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大三元是怎样一种体验?

尼康或者佳能的都行。


谢邀。
尼康用户。2008年开始使用尼康D80,2012年购买第二个单反相机D600,后因D600质量门免费换D610使用至今。

镜头使用过很多
Nikon 18-70 (已出)
Nikon 16-85 (已出)
Nikon AF 70-300 (已出)
Nikon AF 35/1.8 (已出)
Shima 10-20/F4-5.6 (已出)
Nikon 16-35/F4 VR (小三元,已出)
Nikon 50/1.8
Nikon 105 VR 微
Lensbaby 50
Nikon AF-S 70-200/2.8 VR (大三元,小竹炮一代)
Nikon 70-300 VR
Nikon 24-120/F4 VR (小三元)
Nikon 80-400 VR II
Nikon 24-70/2.8 VR (大三元)
Nikon 14-24/2.8 (大三元)

我的部分镜头

不是一步到位拥有大三元,而是从入门的镜头开始一点点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了大三元

我一开始配的是D80和18-70,我的主要用途是旅行摄影。使用了几次以后我发现其实旅行摄影中我挺需要防抖的,经常会碰到光线差那么一点的时候,而且这个镜头的广角如果再广一点点就好了,而且长焦端70也略有点短。正巧那个时候我要准备去瑞典出差,所以我就买了16-85,将18-70出售了。

16-85是一支非常好用的镜头,不是因为他的画质,而是因为他的焦距非常适合旅行摄影,大部分的旅行纪实风光用它都很方便。如果只能带一支镜头,那绝对是它了。

2009年,随着我拍摄的越来越多,我开始追求新的拍摄角度,我看到网上不少好的风光照片是中长焦拍摄的,所以我想尝试一下长焦。我发现尼康的AF70-300只要600块软妹币,我就买来体验一下吧。

很多东西只有体验了以后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带着长焦去了云南元阳梯田以后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我发现我很喜欢长焦的视角,它仿佛给摄影人增加了一双翅膀,可以让人在空中俯瞰景色。

加上那个时候我有机会接触婚礼摄影,我也的确需要一支大光圈长焦,所以我购买了70-200/2.8,随即出手了之前入的AF 70-300。

其实对婚礼来说,比70-200更为重要的一支镜头是24-70/2.8,但是当时我觉得有点贵,以我拍婚礼的频度,有点浪费,而70-200除了可以拍婚礼以外,还可以兼顾我旅行中的长焦。婚礼中的标准焦段怎么办呢?我购买了一支1200元的35/1.8

70-200/2.8是我进的第一支大三元,画质肯定比原来的70-300好,但是谈不上惊喜,但是可以用大光圈和防抖了,成功率大大提高,这是切切实实的体会,更深的体会:重

神的后花园,新疆禾木,2009年秋天用70-200拍摄

更多秋季新疆照片可见:新疆,行摄无疆

2010年我去西藏,又入了超广角,适马的10-20,因为全程包车,并没有太远的徒步,所以70-200的重并无形成太大负担

日照金山,我的珠穆拉玛,那年带着70-200拍的珠峰

更多西藏之行的照片可见:八千里路云和月 -- 西藏大北线、林芝线行摄攻略

2011年,我在欧洲有机会旅行了四周,我带着D80和适马10-20,尼康16-85以及70-200三个镜头。我经常背着大摄影包在城市里走一天,这下70-200真是让人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负担,70-200的重量比其他镜头加起来还重,而且放包里不但重还不平衡,一天下来,肩膀都斜了……

所以那次下来,我深刻体会到,如果是要行走的旅行摄影,70-200的重量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2年我购买了全画幅的D600,同时更新了自己手里的镜头,添置了小三元24-120和16-35,当时三小元还没有70-200/F4, 为了解决徒步旅行镜头太重的问题,我购买了70-300VR,事后证明这个镜头在旅行中非常有用。
通向秋天的路,24-120拍摄额济纳旗胡杨林

