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滲透」入漢語中的常見詞語,有哪些?

在討論「滿洲戲 / 京劇」的話題時,無意引伸出這個討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820727/answer/19417782?group_id=94470616#comment-50293084」,請看討論串的第八樓。

請問,滿語「滲透」入漢語中的常見詞語,有哪些?

(補註一點:我查到維基、百度里許多的「舉例」,老實說,非常不信,感覺引喻牽強。)


10/18辛勤的樓主表示PS好了補圖完畢,而且還自動自覺的補充了地名請看最後啊看最後——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算是知乎上為數不多的、有意義的滿語相關問題。作為一個略懂滿語的半專業人士,從滿語角度對此作出回答。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件事情:儘管滿洲話對北京話、東北話甚至是普通話有一些詞語、土話的滲透,但是在語音上,滿語對普通話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鑒於題主問的是「詞語」,關於語音方面暫時不在這裡贅述了,如有異議,我再補充。

其次,上面有童鞋提到了瀛生先生的《北京土話中的滿語》一書,是的,瀛生先生曾在多處提到過北京話中的滿語借詞(比如另一本書《滿語雜識》),是比較有說服力的資料,不過我個人認為他列舉的一些詞有一些還是有點牽強。另外滿語詞對普通話印象也是比較有限的,多數還是方言辭彙保留較多。以下是我從瀛生先生的總結中篩選出來我認為可以信任的辭彙

1. 薩其馬,滿文轉寫sacima。這個是一定的啦,就像咖啡是音譯詞,一個道理。作為發音簡單的特色小吃,不音譯都說不過去——當然清代滿漢語字典還是給了個漢語名稱的,翻譯作「糖纏」。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位加V說民俗的賬號,聲稱sacima「是滿語『糖』、『方塊』、『奶油』三 滿語詞的第一個字母的簡音聯稱,意思是『用糖、奶油、面製成的方塊型餑餑』」——這個說法無疑是非常錯誤的(為什麼知乎沒有刪除線功能!)。我認為不懂滿語的人最好不要言之鑿鑿的談論這類詞的滿語來源,事實上薩其馬一詞語sacimbi(砍、剁)有些聯繫,共用一個詞根(saci-)。

2. 剌剌,滿文轉寫lala,本意為 末尾。這個詞……我不知道漢字怎麼寫,因為這個只是東北土話和北京土話裡面的詞。在東北話里,也略有這個意思。很長時間沒人跟我說東北話了,有點記不清了,一般說成 「...末剌~不行了」,重讀第一個la音,第二個la音有吞音的現象,比較符合滿語口語的發音規律。

3. 撒么,滿文轉寫sabumbi,本意為 看見。瀛生先生說北京話里說成 sǎ(無me音),東北話中則是說成 sáme,「瞅一眼」的意思,例句:「我一撒么就知道他躲坑裡了」。sabumbi在滿語口語中經常讀作 sawume,書面語里也有sabume的語法變化。

4. 掰持,滿文轉寫baicambi(讀bai t?a mbi),本意為 查看、詳查。這個-mbi是滿語動詞的通用詞綴,現在時就留著,時態語態一變就把mbi換成別的(或者去掉)。凡是到漢語中的借詞,通常都不會保留這個詞綴。baicambi一詞中重音在bai上,ca(t?a)輕讀,因此在東北話里說成掰持(北京話似乎還是說baicha),意思有點類似於「忙活、翻看」。例句:「我看你在哪捅咕了半天,瞎掰持啥呢?」還有一個意思是「爭論」,例句:「這件事我得跟你好好掰持掰持。」
《北京土話中的滿語》一書中記載北京話中也有baichi這個說法,就是「爭論」這個含義(與baicha不同意),瀛生先生認為來源於becen(讀 b? t??n),拌嘴一詞——我個人不同意這個看法。無論從詞性、讀音還是含義,我認為「爭論」的這個意思依然來源於「查看、詳查」baicambi一詞。

