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們,你們對國內和國外教育方式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這裡的留學生或者海歸們還是很多的,請說一下你們的感受吧,你覺得國內的教育方式該怎麼改呢?
謝邀,隨便答一答。
沒上過國內的大學,印象大多是道聽途說來的,肯定會有失偏頗,完全是我個人主觀的判斷。
我在很多答案里都提到了法國高等教育體制的複雜性,所以很難把法國大學作為一個整體去和國內大學對比,我自己上過Université和高商,所以就分別從這兩塊去對比一下。
法國公立大學(Université) VS 國內大學
這兩者的差異我認為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說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
差異一:法國公立大學寬進嚴出,國內大學嚴進寬出。
法國公立大學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寬進嚴出,這個所謂的寬,寬到什麼程度呢?對於一個法國高中生來說,基本上只要有高中畢業文憑,總是能申請到一個公立大學的。但不誇張的說,真正能夠畢業的人,大概就在30%左右。這還是類似經濟管理這些相對容易畢業的專業的畢業率,例如比較兇殘的醫學院,可能畢業率都不到5%。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我當年在公立大學讀經濟的時候,有好幾個看上去就比我們年紀大很多的法國學生,一問,基本上都是在醫學院讀了兩年讀不出來淘汰下來最後只能轉到經濟的。
國內大學由於高考的存在總的來說是保持嚴進寬出。從數據上講,國內一本類大學每年延時畢業或者不能畢業的同學我想絕對占不到總人數的百分之十。
再舉個實際的例子吧,法國公立大學的補考(rattrapage)也是非常兇殘的,因為補考的難度往往要大於第一輪考試,為什麼,因為公立大學認為參加補考的同學有更多的時間複習,所以自然對他們要求更高,很多在第一輪開卷的考試,到了補考就變成了閉卷,所以大量智商不夠的考生(他們真的很很認真)就只能硬生生的被淘汰掉,從這一點來看,法國的高等教育是非常殘酷的。
那麼這個差異就造成學習態度的差異。法國公立大學的同學普遍都比較認真(但有時候真的智商不夠,很可憐),因為不認真的話,一不小心就畢不了業了。所以這個認真,基本是趨於拿文憑的硬性壓力。而在國內做學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上進心(好成績用來申請國外大學,讓自己CV更硬),而不是趨於畢業的硬性壓力。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國內讀大學認真讀書更多是為了提升自己,而在法國公立大學則是迫不得已。
差異二:教學方法的差異
我認為這一塊上本質沒有太大的差異。前面有同學提到了大課小課或者注重實踐練習等等,我覺得這些國內現在也越來越多了,我想將來在教學方法包括教學內容上,這兩者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包括在師資水平上面。
從師資上來說,我覺得法國公立大學和國內大學還是比較像的。法國公立大學的老師大部分也是教授講師雙重身份,頭上掛著Doctor頭銜。也就是說,公立大學老師大部分都是搞學術的,結果就是和企業界有所脫節。有一些公立大學老師同時也在高商擔任教職,這一部分老師人脈則要廣一些。
學生學習方法上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法國公立大學上課往往沒有任何材料。這件事情有好有壞,好處在於變相的逼學生來聽課,因為不聽課作筆記到了考試的時候就沒東西可複習,壞處就是,我認為這對學生的要求過高了,我自己就很不擅長記筆記,因為我覺得把一件我不懂的事情聽寫下來是一件完全無意義的事情,但你讓我在理解的同時又要一字不漏的把老師講的東西記下來,我又很難做到。所以我自己基本上是上課爭取聽懂,然後借同學筆記複習,關於借筆記這個部分,我在這個答案中有很詳細的介紹。在法國讀大學是一番什麼樣的體驗? - 朱戈的回答
另外,在我自己的這個專業,我感覺國內大學的硬體資源是遠好於法國公立大學的。(理工科專業的情況我不清楚,不知道他們實驗室配置怎麼樣,跟國內比怎麼樣。)我當時比較震撼的就是,教電腦課學校連office都買不起(而在高商則是學校免費送office365的套餐)。曾經還有老師用國內90年代的流行過的幻燈片(是真的幻燈片,transparant)上課。不過這個差距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在法國公立大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沒有學費,全靠納稅人支持,財政情況都非常緊張,而國內大學的財政情況則相對寬鬆一點。
高商 VS 國內大學
其實我認為高商和國內大學之間的差異要小於法國公立大學和國內大學之間的差異。因為兩者的大基調是一樣的,都是嚴進寬出。
來讀高商的同學一定要清楚這一點的,高商對於法國同學來說是嚴進寬出的。
差異一:教學方法的差異
很多同學其實都不知道高商本質上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高商本質上不是一個學校,他更像一個企業的培訓機構,所有高商的教育都是面向於學生的職業發展的。
舉個非常實際的例子:我在公立大學學了一次法國的公司法(droit de commerce ),到了高商又學了一次。而這兩次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公立大學,就是一個個bloc的過,梳理知識點,學完了之後,你對droit de commerce又一個非常具體和系統的了解。我覺得這和國內高等教育的理念比較相近。
在高商,就不是這樣了,前三節課梳理一下知識點,講一講大致的概念。接下去馬上就是實戰,一個case下來,case的內容經常是,「你現在是xx公司的法律顧問,你的公司現在碰到怎樣怎樣的問題,你作為法律顧問能夠會給出怎樣的建議?」 然後就是要靠你自己去作recherche,翻法條,提出幾個解決方案,然後講出每個解決方案的利弊。
再舉個例子,比如人力資源這種課。我在公立大學上的時候就是非常無聊和你講人力資源的歷史,其中融合了類似Weber, Fayol, Taylor(這我上的都要吐了)等等在管理學上的內容,最後講到今天人力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發展的現狀。
但高商就不一樣,高商就會和你講,人力資源是在公司裡面幹嘛的,如果你是一個公司HR主管,你老闆要開掉一個人,你作為HR如何讓公司規避在法律方面的風險?