一个人,一片海,24-120拍摄美国塞班军舰岛

真正让我充分体会到便携的重要性的还是2012年底去新疆禾木的拍摄,去之前我考虑再三,因为需要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长时间爬山,所以我最后选择了70-300VR而没有带大三元70-200。在禾木我们经历三天三夜的暴风雪,那晚雪停了,气温零下四十度,我们在日出前两个多小时开始爬雪山,路完全被大雪覆盖,我和伙伴两个人轮流拱开一人高的积雪上山,天寒地冻,阻力重重,秋日只需半个小时可以走到的山顶,我们爬了两个多小时,当时觉得身上多任何一部分都会是极大的负担,还好我带的是70-300VR,如果是70-200的话,可能就上不了山了。付出终获回报,那个早上,我们等到了让人美得窒息的晨雾,留下一生难忘的光影流连。

冬日的童话,70-300VR拍摄

世外桃源禾木,70-300VR拍摄

虽千万人吾往矣! 70-300VR拍摄

神的后花园,24-120拍摄

更多新疆冬季的照片可见:冬季喀纳斯禾木行摄攻略

事实证明,对旅行风光摄影来说,便携性是第一位的,大三元在这点上很吃亏,只适合开车放车上的旅行,很难携带器材行走太远距离。

2013年,我离开上海来了澳洲,走之前,为了减少负担,我将不常用的16-85,10-20,35/1.8尽数出手。

来了澳洲之后,平时有时候会拍一些婚礼,我觉得对婚礼来说,经常要在复杂的室内光线下抓拍,2.8的光圈非常需要,虽然我也不是每周拍,但是当时24-70/2.8对我来说,并不觉得很贵,花一周不到的收入就可以购买它,所以我没有犹豫就入手了,这是我入手的第二支大三元,但是我没有出手24-120,因为它很便携,焦段也更适合旅行,所以不同的场合我会挑选不同的“枪”去完成任务

24-70给人的感受就是:沉、2.8大光圈、各档光圈成像都很好,非常适合纪实、婚礼这样的场合

悉尼的婚礼,24-70拍摄

70-200拍摄

70-200拍摄

70-200拍摄

更多我的婚礼照片可见:悉尼的婚礼照片

手头的镜头组合我相当满意,很好的满足了我经常风光旅行和偶尔婚礼纪实的需求。

之后的两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片,但是一直觉得手里的器材基本够用。

虽然我有70-200,但是外出旅行我还是带70-300VR居多,它的便携性让我多了很多的取景可能,很多情况下,在对的光线对的点,你手里能有相机和镜头,非常重要。
风云际会耶稣光,70-300VR拍摄

更多附近照片,可以参考:Catherine Hill Bay

标准焦段虽然我有24-70,但是除了拍婚礼,或者有拍摄任务,平时旅行我还是会带24-120,焦段方便啊,

比普罗旺斯更浪漫,24-120拍摄

更多澳洲蓝花楹的照片,可以参考:比普罗旺斯更浪漫!在南半球小镇Grafton沐浴紫色花海

比如这张蓝花楹,当时我拿着24-120取角度,发现广角端取景天空空隙不好看,调整到长焦以后整个画面就饱满了,如果当时我用的是24-70,就必须换镜头才能达到这样的取景,就会漏掉这样的机会。

高冷悉尼歌剧院,24-120拍摄

关于灰度建筑摄影,可见:黑白灰度建筑拍摄和后期

而16-35这支小三元超广角也非常好用,因为前组镜片不像大三元的14-24那样凸出,所以可以方便的使用滤镜。

凤凰涅槃,16-35拍摄 Mungo国家公园

更多Mungo国家公园的照片可见:去澳洲内陆感受星际穿越

流光溢彩悉尼港,16-35 + 8档减光镜

更多悉尼的照片可见:悉尼美景

Bombo日出,16-35 + 8档减光镜 + 3档渐变灰

烈焰炙蘑菇,16-35拍摄Kurnell

更多悉尼的照片可见:去Kurnell发现另一个世界

让我感觉到16-35略有不足的地方是拍摄星空,因为星空光线极弱,所以必须用高感,更大的光圈意味着能用更低的ISO得到更好的画质,而且如果焦距可以更广一点的话,拍摄的快门时间也可以更长而不会脱出星轨,同样可以提高画质。

不过现在的全幅相机高感真的很牛逼,我使用的入门级别全幅相机尼康D610,2015年我用16-35拍摄的星空我觉得画质已经不错,所以暂时我又没有必须要升级14-24的理由
澳洲Narrabri星空

