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像孫臏 虞卿這些很牛逼的人物,卻沒有留下本名?
12-14
臏取臏刑之意,卿指的是上卿身份……像這種明明當時是很出名的人物,為何反而沒有把本名流傳下來,以至於後人只能用代稱來稱呼他們??一直挺疑惑的。
謝邀。
感覺這個問題應該算不上是一個問題,主要因為先秦時期的歷史典籍實在是少只有又少,傳世下來的就更少了。眾所周知先秦時期都用的竹簡,不太適合傳抄,保存下來也較為不易。其次先秦時期有文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有文化又有財力著書的也更少了,這也是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的一種原因,所以造紙術的發明對典籍的傳播實在是功不可沒。還有一個原因,先秦時期文化、制度、思想等各個方面都是大爆發的時代,也沒有統一的成例,所以也未必有人會像我們這樣深究古人的名字,很多人的名字就是一個代號,比如尉繚、司馬穰苴、鬼谷子、告子等等,有的人能查到準確的姓名,但是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符號被記錄了下來。
舉幾個例子,幾個同樣有名的人確一樣沒有名字,因此這類人真的不少:
1、楚國末代君主昌平君,還做過秦國相,最終被項燕立為楚國國君,兵敗被殺。
2、秦國悼太子,秦昭襄王的長子,秦始皇祖父秦孝文王的哥哥。在秦昭襄王40年公元前267年去世,也就是在秦昭襄王58歲去世,其死後兩年當時作為安國君後世的秦孝文王被立為太子,保守估計這人至少做了10年太子。
3、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燕國君主世系,流傳下來有名字的沒有幾個,燕昭王姬職之後到末代君主燕王喜共有三位君主,姓名均失傳,至於更早一些的君主更不用再提。
4、還有很多封君的人,但是知名度相對差一些,比如《觸龍說趙太后》的趙長安君、龍陽之癖成語由來的魏龍陽君、與昌平君同為秦國大臣的昌文君、楚臨武君等等吧,這些就不一一舉例了。
民間故事中的阿凡提,本來故事裡說這個人叫「納塞爾丁阿凡提」,納塞爾丁是他的名字,「阿凡提」是突厥語「先生」的意思,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納塞爾丁,而都叫他阿凡提。
西班牙史詩《我的熙德之歌》,主人公名羅德里哥,熙德是對貴族的一種尊稱,類似於「大人」,「老爺」之類的稱呼,然而後人都把此人稱作「熙德」,本名羅德里哥反而少有人知。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因為我經常和日本人打交道,日本人對人名有一種叫法叫做「通稱」。
比如日本同事把我介紹給別的同事的是後,他們會說,這位是XXX某,通稱 Lance。他們就不會叫我XXXさん,而叫我Lanceさん,除非是非常正式的場合。
這個習慣,其實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因為當面稱呼別人的姓名在古代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所以一般都稱呼字型大小,但是字型大小的形成,是漢代之後的事情了,之前的不光是字型大小體系,連姓氏體系都不會很固定。所以以職務,封地,經歷,綽號作為稱呼的方式比較多,在加上古代信息傳播以及文字的記載並不像現在這麼發獃,識字率又低,從當時管理人員所需的信息角度上,在一定範圍內能通過某個Key唯一識別一個人就夠了(比如甚至到了元代,朱重八,陳五四這種極大概率重名的名字大家都用的開開心心的),大家對姓名的關注程度並不如現在這麼嚴格。
所以孫臏,虞卿,昌平君,悼太子,XX公的叫法在當時來看就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通稱,說的人方便,聽得人也順耳。怪不得有的電視劇在孫臏還沒有受到臏刑的時候就叫他臏,原來是找不到真名
推薦閱讀:
※岳飞当时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即能收回故土、实现自己的抱负,也避免杀身之祸?
※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長期以來得不到公正評價?
※為什麼潘金蓮對武大郎不滿意還要嫁給他?以致後來通姦殺夫?
※為什麼資治通鑒的記載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春秋戰國時連年亂戰但主要大國的綜合國力為什麼卻是不斷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