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之前六國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分別出現在什麼時候?


或許應當是嬴政已經即位五年的公元前241年。這年魏國發起了最後一次合縱抗秦,但也是對秦打擊和威脅最嚴重的一次,不過鮮有提及。

前幾次合縱都是把主要路線放在函谷關,但是這地方在秦嶺和黃河形成的狹長走廊的最窄處,每次都是到關前就停止了。

這次合縱,聯合的是六國中除了齊國的燕趙韓魏楚。聯軍主將是趙國將領龐湲。他採取的是從山西繞遠路的方法,但可以避開函谷關。進攻開始後,秦國猝不及防。聯軍一路攻陷了河東(已被秦國佔領了六十多年),然後從蒲津渡渡黃河突入關中(前354年後魏國逐步喪失),進攻至咸陽附近的臨潼。

當然聯軍還是消磨掉了最後的銳氣。而後秦軍選擇作戰距離最遠的楚軍為突破點先擊破,其餘各國軍隊為留餘地也撤退了。

可以理解為什麼大戰之後趙國立即又調兵攻打齊國,並侵佔了一塊叫饒安的地方。畢竟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多了齊國的一份力,就不至於功敗垂成,一舉攻破咸陽也不是不可實現的。


有朋友說到參戰國的問題

《史記 趙世家》:(趙悼襄王)四年,龐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

《史記 始皇本紀》:(秦始皇)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

但這兩種說法都出自於太史公。齊國肯定沒參加。至於燕國,在這次合縱前被趙國揍了一頓,所以我覺得沒參加也是有可能的


在秦始皇滅趙的時候。長平之戰以後,雖然趙國被打殘了,但是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其實已經帝國化了,戰國後期,趙國名將輩出,其實就是趙國帝國化的最顯著特徵!而秦滅趙,其難度與滅楚類似,都是派出了60萬以上的大軍,外加秦國最優秀的將軍王翦,都沒有拿下趙國!後來秦國用了政治手段,直接離間趙國君臣,而恰好此時趙國發生了空前的大地震,對迷信鬼神的趙國人心有毀滅性的打擊,秦國方才能夠滅亡趙國!
而即使如此,秦滅趙以後,為了防止趙國東山再起甚至在趙地展開了空前的屠殺,由此可見秦國對趙國之忌憚!
秦滅趙時,天下列國還有魏楚齊燕趙五國存在,如果這五國能夠齊心,再一次舉行合縱,說不定還真有翻盤的機會!奈何到了那時候,各國的貴族都是一群酒囊飯袋之輩,沒有英雄存在了,也沒人能夠再組織合縱了


更新:
為何老有人挑齊打不過秦來說事,我也沒說能打的過啊。我只不過說齊完全可以選擇不投降,拖時間,而事實上齊確實有一定實力支撐他繼續拖下去。只要拖到五國舊地再扶起一個國家╱勢力,即使齊被滅六國也算沒全完蛋,就還有的周旋。

真要說最後的機會,就是滅齊的時候了。
六國之中五國俱滅,但是亡國勛貴和士卒也聚集在齊,理論上是六國最後的機會。而且對齊而言情形也要好於以往,一是五國滅亡後復國人員必然要聽命於齊,不像沒有亡國時大家地位平等難以指揮,齊國獲得了巨大的軍事力量;二是大家都不能像以往一樣心存幻想,單獨媾和,所有人都知道沒有退路了,思想工作秦人都替齊做好了;三是秦短時間內侵佔大量土地不僅難以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戰爭力量,反而需要保留大量軍隊在帝國內部隨時準備鎮壓起義,所以秦只是地盤看起來大,事實上真發動戰爭的話實力是不如最初穩守關中和蜀地基本盤未擴張時的。同時需要注意齊國曆來是農商業發達的地區,有糧食和資金支持六國軍隊的話秦是很難迅速滅齊的,而一旦與齊的戰爭陷入僵持,內部的叛亂和起義很有可能使得秦國失去統一全國的機會。
所以在我看來,秦滅齊之前是六國最後的機會。


