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名校的中國本科生普遍不願意加入中國學生會(CSSA)?
請允許我把名校的範圍限定在us news top 20左右,主要針對私立,即ivy plus等學校。另外此提問排除LAC,因為LAC沒有master和phd中國學生。題主是ivy本科在讀,一直很好奇這個問題,問了周圍的同學也沒人知道具體答案,但是大家似乎都沒考慮過要進去。比較有意思的是,某些學校甚至有XX大學本科中國學生會這種小眾東西(比如Yale)。再比如最近Columbia的中國學生會被解散一事,感覺本科生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名校的本科生不樂意加入中國學生會?
某些學校的CSSA已經成為某些所謂的「領導人員」大秀優越感的舞台。聽上去「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是多麼高大上。然而,內部管理常常非常混亂。
一般來說,熱衷於搞CSSA的很多人純粹是為了功利目的。說出去多風光啊,xx名校中國學生會榮譽會長!外行真是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對了,這個學生會的領導們還能趁機刷個經歷,放在簡歷上也不錯啊!
名校本科生不願意參加的部分原因是:真正有價值的領導席位根本就不多。權力早就集中在某幾個人手裡。與其傻乎乎做個打雜搬磚的,不如不去趟這渾水。畢竟這群學生本身各方面都已經不差。沒人願意去做個無名小卒。
我也親眼目睹過某些名校的CSSA領導人員用這個title去欺騙學妹。嘿,你好,我是XX名校的中國學生會會長!許多不明真相的小學妹直接淪陷了:哇,學長好強!好厲害喲!
當然,CSSA也不是完全沒用。如果一個人不斷和你炫耀自己是某CSSA的風雲人物,你基本就可以判斷這人很不靠譜。作為 UMass Amherst 非典型 CSSA長期成員也來湊一腳.
由於有本地優勢(我自己在Amherst, MA 上的高中大學研究生。。。。 :-P) 我自己是本科時期就一直在協助CSSA的各種活動,接機/晚會/BBQ,又因為我本科讀了8年。。。(中間穿插打仗等各種事情),研究生讀了4年(其實就上課了9個月,然後其他時間在寫論文+上班)所以到了最後我竟然是CSSA最資深的。。。充分體會到了人不一定是牛X的,但是一定要熬得長就會顯得很牛X這個真理。 (硬送走了3屆博士,然後來哥倫布後又送走了一屆。。。)
同時我也支持中國本科生建立自己的組織,就是因為CSSA的覆蓋範圍和本科生有所不同。正如小麵條說的:
作者:得瑟妞小麵條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79041/answer/434526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簡而言之,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在同一個圈子。
首先,這種現象不止存在於國際學生之間。據我的觀察,美國本地學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也鮮少交流。原因如下:
生活方式不同:本科生就是上課、寫作業和參加校內的社團,日常生活比較規律,放假一起瘋,考試一起死。但是研究生的生活很不一樣。如果是碩士,項目就是一兩年的,基本也沒什麼時間交新朋友,去CSSA的也是show up一下就不見了,以後也不多做討論。博士的話,本職工作是做研究,時間上享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夜貓子或者睡眠極度不規律的很多。
不住在一起:本科生基本上都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而且宿舍里也會有RA (Residential Assistant) 和HP(House President)之類的人,專門負責宿舍生活,確保整個宿舍有很強的集體感( to build a strong community)。但是研究生一般都自己在校外租房子了,跟本科生沒什麼交集。
