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伐戰爭起,蔣介石指揮的勝仗有哪些?


反覆多次擊斃匪首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等,最終勝利轉進台灣。
原帖已不可考,我是在鋼鐵雄心吧看到的:【轉】資料:國軍擊斃TG高級將領一覽

匪首朱德已被我軍擊斃

匪首朱德被擊斃

各方報告朱德已死

彭德懷中彈斃命

(右下方)匪首彭德懷在陝被擊斃

(右下方)匪首林彪炸斃

(右下,很難看清)林彪被擊斃

(右下)林彪被刺經過

劉伯承死於部屬手

(正中央)劉伯承傷重斃命

(左下)匪首劉伯承X被炸斃命 實在看不清。。。。

匪首劉伯承炸斃

————————————————————————————————————


抗戰期間的茂林大捷。

1940年底至1941年初,蔣介石指揮何應欽、白崇禧巧妙利用假情報誘敵至安徽省涇縣茂林地區,再指揮顧祝同、上官雲相等率部巧妙設伏,一舉殲敵一個軍部,生擒敵軍一名軍長,這是抗戰時期國軍俘虜的敵方最高級別將領。逼殺敵軍一名副軍長,這是抗戰時期國軍消滅的僅有的幾名軍級將領之一。此戰以極小代價,殲敵7000餘人,相當於又打了一個萬家嶺大捷。


先放結論,北伐之後有哪些勝仗算是蔣指揮的呢?
①第二次北伐東線(蘇北至山東)
②中原大戰的山東戰場。
③以絕對優勢完成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老毛失勢的情況下)
④以絕對優勢鎮壓閩變
這些可以說是蔣直接打的勝仗,而其他國府取得的勝利,尤其是抗戰期間比如台兒庄,萬家嶺,崑崙關,長沙會戰等等,蔣大多未參與,所以不能算是蔣的功勞。

為了連貫,我不從北伐開始,而是從蔣的早年說起吧。
相比於老毛,老蔣的軍事指揮似乎低了不止一個層次,知乎某位答主對早年蔣毛二人早年有很好的總結,說 「 毛因軍事上位,以政治下野;而蔣以政治上位,軍事下野 」 。這很好反應了兩人能力側重的不同。
但是要說早年蔣完全不懂軍事,也算是冤枉老蔣了。老蔣畢業於東京振武學校,這所學校是作為中國前往日本軍校留學的中轉站。一般中國軍事留學生,一般先進入振武學校1-2年,學習基本的日語以及其他知識,再進入陸士進行正規軍校學習。老蔣只讀了振武,也就是說接觸的都是很基本的知識,並沒有太多軍事理論,所以比起保定和黃埔的大多數民國將領,的確低了不少。蔣最早的作為是在陳其美手下,襲擊當時的浙江巡撫衙門,辛亥革命後,又刺殺了光復會的陶成章,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被迫流亡日本,這算是蔣的第一個時期,以暗殺襲擊為主。可以證明蔣有一定的身手,但軍事指揮值得商榷。

然後是蔣的第二時期,實際軍事指揮。這個時期,主要以二次革命失敗,到孫中山先生逝世為主,並不長。最主要的戰績,為東征陳炯明,攻佔粵東和閩南地區。這時蔣手下的軍隊以黃埔軍校的學生為主組成的教導團,大約3000人左右,連戰連捷。之後滇桂兩軍反叛,蔣又回師廣州,擊退叛軍。之後蔣又率軍第二次東征,基本肅清粵東的叛軍,聯合桂系,成功將兩廣變成了之後北伐的大本營。
這期間蔣連戰連捷,可以說有一定的指揮水平。但老粵、桂、滇軍很多都是一手煙槍一手步槍的「雙槍兵」,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也有一場戲,說當時的粵軍 「 官比兵多,兵比槍多,槍比子彈多」,雖是電視劇的誇張之言,但的確是當時大部分軍閥部隊的縮影。而蔣手下則是新訓練的黃埔軍校學生,戰鬥力不是軍閥部隊可比的。但是連戰連捷,仍然說明蔣有一定的指揮水平,但完全不如後來的老毛耀眼。