5. 咔哧,滿文轉寫kūwacarambi(讀作 kua t?a la mbi),本意為 挖、刳、掏。這個詞的意思實話說漢語不太好描述,引用一下清文鑒的滿語釋義吧:【Huwesi kiyokan i jergi agūra jafafi yaya jaka i dorgi be korime geterembume dasatara be kūwacarambi sembi】。附上一個自己的翻譯:「拿小刀、剔箭桿刀一類的器具,把任何東西的裡面刮著清除乾淨、修理,稱為kūwacarambi.」

東北話里咔哧就有這個含義,「把東西挖挖刮刮摳摳,處理乾淨」這麼個動作。例句:「把土豆給我咔哧乾淨了。」——其意主要指把土豆表面的皮打下去,以及把土豆上的坑挖乾淨。根據這個意思,咔哧一詞在東北話中還有個引申義——我不知道滿語有沒有這種用法,可以研究下——在非常親近的人當中使用表示「被剝削(得很乾凈)」。譬如老爸淚流滿面的看看錢包,「你媽又咔哧我了……」T_T

北京話中保留了書面語kua t?a這個讀音,所以這個詞在北京話中說成kuacha。kuacha--&>kachi,是滿語口語中比較典型的音變(比如「看」這個詞tuwambi(讀tuambi)有些滿語方言說成tami),東北話在這個詞上保留滿語方言的說法,北京話保留書面語說法(其實也就是北京滿語這個詞的發音按書面語走了)。

6. hende,滿文轉寫hendumbi,本意為 說。hende(真的不知道漢字要怎麼寫……)東北話北京話中都有,重讀hen音,輕讀de音,意思是「訓斥、數落人」。hendumbi在滿語中作為引語的「說」(是的,滿語里有好幾個說),大概因為是作為引語的代表詞,所以進入漢語以後專門用於「說人」這個意思了。老規矩,mbi尾綴被無情的拋棄了……hendumbi滿語中重讀第一音節hen,du音說話快的時候就弱化成了de。

7. 哈勒棒(哈勒吧),滿文轉寫halba,本意為 肩胛骨。這個詞東北話有說成bang的,也有說成ba的。說成bang的都是根據滿語北方方言傳到漢語的(滿語北音有在詞尾加ng的習慣,比如amba說成ambang)。有的只指動物肩胛骨,有的也可以指人。

8. 格嘰,滿文轉寫gejihe?embi,本意為……格嘰……- -b。好吧,意思是搔腋下痒痒……東北話無情的拋棄了後面he?embi這些音節,因為這個詞重讀前兩個音節。北京話說gezhi,原因北京滿語有北音殘留,北音喜歡把ji這個音的母音i脫落掉,然後讀成d?,東北話保留書面語讀音(哼所以他們終於也方言了一把)。例句:「格嘰格嘰格嘰格嘰格嘰~格嘰~」(暴露年齡了是不是- -b)

9. 嘞嘞,滿文轉寫leolembi,本意為 討論、論述。北京話東北話中都有,意思為「又臭又長的無意義的話」。重讀第一個嘞音,輕讀第二個嘞音。屬於逼逼的文明用語版……例句:「瞎嘞嘞啥?」

10. 哈勒,滿文轉寫har,本意為 辣味刺鼻。北京話東北話中都有——東北話也有說成「kale」的——意思是東西放久了之後陳了的、不好的味道。例句:「別吃了,有股哈勒味。」