本科生社團生活豐富:除了上面提到的dorm community,本科生還參加很多的興趣社團,比如烹飪社、天文社、長跑社之類。還有在國內非常有神秘色彩的姐妹會、兄弟會之類,參加這種society尤其耗時間。但是研究生主業是搞研究,玩兒心小很多。
最後,研究生年紀都大了,跟本科生有代溝,聊不起來。
這就像初中生和高中生基本玩不到一起是一樣的。 生活重點都不一樣何談合作。
此外其他回答中也提到了,很多留學生,尤其是本科,「融入」「獨狼」心態極為嚴重。很多人的心理都是我來了美國,幹嘛還和中國人混,卻無視了廣義的美國社會其實還是族群政治叢林法則的事實。(和你玩的再好的其他族裔朋友畢業時會把他的就業資源如同族裔師兄師姐推薦分享給你么?合作夥伴另說)當然,這種不可能苛責,本科生不到大三 大四 是不考慮就業問題的。
加上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很多家裡非富即貴,一旦不考慮就業了,那以探索心態去脫圈是沒大問題的。
另外說 CSSA 接機這東西的,作為前後安排了近10屆接機的人,我只想說,CSSA無非是一個平台,這個平台里很多東西是靠熱心的人在無償維持。 一些交通不便,遠離主要機場的學校,CSSA恰恰會成為接機和安排的主力。 (例如UMass Amherst 離Hartford 機場單程45分鐘,波士頓機場單程2小時),即使這樣,每年的志願者必然有時間無法調開。 因此必然有一些人只能自力更生,這也是我們這種偏遠學校一直鼓勵馬上要來的學生在國內自行組織,集體行動以以方便CSSA安排。 我做的最大群體是一架飛機30多留學生,同時間段內近50人抵達,他們來美前自行按照地區組織串聯,設定負責人,集體團購票,從中國走不同航班在芝加哥和亞特蘭大匯合,集體抵達。 我們提前同時機場警方,開闢特區,租用U-haul搬家卡車,教會也提供了幾個van, 學生會提供志願者。 提前協調臨時住處,然後以極高效率搞定。 那一屆群體後來也成了下幾屆CSSA的主力。 畢業數年,大家成家立業後也至今有聯繫。
最讓我頭疼的學生是這種的:
我去接A,結果到了發現還有一個B,接上,對話如下
你找誰接的? 不知道, 你臨時住處在哪裡? 不知道。 你和IPO(學校主管國際學生部)聯繫了么? 不知道。 你知道啥? X月X日 來 學校報到。。。
一些大城市的主要學校如紐約,芝加哥,DC,波士頓,公交系統已經很發達,就沒特別需要CSSA組織的。 其重要性就比較低了。
當然,我不否認很多CSSA非常官僚化。 還出了什麼CSSA總會的,還有主席。。。而且很多CSSA的做事風格極為官僚甚至有惡習(例如「選妃」) 但是我一直認為,既然你有厭惡的東西,那麼就更應該更好的摒棄這些惡習,並按自身喜愛的方法團結組織華人/留學生才是正途。 一味的獨狼逃避沒大意義。 事實上,一些留學生就是最後留在美國,其組織華人華僑社團也非常的官僚化,和國內並無區別。這也是華人在政治上屢屢被壓制的原因所在。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許才是CSSA最好的出路。
先想一下,學生會是幹嘛的?
我眼中的學生會的任務是這樣的:
1.自己的:leadership
2.幫助其他同學的:更好的融入學習生活
題主所說的名校學生我想主要是來自一下幾部分:
1.國內學霸
2.國內富二代
3.國內既不是學霸,又不是富二代
4.在美國本土長大的ABC
而他們沒有明顯的動機:
1.學霸來了就是學習和科研的,所以leadership沒什麼可考慮的。而在名校這個層次的孩子,沒有幾個的眼光只放在了帶著中國人玩一玩的吧。大部分學霸,還是畢業於國內重點高校的。據我所知,一般都自恃清高。
2.富二代對於leadership更沒什麼可以追求的。大場面見多了,對於領著幾個中國人包餃子這種事兒,沒什麼所謂的幸福感提升。所以,大部分也就自己玩自己的了。
3.既不是學霸,又不是二代。這種人能到名校讀書,英語都是有這強烈的功底的。所以,很快就會和美國人融入一片,而大家都想盡量的融入生活,所以即使這些人想提高自己的leadership,人家也會去參加一下美國本土的活動,而不是和中國人互相競爭。
4.美國本土長大的ABC:有可能因為想了解中國文化而加入,但是本來ABC就不多。而且普遍綜合能力比國內大學生要強,所以,很少也會去參加這些活動。
而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這學生會,雞毛用都沒有。
你說接新生,還是送同學去買日用品?還是給中國學生一些生活的建議?