這方面,我不知道國內的教育是不是很強調這種case study包括對於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
差異二:職業發展的重視。
高商和企業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緊密到什麼程度,我在作apprentissage的時候有一個tutor的老師,每6個月我老闆,學校的老師,還有我自己會在一起開一個一個小時的會,談一談作apprentissage的感受,我的收穫,企業那邊的反饋等等。我的Tutor作為學校的代表,其實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們給我們學生提供的教育是不是符合你們企業的需要,如果不符合,企業覺得我們應該深化哪方面的教育?
而我個人感覺,國內的高等教育在這一點上並不看重。由於國內都是綜合性大學,你很難明確的政治正確的講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企業輸送合適的人才,結果就是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
再舉個例子,我在找apprentissage的時候,每個月都要發給學校一個找工作情況的匯總,內容是「我最近投了什麼公司,我收到了哪些反饋,我收穫了什麼。」
這確實是一件比較煩的事情,但事實上,我認為是非常有用的。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可以告訴你,你投得這個offer,學校的xx同學已經收到回復了,或者學校的xx同學已經被錄取了,這其實是很有用的信息,你可以從cv和cover letter上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自己哪裡需要改進。高商的career centre其實是非常有用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
暫時先想到這些,有想到的再補充,國內大學講的不對的地方歡迎評論指出
作為一個摸爬滾打搏出位的十八線野生網黃,這種fancy的問題不來淌一趟混水只怕我碩果僅存的迷弟迷妹們都不答應。
因為我自己是一個誨淫誨盜的中文老師,致力於傳播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所以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歷,我來妄議一番國外的教育帶給我的感受。
本帥教過私立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大大小小的班級有十個左右,有一半的課程是獨立授課,有一半是和法國的主講老師一起上課,我就說說他們法國課堂是怎樣一派景象。
一、 寬鬆平等的教學環境;
紀律少、氛圍強。師生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輕鬆、融洽的同伴式關係,體現著歪果仁深入骨子的平等、互相尊重的精神。上課常常是什麼景象呢?老師常常是一種打雞血的亢奮狀態,講到激動處一個大跨步把腳踩到椅子上,或者直接坐到講桌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滔滔不絕中,而學生們也見怪不怪,要麼盤著腿坐在凳子上,還有些竟然隨意到跪坐在椅子上,反正大家真是解鎖了各種體位在聽課。老師還特別喜歡跟大家開玩笑,並且巧妙地在插科打諢間把知識點給大家講明白了,確實很令人佩服。要是在國內,老師們一定是一副為人師表的幾十年未開張的性冷淡模樣,根本不可能解放自己的天性,更別提像羅賓威廉姆斯在《死亡詩社》里率性地站到講桌上用浪漫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情狀,要是看到學生盤腿而坐而不是用「正常的」坐姿,估計不打死你,就是他最後的溫柔了。
簡而言之,他們強調在寬鬆、和諧的氛圍里學習知識,因為知識本身應該是好的,應該是有趣的東西,所以理所應當應該在一種令人愉快舒適的環境里學習,這是對知識本身的敬意。古希臘時期在雅典學院里,柏拉圖帶領學生在花園裡漫步,一邊享受著明媚的春光,一邊探討辯論著智慧的奧秘,那種詩意、浪漫的治學精神,今天還在西方人的骨子裡流淌。
二、 崇尚個性的表達和展示;
這一點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從小到大我們中國孩子課堂的典型景象就是老師在上面噼里啪啦,跟吃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學生們大多時候扮演著一個馴順的聽話者的角色,除了少數學霸,大家很少會在課堂問問題,老師提問也是冥思苦想半天,明明有了一個正確的答案,總還覺得不夠完美,一直在內心天人交戰,想著該不該舉手,擔心出錯會顯得自己丟臉。所以最後的情形就是,課堂顯得比較死氣沉沉和被動。
這邊讓我吃驚的是,老師隨便問個什麼問題,大家立馬踴躍地舉手,不管是學霸還是學渣,手抬過頭頂舉得高高的,而不是把手肘半推半就地支在桌面,一副奧特曼要打小怪受的模樣。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們舉手回答的好多答案並不正確,有時候竟然還有舉了手,但是還沒有把答案思考完整就搶著回答的。在他們眼裡,課堂的參與很重要,大家只要踴躍地舉手,一來表示自己是在積極地參與思考了問題;另一方面,他們熱衷於表達自己,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哪怕也許並不完善,並不正確,但是舉手這個動作表明他的自信和勇氣。每次提一個問題望著全班密密麻麻地高舉的手,我竟然有一些感動。
眼光辛辣的老毒物魯迅有一篇文章叫《最先與最後》,裡面說中國人過於怯弱和深諳自保的哲學,不僅「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不為福先」,萬事都怕出頭,掩藏在普羅大眾中才是要義,因為不管對錯都是「法不責眾」。或許,看似細節的課堂舉手這一個舉動,也是中國人借集體以自衛、不鼓勵個性、害怕出頭的國民性呢。
三、 重體會和理解的啟發式教學
老實說,相比國內同年級的學生,法國學生學習的知識並不難,甚至還要低一些水平。我猜想他們學的東西簡單是因為效率的原因,而效率低在於他們上課的方式和精神跟我們不同。
比如說講單詞,國內的老師一定就是把單詞表打開,帶著一個一個地讀,然後讓大家死記住,然後就會聽寫,然後再把生詞代入課文講文章語法和表達。而這邊的老師是怎麼講的呢?老師反覆地說、重複,配合各種肢體語言和情景的展示,各種旁敲側擊地啟發大家,讓學生在語境中推斷出這個辭彙的意思,他們流行的是一種體驗式、沉浸式的教學,終極目的是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和運用。所以你想,每一個單詞都是這樣慢吞吞地表演、展示,所以效率自然低下,但是不能小看的是,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印象的確深刻,並且他很快就能在口頭上正確流利地表達出來。
語言的本質目的就是交流,所以他們的所有教學的落腳點都在理解和運用上面,他們的高考語言考試全部是聽力和口頭表達,由此可見法國的語言教育對口語表達本身的重視程度。要是換做國內的老師,早就把冷冷的語法規則在你臉上胡亂地拍了。死摳語法,單選完型必須保持多高的正確率,作文應該用哪些高級辭彙,這樣看來覺得我們的教學真是本末倒置。所以,好多人出國留學給別人留下中國人口語都不好的刻板印象,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所導致的呢?