更多Narrabri照片可见:探索世界上最纯净的星空 -- 夜访ATCA澳大利亚望远镜阵列

但是2016年初我去萤火虫洞内拍摄人像,发现如果光圈能更大一点,对我拍摄弱光人像非常有用。
萤火虫洞内漆黑一片,光线非常弱,一般我们景色的时候,被摄物都不会动,所以我们可以拍的久一点也没问题,但是我在洞里拍人,让人连续十几二十几秒不动,几乎不可能,所以照片中的模特略有移动
魔法呼唤,16-35拍摄悉尼萤火虫洞

关于萤火虫洞更多照片可见:萤火天堂

如果我想在这类题材有更大突破,要动很多脑筋,而升级器材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考虑到这类题材和星空拍摄我都会用到大光圈超广角,而且价格对我而言也非常可以负担,所以我没有犹豫入了大三元14-24,因为和1635两者体积重量相仿焦段也重叠,所以应该说是重复的,所以我把16-35和滤镜都出了,入了新的滤镜。

这是我入的第三支大三元,至此我大三元都齐了。

因为萤火虫的季节已过,所以弱光人像可能要再等机会让我的14-24大展身手。

4月份我用14-24出去拍了一次银河月出
山海星月,14-24拍摄

到这儿,差不多也把我拥有大三元的过程说完了。

可能看到这儿,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最后还不是上了大三元,早知如此,何不“一步到位”

其实我和一步到位的人是很不一样的。

我很愿意在器材上投资钱,但是一定是明白了我需要什么我才投入,当我没有实践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会试探性的购买很便宜的同类产品,比如第一次购买的AF70-300,只有600块,却让我了解了长焦的感受,二手出掉也没亏钱。
我的每一次添置,都是伴随着我发现新的问题,思考并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并不会急于购置器材,我会反复思考这些问题 -- “没有这个器材我会怎么拍?”、“如果有这个器材我又会怎么拍?”、“这个器材能给我带来怎样的价值?”。

时光如梭,回头来看,让我进步最快的,往往是内心这些思考的过程,因为让我不断的主动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发挥好手里的工具。而一步到位的人,恰恰就放弃了在我看来最珍贵的这部分。

有位登山家说过一句名言,迂回路线往往是登山的“最短路线”。提出“一步到位”的人,都是希望“少折腾,花尽可能少的钱”到达结果,但事实往往未必是“最短路线”。

对于器材,我建议多实践多思考,找到自己的需求,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一步到位购买大三元。

如果大家想看我这一路走来的照片,可以参考我的博客:

http://iphoto.blog.163.com
清韵 - 一镜收江南

最后做下小广告
王波,网名 一镜收江南
软件设计师,热爱摄影,旅行,美食,生活
微信公众号id:ilikephoto

http://weixin.qq.com/r/-kPg_O7EBLN7raqb9xbs (二维码自动识别)


干活各种爽,然而并不愿意为自己拍东西了。
现在2470再也不挂机了,一个手动蔡司1.4标头,扫街各种开心,对焦半天拍不到的那种遗憾,最爽了!
人都是喜欢找虐找挑战的,好用不等于好玩。这也是如今大家对旁轴或者更大画幅依旧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吧。


尼康老大三元
17-35
28-70
70-200

好重


泻药
首先,作为一个定焦狂魔,我现在手头上一只大三元都没有【其实是因为穷
所以我想说说 没有大三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目前两个方面的最令我痛苦的:旅游和铁道摄影。
24-70在广角至中焦的涵盖性,在干活、旅游的时候是在是太方便了。定焦可玩性确实高,但是当你在旅途中遇到刹那的风景,或是在寒冬酷暑拍妹纸的时候,24-70轻轻一转,就省却了一堆繁杂的事,这个太有诱惑力了。
其次在铁道摄影方面,定焦有些时候简直就像带着镣铐跳舞。。。
所以最经准备入手DZP .
以上。