現在回答題主關於北伐戰爭之後的情況。我們首先來列一下,國民政府第一次北伐,至抗戰為止,中國有哪些戰爭,交由大家判斷。

首先是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期間聯合了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三大軍閥,以壓倒性的優勢討伐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改旗易幟結束。這期間蔣擔任名義上的總司令,實際上僅對中央的第一集團軍有足夠的指揮,而對第2、3、4即馮、閻、李的軍隊並無過能力干涉。這期間蔣的部隊完成了對蘇北山東的進攻,雖然對面是張宗昌這樣的奇葩,且鬧出了濟南慘案這樣的國恥,但大體上是連戰連捷,而蔣也對部隊進行了指揮,勉強可以算是蔣指揮打的勝仗。

之後是在獲勝之後,爆發的蔣桂戰爭。桂軍的進攻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河北的白崇禧所部,進攻徐州意圖南京,然後是李宗仁所部在湖北、河南爆發的爭奪戰。先說北線,白的部隊多為原湖北軍閥唐生智的舊部(對,就是後來棄守南京的那位),蔣從日本把唐接了過來,並前往河北收買舊部。這一舉動出乎意料的有效,北方桂軍直接瓦解,白崇禧難逃至香港。之後桂系的傳統盟友粵系,首領李濟深在南京被蔣扣留,留守廣州的陳濟棠宣布歸順蔣,成功剪去了桂系最重要的盟友。之後的戰鬥,桂系的最主要的指揮李宗仁在上海租界,白崇禧在香港,都無力指揮全局,導致桂軍各自為戰。而蔣的嫡系部隊則未出馬,而是由當地的滇、黔、粵、湘等軍閥完成對桂軍的軍事勝利。可以看出,在蔣桂戰爭中,國府完全是靠分化瓦解對方的政治手段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蔣表現出了出色的政治手段,但軍事上幾乎毫無作為,僅有的勝利也多依靠軍閥完成。

接著是中原大戰,蔣和張學良 VS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而主戰場在河南和山東。首先第一階段,以劉峙指揮的中央軍以劣勢的人員與裝備發起攻擊,並強行突破西北軍防線,進逼開封、洛陽等大城市(題外話,張靈甫就是在這裡第一次露臉的)。但是隨後西北軍接連發動反攻,擊潰陳誠等部,發動反擊,與中央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而閻錫山命令傅作義進攻山東,成功佔領濟南。隨後蔣介石指揮中央軍自青島登陸,發動反擊,驅逐了晉軍在山東的勢力,這算是蔣指揮的勝仗。之後在雙方精疲力竭的時候,蔣成功收買張學良,東北軍入關,徹底決定了戰爭的結果。
這場戰爭,是當時為止國內水平最高的戰爭了,雙方動用了裝甲車、飛機、列車炮等現代武器,而蔣在中央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多線操作,可以說表現出了不錯的水準,不過其中德國顧問也起到了不少作用。雖然決定性因素在於蔣成功收買東北軍,但正面的鏖戰也不容忽視。

其後則是對南方各GCD軍隊的圍剿,到後來中央蘇區與紅軍的圍剿(其實這個算是和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同時進行的),直到後來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我可能會繼續寫一下。

總結一下,蔣不錯的水準,是相對於國內普通軍閥而言的,在間接指揮調動幾十萬級別軍隊的水平上,的確在當時的中國算是不錯的水準。但是當對面出現了老毛這種逆天的人物,或者日軍這種戰鬥力完勝國軍的軍隊的時候,老蔣就可以說力不從心了。我對蔣的評價是: 在直接指揮千人至萬人級別戰鬥上,算是中規中矩的水平;在指揮幾十萬人級別的會戰上,優於國內除共軍以外其他勢力;在百萬以上的戰爭,以及面對劣勢情況的時候,變得較為無力