所以,我總在想,西方人普遍外向,喜歡錶達和社交,往往很獨立自主並且崇尚個性,這些我們媒體老是汲汲地呼籲要在祖國下一代身上培育的品質,其實都歸功於人家的教育制度。
謝邀,以下為我的教授,取樣較少,可能客觀度有影響。不排除國內優秀教授和韓國渣教授的存在可能
在韓國教授以一個程序員的水準來要求我
在中國教授以不影響他拿工資的水準來要求我
在韓國我是學生是弟子,他們是師長,傳道授業解惑,為你點亮人生的引路燈
在中國我是印鈔機,他們是提款人,印鈔票是我的本職,無限提款就是他們的期望
在韓國我是被服務者 他們是服務者 24小時 簡訊電郵 皆可提問 工作時間歡迎來辦公室提問,咖啡免費,而且你無限續杯。
在中國我是狗屎 教授也說歡迎提問,就是不太容易找到,下課就是飛奔而去,問簡單問題就是煩躁,問課上說過沒明白的問題就是要炸毛
在韓國 我去問問題 教授陪我逐行逐行找代碼錯誤
在中國 「你回去再看看 你這裡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在韓國我可以有夢想可以尋找夢想也可以找到那條路
在中國我可以交學費和開心地交學費,然後等待畢業
在韓國課題設計比考試多,我很辛苦,但是值得
在中國考試比看教授臉色容易,I+I+++++i誰學誰知道
謝邀。
只說一點,老師對學生的期待不一樣。
很多人喜歡說中國學生是最「勤奮」的,他們不泡酒吧不去健身房,生活彷彿除了上課回家就是去圖書館自習,他們大多成績不差,尤其是理工科,往往名列前茅;
殊不知,中國學生其實很「懶」,他們看書但是不思考,上課但是不思考,刷題但是不思考,憋論文也不思考,他們上課不回答問題不是害羞,很多時候去出於——真的沒有想法;
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從小教育環境不同,老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
中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整齊劃一,「聽話」是第一生產力,找導師談論文,導師會直接告訴你一二三四五,照著做幫他做出結果就是萬事大吉;
而外國老師更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哪怕有時候觀點真的很蠢,外國的導師除了喜歡追問大家想法產生的原因,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很好啊,然後呢?」
以至於,在國外,常聽見中國學生吐槽外國學生腦殘,外國同學也嘲笑中國學生無趣;中國學生覺得外國導師一點用都沒有,外國導師卻覺得,這麼簡單的問題你不問自己為什麼會來問我?
我曾經一個同學拿著三個感興趣的話題問導師,老師,你覺得我論文該選哪個題?
導師回答,這三個題都很好啊!每一個都能寫出精彩的論文!
同學回來卻對導師的「不負責任」進行了大肆吐槽。
這種案例屢見不鮮。
最近在和一群志和道同的小夥伴共同經營一個留學生雜誌,最新一期市場調查版塊的主題就是「中國學生如何同外國導師鬥智斗勇」,這裡引用一下我們學院一個教授接受採訪時對中國學生的看法吧:
大部分中國學生過於尊重老師,很少挑戰老師的「權威」,並對老師提出的觀點進行質疑。乖巧又溫馴,就差賢惠。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學生們的論文中。中國學生更傾向於對學術材料的整合與描述,而非批判性思考,缺少對問題的質疑分析以及思辨能力。
高等教育說的差不多了,說些基礎教育吧……
家長會
國內:你家孩子最近成績下滑啊。還有這毛病,那毛病...
美國:我是教她的XX課的老師,她特別乖,是個特別好的孩子,感謝你們把她教的這麼優秀。
國內:文理分科了!你讀文讀理?
美國:我看你數學成績很好,要上個數學特長班嗎?你也喜歡畫畫啊,也可以上個藝術特長班的。當然可以兩個特長班一起上啦!
國內:你家孩子這次模擬考的成績啊,一本難上,保二爭一吧。
美國:你對未來有什麼計劃嗎?想繼續讀大學啊!很好嘛。有什麼需要幫助的要跟老師講,我一定會幫助你達成目標的。
美國:有問題嗎?這個問題很好,世界上沒有愚蠢的問題。來,我再講一遍。
1. 獨立思考
2. Question everything
這點我覺得是國內最缺的
尤其是第二條
看知乎上的答案就看出來了..