教科書上總說長平之戰,實際上這是誤導。
首先看怎麼定義翻盤,翻盤可以指取代秦國而一統,也可以指存活。總的來說翻盤機會還是很多的。先說六國中每個國家最後的機會,再說六國整體的機會。
最早喪失機會的是韓魏燕。因為這三國在戰術層面和秦抗衡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主要是國力層面的喪失。
韓國實際沒有真正成為過能與秦國單獨抗衡的大國,一方面國力有限,另一方面地理位置不好,四戰之地又無險可守,就決定了其外交政策。可以說在申不害變法沒有成功後就徹底失去了所謂翻盤機會。
燕國由於地理位置離秦國較遠,且屬於塞北苦寒之地,所以也沒有什麼機會和實力同秦國正面交鋒。但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燕王喜有能力徵兵50萬伐趙,說明當時還有一定實力,被龐爰擊敗後,燕趙兩國長期互相報復極大的消耗了燕國國力。
魏國曾是戰國前期首強,但商鞅變法後,魏國丟了河東,遷都大梁,從此也失去了與秦國單獨抗衡的實力。其實伊闕之戰,韓魏聯軍如果能打敗白起也可以說是韓魏的翻盤機會,但可惜這個機會本來就微乎其微。
趙國,國力一直不如秦,但軍事實力還是可圈可點。趙國喪失爭霸機會是在長平之戰以後。而喪失存活機會是在代郡大地震和中原大旱之後,天子不使飢兵,此時王翦伐趙,顯然趙國已經必敗無疑,趙王遷誅殺李牧只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楚國,天中山一戰的勝負直接決定了兩國命運。秦軍60萬對陣楚軍50萬,將近一年,楚勝則可一戰翻盤,況且加上後來的新郢之戰、南陵之戰,楚軍在一年之內先後集兵力差不多有80萬,又是本土作戰,完全有可能翻盤。但從國力角度看,楚軍失敗又是必然的,畢竟像淝水之戰這種不符合國力對比的戰術奇蹟是極少的。
齊國,直到滅亡最後一刻都有機會,畢竟承平日久,國富民殷,又有各國流民擴充兵源,可惜齊王建被騙不戰而降。當然,即便翻盤了,也是戰術層面的機會,畢竟秦國的國力已經是碾壓六國了,齊楚趙都是理論上有可能依靠軍事勝利翻盤,國力沒得比,所以秦一統有其必然性。
再說六國整體的幾次機會。五國合縱什麼的太久遠,我們說最後幾次,當然也全是戰術層面。
一。秦國幾次伐趙,李牧要麼擊敗秦國,要麼可以長久對峙,但列國均冷眼旁觀,至使趙國國力消耗殆盡。可以想見,若是列國相救,李牧帶兵,未嘗不可戰敗王翦。
二。韓國被滅之後有過一次復國,當時王翦正領兵30萬與燕代聯軍戰於易水,也就是說秦國可調動的兵力只有30萬,但是魏楚兩國沒有按事先約定出兵,導致復國後的韓國單獨面對秦軍,必敗無疑。
三。三晉被滅,李信陳兵易水,荊軻刺秦,王翦伐燕,燕代組成聯軍,又求助匈奴,從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夾擊秦國(燕代是易水防禦,匈奴是主動出擊河套)。此時如其他國家配合得好點,翻盤也未可知。
四。也是最後一次。秦軍集結全部主力與楚軍決戰天中山,長達一年的時間,秦川空虛,三晉之地也空虛。此時齊國若整軍備戰半年,然後舉五都之兵西進,一統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實際上秦國的滅國順序就是先楚後齊,說明秦國早已料定齊國不會出兵。


我覺得從來就沒有過機會,秦強而六國弱,這個力量對比基本不可能發生變化,秦有滅六國統一之心,而六國沒有滅秦以除後患的決心,各懷鬼胎,所以合縱屢屢不能成功,這樣秦滅六國只是早晚的問題

就拿長平之戰說,都說如果這時候五國幫助趙國打擊秦國那趙國有可能取勝,問題是憑啥?秦國是強敵,趙國就不是?其他五國就不擔心趙國滅了秦國反過來再滅他們?趙國可比秦國近得多。真要是趙國順風順水打得秦國無招架之力,其他五國說不定還會從背後偷襲趙國來幫助秦國呢。


以前不強調,實際上除了車同軌書同文之外,秦始皇另一個最偉大的功績是站在整個國家的高度統一調度分配水資源,然後農業得到發展,糧食產量提高

所以六國沒有翻盤的機會,歷史的進程決定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就該在那個時間點出現,即使六國之一翻盤,也只能是另一股力量統一中國,而不是打垮秦國然後剩下六國該吃吃該喝喝,成為現在歐洲那種一堆零零碎碎小國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如果荊軻真的殺了秦始皇不知會怎樣

不知道當時的扶蘇多少歲


信陵君合縱五國圍攻函谷關,秦國靠離間計讓魏王罷免信陵君才免於此難。


最後一次翻盤機會?從三家分晉開始,其它國家就沒翻盤的機會了,當然,如果當初老智家把老趙,老韓,老魏給辦了,秦國就永遠當他的西域霸主吧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長平對峙的時候是最好的機會,但是當時各國對待趙國的態度可不像咱們後世,秦趙爭霸在別人眼裡類似於狗咬狗,哪家做大都對自己是威脅,不如坐山觀虎鬥


謝邀,長平之戰,荊軻刺秦王。


在長平之戰吧,當時秦國其實也是硬撐著在打這場戰爭,如果秦國輸了,很可能就從此一蹶不振


荊軻刺秦王


恕我直言,就算荊軻殺了秦王也會有第二個秦王出來一統天下,秦國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和資本,只不過早晚的問題罷了。在我認為,秦朝的優勢是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一次大敗沒辦法傷筋動骨,或者徹底翻盤。唯一一次勉強能夠算翻盤的應該是王翦伐楚的時候,各國如果同心協力一起出兵的話。。。秦國國內空虛應該有機會戰勝的。。。


劉邦只比嬴政小三歲,劉邦只比嬴政小三歲,劉邦只比嬴政小三歲。

25周歲時,韓國滅亡,26趙亡,28,燕國亡。29魏國亡。32歲, 楚國滅亡。35歲時候,秦國統一

各國。


六國滅是必然的

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沒有後顧之憂

六國又各懷鬼胎

只有稍微能打一下的趙可以抵抗一下,看上去很強的齊和楚都是垃圾。


魏國沒留住衛鞅的時候。鞅入秦,天下定。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其他各國有機會照著學,然而……


= =為什麼幾乎所有評論總覺得6國能一條心和秦國扭……

不可能的,不存在的好伐

摘桃子都能內訌的

不要以上帝視角來看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古代已婚婦女冠雙姓,如果與夫家姓氏相同的時候如何解決?
到底劉備三顧茅廬是真的,還是諸葛亮主動見劉備才是真的?
康熙與赫舍里是青梅竹馬么?
唐朝(最好是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文官官職等級名稱是什麼?
如果郭嘉不死,三國歷史又會如何?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戰國時期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