主要就幹了三件事
物流改革
消防演習
抗洪搶險

當然徵兵工作也是很大的
但是主要的還是那三件事

實在也不是謙虛
我絕對不知道
我一個國民黨的總裁
怎麼就成了共和國的十一元帥

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很慚愧


常凱申軍事方面的造詣當然無法與我朝太祖李德勝相提並論,打的勝戰前面答主已經差不多具體說完,而今晚在這裡總結一下他的不同時期所擁有的豪華外國軍事顧問團 隊超強外掛(抽空再配圖完善)

北伐時期
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著名的「加倫將軍」,布留赫爾 ,是1935年蘇軍最早的五位元帥之一(蘇軍中唯一可以與「紅色拿破崙」圖哈切夫斯基媲美的將領,1938年被秘密清洗,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點名請求來華)

普里馬科夫。曾任紅色哥薩克騎兵第一軍軍長,國內戰爭傳奇英雄。
巴甫洛夫,紅軍師長,廣東政府東征時在東江前線戰死


北伐後十年1928-1938:
馬克斯·鮑爾是德國總參謀部的軍官,炮兵專家(德國一戰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核心智囊之一)。
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喬治·閔採爾將軍(參與指揮的著名中原大戰和中日「一二八事變上海抗戰」)
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將軍(「德國國防軍之父」)。

【重點談下 塞克特的主要業績是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把德軍編組和訓練成了一支高度專業化的精幹陸軍。他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出眾的組織指揮才能。在德軍中,往往把他與德軍的歷史名人老毛奇、施里芬等相提並論。此外,他在中國擔任軍事顧問期間,為蔣介石出謀劃策,對國民黨軍隊的組織、訓練和作戰產生過一定影響。他提出的「堡壘」戰術,曾使在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

(德國人,其實此人也擁有較高的軍事素養,曾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官至紅軍騎兵師參謀長,並非簡單的大頭兵)指揮下的江西紅軍遭受到沉重打擊被迫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當法肯豪森將軍

的顧問團撤走後,接任中國軍隊軍事總顧問的是蘇軍軍德拉特文將軍,其後分別是切列帕潘諾夫將軍、卡恰諾夫將軍、崔可夫將軍。其中擁有後來:蘇聯英雄、衛國戰爭名將巴季茨基和崔可夫兩位元帥;

這麼多勳章估計有防彈作用haha~
兵種元帥有雷恰戈夫、日加特列夫、雷巴爾科、卡扎科夫;
還有卡恰諾夫、帕寧等二十餘位將軍。

國共解放戰爭時期:
龐大的美國軍事顧問團成立於1946年3月

首任團長魯克斯中將,
巴大維中將為繼任團長。
1948年擴大為駐華美軍聯合顧問團,人數最多時約一萬餘人。1949年,國民政府撤離大陸時,顧問團亦隨之遷台。
岡村寧次(日本陸軍大將,華北派遣軍總司令)

正式身份是「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總部聯絡組南京組組長」,實際上是給蔣介石當秘密軍事顧問。1949.2月被國民黨軍事法庭判決無罪逃脫戰爭罪責


最著名的還是與各新軍閥的中原大戰。
他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突出的是縱橫捭闔之術。


出色的完成了運輸大隊長的職責,為新中國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花園口戰役和皖南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五次圍剿紅軍、消滅西路軍、中原大戰、蔣馮戰爭、蔣桂戰爭、消滅陳濟棠、消滅十九路軍、上高會戰、解放戰爭初期佔領延安、張家口。消滅中原野戰軍等


我認為消滅中原野戰軍。佔領中原軍區最大一次勝仗

1946年6月,東北國共戰火在美國的強力干涉下以國軍停止追擊林彪部隊而停歇,但按下葫蘆起了瓢,華中地區局勢緊張了起來。

中原軍區是中共下屬的一級軍區,創建於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在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地區,以新四軍第 5師、八路軍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與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組成,由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主要活動於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地區。


