮影,糖畫,瓦紋,年畫,習俗,綿竹,燈藝,面花,軋紙,香包,祭祀,禮器,面具,風箏,一說一大把再打開個百度百科更是停不下來,隨便寫一下說不定幾千字都停不下來。

可惜啊,這些東西並不是所謂的民間美術,這不是一種藝術形式,這是民俗,民俗不是農民的俗氣生活日常!是中華名族的通俗日常,是華夏文明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傳承,經過不斷的地域流傳和文化發展最後不斷衍生出的一種中華民族本身的生活日常行為規範,不是什麼藝術形式而是簡單而又具有發展前途的一種生活習慣。
是具有可發展前途的,可發展前途的,發展前途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些東西在這個叫中國的地方已經不斷地延續發展了幾千年,幾千年了,古人又不是弱智,你單曲循環一首歌能聽幾天?可是發展到今天呢?我們所認知的民俗從家家戶戶生活必備常年接觸,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一種只有藝術需求才能用的上的藝術形式了,這是什麼?這不就是看不起么?班上坐著一個同學,大家都跟他很客氣,可是他一個朋友也沒有,最後畢業的時候只有在畢業照相集體活動的時候才需要他出現一下,若干年後只有在你給別人介紹你高中生活的時候告訴別人你們班有63個人,而他的存在就只是為了湊齊這個數字而已,這已經不是看不起了這麼簡單的事情了。
但是在慢慢歷史河流中,這種事情本身就是會不斷地發生的,有新的東西取代了舊的,但是用處是不變的,朝代的跟跌制器的改變,可不變的是傳承,說的再直接一點符號和寓意是不會變的,可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東西並不是更迭這麼簡單,而是永遠的消失了,在技術革新的同時,連文化也被革新了,發展前途已經被砍斷了。

到現在已經是一種平時想不起來或者上不了檯面,需要給外賓展示才被搬出來擦了灰,吹噓一陣感覺給自己掙了面子,人走了又放回倉庫繼續落灰,每天標榜著與時代接軌掙大錢養家戶口,在大城市西裝革履人前人後卻不敢提起的東西,是藝術家給自己多元化打出的一張名片而已。

這是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舞蹈紋盆,距今5000年,青海馬家窯
知道上面畫的那五個小人是什麼么?我記得很清楚中學政治課本上寫著,這是人民慶祝豐收的喜悅在跳舞,身上多出來的那一條是衣服,證明那個時候人民的生活已經很富足了,可喜可賀可喜可賀。。。。。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這五個把實際上是男人才有的東西,而這五個人實際上是古人可認知的最早的五個神,就是東南西北中,我更願意相信在那個父系氏族社會中男人的地位和神的地位,在碗上畫花鳥美人這種事情應該是在衣食無憂的時候才會去做,比起舞蹈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祭祀,而那個時候的人對於未知的恐懼肯定比豐收更為強烈,神才是古人不變的信仰,跳舞這種小事根本上不了這個風水地火紋飾聚集的禮器上面。

而這種傳承一直延續在甘肅陝西等黃河流域,包括五個小人的面娃娃,剪紙中出現的五個連手連腳的小人一直到現在不管是五行還是五方,五這個字所蘊含的符號定義已經不但是融入這麼簡單了。

五道娃娃【面娃娃的圖太難找,書我就不拍了】

當然還有這個【勿要吐槽我大福娃】,作為一款紀念物,設計明顯是十分失敗的,因為這個根本沒有沒有輕鬆熊可愛,也沒有大黃鴨呆萌,也沒有熊本萌賤。但是作為一個文化載體卻是十分富有價值的,很可惜載的太多拉不動,這五個福娃的紋飾,意向,寓意,太多了,多過頭了,但確任然是最具代表兩河華夏文明的傳承的文化載體,能比五對於華夏文明發展蘊含更多的也就只有二了。
說到二大家應該不陌生,就是太極陰陽魚,華夏文明發源於河,有魚自然是非常合理的事情,而這個符號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比較太熟了。

諸如此類太多太多,如果大家記性稍微好一點,就會在關注各種直播造人,彈射起步,明星出軌的間隙中看到幾個小字,保護XXX民間藝術,保護XXX節日,XXX申遺成功,這都是以前人 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卻成了需要保護的東西,沒有延續只是單純的消失而已,比起歧視漠視才是最可怕的,比起漠視更可怕的是打著民間藝術給自己臉上貼金的人【=,=請算上我】

可是,不管我們是不是看不起民間藝術,這些東西一直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只不過等我們老了我們的孫子輩在看我們玩剩下的東西一樣會覺得這只是個民間藝術而已,我們的酒場文化,我們的網吧開黑,我們的開房節,我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理念終究會有一天變成成復古,變成一種潮流的代名詞慢慢的離生活遠去,被人這樣尊重重寫進書里變成一個詞語注釋。

而真正的民間藝術,就應該是那種默默無聞卻又充釋在生活每一個角落的東西,很普通,很俗氣,很簡單,卻又包含很多。
像餃子的形狀,包子折,花捲的造型和板栗糕上的印花,很常見也不會留意,吃的時候不會去想那麼多,但是很香。


民間美術與工藝美術是兩回事,工藝美術偏重世俗化,大眾化,商品化。但有些工藝美術也屬於民間藝術的範疇,這是由民間美術的定義決定的。民間美術這個學科來自於人類學,就我國來說西南西北少數民族或者陝甘寧地區傳統美術形式都是民間美術,它在學科建立上有別於正統主流西洋美術或者文人畫。同時如果這些藝術形式經過世俗化大眾化商品化的加工,能夠形成一套程式與生產模式進入世俗商品市場,那麼它就又變成了工藝美術。