11. 嬤嬤,滿文轉寫meme,本意為 乳(父、母)。有很多人誤解了瀛生先生在《北京土話中的滿語詞》一書中,對其註解成「乳、奶」——我看到有人說潮州話管奶奶也叫嬤嬤——事實上嬤嬤並不是奶奶或者吃的奶的意思,而是乳(母)、奶(媽)的含義。比如我們熟知的容嬤嬤,就是個奶媽。之所以不寫全乳母、奶媽,因為meme一定程度上是個中性詞,本身並不包含性別信息。清文鑒中meme一詞從不單獨出現,而是分為meme ama(乳公)和meme eniye(乳母)兩種。不過現代用於中多數還是乳母,所以逐漸嬤嬤就指代了乳母。例句:「容嬤嬤,去把紫薇關小黑屋。」

12. 各扭,滿文轉寫ganio,本意為 脾氣怪異。東北話北京話都有,保持了滿語原意。


-----------------------------------------------------暫時寫到這裡的分割線-------------------------------------------------------

還有些詞是北京話中特有的,或者是我還沒分辨得出是不是很確定的滿語詞,以後再補充吧。我這裡的時間比較晚了,睡覺去也……

順便說一下所謂「滿洲戲」。我並不太了解戲曲,但是清末的確出現了一些滿語戲(之前有沒有我不清楚),比較著名的如《煙鬼嘆》,可以搜索一下相關論文(儘管這個應該不是題主另一個問題中討論的滿洲戲)。

-----------------------------------------------被老闆操練一天後補充的分割線------------------------------------------------

昨日@田文 童鞋提到朱家溍先生在《故宮退食錄》中糾正說不應當說「皇阿瑪」,而應該是罕阿瑪,我才驚覺居然忘了說如此經典的阿瑪和額娘!(以下內容很長,如有不適直接拖致後面詞條……)

1. 阿瑪、額娘,滿文轉寫 ama、eniye(讀 e nie),本意為 爸爸、媽媽。這倆詞影視劇中用的比較多了,另則京劇里可能也有。需要強調的是,影視劇中多按照漢字「額」的發音來讀額娘一詞,這個讀法是錯誤的。原因就在於eniye這個詞重讀第一個音節e,所以如果非按照漢語讀,就要把「額」字讀成四聲以示重讀——當然滿語本身是沒有聲調的。影視劇里對阿瑪的讀法多數是正確的(重讀阿字)。

Eniye(enie)是怎麼音譯成額娘的呢?清代的情況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我個人認為很有可能還是滿語北音流傳過去的。之前提到過北音喜歡在詞的後面加ng音,所以北音中eniye很有可能被讀作enieng,再加上漢語娘表示母親,就演變成了額娘。我也聽說過河北地區有一些滿族老人會把eniye一詞說成e ning,ening的說法也是enieng弱化而來的。

關於滿語中母親的說法,書面語記載就有好多個……我印象中就有eniyeemeaja三個。口語里eniye一詞有些人按照書面語說成 enie(因此有些記錄中寫額涅/額捏);有些人說成 eni(額尼);還有些人說成ening。東北地區口語里經常說「訥訥」或者「訥」,我還搞不太清楚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那麼皇阿瑪皇額娘的稱呼對不對呢?首先,有清一代大部分時間裡,這兩個稱呼都是不嚴謹、不正確、不太可能出現的;其次,「皇額娘」是一個絕對錯誤的稱呼,尤其在滿語語境下,絕不可能出現;最後,清末(光緒以後)是一個比較奇葩的、腦袋抽筋、邏輯不正常的時代,所以這兩個稱呼在清末的記錄中是有出現和記載的。

由於清代滿漢文字並行,這些稱呼上區分的也比較清楚。比如滿漢合璧的諭旨中,滿文寫han ama(罕阿瑪),到了漢文部分一定是對應皇父(若是已經去世則寫「皇考」)。若是音譯,則一定是將han ama全部音譯成罕阿瑪,沒有一半翻譯一半音譯的道理。(剛剛初始化了電腦的答主表示PS沒了先上個滿文的han ama,滿漢對照版本等我安好了PS再po上來T_T)
——PS好了的補充圖:

為什麼說「皇額娘」在滿語語境下是絕不可能出現的?因為按照Han ama的模式,這倆詞(汗、阿瑪)是同位語關係,意思是「本身就是大汗的那種阿瑪」,而不是「大汗的阿瑪」- -b...說白了這倆詞中間沒有「的」字啊……han ama=/=han i ama(i=滿語的「的」)。所以如果說皇額娘,從語法上來講就很奇怪了,身為女性,我們默認她是不能做大汗的(不包括可敦汗)——同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滿漢語中也不存在「皇阿哥」這個說法,要麼說 皇子(皇某子),要麼直接說age(阿哥)。

在很久以前,我還木有看過那麼多檔案的時候,我曾推測說按照罕阿瑪這個模式,儘管「皇額娘」的說法不可能的,但滿漢語中極有可能存在諸如「皇后額捏/額娘」「太后額捏/額娘」的說法,這個猜測後來在檔案中得到了證實:滿文 太后額捏——

漢文 妃額娘——

也是因為同位語這個結構,也存在 汗瑪法(爺爺) vs. 太后奶奶 (Han mafa vs. Taiheo mama)——由於PS還沒好,對比圖片待續……
——PS好了的補充圖:

總而言之,無論滿語還是漢語音譯,身份(汗、太后、皇后、妃點點點)要和性別指示詞(阿瑪、額娘、瑪法、奶奶)對的上才行——以上不包括清末(光緒以後),因為清末似乎的確有皇額娘的記錄,從滿語角度看非常的不嚴謹,而且滿語永遠不會這麼說。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額娘等詞的分析歷程,請戳俺微博:http://www.weibo.com/hasuranmuke 並搜索關鍵詞「eniye」或「皇額娘」(真的不是做廣告——請看我真誠的臉)。


2. 格格、阿哥,滿文轉寫 gege、age,本意為……(有很多意思不好說請往下閱讀)。格格、阿哥也算是進入漢語中被大眾所熟知的滿語詞。但是!由於清宮戲的摧殘,好多人都認為格格、阿哥專指公主和皇子,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格格、阿哥最原本的意思就是女孩、男孩/女子、男子的尊稱(類似於英語的中的madam/sir),也可做姐姐、哥哥的意思講

格格一詞在清前期確實有做公主講過一段時間,但定製以後「公主」一詞滿文中採用漢語音譯,格格只用於稱呼郡主及以下級別的宗女來講。而且凡是做宗女講的時候,格格前面必須之名是什麼人的女孩。譬如郡主一詞寫作 ho?oi gege(和碩的格格),意思就是和碩親王的格格——說白了格格在這裡依舊不是稱號,而還是做女孩這個意思。阿哥在指宗室的時候,按照其滿語解釋,特指未受封的皇子。儘管格格、阿哥用於宗女、宗室稱呼當中,但其本意從未喪失(意思就是民間一樣用的很歡)。

鑒於篇幅所限,更具體的論述請戳以前俺寫的一個小文:※[Champollion araha] 格格、阿哥二詞釋義勘誤 [清史擷英]→[稽古右文·康雍夢華]

3. 關於「白怎樣怎樣,白白如何如何」……滿文轉寫 bai/baibi。bai這個詞的意思有很多,做副詞講的時候其中一個意思是「沒有效果、無代價」,與現代漢語中「這活白乾了」、「白瞎了」、「白白浪費了一天」,是同個意思。滿語例句:「bai gisurehe——白說了」;「te suweni jafaha jibca ulha be bai bargirarakū, gemu hūda salibume ?angname bumbi——今爾等所進皮襖,牲只,不白白收取,均皆償付價銀」。baibi這個詞在這個含義上跟bai基本是一個意思,事實上我很懷疑baibi是bai+bi(bi表示存在的一種狀態)兩個詞合成的……這個詞從這個角度來看感覺略微妙……滿語中這種小詞最深不可測了……
至於現代漢語中「白xx」「白白xx」是不是從滿語bai過來的,我個人也並不能很確定,還需要漢語語言學家在這方面的考證。