包括著這裡的所有的回復
你全都要思考他們的真實性,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在中國,如果你上課問題回答得好,或考試成績優秀,老師一般會說,「好」,「不錯」。在美國誇一個學生,老師一般不會吝惜讚美之詞, 「excellent」,"fantastic", "bravo","she is one of a kind", "you are the best student I have ever seen",其實也不見得被誇獎的人真的有多優秀,或做的工作有多麼出色。有文化差異的因素,也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更傾向於通過積極的引導和鼓勵來激勵學生;中國的老師往往批評多於表揚。 如果一個美國老師說"good", "not bad", 言下之意就是你這個做得就馬馬虎虎吧。即便你真的做得很爛,老師還有包括父母都會盡量避免很直接的批評,對學生的心理感受比較敏感。
七年前開始的留美生涯。
我感覺美國真的是資源豐富。大部分高中和大學能在硬體上基本保證了學生可以舒舒服服的學習與社交。24小時不關燈,冬天暖氣充足,電子設備一應具全。
不過普通的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如中國人。這也方便了精英們佔有更多的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要我說中國教育有什麼該改進的 就是不要為了考學生而考學生,特別是英文。整天搞語法,不如應該放重點在口語和辭彙上。
已經有很棒的回答里……我再怎麼答也不過是抖機靈……
而且每個國家不一樣
歐洲的話,校園文化真的可以說一點都沒有
完全沒有社團、聯歡晚會、學校組織看電影什麼的
在中國上過小半個學期的大學,也算體驗了一點了
出國比較慶幸的就是不用跟著一個思想道德敗壞的老師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不用拉那種跑得太快就不算數的晨跑、不用去聽甬長的形勢政策、不用上體育課、不用在學生會聚會的時候被起鬨喝酒、如果直接出國還不用去軍訓……
總之感覺中國的大學有點太形式主義了
但是有的時候又懷念中國大學的各種社團、各種聯歡晚會、因為都住寢室很容易認識新的朋友、學校食堂包羅萬象從南到北什麼都有;有點時候也會覺得強制的體育課也是必須的,不然一年的運動量也不過是跑著追公車的那幾步路,不像外國人,健身房簡直就是他們社交場地一樣
在中國大學的時候睜著眼睛,一天就過去了,高數筆記抄到手飛起來,抄了厚厚一本,但還是什麼也不懂,除了「夾逼定理」、拉格朗日、泰勒…那幾個名詞算是耳朵里過了幾遍,作業也是抄的,老師趕進度,但是到期末會發一張90%考試真題的卷子,高數考試就是默寫罷了
在義大利,一個學期過去,老師從來不布置作業,考試也不是一定要去考的,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再去註冊考試的,只能自己管著自己去學習,去弄懂到底說的是什麼。外語的某些名詞,聽來聽去,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但是自己用心去學懂了也就明白老師說的是什麼了。
學習啊……大學學習啊……還是靠自己
還有就是上課提問了,這邊老師會時不時停下來問,你們聽懂了嗎?再不近人情的老師都會問的,中國老師只管自己趕進度。學生也是,雖然一直舉手提問也會被別的學生討嫌,但是舉手問老師聽不懂的地方還是很常見的。有問題,可以發郵件給老師,和老師約定一個時間去答疑,老師會一道道題認真答的,中國大學的教授好多都是走穴的,下了課,人都不知道去哪兒了…
還有什麼考試官方小抄紙之類的,中國大學現在貌似也有了。
again,每個國家不一樣,義大利大學就沒有點名,沒有平時成績。就算是校長的課,第一節課還是說:你們想幹嘛就幹嘛,我也不能強迫你們來上課,但是我還是建議你們來聽課。有的考試(尤其是學分多的課)有口試,有弊有利吧,主觀因素多了,但是有的時候小錯誤的話老師可以提醒你,就不會「一步錯誤全盤皆輸」了。不過義大利口試大多考理論啊,理論那些文縐縐的話,顛來倒去的,用中文背我都不一定背得好…用從開始學第一個字母到現在才不過3年的語言來背…
說了一堆有的沒的,總之一句話:中國的大學有點太形式主義了教授、學生都很急功近利,大家都在急著完成任務
就好像我們一個教授吐槽後勤部買的made in china的黑板擦一樣:和後勤部說要買黑板擦,他們就買來了,也不仔細看看質量怎麼樣,但是又不能抱怨他們的工作,難道我們連黑板擦的軟硬程度、耐磨程度都要出個ISO文件嘛?!
其實中國的教學還是不錯的,當然指的是非常好的大學而不是平均水平。
在美國非常好的大學讀博士,按要求修過幾門本科生的課,並且干過兩個學期的助教。感覺是這樣的:
1. 美國大學課程簡單要求不嚴。他們大三的課,我們大一就學過,而且難得多。美國的課普遍簡單好幾個檔次。
美國教授的正經職業是科研,年輕教授搞不到tenure就滾蛋了,誰有心思搞教學,對學生好一點大家都高興。於是能給A的不會給B,能把內容變得簡單點就簡單點。造成美國各個大學現在A膨脹,這個叫做grade deflation。Princeton好像限制A的數量不能超過35%,就是為了遏制住這個趨勢,但最近看新聞,因為學生反應不好要取消了。像國內老師那樣嚴格認真(貶義詞就是苛刻),反正我是沒見過。
2. 美國和中國學生裡邊混子都很多,即使最好的學校也是這樣。美國幾乎每個作業都要求幾個人合作,美其名曰「團隊合作」,其實就是讓那些什麼都不會的人有的抄。學生和助教我都干過,這一點錯不了。
中國作業都要求獨立完成,但要知道中國是靠潛規則運行的,抄作業的人很多,助教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一些比較明理的老師會允許討論和參考,需註明出處,也算是把潛規則換成明規則。
3. 美國大學presentation多,這一點是中國不足的,人家演講都已經練得很熟的年紀,中國學生還緊張地說不出話呢。
4. 美國學生問問題比較多,每個助教有專門的office hour,有無窮無盡的人來問問題,當然不會做作業來套答案的人占多數。美國學生不怕老師,上課沒聽並也不掩飾,這一點挺不錯。中國可能也有,但沒啥印象,應該形同虛設差不多。
5. 教學質量其實中國還是不錯的,美國名校的PhD恨不得一半都是中國來的。
暫時就想到這些。
然後,大學以下,比如高中,美國人說他們高中的時候忙得要死,根本沒有時間學習。。
大學以上,各種科研中國完全不能和美國相比,全世界人民都默認美國是科研中心,搞科研去美國就如同寫論文要用英語一樣。
「獨立思考」:人的思考能力是不可能被限制的,沒有思考能力應該賴先天基因。國人能從國內教的數學之中找到美了再談思維能力;能讀得下去紅樓夢了再談審美能力。
「創造力」: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不可能有創造,自我感覺良好的創造不叫創造叫民科。造個機器人不叫創造叫扯淡。