我們現在的基於人類學定義的民間美術是十分過時並且武斷的,最初毛主席曾在一九四三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示,要讓現代美術西洋美術與我國民間美術相結合,創作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藝術為工農兵服務。這樣一來等於閹割了藝術創造、顛覆的啟迪性力量,並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同時為「藝術就應該看得懂」這種狗屎觀念的盛行做好了鋪墊。所以改革開放的二十年後,中央美院的民間美術系黃攤兒了,因為這種幾十年不變的價值判斷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並且也為「實驗藝術」這個怪胎做好了伏筆。

如果按照民間美術的字面含義去思考,今天的山寨文化,淘寶美學,臉基尼等等都應該是民間美術。民間美術的衰落源自幾十年不變的價值判斷,人類學態度的粗暴分類,還有民間手藝的庸俗市場化。


來來來咱們來扯一扯淵源~
繪畫在魏晉之前是實用型技術,主要用於墓室壁畫啊表彰明君賢臣啊給老爺子畫遺像啊等等等等,工匠的活兒,不入流。魏晉之前我只聽說過一個畫師的名字,毛延壽。。。如果此人當真存在,那也是畫美人圖的,相當於給妃子候選人拍照,匠人,靠手藝謀生活。題主說的民間美術,大抵指的是此類。

直到東漢,有些閑著沒事幹的比如蔡邕張衡等有社會地位的文人也開始業餘搞點繪畫了,畫師地位才有所提升,僅僅只是提升。然後是魏晉亂世,儒家約束力下降,道家逍遙思想興起。大量文人開始遠離政壇尋求興趣所在。他們有社會地位,不追求物質生活條件,很大一部分人本身物質生活條件就很充裕,他們的創作完全是自由的,唯一目的是表達自身情感思想。他們開始創作畫論,把繪畫與道聯繫起來,一下子就高冷了。這些士大夫一加入繪畫隊伍,就開始鬧分裂,講究士體與匠體。正統美術,可能就指的這吧。。。

我們這有個蠻有名的書畫市場,裡面多有白鬢蒼髯的老大爺,半個小時畫一張四尺一張賣80。。。畫的花紅柳綠的看著挺熱鬧,專業的一看就得笑。

民間美術往往都是這種,家裡孩子等著買櫻桃6呢,畫慢了可怎麼好。他們沒有耐心十年磨一劍,就算有耐心也沒眼力筆力了,就是任伯年連畫十年花開富貴圖也得廢,何況高度不到任伯年的眾大爺。不過這事真說不準,可以百度一下黃秋園,老爺子生前連縣美協都沒能進去,過世後畫作偶然被發現,驚倒一片。李可染就曾表示,能不能拿我的一張畫換老先生的一張畫?


謝邀。
竊以為題主應該給「民間美術」下一個定義,否則所有的討論都是雞同鴨講。
我想到的「民間」有三方面意思:
業餘而非職業的;
野路子而非科班出身;
剪紙、年畫一類的通俗載體,而非油畫國畫。
那麼你說的「民間美術」是哪一種?
另外把美術同科學相比,本身就不科學。科學是實用主義的,講究可以證偽,也可以證實,就是科學是分對錯的。
我們鄙視民科,因為他們在宣揚錯的理論,或者是無法證實的東西。但是藝術從來沒有對錯之分,自然無從比較。


民間美術什麼鬼,估計閣下要說的是:自學美術的人和科班出身的人之間不可調和的逼格矛盾。

我覺得倒不是說看不看得起的問題,而是一個對繪畫的態度的問題。

比如自學的會覺得科班是張嘴就是學術名詞和藝術家,總是高高在上。
又比如科班覺得自學的都是玩耍性質,不用功還想「幾個月畫成XXX那個樣子」這種人。

我總結一下潛台詞是「科班的覺得我吃了這麼多苦你怎麼說來就來沒有尊重,自學的覺得你不就是會塗點東西有什麼了不起。」

我觀察到的是的確很多人即使專業的人士,也是不正視繪畫的,與其說繪畫是藝術,不如說是手藝。如修橋補路,縫補漿洗一樣,都是需要專業培訓才能做的事情。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不覺得,覺得是逼格。

當然自學的話不經過科班培訓也能做,並且還有很多人貌似也能混口飯吃。所謂「人人都是藝術家」,噗。

這大概就是藝術最大尷尬,門檻太低,標準太模糊,藝術家矇事不死人,換個自學的大夫試試?


建議您能夠先自己查詢一下民間美術和民間科學的概念,以及美術史和科學史方面的資料。確定一下概念的的邊緣和範圍,再來看用這兩者類比是否妥當。單論題目,涉及內容過於龐雜,如果沒有這兩方面的深入了解怕是難以做衡量對比。至於提到的「看不看得起」的問題,這只是關係個人感受的事情,如果自己確實喜歡,同時又可賴以為生,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呢~~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民間美術的定義有很多種,如果你指的是那種野路子的,那應該是的吧,但是也有很多厲害的民間美術家不亞於學院美術家


民美的地位相對於民科在科學界的地位要高些。
應該沒有看不起那麼嚴重,多少會覺得不入流。
專業美術門檻略高於民藝。


推薦閱讀:

青年畫家如何找渠道展示並出售自己的作品呢?
如何欣賞、理解以及評價畢加索的牛?
怎麼評價江山如此多嬌這幅畫?
北京天上人間裡面的這個背景畫是名畫嗎?
彩鉛畫得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藝術 | 美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