這些東西都不是學生會在做,而是周圍的好朋友在做。學生會的人如果是新生的好朋友,那新生需要幫助的時候想到的也是去找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去找自己 「在學生會工作的朋友。」
而大家平時都是分散的個體,不存在一個集體的說法。
國內還存在一個班級的集體活動,一個學院或者一個學校的活動。但是美國這裡,根本就是你自己活你自己的,誰管你啊。有可能有的中國人你只能在學校食堂或者體育館見到打個招呼,平時一點交集都沒有。所以大家所受到的約束就不一樣。
國內學生還有獎勵機制,美國哪有這種。
美國可不會出現,你這次活動不來,下學期獎學金沒有了的情況。所以,想通過學生會幫助中國學生的同學,根本不用藉助這個平台,誰人好,誰平時愛幫忙,大家都會互相傳的好么?而學生會呢?就是把這種問題變的官方化。想一想就沒勁。
垃圾學校的CSSA,日常活動無非就是勾搭妹子,推銷垃圾apartment廣告自己賺賺錢,組織垃圾活動比如XX城春晚、XX城中秋晚會、推薦一下新開的中餐館、接一下新生什麼的(僅限學妹)。
牛逼大學的CSSA,會有一系列成功人士來講座交流需要你接待,而且都是不限於你自己專業和領域的成功人士,也許某一天真的會用到的人脈,比如讓人羨慕嫉妒恨的MIT的CSSA主席 @鄧黑狗CSSA不就是留學生黨支部么,賊蠢。
CSSA主要是國內來的訪問學者,博士後,成分複雜,流動頻繁,共同語言少。本科甚至研究生本來就可以享受學校的各種信息服務,社團服務。更何況他們立志於加入美國,成為美國人,成天還和一群回國評職稱,未來毫無交集,不寫作業不上課的中老年中國大陸人混,你以為是去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啊
因為他們的活動太無聊了。沒說他們人無聊,但是活動… 什麼傻乎乎的中秋/春節晚會… 什麼排隊領中餐吃… 根本沒興趣啊…
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比那些csa的abc搞的什麼包餃子趴強多了…如果你想擴大生活圈,增加生活舒適度---------買車
如果你想體驗校園政治,豐富課餘生活--加入學校官方學生會
如果要泡妹--party,bar,朋友聚會
如果要好成績----當學霸
如果要好身體-----gym
不是名校 強答一發
被朋友拉進過cssa過,本身對cssa無感,看在朋友面上。。。
結果去了三天不到就退出來了。。。。
組織太鬆散,小聰明太多,本質上是一個小圈子的人玩的地方。
我這獨狼風格對所謂國人圈子特別過敏。
任何一個組織都有一個agenda,美國的greek是交朋友吃吃浪浪啪啪啪。美國的 本科學生會是為了 協調學校管理部門和學生群體的自主意願,組織校園活動,請願。各種club都是擁有共同愛好小圈子聚集的地方。
中國學生會本質上既然要服務所有中國留學生,但相比於美國的學生組織來說,這些都是口號而已。之前某個朋友跟我吐槽 他大一在這邊學生會的群里問問題都沒人理他,冷淡的不行,想想這麼冷淡排外的群體怎麼會招其他國人學生待見?