没有同时拥有过大三元,但是日常挂机35 1.4可以解决百分之八十的需求


我也曾疯狂崇拜大三元
那个时候我才接触摄影 拿着残副机没事就出去拍照
脑子里完全是 全副 锐利 通透 色彩 外奶内刀

然后我拍了三年 考上了所还算不错的大学 作为大学礼物和成人礼 我收获了一台全副和24-70
开心 2,8 虚化 红圈 气派 对焦时滴的一声我简直要惊喜的跳出来
咱啥都拍不能没广角啊 然后就用生活费买了1635 最终还是凑齐了720

我又拍了三年
讲讲我的大三元吧
首先 720 我 基本没用过
这支镜头很好 成像很棒 无论是人像还是拍物品(商品)
也许哪一天我去拍演唱会拍鸟拍荷花会用到

但是 我不喜欢这只镜头
虽然它代表佳能最佳工艺之一
这个焦距很尴尬。。。你想要做出 最好的切割效果会忍不住转到200端
同时你就失去了和相机面前的人的任何沟通
70又有点舍不得 明明我200的时候最棒。。。
在这个城市中70200 除了偷拍 其他 街拍什么的用出不大
你说拍模特?
当然要广角啊 人家喜欢的是大场景 大长腿 要拉伸感和震撼感 强烈的对比
面部特写
你会发现85l是佳能最完美的镜头(没试过1124 勉强加个 之一)
365天里 用到70200 顶多只有五天。。。每次去旅行还想着 带着他 万一有什么需要的呢
称重的负担 花钱买的枷锁 在城市摄影中用处太小
记住 用长焦 变焦 便携的偷拍永远无法提高你的人文摄影水平


再说2470
嗯 我第一支红圈
现在有了355085之后 这只镜头用的也越来越少 但是你说预算不够
不想弄太多 先买一只 我推荐这只镜头
无可挑剔的质量 很中庸 什么成绩基本都是 挺好的
我是很少用了 现在约片会提前想好要拍什么 画完构图什么之后再去拍 街拍也是带一只50出门(假装自己可以拉近和大师的距离)
但是如果是 家庭 工作(婚纱) 摄影 这只镜头用处非常大

1635
不说别的 我觉得大三元中最值得买的(1124更好 但是贵)
广角 变焦 便携 大光圈
用处非常多 我个人感觉广角的定焦很不方便 再28一下 变广一点 小一点 都要更精确的掌控


希望有用


既然高赞是尼坑党那么渣能党也来答一波吧。其实严格说来答主并没有拥有过大三元,因为16-35是f4 IS而不是2.8.不过倒是用过某个同学从他爸爸那里传下来的16-35一代和老5D。先上个全家福

从左到右依次是100-400II,16-35F4,50L,24-70F2.8II,35LII,70-200F2.8II,5D3和7D2。

拥有并使用大三元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简单地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爽。虽然背着一台全画幅机身和大三元中的一两元在外边跑上一天难免会让人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但试试回想只有入门半幅机身和非恒定光圈狗头的日子,还是会感到满足的。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2011年直升重点高中家里奖励的佳能600D。1800W像素的祖传CMOS在当时还算是拿得出手的,转轴屏加持的全高清摄像甚至让某位拥有5D2这种真正准专业级设备的童鞋都有些艳羡。我用它和同学拍过一部微电影,逾5万张照片,高中三年的课间和假日就这样在600D略显生硬的快门声和18-200吱吱的电流声中度过。

虽然这台已经磨得发亮的600D陪我度过了高中三年的美好时光,但如果要我说它有什么优点,大概也就是那个翻转屏和18-200方便的焦段了吧。但是机身最多开到800的感光度,精度不高的祖传9点对焦模块,镜头的浮动光圈,佳能全家垫底的光学素质(根据DXO)以及渣渣一般的直流马达(人家泥坑18-200好歹是AF-S超声马达)让室内的拍摄变得比较紧张。即便是在光线比较充足的教室里,使用ISO800的感光度,稍稍拉长一点焦距,镜头的光圈就会浮动到F5以下,快门则会降到1/50甚至更慢。而镜头搭载的老款防抖虽然标称效果3档,但半幅的换算系数就要吃掉1档,再加上虚标,实际效果顶多1档,于是当时在教室里拍出来的照片一半以上都不能放在23寸的电脑屏幕上看。