下面我再介紹一些北京土話中獨有的滿語詞,由於我不太懂北京話,下面內容是從瀛生先生的總結中篩選出我認為可以信任的說法,恕我無法像前面一樣做更多註解:


1. xiadahunr,滿文轉寫 yadahūn,本意為 貧窮。鑒於我不是北京人,也從來沒聽過北京人講過這個詞,所以我只能忠實記錄瀛生先生的話:「北京話謂『無業游民』、『窮漢』為xiadahun(r)(hun重讀,去聲,加兒化韻。滿語的ya,到漢語北京話里說成xia,只是一音之轉」。原因也不需要多說,這個詞太明顯了。

2. 巴哈,滿文轉寫bahambi,本意為 取得、得到。東北話中有沒有這個詞?我印象不深了&>&<...求提示。北京話中意思和滿語差不多,「撈取」「攫取」的含義。

3. xx da,滿文轉寫da,本意為 頭目。滿語中為中性詞,比如mukūn i da族長,北京話里屬貶義,如「壞事da」,讀音為一聲。

4. suihe,滿文轉寫suilaha(suilambi),本意為 勞累、勞苦。suilaha是suilambi的過去式,由於重讀第一個音節sui,入漢語的時候la音脫落掉了。北京話中意思是「累死了」。

5. shaoleng,滿文轉寫?olonggo(讀作 t?? long ngo),本意為 帶尖的。東北話中似乎好像也有這個詞來著?記不清了。?olonggo口語中由於語速和語流緣故,除第一個音節以外,後面母音o弱化成為 ?音。北京話里為「支楞、物出尖」。

6. taihai,滿語原文轉寫taihai gese,本意為 如長毛細狗一般。北京話中省略了gese(一般、一樣),只留了taihai(taiha=長毛細狗,i=的),意為「人模狗樣」。

7. 哇單,滿文轉寫wadan,本意為 包袱。北京話里指變戲法的包袱皮兒。

8. tashan,滿文轉寫ta?an(讀ta ?an),本意為 偽的、差錯。北京話意為「差錯、過失」。

9. 巴沙,滿文轉寫ba?a(讀 ba ?a),本意為 工錢、工資。北京話保留原意。

10. 榻攤,滿文轉寫tatan,本意為 宿營地。北京話加兒化音,保留原意。

11. 埃杭,滿文轉寫aigan,本意為 靶子。北京話讀aihang,屬於北音殘留,aigan--&>aigang--&>aihang,保留aigan原意。

12. 得合勒,滿文轉寫dehelembi,本意為 鉤。瀛生先生此處認為此詞來源於dehele,並說dehele是勾子的意思,我不知是否是北京滿語方言,然而書面語中dehele一詞指的是無袖短褂。北京話此詞用於摔跤。昨日@笑道人詢問此次出自滿語還是蒙古語,由於我以前的印象,回答說是滿語。不過剛剛我又查了一下清文鑒摔跤部,摔跤用語里並不用dehelembi這個詞表示鉤,而是使用goholombi……所以滿語中的dehelembi可能是蒙古語借詞(如果蒙古語中也有的話)。

13. 挖行,滿文轉寫wahan,本意為 馬蹄袖。早年北京人稱喪服袖子鑲的藍色袖口為wahang。wahan--&>wahang,北音殘留。

----------------------------------------------------------補充地名的分割線--------------------------------------------------------

看到樓下@赫然 童鞋說到了吉林,忽然就想起來地名也算是進入了普通話的滿語……特此補充:

1. 吉林,滿文轉寫girin,本意為 地帶、區域、臨(街)、沿(江)。原名 girin ula,吉林烏拉,意思就是沿江。ula=江。後來簡稱吉林,也就是目前的吉林市。原因可能是吉林(市)乃松花江滴源頭……