某些中國學生會裡,還總會有一群 明明是20幾歲的年輕人不承認自己年輕的一群人,攀比勢力,拼排場這種高中里的過家家還搬出來不嫌丟人。。。
沒見過世面留學獨生子女家庭總會有人以為自己特成熟,特牛B。以為自己來自北上廣大城市就牛逼爆了一樣。。。。這種留學生在cssa里還特多,可惜了我這長沙伢子 一言不合就撕逼的,搞不懂你們那麼多潛規則哈。。。
總以為這個世界圍著你轉,也許國內你憑著地頭蛇優勢混的風生水起,到了 美國 nobody gives a fuck.
僅就我們學校而言本科生和研究生是分開的社團。因為CSSA跨度太大,不能達到服務本科生的最佳目的,所以本科生自己搞了社團,平時自己玩一玩。歷史使然,新入的本科生也就很少參與CSSA的活動了。當然,CSSA的一些表演類節目也不妨礙本科生去一窺。
小學校的CSSA是中國人抱團取暖的地方;
但大學校,尤其是在中心城市的大名校,的CSSA,簡直就是個江湖。
簡而言之,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在同一個圈子。
首先,這種現象不止存在於國際學生之間。據我的觀察,美國本地學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也鮮少交流。原因如下:
- 生活方式不同:本科生就是上課、寫作業和參加校內的社團,日常生活比較規律,放假一起瘋,考試一起死。但是研究生的生活很不一樣。如果是碩士,項目就是一兩年的,基本也沒什麼時間交新朋友,去CSSA的也是show up一下就不見了,以後也不多做討論。博士的話,本職工作是做研究,時間上享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夜貓子或者睡眠極度不規律的很多。
- 不住在一起:本科生基本上都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而且宿舍里也會有RA (Residential Assistant) 和HP(House President)之類的人,專門負責宿舍生活,確保整個宿舍有很強的集體感( to build a strong community)。但是研究生一般都自己在校外租房子了,跟本科生沒什麼交集。
- 本科生社團生活豐富:除了上面提到的dorm community,本科生還參加很多的興趣社團,比如烹飪社、天文社、長跑社之類。還有在國內非常有神秘色彩的姐妹會、兄弟會之類,參加這種society尤其耗時間。但是研究生主業是搞研究,玩兒心小很多。
- 最後,研究生年紀都大了,跟本科生有代溝,聊不起來。
接下來看看中國在美留學生:
- 本科生更有可能融入美國同學圈子:本科生英語,尤其是口語,比國內來的研究生好很多。平時跟美國同學玩兒就好,歸屬感強,學校就是他們的家,不需要再CSSA找歸屬感了。
- 本科生人數少,去不去CSSA人家也不在乎。我們學校一年不到10個大陸本科生,你覺得我們參不參加CSSA差別大么?
- 有些美本認為自己身份比在國內讀本科的高貴很多。所以可能不屑於在CSSA混了。
- 觀念差異:很多CSSA非常官僚化,或者很像國內大學裡的學生會,美本要是對那些東西,直接在國內讀大學多好。正是因為對國內的一些觀念不認同,才要來美國讀本科吧?
最後,以上觀點沒有指向任何個人。我讀的文理學院,但是也偶爾參加附近兩個大U CSSA的活動。
有些學校的CSSA安排新生接機,最後很多學弟和較多學妹都表示「上飛機前一天告訴我安排不開,建議打uber來學校」(如果這種事情放在國內,至少學生會內部部分男性成員會自己開車去接學妹)
這都能放鴿子,CSSA有何用?