「團隊合作」:其實就是與人相處,國內那幫不上學混社會的這方面最行,不應該跟外國學應該跟他們學。
國內上本科,國外讀PhD。
首先是資源豐富,硬體也好軟體也好,還有教學資源也好,美國一個本科排名一百往後的大學可能比國內前十的某些大學還好,教學樓寬敞明亮,網路WiFi無處不在,一年四季哪怕學校沒人,空調也不會停,還有教你怎麼做助教的課讓你選,幹什麼事情都有培訓,基礎教育不管教學質量如何,教學硬體資源比國內好得多,我初中高中一個班級五十人往上,有的教室實在是擠不進去另一張課桌了,後來看了一個視頻說某個公司給當地的小學贈送電腦,那內景比我高中好到不知哪裡去了。
其次呢,學生太玻璃心了。對於美國大學學生的玻璃心我在國內的時候已早有耳聞,因此來到這邊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耐著一百八十個性子,給學生帶實驗做輔導,結果到期末評測,當然有的評價挺好,但是有不止一個人說他們問了問題之後我像看傻子一樣看著他們,
培養自信有點過度了吧。
還有就是學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學校有一些物理化學之類的課,非常初步,比中國高中還簡單,選課的學生大多是低年級學生和非本專業的學生,學完課程基本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做題純靠套公式,好多還套不好,我給他們做輔導的時候就特別痛苦,我是沒有辦法教他們理解這些知識的,因為他們基礎實在太差,數學上的基礎簡直慘不忍睹,只能教他們套公式,他們也知識想拿個高分,過了這門課,實在不知道這樣的課程有什麼意義。特別,筆記也做得很全,看得出可能還是花了時間的。很多這種通識課程,一個教室坐一兩百人,老師上課就是講PPT,課程覆蓋面很大,基本沒有什麼深度,所以要說學到什麼東西,形成什麼知識體系,那是自欺欺人,絕大多數人這輩子都不會學習更深的課程了,一到期末改試卷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個學期的課程就是在浪費時間。
前面很多答案提到對於學生的態度,這一點美國做得比中國好得多,說到底還是官僚體系的問題,國內的無良導師,你在知乎上搜一下就知道,美國並不能要說的一點是,儘管他們的基礎差,最後也沒學到什麼知識,但是大多數學生的態度還是很好的,彬彬有禮說沒有,比國內要好得多,學校對學生的保護做得很到位,這個和社會也是接軌的,從國內和美國對性騷擾的處理差距就能看出來。
前面好多答案都提到了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創造力之類的。我認為引導學生思考這種東西,一個學生就得有一個老師單獨輔導,否則也是一句空話。學生的思考能力都是有差距的,思維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他們學相同的知識就肯定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國內的學校也有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啟用多種教學方式,但是面對一個教室七十多個同學,再有能力的老師也是無能為力的,還有培養創造力的這種說法,我在最需要創造力的學術圈從來沒有聽人說過這個詞,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另外,教育方式有多種多樣,但是素質教育,絕對不是輕鬆教育,絕對不是不給學生壓力,讓學生愛學不學一點鐘下課的教育。國內的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方式要說一點問題沒有肯定是不合理的,對於某些方面有天賦的學生的培養也遠遠不如美帝,但是要說國外的教育全面勝過國內,我也是不認同的,美國大學裡的教授,尤其是理工科的,有一大批都是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受的基礎教育,包括中日韓,包括法德俄。
前面有匿名答主提到三大假大空口號,獨立思考,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我是非常同意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一定要基於已有的知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有的創造力都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要想在某一方面做出新的東西來,首先要學習這一方面已有的只是並且達到一定程度,小學生是沒法當火箭工程師的,再有創造力都不行。
我現在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實習,實習學校是當地的bilingual senior high school. 1.學生狀態
最大的體會是學生都很自由自信,上課的時候可以到處亂跑,可以吃東西,還有一個break叫nutrition break專門讓小孩子吃東西補充體力,隨意上廁所,大家都很自由輕鬆,只要在學習就行,上課提問大家都樂意舉手不怕犯錯誤.動手本領很強,上science的時候自己跑到圖書館group work 去做研究,非常的social.
2.科目
初中生就開始有選修課,一般是cooking,handcraft,縫紉,樂器,法語等等,這些課無一例外,都是以學生為主,主張自己動手.
數學真的蠻簡單,七年級了還在學小數點計算......
體育選修比較多,才初中就可以學三種運動,籃球排球什麼的都可以
這是學生的作品,cooking課,有時候也做小餅乾吃起來和趣多多差不多好好吃!
3.教材
這邊不主張使用教科書,有教學大綱,但是內容都是老師自己定,形式也都是比較自由,以group work 為主,所以這就要求老師做很多的工作。而且這邊的老師真的很辛苦,一個老師帶四個年級四門課,形式還得不一樣自己想的.
老師還有一節專業課叫parents management 教老師如何和父母打交道,有些父母真的是特別事逼,動不動就投訴老師,發郵件聯繫老師....作業太多發郵件和老師談,作業太少還發郵件....
4.形式
這邊的課程形式比較靈活,總是講所有科目融匯貫通的感覺. 小組活動比較多,動手活動比較多. 我們學習五年級剛開band課,對了,音樂在這裡算是一門主課,體育每天都有. 然後我們校長聯繫了當地大學,帶小朋友們去大學做fild trip 了! 就是去大學聽音樂課,八個人一個班,兩節課15刀,從最基礎的樂器演奏開始.特別專業...
噠噠 我們學校!
這邊學生真是太幸福啦!
這邊和國內剛好相反,大學以前比較輕鬆,不用掌握太多academic studies大學的時候可是炒雞苦逼,不過可以有gap year,出去工作一年幾年的回來繼續上學成績依然有用.