后来又入了渣能党几乎人手一个的小痰盂,当时还是塑料屁股版的。一开始觉得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因为终于可以在屋里用ISO400甚至200了。后来发现全开的小痰盂在600D上对上焦并不容易,10张里至少有三四张没对上焦,还是没法看。而且想要用一只80mm的定焦抓拍并不方便。

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吐槽伴随了我那么久的600D套机,当然是为了拿到大三元的感受做铺垫啦。2014年考上某所半个中国的人都想上的大学之后,各路亲朋好友纷纷表示祝贺,我收到了一笔数额不小的红包,于是决定更新一下自己已然落伍的装备。当时D810刚刚上市,价钱还有点吓人,当时的我对它画质方面的压倒性优势也不大了解,再加上泥坑的24-70G太长,大竹炮太丑,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佳能,入了5D3,24-70LII和小白兔,大三元中的两元。现在想来总是有些小小的后悔,毕竟D810+D500的组合远比5D3+7D2更有战斗力,选择佳能的理由只能剩下镜头了吧。

先来说说24-70LII吧。当我在器材城的玻璃桌面上打开它的包装盒,把它和小白兔摆在一起的时候,它短粗矮胖的身材,茶色的前组镀膜,甚至给了我一种其貌不扬的感觉,只有对焦环上方一道细细红圈在提醒着我它的高贵身价与强悍性能。像收集七龙珠那样集齐大三元确实没有必要,但作为大三元中的扛鼎大将,24-70LII还是绝对值得全幅用户入手的,尤其是当你准备拿它干点活的时候。如果只能带一机一镜出门,那么毫无疑问是它,除了体育比赛和野生动物以外基本各类题材都能轻松应对。基本可以认为这是一只没有缺点的镜头,使用它两年多以来,除了好用之外,竟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与同门的小三元们比起来,它显然有着更为出色的光学素质。而且虽然小三元们都有IS防抖加持,但对于存在运动的物体暗光场景,4档防抖也无能为力了,这时大一档光圈的优势便体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婚礼,会议以及其他各种室内活动都是如此。

2014年7月,壶口瀑布。对于大部分风光而言24足矣,同行的老法师们大多也拿的是24-70。

2016年6月,湖人的拉塞尔来我们学校访问,对于记者而言24-70还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只是业余的。

再说70-200LII,这只镜头一般被称为爱死小白兔,简称小白兔。拉风的红圈白炮,以至于每次手持它拍照的时候总是能感受到身边妹(ji)子(lao)们的灼热目光,也是我选择渣能的最大动力。美中不足就是黑色的莲花型遮光罩,如果能像索尼那样用上白色的圆筒遮光罩那就完美了。最大的缺点自然是重,相当于大瓶矿泉水的质量,选择一个背着舒服的包也并非不能容忍。
装在全幅机身上的小白兔其实总是给人视角一种不够长的感觉。以前比较习惯拿来拍妹子,和妹子的距离不近不远,而且逼格高。后来入手了拍(啪)妹神头50L和35L2之后它的使用频率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下滑,因为发现装逼往往没有用,离妹子更近一些才是正道。不过在入手7D2之后就把它作为7D2的挂机头,等效焦距112-320mm,F2.8的光圈很好地弥补了半幅高感的不足,再加上7D2的对焦和连拍,成为了相当强大的中远程火力,拿着它去拍运动会之类的非常好用。

接着说拿来充数的16-35 F4。跟24-70LII站在一起就像兄弟俩一样,只是略微细长一些,体重也轻了近1/4,拿在手上塑料感很重。16-35F2.8一代和二代也都很轻,大概600g左右的样子,到了三代总算靠堆料增肥成功。需要一只广角的场合很多,风光,建筑,以及某些狭小的室内。拿它挂机过一段时间,因为可以拧到头当35用,而且明显比24-70II轻一些。这只镜头的畸变似乎比较严重,当你试图用这只镜头给一群人拍合影时,构图尽量宽松一点,尽量把人往中间放,回去记得矫正镜头畸变,不然有被打死的危险。与标准焦段的情况不同,对于广角而言,面对的更多是静景,防抖对手持成功率的增加要远大于一档光圈。在16mm端开启防抖的情况下手持1/5秒大概可以保证80%的成功率。