中原軍區成立後不斷擴大,於1945年10月至12月間連續與國軍爆發中小規模戰鬥,並從國軍手中奪取了桐柏、棗陽、新野、唐河等地。


中共的中原軍區活動頻繁,擁兵6萬多人,地理位置上把國民政府的核心城市武漢從東、北、西三面包圍,還威脅到十分重要的長江運輸航線,實為國府最大一根眼中釘、心頭刺,不拔不快。


自1946年1月起,國府方面就制定消滅共方中原軍區計劃,由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統領所屬部隊30多萬人,不斷重兵從四面壓迫,逐步驅逐中原軍區外圍地盤。至6月,漸漸地把李先念部主力壓縮到宣化店為中心、方圓100里的狹小範圍,而李部因此在糧餉供給方面日漸不足,戰鬥力下降。


在1946年的國共形勢分布中,共方的中原軍區顯得孤立,深陷國軍力量包圍,周邊缺乏友軍,勢單力孤,因此十分危險。而中共對國府堅決拔除這根刺的意圖早已明了,但為了牽制國軍力量,使之不能更多投入兵力到華北、東北地區,中共中央還是決意讓李先念部繼續呆下去與這30多萬國軍周旋。

1946年6月以前,中共還可以依靠美國人調停和國共談判來拖延時間,但到了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於本溪、四平大敗之後,國府就沒有耐心這麼磨蹭下去了,決意瓮中抓鱉,徹底幹掉李先念部。
中共出色的情報系統不斷發出警告,國軍已決定於7月1日開始動手,在最後時刻,中共中央終於決定讓中原軍區部隊突圍。


1946年6月24日起,共方中原軍區派出皮定均旅幾千人向東佯攻出擊,企圖迷惑國府;並留下小部分堅守吸引國軍注意力;然後主要部隊5萬多人於6月26日,在瞞著美國調停小組的情況下,分南北兩路越過平漢線向國軍力量較薄弱的西面突圍。


中共的向東佯動部隊皮定均旅與圍攻的國軍大戰了一場,吸引注意力後於6月28日,以先南後東的大擺動突然穿過國軍潢川、麻城公路封鎖線,進入大別山區。7月1日皮旅攻佔豫鄂皖三省的交通咽喉松子關,10日進抵霍山大化坪,激戰後奪取青風嶺要隘。


到達磨子潭後,又擊退四十八軍一個團,強渡澳河天險,跳出了國軍合圍圈。7月15日皮旅攻佔六安合肥公路線上的官亭鎮,進抵離淮南路不遠的吳山廟,在淮南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於18日安全通過定遠地區,到達國民黨重兵據守的最後一道封鎖線--津浦鐵路附近的池河鎮。

7月19日,皮旅從明光、管店、滁縣出動的五路國軍中殺開一條血路,全旅5千人由石門山勝利越過津浦路,在盱眙西面三界東北與趕來迎接的共軍淮南大隊會師。至此,皮旅這支佯動偏師歷時24天,行程兩千里,大小戰鬥數十次,順利進入兄弟蘇皖解放區。


但向西突圍的中原軍區主力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國府情報機關當然不是吃乾飯的,而且共軍大部隊一出動,國軍空中和地面的偵察系統也發現了蹤跡,因此鄭州綏署很快就準確判斷出共軍主力向西突圍。


6 月 26 日,國民黨軍分 4 路向中原軍區部隊開始發起圍攻:整編第四十一師第122旅由信陽出動,整編第四十七師由光山、羅山方面出動,整編第四十八師第174旅由商城方面出動,整編第七十二師新13旅、 新15旅由經扶、黃安方面出動,共 8 萬餘人,分由北、東、南 3 個方向指 向共軍集結的宣化店地區;另以整編第十五、第六十六師在西面平漢鐵路的廣水、武勝關、 柳林、信陽一線加強封鎖,並抽調整編第七十五師 1 個旅,整編第四十一師1 個旅至該線加強堵擊。