可能這是加拿大的宗旨吧,所有的衛生間有紙巾洗手液自動水馬桶,學校里到處有飲水器,教室布置的很舒適,有洗手槽燒熱水壺,衛生紙擦鼻涕擦手,轉筆刀剪刀計算器,兩台電腦用來查資料每人一個locker放東西,一個電話可以聯繫家長,字典啊課外書啊都在教室里.非常棒
所有老師們都很友好很耐心很善良很有愛心很有責任感,都對我特別好,讓我受寵若驚感覺像活在夢裡都一點不誇張,(以前在中國老師相當勢力,評三好學生都是誰送的禮物貴誰就有的,各種活動榮譽獎項也都是要砸錢買的,我家很窮,在義務教育還沒普及的時候學費從來不能準時交全,除了手工製作的賀卡和路邊摘的野花什麼都給不起,所以儘管我連續一學年各門課都一直全校第一名,依舊沒被評到任何獎,倒是一個成績中下,但禮物一給就幾萬的那個得了三好學生,好不平好鬱悶啊)
因為聽不懂,看不懂,不會說,交流費勁死了,但他們沒有一個因此放棄我無視我的,都用簡單的詞還把語速放好慢了,反覆告訴我不懂別怕隨時問好了沒人會看不起你不告訴你的,一個詞解釋不懂再解釋,再不懂再解釋,用幾十個來解釋一個,解釋幾分鐘都有,有條件就直接指實物,畫草圖,或網上搜索圖片給我看,擅長表演的老師就做動作,其實我真的不想不停的打斷,問這什麼那什麼,感覺這樣真的不太好,但是等一句話說全完了,往往就有好多個不知道的了,而且前面講到的腦子裡根本記不住了,真的很不容易記住的,就只聽一下,怎麼寫都不知道,但一段話說了什麼完全不明白了還得再重複這樣就更加浪費時間了,談重要的事情就藉助電腦翻譯軟體了,不說話就打字完了一鍵點擊翻譯成中文我看,為了不浪費老師太長時間我拚命提高打字速度,我跟別人交流經常做動作畫圖,老師發現我有表演天賦就推薦我去演啞劇,加入繪畫社團,我也不拒絕,辛辛苦苦地反覆練換來了被評選為最佳演員獎,畫畫也獲了好幾個獎還貼在學校顯眼的位置展示,
老師總是能不厭其煩地反覆仔細講上課重點講的甚至早在小學就學了的很簡單的知識,直到學生徹底明白為止,哪怕大考前問什麼是有理數 因數就是質數嗎 什麼叫右手定則 公式中的這個字母怎麼讀 相對分子和原子質量有什麼區別 切割磁感線是啥回事,老師也像講新課一樣講,就從沒表現出厭煩或生氣,我不在一次問過老師你們對於學生總是問簡單問題還不會舉一反三 每道題都得詳細講 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 就真的不煩不氣嗎,他們都說這是我的工作我必須做的我有責任一直教到你懂只要你還願意學,我聽了淚流滿面(想當年在中國,老師都相當不願意有人課後問問題耽誤他和同事吹牛,甚至心情不好直接罵人,你沒腦子的嗎,上課怎麼聽的,早幹嘛去了,還要不要臉了,這都不會,智力有問題啊,給我滾出去,可別說你是我教的)
不僅體現在這方面,還有我覺得,老師對每一個學生是真正的平等的,不管在哪什麼時候邊上有沒有什麼人,碰到不管成績好的差的都一樣會熱情友好地打招呼,(而我以前在中國,老師見了成績差的,要麼當沒看見,不理睬,要麼罵一頓),聽完我徹底驚呆了,課後和學生一起做遊戲 籃球 足球 羽毛球 板球 壁球 皮划艇 下棋 打牌 畫畫 看書 唱歌 跳舞 看電影這些都是老師的日常,而且從不充當高高在上的教練指導員的角色,就當自己是同學是其中一個普通隊員,學校旅行,大家自由行動,我方向感太差看不懂路標,聽力太差問不了路,沒能在規定的集合時間準時趕到集合地點,急死了嚇死了,好怕老師被罵死罰死,後來晚了近一刻鐘,顯然已經點了好幾遍人數都準備上車了,這下可完了,我頓時幻想大家要死為了我或看不見我多好,可是老師沒有一點責備的意思,就笑笑說不要緊,我方向感也很不好,我也經常迷路,別再為此難過了,你就是錯過了一張合影照片而已,
學校活動很多,一個接一個,每個活動都會必須讓全體參與,哪怕真的是拖後腿的攪屎棍也不例外,沒有哪個老師會因為誰唱歌走調厲害,舞姿很拙劣,跑步特別慢,表演很難看等造成比賽時嚴重影響班級總分破壞集體榮譽就不讓誰參與,在他們眼裡,每一個人的充分參與過程比班級獲得獎盃獎牌重要得多,(以前在中國時活動很少,一學年下來也沒幾個,都是精心準備很久的很隆重的大型活動,而且無一例外都是做給上面的領導看的,看見沒我們在搞素質教育啊,搞得很好,參與的都是送了老師很多禮成績也不賴的,沒參與到的都羨慕參與的都期盼自己能參與,參與的都叫苦連天在老師嚴苛的監督指導下一遍又一遍排練累死了無聊死了,老師校長也好緊張壓力好大怕萬一失敗了班級榮譽沒了獎金沒了學校榮譽沒了陞官也妄想了,就沒一個人真正享受活動因為活動快樂的)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從心底里感到快樂自信尊重信任存在感責任感以及自己獨特的他們無法代替價值,我無比感動,這樣不是一天啊,而是一直,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才配被人尊重,
我出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成績不好,拼盡全力還是離剛好不用被開除的標準線的一半一半都達不到,我很難過就得太對不起家鄉父老,就哭著找到校長說我想退學了,我實在呆不下去了,我不想再浪費時間,我也早已沒錢可浪費了,出乎意料,校長很平靜,叫我別激動,遞給我兩張紙,說你不笨不蠢不傻不呆,就是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得到同樣的,我們也都很願意幫助你,你問好多問題,持之以恆地努力付出,不理睬欺負你的人,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你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對中國學生刻苦學習程度的認識,有很多時候你做的比其他同學都要好,別覺得那些事情不值一提,也許你將來會比你同學都優秀,也許你會改變世界,請相信我,你真的沒有浪費時間,一點也沒,你很多方面都比以前優秀了很多,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不要擔心錢,只要你繼續這樣努力我就盡量爭取破例給你全額獎學金,實在不行,我都幫你付了, (這點我倒沒敢當真過)(聽說在中國,義務教育普及後還是有不選擇地段學校讀的,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就想盡辦法擠進非地段的好學校,那些所謂的重點學校把所有成績不好又不是地段的都強行勸退了,為了保障學校名譽)
看到上面有很多題主都談到了大學,那麼我就來聊聊高中吧。初中畢業之後高中沒上幾個月就出國了,至今高中畢業邁向大學,也算是有些明顯的體會。