2016年五一,青岛。

大小三元说完了,顺便说说剩下的三只镜头。100-400II,一般被称为大白兔,当它处在收缩状态时其实跟小白兔差不多大,体重也差不多,不过伸展状态还是比小白兔长不少。老爹有一阵子跟一群大叔沉迷拍鸟,嫌200太短,买了这玩意跟7D2当等效640mm的望远镜用,最近出去的少,所以经常搁我这用。不过我并没有中老年人的耐心和时间等上一天只为拍几只城里比较少见的鸟,也就偶尔装在5D3上拍拍学校的体育活动,供个图片稿之类的,装在7D2上实在太长。

去年11月有一次号称多少年来最大的满月,女票心血来潮拉着我去拍月亮,望远镜终于又派上了用场,成功秀了一波票圈最大最高清的月亮。

这张使用了35L2,F1.4,1/20s,ISO12800。没有任何补光,正面的光源只有满月的月光,对焦靠手机的短暂照明完成,这大概是少有的可以让24-70LII感到力不从心的场景了吧。虽然这张的画质也就能在手机上看看,但如果是24-70,那就什么也不要看了。

篮球比赛也是可以作死地凑上去拿35L2拍。

至于50 1.2,很遗憾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能驾驭得了这只玄学镜头。虽然我用的第一只定焦是50mm,但在半幅上的等效使得我对这个焦段本身并没有什么感觉。有了更为熟悉的35mm之后连用它获得大光圈虚化的需求都没有了。之所以还没有把它出掉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和那些长圆筒形的镜头相比,它装在相机上真的很匀称很好看吧。

手机里一时没有自己的暂且从网上扒一张看看……

还用它拍过一张接片,2015年7月,香港岛。就是这样~一不小心码了小3000字,坚持看完的同志们辛苦了~


还是手机好用


既然是谈论的是器材,我就不贴照片了

奥林巴斯大三元外加17 1.8,以及Lee 100支架与9片滤镜

看我变魔术

包是Lowepro的Nova 180,加起来4.2公斤,其中9片滤镜就600克,比机身或者12-40还重。

这还不包括器材重量减轻后,三脚架也可以选轻一些的(190CX3)

以前用4/3单反的时候,可没这个待遇。

PS: 其实拍火车,7-14和40-150就足够了,中间那个焦段很少用。

说大三元重的,可以退散了。


d750配三只镜头,外加两只闪光灯,再加笔记本,蜘蛛角架,每次外出就在心里想,我要换大法。


先说我是半个新闻记者,我拍的照片会在一个很神奇的网站上经常出现,因为这个网站就我一名摄影师和若干个摄影不师(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反正不是专门做摄影的人,但是有些活动是由他们记录,有文字编辑,有活动负责人,有会摄影的但不是我们网站的同单位同事),下面我要说我们的网站了,请大家睁开眼睛,看仔细,http://www.cdsndu.org,没错后缀师org,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事政府或机关的对外网站了吧,希望能看到的人,多去点击此,了解一下祖国的军事外训事业。
说正题,我上大三元是单位给买的,当时摄影技术垃圾,现在也挺垃圾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大三元有多好,只知道这些镜头时nb镜头,所以在不用考虑钱的因素的时候,武断的买了,相机一起买的d3x,当时d3x税后是58k。我连uv镜都买了nb的b+w,但是我没有买一个好的三脚架是我的遗憾,因为我买了金钟的三脚架,而不是捷信,要知道捷信真的好,不炫耀这些,只说大三元。
无异常人,24-70是挂机头,也是用的最多的,成像质量不用说,一般的拍摄任务完全够用。
在说70-200,这个头说真话,除了拍特写之外用处不多,因为我是摄影记者,这个镜头也就发挥了他正常的功能,拍风景并没有觉得它多顺手。
最后说14-24,这个头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拍活动时好用的不要不要的,因为有些活动广角拍特写的效果特别的好,能突出重点,关键是能抢到画面和能拍摄到更全的场景,叙事能力也就更强,据说这个头是星空迷的最爱,我也尝试了一下,说真话镜头时好镜头,我技术不行,没有拍出理想的大银河,反而是那天遇到狮子座流星雨,拍的不怎么好,但是和女朋友一起看流星雨,很浪漫。又跑题了。
总结,大三元就是镜头,他们三个贵在了成像质量,贵在了大视角,也贵在了钱上。如果金钱允许随便买,如果金钱不足,不建议玩大三元,传说的大三元nb都说传说。大三元里最厉害的其实就是14mm/2.8f,角度确实很震撼,但是一般时候真的用不到,而且拍人像不好看。14mm以后的焦段都有替代品了,完全可以买些便宜头,或者去买黑科技适马的各种头,传说中好用的很,但是我没买,为什么不买,因为大三元够我用了。
再说大三元的面子,就是背着出去拍片,不懂行的人都说你是专业的。
题外话,如果买定焦,最好先买35定,50定的视角太小,不适合扫街或者拍人像,如果你喜欢拍半身或者特写,当我没说。拥有大三元的我,羡慕有35定的扫街大侠们。