中原軍區主力向西突圍分為南北兩路。北路1萬5千多人是絕對主力,由主帥李先念帶領,秘密集結後,自6月26日起撤離,向平漢鐵路鄂豫交界的武勝關至信陽柳林東側地區開進,於6月29日突然猛攻奪取戴家廟山下的平漢鐵路柳林車站後突破國軍封鎖線,然後向北挺進。


國軍獲悉李部突破平漢線後立即調集2個師向北面棗陽、吳家店地區猛烈追擊,李部遭受一定損失,但仍頑強地已日行180里速度擺脫國軍,於7月6日進至棗陽以北地區,並於7月7、8日由郭灘渡口渡過唐河。為分散國軍注意力,7月11日中原軍區突圍北路軍再次分兵,李先念率領左翼主力經湖北鄖縣南化塘、陝西山陽漫川關一線,向寧陝方向前進,7月14日在浙川城渡過丹江。7月17日北路左翼在南化塘東北之玉皇頂遭遇國軍胡宗南部主力整編第一師,被壓制在深溝,傷亡慘重,血戰後方得脫手。

7月19日北路左翼強攻下前嶺坡、通過石柱河地區;7月21日在陝南商南縣梁家墳突然遭遇國軍胡宗南部的第九十師第61旅,幸虧老將李先念沉著指揮,搶佔制高點後才打退國軍,之後北路左翼再無大的戰鬥,於8月2日在留仙坪與兄弟陝南遊擊隊會師,結束2000多里的突圍之路。


而王震帶領的突圍北路右翼則下場悲慘,先在寺灣受阻,被迫放棄取道紫荊關、走捷徑人陝的計劃,改為搶渡丹江,南繞鮑魚嶺、南化塘。7月13日,北路右翼軍一面抵擋紫荊關方向趕來的國軍,一面從大石橋、娘娘洞等地冒著激流搶渡丹江,損失數百人。

7月17日,王震的右翼部在鄖縣竹扒溝、鮑魚嶺翻山時被國軍第九十師包圍,激戰整日,損失1/3兵力後才突圍。7 月 20 日,北路右翼部隊經山陽縣輾子溝進至山陽縣口頭坪,遭遇國軍整編第一師阻擊;好不容易突破後,7月23日在山陽小河口又遇到國軍整編第七十六師一個團的阻擊,李先念手下悍將顏龍斌團長受重傷後陣亡,此時剩餘北路右翼軍已經人數不多而且彈藥嚴重短缺了。


7月24日,殘破的北路右翼軍在山陽長溝口、土地嶺、三宮殿地區再次陷入國軍重圍,激戰2天後無以為繼,王震不得不解散殘部,化整為零逃亡。


中原軍區突圍南路人數有3萬,總人數雖然多,但主要是為地方的河南軍區部隊,突圍也有些凌亂。南路突圍部隊一縱隊6月25日由光山潑阪河等地出發,西向宣化店集結。28日匯合王海山所率十五旅主力,行至陽平口即遭國民黨軍一八五師截擊,便繞道花園以北的王家店準備過平漢鐵路,受國民黨軍3個師猛烈阻擊,激戰後南路軍損失部分,於7月1日,衝過平漢路封鎖線,8日到茅茨販與十五旅另一部會合。7月11日夜南路軍進至襄河東岸時,因船少人多而渡河困難。

國方七十五軍2個師在飛機配合下兩路夾擊,共軍南路主力遂一面激戰、一面強渡,南路軍再次遭受較大損失,主力大部渡過了襄河,但在河東岸擔任阻擊任務的3000人未能渡河,遂由三旅閔學勝副旅長率領,轉道北上進入伏牛山區,八月初在洛南與黃林部會師,加入兄弟豫鄂陝軍區序列。

南路主力渡河後,7月13日在宜城西南擊潰國民黨軍第十八師的堵擊。21日進抵谷城石花街以西蒼峪溝,衝破一八五師1個團的攔截。8月13日在房縣木冠河伏擊追兵,消滅國軍1個營追兵,旋即分散在武當山地區活動。8月27日於房縣上龕地區與早已進入武當山地區的兄弟鄂中軍區部隊六千餘人會師。


