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青報「多數奧賽金牌得主難成大器」一說?

這一說法最早來源於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杜子德在2012年中學生信息學競賽全國決賽開幕式上的講話(雖然不是他原話),中青報等媒體就此話題作了進一步的詳細報道。
我本人也是競賽生,接觸過不少金牌大神,只是不知道他們工作以後的發展如何。一般人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金牌得主,中青報這一說法的意思更多應該是大神們沒有達到他們應有的水平,許多人滿足於在發達國家過著安逸的生活,但在科研、創業等方面沒有大的成就。

這......很多人回答之前是沒有看報道么?這報道確實比較標題黨,文章本身恐怕不是你們認為的那個意思......


更多數的非奧賽金牌得主也難成大器


所以說我一直覺得應該在義務教育中增加一門介紹初等的統計和邏輯知識的課


首先,請定義什麼叫做「成大器」。

第一種情況是,在普通人看來,掙錢多叫做成大器。當年全國數一數二的金牌,將來掙錢了,怎麼也應該首富、第二富吧。但是,這顯然是不對的,奧賽厲害和掙錢多並沒有必然相關性,更何況人家可能志向不在於此呢。

第二種情況是,有人說,中國奧賽這麼強,怎麼現在還沒有諾獎啊。也就是說,科研強才叫成大器。但是要是說科研啊,人家大神做的什麼你真的能懂,你真的知道別人科研牛不牛?你無非也就看個諾獎,數學看個菲爾茲獎,計算機看個圖靈獎,看看朋友圈分享的張益唐的故事。再補充一句,諾獎現在獎勵的都是幾十年前的成果,中國的奧賽是上世紀90年代才火起來的,那時候也只是數學,待到物理化學競賽也火起來的那一代七老八十了,那時候再評價才是時候。

其次,就像前面的有些回答說的那樣「更多數的非奧賽金牌得主也難成大器」。

一方面,一個普通人不成大器你說很正常,一個金牌得主不成大器你說,你看拿金牌的也就這樣。一個普通人成了首富,你覺得好勵志,一個金牌得主在科研上破解了困惑業界幾十年的難題,你覺得好正常。在他人眼中,衡量金牌得主和衡量普通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另一方面,前面也說了,一般人能看懂的,也就「首富」、「諾獎」。首富全國才一個,諾獎每年才評一次,大多數金牌得主正常來說就是拿不到諾獎的。但是不拿金牌的,能拿諾獎的比例更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為什麼「金牌得主難成大器」啊?因為大家喜歡聽這樣的故事。大家喜歡「貧家女子躍上枝頭變鳳凰」,大家喜歡聽「比爾蓋茨沒讀完大學就靠自己創業成為了首富」,大家喜歡「當年的高考狀元們都去哪裡了」,大家喜歡「金牌得主難成大器」。

大多數人,無法意識到,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不如人的。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的。所以,別人家的孩子得金牌了,怎麼辦呢?答:金牌得主難成大器。


高校只使勁「掐尖」不用心「育苗」是原因之一

我看尿了……多數奧賽金牌得主為何難成大器

可是,這些有天賦更有興趣的學生,在完成本科和碩士的學習後大部分都出國了。這讓吳文虎感到無奈:「他們都很優秀,無論是自學能力還是創造力都很強,可他們大部分不會在國內念博士,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後也不願回來。」

吳文虎認為其中原因有多個,其中之一是高校只管掐尖,把好的學生拚命搶到自己學校,可是搶到手之後,對於怎麼培養並沒有太用心。把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的學生與其他學生放到一起,不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很快就「泯然眾人矣」。

對於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式,負責輸送人才的中學教師也頗有微詞。常州高級中學的曹文老師每年指導的學生都會有十來個人和各大高校提前簽約。曹文知道,有些學校雖然招生時不遺餘力地「搶」人,但在日常的專業教學中,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所學知識與應用脫節。甚至一些高校計算機系四年都不給學生安排實習。

通過學科競賽被高校錄取的學生在某一方面比那些高考狀元有專長,可是他們沒有得到重視。」曹文老師說。

吳文虎認為,特殊的學生需要校方提供特別發展的條件。十幾年前,有一個通過NOI競賽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讀書的大一新生,吳文虎交給他一個語音識別軟體的設計任務,只用了兩個小時給他講原理,然後給了他一本博士論文,這個學生半年就完成任務,並獲得了當年最佳軟體獎。

真心尿了,洗澡去了就不評論了。(這個標題怎麼declaim的……)