謝邀。
本科留學生有高中就出去的,大學才出去的高中基本也在搞出國這些事情,更早接受了另一種文化的影響,加之本身年齡較小,三觀還在成形,更容易融入本土圈子。這點在題主所說的名校更是如此,因為中國人少,你一共五個人天天一塊吃火鍋,膩歪不膩歪啊。
加之本科教學的特點決定了本科生作為整體的聯繫更緊密,因此社交機會更多。研究生更像是工作了,一個院系的很難認識另一個院系的,此時CSSA就給了大家一個活動平台。
本科生和研究生也確實共同語言不多。科研向研究生搞得東西太深,我們聽不懂;工作向研究生對求職的過分焦慮也實在讓人感到無趣;那什麼向研究生對移民法的研究太透徹了我們也聽不太懂。訪問學者啊就不予評價了。
最後就是例如紐約的一些學校,本科還算聲威赫赫,研究生動輒招上千個,有的水項目的水研究生在社交場合還特別喜歡拿某大校友招搖撞騙,讓我在那些學校就讀的朋友十分頭疼。
1 因為中國年輕人總有或者追求一種不知羞恥的成熟 以為生活是江湖 很多人因此不喜歡這樣的學生會
2 舉例說 我們學校的中國學生會 說來說去就那幾個人在轉圈玩 拍拍照吃吃飯喝喝酒 光看他們就看夠了
3 世界太大了 中國學生會太小了
一般來說能進top 20的多少有做過社團領導之類的。他們在高中已經看穿了一切學生組織的本質。經歷過本科申請的自然懂。
感謝邀請 @小舟從此去 其實我不喜歡學生會,而且從小還沒明白事兒的時候就開始被參加學生活動,等到上高中大學的時候已經覺得很沒勁了。不過出國工作以後接觸CSSA,個人感覺是這樣:
CSSA應該是最開始出國的前輩們(八九十年代的)搞起來的,那個時候的各種大環境和思維方式你懂的。現在依然有很多活躍的CSSA,其目的除了樓上提到的什麼包餃子摘蘋果之類天真無邪的活動之外,更多的在於:
- 求職相關。比如搞個跟職場相關的活動,請個校友回來講座,一來二去就熟了,將來找工作內推;國內公司想來招人,辦個小Career fair,還是得通過學生組織來拿場地做宣傳。
- 賺錢。無論是平時拉qq群微信群還是以學校社團的名義拿到中國學生的e-mail list,都可以轉換為經濟利益。微博大V都能通過「賣」粉絲賺錢,CSSA當然也可以,大到聯繫想打廣告的公司賺贊助的錢,小到介紹新生去租某個公寓賺referral fee。只是看領導團隊會不會這麼做。
- 解決xx問題。一個非常傳奇的故事就是某些村校學生會組織接新生活動,看臉的呵呵呵。
- 使館滲透。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懂。不名校也沒人喜歡參加CSSA以及其各種活動。
很簡單,因為沒有益處。
參加某個組織某個活動是有機會成本的,對於內傾型性格的人這個成本更大,那麼問題來了,CSSA究竟能帶來什麼益處?娛樂?抱歉,並不是所有人覺得一群中國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或者看聯歡晚會什麼的有趣。學習?的確有時候CSSA會邀請名人,辦些專業講座之類的,但這些並不一定需要通過CSSA這個平台,何況每個人專業不同,收穫也有限。社交?CSSA中魚龍混雜,我認為可能在國內大學的學生會中也是類似的,主導學生會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最優秀的人,而是最精明最精於交際的人,我不認為自己的性格能和他們混一塊。
總而言之,不管娛樂學習社交,我都可以繞過CSSA,用更有效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對我本人來說,CSSA的存在沒有意義。
希望我的回答能拋磚引玉。其實大部分研究生還是很低調的,只是紐約某學校cssa的那幾個「主席」在社交場合一直把X大掛在嘴邊給自己貼金,他們那種沉醉其中的樣子真是能把人給噁心死,比如挪用公款給自己買回國機票的那位。
推薦閱讀:
※上海戶口+年薪120萬人民幣 VS 美國綠卡+舊金山年薪20萬美元,如何選擇?
※芝加哥藝術(SAIC)和舊金山藝術大學(AAU)學服裝設計哪個好?
※怎樣一個月突破新SAT閱讀?
※如何備考SAT?
TAG:本科生 | 留學美國 | 常春藤聯盟IVYleague | 美國本科 | 美國本科留學 |