剩餘在中原軍區原地盤堅守的少數部隊,很快就被強大的國軍清剿,幾乎消亡殆盡。至1946年8月,中共中原軍區損失部隊近半,多名團級戰將陣亡,原有地盤被國軍完全佔領,隨後中共中央撤銷了中原軍區序列,中原軍區成為了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唯一一個被國軍成功剿滅的軍區。

 中原突圍前中原軍區下轄兩個縱隊和三個軍區:


第一縱隊:

第一旅:(原皮徐支隊)
1團:原皮徐支隊35團(由太行769團抽調建制班,部分縣大隊抽調建制連組成)、太岳59團一部組成。


2團:原皮徐支隊3團(前身為太行新一旅組建的3團)、太岳59團一部組成。


3團:原新四軍5師14旅40團(原5師特務團)


第二旅:(旅長張才千)
4團:原水東8團(沿革為115師晉西支隊2團、115師教3旅8團)
5團:原嵩岳軍區4支隊,延安385旅770團


6團:原新四軍5師14旅41團
第三旅:(旅長閩學勝)
7團:原嵩岳軍區6支隊,太行13團


8團:原嵩岳軍區2支隊18團,太岳18團


9團:原新四軍5師14旅42團
第二縱隊:


13旅:(旅長吳世安,政委楊煥民,原新四軍五師主力)
37團、38團、39團


15旅:(旅長王海山,政委陳先瑞)


43團:原新四軍5師15旅一部、河南軍區挺2團(延安警2團一部)

44團:原新四軍5師15旅一部、河南軍區挺4團(延安警2團一部)

45團:原新四軍5師15旅主力
359旅:(旅長郭鵬,政委王恩茂)


江漢軍區(獨1旅轄1、2、3、警衛團,江漢支隊(後改4團))

旅長:羅厚福,政委:文敏生

鄂東軍區(獨2旅轄4、5、6團)

旅長:吳誠忠,政委:張體學

河南軍區(獨3旅轄7團、警衛營、豫鄂邊游擊支隊)


旅長兼政委:黃林

中原突圍後,保存下來北返的部隊

1旅,原建制7000人,保存5000人

359旅+中原軍區警衛團,保存1860人

豫鄂陝軍區13旅、15旅、河南軍區7團、2旅6團(欠2個營)、3旅8團,保存7000人,其中陝南遊擊隊約500人(晉城整編為12縱時補充至8300人,保留37、38、39、45、7、8團,另編警衛團,兩個旅部改為34、35旅)

鄂西北軍區2旅(欠6團)、3旅(欠8團)、江漢軍區部隊,保存約4500人。其中包括4團、江漢軍區警衛團一部、江漢1團4個連、7團3營、5團5、7連,江漢2團一部,零散人員800人。

部隊後改編為中原游擊縱隊和皖西人民自衛軍,與劉鄧部隊會合時發展到8400人。


鄂東軍區(獨2旅),保存300人,編入皖西人民自衛軍。


中原部隊後來的發展


13旅37團、2旅4團、3旅8團後編為江漢軍區獨立旅,後改為湖北省軍區獨立1師,4團建國後不久改為公安部隊執行營建任務,後撤銷。


13旅38團、15旅45團(這個團是由15旅保存部隊合編的)、江漢3分區11團(原江漢1團、李人林支隊)後編為江漢軍區獨立2旅、湖北省軍區獨立2師,後改為恩施軍分區,所屬部隊改為炮兵。