2. 圖們江,滿文轉寫 tumen (sekiyen i) ula,本意為 萬源之江。清代的時候也寫「土門」,韓國方面記載的「豆滿江」乃女真時期北音的音譯。金代時期的滿語(彼時的女真語)發音偏北方方言(那時候的北音比較硬朗,t-d互換神馬的、ci/ji說成ti/di神馬的)事實上都是同一個詞。tumen=萬,sekiyen=源頭,i=的,ula=江。幾年前(大概是08年吧),韓國人熱炒間島事件,非要說圖們江和豆滿江是倆江,新中國時期把舊稱土門改成圖們乃中國人滴陰謀,樓主憤慨的抨擊了這群沒文化的人,心說莫非是欺我無人懂滿語咩……
其實朝鮮在清末的時候就這樣主張過,被清末外交官以看神經病的眼光頂了回去,順帶普及了對他們的滿語教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懂一門少數民族語言是很重要滴……

3. 塘沽,滿文轉寫tanggū,本意為 百(數字)。原因很直觀,據說是因為塘沽離京(還是離哪- -b)有一百里。總之是因為一百里的原因……

4. 鴨綠江,滿文轉寫yalu ula,本意為 田地的邊端。yalu=田地的邊端,ula=江。鴨綠 為音譯(大家應該都知道這裡綠字讀魯……吧……)

5. 法庫,滿文轉寫fakū,本意為 魚梁(在河裡攔魚的工具)

6. 木蘭(圍場),滿文轉寫muran,本意為 哨鹿。簡單說就是用鹿哨圍獵(的地方)。muran i
aba,哨鹿圍(aba=圍獵)。

7. 寧古塔,滿文轉寫ningguta,本意可能與 ninggute(各六)是同個意思。所謂「各六」,就是比如「每個人各六個」的意思。滿語-ta, -te尾綴加在數字後表示「各(幾個)」的意思。

8. 嫩江,滿文轉寫 non ula,本意為 妹妹江。non=妹妹。不知道為什麼會起這個名字……或許是有很多妹子出現在那個江?

9. 薩哈連(島),庫頁島的俄國譯法,滿文轉寫sahaliyan(讀 sa ha lian),本意為 黑。俄國人直接音譯了sahaliyan(黑色)這個詞。

10. 牡丹江,滿文轉寫mudan ula,本意為 蜿蜒的江。mudan有灣、繞彎的含義。我個人認為應當是滿語。

關於地名暫時就想到這些,如有問題歡迎再問……

-------------------------------------------------------辛勤充完的分割線-----------------------------------------------------------


暫時就這些……寫了這麼長,希望大家不要嫌[劃線]答主[/劃線]話太多……- -b 於是[劃線]答主[/劃線]又要去碎覺啦(經@Joni X 提示特改自稱一下)……


這些辭彙百度上一搜一大堆,但有些詞一看就有問題。
比如說:邋遢(lā tā, 北京話發音為lē te):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擺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
我當時看到這兒有些疑惑,因為張三丰的外號叫「張邋遢」。難不成明初就有滿語詞滲透?
又一查,還有說來自英文「litter」的,我更疑惑了,元明年間怎會有如此日常的英文借詞?
經此警醒,我又查了查,發現網上列的那一系列所謂滿語入到漢語的日常辭彙基本元明甚至宋朝就有了。
原諒我從一個另類的角度回答問題。
–––分割線–––
馬馬虎虎,被認為是滿語:「lalahuhu」(真實詞源是宋朝);
呵斥,被認為是「hacihiyambi」(文天祥還用過呢);
嬤嬤,被認為是「meme」,滿語「奶」的意思(二刻拍案驚奇里就有);
勞什子,滿語loksimbi,漢譯:令人討厭(據馬王堆出土竹簡《天下至道談》:四曰,勞實。意為摩擦陰蒂)
還有很多連滿語原詞都沒給出的所謂借詞,就不舉例了。
–––分割線–––
關於「勞什子」的疑惑,主要是因為,滿語意思的「令人討厭」,似乎並不是和「勞什子」的意思:玩意兒、物件,完全貼合的,在江浙方言里的「勞什子」只有「玩意兒」的意思,所以我把這個詞舉了出來。
其實還有一些我無法證實和證偽的詞,比如現代漢語中表否定和無的「白」,被解釋為來源於滿語baibi,意為「徒然」、「空」。但是有人在網上表示「baibi」在滿語是前置副詞用法,且常語流音變為「wai」的音,像這種不確定的詞,我也沒有再舉,希望有懂滿語的朋友來真正地回答這個問題。