显着专业而已,实际使用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沉、换头麻烦、放心。


完全背不动包


吃一年土强上的16-35L2和小白兔,花了一年把体能练了上去,又过了一年发现还是定焦好玩。

现在的配置是17-40L,35L和135L。卖了大三元,瞬间有钱了。


谢不邀,坐标长沙,
有一次在红咖参加一个小型live,
旁边的妹纸看我手机拍照水平还可以,
约我去宾馆给她拍照,说是自己拍不好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私房!
我一时激动,准备了手边所有的器材,
其中就有大三元
然后等了一天,
没有什么卵用。并没有拍成,
事后,我大概是这样的,
你们感受下


几乎任何物品,幸福感最强烈的阶段是在你从未拥有到拥有后那段时间,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所谓的拥有感,是拥有者知道未拥有某物时的感觉和拥有后的占有感对比出来的一种感觉,对于大三元这样标配的器材,很普通的上班族都能买得起,没啥值得骄傲的。等了解了之后才知道,再好再贵的器材都很难满足你的需求,利益与人性需求很多时候是相违背的。


来个冷门的,奥林巴斯大三元用户
7-14 f2.8 (14-28)
12-40 f2.8 (24-80)
40-150 f2.8 (80-300)

(如果你是信奉光圈也要跟着焦段一起乘二的,以下可以不用看了)

优点:
1. 价格
这一套三个头,15000不到的价格,划算
2. 画质
m43系统的顶级画质,靠谱
3. 好用
你们见过其他厂商镜头上有Fn按钮的么,见过推拉环切换AF/MF的设计么,我才疏学浅,并没有见过,实际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
4. 好看
三个头设计高度统一,现代设计之美。
5.焦段
从等效14覆盖到300,比其它任何一家覆盖都要广不少哟。尤其长焦端300 f2.8这个规格,CP值相当高。

缺点:
1.重
对于主打轻便的m43系统来说,还是太重了。配EM、GH这种级别的机身还是比较结实
2.掉漆
奥巴的漆是真的不结实,用久了很容易蹭掉,心疼
3.没防抖
配五轴防抖的奥巴没问题,但是配松下GX7以前的机身就悲剧了

总之奥巴家的大三元真是好头,且我并不羡慕各家DSLR的大三元,因为他们实在是太重了...
然后同为M43的松下至今并没有f2.8大三元,因为松下的7-14是f4的。

然后,每次带着这些头拍照,身边懂或不懂拍照的人看到拍出来的效果都赞不绝口。发现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会有人鄙视我们这些底小的族群嘛...


谢邀,然而我买不起大三元


穷人买不起变焦,所以干活也就只有凑合用那两颗f/1.2外带一颗24mm f/3.5,然而一颗镜头就要配一个机身,所以出门都会带两三组。倒也不是拿不动,但也就只会在车为圆心方圆一百米内活动就是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尼康市佔率始終超不過佳能?
如何看待網上的極端器材粉絲,他們緣何會這樣?
佳能5DS/R對尼康產品會有何影響?這款相機是否能大賣?
D750和6D當下怎麼選擇?
想買一個全畫幅相機,是選擇佳能6d2,還是索尼a7m2?

TAG:单反相机 | 佳能 | 单反入门 | 尼康 | X是种怎样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