多數奧賽金牌得主當然難成大器,任何群體的多數人都難成大器,只要把「大器」的標準定得足夠高。
問題是這話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奧賽金牌得主的平均水平肯定比一般人高得多,他們的分布也比一般人窄得多(即普遍達到了比較高的成就)。
對非奧賽金牌得主中的聰明人而言,這話不會帶來任何安慰,聰明人也不需要這種安慰。對非奧賽金牌得主中的愚人而言,這話能讓他們開心一下,就像那些說博士算不清從高空自由落體的水滴的速度、想不到用電風扇吹肥皂盒的段子一樣。但因為這種反智段子和無意義的話而開心,正是他們是愚人的表現。
對奧賽金牌得主們自己,這話可以作為一個警醒,提醒自己要努力。我相信他們是在這麼做的。至於說他們走的是科研還是商業或者其他道路,一方面我覺得別人不需要越俎代庖,人家有選擇的自由,另一方面我相信他們搞科研的比例比其他人大得多。
非奧賽金牌得主對奧賽金牌得主的正確態度,是充分尊敬對方的這項成就,但用不著崇拜,更用不著故作貶低。平等交往是根本,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貌似沒拿奧賽金牌的人不成大器的比例要高几百幾千倍吧。


我當年物理數學死學學不會的同學後來都轉文科考入人大等高校了。有的還混入人民日報社和CCAV。智力水平能被我們甩出一道街去。
美國上法學院的都要考LSAT。核心就是考邏輯和閱讀理解能力。GMAT/GRE同理。國內很多年輕人高數學不會又去讀了文科專業的研究生。


然後就是現在這樣,最沒有邏輯的人做著最需要邏輯的工作(律師)。然後只能靠撒潑耍賴死磕打官司。
對基礎統計完全無知,不知道樣本總體,分不清線性關係和因果關係又缺乏其他專業的基本素養的,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比如說這麼大災害怎麼派「普通外科醫生」去救災。


你見過奧賽金牌得主嗎


打個比方。1984年河南省數學競賽全省第一是現在某高校某院院長。
因為記者不認識這位先生,以及其他許許多多有成就的人,所以,記者的邏輯就是:我見過那麼幾個沒成績的所以奧賽金牌就不成大器。那些成大器的我不認識所以也不算成了大器。
報道出了偏差,他們從來不負責。記者嘛。
想想還是匿了。。。施老師也偶爾看看知乎的_(:3」∠)_


謝邀。第一次謝邀。幾乎是第一次作答。

我感覺,能說出「多數奧賽金牌得主難成大器」的人,多數不認識幾個金牌,或者就根本不認識金牌。那些金牌的現在在學術圈的不少,他們做的research是什麼中青報記者恐怕是懂不了的。

至於杜子德這麼說,善意的猜測一下,應該是愛之深責之切吧。我本科的時候開過競賽班,在上海教過幾年OI。作為老師,總是希望學生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


幸虧當年得的是銀牌,我還有希望_(:з」∠)_


隔著老遠都能聞到一股陣陣的酸味


說難聽點,一個二流報紙的文科生記者也配評價奧賽金牌得主?


CMO上世紀八十年後半才開始舉辦,奧數在我國火起來更是之後,很多人都還在本科/phd/post。

另外舉幾個反例:11g,陶哲軒,佩雷爾曼


假如是IMOIPho之類的,拿到金牌已經成了小器,即具體而微。這個會長也不像是以收入論英雄的俗人,可能他希望的是出現楊振寧一類扭轉乾坤的大器。這個需要等。


蟹妖。
類似的言論其實早就出現過了,最著名的莫過於「高考狀元取得高成就的並不多」這一噱頭。

「成大器」——自古沒有標準定義,特別是對於群體採取定義的時候,幾乎註定是偏執不可靠的。僅僅嘴炮這麼一句而不給出成大器的標準,無疑就是在耍流氓。
「多數」,總量多少,樣本數量多少?採樣時候是否保證了獨立性隨即性?
最後是這番話的動機。Anyway對比才有意義,如果不提供普通學生的數據,單看這個討論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綜合考慮,這代表了數理知識尤其是概率統計知識普及的落後,邏輯學教育的缺失,以及反智主義的再次抬頭。


你說金牌得主難成大器,那麼,我告訴你,非金牌得主成大器的比例低的可怕,還不如去買彩票等中大獎


看怎麼定義大器了。
你非拿王小川和馬雲比,那我也沒辦法。


他們就是輪胎下的螞蟻,在溝紋下沒被碰到就以為這樣咯


哦原來中青報記者都是奧賽金牌啊。


你們啊。總想搞個大新聞,人家記者鼓勵差生不要怕。學霸競賽大神一樣混不好。結果都被你們戳穿了。
還有一種自我安慰方式,比爾蓋茨輟學了反而成為世界首富!


推薦閱讀:

為何社會上有些人,其中不乏社會精英,對奧數有偏見?

TAG:科研 | 數學競賽 | NOIP | 物理競賽 | 化學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