側歪的側,手冊的冊等等都是古入聲字,與滿語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另外,一些象聲詞變詞性也歸於滿語極不科學,一些無源頭的北方詞語歸於滿語太牽強,其實漢語對滿語影響極大,滿語辭彙不多,很多都是從漢語按照發音舶來,是滿族人學的漢語,極不規範的漢語,而一些漢人又拿回來說是滿語。就像一些中國人說坦克、吉普是英國人借用的漢語辭彙一樣可笑。


前面滿語後面漢義:媽楞=蜻蜓;捅婁子=闖禍;消停=安靜;刺馬糊=眼屎;瞅=看;作賤=嘲弄;哈喇子=口水;央幾=求人;咔吃=刮下去;瘮害=怕;勒勒=說;栽歪=閃身;薩其馬=狗奶子野果+糖;抹擦=舒展;磨蹭=遲鈍;邋遢=衣擺下垂;敞開兒=隨意;衣服的污垢「何楞」=波紋;盤=臉。

北方人反駁或鄙視時,有時會以「姥姥」一詞結尾。這個詞不是外婆的意思,滿語。原意表示強烈的不滿、不信、不服、不屑。滿語融入漢語。漢語也影響滿語。滿語「知道了」叫「嗯哪」,就是從古漢語「諾」而來。而滿語中佔便宜的「改漏」則是音變自漢語「揩油」

滿語里管拍馬屁,獻媚叫「haba」。就是哈巴狗的「哈巴」。這詞最後簡化成「哈」,哈韓,哈日的哈就是出自這裡。以下滿語原始意義:掰扯=細看;巴不得=盼著;脖梗=脖子;胳肢=腋窩;劃拉=掃;懶散=沒精神;隨和=累;嬤嬤=奶媽;挺=很;彆扭=特殊;

前面說的「馬馬虎虎」是蒙語。

以上全部來自@張發財的推。


這不是語言接觸的典型嗎。

在雙語階段必然會產生語言間的相互影響,即使是被替代的語言,也會在勝利者的語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底層的一個常見的表現就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語言的痕迹。

例如「哈爾濱」、「齊齊哈爾」、「富拉爾基」等等都是滿語的殘留,「哈爾」就是滿語中「江」的意思,所以「哈爾濱」其實就是江濱的意思。


維基里有
詳見:滿語


滿Manchu 的啥意思?滿意?full? content? satisfied?


薩其馬,原意是「狗奶子糖蘸」。狗奶子是一種果實,不是狗的奶


東北的一些地名……比如松花江……滿語是白色的江


羊拐/豬拐應該算是吧,就是羊/豬的膝蓋骨,過去小孩子們的玩具。東北地區很多人叫「嘎拉哈」,據說是源於滿語「
gachuha 」。


勞什子


我姥爺的媽媽是滿人在旗和漢人結婚
姥爺家那邊 我舅舅的孩子都管我媽叫」姑爸」
據家人說是滿人的說法
很多姥爺那一輩的老北京話還有他們那時代的故事及習俗都已經消逝了
最喜歡的就是聽姥爺講那曾經的過往
很想給老人出本回憶錄啊 但是也有很多顧慮