首先是高中的選課。高中三年,year10是高一,year11和12是高二和高三,高二之前是固定課程類似國內的課程外加一些體育活動藝術課,還比較輕鬆,到了高二之後才正式步入考大學的階段,開始選課。
高二高三的科目可選的有幾十種,只需要選擇並學習4到6門,除了英文是必選科目,其他都是隨你喜歡,甚至可以不學習數學。完全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度選擇他們未來的路。喜歡藝術的可以學習vcd, visual art 或者product design之類的課程。喜歡理科的學生可以學習物理化學。甚至是木工,裁縫,媒體,IT,法律,這些課程也可以在高中學習到,數學也根據難度分成三種程度:低數,中數,高數,可以多學或者不學。甚至還有各種外語的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我高中學習的是中文第一語言,和國內的語文還是有很大區別,但是也絕對不簡單,還要考聽力口語之類的。除了中文還有法語,韓語,日語,德語,越南語等,如果你不會說但是感興趣,也可以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英文也分為ENG和EAL,前者是為local或者English speaker 準備的,後者是專門為英語第二語言的學生設立的,算是一種公平性。語言在高中真的算是很重要的一關,Eal滿分50,30分以下意味著你不會被墨爾本的任何大學本科專業錄取。別的城市不太清楚。
除了選課,我們在來聊聊學習氛圍。高中三年經歷的是完全放養的教學。很有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意味。老師講課風格都以幽默風趣為主,大部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都更像是朋友。放假回來老師會跟我們分享去哪裡玩了。交了男朋友還會給我們看她和男朋友的合照。學習氛圍輕鬆愉快。甚至到高三的時候,我的化學老師還是每節課之前都會先給我們講一個冷笑話。作業是一定要做的,但是並不多,每天3點放學,到住家寫完作業就到點吃飯了,吃完飯之後的時間就完全是自由支配。學霸複習,學渣追劇,學神打遊戲。我高中的時候一節課是75分鐘,一天四節課,可以使用電腦,到了高二高三應該是人手一台筆記本了。記筆記,看ppt或者做作業都很方便。另外一個比較大的不同。外國老師不會沒收手機(就算你上課玩手機被抓到了老師沒收之後也還是會還給你的,最多是被detention,就是放學之後要被留校,多久我也不知道),上課可以聽歌(是在老師說了現在是你們自由學習的時間之後才能聽)。
關於一些人「出國就是混日子混文憑」的想法,怎麼說呢,的確有這種情況,但是也都是小部分。畢竟澳洲大學也沒有那麼好考,我們在念高三的時候壓力可能沒有國內那樣「百萬學生擠獨木橋」的壓力,但我們需要付出的努力也絕對不小,畢竟大學是道門檻,也不是人人都能進去的,進去之後能不能出來也還是兩說
我在韓國這裡留學,同學老師對我還都可以,至於路人我不說中文都不知道我是中國人。我在國外基本可以說沒有受到歧視相反國內的一小部分人總是開地圖炮。
當我說完我在韓國就開始了地圖炮,說實話我很傷心。我非常思念家鄉各種美食,這裡的食物真的不適合我。
這些人一定是少數…
我們也是你的同族,我們因為各種原因在海外異土,可我們無時無刻不想念祖國想念家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答主的高中是國內的海外高中 (就是課程國外 但坐標國內)楓葉學校 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
先分享一個例子吧
課程:Canadian social 11 老師: 男 180..左右 精神正常! 內容: 加拿大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為了更好的講原住民 他把領帶掛在腦袋上 然後以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方式站在桌子上
(呃 會在下面配上圖片)
其實就想表達的就是上課的氛圍, 很融洽, 學生可以發表意見,沒有 拿著鐵尺子打你(依稀記著小學班主任拿著木棍子打人 半年後 打折了)
最主要的是開放,沒有什麼反LGBT 答主現在周圍還有一幫人歧視而且認為這是一種病
圖片源自網路(???)
其實還想補充一點 國內很多人認為留學生 包括所謂的國際學校不就是混日子么 答主已經被不少人問道:你們在那邊是不是特別閑啊 泡泡夜店享受生活 項聲明一點 : 我們每天都有quiz 三天一個test 還有exam 平心而論 其實中國留學生在大學裡兩極分化特別大 ,要不就是公認的學習能手 ,要不就是"某二代" 異鄉學習已經夠了 請你們圓潤的走開 ---跑題了 但是一個留學狗的一點心聲
算不上印象最深的,但是一件小事,引出一些思考。
事情發生在幾年前,夏天的時候,在沃爾瑪的停車場里突然聽到有人在高聲說話,而且聲音嚴厲。因為平時很少見到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的人,就特意多看了幾眼。
一個白人母親,帶著3-4個孩子來購物,其中一個4、5歲的小女孩不知因為什麼大哭起來,那個媽媽彎下腰,將自己的臉放在和小女孩的臉同等的位置,態度堅定的重複著一句簡單的話:「Stop that!」。
顯然那個小女孩是在用哭鬧來宣洩某種情緒或是在表達某種訴求,而且她顯然也不打算就此停下來,而是彷彿沒有聽到媽媽的話一樣,繼續在那裡悲傷的哭著。
我當時還特意留意了一下,其他幾個孩子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在媽媽說了5、6遍「Stop that」而完全沒有效果後,就發出了「哀的美敦書」:「We"ll go back home if you won"t stop crying」。
事情開始變得有意思了,我停下腳步,遠遠的在一旁註視著這場母親與小女孩之間的博弈。
小女孩還在哭,沒有任何要減弱或停止的意思,媽媽沉默了幾秒鐘後,果然首先抱起那個哭鬧的小女孩,放進汽車的后座,然後命令其他幾個孩子也上車,然後發動汽車,一溜煙的離開了。
早就耳聞西方人在教育子女的理念上與中國人有很大差異,這次終於親眼所見。事後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沃爾瑪停車場,以及一位華人母親身上,又將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景?