3旅7團3營發展為皖西人民自衛軍37團,後編為10軍30師90團,建國後編入海軍。


1旅後為181師


中共三老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政協沉痛宣告

李先念同志逝世

李先念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對共產主義具有堅定的信念,對黨、對人民、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始終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堅持鬥爭。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才華,善於把馬克思主義與實際相結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創造性地進行革命鬥爭和領導經濟工作。他具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一貫顧全大局,堅持原則,維護團結,模範地遵守黨的紀律。他襟懷廣闊,光明磊落,謙虛謹慎,愛護幹部,善於發現和珍視人才。他廉潔奉公,生活儉樸,嚴格要求子女。李先念同志不愧是德高望重,功勛卓著,深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愛戴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政協訃告。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沉痛宣告: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2年6月21日22時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李先念同志病危彌留之際 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看望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2年6月21日22時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李先念同志彌留時#等同志,趕到醫院看望。李先念同志逝世後,中央領導同志向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同志及其子女表示親切慰問。

李先念同志病危時,鄧小平、陳雲、鄧穎超、王震等同志派身邊工作人員到醫院看望了李先念同志。前往醫院看望李先念同志的還有:王平、劉瀾濤、肖克、余秋里、陳錫聯、段君毅、耿飈、彭沖、賽福鼎·艾則孜、廖漢生、倪志福、陳慕華、雷潔瓊、王漢斌、王丙乾、宋健、方毅、洪學智、谷牧、楊靜仁、王光英、馬文瑞、胡繩、程思遠等。

秦基偉、鄒家華、楊白冰、楊得志、陳丕顯、胡喬木、康世恩、習仲勛、朱學范等同志在李先念同志逝世後也打電話表示悼念。

李先念同志病重期間,留下了「後事要節儉,一切按照中央規定辦」的遺言。

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李先念有一句名言:我是國務院的副總理,不是紅安的副總理。

李先念堅持不穿西裝。改革開放後,許多中央領導人穿西服、打領帶,以展示對外開放的形象。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多次建議他做一套西裝,他說:「為什麼一定要穿西服,領帶就像弔頸的繩子,勒死人了。我看中山裝就很好,我就穿中山裝。」李先念一生從未穿過一次西裝。

1992年6月11日,正在住院的李先念向夫人林佳楣傾說:「將來我的後事要節儉,一切按中央規定辦。我只有一個請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大別山、大巴山、祁連山。」十一天後,李先念同志於1992年6月22日逝世。

同年7月1日,載著李先念同志骨灰的一架銀色飛機飛離北京西郊機場。機艙內安放著李先念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李先念同志的夫人林佳楣凝視著李先念同志的遺像,淚水盈滿眼眶……


烏蘭巴託大海戰……


徵兵工作做的好。好不容易拉壯丁訓練好上戰場打一仗後全送給解放軍了。後勤工作典範。


常凱申是我朝太祖的得力助手,堪稱蕭何之於劉邦。常公在徵兵、錢糧、攻城器械等方面為太祖攻城略地,解放全國提供了穩定的後方保障!功不可沒啊!


血戰花園口,鏖戰皖南


蔣是一位政治家,莫強行裝軍事家。


符合題主問題的應該是長沙大捷,如果沒有他幾個電話打到前線,應該戰果更大些。。。


物流君的政治才華就是個省長水平(有寶島30年小開發區為證),軍事才華就是旅團長水平(在珠三角小範圍縱橫披靡為證)。。。。。一趕鴨子上架,就是淪為物流公司老總。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批蔣呢?連金一南都承認蔣在東征、北伐、中原大戰中所向披靡。吳佩孚(北洋集團最能打的人)都承認自己的軍事才華不如蔣。用別人(加侖、塞克特)又如何,這正是領導人的優點那。政治權謀又如何,戰爭哪裡僅僅是戰場上的軍事角逐呢?


《一寸山河一寸血》,強烈推薦大家看看這部紀錄片。


知乎是怎麼了?我發表一兩句中性的評論就被和諧了,卻不關閉這種明顯的釣魚貼,給一些人抖那些毫無意義的機靈,其中有些話都近乎於諂媚了,知乎墮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南京大屠殺前,南京政府沒有通知全城百姓撤離?
如果三國里的人穿越到了抗戰時期,他們都會變成誰?
李敖稱的上大師嗎,其成就主要在哪方面?如果不是,原因又是什麼?

TAG: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 中華民國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