邋遢,


英語遍布全球,是因為英國人一直講英語。懂了嗎?所以,那些說大量普通話辭彙來源於滿語的必然為假。


常瀛生有《北京土話中的滿話》一書,燕山出版社出版,有『北京話中的滿語詞』一節,列舉不少例子。當中也指出一些被認為是來源滿語但其實是契丹或蒙語的。此外,普通話和北京方言也有一定差別。很多滿語在北京方言里被使用,但並不被視為普通話。
如果說進入普通話的話,作為「很」義的「挺」,是來自滿語的ten 。其他的諸如胳肢、脖梗子、zhai歪、麻利兒、掰吃等,卻只能算北京話了。


爺爺奶奶經常說一句「倒『ge neng』」,意思為倒垃圾,後來經過了解,ge neng是滿語的垃圾的意思。他們是生活在東北的漢族人,家裡也沒有滿族親戚。不知道算不算滿語浸潤到日常方言中。


現代普通話和古漢語是差別很大的,最明顯是入聲消失了。入聲是短促的[-p?][-t?][-k?],它是何時消失的?在蒙元的《中原音韻》里,即發現丟失古漢語的入聲,所以異族入侵,對文化的破壞是很大的。語言學者發現,客家話和中古漢語的承襲關係明顯。而在辭彙方面,粵語與客家語是最為接近的 。

當然了,普通話的主體是江淮官話,肯定不是滿語或者蒙古語。
滿語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普通話,並在普通話中留下了痕迹。有些普通話中的辭彙就是來源於滿語,這些其他人有提到,不重複。


外來詞(未經查證)
【巴不得】
【彆扭(ganio)】
【瞅】
【嘟囔】
【胳肢(gejihesembi)】
【咕嚕】
【拉倒】
【拉忽(lalahuhu)】
【邋遢(lekde lakda)】
【利落】
【利索(lali)】
【囉嗦】
【麻利(lali)】可能和「利索」同源
【馬虎(lalahuhu)】本作「馬馬虎虎」,大概和「拉忽」同源
【磨蹭(moco)】
【妞(nionio)】本作「妞妞」
【折騰】也可能和「倒騰」相關
【揍】

舊詞新義(未經查證)

【巴結】即「討好」

【把式/把勢】即「老手」

【白(baibi)】即「徒然」,原先可能是滿語從漢語借來的

【出息】即「前景」

【賴】即「不承認」

【拍】:即「討好」

【帥】:即「英俊」

【挺(ten)】:即「很」

【稀罕(kandahan)】:即「羨慕」


樓上舉的好多都是我們那的方言啊,是不是滿語就不知道了
我再補個「啵棱蓋兒 」


為什麼都在談北京?講講發源地吉林吧。

吉林。是滿語「吉林烏拉」。意思在百度百科叫沿江的城池。
我們老師(滿族文化協會的名譽副會長之類的)當初說,吉林烏拉的意思是挨著大片樹林的草船鋪子,就是好地方,可以伐木造舟,也有水源適合居住的一個地方。烏拉大概本來意思是井啊,後來引申就是有水的意思。。。。差不多吧。能記得住的就這些了。

百度百科引用自:吉林烏拉_百度百科


捅婁子:惹禍
藏貓貓:捉迷藏


看到了順手答,補一個我們這兒常說的,「烏了八突」,意為水不涼不熱。
以上,類似吃馬糊、撒馬、各應等詞也是我們這兒常說的。
Ps,答主坐標某滿族自治地方。


推薦閱讀:

你生活上有什麼特別的習慣?
能否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下您最喜歡的遊戲的核心玩法?
美國有哪些恐怖的風俗習慣?
玩刀塔你說過或者聽過最霸氣的話?
你認為關於你的家鄉有什麼東西是其他人應該了解的?包括但不限於鮮為人知的景點、美食、文化風俗等?

TAG:語言 | 調查類問題 | 滿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