首先,在一旁的兄弟姐妹會來安撫那個小女孩,或者勸媽媽消消氣,因為這種順水推舟的人情做起來最安全,無論誰對誰錯。就如同西遊記里的沙僧一樣,善於抹稀泥,雖然沒有什麼營養,但總能落個好人緣。
然後就會有熱心的大爺大媽,彷彿突然從地里鑽出來一樣,瞬間聚攏過來充當裁判和代表「公理」,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把人的思路徹底打亂,然後救小女孩於水火之中,然後平息這場小小的風暴,順帶拯救了全家的這次購物行動。
然後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大爺大媽也會覺得自己腰間的紅褲腰帶更加鮮艷了。
而媽媽錯過了一次教育子女的機會,那個小女孩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鬧得夠凶,就能引起別人的關注,這樣不但可以逃避懲罰,甚至還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然後這個小女孩會變本加厲,學會撒潑打滾,離家出走,絕食上吊。她會在學校里哭,在麥當勞鬧,躺在玩具櫃檯前。醫院挂號處,地鐵安檢處,小區物業辦公室都會一個個被她征服。
她會覺得全世界都會在她發脾氣的時候屈服於她,直到有一天她在野生動物園打開了自己的車門……
在於一些西方父母溝通後,我發現他們真的是將自己的子女當成朋友(buddy)來相處,在盡量平等的前提下淡化父權的概念。必定,究竟是多麼失敗的家長才要靠「我是你爸爸,你必須聽我的」來教育孩子呢?
而將孩子視為自己朋友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我們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表現的像個大人,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敬。而非給孩子灌輸嚴格的等級觀念,讓孩子時刻記得自己是小孩,要服從家長。
這種邏輯的反面就是讓孩子知道「我就是小孩,我就是可以胡攪蠻纏,大人必須讓著小孩」也許嚴格的等級制度會使管理工作在短期內變得容易一些,但最大的損失則是孩子只知道服從,而不會了解「自由的本質」以及「自由的意義」。
最後,如果孩子可以在家與「父母朋友」相處得很好,那自然也會和社會上的其他朋友相處好,比如鄰居、同學等等。更加容易表現出社交人格,而被社會所接受。
無論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人是孩子的父母,我並沒有看到花費巨大精力讓孩子學會如何與這兩個人相處會有多少益處,因為除了這兩個人,再也不會有人會像他們那樣優待和偏袒孩子。
相反,如果孩子產生了這種「路徑依賴」,認為身邊的人都要優先考慮他的需求,凡事都要依賴別人或希望得到特殊照顧,不知道別人,反正我只能呵呵了。
而西式父母在給予子女更多自由的同時,也教會了孩子如何管理自由。自由是一種資源,就如同時間、財富一樣,沒有財富的人自然無法憑空學會如何管理財富。
同樣,沒有自由的人也永遠不會管理好自己的自由。所謂管理自由,就是要知道「自由並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可以為所欲為的去幹什麼」,相反,自由的前提是「抑制自由」,是「不自由」。
打個比方:想像社會是一張白紙,每個人都是這紙上的一個小黑點,而每個人的自由則是以這個黑點為圓心的一個圓環,如果這個圓環太大,圓心的黑點稍一移動就要碰觸甚至侵入其他的圓環,這勢必會遭到反抗。
所以,為了不侵犯到別人的自由,我們就要減少活動。這時自由就發生了「異化」,異化的原因是「太多的自由會導致不自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我再舉一個關於「異化」的例子:我們在屋子裡擺放傢具是為了更舒適的生活,但如果我們在屋子裡擺放太多傢具反而會使我們無法坐卧行走的時候,我們就說添置傢具這件事就發生了異化。
再說回到那張白紙,為了能讓白紙上的黑點儘可能自由的位移,而又盡量避免周圍的圓環互相碰觸,就需要主動縮小圓環,縮小到黑點既可以自由的移動,而圓環又不會相互碰觸和侵入。
這就是所謂的「群己權界」,既要清楚社會其他人自由的邊界,也要清楚自己自由的邊界,也就是說你既要保護自己的自由不受侵犯,同時又要不去侵犯別人的自由。
這種對自由的認識,我覺得也是西式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比較先進的地方。
我並不是說完全不應該偏袒、優待自己的孩子,畢竟人心都是肉長得,誰的孩子誰心疼。但是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並非「混沌一團」,而是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疼愛、另一部分是尊重。當孩子耍性子,胡鬧時,父母即便因此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了,也只是出於對他們的疼愛,但絕不會因此而更加尊重自己的孩子,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變得成熟了,更不會將更多的自由交到孩子手上。我想如果父母能讓孩子領悟到這一點,也許許多孩子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會變得更加理性吧?我希望如此。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如果社會是自由的,則家庭很難不自由。但若社會是不自由的,則家庭很難充滿自由。同時,我們也要記得:只有當慾望受到壓抑時,精神的升起才有意義。就到這吧,再說下去就又該「敏感」了......
我這學期有幸去國外小學教書
真的太不一樣了
課上會有很多活動 由於我是教語言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運用而不是語言本身的語法和辭彙
老師說我們高考那種聽力考法在20年前很流行...
引導學生興趣 建立自信 讓學生自己發現共性而不是告訴他們
真的和國內很不一樣
可以試試去國外讀education,非常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不是留學生,但在紐約玩的時候遇到一件事在那一瞬間感受到教育的差別。
第五大道蘋果店的電梯里,只有我跟我朋友兩個女生以及一個黑人媽媽和一個最多5歲的小男孩。
電梯門開的時候小男孩想第一個往外沖,他媽媽拉住他蹲下示意說「Lady first」。然後跟他一起側過去讓我倆先出了電梯他倆才走出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